播放地址

远山淡影

悬疑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叶硕,周楚濋,杨骏,聂礎一,谢宇朦,董浩然

导演:贺泉

 剧照

远山淡影 剧照 NO.1远山淡影 剧照 NO.2远山淡影 剧照 NO.3远山淡影 剧照 NO.4远山淡影 剧照 NO.5远山淡影 剧照 NO.6远山淡影 剧照 NO.13远山淡影 剧照 NO.14远山淡影 剧照 NO.15远山淡影 剧照 NO.16远山淡影 剧照 NO.17远山淡影 剧照 NO.18远山淡影 剧照 NO.19远山淡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7 16:36

详细剧情

90年代,中国中部沿江小县淮川的一起凶杀案,模拟画像师章欣奉命前往画出嫌疑人。却意外画出了一个已经死去了十多年的女人,是原来县文工团的一个舞蹈演员严华。当全部人都觉得章欣画错时,案子却又诡谲的和80年代的一起连环谋杀案关联在了一起。章欣为了证明自己,一步步走向这迷雾之中......

 长篇影评

 1 ) 近几年来少见的美学之作——《远山淡影》视听语言浅析

我是被海报吸引才去看的这部影片,实在是把我惊到了。空灵的镜头,不紧不徐的节奏,荒诞又现实的剧本,完全贴合故事的表演,深情辽远的音乐,把我拽入那个时光洪流的小镇里,再也无法抽身出来。

《远山淡影》的编剧绝对是看过石黑一雄那同名的处女作,因为电影和小说的内核惊人的相似,只不过电影的远山淡影讲故事的方式不同于小说,更像博尔赫斯的叙述风格,破碎的记忆混入在画像师的调查过程中,真相与想象藏在朦胧的回忆里,任由叙述者摆弄,氤氲缭绕。 这部电影是需要观众自己去组合构建的,这对绝大部分倚赖喂食的观影习惯的人来说,根本无法理解也没办法看懂其中美感。毕竟现在的中国电影绝大部分已经完全沦落成只有娱乐性的消遣,不再具备对艺术的探索与追求。

回到正题,我要讲的是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这绝对是教科书级别,比这几年任何一部国产电影都要优秀。在网络上播放实在太委屈它了。下面是我的拉片笔记,我把我看到的,理解的,无论是镜头还是片子细节都说出来。如果侥幸被远山淡影剧组的老师看到,恳求不吝指点并纠正。

1. 时间

远山淡影是两线叙事,一虚一实,它没有像普通的电影那样,用力的去做出明显的年代切割痕迹。因为它并不在意时间前后的对比,而把时间碎片平行的排列起来,好像时间这个东西并不存在。就像“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典型的文学手法。

例如:

“严华”尸体被发现的长镜头,章欣的背影突然入画,然后镜头掠过章欣,再呈现章欣所见的荒芜(人去楼空)。这个镜头看似用章欣作为参照物,横跨了两个时间,但是影像却又做成是一个时空下的,看似近实则远,挑逗着观众的感官。这个镜头就是表示之前那段文工团回忆是章欣的想象。而在这个镜头之前的那几场戏里的疑问(严华被主任潜规则后就能立马上台演出了?但是演出完怎么立刻又死了?),不单是观众的,也是章欣的。所以,导演巧妙的通过一个镜头,让观众与章欣建立起了共同目的,增加了悬疑,也让观众代入了章欣这个角色。

相同手法,还有章欣与梅莉回到文工团。

随着汽笛声,梅莉缓缓走向林音的海报,但是镜头没有在她身上停留,穿过了像虫洞的回廊,来到房子的另一边,严华入画。这个与《尤里西斯的凝视》里的感觉特别的像。

这样的处理,我的理解是为了营造一种错觉,一切就如昨日一般,人没有离开,时间也没有逝去。那这样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有句台词已经把用意说了出来。

导演其实是在营造更高级的距离感。什么才是高级的距离感?就是有些东西明明好像在眼前,你却再也无法触及,那才令人唏嘘难受,让人无限怀念。远山淡影整部片子都是这样的处理方式,这些处理方式却一点都不张扬,像埋藏在泥土中等待发芽一样,这控制力更难得。

2. 视角

远山淡影的镜头是特别讲究视角的,例如上一个俯视的长焦镜头,像有人在远处虎视眈眈的窥视,下个镜头就表明,刚才那个镜头是沈队的主观视角,那是沈队在居高临下看着章欣。不用一句台词,就已经把沈队和章欣的关系表述清楚了。

当然,这组镜头只是工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接下来就开始玩花活了。

章欣进入照相馆。

然后开始了一条长镜头,这些都是章欣的主观视角,章欣看到的就是观众看到的,导演是让章欣带领着观众展开调查。

当镜头移到红幕前,章欣突然入画了。镜头从刚才的章欣主观镜头变成了客观镜头,这是为了强调接下来满墙陈默女友的照片,这也是暗示陈默杀人的动机。

在章欣开始疑惑的时候,声音先入,王宝打翻了一盒胶卷。之前缓慢的节奏被打断。

镜头继续丢给观众信息量,这其实就是陈默杀人的证据。(我看有评论说早把胶卷拿去冲洗不就知道真相了么?但是此时陈默是被害人, 80年代的连环凶杀案这时候沈队章欣也不知道)

随着沈队呼喊王宝,客观镜头慢慢又变成了主观镜头。沈队正眼都不看章欣,而身边的同事也似乎没注意到章欣的存在,在进一步表明,章欣此时的处境与关系。(后面挂满着的衣服不知道为什么让我看的时候汗毛直立)

此时镜头并没有交代箱子里的是什么,只是队员们的猜测,这是导演在卖关子,而章欣此时也无法往前靠近,只能在其他人后面看。欲擒故纵,吊起观众胃口,也为暗示箱子里的东西是本次搜查最重要的线索做铺垫。

果然,随着众人不屑走后,章欣再次入画,镜头又从主观镜头变成客观镜头,当章欣拿起芭蕾舞鞋时,音乐突然也变了,加入了一段像八音盒似的音乐。暗示舞鞋的重要性。

接着满箱子各式各样的女鞋中有一双芭蕾舞鞋,是那么的唐突与不和谐。这是对应章欣的疑惑表情:如果是拍照用的话,就不太可能会有专业的芭蕾舞鞋。这里其实是用镜头来反驳刚才其他警员的猜想,也在交代章欣与淮川刑警队粗犷的办事风格不一样。而也是因为这样的处理,让我对箱子里的女鞋印象深刻,当剧情发展到后来陈默杀人后的习惯是拿走人家的鞋子时,回想起这一场满箱的鞋子,细思极恐。

照相馆这一场戏,导演用主观客观镜头交替的方式来控制着整体节奏,丝毫没让人注意到这是一条长镜头。信息量一波比一波重要,不得不佩服导演对镜头得心应手的控制力。

紧接下来的一场戏,同样是相同的手法,主观变客观来承接转场。

镜头回到了陈默的命案现场,背景音乐里有着节奏重复的铃声。

章欣入画,镜头变回客观,表示章欣一人又来到现场调查。那个铃声越来越明显,像是章欣被铃声召唤而来的感觉,引领着章欣要找些什么。

注意画右,空无一人。此时告诉观众,这个方向是安全的。

此时,镜头摇成近景,音乐突然出现了另一个节奏更紧的铃声,是从右边发出的。

镜头往右摇过来后,刚才没有人的地方,严华突然出现了。安全的地方实际最危险,导演用了人们的心理惯性,造成了突如其来的这个惊吓。这只是用了最简单的摇镜头来完成,丝毫没有炫技,也完美达到了目的。说明最简约的方法也是最高效的。

再下一场戏,原来刚才发生的,只是章欣在做梦。看到这里时,觉得刚才的芦苇荡命案现场导演只是在营造氛围。

隔了一场戏后,又是由沈队的主观镜头开始。我们看到泥泞的裤子和袜子,满地的泥浆,像是有人摔泥里了(这个镜头也是与后来章欣第二次在严华幕前绊了一下呼应的,营造章欣并不太敏捷,武力值并不高的印象)。看到这里,我才反应过来,之前那场章欣在芦苇荡的戏,并不是刻意的交代氛围。章欣是有去过命案现场的,否则哪来的泥泞。那章欣刚才的见到严华是真是幻?一下子你的印象便朦胧起来,像隔了一层云雾。

这种主观客观镜头切换的方式还有一两次,不再详细例举,这里再说一个另外的视角运用。

沈队调查过程中,镜头是跟着王宝的表述去展开的。

我还在疑惑开场戏不是被埋了一个女人,怎么现在说的是被埋的是一个男人时,突然切入一个远景,像一个偷窥式的视角。我还以为凶手还在附近,但是后来看下去又不是。那这个视角是谁的?

还有:

当局长并不了解沈队的“没时间了”的真正含义时,沈队没有过多解释。但是镜头好像是有人在偷窥着一样。

章欣在画室中迷茫着,之前蒙太奇全是调查林音的信息,镜头配合着日记里的旁白,从屋内望出窗外,一个人影在滂沱大雨中跑过(我觉得是严华)。是林音的记忆,还是章欣的思绪? 这个镜头又是谁的视角?

还有章欣画出陈默后,再次回到文工团旧址,章欣就总像被人远远的盯着,注视他的一举一动。我本来以为是梅莉的视角,但是后来发现并不是。因为:

那片中每一个关键处几乎都有这个诡异视角到底是谁的?我想了半天才明白。

这个视角是“时间”。导演把“时间”给拟人化了,注视这电影里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悲欢离合。但是它只远观而不靠近,不带一点感情,存在与虚无交织。

我看懂这个,才知道《远山淡影》整个美学基础是以什么逻辑搭建的。它就是安静的给我们展现了一段吉光片羽,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在努力,为了自己的价值而挣扎着。它不把人写大,也不把人写小,看似冷静却又是另一种悲悯。

所以像这种电影的共情并不是建立在某一个人物的情感上,更不是建立在剧情的曲折上。而是建立一种形而上学的哲思上:我们是谁?我们的价值在哪?我们要何去何从?

这也就是很多人看完,好像很感动,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感动的原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 细节

远山淡影的细节处是在太多了。

沈队一出场,其实是在看着体检化验报告。他脖子上还有道刚拆线的伤口。演员有一部分的表演是根据造型来的,这种造型的人肯定是狠人。导演一开始就给沈队的爆裂脾气做了铺垫。

另外沈队左手一直裹着纱布,到病房时才解开。因为焦点不在沈队手上,伤口看不清楚,应该是个枪伤。这也是给沈队的性格与经历做铺垫。

章欣在第一次会议室上,自然而然的想去拿传递中的证物“日记”,暗示了章欣潜意识里就把自己当成刑警,想参与破案;并没有把自己“当外人看”。

沈张找章欣要画时,案头上章欣看的书是“犯罪学”“犯罪现场勘察技术”。这是刑侦书籍,和画像师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这说明章欣不单只是在画像,他也在调查现场,也同时证明他是一个想拼命证明价值的人。包括他在把画交给沈队后,还在强调他的逻辑猜想:被害人与嫌疑人应该是认识的,芦苇荡那荒无人烟,天又那么冷,没人会轻易去。

当小王给章欣说画错时,描述章欣内心的并不是音乐或者音效,而是一个船的汽笛声。(后来在梅莉回文工团处也用过一次)这声汽笛就像把我们的思绪拉上某段回溯时光的客船,简约自然,意境更高。

林音的铺垫是从她的海报开始的。我觉得导演这样的设计是因为“这是林音唯一留下的,给人认识她的东西”。

穿过岁月,当年的首席女神,如今只剩一张海报中样子。

梅莉拾起的杯子,是当年严华给她装烟灰的。她拿在手里,心里肯定想的是严华。

还在任职的老李。片中他们穿的是71式警服,我查了一下,这套警服的时代是72年开始,是户籍、治安、刑事、外事、司法、铁路、航运等诸警种的警服。而停止使用是83年。服装老师很严谨。

“你以前不也是芭蕾舞演员吗?”章欣说完,外面的车灯掠过梅莉脸上。这段岁月,对她来讲,就是这一道光吧。

严华墓碑。81年去世,84年立碑。我开始不太明白这个时间差是什么意思。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湖北汉口周边土葬风俗是三年后才能立碑。好严谨,细节都扣到这份上了。

淮川是湖北的。严华的文化程度是小学,这个也是在暗示着严华最好的出路是跳舞,林音教她的才有社会价值。

老李家墙上是当年案件的调查资料,还有严华的照片。说明老李退休那么多年一直都心系此案。对应章欣在严华墓地里安慰老李:如果她知道你为她追凶17年,她会安慰的。

就连片名,细节处的镜像反转,也是暗示了严华林音互为镜像的人生。

如此细节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这才是做电影的态度。

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还是那句话,这部电影是洗尽铅华的美学之作,没有任何浮夸,它把自己藏进碎片的朦胧回忆里,等待每个有缘人来解开其密码。一旦解开,风月无边,一梦十年。

PS.以上皆是个人理解,不代表电影创作者的本身意图。如有错误,恳请创作者们原谅。

 2 ) 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悬疑”是什么?

首先,什么是悬疑?见仁见智。

普遍意义上的悬疑,起码要包括核诡高级、反转精彩、动机深刻、立意新颖,并在此基础上做到逻辑自洽。然而,该片几乎完美的绕过了这些“普遍意义”上的悬疑,甚至连逻辑都是漏洞百出。事实真的如此吗?试想,在一个国外影视剧唾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不管是拼凑、嫁接、还是照猫画虎,模仿一二还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完全做不到”,恐怕要小心了。那些声称发现全部bug的人,不是没看懂,而是没有看的那么深刻。

破案不重要?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案件”是什么?

看了许多评论,大多围绕在杀人、复仇、心机、腹黑等方面。但我认为,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案件”是那本日记,以“我”的口吻讲述,我与她的故事。谁是“我”,谁是“她”?这里有两个选项:林音,严华。可是,我看了两遍,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也许你会说:日记中包含林音死后的经历,记录者也应该是严华呀,“我”是严华。没错!只是,记录人写下的“我”,并不意味着是她本人。用第一人称撰写的小说并非都是作家亲身经历,这一点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很容易理解,解读这本日记时也一样。

先来看一个影片中有趣的点:

林音手把手教严华跳舞,安排严华接替自己首席的位置。与其说是林音“教”严华,倒不如理解为林音将严华“变成”自己,严华所学尽是林音毕生所会,学成后,严华与林音无异。此时,林音交出自己的身份给严华,自己成了空壳。

结下来,林音被变态杀死,蒙在鼓里的严华误以为林音无法去广州逐梦,此时,严华为了完成林音的梦想,将死去的林音变成严华,她则以林音的身份离开。此时,严华交出自己的身份给死者。

至此,二人完成了身份交换。(以下【林音】、【严华】指的是交换后的)

【林音】来到广州逐梦,她与之前一样,深爱着淮川的姐妹【严华】,但【严华】已经不在人世,她希望对方的人生依然继续,因此,只能在平行世界中为其编织一个可能的人生——日记的由来。(看到此时,我认为日记中的“我”是【林音】,二刷的时候发现打脸了。这一点后面再解释。)

继续,【林音】广州梦破碎,日记被烧,【林音】的人生就此完结,而这场梦幻人生,是【严华】用命给她换来的,梦境破碎,一切回到起点。此时,【林音】要为【严华】做一次牺牲:回到交换之前,让【严华】恢复自己的身份。

起点是陈默制造的,如果世界没有陈默,杀戮就不存在,二人就可回到起点之前。因此,【林音】回到淮川杀死陈默,抹去了起点制造者,二人拿回自己的身份。

所以说,这起杀人案与仇恨毫无关系,更像是一场仪式。只不过,杀掉陈默恰好符合尘世中“报仇”的情感表达,难免让人以仇杀来解读。

再来说之前那个问题:日记中的“我”到底是谁?

起初,我认为日记中的“我”是【林音】,记录者是持有【林音】身份的严华。但是,二刷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这仅仅是我自己的理解,我不是林音或严华,她们二人又会做出怎样的解释呢?

更加细思恐极的是:无论“我是”谁,都可以还原以上推理。那么,真正的死者到底是谁?

不要提DNA鉴定什么的,那样的思维方式只会将高级的东西抹杀掉,失去反思的机会,也会错过这部电影真正的最大的“悬疑”——

我们真的可以成为另一个人吗?

 3 ) 章欣——张欣

觉得离谱的可以去搜一个名字——张欣。电影结尾提到章欣要去甘肃出任务,是甘肃的哪呢?搜完你就会知道是白银。现实中白银连环杀人案凶手画像就是张欣画出的,而且也可以搜一搜画像和真凶的重合度有多高。现实中张欣也确实是上海铁路公安的一名画像师。

dna检测技术是八十年代末才有的,而且电影中的案发地是一个小地方根本没可能有这项技术。所以在发现死者的时候是通过体貌特征和身上的衣物来判断死者身份的。

 4 ) 迷案与反转,选择与救赎

首先,影片完成度极高,运镜娴熟,剪辑流畅,光影与色彩的运用有着远超导演执导经历的成熟与大气,黄子轶制作的BGM非常出挑,服装、化妆及道具都可以给出好评,许多的细节都能够看出导演对于整部影片花了万分的心思去雕琢。

作为爱奇艺首映的网大,却拍出了连院线电影都不多见的质感,更为难得的是导演能够熟练地驾驭镜头语言及光影色彩为剧情服务;影片最明显的问题应该是前中期节奏较慢,部分人物动机比较苍白,一些演员演技略显稚嫩,尚不能完全算是一部非常成熟的商业化作品。但是瑕不掩瑜,相比较近几年那一群群把观众当傻X的“电影”,《远山淡影》的整体素质足够让相当一部分院线“电影”为之汗颜。

以下是关于《远山淡影》剧情的解析,剧透警告

第一层:关于解谜,一个友谊,凶杀与复仇的故事。

第二层:关于选择

队长沈张,明知癌症晚期,依然选择拼杀在前,欲换一方太平,却仿若推舟于陆,徒劳一场;

妓女梅莉,为了养大有先天疾病的孩子,选择了出卖自己身体。她警惕着整个世界,却为章欣的一句“我想帮你”而动容;

仓管严华,为了出路不惜牺牲自己委身主任,为了能够继续舞蹈窃取了林音的身份,却在广州沦落为酒店服务员,连容貌都被一场大火毁灭;

人生有无数种选择,但就像片中多次出现的玻璃瓶里的金鱼,无论做哪个选择,命运往往一次又一次开出或残酷或无奈的玩笑,而这才是人生。

第三层:关于救赎

当严华发现在她口中唯一对自己好的林音被杀害时,做出的选择竟然是换下她的衣服,成为了她。最后整个舞蹈队回头对严华的笑,包括自己全片唯一的一次笑容,是她幻想中对自己的救赎。

本片片名《远山淡影》的原作,石黑一雄在1982年写下的小说,也是一个关于自我欺骗与救赎的故事,与影片产生了微妙的呼应。

结语:

可能是这个社会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加上疫情对票房的影响,越来越不愿动脑的观众与越来越不尊重观众的导演彼此影响着进入了恶性循环。而电影本不该只是茶余饭后的无聊消遣,内涵的剧情,唯美的画面,迷幻的光影,精彩的演技,动听的音乐,这才是电影迷人之处。

 5 ) 上半年最值得看的国产悬疑剧情片

没想到,以网大身份上线的《远山淡影》竟然是印象里近几年中国内地表达最为细腻,层次最为丰富的国产悬疑剧情片。

这是一部关于时代的电影。由一起谋杀案牵扯出另一起多年前的连环杀人案,办案过程中,公安民警与涉案人员一起描绘远去的真相,打通了尘封已久的记忆,抽丝剥茧地揭开了时代的面纱。

纵观全片,影片并没有粗制滥造的迹象,无论影像质感、服化道年代感,还是电影完成度都在及格线以上。稍缓的故事节奏和文艺片风格也表明导演并没有向商业和观众妥协的倾向。这足以看出制作团队对作品本身的热爱和自信。当然不少的逻辑问题和过多的巧合设定等明显的剧情短板也被不少观众所诟病。

《远山淡影》是取得公映许可证(龙标)的,一定是按实实在在的院线片立项筹备的。但选择自降身份“保本”上线流媒体,正说明了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整个电影行业急速衰落的窘境。龙标已不再是院线身份的“尊贵”标识,电影人放弃某种坚持向“钱”低头,被迫给自己的作品打上网大的标签是困境、是无奈、更是现实。正如本片深陷迷案的角色们一样,当今所有的电影人都陷入了时代的迷雾之中,光影被“疠气”阻挡,看不清远处的山。

一、90年代

中国中部沿江小县淮川发生了一起枪杀案,被害人为当地照相馆老板,男主章欣作为一名模拟画像师支援案件,却不受当地刑警队长沈张待见。

章欣通过与目击者沟通,画出嫌疑人的画像,却牵出了原县文工团女舞蹈演员严华,而严华早已死于十几年前淮川县发生的另一起连坏谋杀案,并且此案至今尚未侦破。警方将两起谋杀案并案侦查。

此时执着的章欣已深陷案件迷雾之中不能自拔,他走访案件办理人、排查资料和周边人员,逐渐把间隔十余年的两起案件背后的人与故事勾连起来。

二、80年代

严华是县文工团库管员,一直有着做芭蕾舞演员的梦想,朋友鼓励她报名舞蹈团,可惜名额已“满”。为了梦想,严华只能牺牲身体委身主任,以求名额。

舞蹈团首席演员林音从严华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经常私下教授严华舞蹈。林音自知年龄和腿伤已经不能再支撑舞蹈生涯,于是准备在谢幕演出后,离开淮川南下广州,将首席让给严华。

可演出结束当晚,林音提前离开,严华在找林音回来谢幕的路上被连环杀手残忍杀害,而林音也就此再无音信。

三、70年代

被枪杀的照相店老板独居多年,当年有一个已到谈婚论嫁的知青女朋友。但上山下乡结束时,女知青“抛弃”了他,义无反顾地离开淮川进城返乡。

照相店老板感情上受到了挫伤,精神上也受了刺激,对想要离开淮川的青年女性产生了恨意,于是十几年间犯下了多起连环凶杀案。

四、90年代

严华已死但她的日记却以另一个视角延续着,这很蹊跷。章欣查到南下的林音并不是去广东舞蹈团继续跳舞,而是沦落到酒店当服务员,在酒店火灾后她又一次不知去向。

章欣也从另外的舞蹈演员口中得知,所谓严华日记里的内容并不真实的或者说并非发生在严华身上的,比如她并没有当上首席演员等。起初的查案思路被日记误导,章欣重新思考案件。

而警方查到,有重大嫌疑的林音近期已经回到淮川,并在严华墓前抓到了她,此时的林音因火灾毁容已面目全非。

在提审过程中,章欣根据毁容的林音,又一次复原疑犯画像时,却发现画像再一次指向了死去的严华,最终真相大白。

五、80年代

照相店老板无意中得知林音即将离开淮川,因精神刺激起了杀心,准备在谢幕演出后将其杀害。

严华被团长派去找林音,却发现林音已经被杀害。她怀着复杂的心情与林音互换身份,林音代严华死去,严华“重生”代林音南下圆她们共同的芭蕾梦,可严华哪里知道广州并没有歌舞团在等她。

六、90年代

重回淮川的“林音”意外在照相馆发现“严华”当年被害的证据,于是策划买枪杀人为“自己”复仇。

严华枪杀照相馆老板后,章欣被上级以模拟画像师的身份派来淮川协助破案……

《远山淡影》的时间线在三个时代迂回穿梭,这也是电影视听语言最为精彩的地方。从上山下乡、粉碎四人帮再到改革开放,远处的迷案与近处的凶杀相映成一台悲舞,揭开了人们内心深藏的“欲望”。

电影里的人物被一个个立体地勾勒出来,被女知青“抛弃”的照相馆老板,热爱舞蹈的严华和林音,身患重病依然敬业查案的队长沈张,心思精细缜密的模拟画师章欣,为给孩子治病失足下海的前舞蹈演员,手拿名额潜规则女团员的主任……他们有的为了热爱,有的紧握权力,有的执着感情,有的严守职业操守,用自己的能力对抗着命运,却不知道命运早已毁于时代之中。

几十年间,人们逐渐从狂热的时代意识中清醒复苏,当局者留下了时代的阴影与心魔,回忆者剥去时间消逝的伪装,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看见的时代画像竟是满屏悲伤。

这片曾经热爱,因时代改变而破败的土地,是离开还是留下?谁也给不了谁一个准确的答案。

 6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浅谈远山淡影中被那些云雾掩藏起来的主题

两个月前的一个深夜里看过一次,当时囫囵吞枣的看完,只是觉得视听不错,隐约有那么点后劲,到底是什么又很模糊。这几天正好电视广告再次推荐给我,便又看了一次,而这一次我却被感动到了,于是有了以下文字.......

《远山淡影》表面上讲的是一个交换身份的故事,用画像师章欣破案为线索,层层抽丝剥茧,发现了严华代替林音活下去的真相,以一个人永远不能成为另一个人唏嘘收尾。

我本来以为《远山淡影》是一个讲身份认同的故事,但是在我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并不是。这也是为什么编剧导演在处理严华林音的80年代那条叙事线时弄得那么复杂的原因。编剧导演把这条故事线设置成是多人的记忆而引发的章欣的想象,并这些记忆未必都是真实的。所以电影在此引发了一个由章欣想象的记忆迷宫(整部电影的视听设计其实都是建立在章欣的想象上的),让人目眩神迷,估计有大部分人看不懂,主要原因便是在此。

那这部电影是在讲两位女生心心相惜的情谊吗?

如果如此,编剧导演好好把林音和严华的感情线讲好,这部电影就已经成了。为什么要故作高深,吃力不讨好的把这个弄得如此复杂呢?

其实,这部电影的主题就藏在这里——为了阐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要讲明白这一点,我们还是得回到人物上。片中主要人物有5个人,章欣,严华,林音,沈张,梅莉。除开章欣外,每个人物的特点都十分突出。

梅莉

梅莉:当年的文工团舞蹈演员,后来沦落成妓女。这对于破案故事只是一个工具性人物,但是她是主题阐述过程中的主要线索。

她的矛盾是与林音之间的。她嫉妒林音,因为林音的存在,她无法站在最高点,这也是她的心魔。从第一次亮相时,就对林音的不满;多年后回到文工团,看到林音破损的海报时,仍然不甘心;当年得知林音要走时,合照前那掩盖不住的得意之情。梅莉本就是一个高傲的人,但也是这样的人被命运击打时,会更加的凄厉。

所以,这个当年的天之骄子,在舞厅后巷被章欣质问“你当年不是芭蕾舞演员吗”时,一道车灯的光在她脸上划过,在这一瞬间,她才从低微的妓女恢复了原来的本色——生气。或许是因为章欣揭开她结痂的伤疤;或许是因为如今身份悬殊的落差,对自暴自弃的悔恨。但是梅莉的生气看上去都是一种无力的抗争。

而在她让章欣为她画像做报酬时,表面上是为了“不收钱”的尊严,而实际是她也是对现在自我的否定——“我是好人吗?”

或许她是因为生病的孩子沦落成妓女的吧?她一定挣扎过,与命运抗争过吧?这些都过去了。就连她曾经引以为傲的——芭蕾舞蹈演员,纠结是与不是,也都不重要了。所以她最后与林音的和解,其实是和自己的和解。当章欣对他说“我只想帮忙”时,她回复“我自己选的路,那我就走下去”,眼神中再次恢复了高傲的神采。

她没有成为首席,没有把人生的路按理想的那样发展,但是在泥泞中仍然倔强着,以另一种骄傲的姿态走下去,这不能不令人动容。

但是站在观众的角度,她又将何去何从呢?新的开始,就是与自己的和解,就是把原来的身份放下,那之前为之努力,挣扎,嫉妒,不甘的意义又何在呢?

沈张

沈张:沈队是一个自我掩藏的人(或者说叫不懂表达情感),他是从一个“令人讨厌的方式”入场的。他无缘由的暴躁“没时间”了。这也曾经一度让我认为沈队是为了升官而去破案。

而他的真正的“没时间”,是因为他癌症晚期,他还有两件事没办到。

第一是,他担心没有时间破案了,所以根据以往办案经验,靠画像师无法逮住凶手,只能去查凶器(这是他熟悉的办案经验)。他对章欣的不耐烦也是来源于这一点。而章欣自作主张去舞厅,找退休刑警老李等,完全不按破案计划走,这无疑让沈队更加暴躁。

第二是,王宝还很稚嫩,他没有时间继续带他了。所以在船上缉私时,王宝努力与歹徒搏斗后,沈队没半分表扬,还凶王宝,要这个徒弟脑后要长眼睛,这就是体现沈队的自我掩藏。(这个点,最后用王宝穿上沈队的衣服去做了了结)

另外,沈队是调查过笔记的(王宝与章欣说师父早派人去南方调查了,也是沈队后来为什么有“林音”在广州遇火灾的资料),否则以沈队脾气,章欣在画出嫌疑人是严华后,沈队更应该让章欣走人了,而不是让王宝把他喊回来。

可能在沈队心里,章欣的破案方式是plan B吧。章欣画像的技术流并不是沈张所擅长的,但是他隐约知道严华的死没有那么简单,所以他其实在暗中还是配合了章欣的工作的。要不为什么章欣在听到磁带中“强奸犯”在同命案现场“芦苇荡”时,为什么沈队立马清醒下来,配合章欣画画。

而最应该让沈队爆火的时候应该是章欣在楼梯质疑他破案是为了“升官”时,当时我觉得沈队可能要对章欣动武了。但是沈队只是说了句“你不要以为画出了陈默,就会破案了”,这其实是一种点拨。

沈队最后的一次缉捕行动,也让王宝来叫章欣一起去。带着一个画像师去缉捕,能有什么用?只能说沈队是认可章欣的,他虽然和章欣政见不合,但是仍然把章欣当做团队的一份子。

沈张也是剧中第二个看穿章欣的目的:当刑警。一个画像师,做的都是刑警的事。所以,在病床上他说完一番人生感慨后,拿出一个信封装得满不在乎的说“局里的介绍信,希望对你转刑警有点帮助”。

所以,沈张对章欣的认可到欣赏的过程,是暗中布满在剧情推进过程中的。不仔细看,就会认为沈张暴躁突然转折到癌症末期会很唐突。“就此别过,来生再见”,这并不只是告别,也是一个期望。

这个看起来刚愎自用,其实是一个不会(不想)表达情感的人。即使被剧中人误会(自己的老领导,自己的徒弟都以为是为了升官),也被观众误会,他都用他的热忱与细腻去履行了他的责任。但是他的人物总结,导演已经让沈张自己做了总结,就是他最后对章欣说的一番话:

我以前是逞能,搞什么英雄主义,孤家寡人拼了半辈子,以为能换一方太平,现在看来像什么都没做,拼命换来的风一吹就没了。 世间众生百态,哪条路好像都能走,但你只能选择做一种人,无论成为谁都需要勇气。

潜台词翻译过来就是:

我不知道,也无法对我的一生做出结论:这辈子是否有价值与意义。但是我知道,无论如何,都要继续走下去,最终总有一种方式能让你认同你自己。

这句话并不是只对章欣说的,也是对观众的我们说的。

而最后,这位不善言辞的队长,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

林音

林音:她是理想主义的符号,却也是无法实现理想的人。这个人物的塑造用的篇幅虽然很少,却是最光亮的。一是因为这个人物的命途多舛,出身未捷。二是这个人物的人格魅力。

但是林音和上面两个人物一样,她也是无法对抗命运,而掩藏自己的人。她腿伤没有告诉严华,包括离开也是对外宣称自己是要去“南方歌舞团”,都是表现她心里对不能继续跳下去而耿耿于怀。两次在天台上对严华说的话,无论是“真羡慕你”,还是“跳不了就应该离开”,都证明她对命运安排的无奈与无力。

既然无法带走什么,那便要努力留下什么。所以她教严华跳舞,自己退出把位置留给严华,并鼓励严华通过舞蹈“把人生过得辽阔一些”。她在严华自卑的人生中,就是美梦一场。而这些正是她所渴望的人生。而正是因为这样,也同时形成了严华后来成为林音的动机之一。

可以那么说,严华成为林音,是林音不自觉中给严华进行的引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严华为什么要把林音给埋葬,替林音完成最后一场演出(天啊,这是林音啊,不食人间烟火的她怎么能就这样死了,那么默默无闻的死在荒草之中)。而在演出过程中,导演也用了抽象的表现方式让严华变成了“林音”。

可能是因为林音的这个角色太符合大过光亮,太让观众同情,所以并没有考虑这个角色对严华造成偏差的影响,从而对严华的行为无法理解,甚至误读吧。其实,剧本逻辑非常合理,没有丝毫BUG。

但是,林音再出挑,她也是一个普通人,也和我们一样,时刻活在挣扎之中。即使她发过光,随着时代的洪流,最后留下的,只有原来在仓库墙上贴着的那张海报而已。

严华

严华:名字和烟花的同音,她的人生也是如此。唯一的高光时刻就是代替林音完成了最后的演出。而在演出之后,成为林音的她也再陨入黯然之中——“我来了,时代却走了”。

故事开始,便一而再的强调出身的卑微使她一直被排挤,被轻视,直到林音的出现,才有转折。但是,严华跳舞的动机是什么呢?严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相信她是热爱的舞蹈的,她和队长说“以前在村里常跳”。但是,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支持她继续跳舞的原因,是她对偶像林音的热爱呢?严华出场在仓库抱着林音的衣服跳舞,墙上是林音的海报日历(包括镜子里也有林音的照片);被队长拒绝后在看台上看林音跳舞,重新拾起勇气再去找主任申请加入舞蹈队;在林音练习时(摔倒的那次)也在偷看并学着林音;林音说教她跳舞后,她在日记中记载着的是“梦寐以求的唾手可得”,而这个梦寐以求究竟是跳舞?还是和林音在一起?

另外在严华在日记中,很清晰的展现出严华自我催眠的情况。

像“有些东西,离的越近,欲望才会愈发激烈”“每次面对镜子,我都会和她说,要把人生过得辽阔一些”这两句,其实是严华的意识。但是第一段80年代故事线结尾闪回后有“死了后,去了广州”。而这个就变成了林音的意识。

而到了第二段80年代故事线,出现了“我从来没有爱过这个世界,它对我也一样”。(这一句其实是引用了拜伦的诗。拜伦是一个自幼跛足的人,父亲欠下高额赌债后不知所踪,母亲被欺骗,抛弃后,在贫穷中沉沦,精神失常。拜伦就在这种极不正常的家庭氛围里成长起来。即使他天资聪颖、相貌俊美,也无法掩盖他天生跛足的现实,自幼年起,拜伦常常感觉受到了旁人的嘲笑,他既高傲又自卑,自尊心极强,又极敏感,他成为了旁人眼中的怪人。我不认为严华的知识水平能知道拜伦,并在那个年代读到拜伦的这首诗。而编剧引用这首诗,就是为了映射严华用的。)这也是严华的意识,到了第三段独白“在南方的日子里,我唯一的动力就是跳舞,只有跳舞才能让我知道,过去的记忆不是假的。只有跳舞才能证明,我存在过。”这又变成了林音。

无论日记中是自我身份,还是林音身份。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林音对严华的重要性。那重点来了,林音不过是教严华跳舞,严华为什么会那么感动?即使林音为了严华离开舞蹈队,严华便放弃了自己为林音活下去?

这份情感其实有来源的,第一个是来源于两人身份落差带来的感恩情感。在《飞狐外传》中,平四就是为了胡一刀对自己的尊重与肯定,而在胡一刀死后救下胡斐,并含辛茹苦的抚养其长大。严华只是一个乡村姑娘,一个库管员,平时都没人搭理的人,突然收到了偶像林音的真挚对待。知遇与感恩之心,是成立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第二点。

林音不单给了她肯定,自尊,更重要的是给了她一个美好的梦。

这个梦是因为有林音才成立的,因为严华的梦想不是“跳舞”,而是“和林音一起跳舞”。

所以在整部电影最美好的部分,林音和严华一起跳舞时,严华的旁白才会是“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候,梦寐以求的唾手可得”。

所以,林音的死,导致严华的梦碎。而这个一直活在理想中的人,为了报答林音,也为了让梦延续,严华选择抹去自我,变成林音。所以,严华埋葬林音,并代替她去跳舞。当毁容回来后,得知了杀害林音的凶手,严华丝毫没有犹豫,买枪杀了陈默。

所以纵观严华一生,她把自己都弄没了,那她的意义在哪里?章欣最后把画像给她,她又哭什么?是后悔?还是遗憾?还是她到最后都没有成为那梦中的林音?


四个人物,四个不同的人生。有积极面对现实的,有带着遗憾离开的,有把希望留给他人的,有偏执的遗忘掉自己成为他人的。任取其一,都可以成为另一部电影的主角,展开另一个故事。

所以,回过头再来看,这部电影的主题。每个人物其实都没有“文以载道”,又各自代表了一种价值观。无论结局如何,成就她们价值本身的,都是她们自己的选择。

梅莉,如果她没有成为妓女,她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会成功吗?会美满吗?不知道,但是她成为妓女后仍然为女儿努力的活着,才使她成为了梅莉。沈张,如果他得了癌后,去接受治疗,不管破案,那他还是沈张吗?林音,他腿伤之后,不再是神话,不再是那个令人向往的符号,从此教书育人,她能接受吗?而严华,她如果只是选择留在文工团,努力成为首席,最后随着文工团的解散而散落于人海之中,那她还是严华吗?

所以,远山淡影并没有为我们说明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意义都是主观存在饿,人生的意义就是追逐意义的本身。正是因为我们做的每个选择,才使我们成为了我们。

最后说章欣,这个男一,编剧导演并没有过多的刻画,他看上去柔弱,但是却无比的勇敢;怀疑自我,又坚定的要证明自我价值;他一直都没有掌握全局,但是事实上却早印证了他的努力。这不正是当下的我们吗?

我觉得编剧和导演没有深入刻画他,整部电影又是从他的视角展开和结束,其实是把空间留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套入章欣这个角色中。我觉得编剧和导演希望观众在经历了一切后,最后决定自己的选择。无论选择如何,都是生活上的“英模”吧。


最后说点乱七八糟的。

1.这部电影除开经常下雨,章欣和沈张的背景设置有点像《杀人回忆》外,整部电影的主旨,视听,人物塑造方向,整体氛围,都和杀人回忆一点关系都没有。

2.我查了一下,这部电影编剧之一的吴童立,是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怪不得整部电影的思辨如此严谨,立意如此高级。

3.电影远山淡影是借鉴了小说远山淡影中女一回溯记忆的方式,只是电影用的是旁白,小说是口述他人事迹。

4.我看了章欣饰演者叶硕的访谈文章,他说贺泉导演开始忽悠他出演时,说这部电影是一部类似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故事,而他将要饰演的是一位英雄神探。但是后来他看到剧本时,却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贺泉导演又忽悠他,认清生活本质仍然对生活热爱的人,才叫英雄。原来这位演员是在导演的一直忽悠下,完成的章欣这个角色。这演员在生活中也很章欣啊,哈哈哈

5.这部电影评分很低,但是这正是证明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音乐等一干人做出了一个曲高和寡的作品。虽然没有雅俗共赏,但是这也很了不得了,不是吗?

期待你们的下一部大作。

 短评

服化道质感都在线,几个空镜很有感觉。探案中夹杂着一丝感性的思考,骨子里是个文艺片

3分钟前
  • kiess
  • 推荐

文艺片和犯罪片的恰到好处的融合,促成了这部佳作。远山处,层峦叠嶂,只缘身在此山。待云雾散去,淡影处,山峦互为映衬,不分你我。

5分钟前
  • Y.Sir
  • 推荐

起了一个片名是石黑一雄的小说,然后一味的往《杀人回忆》的风格上靠,弄得十分的文艺,絮絮叨叨两个小时,其实故事打磨得很粗燥,逻辑上的漏洞太大了,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它居然是网大,以网大来说有这种资质就算不错了。PS:三个女演员我感觉都一个模样。

8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摄影略好,表演后期勉强及格。其他部分就都是问题了,2小时的时长水份太多,剪掉20分钟完全没问题,无论当初目标是院线还是网络,这个时长都是很难接受的。剧情方面,看了开头,推理爱好者基本可以才出一个大概来了,但是bug实在太多。推理方面,首先是当初的尸体被被刨出来没人发现真身。老警察的录音带自己听了也不上报,夜晚遇到强奸犯也没有后续,土枪来源避而不谈了,这都是明显的问题。新老警察配的经典组合却没有用好,缺少互动交集,老警察老发火,主人公明明啥也没影响他。两个女性的交集缺少铺垫,仅仅是一点点跳舞宣传片蒙太奇就把关系推上去了完全不够。再加上调色的泛黄老调子和现实没有区分开,表演上女孩见到主任就上去动手动脚等等问题。总之创作者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11分钟前
  • ricoshi
  • 较差

我很喜欢这种慢吞吞的感觉,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拍这种娓娓道来的片子了

12分钟前
  • 第四声
  • 还行

又名《人工天眼》

13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比大多数电影差一些,但也比大多数中国电影好太多。

1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因为题目而看,结果无关,但也还不错,2倍速播放毫无影响,也不会过分在意纰漏和细节。

16分钟前
  • 天然呆の枫
  • 还行

很耐心地讲了一个故事,可惜人物深度不够,尤其是主角

21分钟前
  • 4eyebrows
  • 还行

悬疑剧情确实不足,但是色调和镜头挺美的!就有一类刑警吧总觉得自己刑侦才是科学,其他都不是科学。这时候活该你们刑警被一个叫夏洛克·福尔摩斯的人治的死死的,锁住,毫无翻身机会。

25分钟前
  • 猫觅
  • 还行

女知青、文工团、芭蕾舞、照相馆、杀人案、画像师、悬案,这些元素被国产悬疑片翻来覆去地拍,比的就是哪个更有新意。显然本片从剧作和摄影上只能说乏善可陈,缺乏那种新意,最后的反转也没有丝毫意外。还有,和石黑一雄没有一毛钱关系……

26分钟前
  • 我不是江湖骗子
  • 还行

有在用心做,但是剧情存在bug,后期悬疑力度也不大

28分钟前
  • 虎虎生刺
  • 还行

这是一部诚意十足的剧情片啊。在最后的舞台上,严华看着林音的感觉一切文字都无法形容,光凭这一场戏,这部电影就已经无法被时间抹去它的价值。

30分钟前
  • 回车挂扶桑
  • 力荐

为什么要用人石黑一雄小说的名字啊,明明一点关系都没有…

33分钟前
  • 乱世浮生
  • 很差

★★★☆☆ 导演的选景和对光与影的认识蛮好的,一看就是有摄影功底的,很多场景,慢下来截一副图就是壁纸。唯一不足的就是对案件的叙述与呈现,但是影片的完成度非常高,值得三星半。

35分钟前
  • WellIgotone
  • 还行

泛黄老旧的滤镜加持下,悬疑复古的氛围还算尚可;但是剧情而言,悬疑、文艺两手都没拍好,尤其是双线叙事下,两位女主的感情没有任何铺垫,两位男主的纠葛更是毫无缘由,莫名其妙;节奏上更是冗长拖沓,无数繁琐的独白更是降低观感

38分钟前
  • Rex
  • 较差

画面与调色终于像学过摄影了,但是各路人物动机行为漏洞百出。感情牵强,悬疑不足,整体很平淡。

39分钟前
  • 砹韧
  • 还行

电影版《猎罪图鉴》,中国版《杀人回忆》,网大里的五星作品,无论节奏、美学、剪辑、故事、演技、氛围感都是对的,被时代伤害的弃儿,绝境中的女性互助,贫瘠土壤开出梦里花,复仇黑天鹅的金蝉脱壳,每一个元素踩在悬疑的点上。

40分钟前
  • 凸肚
  • 力荐

像杀人回忆,罪案只是幌子,真正揭开的是时代的那道疤,最后那段独舞,仿佛一百年那么遥远,可望不可及的美

43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中国电影人对《杀人回忆》的执念这是有多深,前赴后继地模仿和致敬……这一部其实还好,质感完全不像一部网大,尤其是摄影,非常出色。

48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