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潘神的迷宫

奇幻片墨西哥2006

主演:伊万娜·巴克罗,塞尔希·洛佩斯,玛丽贝尔·贝尔杜,道格·琼斯,阿里亚德娜·希尔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

 剧照

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2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3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4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5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6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3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4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5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6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7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8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9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16:33

详细剧情

12岁女孩子奥菲丽娅有一个凶暴的法西斯军官继父维达,维达的任务就是镇压反抗者,研究各种刑具来折磨残害被抓来的异见人士,奥菲丽娅每天都目睹让人不愉快的事件。眼看着冷酷的继父和其党羽每日作恶还以此为乐,母亲又身怀六甲患病在床,被孤独感和目睹暴行的痛苦困扰的奥菲丽娅开始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聊以自慰。一天,奥菲丽娅遇到了迷宫的守护者,潘神。潘神告诉她,她其实是奇幻王国失踪的公主,要想恢复身份,必须通过三个危险的考验。

 长篇影评

 1 ) 《潘神的迷宫》——黑暗中的微火

 “潘神的迷宫”描述了一个残忍黑暗的世界,而奥菲利亚的出现如一缕微光,一股生命的溪流,淌过阴冷的谷地,迸发出芳草和繁花密叶的波纹,引领着观众走出了黑暗。

  电影讲述了二战后期,独裁者弗朗哥的忠实党羽长枪党徒在西班牙继续恐怖的统治。奥菲利亚被母亲带到作为长枪党徒上尉的继父身边。在游击队员和长枪党迂回作战的过程中,奥菲利亚被潘神告知自己本是地下王国的公主,必须完成三个艰难的任务才能回去。最后,游击队获得了胜利,奥菲利亚抵达了她的国度。

  整部电影由两条线索构成。主线是奥菲利亚的三个任务,副线是游击队员击败长枪党徒的过程。

  善恶体现在一念之间
  战争就是一场屠杀,很难分清谁对谁错,正义和邪恶,每一个棺木旁边都有亲人的挽歌和哀悼,这些哀悼同样让年复一年的春光失色。但是总能在人们面对同样境地和事物的不同表现看出他们是否心存善念,是一片消散的阴霾还是陨落的星辰。影片中,导演对游击队员和长枪党徒的态度体现在两个代表人物上。一个是游击队在军队中的内应,也是照顾奥菲利亚生活的侍女。一个则是上尉。

  从奥菲利亚一下马车,上尉就对她嗤之以鼻。当然这也有情可原,一个常年作战在外的男人很难对非亲非故的小女孩有着深厚的父女之情,又何况是妻子前夫的女儿,他便更会充满抵触情绪,以致后来稍不满意就对奥菲利亚大吼大叫地说她是“野种”,这顶多是个失败的父亲形象。女人对于孩子总有天生的责任感和保护欲,就像树叶下总会留下阴凉一样自然。加上朝夕相处的情感积淀,还有对奥菲利亚没有出卖她的感激之情,奥菲利亚和侍女的感情自然比她和继父之间的感情要好得多。

  可是,当故事发展到最后,奥菲利亚抱着自己的弟弟逃进迷宫,上尉气急败坏的举枪要杀死她的时候,已经不能用常人的情感来解释,怎样的怒火都无法让一个人忍心对手无寸铁的小女孩下此毒手。在战争中,不能简单的说孰对孰错,但是面对一个孩子还要如此心狠手辣,已经不可能给他的行为带来任何托辞了。确实,儿子被抢走的心情可以体会,但是到要杀人泄愤已经能充分说明他的残忍且泯灭人性了。

  侍女对于上尉的孩子完全是另一种态度。自然,在交战混乱中,游击队员可能也杀害了一些无辜的长枪党。但是如果这样就说他们像上尉一样残忍,那他们绝对没有必要和义务回去救非亲非故的奥菲利亚,她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或是金钱,救她是出于人们心底那些善良的本性,让无情的战争充满了人情味儿。正如那传说中凶悍的鸫鸟,哪怕喉咙滴血,仍会高唱它的生命之歌,这是它的习性,理所当然之举。

  希望诞生于绝望
  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悲剧是对于人类在溃败中的伟大的量度”。悲剧并不是痛苦,也不是生命必然终结的命运,他甚至认为,在悲剧中的悲剧气氛本来并不是情绪的基调。正如希腊学家汉密尔顿所说,悲剧是伟大人物的生命状态走向低谷的过程。而但丁在给他的作品起名为《神的喜剧》的时候(这是《神曲》名字的直译),也正是顺应了这一规律。因为但丁在作品中的形象是从火烧的地狱经过痛苦的炼狱,被河水洗礼,走向天堂。这样向上的过程就应当命名为喜剧。

  当然,没必要把一个电影绝对划分成悲剧或者喜剧,不过可以以此作为参考,看看导演在试图阐述一种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

  把奥菲利亚的奇幻世界抛开一边,这部电影的架构和节奏实际上是在副线上建立起来并延展开的,也就是游击队员与政府军之间的战斗。这些现实中肯定存在的游击队员们,一开始被长枪党徒肆意屠杀简直毫无反击的力量,只得到处躲藏,像影子隐匿在黑暗中一样见不得光亮。后来他们成功伏击了追赶侍女的士兵,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直至最后按照计划里应外合,攻进敌人营地,取得大捷。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像乐章中由卑微、渐强到高亢的音符,给人的感觉虽然漫长惨烈但仍充满希望。在斗争中,他们设备落后,受了伤几乎没有药物治疗,就像他们的领导人只是伤口感染,却不得不截去大腿。平时居无定所得像游魂,不知道哪一次激战后就会倒下永不瞑目,但是这些苦难换来的是最后的胜利。这就是所谓希望,在丧钟长鸣后支持他们仍在顽强战斗的力量。

  导演的意图正是反应在这种结构设置中,很多时候一个故事可能不同的人会品出不同的意味。导演正是通过这种结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既不影响观众有自己的空间想象,也可以很好的阐述自己的想法。

  战争总会给人带来哭泣、闭合的棺木、抛洒的白玫瑰、悲伤的步履,这些都被称为绝望。但电影正是在这种绝望中呈现给人们以希望,虽然西班牙还要自此等待三十年才能见到他们期盼的那个地下国度,就像上尉代表的法西斯并不会被一把小小的切菜刀杀死一样。

  给我一只粉笔,我能去任何地方

  再来看主线的故事。电影很多时候混淆了现实和虚幻的世界,亦真亦假。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那根粉笔的出现却彻底将电影拉进了魔幻的真实世界中。当奥菲利亚被囚禁在那个小屋中时,又怎么能在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下到达上尉的房中呢?若非是神迹,那就只能说这些幻想实际上是存在的。那根粉笔的魔力,让原本虚无缥缈的王国变得栩栩如生。

  在这里,导演再次重申了自己的意图,即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那个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美好国度是存在的。否则,他完全没有必要设置这样的场景,尽管让故事陷入更难以捉摸的境地就好。

  影片在一开始刻意给人留下死亡的阴影,鲜血逐渐倒流回奥菲利亚的身体,仿佛是导演刻意让沉闷的丧钟停止,重新敲响最初的哀鸣。到了故事的最后,看似无可挽回的死亡却是到达另一个仙境的大门,正像潘神所说如果她没有为弟弟献身的精神,也无法到达幸福的国度。最后的镜头停留在那个真实存在的王国中,镶嵌着星辰的光芒,宛若天庭,导演试图告诉人们只要为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去奋斗,总会有应得回报和幸福安宁的生活。

  “我的一切存在,一切所有,一切希望和一切爱,总在幽深的秘密中奔流向你。”

  奥菲利亚接受的三个奇妙任务也并非来自凭空想象,这些任务同时影射着现实生活中游击队员的行动。

  第一个任务最为明显,即奥菲利亚需要取回巨型蟾蜍肚子里的金钥匙。那棵干枯颓败的无花果树正是代表了遭受苦难的西班牙人民。蟾蜍象征着残暴丑陋的法西斯,盘踞在树根,汲取养分,吞噬着大树的生命之源。奥菲利亚需要具备勇气、还有面对危机时的智慧才能取回蟾蜍肚子里的钥匙,消灭那个怪物,这就如同游击队员对抗比他们强大的法西斯一般。与此同时,导演还讲述两个平行的故事,强调了这种联系,就是侍女偷取了仓库的药品给游击队送去当作补给,与奥菲利亚一样,都是从老虎嘴里拔牙。

  第二个任务是需要奥菲利亚深入食人怪兽的地窖中,桌子上摆满了鲜美诱人的食物,这些诱惑之后是致命的危险,只要碰了其中的一个都会导致惨痛的后果。奥菲利亚这样长期见不到水果的孩子,如同饥渴的旅人见到清泉时的不顾一切,她终究禁受不住鲜美红提的诱惑。最后小精灵为了保护她而丧命,她也差点回不到现实世界中。这个故事想讲述的,是作为一个有着世俗观念和正常欲念的人,被诱惑所吸引并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只要从梦中惊醒后知道悔改。所以潘神会给奥菲利亚补过的机会。

  在这个任务中,那根神奇的粉笔也登场了,我想,谁都希望有这样一支粉笔,能在滚烫的沙粒中寻找清凉,在荆棘遍布的花丛中寻找芳香,在睡意朦胧时寻找一张柔软的温床。它带着那些对自由的渴望,暗夜中的祈祷,奔向他们要抵达的家园。

  最后一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奥菲利亚把弟弟的鲜血献给潘神,以此打开通往地下王国的大门。起初奥菲利亚只是以为把弟弟带出来就可以,后来当她知道需要杀死弟弟换取她的幸福时,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机会,留在这个残酷、清冷的世界中。这也正是游击队员在被俘后,面对拷问时所有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人性的道德底线,即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不能因为任何看似正当的欲念加以剥夺。虽然坚持的下场可能遭受讥笑、耻辱、甚至死神的镰刀。可就像侍女在经受拷问后,仍紧咬牙关不肯透露实情,最后逃离营地,当被追兵逼得走投无路时被赶上来的游击队员营救。如果她当时吐露真情,也许反而死在了上尉的枪下。导演也想借此说明,那些看似难以承受的苦难,只要凭着无所畏惧坚强的心,总会让雷霆驱散阴霾,给干涸的大地带来暴雨的洗礼。

  电影制造的幻境

  电影高明在成功游走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像云幻化出无数的皱襞和色彩。这有赖于巧妙的结构设置,表面上的主线充满了瑰丽的想象,但是由副线支配的节奏保证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紧凑。这样由副线撑起的电影保证了故事的层次分明,向上的积极态度得到充分体现,而不是仅有三个任务构成一个单纯而缺乏升华的普通幻想故事。这样呈现一个渐强直至嘹亮的歌声,“在缤纷的眼泪与微笑、恐惧与希望中回荡”,正是这么多人喜爱这部电影的原因,也让它受到各个大奖的青睐。但是,由于过度追求这样亦真亦幻的效果,很多时候反而削弱了主线的表达,使得电影的意图含混起来。

  电影中还有不少象征和隐喻。包括前面说到的,枯萎的大树、丑陋的蟾蜍,还有就是上尉的那块手表。上尉本身就是一个符号,法西斯的缩影,他残忍、毫无同情心,为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虽然他身上有着一些本可以称为美德的品质,比如军人的坚毅。但是,就像智慧会成为恶人尖刀上的毒药一般,这些品质也成为了法西斯作恶的帮凶和催化剂。他的手表象征了从法西斯传承下来的精神,他的父辈传给他,他也想传给自己的儿子。在这里,他并非对儿子心存父爱,正如他把美丽的母亲当作生育的工具一样,儿子只不过是法西斯精神传承的载体,人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个体差异,以及由此而来的一切存在的意义都被抹杀了。

  电影在艺术上也是非常成功的。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那个蟾蜍,估计就是那个吃小孩的怪兽了。本来一个嗜血的食人恶魔该是一幅极其暴虐的嘴脸,但是当它把眼睛装在掌心举到脸上时,却是充满了童趣的可爱。

  奥菲利亚为寒冷晦暗的深夜带来了一丝暖色和微火,她撩起战争沉重的帷幕,用画笔描绘出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个时代就在她的微笑中消失了。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392067/

 2 ) 奥菲莉娅和她的花

        It can bring you pain and sadness and scariness and happiness.
       (它能带给你痛苦,忧伤,恐惧和快乐。)
                                    ——Ivana Baquero ( Ofelia 的扮演者 )


        那是1944年的西班牙,内战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
        西班牙内战的主要战事于1939年结束。那一年,左派政党领导的共和军战败,弗朗哥将军为首的法西斯军官推翻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建立军人独裁政权。幸存下来的共和军被迫组织成小股部队在山林中打游击。军人政权对游击队进行无情的围剿,以巩固胜利果实。
        14岁的奥菲莉娅带着她的书,跟随着怀孕的母亲来到了继父Vidal上尉驻守的山区。上尉奉命在此围剿躲藏在山区的游击队。他是一名出色的法西斯军人,自律、冷酷、坚毅、勇敢、难以亲近。
        爱看童话的奥菲莉娅在这儿发现了一个破旧的迷宫。迷宫的入口处的横梁上刻着一张潘神的脸,它的眼睛和嘴的部位是三个黑洞,让这张脸显得仓皇而又神秘。在迷宫的正中央,是一个地底的圆室。顺着石梯而下,地室的中央是一个迷你的迷盘。迷盘中间是一座石像,最上面是同一个带着三个黑洞的潘神的脸,下面是一个女孩,她怀里抱着一个婴儿。
         传说地下世界的公主的魂魄还在人世间游荡,她的父王一直在等待着她的转世,然后带她回家。奥菲莉娅在这个迷宫里见到一个年老的潘神。他将交给奥菲莉娅三个任务。如果她能在满月之夜前顺利地完成了这三个考验,她便可以重新回到她父王的宫殿。
        从此故事开始在魔幻王国和山区战地之间来回跳跃。一会儿是小淑女大战丑蟾蜍;一会儿是游击队的内线想尽办法偷运信件、食物和药品;一会儿小公主在白魔的手下死里逃生,一会儿是上尉对俘虏逼供的血腥手段。在满月之夜,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个幻想和现实无法区分的故事的结局。这一切如此震撼。
        在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Ophelia)是王子哈姆雷特的恋人。哈姆雷特为了复仇佯装发疯,将她抛弃。后来,王子又杀死了她的父亲波隆尼尔(Polonius)。双重打击下奥菲莉娅陷入真正的疯癫,最终在攀折花朵的时候失足溺水而死。
        “奥菲莉娅”这个名字就像一个巨大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小女孩的身上。美丽的奥菲莉娅被现实逼入一个人的异想世界,她给自己还未出世的弟弟说了一个玫瑰花的故事。能带给人永生的玫瑰长在高山顶上。要接近它就要经历无数可怕的艰险折磨。逐渐人们忘记了本来的目的,只是将这途中的种种困难代代相传。长在高山上,能带给人永生的玫瑰花于是寂寞地等待到时间尽头。
        奥菲莉娅向弟弟说的这个童话,也暗示了她早逝的未来。《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娅就是在折花的时候跌入河中。我们的奥菲莉娅则是在追寻她梦想的永生王国时死去。
        疯癫的不是他们,是他们所处的那个现实。
        那个时代,人们不知道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或者昨天他们还在山洞里读着报纸和家书,今天他们就丧命在冰冷的子弹下。他们都渴望建立一个更美好的国家,但是他们选择的道路让他们无法并存。
现实中的残忍是士兵们会熟练地在战场的敌军尸体的头上补开一枪,保证彻底清场——这一点倒是双方不分政治立场的行动一致。刑求的工具小巧、简单但是效果“好”得异常恐怖。
魔幻中的残忍是吃小孩的白魔连指尖都被经年的人血泡了乌紫的颜色。在这位食人魔摆满美食的餐桌旁边,是堆成小山的小童鞋。
最残忍的是奥菲莉娅被杀死,她在地下王国的光荣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而那个世界竟然只是她的寂寞的一场幻想。
镜头述说这些细节的时候又沉稳又仔细。没有煽情,没有大特写,没有模糊镜头,没有情绪。
1944年的故事就这样说完了。这一年距离弗朗哥将军和他的政权寿归正寝的那一天还有漫长的三十一年。还有更多的孩子的生命会静静地消逝。

 3 ) 《潘神的迷宫》

《潘神的迷宫》在叙事结构上基本有两条线索平行前进:小女孩Ofelia的瑰奇想像世界与她所身处的灰暗现实世界。Ofelia在这两个世界中穿梭,是将两条本不想交的平行线连接起来的桥梁,每当场景从一个现实进入另一种现实之时,魔幻现实主义的真假转换要素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幻像愈美好,现实就被凸显得愈加残酷。
电影的结尾,Guillermo del Toro让Ofelia在被害后进入了潘神描述的童话王国,这简直就是故事的神来之笔。正因为这个最明显的暗示,才使得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上传统的魔幻为现实服务的概念被彻底颠覆,魔幻的比重被大大提高,第一次站到与现实同等的地位上自成一体,甚至可被解释为故事的主线,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

 4 ) 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

我个人看来,将魔幻现实主义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的便是墨西哥导演Guillermo del Toro于2006年的杰作:《潘神的迷宫》。

影片在技术层面上的优秀这里不用赘述,单纯表达一下在对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上,Guillermo del Toro的突破性究竟在哪。

《潘神的迷宫》在叙事结构上基本有两条线索平行前进:小女孩Ofelia的瑰奇想像世界与她所身处的灰暗现实世界。Ofelia在这两个世界中穿梭,是将两条本不想交的平行线连接起来的桥梁,每当场景从一个现实进入另一种现实之时,魔幻现实主义的真假转换要素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幻像愈美好,现实就被凸显得愈加残酷。

如果电影一直照以上思路行进,那么只能是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延伸,而并没有突破创新;但Guillermo del Toro在叙事过程中将本来都应自成一体的两线都加入了明显的漏洞,比如Ofelia被关禁闭后在有看守的情况下进入继父的房间抱走弟弟,只有用“粉笔门真的发挥了作用”的童话逻辑才解释得通;但倘若相信是潘神给Ofelia的人形醉仙桃树根固住了母亲的气血,后面继父从床下找出那干巴巴的普通树根就是对先前神话的迎面痛击;可Ofelia之母刚把树根扔进壁炉焚烧,那人形的醉仙桃根竟然发出了痛苦的嘶叫,让观众自己也弄不清是应该相信Ofelia的“幻觉”,还是“更为正常”的现实逻辑。

幻觉与现实这两条线的漏洞都只有用另一条线的逻辑才能解释得通,可“运用完全相对立的另外的逻辑”这一行为本身,不就是对自身逻辑的否定吗?在这种情况下,真与假,虚与实,幻与实的对立状态完全被融合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魔幻与现实彻底成为了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无法解说。

电影的结尾,Guillermo del Toro让Ofelia在被害后进入了潘神描述的童话王国,这简直就是故事的神来之笔。正因为这个最明显的暗示,才使得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上传统的魔幻为现实服务的概念被彻底颠覆,魔幻的比重被大大提高,第一次站到与现实同等的地位上自成一体,甚至可被解释为故事的主线,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

以往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作品,魔幻的比重再大,结尾也无一不是幻像回归现实,美好归于残酷;《潘神的迷宫》具有反传统的解读可能,魔幻可以真正的平行于现实发展,既可以按照幻想归于现实来解说,也可以按现实为幻想服务来分析,这便是此片结尾引起无数针锋相对讨论的最大原因。Guillermo del Toro在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手法上的突破,抬升了魔幻要素的地位,证明了即使进一步减轻现实暗示的作用,哪怕是用残酷向美好归拢,也仍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深化这两种要素的对比,凸显深刻而苍凉的主题。




节选自《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ea38201008uws.html

 5 ) 黑色童话

大概是八九年前看的电影,因为昨天看了“佩小姐的魔幻城堡”后突然想起这部电影,感觉风格上有相近之处。很喜欢这类电影的风格,奇幻、怪异、神秘又稍稍有点恐怖,用黑色童话故事来暗喻战争的残酷,社会的黑暗,同时也不乏亲情、友情、爱情的注入,生活中还有温暖和希望的存在的。一部黑色童话,有点不适合小孩子看。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呼应的,开头第一个镜头为小主人公流血的镜头,然后镜头倒放,血液倒流,故事像以倒叙的形式开始,而结尾再现女孩这一镜头,我们终于明白女孩是为什么会如此的。而这一设计,使得梦境与现实相交叉,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们不晓得女孩到底是在现实中死了,还是在梦境中死后回到了她的地下王国。我更多是偏向于现实的理解,带着梦想死去,总比苟活现实好很多。

 6 ) 《潘神的迷宫》:左倾的奥菲利娅



1791年,爱折腾的法国人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他们的大革命。在制宪议会里,三个等级的代表决定以座席来表明对路易国王的态度。那些拥护国王政策,希望维持现状的,坐在了国王的右手边。那些反对波旁王朝,主张进行激进变革的,坐在了国王的左手边。从此以后,全世界的革命者们有了一个响亮的标签:“左派”。
                     
此后一百多年间,欧洲的政治史大体可以归结为左与右的斗争史。在1944年的西班牙,这场斗争是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展开的。来自右翼的军队将领弗朗哥,以内战推翻了共产党和其他社会主义者的左派政府,建立起一个独裁的法西斯专政。失利的左派以游击的方式继续抗争,右派政府则报之以残酷的镇压。《潘神的迷宫》中的小女主角奥菲利娅,就在这血雨腥风中揭开了她游刃于现实与魔幻之间的奇遇。

在《潘神的迷宫》中,导演至少三次强调了奥菲利娅的“左倾”立场。影片开头,奥菲利娅和母亲乘车到上尉的营地去。当她在途中拾起雕像的残块,将其补到雕像的头上时,我们注意到,她补上的是左边的眼睛(从奥的角度)。有论者指出,这一情节的寓意是,擦亮眼睛,看清世界的本质——从此以后,小姑娘就能见到人所未见的精灵世界了。如果这一解释成立,奥菲利娅擦亮的是左边的眼睛,她发现的本质,是从左翼的角度看到的本质。通俗地说就是,她从此开始“左眼看世界了”。

车队到达营地,奥菲利娅与上尉第一次见面。两人握手的场景令人玩味。小姑娘右手抱着一堆fairy tales,战战兢兢伸出左手。作为法西斯军官的上尉伸出右手,抓住她的左手,冷冷地说:“应该是另一只手,奥菲利娅”(it’s the other hand, Ofelia)。一个左派与右派见面,当然是不欢而散。用毛主席的话说,他们之间,已经不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是路线斗争了。几分钟之后,小姑娘就在迷宫里郑重地对梅赛德斯说:上尉不是我的父亲。坚定地断绝了与右翼独裁者的任何法统上的联系。

奥菲利娅到pale man的地宫中去执行潘神交给她的第二个任务。墙上有三个小门。按照那几个小精灵的指示,她应该打开中间那扇门。小姑娘犹豫了一下,打开了左边那扇门(again,从奥的角度),取出一把亮闪闪的短剑。神灵指明中间道路,小姑娘却再一次坚持了自己的左派立场。

接下来的情节非常有趣。奥菲利娅拿到短剑后,按照小精灵的手势,她应该去杀死那个双手沾满人类鲜血的pale man(在本片的上下文中,我们不难把他视为法西斯暴君的象征)。这时,一向淡定自若,做事分毫不乱的小姑娘突然间象变了一个人,她似乎忘了自己的任务,被满桌的盛宴吸引,摘下葡萄吃起来。这段故事为什么这么安排,偶曾经好生迷惑了一阵子。难道葡萄在西方文化中有什么特殊含义?百度google了一半天,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后来见到网上有人指出,这段故事是说小姑娘没能战胜自己的贪欲,所以没有与吃人的法西斯分子战斗到底。偶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原来奥菲利娅不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她给“温情脉脉的人性”留下了位置。贪欲,或其它任何欲望,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性,对于革命者来说,等于weakness。革命者应该象钢铁般无情。因此,保尔拒绝了冬妮娅“古典小说呵护的惺惺相惜的温存情愫”(刘小枫《记恋冬妮娅》);因此,一位思想导师主张缓行费厄泼赖,要打“落水狗”;也因为此,《潘神》中的左派游击队与右派法西斯在打扫战场时做的工作一模一样,都是往倒在地上的敌人头上补两枪……奥菲利娅在关键时刻的“妥协”、“退步”,屈服于自己的weakness,说明这位小姑娘虽然是一个坚定的左派,她同时也是一个温和的左派。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全片的故事进展,透过那些诡异的魔幻和血腥的现实,我们分明能看见一个近乎完整的左翼革命思想的结构。开头,小姑娘给雕像补上眼睛,“睁眼看世界”,这似乎是在暗示启蒙运动的开始。从卢梭到马\克\思,他们关于革命的理论,都可以从启蒙思想的诸多假设中找到根源。接下来,按照潘神的指点,奥菲利娅到一棵衰朽的无花果树下寻找一把钥匙。钥匙通向那把能杀死pale man的短剑。在《圣经》中,无花果树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意象。亚当夏娃在明智之后是以无花果叶来遮羞的,这

将该树与文明的暗喻联系起来。耶稣曾经诅咒过一棵开满绿叶却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导致这棵树连根都枯干了。众多圣经诠释家认为这里无花果树暗指以色列。基督的诅咒是在预言以色列即将亡国,以色列人将要流散到全世界。在影片中,我们不妨认为枯朽的无花果树代表着1944年的西班牙,或者整个欧洲文明。作为革命者的奥菲利娅,要从衰败的欧洲文明中找出能打败敌人、建立新世界的钥匙。

再接下来,潘神吩咐把上尉新生的婴儿带到迷宫中,以完成奥菲利娅的“寻父”和“还乡”。在这里,我们很容易就把这个新生儿与新的人类社会联想起来。革命的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父亲——旧世界的统治者,希望他继承衣钵;姐姐——旧世界的反叛者,希望把他带到一个新的世界。最后,姐姐的同盟者——游击队得到了这个孩子,并一枪了断了他与父亲的联系。这几乎就是西班牙真实历史的翻版。胡安·卡洛斯自中学时代便被独裁者弗朗哥带在身边教养,并被指定为继承人。但他与弗朗哥具有完全不同的政治立场。当他继位成为国王之后,就开始了全面的民主化改革,将西班牙带入一个全新的社会。胡安·卡洛斯国王就是那个与独裁者父亲一刀两断的新生儿。

潘神要求用婴儿的几滴血打开回乡之门,奥菲利娅坚定地拒绝了。她不愿让下一代留一滴血,自己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许多观者会想,小姑娘如果稍微“灵活”一点,比如,让婴儿献出几滴血,或乖乖地把婴儿还给上尉,就不会丢掉性命了。其实,她的执拗,正是要完成一个革命者的归宿。谭嗣同和秋瑾在有逃生机会时,都主动放弃了。革命就是要以剑和血去打开通往天国之门,这既包括“敌人”的血,也包括革命者自己的血。如谭嗣同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献出自己鲜血的奥菲利娅,完成了一个类似于基督受难的过程,终于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是一个标准的《圣经·启示录》的场景,在神的殿堂里,父神高居其中,神子坐于其旁,将要统治世界若干年。革命者奥菲利娅,成为基督教式的千年王国的统治者。如果我们了解欧洲思想史上各种激进政治理想(如乌托邦)与《圣经·启示录》的渊源,就更能理解这个转变了。历代革命者追求的完美的理想王国,本来就肇始于《启示录》中的千年王国。

纵观这个过程,从思想的启蒙(补眼),到革命的行动(找钥匙,取短剑),到流血牺牲(死亡),建设新社会(争夺婴儿),最后实现理想王国(回乡),奥菲利娅在她的魔幻与现实世界中几近走完了一次完整的革命。这里唯一缺失的,是消灭革命的敌人。小姑娘作为一个温和的左派,让她去完成这个任务,似乎不合其政治立场。在剧中,导演让她的游击队朋友替她完成了。而在现实中,西班牙后来的民\主化,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弗朗哥的党徒几乎没有受到惩罚。左派与右派在渐进改革中消弭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血海深恨。

影片最后,曾经干枯的无花果树开出了洁白的鲜花。

 短评

在同一个世界架构两个彼此交汇的世界观的设定十分精妙,但遗憾的是两个世界的表现张力都明显不足,所谓的投影与隐喻更是令人不明就里,即便是了解到原本所谓的意图只能表示如此这般的手法与内涵实在是差强人意。向来对于魔幻题材无爱,也许只因人类能够表现出来的魔幻实在是太过低端。

6分钟前
  • 1先森
  • 较差

这绝对不是部奇幻片。。。更不是儿童片。。。

10分钟前
  • 雨哈☮追明天
  • 推荐

还真没看过类似的电影……一半是黑暗却存留希望的童话,一半是真切但绝望的生活。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越到后面越精彩,几个主要角色也都塑造的鲜活,只是那个结局,着实让人心都碎成渣了……

12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其实我很讨厌这种臆想症的片子,这让现实显得更加绝望和残酷。

17分钟前
  • 还行

看的时候隐约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查找相关影评后恍然大悟。原来是对西班牙内战史的童话演绎。 电影中是现实和虚幻的融合,也是黑暗童话和阴暗历史的互文。隐喻十分巧妙。如果不了解西班牙内战相关历史,这就只是一部一般的奇幻黑暗童话片而已,三星半

1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魔幻只是噱头。意思不大。

20分钟前
  • 腐生
  • 还行

Well made, well acted, excellent story telling. so so sad. :(

24分钟前
  • Jean
  • 推荐

大部分的我们都是泰莱莎,后来长很大很大,而后迅速腐朽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森林里的奥菲妮亚,如同殉道者,倒在潘的土地上,开出洁白不朽的花

28分钟前
  • 力荐

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

32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这部电影真的角度新奇,非常好,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些看不懂,以为只是单纯的魔幻故事,王国苏醒,公主归来,但是结合背景看,其实是小女孩在二战压迫下的幻想,最后小女孩被杀死了却回到了王国之中,也就是公主归来,那是她精神的解放,所以,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很好,就是那个眼睛怪人吓到我了

33分钟前
  • 一二三四五
  • 推荐

剥离了童话的外壳,它就是一出人间悲剧。吉尔莫·德尔·托罗,简直就是电影界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34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一边是离奇的童话,一边是泥泞的现实,虽然两边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对于一部影片来讲,调性却很难统一。

39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值得再看第二遍的好电影,很多细节要梳理。

44分钟前
  • 少年 遊
  • 推荐

好片子!我怎么也想不到导演会用这样的题材表达这样的主题。深刻而清澈,真实而梦幻。黑色的基调竟然能同时调和魔法与现实。屠杀和血腥中的憧憬,竟然可以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精彩!没得最佳外语片奖太可惜了。

46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嗯,不要叫什么羊男的迷宫好伐...小loli游走现实与奇幻的双重王国,古怪的钥匙,左派和右派..还有那个芝加哥小丑微笑..从题材和细节上看,实在是极好的隐喻片,但是拍摄技法上,以及选角上,除了西班牙军官这个反角之外,皆稍有些令人感到遗憾。

5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一个绝妙冷酷的政治寓言,一面黑暗繁杂的社会魔镜。父亲:独裁者。小女孩:革命者。妈妈:孕育未来的民众。婴儿:进入迷宫的未来。潘神:天堂的引路人。地下王国: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

53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不适合大人看,因为幼稚,提不起精神;不适合小孩看,因为恐怖,会吓坏孩子~~

58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吉尔莫·德尔·托罗在剧本里加入了不少对西班牙历史与政治变动的隐喻。黑暗神话与残酷现实双线叙事,色调也分暖黄和灰蓝两种。锯腿、砸脸(想到了[不可撤销])、缝嘴等近似cult片的暴力场景很有震撼力。大BOSS造型非常惊艳,化妆真是做足了功夫。结尾十分感人。(8.5/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绝望的年代和环境里女孩对逃离的渴望,一切都是幻想吧。相比其他童话真的是残酷很多。就是整个电影全都暗搓搓的。。。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这种魔幻片不说英语真奇怪,两个主题结合的也有点别扭,女孩见到怪物比见到人淡定得多

1小时前
  • 彌張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