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心动6.0

短剧大陆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2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3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4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5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6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3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4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5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6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7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8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9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31 04:33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经典台词

Philomena: And after I had the sex, I thought anything that feels so lovely must be wrong. 菲洛米娜 :在我有性生活之后,我觉得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错的。 Martin Sixsmith: Fucking Catholics. 马丁:操天主教徒。

 2 ) 上帝会让谁上天堂?一辈子禁欲的修女还是少女妈妈?

        究竟谁活出了上帝希望的样子?是一辈子禁欲,祷告,读经的修女,还是未婚生子,以劳动接受惩罚,连孩子被送到异国都不被告知的英国底层社会女性?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发问,很多人觉得修女会上天堂。这个偷尝禁果的少女之后所遭遇的凄惨或是平凡的人生,都是上帝对她的惩罚。

        还好,有一个剑桥毕业的前BBC记者可以帮助这个处在社会底层,只知道朴素道理的退休女护士,抽丝剥茧的把她的故事一一道来。修道院收留未婚妈妈,孩子生下来,母亲在修道院工作以偿还修道院的善举,有从美国来的收养家庭,以1000英镑的价格就可以把孩子买走。这样,失足少女还要感谢修道院的收留,感谢孩子可能有的一个不一样的、甚至更好的人生。少女人生的一切麻烦就在于他们去尝试性,这个似乎在修女们看来是罪恶源泉的东西,而她们之所以被上帝宠幸,因为她们守身如玉。这就足够让上帝爱她们了,别管她们把孩子卖了大价钱,别管她们在几十年后,依然对彼此苦苦寻找的母子双双隐瞒真相,别管她们对人情的冷漠,她们有强大的后盾,她们的上帝,她们的纯洁,有了这些就可以掩盖金钱诱惑下犯下的罪行,可以掩盖近50年。

        孩子三岁就被买走,47年后,母亲跨越太平洋寻找儿子,看了照片,回忆那短短三年的共处,母亲一点儿都不惊讶自己很有成就、帅帅的儿子是同性恋。“我知道他是,他从小就是个敏感的孩子,看着他穿着背带裤的照片我就知道他是同性恋。”只有母亲知道,教会有什么资格以上帝的名义来评判。别利用上帝来行你们的个人意志,上帝的很多道理你们还没有明白,挥起铡刀的时候,想想被烧死的哥白尼,上帝大概几百年才派一个天才,却被平凡人假他之名给谋杀了。这个时候,想想在十字架上为普罗大众而死的耶稣基督。最多的解读是上帝让儿子为我们的罪而死,也许上帝还在提醒我们这些肉眼凡胎,我的儿子都这样死了,你们以我名义杀人的时候,看看自己不堪的排挤异见的历史,不要让悲剧一再发生,流血到我儿子为止。

        《创造亚当》中,米开朗基罗领会了上帝的美意,在亚当跟上帝彼此接近的两指之间,永远定格了一段距离。这个距离要靠刚刚梦醒的亚当及亚当的子孙一代代的来缩短,能够触碰的那一天,就是我们整个人类领会上帝美意的那一天,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就是天堂的那一天。画家本人也是同性恋,巧合吗?

        自己是个平凡的人,真着急,估计这辈子能够领会的道理是有定数的,真的嫉妒那些聪明绝顶的人。普通人,也可以有你自己的上帝,即便你不是那修道院中的修女。

 3 ) I forgive you

  这是一部关于执着与母爱的电影。
  这是一部大爱的电影。

  我在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宗教对于Phil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她不愿意放弃这个导致母子分离,造成一生遗憾的源头。 但是中途在Phil执意下车去教堂忏悔的时候,这个意义才显现出来。尽管天主教给了她无尽的伤痛,但同时其有时她的救赎。她并不是去请求别人的宽恕,她是在其中寻找自我救赎。这就是为什么Phil在忏悔室里哭的原因。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Philomena在面对破坏母子团圆的修女时,她的一句:“I forgive you." 与她相比之下,修行一辈子的老修女容颜扭曲,仇恨着(嫉妒着)这些享受过鱼水之欢的“不良少女”。Martin 问Phil:你为什么要宽恕她? 我是愤怒的,我不能够宽恕你(老修女)。你为什么不生气?你完全又理由生气!就算你用拐棍敲打那个可怜的老修女,上帝也不会责怪你的!

  但是,“I forgive you"一下子把Phil升高到了圣人的地位,这是耶稣,上帝才有的权力。Phil宽恕的不仅仅是过去在修道院中奴役她,导致她终生不得与儿子相见的 “恶”人们,更是宽恕了她自己,找到了救赎之路。

 4 ) 菲洛梅娜

在电脑里放了有快一年因为断网才想起来看它。
本来觉得是个很慢节奏的片子,而事实上也确实是。
菲洛梅娜是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孩子也许是被迫从身边被带走的。
菲洛梅娜在孩子52岁的那一年,终于开始了漫漫的寻子之旅。
虽然还是没有见到孩子一面,但是通过认识孩子的各色人等了解到了孩子的生活,也许她也还是满足的。
其实修道院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唯一的问题就是合同都是被迫签订的。
但是孩子既然已经送到了寄养家庭,还是不要再寻找了。到此为止吧。

 5 ) 感想

本片有着一个精妙的结构。剧情发展到菲洛梅娜来到皮特家时,才看到的回顾安东尼一生的幻灯片,其实已经被分散成若干片段,细致地穿插在了整个影片之中。稍加注意的话可以发现,当菲洛梅娜和马丁来到修道院,男孩和女孩已经下飞机来到美国。两人来到美国发现安东尼已经死了,正准备离开伤心地,幻灯片却呈现了安东尼和玛丽在美国家里玩耍的场景。当菲洛梅娜和马丁找到玛丽,玛丽无法回想起安东尼提及爱尔兰的任何只言片语,幻灯片里的安东尼已经和皮特耳鬢斯磨。当马丁在与皮特联络时吃了闭门羹,曾经的安东尼却已经步履蹒跚和皮特踏上飞机前往那个他的生命开始的修道院。等菲洛梅娜终于敲开皮特的大门寻得安东尼生命的归宿来到那个故事开始的修道院,安东尼却已经走向了生命的终结。虽然时间已过去8年之久,但安东尼在那个墓园里静静地躺着,仿佛一直都在等待他母亲的到来。本片讲了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翻版,只不过这里是『亲欲寻而子不待』的故事。影片使用这些幻灯片意图模糊时间的界线,仿佛安东尼也活在同一时间点,和母亲一次次擦肩而过。导演不愿让观众很早知道这些幻灯片实质是一个追思,却把这些片段装扮成了一个愿景,让观众也和菲洛梅娜一起盲目地想象,仿佛是一同和菲洛梅娜体验了50年来每一个痛苦的夜晚,想象着自己能亲眼看着儿子慢慢长大,幸福成长,想象着在故事的高潮能和儿子不期而遇。但导演是残忍而天才的,在美国的一个平凡的早晨,菲洛梅娜的所有愿景都破灭了。残酷的现实使得大西洋的距离甚至也不再如此遥远,取而代之的却是那个让一切可能都变成不可能的阴阳相隔。一个母亲将儿子放手了之后,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甚至像菲洛梅娜讲的那些故事一样出人意料,这个距离竟变成了永恒。那些幻灯片总是早一步呈现菲洛梅娜和马丁将要发现的东西,菲洛梅娜这个走失儿子的母亲,追啊追啊,但最终安东尼还是走得太快,去了一个她母亲再也追不到的地方。导演使用的结构如此贴合影片的叙事意图,以至于这个体例已经在触及观者的内心,这实在是太精彩。

影片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圆,菲洛梅娜的整个救赎之旅就是一个回放,这从一开始便有导演的暗示。记得菲洛梅娜出发美国前在机场给马丁讲故事的那个略显冗长的片段,他们那时搭了一个机场便车,穿梭在人群之中,菲洛梅娜详细地给马丁讲了一个发展意外的小说故事,他们在车上正好是倒着坐的。那一段长镜头,让我想到倒带,暗示之后的整个旅程只是一个回放,最终他们会循着安东尼的轨迹又回到英国的修道院。甚至他们的旅程和便车上的那个故事一样发展意外。更诡异的是,讲完故事菲洛梅娜想把书借给马丁,马丁说他已经知道这个故事了,而现实情况里,马丁也确实早在十多年前就认识安东尼,甚至和安东尼有过一面之缘。我不太记得菲洛梅娜讲的故事了,观看的时候我也和马丁一样,早就在某个时候丢失了菲洛梅娜的叙述,完全和马丁一样坐立不安,大脑放空。现在想想,一前一尾两个小故事也许和剧情发展有着某种程度的照应,但只有出了碟再注意看看了。

说完影片结构,还是想谈谈影片的一些深层面思考。我认为这个片子的主要文本深度,来源于对宗教信仰的讨论。我甚至毫不怀疑这是导演的叙事动机。叙事意图是一个终点,前文主要就是分析叙事意图,叙事动机是一个原点,导演作为一个创作者,在这个片子里埋入了自己的哲学思考。本片讨论的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是否有神灵存在』或者说『信仰有什么用』。我的影评写于《為她我在Hammersmith想到自己》之后,我觉得这篇影评和我有几乎一致的着眼点和基本认识,所以我也不再过多做陈列,就说说我和这篇影评在除去基本认识以外的分歧点。正如揚所说,导演并没有对信仰做批判。影片只是把有神论和无神论做了对比,但实际上也并不是这样赤裸裸的对比,更多的是菲洛梅娜代表的性善论和马丁代表的性恶论的对比。马丁这样的无神论者,无论马丁怎么辩解,哪怕他说自己有信仰,信仰的是真相,但也被菲洛梅娜的台词所取消,因为那根本不是在信仰什么,那只是一种窥私癖。尼采说,『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马丁就是影片塑造出来的一个对这句话最贴切的诠释。与其说自己是信仰着真相,暴露人性的丑恶来伸张正义,其实自己也在变成一个吞噬丑恶的人。媒体人大概就是这样,因为要兜捕素材的缘故,媒体人是天生相信人性恶,所谓的职业嗅觉(就像剧中GOT里猫姨扮演者的角色一样),无非是一种丑恶能如何放大的算计。马丁自以为把正义握在手里,于是才有片尾和老修女的那一番口舌制裁。马丁一开始不屑于做『人情味记事』(Human interest story),或多或少是因为人情味记事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讲编排、具有煽动性的题材,马丁这种志向严肃新闻文学的人,是绝对知晓这种写作思维模式的。但影片越往后,就越展现出马丁实际上和那些媒体人没有区别。因为马丁质疑宗教的出发点就在于:上帝慈悲为怀,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完美。这种质疑其实是对人性的质疑,实际上换种话说就是:不存在性本善,不然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完美。这是一种极端主义,但这种逻辑很有市场。放到新闻业界上说,就是这个社会有着庞大的群体,他们在观看各种悲惨故事中得到快慰,悲惨越被放大,人越有满足感。这也是为什么『人情味记事』总是很流行(《知音》《故事会》),但总上不了台面(详见凤姐与《知音》《故事会》的那些事儿)。马丁和尼采所说的一样,在吞噬恶的同时也被恶所吞噬,最后就坠入了虚无,以至于愤怒和偏执消耗了精神,菲洛梅娜一眼看穿了他,认为他这样的生活并不幸福。而修道院出身的菲洛梅娜,虽然被修道院奴役和束缚,但菲洛梅娜却并不反叛,也不试图说服他人,她是真心相信她所相信的,并且抱着人性善的态度面对所有人和事。所以她把许多陌生人当做『百里挑一』,即使马丁讥讽她说『你煞有介事地讲概率,你算数体育老师教的吧?』(台词有巨大改动)菲洛梅娜真心相信人性本善,以至于她为修道院的『魔鬼』辩护,以至于忠实地相信修道院把孩子卖给美国人是想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马丁对这些幻想都嗤之以鼻,带来了他自己或许是更接近真相的解读。但菲洛梅娜的意思更振聋发聩:真相对个人而言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当真相比谎言更丑恶,我的生活会不会因为真相而布满丑恶?这就是影片讨论人性善恶这个分歧最后抵达的地方。

对于菲洛梅娜的信仰有没有动摇这一点,又是影片另一个暗线。我看完片子想了很久,觉得与其说菲洛梅娜的信仰有动摇过,不如说菲洛梅娜的信仰有质的改变。信仰所编织的谎言让菲洛梅娜陷入对性的无限自责,但自然的本能告诉她这没有错(甚至那一场告白戏都是以一片美野为背景)。欲望不该是一种罪恶,欲望有其自然性的美感。菲洛梅娜把这个包袱放下之后,那个因为自己犯了罪过所以孩子理应被剥夺、理应被母子分离之痛所折磨的等式便不再成立。菲洛梅娜在马丁潜意识的操控之下对信仰产生强烈的不安,于是想去告解室进行自白,得到上帝的宽恕。但在告解室菲洛梅娜明白了,50年的痛苦折磨并不能将她救赎,上帝也无法扭转时空让她得到救赎,救赎更不可能来自于告解室,救赎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任何对救赎的期待都是自欺欺人。因为哪怕终于找到了儿子,获得了儿子的原谅也无法扭转当时她少不更事的错误,更无法弥补50年来儿子没有获得的无法替代的母爱。菲洛梅娜从教堂走出来没有再用圣水洗濯双手,是她的一种认命。她知道无论如何上帝无法给她一个救赎,50年来日日夜夜的折磨是她的命,这种折麽注定伴随她的终生。倒是造化弄人,菲洛梅娜确也无法得到儿子的原谅,失去儿子将是她一生的十字架,她必须背负。所以说她实际上并没有抛弃信仰(我觉得这里其实还是抛弃了天主教信仰,导演可能是天主教黑),只是她的信仰变得更加纯粹,她更加投入地相信人性的善良,怀着一种对被自然所接纳的感激,对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说到底儿子也有过他的成功和幸福,也思念着亲生母亲,这一点至少让菲洛梅娜得到了些许宽慰,因为最后儿子至少回到了她的身边。

(其实如果是过度诠释起来,这部片子可以说是几百年前宗教改革激起的一朵涟漪。天主教在本片的形象是讲究精神控制的,教会用罪的概念束缚住人的本能和自由,教会为罪做诠释并且主张自己是消解罪的唯一途径,从而利用人对神罚的敬畏将善良的人奴役,自己却从中牟利(卖孩子)。这都一如中世纪荒唐的赎罪卷,我相信影片对此是有所影射的。所以就本片的题材来说,实际上是很具争议性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本片并没有开展很强势的商业宣传。主题上来看(不免又可能过度诠释),菲洛梅娜在最终不仅原谅了教会,而且和信仰获得了和解,与上帝建立了新的关系,从而在儿子墓前得到某种宽慰。这种人性的解放再加上对告解的怀疑,出教堂没沾圣水这些仪式上的拒绝,都依稀让人看到改宗换教的意思。加上故事上从爱尔兰到美国从美国到爱尔兰的安排,这场『西游记』的宗教性释义是一个回归原点回归人性(回归圣经),从新教国家『取经』皈依新教获得纯粹化信仰的故事。多的就不说了,毕竟是个真实故事的改编,导演和编剧或许是有自己的着眼点,或许他们也对这个故事有着过度诠释。新旧教的话题总是很敏感,我加上这一段只是将影评完整起来,多余的东西都留给诸位的眼睛细看吧。)

这部片子有着强大的卡司。丹奇和库根都是拥有深厚积累的演员,在影片中的许多片段都发挥了十足的功力,让人无比触动。库根也是本片的主要编剧,在影片中却甘当绿叶,用一个心理发展更加静态的角色去衬托丹奇角色的心理变化,在数个片段都把一个多年来愤世嫉俗而不失幽默感的记者表现得非常到位。丹奇的表演是如此的真实,很多时候让我想起我的奶奶。最让人感动的表演有几段。一段是菲洛梅娜在饭桌上被说服去美国,菲洛梅娜说她50年来每天都在思念着安东尼,一颦一簇表现出那种不与外人道的痛苦,那种无法释怀的自责都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另一段是马丁终于想起曾经和安东尼的一面之缘,菲洛梅娜就从马丁那些再平凡不过的只言片语中仿佛看到了儿子站在自己面前,丹奇所表现出来的眼神是天下所有母亲的眼神,那种仿佛失而复得的欣喜和对儿子存在痕迹的执着实在让我这个做儿子的不禁鼻酸。当然父母和孩子不是所有都是完美而幸福的,但有些疏离会像片子中一样变成了一个无法跨越的距离,在现实中一定也很多。影院内大多是老年观众,影片结束有几个老人结着伴呆呆地坐着,影院门口也有许多老人静静地讨论。我觉得这部片子或许有点经历、做过父母的人理解会更深,共鸣也会更多。

感谢剧组为大银幕所做的一切。

 6 ) 《菲洛梅娜》:一场世俗和宗教间的温吞对话

对于《菲洛梅娜》这部2013年的文艺小众电影,很多人并不了解,即使它在第86届奥斯卡上获得四项提名,也并没有让它的受众层面有着质的扩大,不仅是由于本片缓慢的叙事节奏造成,更是在于电影文本探索的内容即使对于它的直接受众——对宗教和伦理层面感兴趣的人来说,都较难接受,根本原因则在于电影并没有企图达成一种确定的宗教观点——有神或者无神,也没有形成确定的是非论——主角菲洛梅娜的行为究竟是“妥协”还是“真正的宗教之心”?

其实对于寻子这个话题,我们并不陌生,2014年陈可辛以一部《亲爱的》便用潜意识中的“血缘之情大于一切”触动我们的泪腺,被电影中的寻子之路所感动,但是与《亲爱的》这种故事发展和主题探讨同构的形式不同的是,《菲洛梅娜》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寻子类型的电影,更进一步的说,如果我们只希望在这部欧洲文艺片中找寻亲情的慰藉和治愈,那么将是一次徒劳无功的尝试。

本片从被辞退的资深记者马丁的视角出发,为一位爱尔兰老太太菲洛梅娜找寻她失散了五十年的儿子——安东尼,作为一个用“寻找”当作剧情推动的电影,它是独特的,这种独特体现在它并没有用一个简单的“寻人”来构建整部电影,而只是在电影的前半段使用了营造悬念的手法来叙事,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菲洛梅娜的儿子便被马丁找到,并用死亡来作为这个寻找事件的结点,显然电影并不打算用如此略显单薄的寻亲故事来打动我们神经中最脆弱的一环,菲洛梅娜的扮演者朱迪·丹琪也并不是一位纯粹用过于表面化的情绪来湿润观众眼眶的演员。

老牌英国演员——史蒂夫·库根用媒体人才会有的丑闻揭露的冲动去塑造一位刚刚失业的记者,无意让他和菲洛梅娜——这位虔诚的基督徒之间进行了一场世俗和宗教视角的对话,让观众难以放弃立场的恰恰是和马丁这位世俗记者一样的善恶论,马丁总是在和菲洛梅娜的交谈中,表明自己是位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只相信真相,只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这在菲洛梅娜看来则是一种陷入虚妄的愤怒,正如菲洛梅娜所说:“我不想对人怀恨在心,我不想像你一样。”

这是一种具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对于世俗质疑观点的回应,但是菲洛梅娜真的没有对信仰怀疑过吗?至少在见过死去儿子的妹妹后,在和马丁的对话中,她开始了一种新的思考,从她忏悔之后,走出教堂时没有沾过圣水,我们便可以猜测,她有了一种全新的对于上帝、对于信仰的廓清。这位年老的爱尔兰老太太凭借几十年的风雨路程和五十年前不能忘记的别离之痛,开始思考如何将上帝和自己悲惨的生活进行一种内省式的对话。

和马丁的世界观不同的是,菲洛梅娜不需要在自己的内心中建立起一个不可动摇的“偶像”观念,她的“偶像”不是坚不可摧的,她试图用自己女性观点来对“上帝”进行更加“人道式”的理解,诸如“虽然自己的孩子被卖到美国,但是这是为了他的生活更好”,“教堂的修女虽然不该这么做,但是自己有错,自己应该为年少无知时因为性快感而犯下的错忏悔”。她对于周围的人从不吝赞美之词,甚至对于一个平凡的服务员都给出了“千里挑一”的评价,这在以“功利”和“世俗”作为认知基点的马丁看来是一种近似无知的迂腐。

如果我们抛开对于这位七旬老太太的道德支援,大多数人都会认可马丁的宗教观和对于教堂修女近似“惨无人道”的做法,甚至也会说出最后马丁所控诉的:“我可无法原谅你”。根源在于我们都是和马丁一样——一个用因果论和善恶论来支配我们行为的人,马丁作为一位专门挖掘世俗真相的记者,更有一种对于罪恶“窥视欲”的癖好,就如同菲洛梅娜在车上对马丁所说的:“窥见别人的生活,自作聪明,想拍照就随便拍照。”这种对于马丁的指责其实就是两人对于现实的一种态度,对于马丁来说,现实在于曝光,在于揭露丑恶;而在菲洛梅娜看来,现实中的恶和错则是用来暗自忏悔和虔诚改过的,并不需要过多世俗的介入,这两种对于现实不同观点的认知,某种程度上也等同于两人对于宗教的不同态度,于马丁来说,宗教等同虚设,是一种欺骗,于菲洛梅娜来说,宗教安插于内心,是一种自我救赎。

如果说这部电影只是在于不同宗教观的对立和自顾自的言论阐述,并不足以让人对它增加更多的好感和认同,毕竟这个时代缺少的是沟通和交流,网络上的骂战和撕咬向来是这个噪音时代有力的标志,《菲洛梅娜》像是对于当下“党同伐异”现象的一种驳斥。它用一种意识形态上极端对立的两个阶层来进行一种小心翼翼地信息交流,这种别样的阶层对话在2011年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中也作出了相应的尝试,利用法国的底层黑人和贵族白人之间的心灵触碰,来讲述一种叫做“神交”的情感冥想,而《菲洛梅娜》则是一种克制和内敛式的《无法触碰》,只是前者的主题是有关宗教信仰而不是显而易见的阶层对话。

十三世纪的宗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就曾经说过:“宗教使人信仰上帝,不是把上帝作为它的对象,而是作为它的目的。”这句话同样适用在菲洛梅娜这位爱尔兰七旬老太太身上,她饱经五十年的精神忏悔,即使最后经历千万,得到的也只是儿子的死讯,但是当她站在逝儿的墓前,已经释然了,她放下修道院的恶意贩子,她进行了重新的信仰洗牌,这一次她在美丽的爱尔兰一望无际的绿原上可以看到更加明亮的曙光。

而记者马丁呢?从他主动让菲洛梅娜复述那个小说故事的时候,我们知道,尽管他可能永远不会信仰上帝,也不会原谅修道院的所作所为,但是,至少,他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接纳。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
约稿或转载请豆邮

 短评

和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相似,一部关于父亲,一部关于母亲,但佩恩的立足点在于包容,本片则在于宽恕。朱迪丹奇与史蒂夫库根一热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来。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象征着人物的受难与修行,比起丑陋的权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原谅”一词的圣者。往事随风,人间善恶,留后人评说。

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对待宗教态度的选择促成了悲喜剧,最难得是她能够将儿子的性向和死因视为正常,想要的只是知道他生前任何一点细节。在夹缝中没有仇恨而是珍重的宽容。而对于观众,还好有记者这句:"I won't forgive you."

8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也能从很多面解读,比如宗教,亲情。不过最感动的仍是最表面、最直接的那一层,就是菲洛梅娜与儿子的感情,思念以及遗憾。这样的故事会让你坚信亲情以及它的可贵。朱迪·丹奇与斯蒂夫·库根都非常出色,性格的多样性。影片在质疑宗教伪善的同时,却也让你从菲洛梅娜身上看到了闪光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1、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爱人亲人都一样;2、JudiDench和SteveCoogan的表演撑起了感情克制的温情电影;3、人活着都有信仰,但那句I couldn't forgive you真痛快;4、腐国电影时刻不忘贱贱的冷笑话和基情;4、剧本母子情感部分比较感人,修女宗教信仰部分则很难共鸣

13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又哭又笑的看完,上分钟还揪心抹泪,下分钟又被老太太抛出一个安.博琳的梗逗得吹起鼻泡。有的人在宗教庇护下以基督之名行使着恨,有的人在宗教迫害下籍着信仰修炼出纯净宽广的心灵。无论I forgive u或I couldn't forgive u,都掷地有声,都可以挺胸去到上帝跟前,而最卑贱的,恰是那至死冥顽的掷石者。

15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你高高在上时,应该对下面的人都好些。因为等你掉下来的时候,说不定还会遇到他们”关于母亲,有时候他们老着,只是需要一点活着的念想。当她最后听到儿子要埋葬在自己的故乡时,所有个人遗憾和旁人冷眼都那么不屑,眼角湿…赞配乐、摄影、故事、表演,及同性儿子的支线,今年最平凡而温暖的电影。

1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故事并不复杂,亲情感人

20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还行

一个大爱的女人,年长却天真,在寻子途中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与小小的欢乐。她用自己的方式净化了所谓圣洁实则伪善的教堂,用自己的方式与天堂的儿子心心相映。两位主演不遗余力的为我们送上了年度最感人的一次电影旅程,他们塑造的两个人物让我们在悲伤的故事里看到了欢乐,也在欢乐里体会了温情脉脉

23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分别五十年,可当她看到儿子照片的第一眼,就知道他是gay。战胜时间性的血浓于水。其实宗教和信仰只是一条路上暂时结伴的路人,真正的信仰总会挣脱宗教的束缚,追求内心无垢的星空。真人真事,增加厚度。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结尾眼睛酸酸的,非常感人,编剧把一个简单的寻子故事写得饱满而精彩,小格局蕴含大思想,无论宗教信仰不同或是性取向不同,阶级不同,国籍不同,电影意在赞美人与人之间理解和宽容的力量

33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喜剧与悲剧的交融通过宗教的善与恶来体现:菲洛梅娜是宗教的善,是影片幽默笑料的来源;修道院扭曲宗教造成的伪善是恶,是故事的悲剧根源。片中悬念的转换也很精彩,录像带一段是泪点的爆发。对于不信教的我们来说,看后估计只想一把火把修道院烧了吧。囧

3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相当喜欢的英国电影,温情感人,笑着笑着流出了眼泪 (q&a环节时Steve Coogan说预想到“philomena 宽恕那些修女”这个情节观众是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的角色特意加了一句“i wont forgive you”的台词,太贴心了<33333)

40分钟前
  • Sammy
  • 力荐

Philomena这个角色最精彩的一点就是我们同时在她身上看到了宗教的两面性,正是宗教的伪善让Phi一生与孩子天涯两隔,也正是宗教的教化让这个没读过艾略特的普通人拥有了宽容的勇气。笑点泪点结合的非常好,后半部分的转折带着不能剧透的情绪感染力。缺点就是两位主角的个别主动选择过于简单带过了。

44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五十年离散之痛刻画的绵长深情,但等找到儿子后却表现得很潦草,尤其是菲洛梅娜对于修女的态度,他们的信仰之争都无疾而终,除了故事本身没有更多可以回味的东西。同类还是“橙子与阳光”更好些。

4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有些故事换一个角度真的就不一样了,在这个寻找的故事里,结果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遭遇的人生百态。宗教组织和信仰宗教的人,人的意志歪曲了很多东西,在冰冷刻板的宗教面前,人情没了,忏悔和赎罪都不过是一句自我麻醉的空话。人间哪来那么的罪,是因为有了宗教,才有了罪。★★★★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奥斯卡季过去半年再看,今年奥斯卡9部最佳影片的提名里,这部才是最好的。如何把所有复杂的道德宗教探讨溶进温情主义的故事里,这部电影堪称教科书。

53分钟前
  • 克隆加v239203
  • 还行

人物塑造很饱满,节奏起伏也很舒服。整体感觉还是略清淡了一些,留白的内容和力度都不强,致使形式本身的清淡仅仅停留在了清淡的表层。

58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亲情最让人感动

1小时前
  • 咿呀咿
  • 还行

在五十年后抵达另一片大陆收集她所缺席的那个人生留下的痕迹,哪怕对一句问候或一次握手的描述都能让她幸福雀跃,爱尔兰的雪也终于不再那么冰冷。『在所有旅程的终点,我们都会回到启程之地,并第一次认识那里』。让人感动的并非面对恶之源时的『我原谅你』,而是至爱者藏匿的秘密从未逃过你的感应。

1小时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年度最爱!拥有我最喜欢的故事元素和模式:各自有独特性格的一老一少踏上一次有目的的旅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后露出一个动人的真相。全片画面犹如加lomo滤镜一般,幽默都很classy。说是喜剧,却温情缭绕、催泪必杀!朱迪·丹奇演的这个老太实在太惹人爱!喜欢她的博爱和胸怀。

1小时前
  • 望潮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