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布拉斯加

剧情片美国2013

主演:布鲁斯·邓恩,威尔·福特,朱恩·斯奎布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播放地址

 剧照

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1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2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3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4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5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6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13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14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15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16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17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18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19内布拉斯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04:33

详细剧情

老头子Woody(布鲁斯·邓恩 Bruce Dern 饰)收到一份广告,上面说他中了一百万大奖,对此他深信不疑,更决定从蒙大拿的比灵斯市步行到内布拉斯加的林肯市去领奖。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多次劝阻未果,最终小儿子David(威尔·福特 Will Forte 饰)决定开车载着他到林肯去领奖。去林肯的路上他们经过了Woody的老家,便决定去拜访那些久未谋面的亲戚们。Woody一家在那里短暂停留的几天里,整个小镇的人都知道Woody中了大奖,Woody顿时成了镇上的红人,接踵而来的是他的那些老债主们。David也渐渐了解了Woody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去,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新的了解...

 长篇影评

 1 ) 小惊讶

目前看过的八部奥斯卡片里觉得最好的一部,虽然多半不会得奖,但是奥斯卡能把一文艺片拉进提名里,我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们都对屌丝电影感兴趣,一看到这片子选的演员和场景,心里就喜了。在美国活了那么久,可以说这小镇还真与现实差不太远。经济的萧条与农村人口的流失这种大问题完全通过画面间接表达,一点没说教感,佩恩确实有大师风范。

用公路片与略带荒诞的故事来讲固执老人最后的人生旅途这种主题和形式并不新鲜。就个人而言,之前先为《The Straight Story》感动过,这一次就不太鸡冻。但客观说来后来者毕竟成熟很多,涉及到的社会与人生态度丰富许多,而且没有大卫林奇的散乱。故事其实挺残酷灰暗,幸好有温和的喜剧和温和的音乐来中和它。严谨深刻不花哨是我最喜欢的导演风格,我总觉得从各种精心考虑中可以看到一个团队的认真态度。拍电影也是分有心无心的。

然后不得不说一下摄影。其实我真不是技术控,但是任何不用玩太多轨道和特效的摄影都让我觉得很佩服。第一是知道很难,第二是相信无招胜有招。大景深对于这片子而言还真不是装逼做样子看看,它的太多侧面描述都是通过广角和大景深来完成的,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唯美黑白构图自然不用说,这灯光也打得利落,比《一代宗师》的玲珑显得更为实在。无论如何,我还是相信画面与所有其他电影元素一样都应该为电影整体而服务。喧宾夺主是不好的,空得只剩外壳更是不好的。

我真的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可以讲这么多表扬它的话,可能是最近电影看少了需要整理下思路。无论如何,这片进戛纳让我不惊讶,进奥斯卡就让我颇惊讶。这是不是说明了好莱坞还没死完?

 2 ) 家在哪里?

用着一个好下午喝着茶看着手机,就着北京难得的蓝天白云,连看带听的把这电影看完了。西北的小镇和我原来待的地方很像,不过显得旧了很多,可能真的很穷吧,原来美国人也有穷的。看着那些破破的房子,曾经身在美国的我也知道,大家都是过着普通的生活,去超市都是找找coupon,这看看那挑挑。美国朋友买了老房子房子需要修缮,也舍不得找别人,都是自己来弄。这个层面上,大家的生活都是一样平凡。

觉得最有意思的是那一段Katie坐车也来到了Hawthorne,老头开始说他不想来,也许他也知道老家的那些个所谓的亲戚朋友什么的真正是个什么样子。片头从一开始他就絮叨说Ed偷了他的compressor,其实是800块钱卖了,不过谁知道这个Ed占了他多少便宜。他太善良了,别人对他稍微好点,他就会觉得受了很大的恩惠,尽力去帮别人。但是他也清楚,也许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他不傻也不呆,他还知道耍儿子呢。Katie也明白老公太老实会被人欺负,结果好家伙一家人坐公交的什么的都回来了,十几年来第一次回去,下车就去了墓地,可能所谓老家能留下的美好回忆就只有这些已经入土为安的人,他们和你再也没什么瓜葛,不会有什么更多的要求。人都是这样,越是亲密的人,彼此说话往往越是不留情面,以至于总是会吵架,或者关系紧张,可是倘若真的天各一方,我想都会原谅了彼此。

Katie对着儿子絮絮叨叨介绍说着自己的公公、婆婆、小姑子、小叔子,还有以前自己的追求者,她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可是话又说的那么难听,说的儿子都听不下去了,老头干脆走开了,是不想听?还是不想去想?再想想这得是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才能把一个city girl给磨成如此一个悍妇。所以当自己的妹妹开始要钱的时候,Katie毫不留情的把旧账都给翻了出来,维护这自己的家庭,所谓的亲戚已经不念亲情,真正的亲人只有丈夫和儿子。

Katie总在不停的埋怨这老头,老头却是一句话也不说。好像多数家庭里面都会这样,一强一弱的搭配着生活。长时间的生活是如此琐碎和充满了烦恼,可是对彼此又如此的了解,所以每次的抱怨似乎总是一个样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于都快成了习惯,竟然当没有抱怨的时候,会不再习惯。Katie舍不得这个老实的老头,老头也舍不得这个家,他知道自己一无所有,所以才会想去领取自己其实都没法相信的1million。

今天的头条是马来西亚航空飞北京的航班失联,我突然想到,如果当我回国的时候,在机场等我的人,总也等不来我,是怎么样的心情。我很庆幸我现在还活着,身边最好的亲人和朋友也都活泼乱跳,可以在朋友圈上看到他们的小思想,小情绪。这是一种最好的状态。

God Bless all。



 3 ) 我在林肯,我在美国中部

我在林肯,我在美国中部

两年前大学的暑假,从三藩开到芝加哥,走I-80,四天的路程慢慢悠悠走了快五天,堪比两天750 miles。中间很有缘地凑巧经过了林肯。

这四天的行程我都有Video journal记录下来。当时是一部微单,架在车的Dashboard上面,想拍照了就按一下,偶尔录录像,顺便录下沿途的想法或者我唱的走调的歌。现在看着这些video,感觉视角特别像片中偶尔出现的驾驶视角。

从三藩出发过了Sacramento之后,周边的景物就渐渐稀疏起来。

往东是Nevada北部,那是荒凉的极致。休息站就是在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地上摆了七八张picnic table外加两间厕所。厕所进去里面只有一个坐便器,的外形——基本就是一马桶圈固定在一深不见底的大铁管上,不用冲水,不用担心马桶里的水溅到屁屁上,特别健康环保。每个motel都有casino。夜晚窗外的霓虹灯让人蠢蠢欲动。

从Nevada开始这天路上风就很强,有大约三次车差点不受控制了。我就找了一个有修车厂的小镇去检查一下。

小镇规模就跟片中的Hawthrone差不多,人们零散地住着,白天来这镇里上上班,吃份汉堡,晚上喝点小酒。小镇名字很有意思,叫Battle Mountain,这名字可以放进中世纪小说了。

我问修车的,检查一下wheel balance要多少钱。
他说,这就像给你倒杯水一样,不要钱。
我说,我今天要赶去Utah。
他说,那可真是不少路那。

于是他放下手中的活,给我检查了半天,最后确保上路没问题之后才送我离开。用本片中的话说,Salt of the Earth, the auto repairer. 也许修车工都是好人吧,就像Woody。

再往东就经过了Salt Lake City, Utah。在到SLC之前,几乎寸草不生,动辄碰上大片大片雪白的盐碱地,拿手指蘸几粒尝尝,巨苦。还有就是盐湖,一块又一块,当然最大的是盐湖城旁边的the Great Salt Lake,湖边成群的海鸥和停下车来拍湖景的人们。我感到回到文明世界了。

然而在接下来往东的Wyoming,事情又糟糕了一点。虽不像Nevada和Utah那般鸟不拉屎,但基本上路边也就点花花草草,没什么树,农田不少。全州人口才不到三万,似乎这块土地从西部拓荒时代以来就没有真正融入过美国社会,就连首府夏延都是印第安语命名的。商店的收银台旁边必定摆着印第安商品,比香烟还显眼。

再往东就是Nebraska了。在那段旅途之前我看过别人游记里的Nebraska:沿着铁轨一片荒凉,偶有几座挖油机在路旁点头,抬头,点头,抬头。但我见到的Nebraska其实蛮不错的。

这一路上,越往东植被越多,到了Nebraska一下质变。路旁不时会有成片的绿树,间或有湖,湖上有人划着船,特别美好。

有次在路边看见一红色皮卡,一美女正在皮卡后面翻找什么东西。Well,美不美不好说,但腰细、后翘、马尾辫,背影特别青春。我看前后无车刚要停下来问她需不需要帮助,只见她瞪了我一眼,从皮卡搬出一气垫船来,朝着路边的湖走去了……

Nebraska那天的后半段赶上大雨——应该说,我没太赶上,但林肯赶上了。那天下午开始我就看前方一大团阴云慢慢聚拢,我就知道,今天只怕要赶上下雨了。没想到,那云我开了三个小时都没追上,就偶尔擦着点边,天上落几个雨点。到后来发现我行驶的方向都快偏离那个云了。正好有个出口通向云的方向,我就一咬牙下了高速。

下面虽然是条州道,但中部州的州道,你懂的。整体来说,路还是有的,没有影片里那么惨,但双向就只有两条车道了,而且偶尔还有残缺。有意思的是我头一次碰到搭车的就在这,还连碰两次。先是一货举着个搭车的牌子在一拐弯处等,我专心转弯呢一开始没注意到他,就这么错过了;然后是俩货,好像是他们的面包车坏了,就坐车后备箱那儿等着搭车,结果我都快经过他们了他们才伸拇指表示搭车,就这么又错过了。也不知道后来这帮家伙被雨淋得多惨。

往前没开多久我就到了云的下方,下方有一个城市,城市碰巧就是林肯。所以刚到林肯就赶上大雨,时间也正好晚上7点多了,我就打算找个星巴克随便吃个面包,等再开40分钟到了奥马哈再吃。没想到花了不到20分钟绕城市找了一圈,GPS上显示的两个星巴克全倒闭了。可见林肯也就是个小城,虽然在本片中算最繁华的地方了。有趣的是偶然看到座林肯大学,一群中国留学生正好从我窗外经过,顿时很感慨。

索性就在林肯吃个饭。城市不大,真没什么可挑的。唯一一家我认识的非快餐是Chilli’s,同时也是全城最火的餐馆之一……我一进门都呆了,从没见过一家Chilli’s这么火。里面大多都是本片中那种大爷大妈,女的肉肉的,男的看上去特别闲,典型的中部白人。吃饭都比较慢,吃完饭都聊会儿天,不急着走。我等了20分钟都没座,雨都停了。得,叫了个外卖,晚上到奥马哈吃。

奥马哈是Nebraska首府,紧贴着Iowa州。晚上旅馆车来车往,大家都是别的州来的,都互相聊各自州的事。这种中部州都是靠来往交通勉强维持经济的。Wyoming, Nebraska, Missouri, South Dakota, North Dakota这些州的经济中心都在边界线上。

在Omaha晚上又出去补了一顿,找了家叫Gengis Grill,成吉思汗烧烤的店。挺实惠的,类似自助铁板烧。那年这店仅在中部几个州有分店,刚才一查,所有南部州都有了,反倒是我去的那家改叫什么Hohot Grill,呼和浩特烧烤,也在中部好多分店。也许蒙古风情比较适合中部南部的村民吧。

接下来还值得一提的是Iowa。Iowa往东北基本就到芝加哥了,繁华之地不必提。其实Iowa的生活水平已经明显比之前几个州要好,比如休息区都很像模像样了,但Iowa有它的乡土之处。

大多数开车的人都对汽油品牌有自己的偏好。也许Chevron和Shell的爱好者比较多。当然,每个地区也都有自己的品牌,比如加州的76、东南的QuickTrip。Iowa统统没有这些,几乎只有两个当地品牌Kum&go和XX’s(类似Denny’s这种名字)。加油站好多也巨简陋。我还记得那天中午好不容易找到个加油站有餐馆,还是家Subway。行吧,虽然几乎没吃过(因为不爱吃)。于是去对面加个油回来发现——Subway坐满了,人都坐到窗户沿上吃了……我在旁边小镇转了一圈,说Subway是这个镇里唯一的饭馆并不为过。我只好在加油站的速食区买了炸鸡块。

过了Iowa,进了Illinois,植被随着经济一起繁茂了起来。人们都靠着芝加哥的经济过日子,已经不是那种中部的生活了。在去年我又经过过New Mexico,Oklahoma, Arkansas, Mississippi 等等这些中部州,然而那里的人们更接近于南部的生活,人种也更复杂,不是本片中那种纯种的单纯的中部、中北部白人的生活。以后如果去黄石公园的话,也许会顺路去一下South Dakota和Montana这些地方。在那里也许能更贴近本片所试图描绘的生活。

 4 ) 我的爷爷

在陈有道小姐的推荐下(yep, the name is official now :D),看了这部片儿。在这短短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在最近各种纷纷扰扰中,意外地得到了很长时间没有过安抚和宁静。 从初中开始就很喜欢写东西。写情绪,写观察,写感想,但是几乎从来没有写过小说。我的所有文字都是从自身出发,因为我一直相信,尽管经历不同,但是感受却在一定程度上是共通的。通过反省自己,了解自己,我必然能更理解身边的人。对于我来说,这种理解,这种人人心中所有,便是文学最珍贵的地方。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Nebraska这部电影很了不起。从电影一半开始我就想起了爷爷。两个老头儿经历虽然没有任何交集,但行为和思想却有高度的一致。作为一个非专业的电影爱好者,在这里我决定对电影的艺术性不多做探讨,而是借此机会自私地讲一讲爷爷。相信大部分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都经历了太多的动荡和不公。土改,大跃进,革命,开放,又一次革命,最后才终于有了安定。曾经热血的小少年,被当时那个不讲理的社会教会了太多太多。现在,当年轻的我们问起来,也只道天凉好个秋。童年时大部分假期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过的。爷爷中专毕业后就没再上学了,但是家里却有各种各样的书。经典书目自然不用说,爷爷还对很多其它的科目有兴趣,所以还自学了化学,机械,等千奇百怪对于文科生来说不可理喻的东西。还在幼儿园的时候,爷爷就开始教我背三字经。有些事情,年幼的时候实在是感触不深,所以也记不很清。只隐约记得爷爷的严格,和在那个时候看来的不苟言笑。爷爷不爱看新闻,只对动物世界和天气预报最感兴趣。每次一到八点,爷爷就早早的去睡了。后来长大了,管的自然也少了,但爷爷却总是有机会就拉住我,给我讲他知道的各朝各代的历史故事。某一年,爷爷在跟风下开始默默地想要投资炒股票,结果一不小心被声称是要投资三峡大坝的传销人员骗走了五千块钱。家里人怪他没跟任何人商量,当然过了一阵自然也不了了之。爷爷生过两次大病。一次是心脏搭桥。手术完成之后,胳膊上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淤青,结果爷爷愣是谁也没说,过了一个多星期才慢慢好起来。另一次是结肠癌。有将近一个月都拉血。自己不说,还不让奶奶说,结果奶奶自然赶紧告诉了爸爸。幸亏知道的及时,做了手术,但把家里所有人吓了个多半死。我突然明白了爷爷这个人是通过后来的两件事儿。事件一:某一次过年回家,爷爷说要拉着我和姐姐出去转转,于是去了家附近一个莫名其妙的雕塑公园。为什么说莫名其妙呢?因为说实在的没什么雕塑。大冬天的,树们也全都光秃秃的。但爷爷还是想要一块照相,然后就找路人帮忙。结果爷爷突然就跟他们聊起天来,说这是我孙女和外孙女。过年了也不知道去哪玩,就来公园转转。孩子们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赶紧趁来得及跟她们照个相。其实到现在也没见过内张照片,实在很好奇当时的自己是怎样个表情。事件二:上大学后的某个春节往家里打电话,跟家长逗贫了一番后他们把电话给了爷爷。爷爷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爷爷对妞妞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你快乐。”结果瞬间在寒风中哭成傻逼。大概,就是这样。 读到这里可能觉得晕晕乎乎的,毫无逻辑性可言。是啊,我没有在拍电影,我甚至不是在专心地讲故事。就像爷爷要留些东西给我一样,我也在偷偷地留些东西给爷爷,说说那些属于每一个老人的倔强和温柔。只是这样而已。 另:当音乐响起,画面停在长长的公路上的时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部电影是黑白片?这个问题也许又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的答案是,因为黑白最直接。没有多彩的颜色的干扰之后,对剧情,人物特写等等的注意力就多出很多,人物的冲突反而更激烈,所以故事才更有力,才能抵达并驻扎在我们灵魂中更隐秘的地方。

 5 ) 这笨拙而又柔软的轮廓

    公路片确实是个非常万能的载体,一路旅程走下来,总可以折腾出一些故事出来,可以风花雪月也可喋血公路,可告别凯鲁亚克也可爆破凯迪拉克,佩恩的《内布拉斯加》便是披着公路片冷峻外衣的温柔小羊,看上去文艺凛冽,但是内核却依旧是美式旋律的温情家庭故事。《内布拉斯加》公路片外壳下是关于父子情故事,一段父与子之间的旅程,故事里孝子为圆酒鬼父亲不靠谱的百万梦,携父亲出游,路经故乡时,在久未踏足的故乡中通过昔日的点滴往事重识了父亲。影片以非常鲜明的黑白色调为这个有点荒诞讽刺的故事注入了非常生动文艺的腔调,这黑白两色的单调画面也让人忽略掉了公路片路上那些夺目的繁花似锦,让人更注意影片角色与故事本身及影片本身所酝酿的独特氛围,这种荒诞又略带粗粝的美式父子情看上去笨拙但是却足以冷不丁得打动你内心柔软的部分。

   如果是日本电影讲述父子情,大抵是素雅而精准的,在隐忍与沉默的幽怨之中酝酿细腻的情绪,而这美国大农村里的父子情,粗粝之中往往带着一股笨拙劲,但是你却不可以说它不细腻,影片情感的酝酿并不像东方人偏执憋屈的隐忍,东方父子背负着一种难言的尊卑秩序,但美国的父子可以是平等的朋友,这种平等下的关系才没有那么多的隐忍。影片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大农村,人们身上粗粝与偏执的味道较为浓重,带着酒鬼父亲在故乡的这一程,倒是扬起了美国平静大农村的几点波澜,黑白凛冽的影像,秋冬荒芜的作物,还有那死气沉沉的一群村民,构成了大农村的荒诞冷峻的氛围,影片中一群老头一言不发死气沉沉端坐电视前的镜头在这黑白的镜头之下,极具荒诞、讽刺效果,而此之后各种心怀鬼胎的亲戚老友那些劣质的谎言更让人感到这个小地方的平庸和沉闷,没有华尔街精英,没有光鲜的纽约客,影片中的人都是一群生活与家庭压力之下麻木的卢瑟,影片的叙事倒是显得非常淡然,这种温温吞吞的对比让这片子奇特的美式文艺和荒诞感更加强烈,而这奖金风波之下,村民们口中的点点往昔,逐渐把那个沉默笨拙,但是又善良的父亲形象勾勒了出来。

   其实这些荒凉的光景、里外各一套的势利亲戚倒是非常国际化的存在,这些压抑、沉闷、无知、虚伪和势利的阴影,在影片中儿子给父亲老合伙人脸上那酣畅淋漓的一拳头中,得到了彻底的释放,这一击,击中的又岂是那些势利的乡邻,这一拳里也打出了儿子对父亲无条件的爱。影片中逗bi老父的那些个偏执,到头来也是为了给孩子们留下点东西,温情的东西一下子就淌了出来,而儿子最后的行动,更是让影片温情的一面袒露无遗。影片借讽刺之机,也从各位老乡邻的嘴中词里,把儿子不认识的那个父亲还原了出来,本来家人之间难以打破的一种沟壑和理解,在对往昔的还原之中,让儿子认识了父亲,也理解了父亲,老父那柔软而又笨拙的轮廓,清晰的印在了儿子的脑海中。影片里的父亲奉献出了高超的演技,这糊里糊涂又偏执的老头形象让人冷俊不禁,我们看到,老头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又变成了孩子的模样,而儿子这时候,倒是像成为了当年照顾孩子的那个父亲。人生末尾父子角色的互换,让人感怀万千。

    影片里的几个角色都奉献出了上佳的表演,除了老头外,耿直毒舌的老母还有有点无可奈何的儿子都让人印象深刻,而这片里那些个有点沉默的群戏,也贡献了让人冷俊不禁的荒诞效果,影片一直以淡然的姿态叙事,其实开头那公路上行车时凛冽荒凉的光景和独特有趣的配乐一便定下了故事荒诞的基调,这些失去了色彩的光景,就像这老父亲的人生一样,到了最后不再需要细枝末节的东西了,退却了虚浮,留下的便是真实的需求。影片所展现出来的人,夸张之中却也让人感到无比的真实。

    老父亲最后自然没有领到奖金,故事里那“安慰奖”赠品帽子上的“prize winner”,刚开始让人感到的是讽刺,但是到最后父亲开上皮卡回到故乡趾高气扬的“游街”之时,我辛酸的意识到,这段旅途对于风烛残年的老父亲而言,他或许真是一位赢家。

 6 ) 《内布拉斯加》:爸爸哪儿也不去

爸爸要去内布拉斯加,由于长期酗酒已经有点老年痴呆症状的他,固执的坚持要从蒙大拿走到内布拉斯加去,因为他坚信他中了一百万美元的大奖,警察把他送回来好几次,他又执拗的跑出去,最后没有办法,小儿子索性开着车带他去一趟内布拉斯加,让老头子死心,也让自己散散心。

老戏骨布鲁斯·邓恩出神入化的演绎了这个半疯的老头子,他空洞而又凝重的眼神即使在这部黑白片里也散发出异样的光彩。导演亚历山大·佩恩显然在《内布拉斯加》里延续着自己一贯的“在路上”主题,从《杯酒人生》《关于施密特》《后裔》再到这部《内布拉斯加》,我们一次又一次的看到亚历山大·佩恩让各式各样的男人们上路,让他们或感伤或疯狂或缱绻或纠结的在旅途中带着观众在旅途中最终收获内心的宁静。

几乎可以把《内布拉斯加》看作是《后裔》的“本土老龄”版:乔治·克鲁尼在《后裔》中带着青春期的女儿在夏威夷群岛上逡巡,一路找寻到了不少关于祖先的记忆;到了《内布拉斯加》里,你可以把布鲁斯·邓恩看作三十年后的乔治·克鲁尼(只不过俩女儿变成了俩儿子),地点则从太平洋群岛回到了美国内陆,而到了影片后半段,你会发现这场荒诞的领奖之旅最终也变成了一场寻根之途,儿子跟着父亲重访祖屋,也了解了父辈的历史。

《内布拉斯加》弥漫着一股衰败气息,影片取景地就不是美国的经济发达和人烟稠密地区,在从蒙大拿到内布拉斯加的空旷原野和荒地上,父子俩和追随而来的母亲、哥哥一家团聚开上了公路,黑白影像让故事变得“陈旧”而有质感,演员们大智若愚式的表演又让影片浸满了佩恩式的冷幽默。随着旅途的延展,两兄弟渐渐了解到父亲的家族原是本分的农民,做了电视新闻主播的哥哥和卖音响设备的弟弟已经完全不了解爷爷辈的生活,老家的经济已经破败,年轻人无所事事,镇上到处是耄耋老人——很有点像当下的中国内地小镇,年轻人们涌向发达地区打工,留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从这个角度来说,《内布拉斯加》又有点像是镜像版的《天边外》: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讲的是务农的兄弟“逃离”故土的恩怨,亚历山大·佩恩则让已经离开的两兄弟重返故土。

当然,最重要的情愫还是关于父亲的,《内布拉斯加》缓缓地揭开了关于父亲的层层面纱:在去往内布拉斯加之前,老头就像张楚在《姐姐》里唱的那样,给人的印象是“总在喝酒是个混球”,而了解到父亲的“前史”和对儿子的爱之后,观众和小儿子一起开始认真地反思对父亲的态度并悄悄地忏悔着。父子情其实很奇怪,就像刘墉在一篇名为《他为你及时地死去了》的文章里总结的那样:“父子情,就是这么难以捉摸,有情、有爱、有合作,也有战斗……在孩子眼里,父亲是爸爸,是老师,也是对手。”正如心理学家荣格回忆的那样,有一天,母亲对他说“父亲为你及时的死去了”,然后,儿子的身心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精神分析学将之解释为原始弑父情结的离析,而在电影里,更多的表现为父亲在儿子面前斯芬克斯式肖像的渐渐清晰。

由此而言,《内布拉斯加》倒是延续了《大鱼》的主题,对儿子而言,父亲永远是个迷,父亲年轻时的故事是儿子无论怎样想象也抓不住头脑的。儿子的生活并不如意,但跟父亲一路而行,却意想不到的从父亲那里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当然,那笔奖金是个笑话。

爸爸去哪儿?爸爸哪儿也不去,对爸爸来说,儿子就是终点——或者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9期)

 短评

哪里的亲戚都差不多嘛

8分钟前
  • ender_shan
  • 力荐

佩恩和邓恩真的让这个荒唐又并不荒唐的故事有了魔力。生活的美妙之处正是这段旅程路上散落的那些远不算美妙的闪光片段。

12分钟前
  • BLTEmpanada
  • 力荐

1、亚历山大佩恩最擅长的家庭题材举重若轻的文艺片,不用劲却很打动人 2、父子情深理解释怀,陈年旧事不翻才好,老奶奶尤其重口味 3、总想起《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4、主角老爷爷和老奶奶演技都要赞,此外俩二货兄弟太活宝了 5、满场爷爷奶奶,可能感同身受吧

16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佩恩的又一部公路片,仍然满满亲情。本以为是一场公路的挫折与感悟,其实是故土重游,回顾往昔。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去发现曾经的自己,儿子在了解父亲的过去,也开始理解父亲并了解自己。很多细节都很棒,那些尴尬,窘迫,都极生活,结尾的释怀则极感人。同时,这是一部出色的群戏。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佩恩每次都用最简单的故事打动我,这次是父子情。他故事里的人物总是loser,在一番寻寻觅觅之后,loser还是loser。我每次都在看完他的电影之后想,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真美,吵吵架也美,可自己还是在世界的另一边没有目的的飘荡,唉,人生的不如意,大概就是这样。

2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佩恩老师一直在重复自己,从来没有超越。起点高也没办法啊,这就是得瑟吧。外国记者的笑点太低了,给跪了。

31分钟前
  • K
  • 还行

就怕以后我只要听到亚历山大·佩恩的名字,就会联想到美式主旋律的心灵鸡汤,他总是一再的自我重复,好在永远都是水准之上,虽然没什么长进,但也还没有失手的时候。一个荒诞讽刺的人情故事,还有一群演技内敛又极度生活化的演员,我只想说这群演员实在是太棒了,就连威尔·福特就有演技了。★★★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老人们如果坚持要做一件事,不管多荒谬,尽量帮他们实现吧。

36分钟前
  • Jorrow
  • 力荐

看完电影吃晚饭,我拿了两罐青岛,看着那个平凡的父亲:“爸,你给我讲讲你以前的事。”

37分钟前
  • zhample
  • 力荐

是最好的佩恩么?当然不是,但新千年之初的许多感觉竟然在黑白的画面中纷纷回来了。大孩子哄老孩子,就像自己小时候为些不切实际的愿望耍赖,最后却也幸运地被人安慰得破涕为笑,简单的角色对调就把人生苦涩拍出了小津的味道。虽然到最后还是自欺欺人,仍然边叹气边暗爽。

4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真爱就是老太太在儿子们面前把老头子骂成狗,背地里看到那群势利眼的邻居朋友来要钱就叉腰骂you guys listen well, go fuck yourselves.温馨家庭黑白片儿,适合圣诞节与小伙伴在电影院包场观看。圣诞快乐啊各位

43分钟前
  • #锦二爷#
  • 推荐

从此以后就不要嘲笑那些警察都拦不住,非要给骗子汇钱的老人们了,也许他们背后也有这样一个荒唐而伤感的故事。

44分钟前
  • SleepyPino
  • 力荐

一出老少爷们回乡记。诙谐中透点辛酸无奈,透点忧伤温情。黑白画面骤然提升了影片质感,整体颇有是枝裕和一派的日式家庭片味道,叙事徐缓淡然,台词节俭传神点到为止。片尾处倔得像头驴一样的老爹,驾车慢吞吞驶过洋槐大街,仿佛对自己一生的回放。老爷子老太太演技好了得,今年奥斯卡小李难有出头天。

4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佩恩的鸡汤小品完全就是我的菜,每部都哭成傻逼。黑白影像,精彩群戏以及动听的配乐,讲的无非还是《施密特》里的老年迟暮、《杯酒人生》的公路旅行和《后裔》的生活传承。人生总是要经历一些近乎荒诞的玩笑,兜兜转转之后,过客已去,重要的将永远铭心。

53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风格很接近Carlos Sorin, 极简主义传达最深情绪。每个家庭都是一个谜,一部生活的史诗。

5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其中有一幕,父亲在副驾驶欣慰的看了儿子一眼,儿子转过头去的时候,父亲迅速把头扭回去,直戳泪点。今年到目前最喜欢的美国电影。

58分钟前
  • 简逸
  • 力荐

这TM才叫爸爸去哪儿,粗粝生硬的米国西北乡下范儿,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不可理喻的倔强老爸,性情中人的老妈,黑白化影像之下更显的代入感十足,内种扑面而来的凛冽冷风一下子就把冷酷现实推到你面前,美式公路电影的文艺腔调在这一年又偷偷复活了一把。

1小时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关于父亲,有时候他们老着,只是需要一点活着的念想。当他最后说出要领奖金的真正目的时,所有个人自尊和旁人嘲笑都那么不屑,眼角湿湿…赞配乐、摄影、故事、表演,以及牛逼的结尾,今年颁奖季最平凡而温暖的电影。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没有人格升华的电影都是好电影

1小时前
  • 高压电
  • 还行

一个谎言阅尽人情冷暖,一段旅程回溯过往人生。

1小时前
  • 白发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