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追踪

大陆剧大陆1995

主演:王志文  刘佩琦  岳秀清  何冰  孔琳  吴军  李冰冰  郝戎  李丁  赵丽娟  李连义  张少华  金淑媛  

导演:尹力

 剧照

无悔追踪 剧照 NO.1无悔追踪 剧照 NO.2无悔追踪 剧照 NO.3无悔追踪 剧照 NO.4无悔追踪 剧照 NO.5无悔追踪 剧照 NO.6无悔追踪 剧照 NO.13无悔追踪 剧照 NO.14无悔追踪 剧照 NO.15无悔追踪 剧照 NO.16无悔追踪 剧照 NO.17无悔追踪 剧照 NO.18无悔追踪 剧照 NO.19无悔追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53

详细剧情

  一九四九年秋,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北京城里一片欢腾,清查特务的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土刀唐胡同里,刚刚接管了旧警察局的年轻派出所所长肖大力正忙着维持群众游行的秩序,偶遇一个熟知兵器的教书匠冯静波,这引起了他的怀疑。为了查清冯静波的身份,肖大力搬进了土刀胡同十五号院,与冯静波做了街坊。冯的真实身份确实是国民党的潜伏特务,代号"5182"。恶霸四阎王为他发了委任状,接受"白眼镜"的命令。深夜,"白眼镜"前来交待任务,冯的特务生涯从此拉开了序幕。"白眼镜"为冯送电台时被肖大力等人击成重伤,临死前只说出5182几个字。肖大力认为冯有重大嫌疑,让他注意四阎王的行踪,借此对冯旁敲侧击。曾在妓院做使唤丫头的大眉子参加了夜校扫盲班,她爱慕冯老师的才华,常主动为他做家务。冯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请大力保媒娶大眉子为妻。大力找大眉子谈心,拐弯抹角说冯是特务,可大眉子自觉出身下贱,婚事全凭大力做主。  肖大力偶然听到从冯家传出用作联络暗号的乐曲,便也买了一台短波收音机,煞费苦心地进行研究,吃饭睡觉都不忘琢磨那首名为《展览会上的图画》的曲子,在大家眼里他似乎是着了魔。冯从大力的妻子刘亚琴那里听说此事,不禁暗暗心惊,深知自己处境艰难,只得不动声色地应付这一切。他假称挖出一夜壶金子,将活动经费充了公,被评为抗美援朝积极分子。满腹经纶的冯静波邂逅了校长的女儿徐小妤,两人一见如故。小妤仰慕冯的才华,冯也倾心于美丽又有知识的小妤。二人荡舟湖上,面对小妤炽热的目光,冯在欢乐之余也深感痛苦,心情沉痛地说自己是负罪之人,准备自首,但在大力面前却欲言又止。晚上,冯突然不见了踪迹,大力紧张地认为他是畏罪潜逃。敏感的亚琴直奔小妤的宿舍,正好撞见这对偷情的恋人。东窗事发,冯家乱成一团。大眉子不依不饶,要跟那个破坏她家庭的女人"撞头"。冯终于鼓起勇气提出和她离婚,不料受到大力等人的指责与阻挠。校长更以开除作威胁,不许他离婚。气愤的大力把冯反锁在厕所里,让他好好反省历史问题。静波与小妤迫于压力,只得黯然分手。  冯静波在学校从未有过激言行,是个人人称赞的好老师,大力挑不出他的毛病,无可奈何。街道组织大家学习宪法,请冯为众人讲解。冯对镇压反革命的条文心有余悸。特务身份的重压使冯隐忍地生活着,这竟使他在历次运动中躲过了劫难,并且由于他为人和善,处处助人,竟被评为区劳模。而坚信冯是特务的肖大力却被诬以"特务"的罪名送进了劳改农场,亚琴自杀身亡。大眉子意外地发现冯的委任状,偷偷地烧掉了。  四十年过去了,肖大力重又穿上了警服,他依旧执迷不悔地监视着冯的一举一动。此时的冯已由一位好老师变成好校长,他确实感到坦荡做人的快感,同时也更感到自己心底那块石头的沉重。肖大力的儿子新桅和冯静波的女儿抗美青梅竹马,却因父辈的恩怨无法走到一起。昔日给冯发委任状的四阎王已成了海外合作项目的投资者,这令冯惊讶不解。肖大力的铮铮铁骨令冯自惭形秽,也正是肖大力的所作所为,让冯了解了共产党。冯终于幡然悔悟,给大力写了自首信,请他宽恕"昨天的敌人",并在女儿的搀扶下走进了公安部的大门。

 长篇影评

 1 )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将“特务”两个字脸谱化形象化了,那么就会有一个问题贯穿始终:冯静波怎么还不动手干坏事?我就是这样,甚至还对结尾揭露其暗藏的罪恶行径怀有期待。事实证明,没有。冯静波确实是一个什么坏事都没做过的特务。联系到《潜伏》的结尾,我们不难推测出,这是国民党退败台湾时,残留在大陆各地无数个“黄雀计划”之一,而这些黄雀们各有特点,冯静波无非就是一个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充满肯定的老师,无论是眼见完蛋的国民党还是滚滚而来的新政权,他都是一个坚守理念的知识分子,仅此而已。

       可见,从小接受的意识形态教育对鉴赏艺术来说“的确是一件很妈妈的事情”。

       请原谅我在前面的剧情中认为这仅仅是围绕两位男主描绘的一组人生故事,一直看到最后两集,通过台词才忽然明白,两个人代表的是对新政权的怀疑和守护,怀疑的眼睛始终在看,看守护的人如何执着,怀疑的大脑始终在想,想守护的人为何坚持。窃以为,怀疑比守护更容易些,守护在明,怀疑在暗,可以审时度势,伺机而动。坚守太难,有些事像影子,看得见却摸不着,时间久了,你会对自己的守护产生怀疑,对自己的一生不知所谓;怀疑的人最后可以不怀疑,可以臣服,可以变化的总是容易些,守护的人,成功的目标就是不变,而不变太难,太难才显峰高!不是有句话么,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杀人容易诛心难,坚守则是要诛了怀疑之心。

      能明白吗? 肖大力用一辈子盯住怀疑的眼睛和心,即使自己被当成特务,摔断腿,老婆自杀,儿子不能娶到深爱的人,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为的!就是守护的东西不变。立意如此,比泰山还高!90年代,不愧是大陆电视剧的黄金年代。

       跟着土唐刀胡同里的人们一起走过50年,只在20个小时里眼瞅着三反五反、反左反右、大跃进大炼钢、公社文革、改革开放,不由得让人心生一问:那些人骂人人打人人帮人人爱人的日子,那一代人、两代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2 ) 悲情年代

遍览该剧,肖大力和冯静波都不失为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不幸的是生在这个时代。

小人物的命运就像波涛中一叶扁舟,哪里是自己能主宰的?反反复复的政治运动,人们被折腾的天翻地覆,特务也被折腾的天翻地覆,人性也在里面颠来倒去,每个真心实意听党话的好孩子都没有好结果,抗美援朝的断了胳膊一辈子无着落,上山下乡的到了儿没迁回户口,想到郊区当工人的一辈子回不了城。那些假装听党话却都不差,当领导的当领导,嫁大款的嫁大款,发大财的发大财,昔日的敌人底层的被镇压,上层的成了座上宾。冯静波前十九集半都是压抑憋着演的,在运动中始终小心谨慎,但也因此没有害过人,最后半集爆发了,因为他的心中尊重的信念再一次颠倒过来,原先砸烂的,现在又奉为经典,原先唾弃的,现在又引领潮流,原先追求的,现在早已弃之如草芥,一个国民党特务都看不下去了!他居然发出了怒吼而且掷地有声,字无骨骼为墨猪,人无骨骼呢?!谁能回答?!你们不是一直自称最有风骨吗?怎么自甘沦落,自扇耳光呢?!然而个人在时代面前是如此渺小,只有愤怒地吼出无力的讨伐,别人听不听,也只能随他去吧。

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当你认清了世界的真相你依然热爱生活。极少的人有如此崇高,当自己一生的努力被时代嘲弄,自己也唯有发泄式地自首而已。

此外,有人说冯静波和肖大力最后是同一个人,有道理,但肖大力因为教育程度所处位置导致自己思维层次更低些,大力能感受到痛苦却很少思考原因,冯静波深沉冷静却因此苦入骨髓,既是为自己,也是为这个民族和国家。

 3 ) 对肖这个人物的一点零碎感想

本剧前半部分借着反间谍剧的名义反思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点到为止又深刻犀利,后半部分则更像是两个理想主义者惺惺相惜。

冯的人品才学自然是没说的,近乎完美。对于肖,我觉得冯的评价很中肯——正直、善良、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就是一根筋。剧中用了很多笔墨表现肖的无私善良,如肖始终骂曾做特务进劳改营的王六斤罪有应得,但依然跑前跑后为王“落实政策”补工资,在王生病晕倒时拖着文革中曾摔断的病腿背他去医院,在医院看护他;作为派出所所长的肖逮捕胡风案中被批斗的董老师,用手帕包住董老师被手铐硌出血的手,对她说“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这份他自己都不记得的善意、疯狂年代里朴实的人性却成为董老师熬过艰难岁月的精神支柱;更不用提对焕章、车子李等人的好,所以说肖没有人性,害了所有人我是不赞成的,肖的人性是太高了,高得近乎“没有人性”。

不知道冯从哪一刻起,也许是他默念肖“人不爱钱鬼都怕”时起(家里人曾用同一句话评价他),也许更早,就意识到某种意义上肖和自己其实是一路人。我以为后面冯对肖的尊重、认同、心疼和挂念是甚于肖对冯的爱恨交织的,这从冯在唐山大地震中背出肖,通胀时大家争相去银行取钱肖却反而去存钱时冯望向他背影的眼神(冯因此自己也没取钱),执意给肖带饭,给他做拐杖,在远远婚礼上痛斥苏大姐和四阎王时“说话像肖大力一样”等情节都能看出来(有趣的是肖和冯聊书法的时候,肖表示自己能说一大通都是受冯影响。两人在四十年的较量中越来越互相靠近)。冯和肖很多时候是对比,很多时候也是类比。

肖文化不多眼界不宽一根筋到不可理喻,历次政治运动中却都基本保持了冷静、清醒、实事求是,比如大炼钢铁时实打实不放卫星,怀疑土高炉炼出来的都是废铁,文革中反对红卫兵砸烂公检法等行径,被批斗劳改当成特务也没说出自己对冯的怀疑。这与他不随风倒、内心自有原则有关,在当时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肖也有很明显的缺陷,比如在如此了解冯为人的情况下依然仅凭怀疑盯了冯半生,不惜搭上家人的幸福(冯、肖和眉子都有干涉子女生活的习惯,在此我不以今人的眼光加以评判),而他的信仰之源,是那些曾经使劲宣扬这些的人早已抛在脑后的……有趣的是苏大姐这种人在政治运动中仿佛墙头草,害人误国的事不少做,改革开放后倒是解放思想,真的是什么时候都紧跟风潮。当年不完全是迷糊,只是没原则;如今也不是多清醒,只是一如既往随风跑。反而肖大力,运动中还算清醒,一生却仿佛一场荒唐的梦,实在是悲剧。

我觉得首先大力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人物的丰富和复杂性也是此剧一大良心之处。其次,编剧写这个人物,个人认为一方面寄寓了对一代人的同情——国家和社会的风向总在变,曾经珍贵的转眼就被抛在脑后,曾经不可原谅的忽然就成座上宾,天地翻个个,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能苛求面对时代的每一次转向他都能跟上,何况肖后来已经老了。个人命运在时代风潮面前的渺小,半生追求瞬间就可能成笑话,这是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代人身上的悲剧。另一方面,我觉得编剧也是想用这个人物警醒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的脑子交给其他人,乃至某些所谓更伟大的东西,不要为一个标签、立场、“主义”甚至信仰放弃时时刻刻的思考和判断,哪怕是出于热忱和真诚的信任。

 4 ) 当王志文遇上刘佩琦,一部谍战剧,带你读懂那些年的中国……

1949年10月1日。当开国大典的炮声响起,冯静波正坐在北京土唐刀胡同包师傅的剃头铺里,和很多人一样,他也用理发的方式,迎接这座城市的又一次改朝换代。

只是,被问到是否换个新发型时,冯静波摆了摆手,口中吐出两个字:照旧。

同一天,进城干部、土唐刀胡同派出所长的肖大力,也正忙活着。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刚刚散去,忽然间,一个声音传进了他的耳朵。

“这礼炮,严格来说是山炮,这种炮它是炮身短,射程也短……”顺声望去,只见剃头铺里,冯静波正为街坊邻居作着科普。

一个教书匠何以对武器竟如此精通?1949年时复杂的形势令肖大力格外敏感,他盯上了冯静波,而后者正是代号5182的国民党潜伏特务。然而两人谁也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延续40年的较量。

这场较量,正是电视剧《无悔追踪》故事的主线,而两位处于巅峰期的主演王志文(饰演冯静波)、刘佩琦(饰演肖大力)更是让这部精彩的剧本绽放出最绚烂的光芒。

当警察遭遇特务,不折不扣的谍战剧情节,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一部如假包换的年代剧扑面而来。

冯静波、肖大力,以及土唐刀胡同的各色人等:车夫、学徒、剃头匠、磨刀师傅、家庭主妇……他们都是这座城市里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然而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却又折射出这个国家历史的变迁。

伴随着开国大典的气势磅礴,小小的土唐刀胡同也一片火热,放眼望去,一切都是日新月异。

惜阴小学换上了全新的共和国地图,三轮车夫也有机会上了扫盲夜校,新成立的店员工会积极的推销着爱国公债,剃头铺学徒焕章更是胸带红花,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

当然,最大快人心的还属恶霸“四阎王”的落网,公审大会后,“四阎王”被送交上级继续审讯,所有人都相信,这个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的家伙,注定是死路一条。至于老百姓们,新的生活已经触手可及。

面对这一切,似乎只有肖大力还时刻保持着警惕,他紧盯着冯静波,为此,甚至和冯静波做上了邻居,住进了同一个四合院。但后者却始终没有任何动静。

抗美援朝,他谎称在院子里挖到一坛黄金,将上级发给他的活动经费捐给国家。

百花齐放,学校其他老师积极响应,他却始终低调,一语不发。

大炼钢铁,他积极参加劳动,悉心钻研技术,为学校完成指标贡献良多。

当然,极偶然的时刻,他多少还是露了马脚。在朝鲜战场上做了俘虏,失去了一条手臂的焕章历尽艰难终于回国,为了恢复因为这段经历而丢了的党籍,他请冯静波为他撰写思想汇报,申请恢复党籍。

“焕章啊,当敌人残酷的用严刑拷打你的时候,你想没想过去台湾?”冯静波问道。
“王八蛋才想去台湾呢!”焕章回答的斩钉截铁。

刻意的低调让冯静波在历次运动中得以幸免,即使是十年动乱,他也未遭遇太大冲击。讽刺的是,孜孜不倦的追查冯静波肖大力却因为经常收听电台,四处打听消息而被认定为特务,妻子含恨自尽,他也摔断双腿,落下残疾。

当然,胡同中多数人的生活并无变化,除了孩子们上山下乡,或者是其他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比如某天李三媳妇喊着叫大家伙早些上菜场:

早点去,去晚了就不卖了!今天下班早,他们砸北京市委去……

改革开放,面貌焕然一新,冯静波变身副校长,肖大力也重新披上警服。老对手依然相互较着劲,只是这个世界已悄然发生着变化。

焕章与当初相恋的朝鲜姑娘朴圣爱再续前缘,有意思的是,后者此时已是韩国公民,不过也亏得如此,两人很快就在土唐刀胡同过上了迟到的幸福生活。

学校里,文革时的当权派“旗袍陈”摇身一变,“荣升”为教育局长夫人,继续成为众多老师们巴结的对象。

当然,最令人跌破眼镜还是“四阎王”的卷土重来。原来,1960年被特赦后他去往香港,如今故地重游,早已从万人唾弃的“恶霸”华丽转身为众星捧月的“外商”,这一切,看得冯静波和肖大力义愤填膺,几十年里,俩人难得如此步调一致。

整部剧的最后结局,早在意料之中。历经风雨的冯静波选择了自首,是被肖大力的执着所感化?抑或是片子过审的情节需要?答案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潜伏”的近40年,冯静波什么都没做。然而,面对着眼前的这一切,冯静波还能做什么呢?或许,剧中肖大力的一段台词,是最好的注解。

我常想,叫敌人反对的,肯定是好事不是坏事。那要是敌人不反对的事,反过来他还热情的帮你张罗……这事就不好办了,要嘛,他就不是我们的敌人,要嘛,就是我们的大跃进搞错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小曹曹和小章章,欢迎关注

 5 ) 山顶上的人——重看《无悔追踪》

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公安反特题材电视剧《无悔追踪》,尽管出自著名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还有着公安部这样特殊背景的官方背书,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在国内引发太大的反响。多年以后,当这部当年被埋没的精品剧作被有心人重新发掘,人们发现无论是对共和国史见微知著的描绘,还是在理想主义化角色的塑造方面,它都做出了国产电视剧中少有的深入探索。

《无悔追踪》的故事由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北京土唐刀胡同的民警肖大力在巡逻中发现辖区内一位名叫冯静波的小学教师形迹可疑,为了查清冯的真实身份,肖与冯展开了数十年的较量,在这期间,新中国在风雨坎坷中奋力前行,两个人以及他们各自家庭的命运也因此历经种种辗转反复。然而尽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却始终都坚守着各自的初心和信仰。

一、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按照主旋律作品的传统创作规律,最稳妥保险的做法是为典型角色立传,塑造一位遍布闪光点的正面先进人物。但《无悔追踪》却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使用了“一正一反”的双雄对决模式来编纂故事。剧中为民警肖大力设置了一位缠斗数十年的“对手”——小学教师冯静波,冯静波这一“反派”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特务之外,他还兼具知识分子的身份。而如果对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的历史稍有了解,便会意识到这样一位身兼双重身份的“反派”角色,注定将呈现出一种与过往同类作品截然不同的复杂性。

作为一部主旋律“命题作文”,本剧创作的本意自然在于歌颂肖大力式的,忠于共产主义信仰,为了探求真相矢志不渝,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基层民警,但由于剧本的创作者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加之知识分子这一阶层在建国后数十年的社会运动中遭受到了最为严重的冲击,这就让编导在有意无意间将自身对于过去历史事件的种种反思,自我思想变化的轨迹,自我性格弱点的批判,包括对理想化人格的想象,统统投射到了冯静波这一角色身上。尽管冯在剧中未免被塑造得有些过于全能( 虽然他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地理教师,但他却在文学、语言学、历史、经济等方面均显示出一定造诣,甚至对自然科学和手工发明也极为擅长),但他在剧中数十年间种种细微的心理变化,的确反映出了跨越新旧两代社会的一批知识分子真实的生存状态。这一点,在剧作的前半部分体现得尤为明显。

事实上,整部剧作所抱持的知识分子视角(主要是前半部分)与所呈现出的知识分子气质是相当明显的。这点一方面体现在编导对于各种特定历史时间段与历史事件的高度敏感,该剧的剧本创作始终保有一种强烈的自觉书写历史的意识,通过各种方式(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将新中国四十年的历史浓缩其中,表面看来是胡同里几位街坊的琐碎日常,实际上却已暗暗写就了一部国史。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对历史见微知著的还原,其实是沿袭了《茶馆》的叙事传统,为老舍先生的这部名作进行了一番续写。倘若对共和国成立后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有所了解,对片中那些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插笔闲话,就会更加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剧作在角色对话中还安插了大量各种对于语言学、文学、古典音乐、美术等方面知识的展示,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卖弄学识“掉书袋”的嫌疑,但在这些桥段其中,也不乏编导从知识分子视角出发,借助“旧人”之口对“新世”之事所发表的独到见解。

通过片中有限的线索加以还原,可以看到,冯静波属于典型的民国知识分子,他既怀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民兼济苍生实现天下大同的宏愿,同时又在青年时代接受了三民主义的熏陶,将实现民权民生作为自己更为切实的奋斗目标。于他而言,在新旧政权交替之时“不合时宜”地接受“委任”,伺机反攻,过一种“演员”和“苦行僧”的生活,本质上是对自我信仰坚定与否的极致考验。但当他走入新社会,亲身经历了建国初期各项社会运动的洗礼,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他开始逐渐认识到共产主义思想与他最初的信仰事实上存在相当多的重合之处。出于一种自我认识水平上的革新,也同时出于一种追求世俗层面个人幸福的需要,他试图坦白真相,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但随后一系列更为剧烈社会运动所带来的震荡打破了他的幻想。期间种种社会运动的残酷景象,加上他始终未曾公开的特殊身份,让他反而要比身边的人更加懂得如何安然度过一次次冲击,坚持到新时代的来临。

二、一个“轴人”

在剧作的前半部分,整个故事的叙事重心更偏向于冯静波。肖大力虽然贵为本剧的第一主角,却更多是以冯的对立面与追逐者的形象而存在,其个人性格中的独特闪光点并未有过多的呈现,此时的他只能算是一个尽职热心的基层民警。直至剧情推进至大跃进、文革等社会运动渐次发生,肖大力这一角色的亮点才逐渐显现,整个故事的叙事重心也开始向肖转移:在一个理性渐失全民癫狂的非常时期,他却仍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质疑放卫星浮夸风。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被红卫兵围攻,进而被诬陷为国民党潜伏特务。被错误下放后仍然不放弃对冯案的追索,从而不幸遭遇家庭的巨大变故与个人身心的巨大痛苦。文革结束后放弃对于名利的追求,甘心扎根基层,将探寻真相作为自己的毕生心愿。他将对责任心的坚守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首要原则,哪怕为此落后于时代,过一种物质清贫的生活。

与时常因为自我反思陷入痛苦纠结状态的冯静波不同,出身于底层,成长于体制内的肖大力属于那种认死理一根筋的“轴人”,支配他种种语言与行动的原则是对于探求真相本身的执着以及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无限忠诚。在建国伊始的十余年,这种原则普遍的存在于社会中,肖的面目与芸芸众生并无太大分别。但当社会运动的飓风将众人尽皆席卷其中,人性深处的恶之花被浇灌后肆意绽放,造化弄人,肖大力没能抓到冯静波,反而自己却莫名其妙成为了被追捕的对象。飓风结束之后,以反思为名,曾经神圣的信仰大厦尽数崩塌,此时坚持留在“原地”的肖大力反而成为了不合群的一个。如果说,剧作前半部分是藉由对社会运动的切片式微观展现来反思历史,到了进入八十年代的后半部分,剧作的反思对象则变为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社会的迅即转向带来人们身份的巨大变化,肖大力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但他周围的人们却选择了与时俱进。当年的国民党特务摇身一变,成了需要团结的爱国统战对象,当年迫害自己妻子的人,成了教育局局长夫人,海外关系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出卖肉体成了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人们疯狂的向“钱”看齐,肖的“迂腐”反倒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肖大力(包括冯静波)由一系列社会现象生发出强烈的失落感与疑惑感,所指向的其实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在追求物质富足成为主流话语的当下,信仰与理想这些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否还有价值?这一问题曾经在上世纪末引发过一次社会性的讨论,譬如造导弹与卖茶叶蛋哪个更有意义?尽管今天看来,当年那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言自明,掌握知识早已成为这个时代谋求物质富庶的主要途径。但如果我们将“导弹”从知识进一步引申为精神世界,那么当年的讨论仍然并不过时。

三、山顶与山间

可以肯定的是,本剧成功塑造出了两个看似价值观截然相反,但又都具有高度理想主义色彩的主角。肖大力和冯静波,他们之间追逐者与罪人的人物关系设置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维克多·雨果的经典之作《悲惨世界》。冯静波正如犯下无心之罪的冉·阿让,以兢兢业业从事教育工作的方式“洗罪”,用大半生时间完成了自我的灵魂改造,实现了对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由本能的敌视抗拒到发自内心接受认同的巨大转变,但在内心深处,他同时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所应坚持的底线和操守。另外一边,肖大力则如将法律和正义视为无上之物的沙威,终其一生对自己的对手冯静波穷追不舍,坚信“他当一天王八就得驮一天碑”。和沙威一样,肖大力的信仰在剧中也经历了来自外界与内心的种种冲击,但与因被冉·阿让搭救导致信仰崩溃,最终自杀的沙威不同,肖经受住了这些考验,把追逐真相作为了自己人生最后的追求。但他的追逐又不完全是不近人情,没有丝毫烟火气的。经过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肖家和冯家这对街坊邻居,早已从两家活成了一家。肖追逐冯,是因为他心中对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和对公安事业的热爱,但他不去主动揭发冯,是因为他始终坚信执法必须基于明确的证据,不能用无端的主观揣测加以定罪。更为重要的是,与冯一样,肖在内心中同样保有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的良知,这种良知因为社会运动本身呈现出的非常态得以被激发。剧作尾声,冯静波的妻子柳叶眉告诉冯,肖大力其实一早就知道冯的真实身份,但肖不忍心毁掉一个与自己同为邻里数十年的家庭,最终选择隐忍观察,而这一等,就是足足四十年。

如果单纯用阶级观点加以区分,肖和冯确实是身处对立阵营的敌人,但如果用人性论的角度加以分析,他们实际上却是同一种人格的一体两面。他们在骨子里都对自己认定的信仰无比忠贞,不轻易因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站在各自所处的山巅遥遥相望,尽管起初看似相距甚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却在精神气质层面产生愈来愈强的共鸣,对于对方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共鸣与认可所基于的,正是他们对各自信仰的忠诚与执着。

肖大力最为耀眼之处乃是对真相孜孜不倦的探寻和对所从事公安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他的固执除了是一种塑造主旋律正面角色的需要,也暗含着编导对于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后,社会物质条件迅速改善对人们精神世界严重冲击带来的深重忧虑。剧作的后半段虽然更多聚焦于基层民警,但编导在骨子里仍然忘记不了自己的知识分子本色,试图借角色之口发出重利亦不能轻义的呼吁。对信仰的执着同样也体现在冯静波身上,尽管历经多次社会运动的洗礼,但他在内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份传统知识分子式的道德操守——保持人格的尊严与独立性,不因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攀附权贵或欺凌弱者,心系天下的安危与百姓的疾苦。在多年的相处中,冯逐渐在肖的身上看到了与自己趋同的一面,意识到自己心怀的理想在一个新时代同样有实现的可能。但肖和冯对于各自内心信仰的执着,又决定了他们无法将这段敌对关系,将他们各自担负的使命真正放下。虽然他们共同携手走过了荆棘密布的山谷,迎来了阳光普照的日子,但他们仍然要对历史有一个交代,因为他们都是忠于内心的理想主义者。冯静波最后选择认罪,既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一种赎罪,让自己从数十年的压抑中彻底解脱,也是对自己的对手和朋友肖大力的一种成全,这是对他最好的一种致敬。

如果说肖和冯是两座信奉着各自信仰,不愿因外界的风吹雨打而折腰的山峰,那么在两山之间生存着的,更多是被时代裹挟着的凡夫俗子。他们有的在非常时期乘他人之危,做出落井下石的勾当,有的在他人落难之时挺身而出,不经意间闪耀出人性之光,有的善于揣摩风向永远做时代的弄潮儿,有的终其一生得不到体制信任郁郁不得志。他们如这片土地上数千年来生存着的大多数一样,秉承着利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价值观,他们的行为既可以被讥讽为见风使舵随波逐流,也可以被褒奖为与时俱进识时务者为俊杰,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群小人物和普通人在大时代的浮沉中为了努力求生基于本能所作出的选择,无法简单的超越时代,用正确谬误的两元标准加以评判,他们各自的选择因为历史的走向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些含义同样是这个国家历史中不容被忽略的一页。但也正因为大多数人如此,方才显示出极少数理想主义者的宝贵价值。

英雄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恰恰是因为他们敢于言庸人之不敢言,行庸人之不敢行。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永远说着“正确”的语言,站在“正确”的立场,让自己在任何时候永远显得光辉伟大的利己主义者。相反,最欠缺也最为可贵的,恰恰是那些能够将自己认定的信仰从始至终坚持到底,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傻子”。肖大力和冯静波对于各自理想的坚持,让他们在社会运动中蒙受了不应蒙受之苦难,也让他们于新时代被丢弃在遗忘的角落,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但他们最终战胜了这种困惑,坚守住了自己的信仰,这就是他们最为伟大的地方。

 6 ) 剧中莱蒙托夫的诗

《致友人》

我天生有颗火热的心, 喜欢和友人交往, 有时也爱开怀畅饮, 好快些消磨时光。 我不贪恋赫赫的名声, 爱情才暖我心灵; 竖琴发出的激越颤音, 也使我热血沸腾。 但往往当我欢笑之际, 心儿会痛苦、忧愁, 在狂饮尽兴的喧声里, 忧思压在我心头。

《人间与天堂》

我们心中翻腾着隐秘的癖好, 爱回味往日的期待和苦恼; 人间希望的难期使我们不安, 悲哀的易逝叫我们哑然失笑。 未来是漆黑一团,十分遥远, 现时已令人感到心寒; 我们多愿意品尝天堂的幸福, 却恋恋舍不得辞别人间。 我们更加喜欢手中之雀, 虽有时也寻找空中之雁;

一旦诀别我们才看得更清: 手中雀和心儿已紧紧相连。

《人生的酒盏》

我们紧闭着双眼, 饮啜人生的酒盏, 却用自己的泪水, 沾湿了它的金边; 待到蒙眼的遮带, 临终前落下眼帘, 诱惑过我们的一切, 随遮带消逝如烟; 这时我们才看清; 金盏本是空空, 它盛过美酒——幻想, 但不归我们享用!

 短评

披着谍战剧外衣的历史剧,让人实实地看着心塞。时间会改变人,戏里,两位男主角到最后说起话来都有了对方的腔调,戏外,就连今天的我都比二十年前要难理解这出戏。今后恐怕就更难了吧。

6分钟前
  • 馋猫麦昆
  • 推荐

这是一部新中国编年体《史纪》,这是一部胡同版《茶馆》,这是一部国共合作的《悲惨世界》,这是一份社会主义试验结果报告,这是一个计划经济让人失业市场经济让人活命的调研,这是一份两代知识青年被政党裹挟沦为棋子而毁灭的实录,这是时代投击者与信仰坚守者的对比,这是一场对政权的质疑与护卫的辩论。———向老辈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致敬,向历史致敬,向编剧致敬!

7分钟前
  • wsjzm88
  • 力荐

看完了,竟然有一种茫然感,空落落的,电视剧没有任何歌颂,根本不是什么谍战剧,就是平直真实的叙述了建国以后每个重要时间节点,领导人的领导决策,当时的人在做什么,在干什么,在想什么,真实的可怕,意识形态真的有意思,你站在哪个立场,哪怕你是好人,无论怎样两个人都不可能和平共处,人真的是很卑微,为了心中的信仰,自己生活的快乐幸福都不重要,冯静波40年特务,愣是一件特务事情没有做,战战兢兢,虽然满腹才华,傲骨,可是也是自私自利,肖大力为了认证他自己是对的,他心里信仰的不倒塌,40年可以说是一贫如洗,浑噩不知,可悲可笑可叹,不敢说太多,这就是我的祖国,我热爱的祖国,我想说一些更想说的话,可是我不敢发出太多的声音,我爱我的祖国,可我不喜欢意识形态,太假太空。

10分钟前
  • Simple Life
  • 力荐

故事略有瑕疵,且80年代的部分有点乱,但毫不影响这部剧的品质,演员的台词、走位、摄影运镜,还有剪辑都是电影级别的,最重要的是浓缩了解放后40年的各种事件,包括反右、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相当写实,里面好几个配角戏份不多,但刻画得极精彩,现如今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剧了

12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力荐

能看到这种剧,就像走路捡了金子一样的

16分钟前
  • wangzhen1116
  • 力荐

编年体新中国史记,优秀的年代剧。王志文瘦削而硬朗,那种俊气很有味道。两个人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搭进去一辈子。当年要抓的四阎王后来又成了争相合作的对象,历史真是爱开玩笑,可是,苦了那些认真的人。

19分钟前
  • 小鹿
  • 力荐

我们以为荒唐的过去真的不会重来吗?谁知道呢?以及,忙着大炼顾不上间谍活动这种梗还真是个老梗。

22分钟前
  • Kristofferson
  • 力荐

有人骂烂尾?各位,结尾年份是1988年啊。再写下去,冯静波的三观会被颠覆,然后得道入魔,成为丁元英(推荐《天道》)

24分钟前
  • 灭蛆狂魔
  • 力荐

双主人公模式,表演精彩绝伦。无谓的意识形态之争消耗了多少人的青春。2013(39)

25分钟前
  • 江流苏
  • 推荐

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

27分钟前
  • WANGWEI_99
  • 力荐

最近在重看,从政权更替到三反五反,从大跃进到文革,从抓特务到互相揭发互相监听,每看一集,都觉得是讽刺。

29分钟前
  • 碧梧
  • 力荐

极好的立意。难得是不光有立意还有成熟的技巧和强大的阵容去完成它。极赞。

32分钟前
  • 幸福的大麦茶
  • 力荐

外壳是谍战剧,内核却是货真价实的年代剧,不乏有模有眼的讽刺,绝了。

36分钟前
  • z先森
  • 力荐

1995年的神剧,台词没有一句废话,镜头没有一个多余。随便哪个配角的演技,都能完爆现在的小鲜肉。精品是不分年份的。

39分钟前
  • 冷酷市民刘先生
  • 力荐

一部极为出色的电视剧,出色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这可能是最不像谍战剧的谍战剧,而谍战又很可能就是这个样子。这部剧唯一的失误,就是暴露了李冰冰的年龄。。。

41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力荐

反特外衣掩盖的三十年国史,制作考究、细节精湛。润物无声,敌人被改造成新人,干部却蜕化为商贾。尺度之大,实属罕见。强推一把。

45分钟前
  • 袁长庚
  • 力荐

大陆电视剧无出其右者

48分钟前
  • Beth
  • 力荐

不比现今的《北平无战事》要差,反倒较之更接地气儿,近乎直追张黎的《大明王朝》,历史细节在一群老百姓的生活影像中不动声色地徐徐展开……肖大力和冯静波的角色设定极富意味,刘佩琦和王志文的表演也都堪称妙绝,沙威注定是表象之下的配角,冉·阿让才是真正的主角!京味儿配角们亦极出彩!神编剧!

50分钟前
  • 念东
  • 力荐

最近沉迷于这种“这tm也能过审”的片子无法自拔

54分钟前
  • 四百击未完待续
  • 力荐

现代版《茶馆》既视感 此剧能解禁倒是出乎意料 原来早就有内容大于形式的好东西应了勒庞《乌合之众》里的那句:谁向群众提供幻觉 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

57分钟前
  • 木有碗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