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

剧情片台湾2017

主演:陈淑芳,方文琳,王真琳,张昌缅,陈玉婷,林昕芸

导演:许承杰

 剧照

孤味 剧照 NO.1孤味 剧照 NO.2孤味 剧照 NO.3孤味 剧照 NO.4孤味 剧照 NO.5孤味 剧照 NO.6孤味 剧照 NO.13孤味 剧照 NO.14孤味 剧照 NO.15孤味 剧照 NO.16孤味 剧照 NO.17孤味 剧照 NO.18孤味 剧照 NO.19孤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8:33

详细剧情

  活了六十多個年頭,秀英阿嬤(陳淑芳 飾)一直深信著「專心一意做好一件事」的人生哲學。自丈夫突然無聲無息地離家後,她便一個人盡心盡力的工作、持家,將兒女們拉拔長大。相信著只要好好守護這個家,總有一天,拋家棄子的丈夫終將歸來。  沒想到在孫女小橙(王真琳 飾)來訪期間,秀英卻接到了告知丈夫已逝的通知,還迎來了另一個陪著丈夫度過了晚年的女人(方文琳 飾)。對照丈夫晚年戀人端莊優雅的舉止氣質,秀英低頭看著自己因長年做生意養家而留下水泡痕和粗繭的雙手,一瞬之間,自己一輩子深信不疑的努力精神似乎成了玩笑。不諒解、不甘心等諸多情緒讓緊繃的氣氛一觸即發。  究竟,接連幾天舉行的喪禮,秀英要怎麼與那個女人共處?而她又該如何檢視自己的一生,才能彌平心中的遺憾,與離開自己的丈夫、也與放不下的自己道別……

 长篇影评

 1 ) 男性形象的缺失,才让我们真正看清女性的处境

与同类型影片比起来,这部影片一大特色就是男性形象几乎完全缺失,这不算独创,但确实算少见。

将男性形象抹去是为了更好地刻画女性,然而这部影片并不算激进的女性题材,它没有特意放大女性的艰难处境,在最后的反转(不剧透)中,可以说在女性们已经获得绝对性胜利时,林太太猛敲自己一下,她意识到这胜利绝非正义,比起让仇恨在三代人心里继续耀武扬威,她选择放下这一切——无关当年谁对谁错,只关乎此刻,活人能否与死人握手言和。

林太太林秀贤因为二十年前丈夫陈伯昌的出逃,她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女儿,从一位艰难的小摊贩,到成为台南赫赫有名的餐厅老板,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或许她最想做的,就是揪出那对狗男女,然后对着他们的脸大骂一句:“C你妈。”

可是一切都不可能了,在林太太70岁大寿这天,她收到了丈夫的死讯。这个消失了二十年的男人,永远消失在了风里。

可是生活的苦难才刚刚开始。这边林太太一直想会一会当年带跑她丈夫的蔡小姐,另一边,几个女儿似乎总有什么事情瞒着她,她莫名成了局外人。然而这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大姐在这时查出乳腺癌复发。林太太一个人坚强地扛下了那么多,可是这样的生活,何时才是个头……

三个女儿的设定很容易让人想到《海街日记》,不同的是《孤味》里有台湾的风土人情,从中窥见的,更多是我们国人自己的社会风貌。

在传统家庭结构中,父亲一般作为家庭的主导,他不一定是付出最多的,但他一定是能发号施令的,母亲则作为父亲的辅助,帮助完整这样的权力架构。当然在现代家庭当中这样的结构出现了一些变体,这在此不谈,只说林太太这一家——当这个集体的领袖突然出逃,责任就突然落到了家庭里母亲身上。母亲这时有两个选择,要么在痛骂男人后也选择出逃,丢下小孩不管不顾,那么这就是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要么在痛定思痛后选择扛下命运,扛下父亲与母亲的双重角色身份,这就有了《孤味》里的林太太。

这份责任所带来的反弹是,林太太在性格上的强势甚至超过了一般家庭里父亲的形象。我们会发现电影里这样的细节,在陈先生的葬礼上,林太太喊女儿们不要跪,她们真就站那里不敢动一下,这份威严相比任何家庭来说都带着一种超越性。

然而威压从不会带来真正的尊重,三妹偷偷与蔡小姐保持联系,可以看成是她对这个家庭的反叛。其他两个姐妹内心对母亲也都多多少少带着怨恨,大姐乳腺癌复发,她不敢告诉母亲,真到母亲不小心知道时,她一下戳破了母亲的真实想法:你真的能给到我需要的关心吗?你不能,你只是想知道发生在你女儿身上的每一件事,只是想让每件事都在你的掌控之中,然后继续责怪我的不听话,我一个将死之人,为什么连一点卑微的犯错的权利都不能有?!

因为这个社会从小给我们灌输的完美母亲,一定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像大地一样能吞下所有的悲喜,她不需要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她只需要默默付出,等待子女的幡然感动。可林太太抢占了他人的角色,所以女儿们必然选择背叛。而林太太又能怎么办?除了找回男人,她别无他法。然而问题就出在,这个男人已经找不回来了。她能强势镇压女儿们的所有个性,却无法镇压女儿心底深深的埋怨。

正好演大姐的是《谁先爱上他的》女主谢盈萱,又是同样的正宫与小三在男人死后会面的戏码,而且林太太的性格又与《谁》里的刘三莲一样强势,所以我当时有暗自猜想,林太太与蔡小姐见面后会有一场激烈大战,然而从林太太确认这位寡淡的小姐就是蔡小姐的那一刻,林太太彻底软和下来,头脑里酝酿了二十年的硝烟在大战前夕就举了白旗。不是因为林太太是纸老虎,而是在她潜意识里她很清楚,比起发泄愤恨,其实她需要的,是一个答案。

我们可以想象在影片留白的这二十年,林太太无数次在想象里描绘这个“狐狸精”的形象,她不想恨自己曾爱过的男人,她只有恨那个素未谋面的女人。将仇恨投向未知总是容易的,当她独自拉扯大四个女孩,还得不到女儿的理解时,她内心肯定是悲愤不已的,她必须为自己的委屈找到一个宣泄口,就像我们总会看到走投无路的人痛骂天地不仁,蔡小姐对于林太太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天地”,她身上贮藏了林太太追寻了二十年的答案,所以蔡小姐成了林太太等待的“戈多”。

可是真的见到了又如何呢?这又回到那个经典的“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选择和解,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然而这位蔡小姐又何尝不是个饱经苦难的人呢?把自己小半辈子托付给这个男人,宁愿选择无名无份,到爱人去世,她差点连敬柱香的权利都没有,她选择了爱情,不也是选择默然忍受残暴的命运么?

而陈伯昌当年离开这个家,又何尝不是因为背负了太多,又何尝不是因为他太爱林太太,所以他的男性尊严要他背水一战,他渴望作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再出现在她面前——然而物是人非,时间冲淡了一切,最后命运丢给他们的都是千头万绪、支离破碎的人生。

到底是什么让人间变得苦海无涯啊?一切就像古希腊悲剧一样,最后发现谁也怪不了,只能怪命运这只看不见的大手。

所以在林蔡会面后,我和林太太一起憋不住哭了出来。因为人这辈子最怕的,是追问了一辈子的答案,最后发现连问题本身都是错的。

人最难的,就是与不可名状的东西斗了一辈子,最后发现,其实都是自己和自己过意不去。最难最难,莫过于跟自己和解。

最后说一句,演小澄的陈妍霏某些角度真像女版的王俊凯……

 2 ) 「別人的」也當是自己的

也許是很久沒有看過一部實實在在的家庭片了,當初買不買HKIFF的票還猶豫不下,看完,生了一場病,緩過勁來,還是一句話説不出,久沒認真寫影評(感想),不知從何抒起,便只好把片尾曲拿出來聽,一遍兩遍三遍,大概有五十遍了吧,漸漸把閩南語聽成母語,把《別人的》聽成自己的。

「別人的」是徐若瑄婚宴上,她父親上臺戲謔的一句話,在此歌電影版MV的開頭錄影片段裏,他說,女兒嫁出去就是「別人的」了,徐大笑。電影《孤味》由徐若瑄出演和監製,從沒有特別關注過這位過份清純甜美的台灣女孩,這次好像從她身上看出了些不一樣。首先是,徐若瑄老了,說對她完全不認識也不是,她在九十年代的港片裏身演過好些天真爛漫的小女生(前不久舒壓解悶才看的《每天愛你八小時》),一下跳到二十多年後,她的可愛清純演變成今天端莊穩重、事業有成、操持一頭家的二姐。在一些鏡頭裏,抹去濃妝和咧嘴笑,今年四十五歲的徐見初老了。

臺南的林家可以説是外人看起來很風光得體但内裏因爲多年的恩怨和缺失而七零八落暗湧處處,電影開端就是家裏的老爹在消失十多年後突然冒出、病重再死去。整部電影可以總結為——精幹要強好面子的母親和性格迥異的三姐妹為長年缺席的父親奔喪出現的一些真實殘酷但溫暖催淚的片段裏得以窺見好些人生碎樣。三姐妹的性格寫得很立體,尤其是藝術家性格的大姐。大大咧咧任性貪玩倔强愛自由,看似豁達放得開,其實她和老爹最像,眼眸子射出的堅强都是硬扛著的,最終骨子裏還是在乎著這個不圓滿的家,和裏面的人。二姐成熟能幹有擔當,性格中規中矩,瞭解母親、大姐和小妹各異的行事風格,凡事顧全大局為整個大家庭著想,左右爲難;而小妹則對父親交集最少也記恨最少,作爲父親後來的女朋友蔡小姐的聯絡人,她把對以母親為代表的家庭的不滿轉化為對這個外來者蔡小姐的親切和體諒,也可以説因爲父親從來都只是軟酥糖那樣的夢幻存在而無你我他之分所以把蔡小姐當作了半個自己人。

母親這位中心角色在戲中的心理是最為複雜的。每一個表情都背負著過去三十餘年肉體的辛勞和精神的重負。把埋藏多年的秘密對女兒們坦白後,觀眾才驚覺,這些年來她放不下的、無法寬恕的,不是那出走的丈夫,而是她自己。往簡單了說,透過這喪禮,生者放下了,死者便也得安息。

電影故事大概就是這樣,敘事手法平淡寫實,對峙和溫情場面也拿捏得正好,並沒有過份張揚的情感爆發或刻意煽情。外孫女頂著對大眼睛當緩衝也當一種映照,一家人的聯系(bonding)在靈堂桌前摺金元寶時最清晰可見,那個「最愛阿公的是阿嬤」的笑話更來得畫龍點睛。

家庭戲好看在於,不是在說家庭有多至關重要多不可或缺,而是彰顯家庭其實多脆弱多矛盾多麼不容易而又多麼富有能量。尤其在華人相對傳統保守的觀念下,要像大姐那樣報喜不報憂、傲然獨立不依靠家庭,也渴望家不會成爲她自由自在生活裏的桎梏,或者像母親這麼多年爲了家庭聲譽和面子而含辛茹苦默默隱忍著,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女性是撐起家庭的一枝砥柱,家需要她,堪比她需要家。此片的英文名叫"Little Big Women",那些小小的(偉)大女人,大概就是這意思。

回到徐若瑄的片尾曲《別人的》,父親說女兒嫁人了就是別人的了,聽得讓人哭笑不得。一方面做父母的希望女兒有個好歸宿,另一方面又滿是不捨和擔心(這複雜情感是小津安二郎的永恆主題)。徐因此寫了這首詞送給天上的徐爸爸,告訴他,她永遠是他的。

//今仔日 你牽阮的手 你疼阮的心 我攏知影//

//明仔載 換我牽你的手 我疼你的心 乎你知影//

今天你牽著我的手,你疼我的心我當知道,明天換我牽你的手,我疼你的心你也知道。直白的告白,用方言唱出來好像沒那麼肉麻,但從裏面可以聽出層層缺失感,不是每一個父親都曾牽著女兒的手和她一起長大,也不是每一個女兒都在父親老去之時牽著他的手陪伴他慢慢老去。然而親情不是在於牽不牽手,而是在於熒幕黑了音樂響起字幕滾動之時,你心裏的一絲哽咽,看著別人的故事,你想起了自己的,而你還放不下。

 3 ) 这陈词滥调看得人想睡觉

导演,喜欢苦情女主是吗?

想先了解一下,女性为什么非要苦呢?

一个单身母亲拉巴大一帮儿女这种设定好像天然会吸引编创与观众双方,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部热剧《星星知我心》,面苦的母亲和比面色更苦的命运,好像她也是一人抚养数个儿女,后来不得已要把儿女一个个送出去。世上总有阳光照不到之处,或者有人偏爱在阴影里。但凡母子间的对话总能赚取观众的眼泪,尤其是演孩子的小演员,简直是自动水龙头,想必钢铁猛男见到都会落泪。三十年已去,催泪早已不是现代审美,编创也不会满足于铆劲让观众哭。感动之余或许还有别的可诉说。

《星星知我心》剧照

《孤味》开场已是母亲年高,女儿们成年,乃至第三代初初长成。这已不是含辛茹苦独抚幼儿的母亲,而是苦尽甘来枝叶四散的大家长,望乡中的母亲。编创熟知做儿女的“志在四方”,让小女儿守护于母亲跟前。偏这小女儿心里头对她幼年就已音信渺茫的父亲产生了严重的距离之美:不管爸跟妈有什么纠葛,他从来就是那个会给我带软糖吃的爸爸。这个爸爸永远都是记忆里的那个爸爸,他不会老去,当然她无从看到他老去,孩子也不会长大。最好的样子就是最初的样子。不管是不是缺席的父亲光环太过耀眼,可以想见母亲是不太提从前的事,至少没有一面倒在女儿们面前谴责她们父亲,维护了(尤其是小女儿的)父亲的光环。尚且可以理解这是亲情的错位和偏谬,只是这个人物从头到尾没有成长,偏袒父亲,却也并没有学着去理解母亲。她之所以还对父亲感恩戴德那是因为她还没有受到社会的毒打,没受过苦那是因为母亲替她们受了太多苦。她的成长期可能处于家庭环境已经慢慢好转了,母亲从小摊贩做到大餐厅老板,所以她还是父亲的小小天使。

女儿上台北的上台北,唯一守在身边的老幺是老爸愚忠。男人离家二十年,男人的死亡和新妇人同登场,到最后,位置让出来,即使名义上他们还是夫妻,灵堂祭拜的配偶是后半生的女人。由此此片最大的光环并非那个出场不过五分钟的男人,而是这圣人一般的母亲。男人嘛,归来仍是少年。当初离开也不什么抛妻弃子噢,混的不好混不下去就逃嘛。老丈人面前分分钟要窒息,还是到大城市呼吸点自在空气比较好。没逃之前呢?花街柳巷梦里摇。都啥子男人啥子老公?他跑路了,我要买烟花庆祝的好吗?还啥月老神还愿的,还啥两女和解的?冲孩子我给你风光大葬,新妇来我一样宾客款待,我是不会“让位”的。这是我的家,浪子归家我送你一程,你我夫妻一场。任何人要来送你我都不会挡。仅此而已。

这个男人到底配不配编创苦心炮制的光环,你一去二十载旧人换新人,到死了要回家,那是把这位“二老婆”放哪里呢?她跟你又算什么?人渣吧脑子还不好使,这光环何来?那位二老婆就更有趣了。满面佛光的,跟男人是信徒霍,是烟火世俗的大婆的反面霍。男人早点遇到她就不会在外面乱搞了,也不会中间跑路了。难道要对佛不敬吗?喂,我看呀,大婆应该早点遇到二婆,当下成佛,还结什么婚,遭什么罪。

《孤味》剧照 有点《海街日记》的意思,不过是一张照骗

如果非要呼应一下耻辱的父亲,把大女儿设计成花花公主,其实也不是通常意义的花,但确实是对婚姻不忠。大女婿把自己控制得太好了,以至于看不到被背叛的委屈和对大女儿的痴情。让他像母亲像女人那样痛苦心酸啊,自暴自弃啊,神魂不清啊,像失爱的女人那样疯狂。

总而言之呢,电影都是一厢情愿自我催眠,依旧是男性话语的。喏,女人要宽容,男人走掉,要自己抚养小孩,然后还要原谅和容纳他和他的爱人哦。女德常念常新。

 4 ) 年逾八旬的影后,所有女人的一生

尽管遗憾与去年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无论是从商业成绩上,还是从大众的认可度上来看,《孤味》都堪称去年台湾电影市场上最出挑的一部作品。

在题材不占任何优势、主演阵容星光黯淡的前提下,该片以高达1.9亿台币的本土票房,一举斩获了台湾电影票房年冠,与亚军电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拉开了近一倍的票房差距。

而自二月正式上线流媒体以来,该片始终稳居豆瓣8.0的高分,是去年华语片中大众评价最高的剧情片之一。对于一部长片处女作来讲,如此优异的表现无疑更令人刮目相看。

从题材上看,《孤味》是典型的台湾家庭伦理片,是一部带有所谓“八点档”特征的电影。整部影片讲述了母亲林秀英与其独自抚养长大的三个女儿为离家出走的父亲举办葬礼的故事。

抓马的家庭关系、苦情的女性人设和肥皂剧式的选题……这样的作品似乎与“高级”沾不上边,但影片《孤味》确实做到了高级的处理。

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孤味》拉进观众距离的方法。电影的生活气息立足于对台湾文化的呈现和对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乡土文化的呈现体现在片中寿宴戏、丧葬戏这些仪式性浓重的情节上,但并不局限于此;对鱼市、车站这些街头巷尾人文气象的频繁展现,同样也是支撑整部作品生活气息的重要组成。

这种生活气息的细节化营造直接拉进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我们也充分地相信了电影就是寻常生活的一个角落。

生活气息在每个角色身上均有所体现,但最能体现的无疑是细节丰满的母亲林秀英一角。《孤味》是在导演许承杰2017年的同名短片基础上延伸的,而这部短片正是许承杰以其外婆为原型创作,对于角色该如何塑造,他最有发言权。

其次,林秀英一角的成功,与饰演者陈淑芳不可撇开而谈。这是个在其年龄阶段可以加以想象的角色,而比之电影更坎坷的婚姻生活,让她对林秀英种种痛苦与不甘心有着高度共鸣。

金马最佳女主角颁给这位总在大银幕上充当绿叶的老戏骨,是对其职业生涯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精彩的角色诠释让她的获奖变成了受之无愧的、不需要任何附加理由的事情。

81岁的陈淑芳在金马颁奖台上抹泪

不囿于说教,是《孤味》从“八点档”的俗套雏形中得以升华的重要原因。所谓八点档,泛指女性受众的俗套苦情剧,这种八点档式的电视剧在台湾的影视娱乐产业中曾是重要的部分,被琼瑶剧、短则上百集的《意难忘》《天地有情》等台湾乡土剧支配的恐惧,恐怕大多数80后、90后观众还历历在目。狗血、苦情戏泛滥和通篇说教是八点档电视剧常见的通病。

现实题材的电影创作通常都会规避电视剧那种过分狗血、苦情的廉价戏码,但往往还是会不自觉陷入说教的局面。即便那些被奉为大师的电影人,在进行创作时也在所难免地会说教。

好的说教有如杨德昌、李安的台湾家庭片,是可以被普罗大众欣然接受,乃至于视为引导自我的生活哲理。在与《孤味》剧本撞车的《海街日记》中,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说教则是平和谦卑,不具有任何攻击性的,他不强求观众接受观点输出。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

而对于人生阅历有限的新人导演来说,说教本身即是陷阱,它会直接暴露出创作者的思想高度局限,稍有不慎还会造成对观众的冒犯。许承杰在《孤味》中就有意地规避了对一众角色的道德指摘和对观众的教育。

所以哪怕影片的最后,林秀英在那张已经没有意义的离婚协议书上签下她的名字,让“小三”蔡美林以妻子的名义参加丈夫的葬礼。她的这些“和解”都只是作为一种动作呈现,并没有被赋予非做不可的理由,“和解”只是这个故事的其中一种可能。

巧妙设计的伤痕女性群像,是《孤味》最有力量的控诉。作为以女性角色为核心关照的电影作品,《孤味》中的女性人物的塑造并非简单地依照于现实经验而成,编剧对母女四人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地指控着家庭中父权所带来的伤害。除了遭到丈夫背弃的林秀英的伤痕显而易见之外,三姐妹的人格在不同程度上都因为父亲出走一事而改变。

大女儿陈宛青是除母亲外,受这件事影响最严重的人。她的成长历程都在试图反叛父亲,试图淡漠父亲的存在,然而她却成为了整个家庭中最像父亲的人。在对待婚姻这件事情上,她甚至重蹈了父母的覆辙:与不愿签署离婚协议书的爱她的丈夫分居,而后与多年不见的朋友相恋。

作为父母整件事的见证者,她的个性、婚姻乃至爱情观念都随之变化,连对待生命也无比消极。这样一个原本是有着大好前途的国际舞者,她的所作所为却都带有某种自我毁灭的倾向。

二女儿陈宛瑜是看起来最让人放心的那个,她婚姻和谐,家庭美满,工作稳定,似乎完全不需要母亲的操心。但外人不知道的是,丈夫接电话时神神秘秘的口吻总让她感到警惕和害怕。

丈夫郑重其事地准备告诉她大姐癌症复发的消息时,她最先脱口而出的是”你要跟我离婚啊”这样的话,她对自己的婚姻也并没有那么信任。从不顾女儿意见坚决要送她去国外念书的强硬态度上,也可以看出陈宛瑜受父母事情的影响之深,只不过相较于更极端的大姐,她的处理要冷静理性得多。

父亲是在小女儿陈宛佳懂事前离家出走的,因而陈宛佳是这个家庭里受其影响最浅的人。她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她很早便接受了父亲的伴偶蔡美林的存在,甚至对父亲的态度也是理解多于怨恨。父爱的缺席是她生命中的一大遗憾。

母女四人受父亲背弃一事的影响有深浅程度之分,但她们受到伤害都是客观的事实。影片没有借人物之口直接控诉伤害,而是靠着母女四人生命轨迹的不同来潜移默化地呈现,并等待着观众去发现这些受伤的人。

片名“孤味”在台语中意指的是过分专注、执着于某件事,短片版的《孤味》中说道:不管做什么事情就要专心要用心,这样所有事情才会顺利,这就叫做“孤味”。

这个词是用以形容母亲林秀英的。这个女人的“孤味”,是将路边生意做成闻名全台的知名餐厅的能力,是坚持早早到鱼市采购新鲜食材的态度,是僵持几十年不愿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自己名字的行为……

但这个“孤味”也未尝不可以认为是孤独的味道,就像影片中所有的角色,各有各的悲伤、痛苦、喜悦和其他无法言喻的体验。没人可以代替他们去经历去感受,也没人可以替他们原谅替他们和解。生活,每个人都要亲自去走一遭。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孤味》短評

3.5/5 沒有想像中好,沒有入圍金馬獎最佳影片很正常,整部片光梳理人物關係就讓我思考了一陣子,中途還蹦出個張鈞甯更是讓我有些混亂,導演很貪心,各個角色都處理的很飽滿,但敘事還是過於流水化,處女作的生澀感很明顯,琇琴和楊一展的年輕時刻,戲份更多會更好。 《孤味》的故事其實很不錯,70歲大壽卻迎來前夫的去世消息,開啟一段回家與放手的旅程,有些人…一輩子就真的只愛一個人,陳淑芳飾演的林秀英實在太有味道了,老一輩的矜持與不捨,放手與離別,詮釋的絲絲入扣,謝盈萱的角色像片中已離世的爸爸,倔將的脾氣與孤高的個性,讓她總是不敢向家人敞開心房,看完才知道原來陳淑芳今年靠這部和親愛的房客獲得了金馬獎雙提名!拜託一定要給她金馬影后,整部片真的是靠她和謝盈萱她們撐起來的,剛好這部和《俗女養成記》一樣都在台南拍的,人情味相同,還有謝盈萱、琇琴…幾位俗女的班底,嚴重懷疑她們是不是這兩部一起拍

 6 ) 他不配

意难平。明明妈妈的角色塑造的那么好,明明女儿们的角色鲜活且鲜明,各有特色。可是啊,那个在剧中只是匆匆一切的渣男,我终究是意难平。

不是他偷的印章又怎样。频繁出轨的是他,在家里孩子吃不上饭的时候还要去KF满足私欲的是他,愧对家人所以只会逃避的是他,连KF钱都要老婆出的是他,扬言对不起林家所以一走了之的是他,对仨女儿几乎不闻不问十多年的是他,没有尽到一丁点做丈夫和父亲责任的是他,离开家庭之后又“真爱”上其他女人的是他,只会满口愧疚打嘴炮的是他,到临了还赶在老婆做寿的时候过世的也是他……

如此种种,一幕一幕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甚至很难专注去了解这家女人们之间的故事,而是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愤怒感。

是的,我知道影视剧并不是非要所谓正确的三观,有时出轨也不是出轨本身那样简单,我都能了解。但是在这一部中,我只看到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烂人形象。可是如此烂人,居然在年老时有一位气质绝佳的女子深爱着陪伴了几十年,居然自己年轻时抛弃的老婆内心深处也还在爱着他所以一直难以释怀,居然从不教养的女儿们在心里默默牵挂着他,甚至连他带了一盒点心回来都要感动落泪的地步。

这桩桩件件,我内心只有三个字。他不配。

 短评

看哭了。我觉得和其他隐去其中“加害者”角色的电影不同的是,孤味的剧本写的很聪明,从“原谅”写到了“放下”,相对比《花椒之味》,这部电影更有女性的力量,在庙宇中陈淑芳的哭泣,这不像是对男人的原谅,而是在等来一个道歉后的委屈,这一场的陈淑芳短暂放弃了之前营造的“女强人”式的强势,哭得像一个青春期受了委屈的女孩,极打动人。结尾丁宁角色的出现也更有意义,留存了两个女人各自的体面,也更显得这种“放手”更有力量。

5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推荐

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关系,觉得母亲的角色背负的太多,却愈发隐忍,而离家而去的父亲似乎只需要一包软糖就可以轻易讨好女儿们,真正离去后又值得所有人怀念,也许早放弃真是一种解脱。

10分钟前
  • Amazons
  • 推荐

可能是去年最好的台湾电影,戏里老中青三代女演员都奉献出了极棒的演出,陈淑芳的金马影后实至名归,谢盈萱也值得金马女配。戏外小年夜和姥姥妈妈姐姐一起看,姥姥说林秀英就是她,年轻时觉得做牛做马一辈子怎么可以放手,到老了姥爷去世后还是会软下心和解,每个人似乎和电影里的角色都有着奇妙的互文,戏里戏外看到女性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真的泪目了。

14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好生气 阿嬷好可怜 小女儿好过分 为什么没有人理解阿嬷

19分钟前
  • 腊八的八月
  • 还行

像孤味、消失的情人节、阳光普照这样的电影,放到大陆一样轻松过审。所以把责任推给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掩饰无能的最佳手段。7

21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推荐

青春的他留给自己,后来的就归还给别人吧,有过一场纯情青春梦就够了,再会了心爱的无缘的人。最后换遗像的举动真的太触动了,哭到不行。

24分钟前
  • 昂篙
  • 力荐

演員構成了這部的優良。謝盈萱的表演精準又自然地叫人嘖嘖稱奇,太妙了這個女人,到底怎麼煉成的?最後一段的眼淚和微笑,看完電影三天了還留在我心裡。

29分钟前
  • garrickhsu
  • 推荐

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最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让蔡女士去送前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心结也因此打开。

30分钟前
  • 布列锡
  • 推荐

依然是台湾电影最爱的“放下”与“和解”,但在这表面之下,又不仅是放下与和解那么简单,和《谁先爱上他的》一样,没有鲁莽粗暴地给一个人贴上“渣男”和“小三”的标签,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与感情的复杂,正如那首歌所唱“人生的味道又酸又甜,无论花开花谢都充满芳香”,而真正的放下,是当你说起曾经的自己时,就像看了一部老电影,就像唱了一首老歌。女性群像戏太精彩了,以及这个结尾方式绝对是最近几年的最佳之一。

32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比短篇有趣、也更温和动人。东亚家庭捆绑式的代间关系,到底都需要一“死”才能破除魔咒

33分钟前
  • Redux
  • 推荐

啊签了二十年前的离婚协议书给前夫烧了去…这个情节写的太好了吧

37分钟前
  • 丸子
  • 力荐

私人以为,称这部电影是当代的《饮食男女》一点不为过。伴随着温文尔雅的气质,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女人一生保守的一道“孤味”。片尾鱼缸里的三条锦鲤顺水而游,印证了爸、妈和蔡阿姨的和解,也蕴含着三个女儿始终相随的爱意;最终那封被烧去天国的离婚书,是母亲能为这个大家庭送上的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温柔。在如此喧嚣浮躁的华语影坛,能有这般爱意满满的文艺佳作,也许是疫情肆虐的年份里,影迷能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40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看过,但价值观不同,为什么缺少父爱的女儿都非常体谅父亲,认为父亲有苦衷,却不理解含辛茹苦把她们养大的母亲,特别是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继承了餐厅的女儿,难道不应该更理解母亲的心境吗?

45分钟前
  • 虎宝宝
  • 还行

台湾人在家庭题材的电影把握上好像还是比内地导演要好不少。不算复杂的故事,但是一家人的牵绊、爱,都让我看得又哭又笑。台南的风土人情,居然让我找到一点自己童年的影子。

47分钟前
  • YaNagiR
  • 力荐

老loser渣男标配:一个善良坚韧能干却不惹人疼的妻子,一个小他很多且温婉知性的爱人,一个浪荡的子女。谢盈萱的女海王人设堪称华语电影一绝,潇洒坦荡,从不愧疚。除了小女儿和未成年外孙,三个女人经历了三种离婚,有一辈子不接受丈夫离家却在丈夫死后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烧给丈夫的,有婚前就说挡不了自由婚后还是想离婚却得不到分居丈夫同意的,有因一个电话起怀疑念头就直接说我同意离婚并且只要孩子教育费的,抓马至此,精妙互文,编剧棒棒。三个女儿对父母的不同态度令人唏嘘,给你事业给你地位的得到的是厌烦,给你思念给你买糖的人你挂在嘴边自觉亏欠。女主善良,还是说出了偷章真相。过继很绝,留白高明。结局太牛逼了,给了小三身份,给了死者体面,给了子女交待,给了自己一个有爱的丈夫的灵魂,这就是孤味吧,哀伤,却是自洽的美。

49分钟前
  • 蓝霉沉皮
  • 推荐

是枝裕和拍家庭戏,首先要嗅到家的气味,习惯这层气味后才能去理解人。《孤味》相反,人物浓烈的个性冲淡了家的味道,我们可以经由言语听到这个家在过去的七十年间所发生的一切,却无法透过眼睛看到这些“发生”留下的痕迹。

5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和李焕英同期上线真的是让这边尴尬,同种同文,但两岸差的30年,都在这两部电影里了。电影本是一个精巧的容器,可以装下更深沉的东西,我们不该只用来装一个小品。

56分钟前
  • 七成熟
  • 力荐

看完后,百般滋味在心头。电影最后,感觉女人们都原谅了男人。男人作为丈夫、父亲、情人,曾经带给了她们一些美好的回忆,但伤害不也是真实的吗?她们不断地从男人的行为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然后作为原谅的依据,我觉得不妨视为自我疗愈的努力。

57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啊…太舒服了,丝毫看不出是新导演的作品,台湾导演对这种家庭题材以及笑中带泪的调度简直是信手拈来,至少是彻底治愈了最近很郁闷的我。陈淑芳和谢盈萱自然、真诚、内敛精准的演出就算在加入内地电影的金马奖也肯定是具竞争力的,徐若瑄和丁宁受角色限制但也都可圈可点。我要再看一次。

60分钟前
  • 尚未
  • 推荐

金馬影后女配陳淑芳

1小时前
  • 滅天地陷李竣弦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