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女儿

剧情片台湾1987

主演:杨林  杨帆  高捷  李天禄  崔福生  辛树芬  吴念真 Nien-Jen Wu  

导演:侯孝贤

 剧照

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1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2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3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4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5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6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13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14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15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16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17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18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19尼罗河女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0:23

详细剧情

  少女林晓阳(杨林 饰)爱看漫画,常幻想自己是细川智荣子少女漫画《尼罗河女儿》主角。她生活在繁华的台北,白天在肯德基当店员,晚上在夜校读书。晓阳与家人住在一座简陋的平房里,祖父(李天禄 饰)是个风趣的老头。父亲(崔福生 饰)在嘉义当员警,常年在外执勤。母亲去世后,晓阳肩负起母亲的职责,照顾上了年纪的父亲及上学的妹妹,并整天为哥哥担心。  哥哥(高捷 饰)与朋友合开一家餐厅,白天工作,晚上当小偷,却能照顾到家人。父亲和哥哥爆发冲突时,晓阳总是站在哥哥一边。她暗恋上哥哥的朋友阿三,却不知阿三爱着别人。种种事实让她感到气愤、悲伤和绝望,并在遭受打击后成熟清醒。

 长篇影评

 1 ) 成长的阵痛

侯孝贤作品,1987年,正好是三十年前。

女主角本来要找一个更年轻的女孩,不过这个女主角是投资要求用的,为此修改了人物背景。怎么才能让她喜欢上尼罗河女儿这本漫画呢?二十来岁已经不太合适,因为很幼稚。

病逝的母亲,晚上做小偷白天开餐厅的哥哥,上面还有祖父,下面还有妹妹在上学。父亲又常年在外,很少回家。每个人都与她有直接关系。她要把心思用在每个人身上,照顾妹妹,担心哥哥。年纪轻轻就有了重担。

这样一来,喜欢漫画就可以理解了,人要有一个可以逃避世俗生活的地方。这样才不会被生活压垮。电影几乎没有配乐,只是把生活展现给你看,让你看生活的无奈,让你旁观生活的无聊无趣。因此电影显得沉闷,这也是生活的样子。

侯孝贤受到沈从文很大的影响,看过一点沈从文的散文,写的非常美,写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如此明净的呈现在太阳底下,还是有一点距离的观看。有距离可以看的更清楚,这就是他的电影和很多人不同的地方。没有那么多代入感,只是让你看,让你去想。

看的时候有条弹幕很好玩,那一幕有城市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于是说万恶的资本主义,八十年代就车水马龙。这可以引起我们的会心一笑。

后期父亲又受了枪伤,把生活表现的非常真实,她喜欢哥哥的朋友死了,轻描淡写,听说这件事之后也没有太多的反应,这反而比悲伤流泪有更强大的力量。一个人的死亡,在没有关系的人眼中是如此轻松平常。希区柯克的电影里,还有很多电影里,死亡都是一件大事,死亡都能触动人心。在这里,就是不会让你产生那种认同感,反而觉得人命如蝼蚁,实在是侯导所说的苍凉。

你无可奈何,不是说如果不那样,如果早走的话,等等假设可以说服的。

成长总是伴随着痛苦,青春就是连接着无奈。

电影公众号

 2 ) 4.23.电影资料馆映后

4月23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放映完有个小小的座谈,简单记一下:
座谈会是由左衡大叔主持(奇爱博士去《路边野餐》映后&策展人交流讲座了...)的,受访的是林文淇(台湾电影资料馆馆长,研究侯孝贤)。
个人只是记住了大意。

关于侯导对片子的态度
很委婉地说,侯孝贤也要吃饭。给歌手双杨(杨林&杨帆)拍的片子,一开始就知道杨林不是适合的女演员,年纪大了一点(但笔者个人感觉貌似看不出来有三十了...)。虽然这部电影侯导自己本身不愿提起,但从片子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电影艺术的要求。可以算是商业和艺术的拉扯吧。

关于片子的修复
林文淇谈到好像是93开始做侯孝贤研究的 ,这个片子一直很难看到。电影中心(貌似是台湾电影资料馆改名的)在美国和欧洲都有侯孝贤巡回放映,美国大概十个点,欧洲大概八个点( 欧洲有比利时电影资料馆)。考虑到成本,这个片子很少被拷,后来是台湾电影中心自己出钱并且好像其他机构还可以抽成……(忘了
可以说,对片子修出来的效果很惊讶。本片的摄影师提到片子中有很多magic hour,是因为侯导要求看到天上的蓝光。修复做到了,使影片有一点点日本味道,和台湾80年代的说不出的胶片的韵味。可以说数位修复做到这样不容易。

关于台湾的胶片放映
台湾影展多密集,有几个放映艺术电影多的戏院有35cm放映机。但政府花了很多钱去补助把胶片转成数位。有些影院一直放着胶片放映机(但类似放着一年蒙尘那样重新开始用都失灵

关于杨林
杨林磁带14块(在一般都六八块的时候)……貌似《玻璃心》在大陆传唱得比较多?

关于片子的意义
电影对大陆三四五线电影仍有意义(这个忘了是哪位说的
左衡大叔提出了“小镇青年”的概念……
其中也涉及台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空间,片子里的家庭的地址在台北市边缘的蟾蜍山那个地方(据说老兵们到台湾随便搭了什么宿舍就在这块地),最重要的是,侯导找到了这个空间,从都市边缘看到台北市。
北京kfc是1986年出现(看电影的时候想到前段时间去前门看到的据说是北京第一家开封菜还在想是什么时候开的……)电影是1987年的,台湾的第一家kfc是1985(网上查了是1984……)。有学者指出, 台湾1985年正式迈入消费型社会……
可以说,所有台湾80年代剧烈转变的事例都有在电影里面呈现(譬如餐厅里的Marlboro的洋烟海报、夜校、hk的777香烟等等还有很多忘了……
杨林在里面饰演的是一个被压抑、被捆绑的都市女性的形象,所以选中了当天放映用的海报(就是杨林在厨房的一个侧面镜头,背景墙面是普通的白瓷块,十字交错像牢笼)。同时杨林是一个太早要变成妈妈的小女孩(类似的主题在《咖啡时光》里那个故事中也有)。

最后,忘了是他们两位中哪位说的,去年《聂隐娘》上映遭到各种非议,其实应该是:聂隐娘不是看不懂而是观众不懂看。

(在大荧幕下看片总是胜过自己在屏幕上刷片的观感,所以还是比较推荐,吴念真和阿公这两个角色确实是笑点……

 3 ) 看电影就是在体察一个时代呀

北影节的最后一天,想找一部展映片看看,意外看到侯孝贤导演的《尼罗河女儿》还有票,于是很快买了一张~不知道整个电影节平均票价如何?
第一次看侯导的片子,错过了去年《聂隐娘》的上映时期,今天的片子放完后,对左衡和台湾电影资料馆的林馆长聊到的其他作品(比如《风柜来的人》)也全无了解,镜头语言我也是不懂的。《尼罗河女儿》是去年才修复的片子,似乎是很难得一见的,觉得自己有几分幸运。据放映完两位电影人的谈论,这部片子在候系电影中是属于比较边缘的作品,因其形式上是一部商业片,都市题材,而且87年上映的时候似乎没有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导演本人也不太满意这部作品。不过,虽然是商业片,但其中的信息量仍然是很大的。
       如这部片子在侯孝贤所有电影中的地位一般,影片的女主就是城市的边缘角色。她白天在肯德基打工,晚上则去氛围十分不入流的夜校。开篇的独白说明大哥车祸身亡,母亲也患病去世,二哥是个油头粉面的小偷。整个家庭的遭遇很不一般,还有个不懂事的妹妹。片名来源于女主喜欢看的一部日本漫画,但尽管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漫画中的主人公,年纪不大的晓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得在家庭里扮演母亲的角色:管钱、照顾妹妹、协调家人的冲突,面对现实生活里喜欢的男性爱上别人情妇的事实……可以知道,她的家庭属于都市里最下层的,而且还有不正当的收入来源,是城市里被边缘的群体。我对电影里人物的口音很注意,女主晓阳和哥哥晓方都有一口相当浓重的台湾腔,会把“上面”读成“丧面”。不过片子演到一半,出现了父亲,父亲完全操着一口Mandarin,而且还有儿化音(是“儿化”不是“鹅话”哦),我想着父亲大概是从大陆过来的老兵,后面也出现了一个细节,父亲中枪伤住院的地方是某某荣民医院,而“荣民”就是指退伍士兵。不过里面的爷爷说着一口难懂的方言,一开始以为是闽南语,但如果父亲是老兵,那么爷爷不可能是台湾本地人,只是不知道是哪里的方言。85年左右,台湾开始转向消费型社会,影片中位于台北市中心的肯德基店是台湾第一家跨国连锁快餐。店内播放的日本音乐又代表着日本文化在台湾的遗留和长期影响。家庭内,伦理裂变(有一个镜头是女主梦见哥哥在她睡在床上的时候要抱起她,女主脸上十分惊恐……不知道是不是在暗示乱伦)、哥哥游走于黑暗与光明之间、祖父沉浸在彩票游戏中;家庭外,女二背后透着黑道背景,路人对于街上的枪击视若无睹,意识形态管控严格(学校的老师被检举传播黄色、黑色、红色思想被解聘,不过87年正好也是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的时候)……林林总总,八十年代的特殊已全有所表现,所以说,信息量是很大的,如果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够了解,那就不足以解读影片传递的内容。林馆长在提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时,提及“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如若对台湾的1949年后的历史十分陌生,乍一听也会不知所云。
      女主哥哥还开了一家叫“pink house”的餐厅,每次在餐厅里的时候都会有爵士音乐播放……特别好听(我应该开一下“听歌识曲”= =)。片子到后面那段,女主一家听着广播,里面也是字正腔圆、中气十足的大陆式普通话……所以,究竟台腔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每次窸窸窣窣的声音都正好掩盖了广播的关键信息,暧昧地告诉观众,小偷哥哥已经死了…… 这部片子的编剧也是朱天文,没有特别明显的情节冲突,里面的场景让我一度想到伍迪•艾伦的《Mighty Aphrodite》。里面还有个有趣的细节,肯德基一个男服务生邀请女生看电影,片名叫《窗外有蓝天》,其实就是我们这边特别有名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影院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最后,还是没看到奇爱博士本人。

 4 ) 惟一一次美丽的杨林

如果不是看了《尼罗河女儿》,杨林在我的心目中无非只是那个化着浓妆对着镜子扮演怨妇的女人而已,我讨厌她的长相讨厌她的声音讨厌她的音乐风格
可是,突然之间看到《尼罗河的女儿》,才突然发现,原来她也可以清汤挂面,她也可以穿T恤短裤,她也可以幼稚平静……

 5 ) 尼罗河女儿

少女林晓阳爱看漫画,常幻想自己是细川智荣子少女漫画《尼罗河女儿》主角。她生活在繁华的台北,白天在肯德基当店员,晚上在夜校读书。晓阳与家人住在一座简陋的平房里,祖父是个风趣的老头。父亲在嘉义当员警,常年在外执勤。母亲去世后,晓阳肩负起母亲的职责,照顾上了年纪的父亲及上学的妹妹,并整天为哥哥担心。 哥哥与朋友合开一家餐厅,白天工作,晚上当小偷,却能照顾到家人。父亲和哥哥爆发冲突时,晓阳总是站在哥哥一边。她暗恋上哥哥的朋友阿三,却不知阿三爱着别人。种种事实让她感到气愤、悲伤和绝望,并在遭受打击后成熟清醒。

 6 ) 打电话的镜头

片中打电话的所有镜头,几个电话的镜头讲了全部故事。

阿三准备离开和晓阳找哥哥的两个镜头和《青梅竹马》里侯孝贤讲电话的画面特别像。

第一个打电话的镜头,无法得知内容

和阿三讲电话,提醒他小心别惹事

跟阿三借车

阿三要来取车

给阿三报仇后警察查店,有人呼机call晓阳

接到电话给阿三送十万块

阿三来电

阿三来电

阿三给晓方打电话

父亲中枪住院的消息

让晓阳把钱全取出来

片中无体现具体内容,应该是四处联络寻找哥哥

接到疑似哥哥去世的电话

此篇无意义,仅为记录画面。此篇无意义,仅为记录画面。此篇无意义,仅为记录画面。此篇无意义,仅为记录画面。此篇无意义,仅为记录画面。此篇无意义,仅为记录画面。

 短评

MOC修复得不错,画质舒服多了,还是喜欢的,都会感、空间感很出挑,摄影、灯光、布景、色彩很好看,红男绿女们范很正,辛树芬演小配角,可惜。

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为毛高捷大哥说“事”的时候永远说成“事儿”?他这口半生不熟的北京腔儿化音是哪儿来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奇了怪了。

6分钟前
  • 水水
  • 推荐

这才是侯孝贤的电影。“我们总不能永远停留在年青的日子里”,其实可以的,有电影。捷叔好清秀,李天禄、辛树芬、游安顺,都是打酱油的角色,熟悉而亲切。87年到现在都14年了,《尼罗河女儿》仍是个坑。这是一部用长镜头的黑帮片啊!有了朱天文,侯孝贤终成一代大师。

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ACT Writing去年的某道真题,可以用吴念真在里面客串老师的段落说一说~

13分钟前
  • 冯凝
  • 推荐

侯孝贤拍都市戏简直灾难,除了《千禧曼波》

18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北影节映后交流:1. 商业合作,唱片公司请侯导拍片捧杨林(难以想象真拍了) 2. 侯不满选角和艺术成就 3. 因同时多处侯展要这片+日本修复公司拓展台湾业务获修复机会 4. 摄影师提供修复难点:侯专门挑了很多magic hour 5. 修复效果惊人,摄影师:比原胶片还有胶片质感

21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吳念真先生聽到學生為放屁大吵立馬就在黑板大書放屁的四種響法,乃人體之最精華也雲雲,佩服佩服…一向俗人們總以為屎尿屁只有王晶導演才拍得出來, 實際上侯孝賢大師一樣拍過一樣拍得很好笑, 還由他最愛將李天祿老爺子完美示范一次, 小津安二郎導演也好此道,無怪侯導總被認為是小津弟子……哈哈哈

25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支离破碎的联系,是尼罗河女儿穿越了?还是她一直都在,只是消失的是身边的人。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那餐厅其实是……牛郎店吧。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在侯的电影真是一脉相承的闽南话唠啊。

3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观感比前一部的《恋恋风尘》要好很多,性格演员的恰当使用,寥寥数笔就能把人物形象带出来。镜头拉近一些,能清楚感受到表情神态传递的细微之处。从大女儿的视角去切入,不安分的哥哥、疏远的父亲、唠叨的爷爷、安静做功课的小妹,完整亲切地呈现出八十年代末台北的家庭和城市风貌。家庭关系、黑社会争斗、夜校学习、肯德基打工多条线索交织,叙事细节可看性更足。

35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看侯孝贤的电影,总像在阅读关于台湾的散文。留白太多,字里行间给足了你充足的韵味。侯导镜头下的台湾很像日本小城,干净市井,却有被困住的人们。

38分钟前
  • 格兰德河的火车
  • 还行

侯孝贤的都市戏里全都是不合时宜和土气。

43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油头粉面的高捷,昙花一现的辛树芬,语文老师吴念真。不可捉摸变幻莫测的人生,生活逼着你成长,看完后多少有点压抑。(如果让侯导来选角色,女一估计还是辛树芬吧,也没杨林啥事了应该)3.7

44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捷哥第一次上镜,就是在侯导的这部影片中,无奈始终觉得女一号杨林不符合朱天文的小说里主角的真正样子。侯导将触觉伸向城市,开始转型。那些凝固不动的日子,其实只是人生的一瞬间。我有三个无奈,最后一个无奈是现实总是逼着我们得不停向前走。

47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修复版画质精美,终于看清了吴念真年轻时候的模样。高捷则永远一副黑道样。忧愁的情绪,侯孝贤的都市和杨德昌的果然不一样。多次重复停留于客厅的那个镜头,给空间注入了一种延续的时间性,到那无人的空景让人觉察不到一丝生命力,于是枯燥沉默则将其投向了虚无。青春不是一味超酷模样,它更接近彷徨。

50分钟前
  • 西西
  • 推荐

如果不是因为高捷说出了和《千禧曼波》里一样的台词。真难以相信高捷还有粉面小生的时代,也多少难以相信。。。侯孝贤拍出了这么不死不活的东西。

5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青春懵懂,伴随不安的情感,在残酷现实中跌跌撞撞,感受到痛时,突然就完成了成长。当年在学校标放看的,因每周一放映国产片,周二周三外国片,所以例行前往做功课,并无更多期待。但片中音乐响起,场景的熟悉感扑面而来,很快就被故事抓住……多年后,每当想起这部电影,那段旋律和景致依然撞击内心。

55分钟前
  • Olivia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当年“要吃饭”的侯孝贤拍了部商业片,但依旧保持自己的风格,并未妥协太多。拍片为了捧杨林,结果杨林未红,高捷却横空出世,成为侯孝贤御用演员之一。让人感慨。相比主角,吴念真和李天禄演的角色更出彩,妙语连珠,成为影片亮点所在。三星半

56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7.5/10)侯孝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晃晃悠悠的?这个少女(虽然看起来要比少女老一些)的成长故事写的挺无聊的,至少前面那里,不知道对后面一波接一波的打击有什么铺垫。有乐趣的地方是固定机位、极少的镜头摇移,每场戏又不是很依赖剪辑来叙事,那么在纵深调度上的发挥就很明显了。另外不断地用门框等切割画幅所以实际上多数时候拍的是个学院比例。八十年代的台湾电影看着真舒服,可惜都有结束的时候。

60分钟前
  • cliosong
  • 推荐

原来是那个漫画还真有就是没看过,歌星女主也不熟悉,高捷的第一部也很青涩,阿公还是那么可爱,还有就要回家吃自己的绿党吴念真老师,侯孝贤的都市题材差点意思,一直感觉导演天赋不是太够,但贵在坚持和足够勤奋才有了现在的地位。北影节资料馆修复版。

1小时前
  • seabisuit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