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轻吻,快跑

剧情片法国2018

主演:文森特·拉科斯特,皮埃尔·德隆尚,德尼·波达利德斯,阿黛尔·维斯梅思,托马斯·冈萨雷斯,克莱蒙·梅特耶,昆廷·蒂博,特里斯坦·法尔热,索菲·勒图讷尔,马莱娜·索尔达纳,卢卡·马林诺夫斯基,埃里克·维涅尔,罗曼·施耐纳

导演:克里斯托夫·奥诺雷

播放地址

 剧照

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2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3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4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5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6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3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4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5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6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7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8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9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12:33

详细剧情

  雅克(皮埃尔·德·兰登尚朴 Pierre de Ladonchamps 饰)是一名风格放荡不羁的作家,奉行着享乐主义的人生信条。一次偶然中,他结识了名为亚瑟(文森·拉寇斯 Vincent Lacoste 饰)的男孩,虽然亚瑟比雅克要年轻很多,但这并不妨碍两人度过了浪漫的一晚。  经过这一晚,单纯的亚瑟深深的爱上了雅克,然而,雅克经历过太多的感情上的挫折了,他根本不相信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对自己是真爱。一天,雅克震惊的得知自己的前男友死于艾滋病,这也就意味着他很可能也被传染上了,病痛的折磨之下,脆弱的雅克卸下心防,同意了亚瑟搬来照顾他的请求。

 长篇影评

 1 ) Too old to die young

近年来,LGBT题材的电影在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奥斯卡舞台上的《月光男孩》,去年热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青春流溢的《爱你,西蒙》,也有戛纳影史上《每分钟120击》。《喜欢、轻吻、快跑》是今年戛纳又一LGBT题材力作,曾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成为夺奖黑马。现今同性题材电影在影坛上不胜枚举,暂且不提政治正确,而是更多让人们将目光聚焦到边缘群体的平权问题上。对比之前同性题材电影还在注视边缘群体的认知(《爱你西蒙》、《月光男孩》)和日常生存现状(《丹麦女孩》、《卡罗尔》),戛纳将眼光投射到LGBT人群的基本生存状况上——抗艾运动。

聚焦抗艾的影片在银幕上不断涌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关注的是美国抗艾运动的进程,而即将聊到的《喜欢、轻吻、快跑》同样与《每分钟120击》将背景设定在90年代的法国。90年代同志的生存状况是令人忧心的:HIV在80年代末爆发,在90年代疯狂肆虐,在当时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不幸感染毫无回天之力。加之抗艾的医疗制度不完善、医疗信息不透明对等,社会往往谈艾色变,同性群体被过度妖魔化,同性恋则成为罪恶的化身。外界放弃了解这个群体的权力,这个群体本身身陷如疫症蔓延般的恐慌中,人人自危。90年代的LGBT们生活在极度的恐慌和压抑中,但是他们却依然无法放弃对爱的追求。

《120bpm》着重渲染着90年代风起云涌的抗艾运动,那振臂一呼走上街头为生存本身的战斗,是此片的着墨之处。而与《120bpm》对群像的摹画不同的是,《喜欢、轻吻、快跑》的叙述更加私人性,更日常化。

雅克,一个35岁左右的自由撰稿人,平时写写小说,写写剧本。虽然没有声名誉满,但依然享受文学带给他的自足与自由。对事业没有太大的抱负,虽35岁了但家具依然只能买得起IKEA,但坚持追求生活品质。与自己的好朋友生下了儿子路路,和好朋友住在同一幢公寓,有过完整感情的前任和不间断联系的“情人”。但依然不放弃对美好感情的追求,时常流连于各色男性之间。

亚瑟,22岁大学生,在暑期组织儿童夏令营。与舍友皮耶同住,有一帮年少的朋友,有一个交往的女朋友娜婷。喜欢文学,喜欢读小说。但有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背着女友和男性偷偷交往。 两位主人公的生活轨迹各自独立并置,而影片又将两位主人公的巧妙的穿插交错。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雅克和亚瑟在巴黎相遇了,雅克身上散发的成熟的事业魅力,和自身的文学修养吸引着亚瑟;而亚瑟的热烈与坦率也牢牢占据着雅克的心。于是,就在短短的相遇后,两人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并约定亚瑟离开巴黎后随时保持联系。

在90年代的巴黎,现代通讯时代还未到来,通讯技术还不发达,人们靠着信件与固定电话保持联系。而影片最迷人的点就在于,在这样一个通讯时差空间中,传递着爱情。二人靠着信件、电话,和明信片保持联系,颇有“车、马、右键都慢”的意味。而故事却并没有耽于俗套,而是在营造的客观环境中保持着二人爱情的博弈。

在激情中诞生的爱情可以保持长久吗?这或许也是两位主人公所思考的问题。雅克有过完整的同性感情,并且和情人和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感情经历更为丰富,他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自己同样患病的情况下,他自我的认知也十分清醒。在他遇到亚瑟之后他曾坦白“我是一个不会期待生命中有任何人,也不会因此而抱怨的男人”。在新出现的感情面前他坦白自己,承认自己的犹豫。而亚瑟则在遇到他之后依然对漂亮男性垂涎,他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爱上男性。

二人的情愫在那场重要的电话戏中终于获以确认,雅克向亚瑟解释着“美心”“惠特曼”“凡德尔公园”和“错发金男”的含义,亚瑟在得知自己是“惠特曼”,即人可尽夫的男性类型后不满。此后亚瑟和娜婷终于吐露心声承认自己“会让他改变心意”,片子到这里亚瑟已经明白确定自己对雅克的心意。而雅克此时却沉浸于失去曾心爱男友的悲痛中,在健康检查后,他得知自己病情面临危险。面对生命的逐渐流逝,他是否还应该选择爱情?

片中二人相处的节点只有巴黎剧院、通信、电话与雅克临终,相对独立客观的人生进程拉开了对二人恋情发展狭隘关注的距离,更多的笔触留给了二人对感情本身的思考。 导演对交错剪辑的成熟掌控,清晰地刻画出二人的心理轨迹:年青的亚瑟从对男性感情的好奇,到耽迷到真正触碰到明确。而雅克,在之前的感情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马可抱怨他“我们在一起时你不屑于和我说话”,浴缸中的对话雅克占主导权;遇到亚瑟之后,直到得知病情恶化前,仍是一副感情居高临下的姿态。而在生命后期,他经历了由享受感情到为了爱情而主动放弃的心理历程。

雅克最后的生命选择始终有迹可循:虽然原生家庭、事业的不顺占据着他的人生,但他依然憧憬着有权过另外的生活,憧憬着依然有魅力,依然自信。他追求完美的爱情,在影片的开端,雅克就明确了他的爱情态度“我宁愿对方快乐,即使离自己很远,或许自己就是喜欢这种不平衡感”。那么对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雅克,面对终于找到的挚爱,他认为表达爱意最好的方式便是离开对方,免除对方的伤心,保护着年轻的心。也正照应了他的“too old to die young”。

影片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忧郁冷清的叙事氛围有意掩盖着90年代抗艾运动的先锋与热烈,在这一层面上他便失去了《120bpm》主题的深刻性与社会性,也算是影片的一大遗憾。可以归结为导演对抗艾题材处理的力不从心,但不妨认为这是导演有意为之。

影片值得注意的是对同志平权主题的处理。片中无论是亚瑟还是雅克,他们对感情的理解,爱情心理的成熟,是作为人的特质,而不仅仅是一个同志。去除标签化,让同志不再成为一个分类,是影片所传达内容与平权运动的不谋而合之处。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不再区别常人,世界所有美好的感情都应该一样被歌颂。而平权不仅仅是公众对同志爱情的同等对待,而更应该是同志们对爱的定义有平等的界定权,并赋予同志自我选择的自由权。亚瑟为了照顾雅克决心搬到巴黎,他的朋友抱怨他丢下了他们,但其实是羡慕他可以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在交代亚瑟生活环境时,他问道舍友皮耶:“十年后我们会怎样”,皮耶答:“我大概在中学教书吧”。无论最后亚瑟是否等到了电话,他也终于在22岁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迎接新的人生。

当然影片中我们无法忘怀那些甜蜜的瞬间:走出剧院时,默契的眼神追逐游戏;一封封通信;通话时不忘记下的笔记;明信片后面写满的诗;拿破仑画像;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墓碑。同志们不再是为社会运动摇旗呐喊的战士,这种凡人化的设定,不更切合同志平权议题的本质吗。

作为法国电影,当然免不了弥漫的法国风情,特别是在世纪末的法国。墙上《雾港水手》的海报,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舞台剧《奥兰多》海报,山羊皮乐队的歌,冯德公园,塞纳河边的交谈……不得不佩服导演的选歌能力,每首bgm都是精品,除了旋律入耳,更巧妙地助推着影片情节。

 2 ) 乱伦要趁早

松散拖沓的法国电影,流水叙事,却把中年男人的无奈与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

主角雅克是个典型的loser(作家), 还口口声声瞧不起出版社。40几岁的生活无序,周折,恰似几年前看到的中年危机一文。就像现在中年的我们,事业无成,一旦工作出了问题,拿什么和年轻人拼?欧洲人上无老(老人不大拖累下一代),但是下有小,雅克的小孩至多不是问题少年,天天看着老爸和各色叔叔搞基,要说没有心理阴影,几乎是不可能的。以至于雅克最后还担心自己不是称职的爸爸。

话说这些大叔当年也有真爱(电影里挂了的那位),可惜世事不济,又加上边缘群体,走不到一起是大多数人的结局。当哪天接到那个ta 离世的消息时,我估计自己也会神情涣散,厌世不拔。

好在导演给了雅克一个小鲜肉,20岁和40岁的碰撞不仅带来了快感,还激发了爱意。可惜雅克已经丢了健康,无奈的选择只能是拒绝,包括明天。看到这个结局的时候,我一直盯着屏幕,字幕在走,但我还在期待什么。电影中间曾一度想快进,结尾却意犹未尽,这估计就是此片评分高的原因吧。也许编剧导演是想用这种手法来告诫我们,人生好戏在下半场,留得青山才有鲜肉。 唏嘘之余,回归中式社畜归途,北极星下,当年的狂野又历历在目,那年,我大ta十几岁...

 3 ) 《喜欢,轻吻,快跑》:flâneur 和他爱与性的window shopping

说到巴黎的都市体验,很多的学者往往会谈到一种独特的人群,漫游者。在法语,这个词叫flâneur。这个词产生于1806年,拿破仑统治下的波拿巴王朝。它所指代的是一种男性的漫游者,在一种敏感的个人意识下,在一座城市,慢节奏的游走和无目的的,被动的觉察,去寻找一种自我的无限。可能现在人在匆忙的朝九晚五下没有像200年前的人那么闲在,当下的flâneur或许只是在到达各种目的地之前的一种有限的头脑休憩。Flâneur都是有限的,或许这样证明了,从无计划的被动接收到有计划的主动欣赏,或许是人的思维模式在这两个世纪间非常大的转变。然而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去实践flâneur也真是轻松,拿起鼠标,找个Google街景地图,去看看风景没什么难的。本人在写文章的时候,就去看了看巴黎卡普辛街的街景。在当今的卡普辛街大咖啡馆旁(这个地方不是原先的大咖啡馆),有一座高蒙(法国电影公司)旗下电影院。我在这个“虚拟现实”的观察点驻足了很久。虽然这些来来往往的人群的脸上都被打上了厚厚的马赛克,让我们看不清他们的脸上是怎样的悲欢离合。但除了躺在街边的乞丐以外,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因为他们的目光都是那样目视前方。穿着整齐的绅士拿着手机正在准备过马路,几位穿着相似的黑衣的女性在谈笑风生,当然还有推着婴儿车的母亲在走向有着红色外立面的大咖啡馆。然而现在我要说的电影《喜欢,轻吻,快跑》以广告的形式就出现在电影院的门面之上。如果在巴黎拱廊街漫游和研究的本雅明突然魂归21世纪,是不是在他看到这个广告的时候,也会发出“the shock was too violent” (这种震撼也太暴力了吧。。)的感叹 (这句话出自本雅明对脑海中一个食盐产品广告的描述)。因为,这个广告很直白的信息是:三个老中青三代的男人光着躺在同一张床上,他们很享受这种同床共枕的时光。很幸运的是,从诸位行人的目光中,仿佛没有任何行人对这拥有三个男人的图像背后的指涉感兴趣,因为他们连看的工夫都没有。

“La cruauté… ce n'est pas qu’un homme blesse l’autre, ou le mutile, ou le torture, ou lui arrache les membres et la tête, ou mêmele fasse pleurer; la vraie terrible cruauté est celle de l’homme ou l’animal inachevé, qui l’interrompt comme des points de suspension au milieu d’une phrase, qui se détourne de lui aprés l’avoir regardé, quifait de l’homme ou de l’animal, une erreur du regard, une erreur du jugement, une erreur, comme une lettre qu’on a commencée et qu’on froisse brutalement juste aprés avoir écrit la date.”

“残酷…不是伤害某人,肢解或折磨,或者将某人四分五裂,甚至也不是让人哭泣。真正可怕的残酷,是让某人无法完成成就,像句子里的省略号那样打断他,重视过他有远离他,让他对自己有错误的认知,或者错误的判断。就像我们写一封信,才刚写了日期,就突然把他揉成一团扔掉了。”

-- 选自《孤独在棉田》【法】贝尔纳尔一玛丽·科尔代斯

科尔代斯是法国现代戏剧一位重要的剧作家,他男同志的身份给予他解构主义的戏剧一种蛊惑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同时在蛊惑着来到巴黎来自布列塔尼的青年学生亚瑟,以及电影创作者本人。电影中引述的这句话来自于科尔代斯的《孤独在棉田》。这是一部情节十分含糊的戏剧。舞台上只有两个人。虽然戏剧给予观众一组“商人”和“顾客”的角色,但是他们在舞台上只有不断地互相跟踪,距离时近时远,两个人念着大段大段的独白,在剧本层面上也没有对他们的行为和台词进行明显的解释。

亚瑟常常是一个flâneur,他常常戴着耳机穿行在大街小巷,然而他却并不是毫无目的:他在本能地寻找猎物。影片的视听即时地描绘着亚瑟的所观所闻:他的视线不断地扫过路边倚在栅栏旁的男性。他恐怕就是科尔代斯笔下的“顾客”,一排排栅栏下站的是一个个“商人”,他们在贩卖着自己的肉体和情欲,以荷尔蒙为通货。利用焦点的变化,和演员的位置变化,透明地展示男同性恋者之间如同商品买卖的性吸引。然而电影中的这种“商品关系”被诠释为了某种“买方市场”,最终一名被抛弃的“商人”在这种性吸引的竞争中失去了有利的位置,而逃离了充满生猛肉体的市场经济。导演奥诺雷影像化的正是科尔代斯那种荒谬的舞台场面调度和演员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张力和对抗,以及这种情境下一种真实却残酷的酷儿感觉 。

或者,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概念去界定这种角色之间的互动, Windows Shopping (橱窗购物)。安妮弗雷堡(Anne Friedberg) 在其写作中,将橱窗购物作为一种女性flaneuse 的都市体验,去讨论女性逃离家庭的困局而走入社会的一种现代性。她引用提出“依恋理论”的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的话,认为女性进行橱窗购物并非是出于需要而是由于满足快感。随着各种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的创立,女性通过橱窗购物获得某种身份认同。从而拥有了“可运动的窥视” 的权力 (The power of mobilised gaze), 融入消费社会,以及与社会进行某种连结和互动。当然我必须要承认,这种以女性为主体的讨论不能简单得引入到电影中所反映的这种看似随意的 “路边墙根” 的酷儿空间。然而在当代都市生活中,恐怕对于酷儿群体,某某公园或者某某街区就是犹如百货商店的存在,在其群体中约定俗成(本人不是男同志,但是大学曾居住在北京牡丹园附近,对该地区的酷儿文化有所了解,感谢曾经的牡丹园麦当劳),这样的空间是异性恋主导的社会中的某种夹缝,在这里,酷儿群体能恣意得放肆自己的感情,去满足在异性恋主导的社会下无法获取的快感。

这部电影主要反映的是1993年亚瑟与雅克短暂的情感,而这个年份也是艾滋病获得官方管控的前夕。雅克是一个将死的罹患艾滋的巴黎人,对于他来说,死亡之前的时光,就是困于无解的悲情和无限的性爱。在他去布列塔尼排演话剧的时候,他偶然进入了一个电影厅去观看简卡皮恩的《钢琴师》,邂逅了前排观影的亚瑟。22岁的布列塔尼青年亚瑟,给予雅克带来了一些青春和美好,或许在这个主人公身上,这部影片也寄予了即将年过半百的奥诺雷导演,一种对于“年轻” 文人式的留恋。即使在电影的海报上三个不同年龄段的男人开心得躺在床上,但实际上在电影里被冷落的从来都是那个秃顶的糟老头马蒂厄。

然而,除了一种在城市内部迁移所形成的酷儿的空间,我们还看到电影里这对主人公--亚瑟和雅克--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基于迁徙的异地恋。他们在用技术和运动压缩巴黎与外地之间所产生的距离。他们不仅利用电话进行交涉,也同时利用传统的书信去进行调情。然而在法国的文化地理中,巴黎或许就是一个神圣的不可超越的存在。大卫哈维认为在法国内部,巴黎会将其阴影投射到法国各地,然而只要走得越远,强度也就随之越弱,最后处于法国最西部的常常被称为“小不列颠”的布列塔尼半岛被巴尔扎克会描绘为遥远的边境殖民地。在三个男人的一次夜聊中,亚瑟自黑道:“我们布列塔尼人跟你们巴黎人相比都是白痴吧。” 或许这也在说明一种布列塔尼人在这场情感中某种起源于地域差异和当地原生家庭的自卑心结。

然而对于年轻的亚瑟,亚瑟爱的不仅是一位巴黎人,或许也是巴黎这座城,这种爱或许就如同一个三线城市的年轻人刚刚踏入梦想中的上海一样。他来到了巴黎,也即将定居于巴黎。借着亚瑟的身体,我们在巴黎的重要景点中游走,从而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亚瑟的内心中的巴黎文化图谱。在巴黎,他仍然是戴着黑色的耳机,在蓬皮杜中心的展厅中,驻足观察看上去像未完成的毕加索的《坐着的小丑》,或许影片在这里特意强调了亚瑟的一种自我的认知。最后,他行至蒙马特公墓,亲手抚摸着由于艾滋病而英年早逝的科尔代斯的墓碑,最后他又拜谒了电影界的女演员多米尼克拉芬和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墓碑,或许这些死去的人遗留的作品塑造了亚瑟的灵魂。即使这些地方来自于亚瑟之前设想的目的地,我们仍然可以确定亚瑟是个标准的flaneur。他的踪迹清楚得放大了亚瑟的彼时的自我,当然这种彼时的自我蕴含了此刻的情感, 过往的文化经验, 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在他的巴黎之旅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外乡人在巴黎的卑微,但同时又融入到巴黎的 “平等,自由,博爱” 城市精神。一个人对一个患有艾滋的男人深刻的眷恋或许如同开篇的广告一样在这座城市不值一提,然而爱和自由却又是一座伟大的现代城市让全人类通感的极致理想。

 4 ) 艾滋同志的爱与欲,是蓝色的

是饱受艾滋痛楚的蓝,是对生命欢欣鼓舞忧郁的蓝,是通透宇宙的蓝。

喜欢,轻吻,快跑。

90年代的法国,从叠叠海报旁侧身而过,再穿过幽暗的通道,迟到了的男人进到了电影院里。

座位上的观众稀稀拉拉,银幕上的[钢琴课]正放到一半,雅克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段快乐——

那个叫亚瑟的22岁男孩。

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奥诺雷继[巴黎小情歌]之后,又带来一部听名字就很浪漫的同志片[喜欢,轻吻,快跑]。

但浪漫的一段情爱故事里,更弥漫着的是深深的蓝色忧郁。

那是个仍笼罩在AIDS肆虐阴影又无甚良药的年代,到96年所谓的“鸡尾酒疗法”出现之前,AIDS意味着无解的绝症。

对35岁的作家雅克来说,生命即将落幕,他已经没有太多值得期待的东西。

所以,他那般云淡风轻,面对着梦想少年鲜衣怒马“人生比电影更令人惊叹”的感言,他只是淡然一笑:

“人生比电影更蠢,如此而已”。

©[喜欢,轻吻,快跑]电影院里两人的相遇

关于AIDS,关于那个时代,关于那个时代里AIDS与同志群体的爱与欲,很多电影已经说了很多。

去年的[每分钟120击]是关于90年代轰轰烈烈的抗艾组织ACT UP群体,它也出现在[喜欢,轻吻,快跑]里,小男主亚瑟提及要去参加ACT UP会议。

但更多的,[喜欢,轻吻,快跑]只是关于个体,那些人惊艳地相遇、温暖着去爱,又在静默的死亡面前,轻轻彼此推开。

那是死灰最后的激情燃烧,是在末日面前跳起的一支忧郁之舞。

他们的皮肤上会出现紫色斑点,身体会日渐变得消瘦,再后来,甚至会失明、失去行动能力,直至身体枯竭。

1981年,同志圈子里开始慢慢警觉,有一种未知的神秘病毒正在摧毁他们。

这一年,美国洛杉矶5名同性恋男子不寻常的肺炎疫情得到官方披露,第二年,它得名AIDS,艾滋病。

然而此刻,很多城市社区里的AIDS病毒感染率已经超过了5%。

似瘟疫蔓延,近人人自危,整个80年代,它都是笼罩在同志群体上空的极度阴影。

亲身经历过80年代这一可怕浪潮的纽约剧作家拉里·克莱默后来写下了剧作《平常的心》

©[平常的心]剧照,纽约的一个同志圈子,大多最后都死去了

从百老汇戏剧到电视电影,[平常的心]里最平常不过的,就是死亡。

电影开始时那些一起去海滩度假,一起围着蛋糕吹蜡烛过生日的好友们,到最后早已一个个凋零。

瑞典剧《戴上手套擦泪》里几个在斯德哥尔摩生活的青年同样是。

他们有的热情潇洒,有的骄傲凌厉,也有的敏感羞涩,真诚善良,但这些人最后却躺在黑色塑料袋里,孤零零被焚烧。

©《戴上手套擦泪》剧照,这些人也都一个个死去

哭泣时别人只有戴上手套才能为他们擦泪,死去后,因为是“错误的产物”、“腐败的物种”,他们只能像垃圾一样被丢进塑料袋销毁。

544年,君士坦丁堡瘟疫大流行之际,当时的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将其归咎于同性恋者的污秽惹怒上帝,于是对其剿杀严惩。

到20世纪80年代,艾滋被称为“Gay Cancer”,所谓的“同志病”。

因为肛交的性爱方式的确让男同性恋更容易感染艾滋病毒,就连当时的里根总统都公开宣称:

也许是上帝降下了这场瘟疫......不正当的性交违背了十诫。

男神米歇尔·福柯,这个上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初听闻“同志绝症”时自觉荒谬,不禁被逗得哈哈大笑。

3年过后,当他因AIDS而死时,桌上摆着未完成的巨著《性经验史》。

©米歇尔·福柯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上世纪被称为“黑暗王子”的先锋摄影师,“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的一生挚爱,死于1989年。

当梅普尔索普在电话里告知昔日恋人自己得了艾滋时,帕蒂在《只是孩子》中回忆道:

我呆若木鸡,本能的把手抚在肚子上,哭了起来。

那时,她刚刚怀上第二个孩子。

©梅普尔索普和帕蒂·史密斯

洛克·哈德森,曾经的好莱坞完美偶像,当他在80年代死去时,有人评价说:

他的死,给了AIDS一张脸。

希区柯克镜头下的“精神病患者”,安东尼·博金斯,他一生演了许多或敏感或可怕的忧郁角色,90年代死后才公布自己身患艾滋。

才华横溢的法国导演西里尔·科拉尔在将他人生最后的日子搬上银幕,自导自演[野兽之夜]后,死于片子得凯撒奖的前夜。

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墨丘利在录完最后一张专辑《Made In Heaven》后,向公众公开了自己的病情,第二天旋即离世。

©从上到下,分别是安东尼·博金斯、西里尔·科拉尔和弗雷迪·墨丘利

这个名单很长,无法穷尽,或许可以说,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AIDS从来不会因为有人那般耀眼夺目,就轻易放过了谁。

八、九十年代伴随疯狂肆虐的AIDS,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全面转向保守,性尤其是。

[喜欢,轻吻,快跑]的90年代故事里,一个出奇的浪漫点或许恰在两人的随性态度。

电影里有很多年轻男孩的肉体,斜侧在床上、半靠在门前,是一种以欣赏眼光流连于美的视角。

©[喜欢,轻吻,快跑]里的男孩肉体

男孩亚瑟几杯甜酒下肚,略微红着脸不爽地吐槽:

我常遇到的男孩子,打炮不误,理由很多,童年阴影、原生家庭,只是没有人承认是自己情欲使然,是他自己想要。 身体带来的快感本身就应该由衷感到骄傲和自豪,性并没有比感情不高尚啊。

男孩太过年轻,并不清楚抱此想法的上一代人为此付出的代价。

以美国为例,从战后开始,很多同性恋者就开始纷纷涌向纽约、旧金山等大都市,在城市中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同志社区

此后,一些隐秘的、常常是在地下的同性恋酒吧、旅馆、浴室、和俱乐部等场所也开始兴起。

这些地方是长久以来不被主流社会所容的同性恋群体最重要的夜生活消遣之地。

当1969年,开启同志平权运动的“石墙事件”爆发之时,正是因为在石墙酒吧内,同性恋者受到了警察的检查和骚扰。

©在石墙酒吧外的“石墙事件”

长久积累的矛盾爆发,再伴之以60年代末波澜壮阔的平权运动和性解放运动,进入70年代,是同性恋地位的一个根本转型期。

如果列举下70年代的关键词,那都是一个关于“嬉皮士、性放纵、迷幻药、华丽摇滚、性向多样、迪斯科、同志浴室、色情片”混杂的时代。

当性解放与同志平权彼此交错,比之以前,同性恋越来越变成一种少数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彼时,享受性和身体快感,是一种美德。

1971年,第一部商业性的男同性恋色情电影[沙滩男孩]在影院上映。

它第一次赤裸而公开地拍摄男性之间的性行为,不仅本身票房火爆,还带动了接下来的一系列色情片上映。

而这些同志色情片的剧情,也常常是直接取材于同志地下世界的酒吧、迪厅、浴室中。

[纽约地狱]除了主角戏份,全部实录拍摄,在纽约地下酒吧中,一片男人们赤裸着肉体,扭动狂欢,挥汗如雨的壮观原始景象。

©[纽约地狱]剧照

皮革、皮鞭、骷髅面具、肉体、肉体和肉体,汗液与体液齐飞,沉醉共迷幻一体。

05年的纪录片《70年代的同志》中,也有相关的描写。

从纽约格林威治村到著名的同志聚居地Fire Island Pines,狂舞之后的性爱活动,永远是这些地区的夜间主题。

那里的迪厅提供做爱包厢,那里的同志浴室从狂欢大厅到小隔间应有尽有,人们之间无需借口,便可随意获得性爱。

这样罂粟一般,美丽迷醉、空前自由的时代氛围,在“石墙事件”之后,也只持续了12年。

随之到来的艾滋病结束了这一切,而肆意的狂欢过后,只留下无尽的恐惧与彷徨。

据[纽约地狱]的摄影师所说,本片中的所有参与人员,包括演员、非演员、剧组人员,后来几乎悉数死于艾滋。

[喜欢,轻吻,快跑]的90年代,是蓝色的。

巴黎的天是蓝色的,塞纳河的水是蓝色的,相遇的影院是蓝色的,缠绵的夜是蓝色的,等你电话的晚上是蓝色的。

蓝色,是那般忧郁的颜色,是迷醉的颜色,也是AIDS病人死亡的颜色。

不知道克里斯托夫·奥诺雷是不是从德里克·贾曼的[蓝]里取得灵感,将那一抹一望无际的蓝也映照在电影的从始至终。

贾曼在深受艾滋病毒侵害的晚年,已然失去了双眼,他拍摄最后的[蓝],没有剧本,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画面。

©[蓝]剧照

77分钟的银幕,只有一屏的深蓝,和偶尔晃动的蓝色身影,以及贯穿着贾曼本人的自白。

你对男孩说/睁开你的眼睛/他睁开眼睛看到了亮光/你让他喊出声来说:噢!蓝色出现了/噢!蓝色起来了/噢 !蓝色上升了/噢 !蓝色进来了。

伴随着钟声的余韵和绵长的笛声,贾曼清澈的独白就这样缓缓而至。

拍摄[蓝],他直言:

我想让人知道死亡是什么样的,艾滋病人的死是什么样的。

和[喜欢,轻吻,快跑]多像啊,贾曼也是在“世界最浪漫的地方”电影院里遇到自己的年轻爱人HB。

©德里克·贾曼和HB

他们彼此相伴,度过最后的艰难时光,提起HB,他的言语间充斥的只有欢欣雀跃的幸福:

我想念HB在屋里来回走动的沙沙声,劈里啪啦的打字声,老爷洗衣机叽里嘎拉地把肥皂水甩到厨房地板上…… 我抱膝坐着,他吼叫着在我面前晃来晃去,他做饭,他洗衣,他把柠檬洁厕净冲入下水道。
©[蓝]剧照

但这些小幸福,沉浸下来,全部是幽深的蓝。

是饱受艾滋痛楚的蓝,是对生命欢欣鼓舞忧郁的蓝,是通透宇宙的蓝。

相遇又诀别,温暖又阴郁,甜蜜又怯弱,缠绵又无解。

那些艾滋同志的爱与欲,是蓝色的。

-

作者/六姨太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5 ) 对不起,天使

A-

客串的法毯和特吕福镇楼

要结束的和要开始的。原以为是伤感纯爱故事,但结果是反着来的《每分钟120击》。不在于控诉艾滋或是社会,而只是讲一个人濒死的故作洒脱和暗藏的恐惧,和受他影响的另一个人。做爱是为了赢得某些东西,而不是失去什么东西。对不起,天使更适合标题。可惜冗长了点。

这个片有两个名字,法语的翻译过来是《喜欢,轻吻,快跑》,英语的翻译过来是《对不起,天使》,受前者影响观影前以为会是比较轻快的爱情剧,但看完后觉得还是带着阴郁色彩的后者更适合。真的很想和上一届戛纳的BPM120对比,两者像是互文,BPM120从集体抗争到个人,个人不由自主地被集体裹挟,而又有着个人的哀伤,伤过之后继续回到集体中去。而本片主角的设置确实有意拒绝这类集体抗争的。 核心基本都在皮埃尔·德隆尚的角色身上,一个暗藏恐惧的角色。他对于ACT UP之类的活动是抗拒的,他更在意的是个人,以一种故作洒脱的态度面对着死亡,做爱是为了填满身心而不是空虚。如果没有男二的角色的话,他的下场可能就是像他爱而不得的友人一样痛苦死去。 但是这又牵扯到一个问题,男二是为了让男一态度发生改变的存在,可是导演在刻画男二本身所处的环境的描述上却也显得臃肿了,“走向巴黎”作为男二反过来受男一影响而导致的结果,是拥抱爱情的表现,但却又添加了和友人们与故土的不舍,可能感人但是突兀,就像《非常勿扰》里很脱节的葛优友人开车离去后哭的一段——即没有必要。 以上即不满之处,实际上以往这样的话我是不会给上A-的,但是影片带有的脆弱性又让人不觉着迷。主角们是随意打炮的不羁的形象,但是却又有着月夜谈心的细腻。不过也有细腻到俗套的情节——比如病情恶化后在清晨深深吸一口花朵的气息这种画面简直有点儿······冷蓝的画面色调给人以一种瓷器般易碎的质感。 重点段落:1.男一男二第一夜后的早上,两人的互动。2.男一爱而不得的友人逝世后和朋友sex,却以哭泣结尾。3.男一男二男三共舞以及同床部分。

 6 ) 想对孩子说:你要尊重人事物的多样性

“爱我少一点,但爱我久一点。”(巴黎小情歌的台词,用在这里更加合适吧)

电影里Jacques不仅有旧情人、炮友、挚友,还有儿子及儿子他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遇到真爱男二,但会发现Jacques对每一个人对每一对感情或者说对每一段关系都认真且热情。男二Arthur与Jacques一见钟情 ,一夜过后各种书信往来(可能是小情调的终极境界了吧,可惜自己不会法语看书太少很多点get不到),即使在Jacques时日无多之时,依旧疯狂相爱。

让我想到了《同性之光》里的那句,“当我爱过二十个人后,站在你面前说我喜欢你,那就意味着我是真的喜欢你”,这句比较符合男二Arthur的心态,有个只舌吻的女友,晚上出去野战,与搭便车的小哥OOXX时接到Jacques的电话,又气又忘不了的状态,真的是可爱。

电影中Jacques则更多是一种“我可以轰轰烈烈爱上很多人,但每一段我都会认真去对待,如果你不尊重这段关系,那抱歉我会继续爱下一个人”。从Jacques与患病即将去世的Marco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接到Marco电话收留他,一起洗澡一起睡觉,陪伴着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可当听到Marco依旧与对象联系的时候,Jacques便怒了,“对,你需要尊重我”,我可以不计较其他,因为我爱你,但你需要尊重我。

不知道是电影里的法国人如此浪漫到无可救药,还是现实中人家的确如此,22岁的Arthur初遇Jacques时那个撩人的劲儿,如果是我肯定会阵亡,年轻就是可以肆无忌惮的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看到后面发现在遇见真挚感情的时候,不仅会撩且成熟认真,为了一个人想要去到一座城。感觉身边的很多朋友情感生活四平八稳,甚至有刚结婚的同学就嫌自己的妻子胖,我想这绝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不能轰轰烈烈,也要撩到燃烧。

看完后甚至觉得我可能活在了一个假的2018,为什么别国的人可以把感情、责任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或者说没有那么多负担。而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却都是那么艰难艰辛心酸。

十一跟老姐去俄罗斯玩,有天吃饭突然讨论到同性恋的话题,我说:爱情这种东西,根本就是没有道理和理由的,遇到了真心喜欢的人,管他是男的女的,我都觉得ok。老姐大概表达的意思有几点:

1.她也会有玩的很好的闺蜜,很欣赏的性格,但要想到有肉体接触,会觉得特别恶心;

2.绝对不允许我有这样的想法,一是很乱容易得病, 二是社会不能接受她不能接受爸妈不能接受所有人都不能接受,不可以自私为自己而活,需要承担责任;

3.我是书读的太多了,所以想法总是千奇百怪比较前卫。

当时我也没有逐一辩驳,一方面怕伤害到她感情,一方面觉得她对这个问题特别抵触不想破坏了了旅途的心情。我尊重她的看法,但令我惊讶的是她的观点竟然如此的国人。

一直觉国人很喜欢或者说对待人生的态度属于中庸派,大家总是会随着社会大潮来过日子,一旦有人的想法与大众的不同,就会觉得是个异类,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一个正常的生活轨迹绝对应该是“到了二十四五岁开始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像我这种虽然才毕业两年但已27岁的单身男青年,日常收到最多的问候便是“你怎么还没有对象?”不过就像我姐说的,我就是想法很多想法很前卫,坚决不妥协(不敢说读过很多书,但依旧坚持自我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

触动很深想要表达出来,是因为最近有个好朋友跟我和另一个朋友出柜了,就在international coming out day的后一天,晚上约了吃饭喝酒,在酒精和烟雾的熏染下,我甚至有点激动地想为他鼓掌喝彩,其实更想对他说一句“这么多年你的内心一定很难吧”。很努力很拼又很认真可爱的小哥,我为他感到骄傲。

老姐的观点应该是代表了大多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虽然很多都说不反对不支持,可是如果真的是发生在跟自己有关的人身上,多少人能冷静对待?所以什么不反对不支持简直都是狗屎。为什么异性婚后出轨乱搞都默认为合理?而大家只要听说同性在一起可能就觉得什么了不起的天大新闻一样。关于同性恋的问题只是一个方面而已,回归基础逻辑,是要能看到事物的存在具有其自身的道理,没有什么是所谓的不正常的。借用出柜好友的一句话“这是写在我基因里的,男性对我就是比较有吸引力”,为什么不能接受人事物的多样性,而却是要所有人都活得跟你一个样子?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物质水平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是更希望所有人能够多去思考认知这个时代。

当然我并不是什么愤青,也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家伙,我也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但这不影响我崇尚自由、崇尚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只想以后能对着孩子说:“你可以选择你的生活,但你要理解别人的生活,因为你可以选择善良。”

 短评

90年代氛围是迷人、忧伤且绝望的,表演是好的,甚至连矫情都是现实主义的,但观众依然和影片半自传式的真挚情感隔了好几层,这种尴尬多半来源于导演在调和舞台感和情节剧这两种元素上的失衡。

4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法国人是用诗在说话。「“美心”是幻想,“惠特曼”是人尽可夫,“凡德尔”是对别人而言不完美,却完全契合自己,“错金发男”是意外之喜。“布列塔尼的小兔子”,是以上的总和」。可惜千言万语汇成一句“你来的太不巧了”。“我爱你,老头”是他无力承受的生命终章。

8分钟前
  • 某J。624
  • 还行

爱情戏实在拍得太美了,对白也是金句不断,这种浪漫小清新也是奥诺雷的强项;可惜后半部分把重点转移到疾病和死亡的沉重话题上后,奥诺雷显然有些不知所措了。

1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有品位的音乐、镜头小清新、帅哥,几乎是这类同志片标配,何况男主还是《湖畔的陌生人》男主。能看到摆脱平权影子的当下欧洲同志故事,还是很开心的。看到《水手奎雷尔》海报也很惊喜,吐槽一句,男主角用诗人奥登、惠特曼的经历泡帅哥这事,在法国可以,在中国恐怕泡不上吧。

14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不要问我为什么。肯定没奖,也不要问我为什么会没奖。与兰波同名的小伙子,像Lagarce的剧作家,像Daney的记者,Koltès、Guibert、Collard的文字,亨德尔、Cardinal、Anne Sylvestre的音乐。没想到Cache Cache Party还能把人听哭。结尾的One没用最著名的版本,而是选了哈利·尼尔森的彻骨悲凉。

16分钟前
  • 陈凭轩
  • 力荐

本片又名《1之初体验》“我对你没有一般想法,只有特别想法” 叠成球的袜子,垂下的皮带,一上街就唱歌的男孩,蓝色的被套,及很多蓝色的房间,粉色衬衣。三个人的床,特吕弗的墓,路易和路路,医院的脱衣舞,常在星期天写的日记…“罗曼史对我遥不可及,我的时间都花在老调重弹…在爱里,学着玷污美”

1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像是一出忘年之交版的“爱在三部曲”,走走停停,聊聊文学和爱情,一辈子就过去了。夹在生和死之间的病,把两个更偏向哲学层面的状态拉向了世俗。是宁可忍着肉身苦痛也要苟且地贪欢一刻,还是为了最后的尊严坦荡荡拥抱死亡女神?既已经生而为人,何不花光自己的力气,好好向这条天赐的生命致意。

20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3.5 色调不错,人物关系有趣,其他的相当平庸。全片基本就是布尔乔亚的有病呻吟(字面意思),和120击鲜明对比。男配一句话已经一语道破天机了:同样是艾滋病,他们在act up,您丫跟这儿干毛线呢?

2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年度最浪漫镜头,我颁给那条被脱下揣兜里带走的内裤。

2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加这么多蜂蜜的酒为何还是醉,抱这么紧的你我怎么还是冷。你来得真不巧,看到的我不是人尽可夫的风流,就是插满导管的落魄。幸好影院里嘘声的男子、挽着我喋喋的女人、床上尴尬的老友,还参与过这无疾而终的恋曲。刚刚听到你的留言,说是有个好消息。我的布列塔尼男孩,今夜的生命终于因你而有些快乐。

3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褪去同性元素与沉重的艾滋话题,完全是一部不乏幽默的清新爱情小品,滑进幽蓝夜幕,在巴黎的长街上邂逅、漫游、交谈、倾听,彼此错过的生命前史,在电话和书信中慢慢缝合——“我跟今晚的月色一样哀伤”,说爱令人羞耻,且需要勇气,这份勇气在死亡阴影笼罩前夕,让他们葆有纯真与尊严;添加的迷影与文学元素较符号化,配乐虽好但过满。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Cannes71# 这片好过同类题材好过「120bpm」不少,文体有作者风格,人物关系有趣,故事讲的也很巧妙,有不少很真挚的体验,又不过度煽情,余韵悠长。就是可惜不少地方还是没绷住。“too old to die young”,奥诺雷真是个金句满天飞的导演啊。

3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雷恩的海,巴黎的河,于佩尔的海报,雾港水手,Suede,惠特曼,Vondel公园,金发错恋,阿姆斯特丹,拿破仑画像,特吕弗墓碑;生得畅快,死得从容。“我爱你,太美好,时间会知道”,可倘若我们没有时间作证,就让我去狂恋,哪怕我只能得到你,爱的终章。

3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法国人整天到处抽烟,讨厌死了。

42分钟前
  • 无非
  • 还行

上帝啊,请让德隆尚停止散发魅力,我要被他迷倒了,既想和他谈恋爱,又想让他做我爸爸。

44分钟前
  • X.
  • 力荐

如果你是同志,肯定会加一颗星;如果你住在巴黎或者对巴黎心存幻想,肯定会加一颗星;如果你相信一夜偶遇的美好,肯定会再加一颗星;如果你不相信死亡的黑暗与爱情的希望永远是对立面,那星星肯定就加满了,如果还没满,那就再想想位主演之间的火花吧

47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已经太老,无法死于青春;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非常散文化的叙事,像被带回了新浪潮的光影。两个主角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分隔的个体,只有通过书信和电话,他们的生活才交织在一起。——这也许就是爱得远一点,但爱得久一点?导演不擅驾驭艾滋这样的沉重主题,但选歌品位依旧无敌...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在菲律宾奎松电影节看的,多角度、私人化地表现欧洲同性恋人。由于只有英文字幕,许多对话意思理解不清;看来豆瓣上一些解读增加了一些了解。但我对此兴趣不大,也不值得去找有中文字幕的看第二刷了。

5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第一回觉得音乐用太多很可怕。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做爱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射天下精彩之精,做天下可爱之爱,每个人细小的爱与欲,溶成一个时代集体的喜与悲。

6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