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人迹

犯罪片法国2014

主演:维果·莫腾森,安吉拉·摩琳娜,Reda,Kateb,文森特·马丁内兹,

导演:大卫·奥霍芬,

播放地址

 剧照

远离人迹 剧照 NO.1远离人迹 剧照 NO.2远离人迹 剧照 NO.3远离人迹 剧照 NO.4远离人迹 剧照 NO.5远离人迹 剧照 NO.6远离人迹 剧照 NO.13远离人迹 剧照 NO.14远离人迹 剧照 NO.15远离人迹 剧照 NO.16远离人迹 剧照 NO.17远离人迹 剧照 NO.18远离人迹 剧照 NO.19远离人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7 16:36

详细剧情

1954年,当叛乱的力量在山谷里滋长,两个男人不顾一切地在阿尔及利亚山脉间逃亡。严酷的冬天里,独居的老师Daru必须将被指控谋杀的男孩Mohanmed送去给法国当局。被复仇的骑兵和居民盯上,两人不得不争取赢回自由。电影灵感来自1957年加缪出版的《流放与王国》里的短篇小说《来客》。

 长篇影评

 1 ) 加缪笔下的又一个普通而高尚的小人物

加缪笔下多是普通却心灵高尚的人物,真实地存在着,生活着。和他自己一样,无法找到自己的认同感,在阿尔及利亚,他是法国人;而在法国,他是阿尔及利亚人。

阿尔及利亚反抗殖民的革命爆发后,男主的处境愈发尴尬。电影没有特地交代自从妻子去世十年后,他为何会选择留在阿,并自愿当一名法语教师。虽然生活贫苦,却满足安乐。定是因为他心中对阿有着浓厚的爱和悲悯,也是对殖民统治的一点“赎罪”吧。

电影里他不得不离开而给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节课,他哽咽着说他为这群孩子骄傲,并在黑板上用阿拉伯语和法语写下 “Atlas”,让人唏嘘。Atlas是北非阿特拉斯山脉,也是希腊神话中顶起西天的阿特拉斯神。 电影在最后用Atlas表达了期待世界大同,和对北非的深深的敬爱。

 2 ) 左边是警局 右边通往沙漠

首先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历史背景的知识基础,我是开了1.5倍速把它看完的,剧情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

就好像风过留痕一般,这部影片在过程中带给你平淡的感受,但在某一个回想的瞬间,让你觉得选择权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那些好像天大的事、仿佛无解的题,其实不必去纠结,算了吧,没关系,去面对吧。

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有任何一个起眼的建筑物,唯一像点样子的,就是那一间教室。很多次两个人在画面的一侧显得非常渺小,整个贫瘠的地区也没有一点温柔的色彩。但到影片后半段的时候,他拿枪抵嫖资那会儿,在妓女的怀中留下了一滴眼泪,我不懂那眼泪的含义是什么,但是我当时在思想上对这种嫖娼行为没有任何人道主义的限制,就觉着这两好兄弟就得这样一起扛枪嫖娼风流肆意。在他们这种环境下奢谈爱情是不可能的行为,不是哪一种生活都能过得如此理想主义。

电影中所描写的生存规则与现代社会相比较而言实在太残酷了。中东阿拉伯武装斗争恐怖分子等等因素……所以会感慨人性果然是伟大的,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展现非凡的毅力,难道这就是人类繁衍至今的生存之本吗?

再次想想又觉得自己好像不是看了一部电影,而是看了一本画册似的,就这样快速翻阅着,然后暂时放下了这段历史。

 3 ) 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

版权说明:内容来源网络,本文仅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告知,联系删除

  • 是只有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荒谬,还是荒谬永远存在?一部好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它应该充分揭示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复杂,且在道德和意识形态上具有包容的态度。
  • 世界如此荒谬,人性如此多变,面对这一切,我们选择“不选择”,这是一种观世相的态度,到头来也是一种理性且包容的方式。
  •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加缪之于生活荒诞性的深刻表达,而其中亦不乏加缪个人的影子。影片所传达出的思想和内容而言,它跟加谬的人生有诸多暗合之处,而影片也对加缪思想作出了充分且完美的影像化诠释。

(以下全文转载于微信 原创 芳州 寻找局外人 3月1日

《远离人迹》(Loin des Hommes) 是2014年由大卫·奥霍芬导演的一部电影,依据加缪的一个短篇《来客》改编而成(在上海译文的《加缪全集·小说卷》里,这一篇题为《东道主》,由丁世中翻译。),背景是1954年阿尔及利亚的民族冲突升级为战争的年代。主角达吕由维果·莫腾森Viggo Mortensen扮演,一个阿尔及利亚乡村教师,本来过着离群索居的简朴平静的生活,一天,警察带着一个杀人犯(是个阿拉伯人)到访,请他将犯人带到边境城市交给当局。

这个短篇我之前读过,其中的“加缪”气质在于,从头至尾并没有多少事发生,主角明确拒绝命令。“要我交人,办不到。”可是警察交到他手里就走了,他不得不收留了犯人一个晚上,给他吃喝,给他睡觉的地方,第二天将他带到了城市边上。在这里,他指着前面的路告诉犯人,边境的警察局就在那里,你可以去自首,但旁边那条路通向沙漠,你会遇到游牧的部落,按他们的规矩他们必须接待你。

电影的故事要更复杂丰满一些。阿拉伯杀人犯的杀人动机、为什么不逃甘愿就死,做了一些交代;乡村教师带着犯人上路后,遇到了民族解放阵线的人,被扣作人质。但从中竟遇到了老战友,此时我们发现乡村教师其实曾经也是军人,他们在二战意大利战场共同服役过,他选择成为教师,而其他“阿拉伯血”比较多的人现在成了“叛军”或“恐怖分子”。

老战友老部下告诉他,你必须选择一边,达吕拒绝做这样的选择。战友对他说,我敬你如同兄弟,但如果必须要杀你,我会动手的。

结果这一小队人遇到了法国军队,惨遭屠杀,甚至在已经投降的情况下也被杀害。达吕作为人质,加上有退伍军人的身份和欧洲人的外表,逃过一劫,他直视法国军人:你杀害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人,这是犯罪。法国军人轻松地回答:这是命令,我只是在执行命令。达吕说,但这是不对的。

阿拉伯犯人恰好可以看作达吕的“负片”:他为达吕错杀的一个人祈祷,并告诉达吕,我不是懦夫,我并不软弱。是的,就死是他自己的选择。达吕看到那么多人被残杀,对他吼道,但你还活着不是吗?他只说,对你的学生你也这样吼叫吗?

他们被扣为人质的那个晚上,两个命运不得不交会的人,相互打开了一下心扉。阿拉伯人说自己还没有跟女人在一起过,他问达吕,跟女人睡觉是什么样的?结婚是什么样的?达吕回忆了自己的婚礼,那是美好的婚礼,美好的日子。第二天达吕去为他找了一个女人。而同时,他自己也接受了这里的女人的好意。

终于他们到了城市的边缘。达吕对着阿拉伯人说,不要投降。在小说结尾,达吕痛心地看到,犯人走向了自首的那条路。然而在电影的结尾,达吕看到犯人犹疑了一下之后,走向未知的自由那条路。他微笑了,回去给孩子们上完最后一堂课,之后他也要离开那里了。

Viggo Mortensen在关于这部电影的采访中也谈到,电影中的这个人物,包含了太多加缪的要素。加缪也是阿尔及利亚出生的“黑脚”,有法国公民身份但极其贫穷。此外电影中所有的人物都非常寡言,那种静默的气氛与贫穷一样,几乎是母亲给他的礼物,成为他作品的重要一部分。即使被告知这个人杀了人,他也拒绝先行审判,把人当成人看。当然,还有加缪反对死刑,“断头台”也是他的重要遗产和反复出现的命题。但更重要的,拒绝选择站在任何一边,拒绝战争和杀戮,这是加缪一直以来的态度。他因此与萨特等人分道扬镳,也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保持了好几年的痛苦的沉默,直到他1960年突然离世。

这部小说的原著发表于1957年,我关注到这部电影,却是因为在为《寻找<局外人>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注意到了Viggo Mortensen201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重读加缪1946年美国之行的演讲《人的危机》,再下去就搜到了关于这部电影的谈话。

加缪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美国之行是在1946年的3月底,为《局外人》在美国的首发做准备。他的出版商Knopf为他的新书造了声势,在《出版商周刊》上打了整四版的软文广告,将加缪塑造成“存在主义代言人”,虽然加缪本人一直澄清他不是存在主义者,但美国人已经根深蒂固将他与存在主义连在一起。这场演讲本身,主办方本希望他为美国人讲一讲法国的文学与戏剧的现状,然而加缪却自顾自地讲了他一直最关心的问题,那就是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他发现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习惯于暴力和杀戮的时代,他为美国人介绍了他这一代欧洲人的成长,并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摆脱这种生活在杀戮中的恐惧。如果没有和平,任何人都不会有自由。《寻找<局外人> 》的“使徒在纽约”一章,充满激情地再现了这一历史场景,也因此,2016年的这场重读,作者卡普兰作为特别嘉宾为观众介绍了这一历史。

《寻找<局外人> 》也多处涉及阿尔及利亚的各民族混居的状况。阿尔及利亚是法国殖民地,相当于法国境外的三个省,欧洲人(法国人,相当比例的西班牙人,而且包括不少犹太人)是法国公民,当地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多为穆斯林,是没有法国公民身份的。还原加缪创作过程发现,加缪在当记者时候报道过的司法案件后来都为他提供了素材,有不少是基于这种民族冲突的。有些比较严重,另一些,比如启发了《局外人》的海边杀人场景的一次沙滩斗殴,则是日常轻微的冲突。

《远离人迹》中的乡村教师是欧洲人,父母是西班牙裔,在当地人眼中,他是法国人;但在法国人眼中,他是阿拉伯人。这一身份的撕扯,在亲眼看到自己曾经亲如兄弟的战友被屠杀的时候达到顶点。如果不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加缪的困境,也无法理解他说的“假如一定要在母亲和正义之间选择,我选择母亲”。

《寻找<局外人> 》的作者卡普兰提到,她在北非进行走访的时候才深刻意识到,阿尔及利亚人,法国人,美国人,大家对《局外人》这部小说都有不同的读法。比如关于其中被杀的阿拉伯人身份被忽视,作为中国人的我之前就没有意识到这会成为问题。萨义德就很早地对此提出了非常尖刻的批评。

但假如充分意识到《局外人》在讲一个“由于错误的原因被审判、由于任何情况下都不愿说谎而被判死刑”的人的故事,即能将这一令人困惑的主角与加缪一贯的人道主义形象统一起来,这部小说同样是个人的抗争。当然,在1946年这篇演讲之时,法国已经从占领中走出来,加缪已经由于《局外人》成名,在伽利玛工作并担任《战斗报》的主编。受到被占领的巴黎的启发、自1940年起开始写作的《鼠疫》,已经更多占据了他的头脑,并将最终确立他抵抗运动代言人和人道主义旗手的地位。

加缪在美国的这场演讲我在中文书中暂时没有找到译文,但他的1946年《战斗报》上的一篇文章,基本上就是这个演讲的延续,即《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其中有不少非凡的洞见,让这篇文章在今天看起来也是非常切身的。

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是对《远离人迹》这部电影最好的解说。“也许有事业值得人去牺牲,但是没有事业值得人去杀戮。”

说起来加缪在中国受到关注,竟是因为两次疫情。2003年非典时,还有当下,都有很多人重读或首次读《鼠疫》。不知道,读者们都从《鼠疫》中看到了什么?在我看来,《鼠疫》与《局外人》和《远离人迹》一致的一点在于,加缪告诉我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选择的权利,都有自由的意志。附带说,启发加缪写作《鼠疫》的并不真的是瘟疫,而是战争情况下,被隔绝、孤立无援之中友谊的力量。他给帕斯卡·皮亚的信中提到他考虑的小说题目叫做“被隔离者”。引用一个朋友的话,“那里的鼠疫是比喻,这里的也是。那里有不同的抵抗方式,这里也有。”

加缪的和平主义被很多人认为是幼稚,Viggo提到他在法国旧书摊上想要买一本加缪的书时被摊主鄙视。桑塔格坦言加缪的道德有“智性上的弱点”(“多难弄懂的美德啊”)。然而这正是加缪的可贵之处:从虚无主义的深渊跃升至人道主义。苏姗·桑塔格说得好:“卡夫卡唤起的是怜悯与恐惧,乔伊斯唤起的是钦佩,普鲁斯特和纪德唤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缪以外,我想不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爱。”

 4 ) 维果·莫腾森一直被我认作年轻版的哈里斯

《远离人迹》改编自短篇小说《来客》。维果·莫腾森一直被我认作年轻版的哈里斯,两人我都挺喜欢。

阿尔及利亚反法独立战争期间,默罕默德因谋杀堂兄被殖民政府逮捕,交由一名法裔乡村教师押送至几十里外的法庭接受审判(意味着接受处决)。默罕默德却出奇地乖,不逃,赶都赶不走,处处协助教师押运自己,更是在堂兄弟们沿途追杀的过程中救了教师的命。因为他宁愿死在法国人的手里,也不想因死于堂兄弟的枪下而为家族内部带来更深的仇怨。

但法裔教师在两种死法之外为他指出了第三条路。

由此,电影顺其自然地将战争背景下的罪案引向了爱与道义,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这位法国人眼中的阿拉伯人及阿拉伯人眼中的法国人,最终回到了教室,洗去满身尘垢,为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他很清楚,他也即将接受属于他的命运。

老实说,当看见满堂的孩子脸上都挂着泪水时,劳资也有点点感动。

 5 ) 远离人迹,其实离人性很近

由头条推荐而在西瓜视频上免费观看。一如影片的空旷与冷静,看完后也很平静。没有泪滴起伏,没有千回百转。导演用平白而有力的语言,叙述了一段欧洲中部山区的陈年往事。主人公是个退役的少校,安心在山区担任一名教师,教当地的孩子们识字。他的部下和同事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执政党,维护政权的统治,经常干些屠杀的勾当。另外一派作了反对党,一心想着推翻现在的政权。当地的阿拉伯人老百姓,还是按古老的生活习俗,过着有仇必报、快意恩仇的中世纪生活。 如果本片有什么色彩的话,当然是主人公听说穆罕默德还是个处男,没有结过婚就得死的时候,带着他顺道去了自己儿时生活的地方,用一把上好的枪换来一个妓女,满足穆罕默德的小小欲望。顺便,老板娘良心发现,也白送一个娘们给主人公玩玩。当两人心满意足地重新踏上自守的三岔路口时,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主人公让穆罕默德另外寻找生路,不要白白的送死,因为这个世界还有其他的女人可以结婚。而自己呢?重新回到学校,打扫好教室,让完最后一切课,挥别阿拉伯小朋友。电影到了这些,就断了,后面由观众自己脑补。我给出的结尾,就是他重新拿起枪,寻找他的老战友,走上反抗军的道路。因为,政府军打死了投降的反对党,这是不对的。 整个影片,不急不慢,不温不火,就象一位年近古稀的长老围座地昏暗的火炉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如同三月里的小雨,絮絮叨叨,绵绵无力,但又似山涧小溪,潺潺流淌而不断。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欧洲西部片。

 6 ) 不刻意的电影,伟大的两个人

看完电影立刻去把小说也看了,发现是篇短篇小说,结局截然相反。但我还是把电影当做来客的解读,电影把达吕和穆罕默德刻画得非常具体,而且更能清晰表达二人的思想。穆罕默德不是懦夫,他认为自己很勇敢,设计了这一切,让家人保住了性命,他很执着,一定要去接受审判。如果他没有与达吕经历这路上的一切,他就会选择书中的结局,走他原本的路。这正是改编高明的地方,他认识到了如此珍爱生命厌恶杀戮的达吕,那场几乎冻死人的大雨,那场死了十多人的小型战争,那些人都是昨夜一起在山洞过夜的人们啊,那些都是为了阿拉伯人抗争的人们啊。穆罕默德有着求生欲望和本能,但他还是选择送死。达吕对着射杀投降人们的军人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他对着依然选择送死的达吕说,我们多么幸运才能活到现在,还活着!送死是妥协,别妥协!也许正正因为他是被阿拉伯人称为的法国人、被法国人称为的阿拉伯人这种游离中间的尴尬身份,让他更能理性地不去选择极端的方式。也许也因为他是一名教师,他对穆罕默德也经常用着教育的方式,一开始希望他逃跑只是出于省了自己的麻烦,当后来知道他的原因,他开始同情这个连女朋友都没交过的男孩。也许也因为他曾为少校,对战争杀戮产生了厌恶。还有他十年前去世的妻子,在妓院里,他轻轻地搂着那个女人的腰,把头埋在她的胸前,说出很久没有这样了的话。 穆罕默德终于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宝贵,终于成为真正勇敢的人,选择了那条生之路。

这部电影有让我想到都灵之马,只是那片浩瀚变成了阿尔及利亚的高地沙漠。每个镜头都很干净,两个人如同沙漠中的小小沙粒,更显得生命之可贵。男主的演出满分,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会说话,总是不屈不挠的姿态,偶尔与穆罕默德开玩笑露出的笑容,(特别是大雨后的清晨二人吃着穆罕默德找来的苦的果子,还说像面包,然后就被抓了...)最后与学生们告别的不舍,都在直击观众的内心。

 短评

远离加缪。

4分钟前
  • 柏拉不图
  • 还行

一部闪着人性光辉的好片。陶醉于采音师录制的各种荒漠中的声音,风,碎石,枪炮,落雨,在最朴素的蛮荒之地,有蓝天,地貌,陋室,石屋。Daru的动作沉默,稳健,坦然地面对险恶的人生。很受用的一课。Viggo的表演张力,在手足举动中非常具有感染力。

5分钟前
  • BlackBird
  • 力荐

VM去年两部新片观感:作为一位熟练掌握了多种外语的演员,他热衷于在异国他乡说着当地语言“徒步旅行”。

8分钟前
  • \t^h/
  • 推荐

荒凉、安静却又有种隐而未发的力量,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迎来和平?不再被分割成我们和你们,不再成为祖国里流亡的孤魂。加缪在结尾里写“在这片他如此热爱的广阔土地上,他是孤零零的”,这里却让穆罕默德走向沙漠而不是死亡,也许是想给予这个世界一点安慰。就像达吕最后的嘱托,不要投降,不投降才有希望。

11分钟前
  • AROGUE-
  • 力荐

我一直把你当兄弟,但是如果明天早上我必须杀了你,我会动手的。

14分钟前
  • Salute!
  • 力荐

完全是爱Viggo才撑下来的,一部阿尔及利亚风光片,发现他演了好多风光片:新西兰、希腊、北非沙漠、潘帕斯草原、美国西部还有这部……

16分钟前
  • 小山生桂枝
  • 还行

短短一夜的行程,荒凉广袤的土地却难掩无处安放的内心。本片摄影大赞,莫滕森的表演完美~

17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这些奇怪的世界公民,他们流亡在自己的祖国。”

18分钟前
  • s.on
  • 推荐

结尾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老师好man!

19分钟前
  • 肥羊1号
  • 还行

1.终于知道了哈伦裤的来历 2.维果和艾德哈里斯越来越像

20分钟前
  • 凤尾狐
  • 推荐

改得很多。增加了政治和民族的现实,保住了存在主义的气质。Viggo年纪越大越不像美国人了。

23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我的五星电影,简单又干净。在阿尔及利亚,出生在这里的法国二代移民达吕,在阿拉伯人眼里是法国人,在法国人眼里是阿拉伯人,参加过军队的人都加入了反抗军达吕选择当教师不站队;穆罕默德为了家庭抹了堂兄弟脖子,为了终止互相的仇杀,决定在法国人那里受审并死在法国人手里。他们俩人命运不同出生背景不同人生遭遇不同,相同的是同为阿尔及利亚的兄弟,一起在动荡不安里生活。摄影剧情和台词我都很喜欢,这种类似的电影我想起《邮差的白夜》。

27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力荐

这就是那种越看越觉得好的东西 全片摄影很美 配乐也很灵 慢慢悠悠地走慢慢悠悠的拍 演员情绪展开也都非常充分 导演把V拍的格外好看 有他这样的老师谁能舍得他走呢 我就是最后一天给他亲亲送画的孩子/ 达鲁在这片土地土生土长 却被法国人当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又觉得他是法国人 加缪的作品里总带着这种疏离感和难以belong的困境 这么多年过去了 愈发有了深刻的体会

30分钟前
  • 布鲁粒氩
  • 力荐

貌似过于简单了

31分钟前
  • 杰诺拉泽
  • 还行

风暴将至,无人幸免 -- 改编自加缪短篇小说《来客》。

36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故事非常簡單,就是逃命,其間被各路人馬抓捕追殺。但是不會讓人覺得悶,反而一直非常揪心。找的英字不太靠譜,看了一大半才明白哪方是哪方。當年的戰友變成現在的敵人,為何走到這一步,Daru也很迷茫吧。特別喜歡他帶Mohanmed見妓女那裡,逃亡中最美好的溫情。V叔真是什麼語的戲都能接給跪……

40分钟前
  • 烏滌非
  • 推荐

摄影真好 环境的沧桑感与无力感与人物的坚毅对比 人皇站在风沙里什么都不说 都很有戏

45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纵使还没去过北非,却宛如切身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沉默、朴素与荒凉。沙漠中毒辣的阳光和突如其来的暴雨下,好像一切都赤裸得无所遁形。Daru, Mohammed和我有什么区别呢,动荡与和平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都是异乡人,我们究其一生都在思考何去何从。

47分钟前
  • Carpe Diem
  • 力荐

3.5 中字subhd.com/a/320136【Blu.Ray.1080p】magnet:?xt=urn:btih:0DFC5FBC3FB0615B5EC16917390816AD98FE0071身份与信仰的矛盾,坚守人道主义信仰等于选择局外人的荒诞,而远离人迹几乎等于没有选择,与其蹲坑自欺欺人不如诗意地跑路。。。

50分钟前
  • Eden's Curve
  • 还行

如此看来,「存在主义」之于隔绝于世界,乃是与世间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一刀两断,一种真正的世界主义和英雄主义,为了执守高于人类世界标准的正义而存在,最后又回归于教书育人,真正的导师和先知。

55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