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少年

剧情片美国2018

主演:刘冰

导演:刘冰

播放地址

 剧照

滑板少年 剧照 NO.1滑板少年 剧照 NO.2滑板少年 剧照 NO.3滑板少年 剧照 NO.4滑板少年 剧照 NO.5滑板少年 剧照 NO.6滑板少年 剧照 NO.13滑板少年 剧照 NO.14滑板少年 剧照 NO.15滑板少年 剧照 NO.16滑板少年 剧照 NO.17滑板少年 剧照 NO.18滑板少年 剧照 NO.19滑板少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59

详细剧情

罗克福德市人口不到20万,却被评为全美国第二危险的城市,犯罪率居高不下。据罗克福德警局提交的2015年最终犯罪数据统计,接近四分之一的犯罪,是由于家庭暴力所致。刘冰、基尔·约翰逊、扎克·穆利根就生活在这个城市中。三人经历非常相似,在他们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家庭暴力的影响,各自的种族以及他们居住的罗克福德不景气的经济,也使得让他们常常显示出脆弱和抑郁的一面。三个年轻人为逃离动荡的家庭而团结在一起,通过滑板真正寻求的是对各自生活的逃离。而当他们面对成人的责任时,意想不到的发现威胁到他们长达十年的友谊

 长篇影评

 1 ) 等等我,我的滑板

纪录片《Minding the gap》(中译名:滑板少年)的片头,主角之一的Zack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整个社会都在给你灌输,像个男人,要坚强;像个汉子,喝玛格丽塔酒的都是软蛋。我们不是按自己意愿成长的,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放肆地做自己。然后在某一时刻,每个人都把自己弄丢了。

搭配这段话的,则是三个不再年少的青年又一次拿起滑板重温过去和启程未来的画面。滑板在他们的童年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赋予了他们冲出家门,接触社会,勇敢地“像个男人”的魄力;当然,也创造了让他们彼此相识且共同成长的机会。在这部电影里,构成影像的核心元素并非只有现实人物本身,还有滑板这个非人的“物”,二者之间存在的彼此纠缠且势均力敌的能动性,共同建构了三位青年儿时的成长轨迹。就像布鲁诺·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所言,处于客体的物并非消极、历史般的存在,而是与人一样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即滑板这个“物”不只是承担隐喻符号的功能,而且还作为行动者参与到了三位滑板少年的成长世界建构之中。

童年对三位少年来讲都是一场噩梦。Zack两岁时被母亲抛弃, 缺乏柔情似水的母爱的滋养,导致Zack那“温润”的一半缺失掉了。他试图从父亲身上寻找那缺失的一半,可男性的阳刚之气却将这份“温润”蒸发为乌有。父亲对他严格要求,要让Zack活成他理想世界的模样,那或许是父亲未了心愿的寄托,或许是父亲对残酷生活的反应,无论是什么,都将这股重担压在了还不明事理的Zack身上。得不到母爱的滋养,又有父亲期许的重担,在“家”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这种双重的折磨挥散不去,一直萦绕在Zack身边,不断加深他的痛苦。

Keire由于无法满足父亲的心愿,没有顺从父亲的要求,而屡屡惨遭父亲暴打,不堪重负的他想逃离不断将他捆绑的家,那约束他心灵的痛。刘冰同Keire一样,童年时常遭受暴打,但不同的是,刘冰遭受的是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男人——继父的暴打。陌生的阳刚之气所带来的压迫,是一种更残忍和绝望的伤害,而在刘冰的童年里,母亲这个角色也是缺失的,受到残忍伤害却得不到温润的滋养,他的童年可谓是最凄惨的。

对于三人来讲,冲破“家”这个空间的捆绑和伤害,成为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无奈之选。无独有偶,三人都选择借助滑板逃离他们身处的环境,滑板成为了刻画他们“悲”的载体,同时也是承载他们希望的载体。他们乘着滑板去到新的地方,渴求摆脱当前的环境和状态,这就使得他们的“悲”更加凸显。滑板似乎是真正可以带领他们离开伤心之地的唯一依托,让他们得以和现实生活“和解”。有了滑板,他们似乎就有了行动下去的动力,而这个动力竟是来自于与他们漠不相关的,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出行工具。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位少年乘着滑板穿越街道,穿越城市的不同角落,穿越空旷、辽阔的大自然,没有伤害的约束和积压。脚踏着滑板,在与滑板的不断摩擦中,他们爱上了滑板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自由,滑板参与建构了三人童年零星的快乐。滑板所给予他们的力量,足以对抗家庭带给他们的伤痛,所以他们才沉迷其中,以至忽视了时光的流逝,在滑板上生活到可以离开它的年纪。

同时,滑板也促成了他们与自然和社会链接的作用。社会是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这意味着接触社会,就等同于踏入了无数条由无数人建构起来的群体观念河流之中。这些河流彼此纠缠且势均力敌,汇聚起来合成一整套不被破坏的观念汪洋,构筑着社会的稳定。滑板是少年们与社会接触的连接器,一头承载着他们的痛苦与希望,另一头浸染着不同河水的不同脾性。滑板像是一艘“愚人船”,将被原来的空间(家)驱逐出去的“神经错乱”的少年们,载到了一个可以另他们容身,轻松过流浪生活的地方。这个地方由于多个观念汇集,因此少年们也同时接触多个观念,他们产生了迷茫,找不准方向,成为了漫无目的的流浪。借助滑板原本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寄托,但滑板另一头所带来的反向力量,也让这份寄托兼存着不安。所以,我们看到Zack、Keire即便长大成人,仍旧过着迷茫的生活,那句多次挂在嘴边的“我不知道”成为他们对未来的描述。

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他们看似长大了,学着成人的模样,说着“Fuck”等之类的脏话,企图与在家中那个未长大总是被伤害的自己告别,努力去适应社会的群体观念,去做一个符合社会群体观念想象的人。但如何取舍和平衡自我与这片观念汪洋的关系,年轻的他们显然没有良好的处置经验。他们乘着滑板去往未知的社会,一方面心灵获得了安慰,另一方面心灵也染上了迷茫。Zack在影片开头说出的那番话,是他们成长经历的真实写照。但需要肯定的是,虽然他们迷茫,但获得心灵的安慰才是支持他们生活下去的最大动力,所幸这三位少年都靠此活了下去。

参考文献:

[1] Bruno Latour,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0.

[2]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2 ) 纽约客译文

Minding the Gap 作为一部新人纪录片,拥有三个特性让它今年入围了几十个影展。一个是亲密性---导演与另外两位主角是一起玩滑板的好基友,同时他又成功地让自己从滑板中抽离开来,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他们三个人。另一个是政治性--在这篇译文中,作者Richard Brody最后一段讲到了这一点,三位主角有亚裔,有黑人,有白人,同时他们又像是working class一部分,导演可能变成elite了。当地衰落的经济不禁让人想象出Michael Moore 的老家Flint。最后一点是男性主义,这一点在这篇文章没有提及,在CinephiliaCircle 公众号发的一篇导演的访谈中最后有提及。


十年前,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小城市罗克福德,青年刘冰拍摄下他自己和朋友玩滑板的片段。在这些片段中,他大多从旁边滑着滑板拍摄他的朋友。正因如此,在他的纪录片《滑板少年》中,那些跟拍片段充满飞涨的,滑动的,腾跃的,和快速的活力,伴随催眠般的旋转和移动。然而,这些玩滑板的画面仅仅是提供背景和环境,影片所带来有趣的震撼感对于影片的主旨才是至关重要的。影片所触及的—家庭生活的创伤,体制性歧视,和经济的混乱—也是社会中重要的话题。影片近在手边的亲密感更是把这部电影提升到包含广泛的领域和政治深度。

刘冰是一个华裔美国人,在他最好的滑板伙伴们中,扎克是白人,Kerie是黑人,也更年轻。十年后,刘冰回到罗克福德,找到他们,开始拍摄他们当前的生活。扎克和kerie都从高中辍学了。现在扎克是一名屋顶修理工,而Kerie是一名洗碗工。刘冰问Keire他小时候父母怎么管教他。他说,他的父亲经常打他,现在人们称这个叫儿童虐待。扎克也说出同样经历,他小时候也被打(而他的父亲在摄像机前并未理会这些控诉)。刘冰向他们表露他小时候相似的遭遇,不过是被他的继父打。他的母亲在他八岁那年改嫁给他的继父。而他小时候的噩梦般的经历正是他拿起相机在罗克福德跟他们一起面对这些话题的原因。

呈现在影片中的滑板,是被三个挚友当作一种放松,一种逃避,一种自然的快感,让他们短暂地逃离处在家中的创伤和痛苦的运动。他们运动中展示出的天赋般的优雅,奇妙和美丽,在影片的开始,成为纯粹少年的天真和魅力的呈现。然而,天真的少年被摧毁在记忆的追溯中,就像X光一样揭露了在诱人的表层下致命的疾病。如果玩滑板时那些鲁莽的有时十分疼痛的尝试是他们无可救药和沉迷的症状,那么刘冰的电影(试图回到自己家中调查他精神创伤的起源)并行着理解他人与自我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刘冰似乎帮助Kerie和扎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和有成效的发展。

《滑板少年》试图把刘冰的寻找,和他们所涉及个人以及道德考量因素在影片中一起呈现。刘冰发现,他的朋友当前的生活深深困扰他,以及他在拍摄他们挣扎时也带入试图对付自我矛盾的情绪。影片的细节甚至可以当为一篇模范式的报道。刘冰对特定但复杂的事件的直接揭露,在带出心理因果关系和逻辑性的同时,并未试图强加一种叙事模式。相反,戏剧性在事件的不断呈现中渐渐形成。这部纪录片的调查本质是建立在电影制作者对拍摄对象的私人摄入,以及制作者自己的需要去塑造形象,跟参与者对话,甚至去超越所有设定的表层关系。《滑板少年》是私人纪录片的最高形式,影片对于创作者的必要性,以及它的障碍,抵抗,情感和道德的需求是它存在的一部分原因。

当刘冰回到罗克福德,扎克正跟一位叫尼娜,刚刚21岁的女性处在爱情中,他们有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叫埃利奥特。然而,他们关系的紧张在影片开头就突显出来:扎克原本工作十分不稳定,在当时他并没有工作,尼娜在当地一家餐厅当服务员。于是暂时地,扎克变成奶爸,当尼娜下班回家时,他想要一部分个人时间。然而,尼娜回家途中就去和朋友喝酒了,或者,当她回家后,放好东西,又出去社交去了。

后来,他们的争吵变得更加激烈。尼娜带走了埃利奥特,住在她阿姨家里。但是她还是继续和扎克见面。有一次,扎克的一个朋友向刘冰播放了一段充满痛苦叫喊的打斗声音----尼娜拿着刀威胁扎克。而尼娜,在扎克不在时,向刘冰解释她当时是在自卫。她说扎克曾经打过她,还指出身上一道扎克打的伤疤,同时回忆起扎克的暴力行为。当刘冰问她他得怎样向扎克提起这件事情时,尼娜却告诉他什么都不用做,她说他们的关系已经到了尽头了。

与此同时,Kerie开始和另一群人玩滑板,他的生活也走上了正轨。他已经被提升为服务员,赚更多的钱,开始享受工作和展望更美好的未来。即使Keire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依旧像在生时一样笼罩着Kerie。Keire还挣扎于身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和爱他的父亲的矛盾中。谈起他的父亲,kerie说他告诉过他,虽然他有一大群来自不同种群的朋友,他仍然需要记住他是黑人。在他的黑人朋友的陪伴下,Keire讲了一个故事解释他的意思。他曾经在开车是被一位警察截停,那位警察握着手枪让他把驾照和行车执照放在仪表盘上防止他伸手进他的口袋。在那一刻,他忽然发觉他可能在任何时候被那个警察开枪杀死。

扎克能意识到他的自我毁灭行为。他承认,比起试图将‘消极的经历转化成积极‘,他的回应是让它尽可能地‘坏’。他从学校辍学,经常醉酒,他说他现在意识到他当前遇到的困难是他早年间一系列选择的后果。他同时充满虚无主义的怨恨,在一个片段中他嘲笑那些规矩正直的人,嘲笑他们对未来做好计划和试图追求稳定,有序繁荣的生活。

在尼娜的部分,她谈到自己糟糕的背景,拥有没有温柔和爱情的童年,以及她在二十一岁时,在她叔叔和阿姨的启发下,才第一次发现家庭生活可以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她的发现伴随着对自我发现的追寻。“我总是别人的一部分,别人的女儿,别人的姐妹,别人的另一半,别人的妈妈;我从没有一个机会了解我自己。” (I was always something to someone, someone’s daughter, someone’s sister, someone’s significant other, someone’s mom; I never got a chance to figure myself out.)她单调的描述中带有电影般的回声。

作为他面对自己精神创伤的一部分,刘冰采访了他的母亲Mengyue,也安排一台摄像机对准他。她承认她更愿意把过去的麻烦留在过去,现在不提及它们。但是她希望为刘冰做一点什么,无论她需要做什么,或者刘冰觉得必要的,来帮助他。这部影片试图通过纪录片来治疗创伤的目的被Kerie在一个不经意的笑话中直言不讳。但是这不是一个笑话,这是影片的核心,也是这部片子广泛意义所在。

刘冰望向罗克福德逐渐褪去的表面,主街道上封起来的房子,声音片段中传来针对该镇的经济困境和其他相关问题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它居高不下的犯罪率。根据其中一个报道,整整四分之一的犯罪是源自家庭暴力。于是乎贯穿《滑板少年是一种自我对抗,不归属任何一种纪录片风格和美学探索的观念。在影片中,并未有一个单词直接提及政治,但是本质上,刘冰对虐待和精神创伤的直面,包括对无意识过去的反抗,改变自我行为,提升自我生活和与家人朋友生活,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政治行为(There isn’t a word of explicit politics in the film, but Liu’s confrontation with abuse and trauma as a way of confronting its unconscious legacy, of changing one’s own behavior and improving one’s own life and the lives of one’s own family and friends, is an essentially and crucially political act.)


原文://www.newyorker.com/culture/the-front-row/minding-the-gap-reviewed-a-self-questioning-documentary-about-what-happened-to-a-group-of-young-skaters

作者:Richard Brody

译者:纠结的茶

 3 ) 不再少年,唯有生活

这才是生活啊,一地鸡毛。哪有那么多快乐的时光,当你看到开头时,以为是一群快乐的少年,滑着滑板,像在风中自由的飞翔。可当你真正看下去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并不像滑板那样好掌控,尽管我知道,滑板于我来说很难,但生活更难。

”I feel like life might be moving too fast. We have to fully grow up and it's gonna fucking suck".

"I don't feel like I've done anything I've ever wanted to do with my life."

我看这部片是因为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滑板少年滑板梦想的快乐片子,我喜欢它是因为它没有这么做,它讲述了像你我一样,那些深陷生活,在生活的漩涡中挣扎的真实故事。但至少,这些少年,有被滑板带来过快乐,而我的生活呢,甚至找不到真正的热爱,连这一出口都没有。

当片尾处闪现这些少年稚嫩的脸庞和现今沧桑的面孔时,泪目了,为他们,也为自己。

 4 ) 《滑板少年》不只是讲滑板

很特别。 我看之前没有看简介,所以本来是抱着了解滑板运动的态度去看的。一开始纪录片里看到很多young man滑板,但是“他们都跟父母和家庭不合,想要逃离社会和家庭,才去滑板的--滑板是他们的救赎。”这个点让我不是很舒服,我觉得滑板更多的是一项爱好,并不是说只有非要到那种处境才可以玩滑板,成绩好的乖乖仔乖乖女照样可以玩。它变得太局限了,太圈子了。 然后紧接着,我才发现这部片子主要想讲的家暴。从三个滑板少年的角度出发,谈谈他们小时候的家庭情况,还有家暴对他们的影响。也采访了在这样环境中的女性,她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和态度。最最最为巧妙的是,滑板三人中的Zack,兜兜转转,自己又因为种种原因,从不和睦家庭出来,最后也成为了家暴的施暴者,让他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有正常的家庭。 导演和另外两个板仔十几年友情很难得,而他们的发展也通过视频展现出来了。有种成长的感觉。

 5 ) 今天你玩滑板了吗?

没想到看完 Minding the Gap 《滑板少年》,我竟然有一肚子话想说,爱这部片子,真心爱。看完之后产生了2019年学滑板的冲动,热血归热血,生活还是生活,就如同纪录片当中,少年们上医院做体检,给孩子换尿布,帮妈妈缴纳账单,忍受哥哥偷自己的辛苦工资…

You have to deal with the shit life or you will get a leaky bag of shit life, though it is in fact.

开场的滑板扫街长镜头必须要说一下,心旷神怡,滑板也太酷了吧,当然前提是你已经掌握这门技艺,不过你也可以直接欣赏那些专业滑板手的精彩表演,就比方说,观看这部 Minding the Gap 《滑板少年》的纪录片。

这个镜头开始的时候,我一边惊叹一边好奇,这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是汽车跟拍吗?可是那些极速转弯和低头穿越停车横杆的视角是怎么拍出来的?不可能是汽车啊,难道是一架 AI 无人机?应该是个人,而且这个人得在滑板上。果不其然,后面摄影师亮相,滑板少年本人兼 Minding the Gap 导演,太酷了。夕阳,微风,街边,大长坡,几个滑板少年,就这么一直往前冲啊冲,滑啊滑,真是美好啊。

3个滑板少年中,最爱 Keire,因为他最爱笑,最真诚。生气跳脚折滑板,今天不上班高兴得在车里欢呼。描述起父亲,和父亲关系紧张,但是父亲去世之后,又无比追念,最后 Keire 去看望父亲墓地,只坐在那里淌眼泪,什么也没说,坐了会儿起身说我们走吧,就像什么都没发生,爱又克制。

Zack 则是令人心碎的那位,嘻嘻哈哈,最酷炫,最不羁,最早结婚生子,然而也是最容易出现抑郁症,他自己也在采访里说,抑郁的时候只想让事情越来越糟,直到死去。但不得不说,拎着孩子去玩滑板实在是太帅了,包括影片最后,那记漂亮的墙上滑板,然后转身陌生大爷投来一个冷漠眼神,瞬间没绷住,笑场了。

而刘冰,手持摄影师兼导演本人,则最细腻,要不然也不会有这部 Minding the Gap,具体承受了多少,作为观众也只能管中窥豹,毕竟就像 Zack 说的那样,这得看你怎么定义暴力,只是有的人遭遇的比别人多一点而已。

刘冰和妈妈面对面采访那段,妈妈说:“如果拍这部电影,做这个采访,可以让你感觉好点,那么可以。” 终于还是没忍住流下泪来。还有,刘冰到底什么时候决定要把这些经历拍成纪录片的?感觉盘了好大的局,片子素材前后贯穿算下来差不多也有10年了吧,太厉害了。

无论是电影,生活,还是某个人,某件事,一般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酷,酷这个东西,它决定了要不要继续深入了解,要不要继续接触。另外一方面,内核,第一道门打开了,门内的花,绿植,沙发,电视,书桌还有贴纸是否有价值?这个价值依托于真实和有意义,它包含价值观。

除了漂亮的羽毛,我们还可以一起坐下来聊聊,而且这个最重要,超过第一条。而 Minding the Gap 符合了以上两种标准,酷,以及内核黏度,牢牢的抓取你,直至结束,然后你发现,你比开始还要爱它。

走路带风的酷炫固然美丽,然而在真实的生活面前,它就如同泡沫,轻点即破,被绑架摧毁,被消耗殆尽,纪录片就这样一直追踪一直拍,同时它又像个 therapy 那样,帮你寻求治愈,自我探索。

影片临近结束最后,大家各自开展了新的生活, Keire 前往丹佛,Zack 支付儿子赡养费,和新女友一起生活,刘冰妈妈又再婚。大家抑郁,逃离,挣扎,放弃,坚持,仍旧没有答案,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们依然玩着滑板,在工作之余,在大街小巷,他们依旧是迎风向前的滑板少年。

(完)

我给你煮碗面吃

Wechat ID: Lamotta_yajie

 6 ) 是令人惊叹的巧合?还是滑板少年乃至整个人类的普遍困境?

当刘冰告诉基尔拍摄纪录片的目的时,听到刘冰原来也有和自己一样的被体罚经历时,基尔先是顿了一下,然后他笑了,他试图以一种温柔的笑容来抚慰刘冰,当然这微笑也意图掩饰一些尴尬,原来我不是真正的了解你。是的,即使是最好最亲密的朋友也不一定了解你的所有,何况我们往往喜欢把最深的创伤隐藏,默认压抑和回避是常用的创伤处理方式。大多数人会经历创伤性事件,也会表现出由创伤引出的某些压力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自然地消除,但对一些人来说,这些创伤后反应会持续存在,干扰正常生活。创伤后反应能够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各种成瘾,而酗酒和吸毒是常见的成瘾行为。

我一直相信这样一种观点,优秀的演员面临一种风险,他们要在摄像机前展露真正的自己。导演和编剧也是,好作品往往需要揭露自己的伤疤,就像托尔金与魔戒,战争的创伤给托尔金带去的不止是痛苦,在用文字来消解战争的痛苦的过程中,他获得了”重生“,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创伤后成长”。所以我说《滑板少年》是一部好作品,导演刘冰直面了自己的创伤。当刘冰请到妈妈来采访时,妈妈也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一点,随着采访的深入,妈妈已经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她说到:”如果你拍这部电影想做任何能够治愈你的事情,都可以的“,刘冰第一反应是想要反驳,但随后他抹了下嘴唇,说到:”也许,也许你是对的“。也许这个词说了两次,此刻,我彷佛顿悟了小津安二郎的映像世界里的重复用意,”重复无意间产生差异“。

《滑板少年》主要由三位人物的故事构成,扎克、基尔和刘冰,同时也有较大的时间跨度,是一部经过了时间沉淀的作品,导演也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人。扎克的故事的主要矛盾在自己组建的新家庭上,基尔的故事主要围绕在虐待自己的父亲上,刘冰的故事表面上在讲虐待自己的后爸,实则更多倾向于和母亲的和解。三人的成长具有相似的背景,都有一个充满问题的原生家庭环境,片中多次通过画外音的形式提到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进一步暗示环境与人的紧密关系,但我能感受到导演对此的克制,他并不想把所有破事的产生都笼统地归咎于环境,或者说,他更想表达的东西更为具体,即身处环境中的人对于人的影响,扎克对父亲产生了失望和抵触情绪,成为叛逆少年,基尔关于自身种族身份的理解源于父亲,刘冰则多次提到重组家庭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可怕的是,这种负面影响还在继续,并且以一种难以摆脱的方式重复,我看到了一种可悲的命运轮回,扎克,从一个对父亲失望的少年转变为一个新的、令人失望的父亲。

基尔和刘冰的故事相似,都有一个虐待自己的父亲,扎克与刘冰的故事也有重合的部分,同样有分裂的家庭,而且作为施暴的角色和刘冰养父的角色产生部分重合。三人并无血缘关系,只是因为共同兴趣滑板结识,这也许是令人惊叹的巧合,又或者这只是滑板少年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普遍困境。

《滑板少年》是刘冰导演的处女作,收获了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导演摄像剪辑都是自己,展示了极高的天赋。我得承认,这部片子,我看哭了,除了对于景别和音乐的审美理解和刘冰导演有出入外,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十分优秀。我还得说,我即将在我的大学生涯尚未结束时开始我的第一部影片,同样是纪录片,同样是运动题材,不出意外,导演摄像剪辑也都将会是我一个人。在稍微了解了影片参与影展的流程后,我第一次打开了影展的官网,打开了投稿页面,官网页面都十分时髦炫酷,而且首页都是前辈们优秀的作品,竞赛章程整齐排列着,显然,我有点动摇,我突然想起宫崎老先生的话,“导演是一辈子的职业”,我开始反问自己,是否真的有成为职业电影人的觉悟,但就像押井守所说的那样一样,“除了电影,我干不下去其它职业。”

先试试吧,总得前进。

 短评

要像个大男孩,风吹又日晒,生活自由自在

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纪录片#666. 纪录片版的[少年时代],自我治疗式的纪录片,观念和手法都相当之现代,尤其是导演对自我的曝露非常有效且有力(包括导演自己作为滑板高手拍出了一些极为惊艳的运动长镜头)。Archived footage用得非常好,这种对资料的占有是旁人完全无法企及的。对破败城市、破碎家庭、小镇青年、滑板社群、家庭暴力等等主题的开掘也比较深刻——“滑板是对抗孤独和家暴的逃避/救赎方式”,很刻意地选择了白人、黑人、亚裔三个主角(但非常有效),当然Keire那段的种族问题处理得比较生硬(而且提出的太晚了,影片基本过半才开始聊种族,这个不太合适……)。结尾又拿资料影像做了个剪辑,异常煽情。年度佳作。

1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我们从缺爱的环境中逃离,我们在偏见的目光里成长,我们一路贴着地面飞行,我们追寻自由也扛起责任。

13分钟前
  • Captain_C
  • 力荐

和《篮球梦》一样,不仅是讲运动,更是在讲人生。

15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BIFF 私人影像记录 以滑板作为支点展开几个滑板少年的成长历程 真实的不像话 导演这么年轻就如此全能 看好他!! (他依然在ins上发滑板的视频ㅠㅠ

16分钟前
  • 세븐
  • 力荐

今天看到一个友邻的日记,想回复点什么,但是打完的字又删掉了。后来又看到另外一个友邻分享了一张图片,这上面写着:我们希望用言语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正是这种感受,很多时候在想说出口的时候无法说出口,怕种种安慰也造成种种错位,但是幸好有电影作为一个共同的缺口,很多感情得以不必明说。我相信在友邻日记的结尾被提到的这部纪录片里,彼此都能找到一个相同的位置,也许观看就是最好的安慰了。也许又不需要安慰,因为安慰算什么呢?大家都没有答案,明日或许依旧如此,只能尽量生活下去,怀抱着绝望以取暖,冬天也肯定会过去的。

20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横冲直撞 被误解被骗 成人的世界 总有残缺

2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看得我都爱上keire了,想给他一个拥抱。看到他的笑容就会知道,他会越过越好的。

27分钟前
  • imma_be_a_star
  • 力荐

很私人同时又无比贴近内心、情绪脆弱敏感的影像。伊利诺伊州小镇的几个滑板少年,都因为家庭的缺失、生活的四处碰壁,而走在一起用滑板找到新的窗口。但到了后来,滑板并不是重点,在好几年的跟拍中几个人从叛逆、迷惘到释怀、成熟,可以说是生活的磨砺,也有人失去棱角带来的感伤。无缝拼接的剪辑有些像少年时代,要不是有个小婴儿一点点长大,还真不知道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导演本身的滑板视角让运动镜头非常有魅力。付出了真心的电影总是会闪着技巧和器材都无法掩盖的光芒啊。

3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有着对话功能的私影像,非常感同身受的体验——兴趣似乎总来自于对孤独与苦痛的疗伤,接着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情感宣泄的出入口。有段特别打动我,就是母亲对着儿子摆好的灯光、镜头,一个劲叹自己婚姻的失败和人生的无常。这段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缩影,它仅以兴趣作为一小部分,更多则是沉浸在家庭、成长为重心的历程里,抚摸“爱与痛的裂痕”。

3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啊人生。。。高潮那个估计是去年电影里最喜欢的一段剪辑了

39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华裔导演处女作,非常私密的影像记忆。三个玩滑板的发小迅速成长为彼此陌生的个体,生活也未如人意,只有滑板能让他们重回少年时。因为是拍摄身边人的故事,素材积累得很扎实,镜头非常生活化。集编剧剪辑摄影和出镜于一身的导演有前途啊!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真实地看哭。《燃烧》的现实,只不过,是充满希望又温暖的结局。

46分钟前
  • Xaviera
  • 力荐

刘冰最主要的身份还是摄影,区别于国内在组里压抑坏了的执行与掌机,攒够了愤怒(或许还有经验)便伺机转导演,他选择了纪录片,大概是一个清醒且诚实的选择,希望提名所带来的关注,不会毁了他

50分钟前
  • 苏乏
  • 力荐

让你看看被生活欺负过的美国少年人的脸。导演很厉害,不留痕迹的一步步深入。

5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运动镜头太美了,视线循着少年滑行的轨迹,仿佛能听到耳边自由的风。这种自由感不仅体现在影像层面,还落实在结构上、剪辑上、甚至创作动机上,这一切既来自导演对拍摄主体的熟悉,也来自陌生,熟悉带来亲密感,陌生引起好奇心。更奇妙的是如此自由的表达讲述的却是一段段被锁住的人生,原生家庭的痛如咒语般牢不可破,唯有回望之时才能读懂彼时之爱。

5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第一个镜头出来就能确定导演是一个对moving image有着genuine creativity的创作者;倒也不是说勤勤恳恳拍出好看影像的人就不如这种天赋型,最后电影的质量和这个也没啥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天赋型选手拍出来的作品每一帧都很美,是可遇不可求的享受,而勤恳型的太难避免观影过程中有无聊的时刻…叙事与讨论也比我预想得复杂很多,导演脑子很清楚,insider/outsider这种极大的创作困难也化解得很漂亮(后来加入的剪辑师作为完全outsider视角功不可没),聪明,懂苦,还温暖真好。跑题:autoethnography做这么好简直学术榜样;我觉得他本科学文学还是帮助很大,因为autoethnographer基本就是个novelist

57分钟前
  • 力荐

Keire: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一种解药,当我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只要玩滑板,我就会没事……当解药失效,所有糟心事又回来了。—— Zack:我感觉到压迫和绝望,我知道我就是我自己的敌人 这种感觉糟透了,你的每一次决定都使你现在的生活更加糟糕,无处可逃…… —— -Bing's mother:我尽量在帮你。如果你拍这部电影 能让你感觉好一些,那么可以,你不能改变过去。-Bing: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也许我...也许你是对的,我需要向前,而不是活在过去。-Bing's mother:我希望你可以,只要我能让你感觉好点,那么可以。-Bing:嘿 咔……

5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一边看一边感慨万千,跟着影片的节奏在情绪起伏,偶尔湿润双眼。一个年轻人对家庭残缺、暴力很隐晦的控诉,做得很温柔但是就是能感受到他的激进想法。这是一部导演疗伤的私人记录,却能抚慰无数孩子,愿你们健康长大将来看这个片子不会再太埋怨这样成长起来的父母吧。[A-]

1小时前
  • 帕拉
  • 推荐

真好啊,所有动人的、感伤的、难过的、激动的,都被极为有效地讲述给观众,滑板只是引子,不一味贩卖情怀也无意回避磨难,导演镜头中两位挚友的笑容都太令人印象深刻,与母亲的对话同样难忘,往日的痛楚和当下的辛酸都化作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忱,街头滑板少年的身影或许是彼此老去后仍会乐意谈起的往事。也难怪近年美国独立片会爱拍滑板了,不过相比其他成色尚可的剧情片这部纪录片或许更值得被珍藏,几乎是私人影像的最佳呈现方式了。

1小时前
  • 柯里昂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