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劫

爱情片内地1934

主演:袁牧之  陈波儿  

导演:应云卫

 剧照

桃李劫 剧照 NO.1桃李劫 剧照 NO.2桃李劫 剧照 NO.3桃李劫 剧照 NO.4桃李劫 剧照 NO.5桃李劫 剧照 NO.6桃李劫 剧照 NO.13桃李劫 剧照 NO.14桃李劫 剧照 NO.15桃李劫 剧照 NO.16桃李劫 剧照 NO.17桃李劫 剧照 NO.18桃李劫 剧照 NO.19桃李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0:19

详细剧情

陶建平和梨丽琳是一对受过教育的青年男女,同时也是一对恋人。毕业后俩人结婚成家,过着平静舒适的生活。陶建平就职的公司内部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

 长篇影评

 1 ) 倾向鲜明的电通公司(名解助记)

电通公司只出品了四部影片:《桃李劫》(1934,袁牧之编剧,应云卫导演)、《风云儿女》(1935,田汉原作,夏衍分场剧本,许幸之导演)、《自由神》(1935,夏衍编剧,司徒慧敏导演)和《都市风光》(1935,袁牧之编导)。左翼电影人的社会观念和电影意识在这些影片中得以集中体现。而与明星公司不同的是,电通公司是专为拍摄有声片而成立的,并将有声片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袁牧之和司徒慧敏。

袁牧之在电通公司成立之初虽然还是个演员,但在有声片创作上,他发挥出了特殊的艺术才能。他编剧、主演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桃李劫》。故事中,陶建平和黎丽琳从建筑学校毕业后就结了婚。社会的残酷扼杀了他们的最初理想。陶建平最后只得在一家船厂里作苦工。为了救妻子的命,陶建平偷拿了会计室的钱。可是当他请得医生赶回家时,妻子已经救不活了。他万分悲痛地把孩子送到育婴堂。这时警察已经在家里等着他,最后法庭以盗窃拒捕、枪杀公务人员判处他死刑。死前他向曾对他充满希望的老校长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影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故事,结构严谨。而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于揭露出罪恶的社会对青年人的戕害,人物的悲剧性被刻画得真实有力。袁牧之、陈波儿融入了内心体验的表演方法,将人物从充满理想和朝气到走向死亡的过程演绎得十分深入。

影片的最大成功是充分利用声音元素、拓展画面的空间,参与影片故事的叙事。如黎丽琳拖着病体提水上楼时,画外响起了工厂放工的汽笛声,表现了画面外另一个空间的活动,这促使她急着回家做饭,结果失足摔下楼来,受了重伤。

影片最后,老校长手里拿着陶建平毕业时风华正茂的照片,这时,远处响起了处决他的枪声,老校长心灵受到震动,手里的照片飘落地上。枪声起到了情节上触动老校长心理活动的作用。

影片还利用音响烘托情绪,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制造环境气氛。陶建平在工厂做苦工的时候,工厂里铁器发出的轰响,画面上他瘦弱的身影在巨大的机架下挣扎地推动堆满器件的车子,显示了人物的弱小与命运的悲哀。

妻子死后,陶建平把孩子送到育婴堂,这时孩子的哭声和周围的风雨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极其浓烈的悲剧气氛。

影片很好地运用了声音突显了影片的叙事主题。片中两次唱起了聂耳作曲的《毕业歌》。一次是在学生们的毕业典礼上,歌声高亢,充满了青春的朝气。第二次是在处决陶建平的枪声响过以后,歌声再一次响了起来。

歌声所代表的青春形象与老校长内心的悲痛形成了很好的映衬,深化了主题,显露出影片的批判意义。影片声音形象的充分塑造,标志着我国有声电影的观念和运用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联想:社会是怎样将一个正直的人逼上盗窃之路,这一点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偷自行车的人》不谋而合,而《桃李劫》将此展现得更为激烈与绝望。

 2 ) 《桃李劫》

 
影片中的校长进监狱去探望学生建平,镜头里包含着监狱的栅栏,这镜头表明他已经来到了监狱,但自我感觉这个镜头很难拍,即镜头到底放在哪里。

影片中校长和学生含泪相拥,画面中只有一个学生眼中含着泪花前景却是栅栏窗的脸部特写,寓意深刻。影片中建平工作无果后走向妻子的镜头,用的就是窗户作为前景,达到类似的效果。影片中丽琳受骗,她和马经理所处画面类似于建平工作无果后走向妻子的镜头,用的就是窗户作为前景,达到类似的效果。这表明她们将要受制于不公平之事了。影片中这个地方神来之笔还在于,镜头一转,就是建平开窗探望丽琳是否回来的镜头。

戏剧性在于“好人受迫害”和“屋漏又逢连阴雨”

电通影片公司创作的影片不多,但电通二字,寓意深刻,有了电,就有了现代文明,有了进步;这个公司取这个名字,寓意希望通过他们的电影,给电影观众充电,以期进步。

影片中建平辞职原因的情节,类似《恋爱之道》的一个情节。

影片中丽琳找工作跟马经理面谈,影片中他们二人的声音是画外音,画面上出现的是一只猪,很有寓意,这跟后面的同事画画讽刺丽琳的图片有关联,即一只口馋的猪垂涎一瓶花。

影片中的画面分割画面(二人打电话互通信息,丽琳报告她拿到工资时)。

影片中门的运用。如建平找丽琳时匆匆忙忙中反复出现的门,这达到了一个“求助无门”的寓意,也是受制于时代的一个寓意。在丽琳逃出马经理牢笼时,这扇门又出现了,这扇门的作用就类似于跳出火坑的关键了。门在影片中有着巨大的寓意。这是不合理时代的一个象征物吧!

建平形象的转变,这不仅仅是衣服的改变,更是一个经受了挫折之后的无奈成熟与现实。

建平最后工作的地方给人不舒服的感觉。

小孩的啼哭,建平心中的痛哭,对丽琳死与对时代的痛哭。

把小孩送到孤儿院,外面是下着雨的。似乎电影形成了一种共同点,如《群魔》,《大团圆》《关不住的春光》中的风和雨。

 3 ) 006

1934电通影片公司 编剧袁牧之 导演应云卫民国发展期 (1930-1937)

现实主义作品。没有空洞的说教,将对腐败现实的揭露建立在真实,可感的具体细节和生活情景的构建上,开头和结尾以老校长的探视和悲叹首尾呼应,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艺术上,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尝试和有所成就的有声电影。创造性的将画面和声音有机结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感人艺术效果。使声音在影片中真正具有了本体的电影式的叙事和表现能力。

隐喻蒙太奇和极强的反讽含蕴

 4 ) 电影史上课pre

1、 创作背景

1. 上映时间:1934年12月16日

2. 历史背景:

左翼电影运动:

30年代,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管控之下,神怪武侠片退隐,为电影市场留下空间。并且,当时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思想上倾向于左翼,二是要求抗日的民族意识高涨,两大因素促成了左翼电影的诞生。

最直接的原因:1932年5月,明星公司在洪深的建议下,邀请夏衍、郑伯奇、钱杏邨(阿英)三位左翼作家担任“编剧顾问”。

1933年是左翼电影年,出现了大量的直面阶级冲突和呼吁革命抗日的左翼电影作品。但是这些意识鲜明的影片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遭遇了删改、禁映的命运。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电通公司。

1934年,左翼电影开始改变创作策略,不再直接说出革命、阶级等敏感词,含蓄地表达革命理想。在题材的选择上也更加开阔,反映市民生活的题材日渐增多。

电通公司的成立与《桃李劫》:

从1933年的年底开始,新兴电影受到的政治压力越来越大,左翼电影人迫切地想找到一块新的电影阵地。

在美国学习过无线电机工程的司徒逸民、龚毓珂和马德建三,以及司徒慧敏创建“电通电影器材制造公司”。在此基础上将公司改组为“电通电影录音服务公司”。左翼影人便与之合作,借原有的录音厂办起了电影制片厂——电通公司 。

电通公司的历史评价:电通影片公司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左翼电影公司,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1935年,电通公司终因经济困难和国民党当局的迫害而停止拍片。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电通公司共摄制故事片《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和《都市风光》等4部享有盛誉的影片,在反文化“围剿”的斗争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3. 文化背景与幕后制作:

制作班底:

由于“电通”的左翼背景,当时已经成名的演员、导演担心背上与共党合作的名声而失业,所以,该片的演员大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而制作班底中,绝大部分人员是刚从戏剧界转来的。

同步录音:

应云卫决定采用司徒慧敏刚刚研制成功的“三友式”录音设备,采取同步录音的方式拍摄《桃李劫》。

重新补拍:

《桃李劫》的成败关系到左翼电影运动的全局。在投资人马德建鼓励下,剧组经过交流,决定补拍。经过两个补拍修剪,《桃李劫》才拍摄完成。

4.《桃李劫》的历史意义

《桃李劫》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也“标志了这一时期左翼电影‘围剿’的重大胜利”。

2. 主创介绍

导演:

应云卫(1904-1967),祖籍浙江省宁波市。集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于一身,是中国话剧运动和电影事业的先锋。

1934年,在白色恐怖下,他在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影片《桃李劫》。后在他从影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导演了《八百壮士》《塞上风云》《忆江南》《追鱼》等18部影片,被称为“剧影双栖”的著名导演。

在故事编排上,应云卫注重戏剧性和真实感,具有经典好莱坞叙事的风格。并且延续着对观众的注重、对戏剧性的追求、对真实感的强调这三个电影理念。

主演:

袁牧之作为电影艺术家,他集编、导、演于一身,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堪称一代电影大师,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34年,袁牧之加入电通股份有限公司,在夏衍等人的帮助下,编写剧本《桃李劫》,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有声影片,该影片被认为是“五四”以来优秀影片之一。

1935年,10月,他成功地编导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这部影片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也是袁牧之电影执导的处女作。

1937年,他编导的《马路天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影片被认为是中国有声电影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陈波儿

1934年在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电影处女作《青春线》,后与袁牧之共同主演《桃李劫》获得好评。后拍摄《生死同心》《民主东北》等,并领导摄制了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

大多数观众以为,陈波儿只是大明星。其实,延安电影制片厂,就是在她的奔波与呼吁之下建立的。其开山作《边区劳动英雄》,她是编剧和制片人。

新中国刚刚诞生,她又奉调进京,领导电影人拍摄出《赵一曼》《白毛女》《钢铁战士》等26部故事片,奠定了人民电影宏伟殿堂的基础。

为培养人才,苦心经营电影剧本创作所,培养编剧,还创建表演艺术研究所,即后来的北京电影学院。

三、《桃李劫》叙事结构、视听语言及人物形象分析

(一)视听语言

《桃李劫》在影史上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它音乐与音响的使用。可以说,《桃李劫》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

影片中的插曲《毕业歌》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这首歌分别出现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大家看这个片段。开头这段是毕业典礼上一个个心怀壮志的毕业生们在唱他们对于未来的畅想。极富力量的歌词,不仅是片中学生的心声,也鼓舞着看影片的每一个国民。

而第二个片段是陶建平被拉去枪毙,老校长看着手中曾经意气风发的他的照片,枪声响起后,《毕业歌》再次响起。这些歌词曾经教会陶建平要正直善良、心怀理想,也正因如此,不向黑暗社会屈服的青年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在《毕业歌》之前,声音只是简单地介入电影之中,大多都是伴随着西洋乐调主人公进行自己的动作,音乐并不参与叙事,如果配乐选择不当还会影响影片的观感,比如《春蚕》中的这个片段。

而《毕业歌》不仅参与到叙事中,更表达了左翼意识形态的诉求,在三十年代那个文盲率很高的社会,用声音传播进步思想是更为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中国电影配乐不再只能听到西洋流行乐,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与风格也开始出现,比如《渔光曲》《四季歌》《天涯歌女》。

影片中环境音的使用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桃李劫》中环境音响的使用是音响效果第一次在中国电影中使用,不久之后使用环境音响才开始在影片中占据主流。

下面咱们看一下这三个片段,第一个片段两个人相恋的时候,刻意放大的鸟鸣声代表着两人对未来的希冀,当两人走向社会,我们能听到密集的汽车、工厂的声音。最后陶建平被逮捕的那场戏,刻意放大的喘息声让观众感受到陶建平被逼入绝境。

音响的使用还具有扩展叙事空间的作用。大家看这场戏,黎丽琳刚刚生产完,她在家里拎着水桶上楼,音响是工厂放工的声音,她着急给丈夫做饭才摔下楼梯,酿成巨大的悲剧。这里工厂放工的声音就宽展了荧幕内的叙事空间,观众可以想象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场景。还有枪决的那场戏也是,虽然荧幕中只有老校长,但是枪声就已经告诉我们另一端发生了什么。

在镜头语言的使用上,观众很容易捕捉到影片中几个具有象征性的符号。

比如这个片段,镜头从猪拉到马经理,马经理跟女主说自己是属猪的,将马经理暗喻成猪。

还有这两个片段,当两人搬入新家时,前景是策马的塑像,寓意着两人心目中积极美好的新生活,而在黎丽琳险些遭到马经理的性侵,两人回到家后,陶建平气愤之下将塑像摔成粉碎。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畅想也最终破灭。

大家看这个片段,电影中出现了两次搬家,每次搬家都用相同的机位拍摄了两人往下走的画面,这不仅仅是下楼,也是那个年代精英阶级的知识青年被迫不断地往社会底层走。《桃李劫》中这些镜头符号的设计给观众留下回味与反思的空间。

影片在技术上也颇具先锋性,转场技巧就很见功力。

比如这个片段,镜头推到报纸的“一人”,再由报纸中慢慢扩大的洞转到应聘现场,一整个屋子的人在竞争着一个名额,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颇具讽刺意味地展现出来。

在那个电影美学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的年代,注重画面构图已经是罕见,《桃李劫》中使用大量框架构图,窗户或者铁栏做人物前景给观众一种直观的压抑的视觉感受,以达到用构图参与叙事的效果。

(二)人物分析

1.陶建平

《桃李劫》中陶建平的形象是男性知识青年的形象。大家看这几张照片,人物在视觉形象上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反差。这背后反应的是身份认同的转折。

王fan森指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处在“一个过去熟悉的规范与秩序皆跌得粉碎的年代。”在这一时代变革中,寻找自身的新定位变得非常困难。

《桃李劫》中陶建平这个角色就充分反映了袁牧之对于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迷茫,手无寸铁的知识青年到底如何承担国家前途,是否应该谦卑地学习成为工人。

最后,这种身份定位并没有找到。陶建平为了救自己的妻子偷钱,被枪毙,作为精神领袖的“父亲”式的角色校长看着手中的照片陷入了自我反思与怀疑。至此,影片对社会的悲观情绪的表达到达顶峰,最沉重的绝望是太阳的陨落,是精神之父的死亡。

电影上映后,有评论认为陶建平的悲剧不仅仅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比如说,他一直用辞职来表示对社会黑暗的抗议,他的率性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结局的重要因素。

左翼电影评论认为陶建平的正义感,正好衬托了社会罪恶才是造成悲剧的真正的原因。如果一个社会竟然无法容纳或接受这么一个优秀的青年,那这样的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就微乎其微了。

2.黎丽琳

袁牧之在创作黎丽琳这个角色时产生了一种很矛盾的心态。

一方面,影片表现软弱的知识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依然处于附庸地位。另一方面,影片是一种颠覆男性对女性本能欲望的创作呈现。

大家先看这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是校长嘱咐她要永远地鼓励建平,第二个片段是建平母亲说建平要赶紧找事情做,丽琳就代替我管管家事。两个人拿到了同样的学历,但女性在男女相处中只能作为助力,却不能作为主导。

大家再看这个片段,陶建平看到妻子找到工作后的反应是说“我可并不觉得快乐,一个男人为什么要靠老婆养活他。”可见,陶建平一直陷入主流男权意识之中。

大家看一下这个片段,黎丽琳在遭到马经理的职场性骚扰之后被陶建平打了一巴掌,为了自证清白,她选择辞掉工作。黎丽琳的辞职不仅仅在于骚扰本身,更重要的是她要向丈夫证明她的忠贞。“女性的家庭与工作,这两种角色一旦发生冲突,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从家庭角色。”这在女性微观理论体系中属于“角色理论”的内容。黎丽琳最终选择服从家庭角色来获得男性认可也体现出角色自身的软弱性。

在三十年代,电影的造梦作用十分重要,观众的欲望通过电影的观看获得满足。无论是从艺术的标准还是商业的标准来看,电影中的女性身体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导演注重刻画黎丽琳是一个有价值的知识女性形象,相较于其他电影中注重展示女性的外表而言,袁牧之更注重女性内心活动的体现,更关注其思想及情感的变化。

另外,陶建平和黎丽琳彼此相依为命的,在人物关系的构建上,对于女性的角色定位给予了其足够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那种男性对于女性本能欲望的创作观念。

总之,袁牧之对于女性的观念以及所设置的社会话语境遇十分矛盾,他在尝试用一种最切实的方式去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

(三)叙事分析

倒叙:《桃李劫》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这种倒叙的叙事手法在一开始就将破碎之后的凄惨境况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叙事风格现实主义:乔治萨杜尔在他的《世界电影史》这样写到“谁要是看过袁牧之的《马路天使》,如果不知道该片是在1937年出自一个对法国电影一无所知的年轻导演之手,他一定会以为这部影片直接受让雷诺阿或者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事实上《桃李劫》的叙事风格也是极现实的、质朴的。比如这个片段,用这样淳朴的叙事节奏来讲述现实主义的故事,增加故事的感染力、代入感。

四、主题

《桃李劫》通过人物的命运走向揭示主题。比如电影虽然讲述一对恋人的故事,但是电影从未进入才子佳人式的言情模式,而是通过两人真实的凄惨的生活批判社会黑暗。与二十年代“鸳鸯蝴蝶派”电影不同,对比两个年代对于恋爱关系的刻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袁牧之在左翼意识之下对恋爱与革命的话语重构。

《桃李劫》作为一部左翼电影,揭露了知识分子作为无序发展资本的佣工,其自身的劳动与创造价值不断被剥削、贬值,最终消解其高级市民身份与传统儒家精英之“救世”理想,认识到自身不过是无情社会一个齿轮的异化处境,昭示出社会制度等阴暗与不公。电影通过展示悲剧唤起社会民众关注,赢得舆论上的广泛支持,以期来唤起民众意识的觉醒。

 5 ) 笔记|第一次声画的优秀运用

简介:

应云卫是中国电影、话剧的著名导演。他原籍浙江慈溪,生于上海。青年时就喜爱戏剧,参加了讽刺剧的演出。1921年参加上海戏剧协社,成为主要负责人之一。

《桃李劫》——1934年创作,电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袁牧之编剧兼主演,是国产录音机录制的第一部完全有声片。

主题:

影片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它以有为青年的屡屡挫折展示社会的黑暗虚伪和不容正直善良的可怕。让人不由想到《偷自行车的人》,同样也是正直善良者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的无奈之举,两者的结局都是悲剧的。

陶建平在鸿记轮船公司反对超栽危及乘客安全而被解职,在营造厂因反对偷工减料而丢了工作以及贸易公司经理企图侮举黎丽琳的情节,一次次揭露黑暗势力充斥社会的污放不堪,以美好理想被生活摧折、要报效国家却家败人亡的人生悲剧对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

影片具有悲剧的震據力,它真实地展现出正直善良的小知识分子陶建平是如何从朝气昂扬、憧憬理想,到屡遭失败、沮丧灰心,再经痛苦挣扎而最终被逼无奈的毁灭过程,深深地震據人心。有为却不能为,善良正直却惨進厄运,纯洁理想被污移现实彻底击碎,这种悲剧广衷无边的沉重,令人感到窒息。

音画表现:

作为中国电影第一部全部有声片,也是第一部较好发挥音画功能的影片,声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表现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画面通过鼓掌声音进行转场,声画对位反映人物心理。

音画表现的煽情力很强,比如影片着重突出了囚犯拖动的僚锋声,与艰难行进的陶建平的画面构成音画合一关系,加强了沉重悲惨感;送婴去育婴堂的场面,凄风苦雨中趟想而行的人物画面和刺耳的风声、萧索的雨声与凄惨的婴儿哭声棍杂在一起,构成了悲剧的交响。建平为谋生到船厂劳作时巨大的"轰隆"声、黎丽琳产后艰难提水上楼时听到工厂汽笛声等情境中,不难感知其再现生活状况的作用。而"毕业歌”的作用更为引人深思,栋梁之材却魂魄归西,在歌声的回唱中不能不发人深省。

影片结尾的声画结合达到相当出色的程度,僚拷的沉重长曳,礙碎了青年的抱负和老校长的期望;枪声的不期而至让他猛地一震,心灵巨大的悲哀是画外枪声的延续;随着飘然而下的相片而响起的"毕业歌"的悲痛难抑的昧道,弥散在整个银幕之间,久久难以散开。

细节:

同时,影片在细节的表现上注意了暗示和隐喻。比如陶建平泪眼模糊中写下亲子生辰的那张纸,背面却是欢天喜地结婚时写的"今天是我们新生活的开始"的新婚日记第一页,不堪回首的经历和痛彻心扉的毁灭感跃然纸上!

 6 ) 深刻性

首先,不得不说三十年代的电影思想内涵确实比如今深刻,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有点类似于悬疑大师西区设置悬疑的方式,这个是很棒的~

其次,对社会问题的强烈批判。人性的自私自利,冷漠,私欲,龌龊。社会关系的勾结。这些都展露无疑,而里面最正直的人,袁牧之饰演的陶建平却屡次因坚持正义与良心而被斥责,终究因不愿同流合污而屡次辞职。最后去了工厂里营生,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学校的所学的,所浸泡的,所坚守的,到了社会却统统褪去了~就如之前每每在书上看的,许多文人因不满官场上的勾当,坚持真理正义而被贬黜,终究只能当个小官,抑或被迫害致死般起凄惨。也又如之前看到的郑爽因在节目中因为比赛规则不公平而发怒,却也被许多网友所怒骂。不知道这世界是怎么了,从古至今,亦都是小人当道,君子却往往被推至一旁,当然,这或许也是个例。依旧相信正义与成功有时还是可以划等号的。

最后,很显然,这是一部悲剧。悲剧的深刻性不言而喻,这样的主题所采用的悲剧的方式确实效果上更加的震撼。原来就业问题是从古至今所有的,也让我想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罗马十一时》,也是通过悲剧的方式来揭露就业的问题。剧中也都有有死亡的悲剧。

再说一点缺点吧,其间特别想笑的是

其一,在声音上,应该是因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在声音上的处理不是很好,以至于那个说话都很慢,即使是很生气的话语,语调也是很慢,这点有点搞笑显得。

其二,在表演上,感觉表演略显夸张,木楞。不是很自然。

总之,撇去技术上的问题,思想内容上和故事讲述方式还是很值得学习的。最深刻依旧是最后毕业歌的响起,犹如现在的我听着校歌,还在回味着校园的青春,明丽。哪知毕业后社会的污浊,哪知未来的艰辛。残忍的社会终究是把豪言壮语给磨灭殆尽,希望自己依旧能够坚守吧,也不至于过程陶建平那般吧~

 短评

一身空谈理想辜负妻子殷殷,冲动耿直不会变通在任何时代都是悲剧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要想生活过得去,还得睁一眼闭一眼,最后掉在地上的照片神来之笔

10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倒叙,毕业歌,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表演剪辑不成熟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有声片。反映出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更悲怆的社会现实。而且比新现实主义早了十几年,可积贫积弱的国情让中国那一时期的无数神作都没能产生应有的国际电影史意义

17分钟前
  • 我读书少♂
  • 力荐

感觉七十多年前拍的东西,现在还特别现实!!!

19分钟前
  • 日富一日
  • 推荐

资料馆. 2K修复(声音亟需进一步修复). Marienbad 同款浮雕开场字幕,甚至在开头还有一次移步换景。摄影机的运动多次打破空间界限(几乎所有以雕塑为起始的镜头;进出旅馆大门的镜头),仿佛呼应着影片本身对于社会的抗争。剧本还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悲剧,袁牧之的悲剧也有其自身因素在其中。有多次失焦,但哪些是有意为之恐怕无从考究了。拉开放婴儿的箱子却已经空空、追捕倒地的瞬间涌来四面八方的伞群:回忆部分最后一幕的这两个镜头很有意思。最后的枪声在预料之中,《毕业歌》形成的声画对立倒是意料之外,颇为惊喜。

23分钟前
  • Navetek
  • 推荐

国产第一部有声片,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什么的,发现几十年后自己也没比前辈过得好到哪里去,何其悲啊!主演就是袁牧之!!!

26分钟前
  • 团小纸
  • 推荐

放在中国电影史的位置上来说 确实是不错啦 万恶的资本家啊就像现在一样。。。。

28分钟前
  • minyee13
  • 推荐

【2019年9月6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纪念影人·袁牧之先生诞辰110周年」-修复版】“千面人”袁牧之,中国有声电影的奠基者。本片是他第一次涉足电影创作,与应云卫合作,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30年代,中国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本片创新了诸多的制作手法,长镜头的设计、构图的新颖、演员的调度以及剧本的工整格式,对女性的描写在当时社会也迈出了很大的一步,是中国电影史上很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但时代的局限性导致影片的缺点十分明显,电影表演艺术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各个导演的创作风格不一,台词刻板、节奏过于缓慢、肢体僵硬等等的物理限制。

31分钟前
  •  
  • 推荐

非常新现实主义,如果中国电影有机会按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绝对会创造出更丰富的可能性。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虽然对白有很多口音,有的地方压根听不清在讲什么,但已经作出了非常成功的探索。前后两次的《毕业歌》形成了鲜明对照,来自画面外的枪声暗示了一切。开始不久用了匹配性剪辑,将二人携手写日记的画面转场到袁牧之工作的场景,并多次使用斜角擦除代表工作的推进,之后甚至形成对比蒙太奇表现有无工作的二人,以及用斜角来构成二人打电话的框架。陈波儿去找工作,镜头先给到桌上的雕塑,不仅意味着表面的二人都属猪,而且还说明了面前老板的品性,不过那个时候能说出“女人应该找点事情做”,也是很大的进步。从二人的婚纱照变成二人对立的单人照,也象征隔阂的产生。男人的傲气让他一败涂地,不过最终还是旧社会压迫的结果。

32分钟前
  • 高詩遠
  • 推荐

桃李反成桃李劫,旧社会恶就恶在不仅把农民变成鬼,还把毕业生变成罪犯,让中产阶级随时面临阶级坠落。意大利新现实是左翼电影玩剩下的。

34分钟前
  • 呐呐呐
  • 还行

开始对意识形态明显,过分强调阶级冲突的电影产生厌倦。尽管袁牧之的剧本十分有力量,但缺乏一种视角更高的思考与分析。左翼电影的这一特色既成就了他在三十年代的辉煌,也成了日后对其艺术价值的最大束缚。

36分钟前
  • 兔小姐
  • 还行

电通公司只有寥寥的四部作品,这部左翼经典在现在看来很难说表现了多大程度上的社会现实,反而更像理想主义青年人的毁灭过程,这不是社会的责任,其实更是成长的代价。只不过左派狂热过后,还好留下了一首毕业歌。

41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男主角不就是我吗,毕业之后就从正太变成大叔- -亮点很多:第一部有声电影,剧本,结构,化妆,等等,对反映当时大都市社会面貌也有文献价值(仅代表左翼视角)。但是表演实在牵强。

42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4+自尊心真是一件肮脏的东西。“為維持人道,為尊重法律,不能再裝了。”“裝,一定得裝。”“我受過教育的人是幹這樣事的麼?我還年輕,我肯奮鬥,我肯努力肯刻苦肯忍耐,不怕沒有吃飯的地方。不過,不合公理不近人道的事我是不幹的。” 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果补拍应聘失败后误会和校长手血更佳。htt

45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应云卫,左翼电影运动代表作,电通影片公司,商业属性。戏剧出身,改编欧洲舞台剧《未完成的杰作》,反映当时上海失业问题。导演身份决定了电影艺术风格追求位居其次、故事戏剧内核的铺展为首,强调客观环境带来的冲突,符合反映阶级矛盾的需要,在本片中着眼个人景愿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倒序,设置悬念,故事编排上借鉴经典好莱坞叙事(平静、被打破、混乱斗争、重回平静);骑马塑像、信纸、文凭等道具的反复出现,既有象征意味又有技术真实。

46分钟前
  • YAN.Y
  • 还行

第四期 银幕玫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48分钟前
  • 心之旋影
  • 还行

他是我很爱的一个学生。。。人是自己做的。。。最后拘捕一段很经典。。。我看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还好

51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戏剧化的表演以及生硬的对白是显而易见的,不过那时都是如此。虽然现在看来很多粗糙的地方,但仍然有很多细心且独到的处理。理想主义青年的悲剧。绝对的正直是一定无法在社会生存的,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桃李正好是两个主人公名字的简称,也对应了片名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8.5,电影语言的强悍几乎可以忽略电影在表演上的生涩和剧作上稚嫩,电影对音效的开创性运用对有声电影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理想主义寸步难行的故事发散一下在当下社会依然具有一定批判价值。城市的牢笼属性在电影里面体现太明显了,我喜欢陶建平在栏杆前被抓的镜头。总体很喜欢。

57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