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  凯文·贝肯  J·K·西蒙斯  米歇尔·莫娜汉  约翰·古德曼    

导演:彼得·博格    

播放地址

 剧照

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2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3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4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5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6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3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4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5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6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7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8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9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06

详细剧情

影片聚焦于2013年发生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是继《伦敦陷落》《深海浩劫》之后,又一高口碑灾难巨制,该片真实还原了在波士顿恐袭发生后,FBI、当地警方在102小时内全力缉捕真凶,阻止了犯罪分子下一步攻击行动的英勇事迹

 长篇影评

 1 ) 让我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爱国!

我相信这个观点绝大部分观众都认同:好的电影绝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输出方式。而意识形态本身却并不妨碍其成为一部好的电影作品,这也解释了瑞芬斯塔尔为纳粹创作的《意志的胜利》为什么是一部优秀影片,而《建军大业》却是一部烂片。就像绿绿们也同样可以拍摄宣传意味浓厚的优秀影片,并不会为真主的血腥而否定全片的价值。恰恰相反,最垃圾的电影往往连个可输出的意识形态都没有,通篇都闲扯淡逼,生搬硬套拼凑出一个所谓的“故事”,可是当你分析起它的价值观时,却是似是而非的。就像如今中国的社会现状,堕落的源头就是“不明确”,是非不明确,审美不明确,连善恶都不明确。就像剧组那些自以为通透的中年男对我的“循循教导”:年轻人,做人要圆滑。

圆滑个屁!我就是个小演员我需要什么圆滑?我就混口饭吃不用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甚至狼狈为奸勾心斗角只图个上位机会,而且我早就知道在真正有资源优势的对手面前,所有这些伎俩手腕加起来都顶不上个屁用。也许绝大多数中老年男都被《三国演义》洗脑了,真以为出身底层只靠耍手腕就可以扭转乾坤改变命运呢,其实世间就寥寥那么几只黑天鹅,绝大多数都是凡尘里的一缕烟,错觉,完全是认知上的错觉!当我早早明白了这一切,我也就早早放弃了圆滑,我知道我这一生可能很大概率“不成功”,所以我只期望能活出自己,让自己有模有样,有情有义,更重要的是:有个属于自己的“明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审美观。对就对、错就错,不存在又对又错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那都是无耻的人想混淆视听的人在给自己找借口!

《爱国者日》就有明确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没什么新鲜的,往大了说是老生常谈: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也可以换种说法:“爱是战胜邪恶的唯一手段”,但也完全算不上“新”。重要的是它很明确,并且贯穿始终。它不回避一些关键性问题:比如邪恶的载体是穆斯林,政府向公众刻意隐瞒案件细节甚至一度忽略了原本应该被密切注视的恐怖分子,只为了不激起反穆斯林的情绪。光这一点,也许再过二十年中国电影都做不到!(想想75,我家亲戚是亲历者,残忍血腥程度举世罕见,竟然连个纪录片都没有,就更别提主流叙事电影了)

为什么会这样?实在让人愤慨!这种往往会铸就伟大电影的重大社会题材中国就根本没人敢拍!你说中国的电影人憋屈吗?公平吗?别老拿伊朗电影说事了,实际上它们根本不行!除了少数几个天才导演的那几部屈指可数的文艺片,伊朗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上连个屁都不算!因为他们的审查制度就决定了,他们的电影工业根本发展不起来!电影工业不发展,你拿多少个电影奖项都没用!你还是落后,还是无法占据意识形态输出的高地!文艺青年确实喜爱伊朗电影,但那就那几个中国文艺青年也扶持不了整个工业体系,这是最最简单的道理。

中国不缺乏阐释明确价值观的优秀电影,但这样的电影目前却不是市场的主流。我们的爱国主义电影根本就没有揭示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包括《战狼2》。在很多电影里,包括在观众的心中:爱DANG就是爱国,爱ZHENFU就是爱国,爱人民解放军就是爱国;但面对自己的国人:谈不上爱;面对杀中国人的老外:谈不上恨;面对被屠宰的宠物却热泪盈眶。这就是你们口中所谓的“爱国主义”。

国绝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也不是一个虚伪的概念,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你不爱这里面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却宣扬自己爱着这样一种口号,那这种“爱国”不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欺欺人吗?你对身边的人完全没有爱,还能自诩为“善良”吗?你对屠戳你本民族同胞的暴徒和倾力打压你民族上升的罪恶势力完全没有仇恨和反抗意识,却只有惧怕和“自保”,你还谈什么“爱国”,谈什么“公义”呢?

 2 ) 被劫持中国少年的真实经历

此文被发表于2013年5月1日,也就是爆炸案后十来天~


http://group.mtime.com/hong/discussion/2521466/

一个真实的故事 命悬一线 —— 波士顿爆炸案被劫持的中国小伙讲述自己的经历 转自译言

丹尼是位身在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创业者,今年26岁。上星期四晚上他正开着自己的新奔驰车在路上。快到11点的时候,他收到了一条短信,于是他把车停到布莱顿大道的路边回短信。就在此时,一辆旧轿车做了个急转弯,吱的一声停在了他的车后面。一位穿着深色衣服的男子下了车,来到他的副驾驶车窗前。
       那人敲了敲玻璃,急促地说着什么。丹尼听不清,于是降下了车窗那人随即探手进来打开车门锁,拉开门坐进了车里:他手里挥舞着一把银光闪闪的手枪。
“别干傻事。”他冲着丹尼说道。他问丹尼知不知道星期一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新闻。丹尼一直在留意那个新闻,他知道不到六小时前刚刚公布了犯罪嫌疑人的模糊照片。
“那案子是我干的,”那个男子说到事后确认他就是塔梅尔兰·察尔纳耶夫。“我刚刚还在坎布里奇杀了一名警察。“
他命令丹尼继续开车向右拐上福特汉姆路,然后又向右拐上联邦大道。一场从星期四夜里到星期五早晨的冒险就此展开。对于丹尼来说,这段时间漫长得令人痛苦,他感觉死神的手就象一副铁钳向他紧紧压来。
在接受《波士顿环球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时,丹尼作为由察尔纳耶夫兄弟主导的、广为人知但此前却又语焉不详的劫车案的受害者,填补了自4月18日晚上近10:30麻省理工学院警官肖恩·科利尔被杀,到第二天凌晨1点沃特顿枪战结束之间的最后一段时间空白。丹尼要求我们只用他的英语名字来提到他。
那一夜的故事简直就象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交织着令人惊悸的动作场面与黑色幽默,以及平常得近乎荒诞的对话。这不禁让人想到,车里的那几个男子是多么的年轻。从姑娘到学生的引用卡额度、从奔驰ML350车和iPhone 5的妙处到如今是不是还有人听激光唱片所有这些话题,在这个星期四晚上,都被这两个26岁的和一个19岁的小伙子在开车转悠时聊到了。
在丹尼口中,这是备受煎熬的90分钟。开始时,弟弟焦哈尔开着第二辆车跟在后面,后来察尔纳耶夫两兄弟都进了奔驰车,他们在车里公开讨论开车去纽约的事。不过丹尼听不出来他们是不是打算再做一次案。在这整个过程中,他听从了他们的指令,但同时也默默地在心里分析着每一条威胁性的命令、每一段偷听到的对话,想要找出他们可能想要在何时何地杀掉他的线索。
丹尼回忆起自己当时想过:“我离死不远了。”在这一刻之前,他的生活似乎蒸蒸日上:从中国中部的一个省到美国东北大学读研,再到在肯德尔广场有了自己的新创公司。
“我并不想死,”他想。“我还有很多的梦想没有实现。”
在经过一番曲折周转,穿过布莱顿、沃特顿、又回到坎布里奇后,丹尼在纪念大道上一处壳牌加油站终于抓住机会逃生。给他的命运带来转机的是四个字:“只收现金”这四个字从没有象此时这么受人欢迎。
当时,弟弟焦哈尔不得不走到壳牌加油站的食品铺里面去付油钱,哥哥塔梅尔兰把枪放到车门上的零物箱里,开始摆弄导航设备在潜逃了一个晚上之后,他终于出现了暂时的疏忽。丹尼抓住机会,按照已在脑海里演练了很长时间的计划开始行动。在转瞬之间,他松开安全带,打开车门,跳出车外,然后砰的一声甩上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沿着一个令即使神枪手也难以瞄准射击的角度飞奔起来。
“操!”他听到塔梅尔兰在背后叫道,感觉到对方的手差点揪住他的衣服。但对方并没有下车追他。丹尼跑到马路对面的美孚加油站,这里就是他的避风港。他躲进储藏室,高声招呼店员拨打911报警。
当局说,他思维敏捷地逃出生天,使得警方能够迅速追查到那辆奔驰车,使纽约市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攻击,并导致了在沃特顿的一场激烈枪战,枪战的结果是一位警察受重伤、塔梅尔兰被杀,而重伤的焦哈尔在那附近躲藏起来。第二天晚上,焦哈尔被捕获,大波士顿地区动荡不安的一周终于结束。
丹尼在他位于坎布里奇的公寓里语调温和而镇定地接受了2个半小时的采访。在场的除了一位《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之外,还有一位东北大学的犯罪学教授詹姆斯·艾伦·福克斯。曾在东北大学读完研究生的丹尼后来去找自己的工科导师,(经导师安排)福克斯现在在为丹尼提供法律顾问。
丹尼提出接受《波士顿环球报》采访的唯一前提是不能透露他的中文姓名,他说他不希望引起众人关注。不过他猜测,假如他需要在审理焦哈尔·察尔纳耶夫时出庭作证的话,届时他的全名很可能还是会被透露出来。
“我并不想成为一个上电视讲话的名人。”双手叉在一起的丹尼说道。他只跟很少几位朋友讲了自己的事情,他们对他的赞誉让他有些不好意思,有的朋友还鼓励他公开露面。“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个英雄……我就是想保住性命。“
被作为工程师教育出来的丹尼,在自己的脑海里精确地记下了每处经过的路牌和周边细节尽管他服从了塔梅尔兰的命令而没有端详对方的脸。
“不许看我!”塔梅尔兰曾对他吼道。“你还记得我的脸什么样吗?”
“不,不,我什么都不记得了,”他说。
塔梅尔兰笑了起来。“这就跟白人看黑人一样,他们觉得所有黑人看起来都是一个模样。”他说。“没准你看所有的白人也都是一个模样。”
“没错,”丹尼说道,尽管他心里并不这么认为。在很多时候,双方就象是在进行一场精神博弈,丹尼强调他在美国是个外国人的身份,绝口不提自己的财富他声称那辆奔驰车的年头比较久了,并且在提到每月付的车款时低报了数字并希望这样做能让自己的性命能保存得更长一点。
丹尼是在2009年到美国来读硕士学位的。他在2012年1月毕业,然后回到中国等待返美的工作签证。两个月前,他回到美国,租赁了一辆奔驰越野车,搬进一座高层公寓楼与两个中国朋友同住,同时启动了自己的新创公司。不过,他告诉塔梅尔兰他还是一个学生,到这里还不满一年。巧的是,塔梅尔兰连听懂丹尼说的“中国”一词的发音都有困难,因此他似乎相信了丹尼的话。
“哦,难怪你的英语不是很好,”他终于听懂“中国”这个词之后说道。“明白了,你是中国人……我是一个穆斯林。“
“中国人对穆斯林非常友好!”丹尼说。“我们都对穆斯林都非常友好。”
在这事刚开始的时候,丹尼盼着这只不过是一场短促的抢劫。塔梅尔兰向他要钱,但丹尼只有放在车座扶手上的45美元现金和满是信用卡的钱包。劫了一辆价值五万美元的汽车,却只能拿到这么点现金,塔梅尔兰显然很失望。他命令丹尼开车。另外那辆旧轿车紧随其后。
丹尼紧张得几乎无法开成直线。塔梅尔兰对他说:“放松一点。”丹尼回想着当时的情形,说:“我的心砰砰地跳得飞快。”
他们绕过布莱顿,穿过查尔斯河来到沃特顿,沿着兵器厂街开。塔梅尔兰翻着丹尼的钱包,问他银行卡的提款密码丹尼用的是一个朋友的生日。
丹尼按照命令把车开到沃特顿东部一处安静的小区,在一条陌生的小街边停下。尾随的那辆轿车停在他身后。另外一个男子走了过来体型偏瘦,头发蓬松,正是调查人员当晚早些时候通过照片和视频公布的“2号嫌疑人”塔梅尔兰下了车,命令丹尼坐到副驾驶的位子上,并警告说,如果丹尼想耍什么滑头的话,他立刻就会开枪。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这两兄弟把一些重物从另外那辆小汽车里搬到丹尼的越野车上。“是些行李。”丹尼当时想。
接下来是塔梅尔兰在开车,丹尼坐在副驾驶位子上,焦哈尔坐在丹尼背后。他们在沃特顿中心停了一下,以便让焦哈尔可以用丹尼的卡从美洲银行的提款机上取些钱。丹尼因为恐惧而有些哆嗦,但他自称是因为觉得冷,请求对方让他穿上外套。此时看着他的只有哥哥塔梅尔兰一个人,丹尼在想能不能利用这个机会脱身,但他向四周一看,看到的都是上了锁的店面。有一辆警车开了过去,警灯灭着。
塔梅尔兰答应了丹尼的请求,从后座把外套给他取了过来。丹尼解开安全带,穿上外套,然后想把安全带从他身后绕过去系上,这样接下来逃命会更容易些。“别这样干。”塔梅尔兰端详着他,说道。“别干傻事。”
丹尼想起了他那羽翼未丰的新创公司,还有他正在暗恋着的那位纽约的姑娘。“我想,'噢上帝啊,我没有机会再次见到你了。"他回忆说。
焦哈尔回来了。“我们俩都有枪。”塔梅尔兰说道。但丹尼从来没有见过第二件武器。他听见他们俩用外语对话“曼哈顿”是他能听出来的唯一一个词然后他们用英语问丹尼,他的车能不能开出州界。“你们这话是什么意思?“丹尼不明所以地问道。“比如去纽约。”那哥俩中的一个说。
他们沿着20号公路继续向西,朝着沃泰姆和95号州际公路的方向开去,中间路过一处警察局。丹尼试图通过意念通知里面的警察,并想着从车里跳下去滚到路边。
塔梅尔兰让他打开收音机,并示范如何调台。然后塔梅尔兰很快地听了几个电台的广播,似乎有意在避免收听新闻。他问丹尼有没有什么光盘可以听。丹尼回答说没有,并说他从自己的手机上听音乐。油箱快要空了,他们在一个加油站停了下来,但那里的油泵已经关了。
于是他们调头又回到沃特顿丹尼见到路牌上写着“费尔菲尔德街”从先前留下的那辆汽车里取出一些东西,但这次没有动后备箱。他们拿出一张音乐光盘开始播放,在丹尼听来,那音乐象是在召唤礼拜。
忽然,丹尼的iPhone嗡嗡震动起来。他的室友用中文给他发来短信,问他在哪里。塔梅尔兰吼叫着让丹尼教他用一个英汉翻译的app写出一条中文答复发了出去。这条回复短信说:“我生病了。我今晚睡在一个朋友那里。“很快又来了一个短信,然后是一个电话。没有人接电话。几秒钟后,电话又响了。
“如果你说一句中文,我就会立刻杀了你。”塔梅尔兰说。丹尼听明白了。打来电话的是他室友的男朋友,他在讲普通话。“我今晚在我的朋友家睡觉。”丹尼用英语回答。“我得挂了。”
“好孩子”,塔梅尔兰说。“干得不错!”
越野车朝着灯光明亮的战场路开过去,然后拐上河街,来到两家尚在营业的加油站。焦哈尔用丹尼的信用卡去加油,但很快就回来敲了敲车窗。他说:“只收现金。”至少在那个时段是如此。塔梅尔兰抽出50美元。
丹尼看着焦哈尔走进小铺,在心里纠结着这是不是一个好机会最终他不再琢磨,完全象条件反射一般行动起来。
“我想我必须要做到两件事:以最快的速度解开安全带和打开车门跳出去。如果我没有做到这两点,他会当场杀了我,一点不犹豫地杀掉我。“丹尼说。“我豁出去了。我动作做得非常快,左手和右手同时使用,打开车门,解开安全带,跳出车就跑起来。“丹尼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穿过奔驰车右侧和油泵之间的空间,头也不回地冲到街上,朝着美孚加油站的灯光跑去。“我也不知道那个加油站是否还营业,”他说。“在那一刻,我在对天祷告。”
那俩兄弟开车跑掉了。在短暂的混乱过后,店员用手机拨打了911,然后把电话递给了躲在储藏室里的丹尼。911的警员告诉他做个深呼吸。几分钟后,警方来到现场,记录下他的经历。丹尼提醒他们,可以通过他的iPhone和奔驰车上的卫星接受装置跟踪到那辆汽车。
过了一个小时也许更长当沃特顿爆发了枪战并开始大搜捕之后,警方带丹尼到沃特顿做“车内甄别”,即坐在警车里从大街上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面前经过,确认他们的面孔。他一个人都没有认出来。他整夜都在跟警方和联邦调查局的人员交谈,一位好心的国民警卫队队员给了他一个面包圈和咖啡,他对此心存感激。在第二天下午,他们把丹尼送回了坎布里奇。
“我想,塔梅尔兰死了,我觉得挺好,显然更安全。但他弟弟我说不好,“丹尼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情说,他担心焦哈尔会过来找他报复。但警方当时已经知道他的钱包和车证仍然还在那辆已弹痕累累的奔驰车里,也知道受伤的焦哈尔可能不会走多远。果然,当天晚上,他们在船里找到了他。
当焦哈尔被捕获的消息传出后,电视机前的丹尼室友赶紧叫他过来。丹尼当时正在电话上交谈。电话那头的,正是那位身在纽约的姑娘。

 3 ) 朴实的剧情,升华的大爱

很喜欢看国外拍的这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印象中看过了《血战钢锯岭》《萨利机长》等,都拍的非常好,也并不是说剧情情节有多么打动人,特效有多么炫酷,而是非常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完成了影片的升华。萨莉机长中的萨利机长完全凭借40年的机长经验救了整机人,而血战钢锯岭中的阿姆斯特朗救下75名自己的战友,凭借就是信仰的。而这部影片同样的,警察,FBI,市长,州长包括受伤的报警的民众,救治的医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没有推诿,没有抱怨,体现了在灾难面前小爱汇集成的无言大爱。很朴实,很赞。

 4 ) 作为亲历者对人性的反思

这篇影评不大像我写豆瓣的风格了,因为看这部电影纯粹有点自找二次创伤的感觉,不得不写得更个人一点。看本片跟看《阿波罗13号》或《93号航班》等这些电影不同——那些是我没经历过的,我可以评论说,那些电影对于知道结果的真事悬念氛围拿捏的不错,戏剧化的同时不缺乏对现实的尊重,感动得很厉害/流泪了说明拍好了等等。我没办法客观的评论这部电影给观众产生的效果,因为有可能它拍得再烂,我也可能产生它把气氛拍得不错让人很紧张的反应,因为电影在我身上产生的效果更多是记忆的触发,不管怎么样我都会流泪的。于是,我想通过回忆和经历,并结合电影中的一些元素,讲一讲我的反思。

一、人们喜欢使得自己感觉自己很重要,有必要对虚荣心自省

我这么说是因为即使前几天跟朋友在地铁上看到这个电影的预告,我的第一反应还是讲,“那个时候我就在几条街之外,我的很多朋友都去跑了……全市戒严那天我冰箱里毛都没有,饿了一天……整个好几天魂不守舍的,读着新闻流眼泪,然后像着了迷一样在微博上天天揭露和反驳虚假报道、不实传言,好像别人一张照片用错了就是对我自己的侮辱……我去了吕令子的追悼会,会上有些中国人言论太自私,我回来写了篇文章……”

回想一下自己说的这些,貌似一件悲剧,又被我拿来显摆自己的阅历了,我现在感觉有点害臊,就连看电影的时候我都在反省——你这是又犯了虚荣的老毛病了,觉得自己碰巧住在那里就了不起了是吧?对自己这么感动,要不要给自己献一束花啊?

当然,我在波士顿经历了很多,非常艰苦的一个学年,这辈子做的最难的事,至今亲密的朋友,飓风关家里出不了门,暴风雪关家里出不了门,恐怖事件关家里出不了门,这些经历让我至今对波士顿感到非常亲切,因为在时不时的紧张和恐惧中,那里的人都很强悍。我对马拉松有非常个人的归属感、对 “Boston Strong” 的依附感、对波士顿的自豪感,这些都因为亲身经历而烙在我的灵魂里了。

但再次看着那些受伤的人的画面,看着无辜的人生被强行的改变,看到警察们的牺牲,我还是觉得那份自豪和骄傲应该有度。应该为那时大家共同支持安慰的凝聚力而骄傲,应该为身边的人的坚强而骄傲,应该为前线的医生和警察们骄傲;但别为自己在跟亲自跑过的人做过模拟庭审而骄傲,别为自己是目击者而骄傲,别为自己住在当地而骄傲。别把自己作为自己所经历的世界的中心。

二、自卑、安全感、男子气概

这里所讲的一点,有可能是电影杜撰的——恐怖分子兄弟二人之间的互动。我不知道CIA在讯问弟弟的时候有没有问到这些细节,我也不知道剧组有没有在调查中看到这些细节。所以,大家在看电影、或者看我下面的话的时候,应该保持一点怀疑态度,因为我们不知道两个人当时到底是否有过类似的互动。

单独调出来一个细节的话,就是当中国车主跑掉之后,当哥的马上对弟弟讲的话——“你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所以他才跑了。这是你的错。”弟弟觉得莫名其妙的——他妈的,我明明去买东西加油了,你自己跟他在车上让他跑了,倒还怪我?!!哥哥马上就动用了片子里与弟弟互动中最极端的暴力,用手掐住他的脖子,重申,就是你让我分心了,他跑了是你的错,我!没!错!

这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通过暴力、通过展示传统概念下的雄性、通过打压别人,来填补自己安全感的缺失、隐藏自己的弱点。这是非常懦弱的表现。

重申一下,我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我觉得如果你告诉我真实的哥哥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一点都不会吃惊。世界历史上任何独裁专断的、通过暴力、强势来压制他人、搪塞他人、封锁他人、贬低他人的政府、组织、个人,他们大都是非常担心害怕的——害怕自己有缺点被点出来、害怕自己被瞧不起、害怕自己失去权力以及权力所拥有的安全感,并且大部分是害怕被人说“不够男人”的男人——其实他们最害怕的是自己,最瞧不起他们的是自己。

我觉得反思这一点也很重要。尤其是我们自己面对当别人点出自己的缺点、甚至让自己出丑,当别人跟自己有不同的感受和意见,还有一种情况,是当自己害怕别人怎么看自己的时候,在伪装自己的“强势”、在贬低攻击别人、在使用暴力之前,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又安全感太低了?握着拳头、爆着青筋的,夸张不,可笑不?这样很强大吗?

三、“我们很不安啊,所以一切手段当然是必要的喽”

我之前写过很多文章,讨论人们因为不安和不信任,而一步步放弃自己善的原则。

在9/11之后,美国的动作片在灾难性规模上都普遍增大了很多。在《钢铁之躯》里,为了讲一个故事,整个城市都快没了,很多人的感觉,他是超人啊,他肯定做得是对的,为了救地球啊,所以这样是没问题的,一切都没错啊。但我看到的Clark是一个一上来就打的,很少救人的莽夫。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复联》也有很多随便杀人的画面。就连诺兰最好的《黑暗骑士》,观众在看他的声呐监控系统时,也基本都给了他足够的信任。他是Batman啊,他最终会做出正确的事情的,他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没问题。

到底怎么看待这样的叙事、是否应该选择接受,这是主观的,但同时,也涉及对于“framing/故事的构造? (咋翻啊)”的思考。

9/11之后,现在这个时代的超级英雄电影里,超级英雄们很少去救人了,因为人们貌似对救人不感冒了,更多的,他们都是在阻止一场毁灭世界的大灾难。相应的,当一个超级英雄被打到一栋楼上,只是摔一下,出点裂缝不够了,慢慢的变成了从窗户飞进去玻璃碎片乱飞,再慢慢的变成了一碰什么东西就是大爆炸,典型的,就是在BvS里,Clark吸取黄日光再生后,飞回来第一个动作戏,就把整个发电厂全弄炸了——空前的大爆炸哦,没有关系,没有后果(据说这里没人),大家在保护世界啊,It's all okay...但在叙事上,这次爆炸也没有任何效果,有没有这场爆炸,观众对战斗的危机感、人物的胜算等等的理解,不会有任何影响。不过那又怎么样呢,英雄在救我们啊。他最后牺牲了自己了啊,他击败了恐怖怪兽啊。所以一切都没错啊。

艺术反应现实也影响现实,这样的风气,反映了9/11后人们的世界观,也巩固了它。

在这里想说的,大概跟这部片子有些地方或者整体上感觉基调把握得有些松散有关。

首先,Melissa Benoist 对妻子的表演非常棒,但电影在对她的参与程度的展现非常模糊的同时,又让我感觉是在刻意让观众认为她支持恐怖行动。我感觉这样拍有些cynical。

接着,Melissa的角色没有得到Miranda警告,没有任何法律援助。作为律师,我知道第四修正案里面有一条例外,就是涉及到公共安全时,Miranda可以暂时不保障。但这样的例外需要执法人员格外的谨慎,在这个情况下,究竟是否违反这个妻子的宪法权利,是比较有意思、可以发人深思、促使大家走出来持不同观点进行讨论的情景。但电影对她的刻画,以及那句,“Honey, you ain't got shit” 仿佛是制作人刻意搭建出来的一个想要使得观众叫好、鼓掌的时刻,总归让人感觉非常奇怪。

还有,Peter Berg显然是想更加突出“爱”的主题,宣扬爱的力量比我上面提到的恨、自恨、自卑、死撑、强行暴力等等更有益、更有威力。但是电影里面同时有好多有关反恐政治、宪法权利的放松、美国警察的用武程度——比如最后一帮人对着船乱开枪——这些有趣的、按说应该是放进来让人思考的细节,但却又没有什么落脚点、没什么尾巴的,让我怀疑大部分不成天把宪法挂在嘴皮子上的观众们,是不是会看到这些细节、是不是会感受到这些复杂的情形对自己价值观的挑战并对此思考呢?如果不会,如果大部分观众在“Honey, you ain't got shit”这句话后感到很振奋,如果大部分观众不认为机枪扫射小船的场景有些荒诞,那么这部电影就丢掉了它原本可以有的复杂性,它可能会跟以上所说的超级英雄电影有类似的效果。

我记得,当天我终于听说他被抓到了,我终于可以出门买饭吃了,我高兴的哼着Lonely Island的“I'm On A Boat”出去买Pizza了,并明显的记得自己当时的情绪非常...vengeful,就好像复仇心很重、解恨是关键。这部电影里面,很多波士顿硬汉的出场对话,都带着一点仇恨的味道,或者让我回忆起来了当时自己的某种心情。对我来说,很主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最后对于“爱”的力量的烘托,让人觉得有点矛盾。

所以,最后的最后,评论电影不是什么人生大事,但如果能带走点什么的话,还是切记人性里面的有些常见弱点, 时刻自己带一面心灵的镜子,不要逃避比较难应付的情绪、理念,动脑子,敢真的爱,真的关心他人,多一点同理心、同情心,少一点为了自己而甘愿要求他人的牺牲吧。

 5 ) 故事讲的完整、细致

《爱国者日》讲述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对恐怖分子没有过多的表述,就是很直接很主观站在波士顿的视角,讲述整个城市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大家因爱而付出的努力。全片没有炫技,也基本没有特效,但仍然很感人!ps:片中美国相关部门人员审问犯罪嫌疑人妻子的戏感觉有点美化美国政府了,不太相信那种情况下,他们不会用一些非常手段!

 6 ) 一些奇怪的感受

1.劫后余生的亚裔小伙躲在便利店里向警察提供罪犯信息,紧张的话都说不清。然而一口气报出了gps密码,警察一愣,这你咋知道的?小伙羞涩一笑,我记性好背下来了。

2.在警察与两个炸弹男巷战,枪林弹雨汽车被炸的飞起的时候,旁边居民楼里窜出个胖大叔,大声问要不要帮忙。我当时激动地想,快拿把枪出来,一起干死炸弹男啊!等着等着,胖大叔从窗户里扔了一把斧头出来,大声喊到,警察叔叔们干死那两个罪犯!那一秒我明明看到警察们的尴尬脸了。

哈哈哈,这些画风突转的笑点真是太好笑了!亚裔小伙买了奔驰,视频给爸妈看,说我要靠这车泡女朋友,结果就被劫持了。哈哈哈。幸好大家都智商能力在线,整个过程看的惊心动魄。尤其是我们事先知道会发生爆炸案,然后爆炸案发生前看那些观众开心地看比赛毫不知情真是挺揪心的。

就主旋律而言,这部电影确实挺适合的。然而,当男主警察在夕阳中说出类似“大爱无疆,众志成城”“我们要用爱来抵御伤害”的时候,我一面觉得感动,一面觉得还是有点膈应,这可能是我个人的问题,电影还是不错的。

看这部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的时候,我也在想,其实中国能拍的类似的题材也很多吧,例如云南车站砍人事件,当然砍人拍起来应该或许血腥。

 短评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范本,情节紧凑,真实监控镜头与电影镜头剪到一起,全程写实,改编有度,注重细节,把《湄公河行动》这类号称真事改编却严重夸大其词的玩意衬得幼稚可笑。8/10

6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特别精彩特别紧张。我估计美国的意思可能是:你搞恐怖袭击?那来吧,我们找到你太容易了,而且就算付出再大代价我们也会把你干掉。

8分钟前
  • 神猪尝百草
  • 力荐

作为在波士顿生活的人,毫无疑问打五星,看完更爱波士顿了。电影里所有的建筑街道都是自己生活过的地方,连宿舍大楼都有出镜真是太开心了。电影拍得很紧张很扣人心弦,又很细节化很真实,尤其喜欢把演的部分和纪录片镜头剪切在一起,切换得非常震撼。

10分钟前
  • 朵朵鸭🦍💨
  • 力荐

Dun Meng: "go get the motherfuckers!"

12分钟前
  • gavin.j
  • 推荐

爆炸前的波士顿天气晴朗,人们用双腿奔跑;爆炸后的波士顿全城死寂,有人永远失去了双腿。男人戴着义肢再经过爆炸地点时,眼泪奔涌。恐怖分子或许也有一抹给侄女系鞋带的温柔,却任由另一个无辜的孩子盖着白布躺在冰冷的跑道。戴头巾的女人可能是审讯官,也可能是恶魔之妻,仰仗你如何解读自己的信仰。

1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今年看得最全程投入的片子之一。抛弃了好莱坞剧作形式,基本上按纪实时间顺序讲述了事件和调查程序,和去年的《聚焦》形式类似,但更加主观,也更加情绪化。奉献了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最积极的亚裔(中国)角色。

16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推荐

邪教徒都得死,跟种族无关。

18分钟前
  • De Ajacied
  • 推荐

被劫持的中国车主逃跑那里我真的心悬到嗓子眼……太有代入感了。

19分钟前
  • Incertus
  • 推荐

之前只晓得死难者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不知道还有一位被绑架的中国留学生立了大功。除了Mark Wahlberg主演的警察是纯虚构之外(而且这个角色的设定有点问题),本片的其他角色和故事主线都是高度还原的。

23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波士顿中国人真多啊

28分钟前
  • 巴拉小魔仙儿
  • 还行

这里面提到的love并不空洞

31分钟前
  • #Pekingcat#
  • 力荐

沃伯格像蝙蝠侠一样第一时间出现在各种罪案现场。其实除去开头(很像选举宣传片的)“美国普通人平静美好充满爱的生活”及最后齁人的鸡汤外,中段拍得还不错,节奏什么的都还好。但为什么这种电影无论什么党派的人拍最后都会归结到“爱能战胜一切”?好不容易问题问出来了,结果还是爱来爱去

36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穆中无人就是干,全城通缉抓坏蛋。易燃易爆夜对战,邻居老王瞎添乱。中国小伙诚点赞,留学女生扼腕叹。恐袭无情人有善,以爱之名驱暴乱。时间铺陈连成串,美式旋律真震撼。

40分钟前
  • 之晨
  • 力荐

从开头温馨的画面开始就揪着心,像是一部纪录片。分不清楚哪些是演员哪些是当时的记录。整个电影院都是抽泣声。在波士顿三年,去看过全马,也跑过半马,还没去看过红袜队比赛。信用卡被盗,警察叔叔给过温暖的拥抱。我爱波士顿。Just love it.

43分钟前
  • 绿皮车的终点站
  • 力荐

尽管对于整个事件的全景扫描稍显流水账,彼得博格标志性的手持摄影与Trent Reznor & Atticus Ross的配乐却很好的将观众带入到影片紧绷的节奏中,最后照例的真人访谈与照片也非常管用。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还成功塑造了一位好莱坞少有的亚裔男性英雄角色,当他说出“抓住这些motherfucker”时全场鼓掌

46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这场恐袭是推我跑马的动力之一。私人情绪太浓,爆炸场面一到就眼泪哗哗。本片没走反恐套路,通过BPD的视角,将现场救护,拼死守枪,绑架逃脱,小巷激战,全城戒严,这些大片的元素拍出了一座城市最普通的人最朴实却动人的情感。成就了一场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好人”vs“坏人”的战斗。

48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拍的很真实,很多人都说别忽略了美国先侵略别人。我认为战争产生的问题就该用战争解决,堂堂正正的打一架能怎样?本着亡国的信念也要一雪前耻的去战斗,这才是维护荣誉该有的觉悟。这样去搞平民手段太卑鄙,最重要的不是赢而是怎么赢。

50分钟前
  • Andrea
  • 推荐

彼得博格以前常被叫做小麦克贝,这片要让贝来拍,怕是会比恐袭本身更加恐怖

52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巷战和加油站逃出生天的戏非常过瘾,中国人两米八!很讨厌歌功颂德的部分,这些恐袭的源头正是美国自己的政府多年来干预他国内政掀起他国内战最后报应到整个白人世界,但是这部戏里我看不到关于这个任何的反思。

53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还行

穆斯林看了a lot of porn这个细节好顶赞

57分钟前
  • 幽云十六州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