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国语版

爱情片中国香港,中国大陆1997

主演:黎明  吴倩莲  梅艳芳  黄磊  葛优  吴辰君  王志文  朱曼芳  刘昌伟  陈奇  吴云芳  江俊  张引棣  段炼  朱亚英  吕晶  许榕真  

导演:许鞍华

播放地址

 剧照

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1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2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3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4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5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6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13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14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15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16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17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18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19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05

详细剧情

1930年代的上海,在同一间工厂做工的世钧(黎明)和曼桢(吴倩莲)成为恋人。曼桢早年丧父,姐姐曼璐(梅艳芳)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心痛离别恋人去当舞女赚钱,最终嫁给了有妇之夫祝鸿才(葛优)。   世钧收到告急家书回到南京,方知家人召回只为让其成亲。因为性格上的软弱,也因久等不来曼桢的书信,世钧最终迎娶了他并不喜欢的门当户对的翠芝(吴辰君)。上海这边,不能生育的曼璐为保全自已的地位,设计令曼桢怀上了祝鸿才的孩子,葬送了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曼璐死后,曼桢为了孩子委身祝鸿才。两个有缘无分的人就这样错过情缘。

 长篇影评

 1 ) 半生缘

一直觉得,黄磊的叔慧到底还是有点出入,吴倩莲的蔓桢也不怎么符合张爱玲的描写,倒是黎明和世钧象是本色。 可是最难过的, 并不是曼贞被强奸的时候,也不是她拼尽了力气的呼喊,也无法让来找她的世钧听见而。而是,若干年后,他们不期而遇。 那时候,蔓桢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要把这些事情全告诉他,也曾经屡次在梦中告诉他过,做到那样的梦,每回都是哭醒了的,醒来还是呜呜咽咽地流眼泪。 现在她真的在这儿讲给他听了,却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为已经是那么些年前的事了。 世钧只默默地听着。 他们很久很久没有说话。这许多年来他们觉得困惑与痛苦的那些事情,现在终于知道了内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现在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多大分别了——不过——对于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分别,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听了曼贞的遭遇,世钧说:"你现在才告诉我这些,你让我怎么办?你让我好好想想该怎么办。" 曼贞说:"我们回不去了,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 "我们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到从前。" 餐馆里是鼎沸的人声,喧哗之中,凸现这一对爱侣最深刻的无奈。突然让我潸然泪下。 翠芝在新婚之夜对世钧说:怎么办,我是不喜欢你的,你也是不喜欢我的,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太迟了...... 记得曼桢写给世钧的那封信:世钧,我要你知道,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是什么地方,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总会有这么一个人的。 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又是另外一些人。 注定了只有半生的缘,可是,要用一世的情来记忆。 你相信命中注定吗?如果你相信,那么就应该相信会有缘,那为什么缘都有了,却逃不过命呢?为什么连千里迢迢都回避了,却避不过自己呢? 擦身而过的人是不是再也回不来了,当我们再回首张望时,只剩下模糊的轮廓,淡淡的一笔,却像灰尘一样,笼罩了原本已经惨淡的一生。 一个人的一生禁得起几个十八春啊!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 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 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 命运选择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恨意。 而我们选择的命运,许多时候是含有恨意的。 银幕上的曼桢不停地问世钧:"你好吗?你好吗?"世钧说:"我不好,我只希望你好。" 故事的结尾是世钧年轻的时候,打着手电在公园里帮曼桢找手套。 也许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样的,真正感人的爱情故事都有着悲剧的结尾,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尾巴经常让人记不起,我们的惆怅常常是这样的事实:很多很多年以前,我们刻骨铭心地爱过或被人刻骨铭心地爱过的,都已经是昨日黄花。 假如真的过了十几二十年,在街上或者在一切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遇到从前的恋人,是不是可能像电影或小说里写的那样,四目相对,傻傻地问:"你好吗?" 不是不可能的,但前提必须是:爱过的人心底里只有对对方的爱和对上苍的感激。不能走在一起是造化弄人,而不是我们自已的选择。 命运选择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恨意,而我们选择的命运,许多时候是含有恨意的。 多年以后,无敌的岁月磨平了一切,再看到那个人,很难再有什么感觉,如果有,也许只是问自己,"我喜欢他什么呢?" 感情通常是:因为某一个时间和地点,某一种氛围之下,因某一件细小琐碎的事打动了我们。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 因此,我们只看小说,我们不谈情说爱。我们看银幕上别人表演的生生死死的爱情,听流行歌里喧器不已的伤感。 如果午夜梦回,我们在意志最薄弱的时候可能会想起某一个人的名字,想起在一起时,他曾经如此地深情过,尽管一切不可能再重来,而我们记住了那一刻的温馨,一切都还是值得的,我希望还有这么一刻,可以在心底里说:你好吗?你好吗? 如果我们用半生的时间去怀念某一个人,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如果不是自己状况太差,总是遇人不淑,显得前面的人太好,就是活得太寂寞了,无所事事,只好在回忆里过日子。 但我希望有这样一个人,值得我这样去无所事事,我希望有这样一个人,可以像电影里的世钧那样说:"我只希望你好。" 虽然我想,很多人这半生恐怕只能在有心境的黄昏里抱一本张爱玲的小说,渐渐地让自已漫入那样无孔不入的苍凉中! 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

 2 ) 有形无神的劣质改编

改编张爱玲小说一直是华语影视圈的一大热点,但同时又是世纪难题。说热点是因为张爱玲在华人文学世界里的“巨星地位”(王德威语)。放眼整个二十世纪,找不出任何一位严肃-纯文学作家如张爱玲般能在两岸三地享有如此卓然的名声。以李安版《色戒》为例,当年公映后在全球华人文化圈、知识分子圈、媒体圈、普通大众层面、主流意识形态层面引发的海啸般反响,迄今都难有匹敌者。说世纪难题,是因为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给视觉影像化带来了巨大的迷障。

也许是因为张爱玲挚友宋琪夫妇信任的缘故(张的小说改编权属于宋家),许鞍华是目前为止改编张爱玲小说次数最多的导演。《倾城之恋》与《半生缘》是旧作,《第一炉香》是亟待拍摄的作品。《半生缘》是张爱玲影视化作品中评价还属尚可的电影,影片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选了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年度电影推荐行列,女主演吴倩莲还获得了学会的最佳女演员奖以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豆瓣网站对《半生缘》也有相当不错的7.7分评价。可是这些世俗奖项层面带有一定鼓励性质的肯定并不能掩盖影片存在的巨大缺陷,而这些缺陷既是小说天然的改编难点造成的,也是创作者对小说、对张爱玲美学的认识偏差、认识盲点以及自身力有不逮所致。

如许鞍华本人所说,相对张爱玲的其他小说,改编《半生缘》是一个在视觉化层面难度降低不少的取巧选择,“我觉得这个故事比较适合我来拍,因为它比较朴素,不用靠一些很玄妙的visual或者imagery来表现效果,而是在人物关系上体现,我想会比较容易拍”(《许鞍华说许鞍华》,后文引用许鞍华的话皆出自此书)。小说《半生缘》是《十八春》的“转世”,发表于1949年的《十八春》受时局限制,有着一些并非出自张爱玲本意的意识形态表述。张爱玲离开中国大陆后,将《十八春》作了去意识形态化的处理(语言风格并未改变,主要角色最后的结局有重大改变),使之变成了《半生缘》。脍炙人口的著名金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并未出现在《十八春》中,而是来自《半生缘》。这本小说在张爱玲的创作生涯中有着分水岭的意味,盛年时期华丽苍凉的“张腔”,渐渐调整为平淡、含蓄、深沉、渐进自然的晚期风格。《十八春》/《半生缘》是过渡时期的代表作。这既来自海明威的影响(张是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第一位中文译者),又源自张对以《海上花列传》为代表的中国旧小说的痴迷。

对改编者来说,《半生缘》最大的好处是有着强烈的牵动人心的情节,小说悲剧性的爱情强度源自时间对生命与情感的改造力量。小说的人物性格也比较鲜明,这对选角来说算是个便捷法门。许鞍华明确意识到时间命题对于这本小说的重要性,“误会,无奈,时间过去的感觉,这个小说realise得最好”。可是对时间命题的实现,许鞍华的完成效果可以说是非常糟糕。田壮壮曾经是意图改编《半生缘》的导演之一,不过他的想法是改编成电视剧。这个想法比较保险,以情节架构为特色的长篇小说确实适合改电视剧,但这并非等于完全不能改电影。《理智与情感》、《漫长的告别》、《教父》、《闪灵》、《海上花列传》、《芙蓉镇》这些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后都很成功。电影《半生缘》让人丝毫感觉不到不可逆的时间对于爱情的毁灭性摧毁力量,根本的一点是因为电影时长的短促。126分钟的容量根本无法容纳世钧-曼桢、翠芝-叔惠、豫瑾-曼璐这几个人物组合几经沧桑、恍若隔世的巨量情感震荡。影片越到后面越是急促,以至于有走过场的感觉。“张迷”无限憧憬的世钧与曼桢重逢场景,味同嚼蜡。最无法理解的是,为何连一点铺垫都没有就让这两人重逢了,且用的还是客观视点,更是削弱了情感强度。

时长的短促严重削弱了爱情的悲剧感,而影片后段出现走过场效果还源自小说本身的一些改编难度。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是堪比旧俄作家的出神入化的内心描写技巧。人物看似有众多不合理的行为逻辑,但一经张爱玲的文字描绘,不合理徒然转为合理,转为悲剧意味的人性深度的可能性揭示,用夏志清的话来说,“张爱玲一方面有乔叟式享受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在观察人生处境这方面,她的态度又是老辣的、带有悲剧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其实是语言意象迷津之外,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另一大超级难题。如果把这些内心宇宙中乾坤扭动、壮阔幽深的波澜震荡全部删去,其人物便是只有视觉化的表面一脔。关锦鹏改编《红玫瑰与白玫瑰》,苦于无法处理这个问题,干脆将张的文字直接搬上银幕,效果只能说见仁见智。许鞍华全盘放弃了原小说的内心描写,空有人物动作与行为,又限于时长无法铺排足够有效的情节,当然是越到高潮处越有走过场的效果。

对于张爱玲一些珍贵罕见的特质,许鞍华还存在着一些认识盲点。如评论界早已指出的那样,《半生缘》并非张爱玲的原创作品,而是因袭于美国作家马宽德(J.P.Marquand)的《普汉先生》(H.M. Pulham, Esquire)。全书四角恋情的结构,以及上海-南京的两地往返空间,完全来自《普汉先生》。但仔细比较这两本小说后,不难发现《半生缘》依然是有着独属于张爱玲的美学格调与人生观照。在张爱玲最精彩的小说中,存在着一种可概括为“陨落式”的人物,《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与范柳原、《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封锁》里的吕宗桢和吴翠远、《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振保,无不如此。这种陨落很多时候看似意外,但却是人性无力抵御人生无情悲剧悖论的结果。在张爱玲早期的小说中这种陨落还是过程性的,到晚期风格的《色戒》,王佳芝临到刺杀高潮的悬崖大撒手,就转化为瞬间的、偶然的、短暂的,也即波德莱尔定义的现代性。这种陨落,也即独属于张爱玲的“美丽苍凉的手势”,是人性深度的见证与测试,是“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化的深刻悲哀”(夏志清语),是一起张爱玲式的美学事件。

在《半生缘》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陨落式人物。曼璐使计让祝鸿才强奸曼桢,这是典型的人性陨落,张爱玲在这个段落,出色的使用大段的心理描绘,残忍又真实地描绘出曼璐渐渐滋生出来的对曼桢的恨。最终这种恨战胜了爱,使得曼璐作出看似不可思议却尽在情理的举动。而在电影中,梅艳芳扮演的曼璐,我们完全看不到她善恶交织的人性多面。曼璐的这种陨落式举动,在没有任何可比文学化心理描写的条件下,变成了无法理喻的行为。不止于此,小说中比曼璐陨落更“胜”一筹的,是曼桢的陨落──心甘情愿嫁给祝鸿才。这是小说中最震撼、刺激的情节之一。张爱玲依然给足了真实到鲜血淋漓的心理描写,电影则依然是只有行动,实际却看不出这种转变的必要。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只有莫名。

影片对于小说情节的一些改动也有幼稚之处。比如世钧见到曼桢和豫瑾一起换灯泡而产生误会、曼桢偷听到世钧母亲议论曼璐的舞女身份,这些偶然性的巧合情节是TVB电视剧的常用技巧,放在电影里有过于戏剧化的随意游戏之感。许鞍华在访谈里还有这么一段话,“那本书用很多笔墨描写老人家的心情,他们怎样控制年轻男女的命运,他们的心理、生活细节等,这些观众就一定没兴趣看,所以可以删去小说内容三分之一。”这段话足以显示创作者对张爱玲整体创作美学的膈膜与生疏。老人的戏份看似多余,其实牵涉到整部小说戏剧架构的核心冲突。不过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许鞍华,确实有不少批评家忽视了这部小说严肃性的一面而将之等同于言情小说。像是司马新就曾表示,曼桢和世钧的分离是一出夸大的戏剧式故事,与张爱玲在别的小说中惯用的手法大相径庭。

曼桢与世钧的分离看似夸大,偶然,但实际有其必然性。必然性表现古中国父权-宗法社会巨大的吞噬力。曼桢的性格独立、自主、坚韧,世钧的性格温吞、懦弱、呆滞。曼桢不愿意与世钧草草结婚的根本原因,是不想世钧继承其父亲的家业,继而变成与他父亲一样的那个守旧、自私、贪婪、封建的人。曼桢更希望世钧能独立地干出一番事业,走出旧式家庭的束缚,与她一起携手共创二人的未来。而世钧对此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叔惠与翠芝的半世因缘终究不得其所,也是如此。出身贫寒的叔惠,畏于旧式宗法家庭的威严,终究没有勇气挑明真相,与来自旧家庭的翠芝一起追逐人生。而曼璐对曼桢的迫害,成立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即是曼璐母亲囿于守旧的认识,默认了这段惨事的发生(曼璐甚至可以视为年轻版的曹七巧)。新旧世代人物因为价值体系不同而产生的不可调和的本质化冲突,是这本小说区别于普通言情小说的地方。

如果我们完全忽略了贯穿于整部小说的这个核心冲突因素,那么当然很容易就将小说的缺陷理解为夸大与离奇。创作者当然可以将老人的戏份删去,但是旧式宗法家庭的那种无形、有形的吞噬力在电影中是绝不容消除殆尽的。很明显的是,许鞍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时间主题的淡化、陨落式人物的缺席、新旧世代的本质化冲突的忽视,这几个原小说最珍贵品质的错误化改编,决定了电影版《半生缘》的离题万千、不知所云。我们当然还可以讨论选角、演员表演、美术布景、时代气氛这些技术元素的得失。许鞍华也确实不擅长拍摄爱情戏,即便是影片开场部分,也缺乏一些应有的爱情气氛。这与黎明、吴倩亮组合的化学反应并不强烈有关,也与场面调度有关。以世钧回去捡曼桢掉落的手套为结尾也并不高明,失落与重拾的隐喻在此显得情感重量不够,视觉层面也没有表现力度。以电影化手法而言,最佳选择似乎应该是闪回到当初三人一起吃饭的场景──最美好的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开始。但这一切都不过是外在表面化的问题。另外像是演员口音无法统一之类细节,根本不是决定性的问题。侯孝贤的《海上花》,演员口音也无法统一,但并不影响影片的空前成就。

大众流行说法,三流小说适合改编电影。其中一个原因,改编三流小说,可以改变小说原意,另开新枝。眼低手高的希区柯克最擅长此道。经典小说一般情况下,畏于定见,改编者无此勇气。而顺应原意,经典小说通常又有其媒介的不可取代性,即文字语言工具的自我指涉性过强,以致超越媒介沟通属性,无法转换成其他媒介符号。李安改编《色戒》,算是违逆原意,铺陈出女性借助身体欲望颠覆父权、家国革命的议题。但又囿于好莱坞语法,陷入庸俗弗洛伊德的法则。各有得失。

关于《半生缘》,前几年传出一则轶闻。张爱玲弃世前两个月,给宋琪的最后一封信中提到,王家卫写信来要改编《半生缘》。后来王家卫接受媒体采访,澄清原委,原来这是代替好友谭家明所写的信,要改编《半生缘》的是谭家明。王家卫认为《半生缘》是拍不了的,“对我来说,《东邪西毒》就是金庸版的《半生缘》,《花样年华》就是王家卫版的《半生缘》。你可以拍出张爱玲小说的精神气质来,要多拍‘神’而不要拍‘形’”。

许鞍华版《半生缘》就是个走过场的“形”。

(已刊于虹膜“邪论”专栏)

 3 ) 相爱却不能相守

已经记不起是第几遍看《半生缘》了,只记得每看一次,心就会跟着伤一次。起初我很恨顾曼璐,恨她为了自己的一己似欲而不顾一切的拆散了真心相爱的曼桢和世钧。可是看得多了,我却也开始同情起这个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苦命女子来,尽管我依然不赞成她的那种为了自我而牺牲他人的想法,但是我还是原谅了她,不原谅又能如何?痛骂她?这些都是没用的!丈夫喜欢小姨子,她做妻子何尝愿意,可是她又能如何?想过好日子就得答应了丈夫,除此之外,她什么也做不了!

最悲惨的就是苦命的曼桢和世钧。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就因为这样而被拆散,从此各奔东西。虽然各奔东西,可心里依然牵挂、思念着对方。当世钧落寞的背影从曼璐家离开,走出曼桢的视线时,我的眼睛模糊了。难道说两人从此就远搁一方,不相往来了吗?不是的,其实他们不是没有机会的,曼桢从医院里逃出来后,试着给世钧写了很多封信,可是一封也没有回。不是他不回,只是全因为他没有收到。世钧的母亲将它全给拦了下来,理由是“她们不能让这样一个女人败坏了她们沈家的门风。”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总是交错而过?为什么相爱不能相守?难道说真爱也是有错的吗?

 4 ) 不是悲剧,而是人生

午间去食堂吃了饭出来,在学校西门外头的那条街上走了一阵,吸了一回烟。街面上清净得很。 有一部电影叫做半生缘,到底还是看了。 这阵子特地在绕开呢,结果兜兜转转还是看了张爱。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讲一双男女,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相爱过,后来分开了。 原来两个人的缘分,有时候真的是不够用上一世,只能到半生。 眉毛那么短,天涯却那么长。 若是多年后不期然又见,能说的亦不过是那句用烂了的,别来还无恙。 片尾有一个闪回,沈世钧在冬天黑暗的公园,打着手电寻找顾曼桢遗失的红手套,找到了,他笑起来,弯着嘴角。 而喜欢一个人,再喜欢也不过就是这样了。不然怎样呢? 情意好似王朝兴兴衰衰,终至湮没如同庞贝古城。 这城池存在过,只要你想看见,它就仍然在那里,无形地,然而有尊严地,存在着。但若是想在其中定居,已是不可以的了。 我实在是喜欢吴倩莲那个长相。 清淡是极清淡,而艳的时候又可以很艳。 在得知他婚讯的那天,她去看了一场电影,对着银幕上的闹剧笑起来,而面孔上尚有泪痕未干。 她同自己说,我想每一个人到老都总会有两三件事情可以拿出来讲的,如果我跟世钧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 其实好多事情不必像她这样看得那么透。她越是淡定,便越是叫人痛彻了骨。 但我知道,原本我连痛也不该觉得痛。 因为这个电影说的不是悲剧,而是人生。 2006-10-7

我的微信公众号:逍遥兽

 5 ) 我有一段情

刚刚把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完,在感叹他有文化并会讲故事的时候也喜欢上了吴倩莲,于是忍不住把《半生缘》也拿出来看了。
我承认自己是个没有文学造诣的人,最初没有看过张爱玲的《十八春》,连电视里面曾经老在播的林心如版都没有看过,换言之我在完全没料想到剧情发展的情况下看的这部电影。
前半段一直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口吻在介绍那个时代和那段爱情,小小的细节都被演绎得有汁有味——曼桢说我还没和世钧合照呢……吴倩莲充满阳光的表情和声音,黎明欲言又止的生涩表情,都让早已经没有了年轻时那份忐忑和脸红的我们羡慕不已,至少,我羡慕不已。
竟然还有这样可爱的傻子,悄悄拿着手电筒去树林里面找她掉了的红手套,第一次去她家傻乎乎地喝下一碗超级咸的汤还认真地说好喝,在安祥的冬夜牵着她的手一直不肯放开……
我竟然傻到以为这和《饮食男女》那种不敢怎么样都会有个不太坏的结果的片子一样,等着导演慢慢讲嘛,就一直看下去就好。
好吧我承认自己天真了,其实一切都是有铺垫的我只是主观性地故意去忽略它们——曼桢晾衣服的时候拒绝了世钧的求婚那必然之后就会有差错要出现,祝鸿才从一开头对于妹妹的垂涎以及他和曼璐玩笑式的无耻念头,这些都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曼桢和世钧真能在一起那电影何必费那么多胶片慢慢地来陈铺他们青涩的感情经历。
是我自己侥幸了,以为这次会不一样。
笼子里的鸟惊恐地四处乱窜,我以为那只是他们吵架之后短暂的分开,结果兽欲还是得逞了。我目瞪口呆,脑子轰地一下乱了——这是怎么回事?不可能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曼桢的姐姐难道也是这出阴谋的帮凶或策划者,祝鸿才这猥琐小人还真那么禽兽?曼桢为什么不哭不喊不跑呢?如果这样的话……她以后的人生,要怎么办?要怎么办?世钧怎么办,他们的感情怎么办?这世钧视为珍宝一样爱惜的女子,悄悄地牵她的手的女子,已然被玷污成这个样子……
可是任我怎样捶胸顿足都应该没有用了吧,这出悲剧好像根本不问我同不同意接收的礼物一样硬是塞了过来。
这个形式好像《东京爱情故事》,同意是阴差阳错地分离,和不期然地重逢,但那个,至少是有原因的,在莉香无谓的爱面前完治退缩了。《半生缘》比那个残忍很多倍。
是不是命运就一定要弄地人生离死别鸡犬不宁不得善终才开心,是不是生活中就非得要人去对客观事实妥协和让步。
似乎一直要这样,现在想要的,总是得不到。一定要内心去经历无数的煎熬和难以入眠的夜。无可奈何的放下。这遗憾,是几十年后的重逢都无法改变的……
“原来和一直爱一个人一样,一直恨一个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孩子,曼桢打算回去了。
而和所有需要成家立业的人一样,世钧也娶妻生子,过上了常人看来美满无憾的生活。
那些你曾经写给我的信,没有送出的手套……那些我给过你的承诺,我内心承载的所有关于你的回忆和期盼,真的就只能是一场梦啊……
等到他们再重逢,可是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
世钧轻轻地回忆起当年曼桢被学生欺负受冻的时候,“我当时心里面就暗暗发誓,以后绝对不会再让你受这样的苦。”
我又一次泪流满面——半生缘,已然让我一生怀念
能遇见你,已经很不可思议了……

 6 ) “想起以前的那些事,我就觉得幼稚,也很可笑”

  

  据说当初张爱玲写了顾曼桢和沈世钧三十六年间的故事,但后来缩短到十八年,所以,这个故事叫做《十八春》,又叫《半生缘》。

曾看过一点电视版,并不喜欢。那时候也没看过原著(因为大学前只读张爱玲的散文,她的小说莫名其妙的就读不下去),直到大学读了她的《半生缘》,才开始真正的喜欢。后来老郑曾经在讲张爱玲的时候放过电影版,但因为这片子有两个小时,所以我们只看了个开头。那次课上留了没看完的遗憾,心想以后一定要补上。虽然我只是看了这个开头,就可以肯定,这片子一定已经抓到感觉,许鞍华真厉害。后来下到电脑里,准备看——但看电影绝对讲究缘分,那天没有看下去。今天突然想到,就看了,两个小时也就真的坐得住看下去了。其实算是闷片,不是喜欢的人绝对会睡着。

      三人第一次坐在小饭馆里吃饭,曼桢细细地用杯里的水涮筷子,世钧大概就是那个时侯被她吸引的吧,举手投足间暗生情愫,将曼桢递来的筷子直接放在桌上,抬头却看见曼桢将自己的筷子搁在茶杯上,于是赶紧将筷子拿起,同样搁在杯子上。女人若是动了心,还是可以佯装若无其事,但若是男人动了心,如果不是亢奋,就是行动语言迟缓但眼神放光,像沈世钧这样温吞的人,属于后者。记得书里的开头这一段就给我的印象就很深,所以看到电影里,许鞍华能够这样表现出来,让我暗暗叫绝。


     世钧看到曼桢的胳膊上有只小虫慢慢爬着,阳光照射在曼桢的胳膊上,好像她的皮肤会发光,他看看曼桢的胳膊,看看曼桢的脸,似乎很想起身轻轻为她拂去胳膊上的小虫子。曼桢的皮肤并不白,金色的阳光照在胳膊上,细细的绒毛也泛着暖暖的光——我想起我初二时的一个场景:那天是周五的大扫除,我和一个要好的女同学站在朝北的窗台上擦玻璃,当时太阳正在下山,淡淡的金黄色阳光从西边朝我们洒来,我转头看着女同学的脸,她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睛看向远方,微微皱眉,手上的抹布却不停地挥动,明显地在走神。但是阳光的照射下,她脸上细细的绒毛以及微微泛着的红晕,还有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那一刻她简直美呆了。自那天更加明白,那种自然地、健康的、无意识的美,有时候真的摄人心魄。

后来三人去公园合照,书里是说世钧要给家里寄照片。因为叔惠和曼桢之间并无情愫,所以笑闹起来也自然,轮到曼桢和世钧合照,开始离得十分远,叔惠不断催促靠近点靠近点,这才僵硬地靠近着,直到最后世钧稍稍倾身将头靠在曼桢边上,但叔惠却说,没底片了,世钧和曼桢的表情,是真切的失望……

若说起两人情感的融合点,大概就是世钧把自己夜里去寻回的那只手套还给曼桢。曼桢一见到是惊喜的:你找到啦!但一转念:他怎么会知道我手套丢了,又是怎么找到的?一瞬间,电光火石,所有情愫在那时豁然开朗,不需要任何表白,一只失而复得的手套足矣。办公室的人都回来了,世钧淡淡的笑着走开,曼桢偷偷握着手套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一直倾心关注的一个人竟然也对自己如此的关注起来。


     许多人都不喜欢吴倩莲来演曼桢,我目前还没有想到更合适的,不过如果让李翘来,说不定沈世钧会不知不觉变成黎小军。而黎明是真真切切选对了人,温吞憨厚,痴情却又犹疑,直到最后,不知道他怪的是谁:现在你才跟我说这些,我能怎么办!就这个地方世钧变得我有点不喜欢了,如果我是曼桢,即使有机会,也不愿意跟他回到过去了。更何况,回不去了。黄磊是我一直中意的人,不论他演什么。叔惠和翠珊的关系,电影和书的差别比较大,最后叔惠和翠珊独自在家喝酒的时候,我心想,这边两人和那边两人不如做个了断在一起算了。梅艳芳演的曼璐真传神,特别是在事发之后,她来到曼桢的房间,佯装生气将祝鸿才数落一番但其实不动声色夸赞一番,一颦一笑佯装地很自然。而祝鸿才是我爱的葛大爷,李立群的舞台剧功底不容置疑,但祝鸿才被他演的俗气了些,像个土大款,葛大爷给我感觉气质很对,而且不同阶段的转变也很自然,特别是最后:过去的事,怨我,你别恨你姐了。祝鸿才就是给人一种没法长时间恨他的感觉。

 

最后,突然想到张豫瑾有句话很厉害,它直接将曼璐的最后一点希望扑灭,这句话是:“想起以前的那些事,我就觉得幼稚,也很可笑”曼璐得知张豫瑾来家里了,几乎是跌跌撞撞地怀揣着最后一丝希望去找他,因为当初这个男人因为别人对她出言不逊几句,就能大打出手而受伤,当初的分手是因为曼璐不想拖累张豫瑾,曼璐天真地以为这些年来张豫瑾的未婚真的就是因为自己,她以为只要她的手一挥,张豫瑾就可以立马回到她的身边忠心耿耿。

太天真。

 短评

“以前我以为我和姐姐不一样,其实我是跟在了她的后面”。真可怕。张爱玲的现实主义作品,电视剧处理成琼瑶味了,电影版许鞍华处理的恰到好处,特别叔惠和翠芝,寥寥几个镜头,却表现出了极汹涌隐忍的感情,有类似体验的人都会懂。黎明版的世钧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

4分钟前
  • 蜉蝣渡海
  • 力荐

#重看#3.5;11年后重温降分,本片最大成功之处无疑是无比妥帖的神选角,堪称张爱玲影视化最完美的卡司;原著底子实在是好,即使许鞍华只是将情节流水化地呈现了一遍,即使没有原著中那句“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总会有这么一个人的。”也足够催泪。六人山中行拍得好,各种欲言又止。十年空白后,你望着那个人仿佛演绎梦境般走下楼,唯有“好久不见,你还好吗?”当中分秒的煎熬、心死的绝望、挣扎的重生,通通隐匿在“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时间残忍而公正的伟大无情力量,更多是由角色本身的悲剧属性固有,而非以影像达成。大量以门缝窥内的镜头,你望见的是一眼也是半生,然后很快一生就过去了,前面也并没有什么路可走。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选角非常棒,本以为都不是心中的样子,却在看的时候一刻不能挪开视线。像是读小说时那样想哭,待到结局的时候,还是痛的难以呼吸。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改编至此,我无可指摘

12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16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推荐

浩君,我们回不去了。

17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黎明是真帅,沈世钧也是真温吞。他说有人来抢曼桢也不会被抢走的时候,悲剧就已经注定发生了。两个人在一起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事,就算没有祝鸿才,我也并不看好这种不去争取的感情。顾曼桢头也不回地离开医院的时候,我几乎以为她的苦难就此结束了,文学作品热衷描述的无条件的母爱终于不再出现。但她最后还是回去,我感到悲伤。似乎所有人都是造成这个悲剧的推手,但最大的黑手是时代。女人的性命如草芥的时代,她最大的价值是她的身体。她用她的身体去战斗,她因她的身体而坠落。曼桢是,曼璐亦如是。

21分钟前
  • 豆瓣首席江湖骗子
  • 推荐

为选角赞一个,黄磊年轻的时候太帅了,不亚于剧中的黎明,梅艳芳戏路太广了,总觉得演什么都是对的

25分钟前
  • 接十分钟的吻
  • 力荐

不如电视剧呢,林心如演的更像曼桢= =

28分钟前
  • 小黑屋进行曲
  • 推荐

选角皆入戏出彩。葛优笑起来像猫,不笑像老鼠。梅艳芳“该死!这肉还带血的怎么吃啊!”。黄磊民国一小生。黎明温吞水脾性。民国暮色黄昏里,浮世的悲欢,南京玄武湖清凉山上,荒烟漫草的年头,梧桐将故事染色,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30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我发现以前的剧真的都特别的经典,这里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梅艳芳的表演,特别棒,里面对情感的表达都是刚刚好,让人看的特别入迷,挺感动的!

32分钟前
  • 随风的蒲公英
  • 推荐

怎么可能不遗憾?你没见过他单膝下跪求婚的样子,为你做饭的样子,为你和儿女赚钱养家的样子,老了还爱你的样子……

37分钟前
  • 董小姐
  • 推荐

最杀人的不是“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而是王志文那句“想起以前的那些事,我就觉得幼稚,也很可笑”曼璐一听就彻底黑化,连锁反应毁了一串人生活。爱的往昔,你说不存在就不存在了!只有梅艳芳够张爱玲,长篇小说的脚本拍得太赶

42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虽然是改编张爱玲原著,但传达的还是许鞍华的寻根动机,属于她口述近代史作品的序列。在作品整体的立意上,许鞍华是较少见的华人眼界,跟王家卫杜琪峰的香港立场还是区别明显的。演员阵容里除了梅艳芳是配音说的都是国语,能想象说戏上做的很细致,黎明和吴倩莲天台晾衣服,黎明不小心弄掉了袜子又捡起来,状态很自然,整个人是在戏里的,全片演技大体都这种。李屏宾的摄影很出色,用镜近似日本电影,不过丰富的老上海物件、布景给这片子一种侯孝贤早期的乡愁感。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特殊年代人物命运起伏不定,乍然起落无有规制,但这份经历交错心意割舍的决然,是古今一般同

4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多年之后我好像终于知道了从来都讨厌这个故事的原因,一个人可以如此轻易地凭空消失,而周围的至亲甚至都不去深究,只自顾自在脑海中编一个借口,然后继续无事般生活下去。这个版本略去了许多痛苦挣扎的部分因而显得有些轻飘,但光阴流逝的物是人非之感又格外沉重。许多唯有恋人才会注意的细节相当动人,譬如目光悄悄聚焦在手上爬行的小虫。对我而言最好的部分是结尾:咫尺之外,人人都在笑语笙歌,三步之内,你却与他各自落寞。

45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许鞍华拍张爱玲的东西总有舞台感,看《倾城之恋》也是如此,不知是同期录音还是灰暗的色调,或是压抑的灯光?偏写实的处理让这个故事更生活了。最后一场是神来之笔,再也回不去的感情。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我们相见是缘,但无份,注定的半生缘

53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我想每个人到老都总会有两三件事情可以拿出来讲的。如果我跟他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很久以后仍旧是个寒夜,沈世钧才知晓顾曼桢当年的遭难。但又有何用。知道或不知道,重逢或无重逢,终究遍地都是最俗套的,回不去了,四个字。正如小酒馆内人声喧沸。

56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张爱玲的字总是有深深的哀怨…… 深深爱过,重重阻隔,而后终究错过,从此记忆里被痛和酸弥漫。我爱你,无法忘记你,但我们都没有在一起。曼桢说:“人老的时候,总有两三件事情拿出来说的,如果我和世均在一起了,生了孩子,那就没有故事了。”但我们都宁愿我们的爱情中少些故事,也不愿错过你。

59分钟前
  • 莹小慢
  • 推荐

是个伤心故事,但不知为何看到最后都觉得提不起劲,也不知道是因为演员不来电,还是看厌了有钱人家瞎折腾。。黎天王演个温吞的窝囊男人倒像量身定制的似的... 另外,这是个时装大片啊!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目前来说是张爱玲的作品被搬上大荧幕中表现最佳的一部,演员的选择气质非常精准

1小时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