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者

记录片大陆2011

主演:刘烨  周润发  赵本山  

导演:房鹭

播放地址

 剧照

践行者 剧照 NO.1践行者 剧照 NO.2践行者 剧照 NO.3践行者 剧照 NO.4践行者 剧照 NO.5践行者 剧照 NO.6践行者 剧照 NO.13践行者 剧照 NO.14践行者 剧照 NO.15践行者 剧照 NO.16践行者 剧照 NO.17践行者 剧照 NO.18践行者 剧照 NO.19践行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0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好看

又看了一部好片儿,《夜行者》。看名字像无聊英雄拯救世界吧?他真的是拯救世界,但他从头到尾都是个歇斯底里的普通年轻人,从做小偷到变成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离奇上升过程,没有任何super power,是一种在如今很有借鉴性的“成功法则”。好莱坞对当下社会的观察之仔细又一次让我惊叹。 准确的说主人公钻进了看似很高的社会等级,但没有像《飞行者》或《华尔街之狼》那样迷失,也许只是还没到那一步。这位主人公好像仍然在失控的边缘清醒的保持着自己的目标,这目标不是正确、正义的,而是现实的、物质的、自私的,但这也传递着一个信息:这个社会越来越没有纯粹的正义和邪恶了。

 2 ) 《夜行者》资本积累的血泪史

所谓夜行者,指的便是自由记者与摄影师们,他们自行采编拍摄各种社会新闻事件,以暴力犯罪影像为主,然后将其事件视频卖给电视台相关节目组。

如何表达我对电影《夜行者》的初印象呢?看在眼里,原本是有模有样的故事加画面,是具象的。但我决定用一个抽象的“感受”来描述,我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这部电影自身主动提供了那样奇妙的东西。

若好奇,不妨打开电影,仔细聆听2分20秒的片头编曲,无所谓乐理知识,旋律就像会说话的精灵,能清晰地引领你的感受。这段配乐跟站在面试官前的应征者似的,撞击耳膜时,流露出抑扬顿挫的不安,继而被反复回旋的行云流水覆盖,时而改弦更张,注入飘渺之绪,再用拼杀搏命的危险气势接近尾声,戛然而止时,仿佛雨过天晴。

我想要剧透的是,电影没有利用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角色“卢”这个人物进行赤裸裸血淋淋地暴行与伤害,观影时可以完全卸下这方面的忧虑。但不能否认,取而代之,展现出的是有长久恫吓作用的恐怖人物形象。他会萦绕在你的脑际,变成一张张臭名昭著的脸。之所以法之外,有第三类法庭的惩罚,有道德的审判,这些针对的就是那些杀人不见血的恐怖人物。

再次撇开严肃的精神病理问题,既然隐藏起病态仍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掠夺着生存资源,那么也就以正常人待之吧。对于稳步爬向金字塔塔尖的野心家们,对其中成功者的“恶意”标注里一定有这么一句话:“所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都是一部血泪史,他们的手上沾满了鲜血”。

对正义的世界而言,很不幸,《夜行者》里的卢就是这样的成功者,是还在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成功者。挡什么都可以,但不能挡他的财道,不能挡他的名利之道,不择手段地满足他自己的“欲望”这便是“道德”。我突然想到了美国文学家杜鲁门.卡波特,及令他飞黄腾达的《冷血》,又想到北岛的那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然而回到电影《夜行者》的人物刻画上,不难发现一开始“卢”便被刻画成了有人格缺陷的社会底层人,善恶不能一概而论,卢的角色要层层剖析。靠偷钢条、撬锁、打劫糊口过日子,他有一室陋居,有个破车,还有台电视,这说明他在底层还不是垫底的,他雇用的副手是个无家可归的盲流,他采访过一个家里没有电视的目击证人,与他们比较,卢有绝对的优越感。

能够产生戏剧冲突的是,卢还有另外一个面目,口才一流,学习能力极强,头脑清晰,有缜密的逻辑性,有高远的规划能力,还有反侦察的犯罪高智商,最重要的是他像丛林里疾行或匍匐的游蛇,编剧赐予了他高度敏锐的新闻嗅觉。他会因此而成为他想要成为的人。他驾着私人采访车,穿行于灯红酒绿的洛杉矶夜城,人物所散发的不安定的气质,让黢黑的苍穹看起来神秘莫测。

80%的夜景,80%车内场景,80%在路上。灰白色的破旧丰田,到红色的野马,再到配备齐全的两辆超级采访车。一个人,到雇佣助手,再到四人组的工作室团队。电影在工整有序的框架内按部就班地行进,并用类似“戏中戏”的表现方式调剂故事的枯燥氛围。这电影看起来一点都不疯狂,然而过于平缓内敛的叙事节奏,反衬出的则是男主人公卢所言所行里令人不安的躁动。

不得不提电影开始的前20分钟,有一种低调的喜感根本不能忽略。减重20磅的杰克看不出颓到喋血街头的样子,但在重重的黑眼圈里的确能感受到一个神经兮兮被失眠症困扰的男人,精神与肉体都很饥饿的癫狂状态。杰克也展现了不俗的表演功力。从一开始戴着墨镜,斜视偷窃锁定的目标,到后来梳着搞笑霸气的大背头、穿上不相称的白衬衫灰夹克、开着油腔滑调的玩笑,走在电视台里像个十足的电视台老板。。。。。。不如就用一个哇字来表达吧。

除了主人公卢,他的助手及电视台晚间新闻的负责人妮娜,这两个配角在电影里也占有相当重的分量,卢与助手的对手戏把剧情推向了高潮。最后一次采访行动中,在采访车里演练的“讨价还价”戏码。这一段是值得琢磨的,不管前因是什么,最终助手被卢影响,也走进了正邪不分的模糊地带,由最初的人与怪物的差别,变成了怪物之间五十步笑百步的同流合污。但是一旦反目,也能分出胜负。早已从内到外蜕变成怪物的卢,他的恶毒是极致的,胜,志在必得。卢的助手则是半路出家的菜鸟,经验不足,还留有人性的弱点,注定是个垫背的。

如果把卢最后说给助手的那一段告诫的话拿来认真分析,他性格特征的形成,似乎是有社会无法脱掉干系的理由,再考虑进去卢比别人勤恳比别人卖力的做事态度,绝对论断便显得草率了。这恰好是导演升华主题,故意设计的Bug,需要观者通过思考找出漏洞并补上。

造一个神或一个魔,要他们成为绝对的英雄或绝对的败类,羽化人性差别的现实,“主旋律”的强悍姿态在令人血脉偾张的荷尔蒙里彻底糊成了“救世主”的无量神力,这种套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好莱坞大片里备受推崇。所谓的流行,与其所属的时代是有关系的,低迷、颓废、彷徨大行其道时,缓解过分忧思的方法便是打上一针鸡血。

九十年代之后进入新经济时代,好莱坞的各种商业电影又开始心仪“怀疑主义”所表现出的高大上的内涵了,在希斯莱杰的小丑角色之前,早有了像V怪客这类的经典形象,他们把模糊的概念具体成了一个符号,就像被推倒的正反界限的墙,它可以倒在正的一面,也可以倒在反的一面。

但这类电影主要还是集中表现了救世救难的大主题,设定出病入膏肓的不能再糟糕的社会、体制、环境、人文背景等,然后用另类的方式来否定、重整、维护。编剧出身的丹.吉尔罗伊,他自编自导的新电影《夜行者》也有这样的野心,但他把怀疑的地基搭在了“存在主义”的土壤上,所以,接地气的小人物,加上自身便是话题中心的新闻行业这一背景,故事便有了复制现实生活的高清效果,剧情里的是非曲直仿佛都与普通人息息相关了。

想来,不仅要一分为二地看,这个世界是需要一分为N地看待的。红里透紫的寡姐斯嘉丽因裸照风波对某些“狗仔队”竖中指,并不代表那些拿着长焦镜头把她捧成女神的娱乐记者都不招她待见,做她护花使者的准夫婿罗曼.达瑞克普通记者一枚,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存在的多种解读性。

在戏剧世界,从不缺少对准“无冕之王”复杂身份的镜头,过去是以若有若无的陪衬方式存在。近些年则有明显的“喧宾夺主”之势,信息时代惊人的发展速度,自媒体的异军突起,各种信息的传播再不是单项的输出行为了。因为民众吸收了信息,通过各种平台又会悉数发射回他们的各种感受,媒体独断、武断的自由时代终结,随之,必须接纳承受的是汹涌奔来的参与讨论、信息回馈,甚至会控制媒体的话语方向,起到摇杆作用。

《消失的爱人》里有关由媒体牵头造成的舆论导向,是点火煽风添柴,是从3级吹至8级10级的台风,围着栏杆对一场阴谋指手画脚,它的野心是把“配角”提升到不可低估的位置。而韩剧《匹诺曹》干脆驻扎新闻中心大楼,用新闻媒体做载体,不仅要探讨道德与法律,要煽情渲染,要冷酷无情,还要见证一场爱情,属于现实题材的Drama。《夜行者》则是属于电影缩短版的新闻纪录片,与新闻媒体有关的各种问题在电影里都有所提及。

很多年过去,提起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凯文.卡特,人们都会记得由他的摄影图片《饥饿的苏丹》造成连锁反应的著名新闻事件。“老鹰抓走小女孩”的话题被世界各地的舆论风暴卷成灾难之后,他的人生从职业生涯的最高点跌落进万劫不复的最低谷,又因逃离不了道德绑架的困惑,无法从精神枷锁里找到解脱的钥匙,3个月后,凯文.卡特选择结束生命。他的遗言“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他的自杀结果,这一切把一件拷问行业操守与人性道德的小事件彻底激化成了不可收拾的大事件,场面如战争废墟,不堪回首。

凯文.卡特自然与《夜行者》中的新闻记者卢非同类,他们对生命与价值有本质的分歧。凯文正视内心炼狱的折磨时的所思所想是宝贵的资料,他曾对人讲,“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凯文守住了职业道德,但在世俗的鞭责面前他缴械投降了,我理解为凯文做人的“底线”崩塌了。

同样的境况到了“卢”这里就不是问题了,因为卢不受道德的约束,道德之下任他驰骋,他也没有“底线”的障碍物要跨越,相反,秀下限恰恰是能让他把握住机会找到自我,飞黄腾达的最好路径。若不做中庸的观察者,一定要做出一个态度,以上就是我对电影《夜行者》中人物与事件的认识。









 3 ) 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
        主角:
        1. 做事直接果断,不拖泥带水,也不允许有折扣。

        2. 目的感明确,所有行动以达到目的为最高标准。没有先入为主的接受传统教育,比如博爱啊,遵纪守法啊,平等自由啊。他始终保持一元价值观,从不胡思乱想,从不自我怀疑。这是中国传统文人酸腐气的反面最高代表。他像一只生活在城市里的野兽。

       3. 彻底的功利主义者。他肯定没有坐在教室里学过功利主义哲学,影片里提到过他没怎么读过书,但他对功利主义的利用却肯定比教这门课的教授高得多。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最好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别掉无用的书袋子。
              他的助手就是一个比较酸腐的人,得了一点便宜后,就开始飘飘然起来,对吉伦哈尔说,你需要了解别人的想法,要把别人当人类一样来交流。
              吉伦哈尔回答,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只是不喜欢人类。

       4. 大心脏。
               没钱的时候,谁和他说话最后都要加一句fuck。他也只是笑笑离开。
               胁迫女编导的时候,他面不改色的说出那番令人腭舌的话,惊地那个女人觉得他是个神经病。
              前期抢拍新闻,警察骂他,同行无情的嘲笑他,就连采访一个路人老太太的时候,他请那个老太太不说粗话重复一遍刚才的话,老太太都不鸟他,说我从不说第二遍。
              近距离拍摄杀人犯时,他一脸镇定,拿摄像机的手没有一丝颤抖。

       5. 强大的说服力。
              在他默默无名的时候,他能死缠难打地说服别人。
              当他拥有权力的时候,他能善用手中的筹码来说服别人。
              他的眼神能突破那些不够自信的人脆弱的心理防线,他也可以看穿那些装出来的自信。影片分别对应的是他的助手和电视台的女编导。
              他的说服力让我想到了乔布斯和希特勒。

        6. 饥渴感。无论是影片开始时他穷困潦倒的时候,还是影片最后他已经有一份事业的时候,他的眼睛里都充满了一种饥渴感。

        7. 强大的行动力和意志力。
              他说他学东西很快,这点不假。影片里基本看不见他的业余爱好,他松懈下来的娱乐消遣,他像一根始终绷紧的弦。学习,行动,再学习,再行动,这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全部。唯一有个情节,他胁迫睡了女编导。这可能都不全是一种兴趣,攻陷女编导,更多的占有她,拿走她手中的资源,这是他计划的一部分。
              他为了抢时间赶到现场,可以不顾车祸的危险在路上飙车。
              很多次蹲守新闻的时候,助手已经睡着了,他还像一只警敏的猎豹始终盯着猎物。

       8. 专断独行。
               对他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只有在利用这场游戏里的上风与下风。他不会真正的加入什么机构,也许会暂时性的,但他的脑中一直在构建他的帝国。这或许就是他眼神永远充满饥渴的原因。

       这是典型的成功型人格吧。

       助手:
       1. 不自信。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把钱和尊严放在天枰的两端。
       2. 没有明确目标。他找工作的时候估计还有一点目标,但有每天30美元后,他就又得过且过了。
       3. 懦弱。一直很不爽吉伦哈尔,但从来不敢吭声。典型的被老板吃死的小员工。
       4. 懒散。看他们的工作情况就看得出来了。
       5. 缺乏观察力。吉伦哈尔提议给他加薪那场戏,他觉得吉伦哈尔被他击退了,就开始飘飘然起来,还开始鼓噪地评论起为人处事的方式了。他看不清吉伦哈尔,也看不清自己。他的死为他的失败划下了完美的句号。
       
        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助手这样的,或者说大部分人的起步都是这样的。

        女编导:
        1. 能力平庸。
               刚开始像一个成功人士,但在和吉伦哈尔的角力里败下阵来后才发现,这种人其实能力平庸,也许多年的行业经验帮她到了某个位置,但那就是她的极限了。
        2. 职业道德泯灭。
               既然能力平庸,那获取高报酬的代价就是牺牲职业道德了。

        助手升职后,大概就到了女编导的位置了吧。平庸大众职业升级树。

        女编导的助手:

        1. 正义感。
               影片中唯一一个正义感爆棚的角色,在全片浓浓的黑暗风里像一丝阳光般明亮。可惜,正义感不能换成金钱。正义感也不能帮他升职。

 4 ) 那些伪装成有机物的无机物们

片子很精彩,至始至终保持节奏,其中的追车片段拍得比很多专门的赛车电影都更加扣人心弦。
Jake Gyllenhaal奉献出了精确的表演,无论是神态还是外形都传递出了一股浓浓的“我是变态,但我装成是正常人”的感觉。这种微妙的感觉,我在现实中跟某些人接触的时候也有过,但无法精准地描述。直到某一天,一个好友描述她的前男友是“伪装成有机物的无机物”时,我才恍然大悟——就是这样!

曾经读到一则新闻,某个新闻主播为了收视率,自己亲手犯下了几十桩谋杀罪以博得独家新闻。这算是爱岗敬业的极端例子吗......在看"Nightcrawler"的过程中,这则新闻一直萦绕在我脑海。我想到那个主播是否也有着片子中Lou一样狂热而空洞的眼神。

在片子开头,Lou试图在收购他废铁的人那里赢得一份工作。他像复读机一般背诵着网上商业课程中学到的自我介绍,浮夸的用词和表情在深夜收购站里显得异常滑稽格格不入。Lou的逻辑和思维能力完全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他的情感能力。他缺乏情感,也无法体察别人的情感反应。所以他和他人的互动完全像我们初中做数学题套公式般,有时候免不了笨拙地用错公式。他完全没有注意到收购员对他的鄙夷和不屑,夸夸其谈。同样的情况屡次发生,他第一次遇到那个自由记者,和Nina的几次对话,和他的助手Rick。Rick有时候会用很恐惧的眼光看着Lou,那是他的直觉在警告他自己有什么东西很不对劲。很可惜他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对劲”会对他造成什么毁灭性的影响。

情感缺失的成因很复杂,先天的后天的。如果说Lou像一个先天的情感缺失者,那么Nina则是一个被环境和职业压榨掉了最后一丝同情心的例子。当她看到屏幕上人们倒在血泊里,她眼里压抑不住的兴奋让人不寒而栗。

我经常想,定义人类的底线是什么?是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智商,还是人类之间的共情?当一个人丧失所有的情感,只依照逻辑和目的去行为的时候,他是否还具备身为人的资格。曾经看一部科幻片,太空站超出负荷,要扔一部分人出去就能继续运行。两个决策人为此争论。其中一个说:"我们有义务让人类生存下去。"另一个说:"我们有义务让人类配生存下去。"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很多经济政治领域的大名字,他们的行为模式都像是情感缺失者。情感缺失者在日常人际关系上也许有严重的障碍,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在事业企图上一帆风顺。因为他们心无旁骛目光坚定,扫除障碍的时候毫无道德包袱。他们也最容易成为暴君和独裁者。所以很多国家的选举越来越关注参选人的家庭意识,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有着丰沛普世情感的人,是很难成为独裁者的。

最近美国虐待Al Qaeda囚俘的新闻引起他们国内的广泛谴责。有人说,这种谴责简直是妇人之仁,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对待恐怖袭击就该用恐怖手段——我不能认同。我尊敬他们对自己的反省,我一直相信,如果对付魔鬼的代价是把自己也变成魔鬼的话,那么这场战役一开始就输了。一个民族的底线代表了身为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底线。面对最邪恶最冷血的敌人,依然以人类的普世情感去同情,去尊重对方身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这使美国守住了一个大国的人格。

至于我们,如果在现实中遇到一个情感缺失的野心家,别像Rick一样还傻傻地要谈判利益,赶紧走——可以的话,用跑的。

别和无机物纠缠,他不会痛,但你会。

 5 ) 孤独者的种种

杰克吉伦哈尔现年三十五岁,有一个长相猫样的姐姐,断背山与基佬一战成名。如今正抛弃了各种发式一股脑的向阿尔帕西诺的方向不断奋进。

夜幕下不仅仅存在的只有平静,罪恶和暴力渐渐在这个时候在阴影处露出自己血迹斑斑的爪牙。工整严肃的推销辞藻,一本正经的态度,空洞的眼神,这些基本就是夜行者的全部了。

人类是一种群居型的动物,没有社交生活会让一个人变得慢慢不像人,就像失眠症给《搏击俱乐部》里面的男主人公造成的影响一样,而且这种困境极难走出。他们会往往专注于一种特别的技术,比如《夜行者》中按照工作需要所学习的知识,又比如《搏击俱乐部》中制造肥皂的泰勒。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只有自我。任何事情甚至人命,都是他们可以牺牲的对象。于是,吉伦哈尔烦着红边的眼眶就离着瞳孔的距离越来越远,他的身上,人性逐渐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只孤身在夜间捕猎的野兽。

失眠和孤独,怕是这个世界上最危害健康的疾病和生活状态。

 6 ) 变态年年有 今年特别多

奥斯卡提名看了几部,《消失的爱人》《爆裂鼓手》,还有这部《夜行者》,然后我就发现了宇宙真理:它们讲的都是变态的故事。《消失的爱人》是个变态媳妇,《爆裂鼓手》是个变态老师,《夜行者》则是个变态“记者”。
恰好,前几天刚看了最新一期的《人物》,其中除了那篇惊艳的《惊惶庞麦郎》之外,就是那篇《江湖爆料人》的文章最吸引人。那篇文章的主人公和本片一样,都是一个以突发性都市新闻为销售内容的自由记者,那篇文章的重点集中在江湖爆料人的江湖上,他们的生活多么艰辛、竞争多么激烈。《夜行者》也提到这些东西,但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吉伦哈尔是个多么独特而变态的存在。
这个职业,做着记者的工作,却没有记者的待遇,也可以说是分工细化的结果。它是360行之外的新兴产业,替记者深入最残酷的现场,让观众满足最阴暗的欲望。在这个故事中,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多数死了或失败了,比如那个尊重职业道德的电视台工作人员,那些尽职的警察,以及想找个工作好好干的印度阿三;而那些坏人都成功了,比如男主、女主。所以说,这是一个黑暗的故事,是一个夜行而见不得光的成功故事。
把它和另外那两部电影相比较,会有一些很好玩的对比。变态媳妇、变态老师、变态记者,都是偏执狂,在这个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世界,他们都在某种意义上成功了:成功地杀了人,成功地毁了又成就了一个乐手,成功地成了“企业家”。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成功的原罪的一个侧面,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变态演绎版本,他们的变态与成功都可以类推到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身上,具有某种共同的特性。
在这个夜景占据主导的电影中,萧条的洛杉矶显得迷离而魅惑,在吉伦哈尔的脸上,同样弥漫着这种感觉。在电视台,吉伦哈尔对着背景墙说:“它在电视上看着如此真实。”但其实它只是一幅画。我们透过屏幕看到的内容,都不是真实的,而是经过剪辑、取舍、处理的,是可以被观赏的艺术,而那些没有经过剪辑、取舍、处理的真实,则显得如此残酷血腥,如男主的出生入死,如女主的曲意逢迎。
这是一个街头小混混变成企业大咖的神奇故事,他舍弃的道德,正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在每一个毛孔都充满血腥的原始积累阶段,越过道德逼近法律之间的独木桥是所有努力拼搏的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有人坠落,有人迷失,有人成功走过。
这部电影的情节推进不太符合类型片的标准设置,但起承转合都自有逻辑。这个剧本的牛逼之处在于男主的转变源于自身性格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促进,他一开始就不是个好人,但绝不是变态,是他自己和周围的人一起把他变成了变态。他可以自我辩解是社会将他变成了这个样子,他绝不认为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反而是一个历尽艰难走上成功的励志典型。
这个主人公,让我数次想起自己经历过的老板们,他们都擅长画饼与激情,并坚信自己很牛逼并将继续牛逼下去,他们的偏执与任性是其个人魅力最大的光环,也是一叶障目的最大悲剧之源。
当然,没人希望自己也摊上一个这样的老板。

 短评

格局不大,追求不高,格伦哈尔忽闪着大眼,知乎范儿的澎湃汹涌嘴炮还是挺吓人的。

7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平民新闻”的魔征化,寒冷得如利刃割喉,这样的职业注定行走在道德暗夜中。虽然故事后劲稍嫌不足,但作为导演处女作还要求什么?杰克的表演平静而嗜血,彻底碾压他之前的所有角色,奥大妈给个提名好吗?!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呵呵,这不就是老板忽悠我那一套么?

16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影評人去死!

19分钟前
  • nomad
  • 还行

导演是聚焦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制造过程,全片看下来却只有个性不具代表性。从职业生涯开始到最后成为夜行者,电影把男主处理成一个孤立的新闻从业者,而缺乏行业普遍性,个性发掘深入,但对整个行业却浅得如同没触及过,到头来批判的是人性而不是这个职业。所以我更愿将本片看作是犯罪片而非职业批判电影

21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TIFF2014最佳剧情片,一部必然在公映后被热议的sick&mad film,导演Q&A时说他剧本创作灵感来自于年轻人求职渴望(internship),面瘫的杰克超级适合这个黑化的,传销老师一般的,无师自通的,话痨热点新闻摄影师。年度最佳追车场面,年度最佳情节转折,年度第二变态角色(仅次gone girl)。

26分钟前
  • Sammy
  • 力荐

JAKE戏路越来越广 演啥像啥 不出2年就会问鼎奥斯卡影帝 ,没拿的话我吃翔3斤

29分钟前
  • SYRON
  • 力荐

杰克·吉伦哈尔暴瘦之后,深陷的眼窝与可怕的大眼睛让角色多了几分神经质,必须承认,他是本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却连奥斯卡提名都拿不到,真是可惜了。整个片子思路很明确,媒体对暴力的追逐,以及隐藏的大众对暴力的渴望。大部分的夜戏更增加了这种阴暗的感觉。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对媒体行业表皮所覆盖着的黑暗、虚伪的揭露,淋漓尽致。今年出现了不少反思、讽刺媒体的影片。吉伦哈尔预定奥斯卡影帝提名。有三场戏容易让人皱起眉。Bloom在对手出意外后所体现的“专业”。Bloom对别墅的侵入。那场他对助手的报复。值得注意的是,本片中,作为媒体的直接对象——观众,全程缺席。

35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当年还以为是恐怖题材呢,原来是犯罪惊悚片,工整的剧本没什么惊喜感,倒是它这一黑到底的路子放在偏向主旋律的颁奖季类型片有点小惊喜,嘲讽媒体和新闻人的道德沦丧。杰克·吉伦哈尔暴瘦之后,两眼放光,偏执疯狂,让这个冷酷无情和口蜜腹剑的黑色角色有了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人格魅力。★★★★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跑社会新闻的心理变态不是一个好赛车手。吉伦哈尔这个角色是我看过最Inhuman的角色了,纯粹的毫无人性,很多反角都是有血有肉的,而这个角色可能是因为没有描述他的过去和来历,连丝毫的情感都谈不上,黑化到极致,就像是一潭死水。顺便片里的新闻导演也是个疯子,跟路易斯简直天生一对。

39分钟前
  • 北落師門Hiruma
  • 推荐

觉得这个故事的问题和《消失的爱人》有些类似:后者是为悬疑而悬疑,这个是为扭曲而扭曲,都缺少某些直击人心的东西。是的,表演很惊艳,故事也讲得不错,但电影结束5分钟后,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在心中回响了。

41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今年看過的最變態最讓人惡心的電影。。變態到足夠對gone girl里的狗男女說“你們一起上吧”

45分钟前
  • sasasasa
  • 推荐

1. 剧情极圆润,起承转合简直滴水不漏;2. 中间节奏稍微有点拖,但考虑到后面一波一浪的高潮构建微瑕可忽略;3. 吉伦哈尔把那种偏执和神经质表现得十分精彩,可算其目前最佳表演;4. 助手人物干瘪苍白;5. 结尾黑得漂亮,干净稍欠利索。总体4.5星,大荐。

5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这就是变态版的美国梦呀,接客这两年接片水准越来越棒了,基本都没拍过烂片,演技也是爆表,特别是眼神戏,从"End of Watch"到"Prisoners"到"Enemy"再到现在的"Nightcrawler",每一部都有惊喜,每一部都在进步,这演技今年金像奖给个提名完全值当,只是我私心想看接客再拍点养眼的轻喜剧

55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力荐

棒!完全黑化到失真的角色和剧情,驶入空无一人的LA夜色,真是“罪恶之城”啊。把现在的电视新闻网、不健康的合约雇佣关系、甚至“实习生”制度,讽刺得体无完肤。虽然由于人物性格太单向导致剧情可以预见,但全片绝对紧张刺激又不失黑色幽默,Jake演得太好了!为了他我也一定要力荐!

5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JG这个大Bitch!!!

1小时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比gone girl 还要黑暗。看到枪战和警车飚车那段差点吐出来了。psychopathy真的比想象的多。更可怕的是,大众不明事理就把自私冷漠狡诈当作成功必经之路了。无论如何,我意识到生存第一技能是: 迅速辨别出某人是否psychopath

1小时前
  • 埃里卡
  • 推荐

Gone girl Emmy + Nightcrawler Lu 当选2014年度bitch couple,没有之一

1小时前
  • 澜瑟
  • 推荐

电影黑到飞起,杰克的公司简称是VPN,黑度+1...

1小时前
  • SP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