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菱艳

剧情片英国1948

主演:Moira  Shearer  安东·沃尔布鲁克  莱奥尼德·马赛因  

导演:迈克尔·鲍威尔  艾默力·皮斯伯格  

播放地址

 剧照

红菱艳 剧照 NO.1红菱艳 剧照 NO.2红菱艳 剧照 NO.3红菱艳 剧照 NO.4红菱艳 剧照 NO.5红菱艳 剧照 NO.6红菱艳 剧照 NO.13红菱艳 剧照 NO.14红菱艳 剧照 NO.15红菱艳 剧照 NO.16红菱艳 剧照 NO.17红菱艳 剧照 NO.18红菱艳 剧照 NO.19红菱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3

详细剧情

佩吉(莫伊拉·希勒MoiraShearer饰)是一名很有天赋的芭蕾舞演员,她对芭蕾舞的热爱让她觉得她生来便是为了舞蹈。她参加了芭蕾舞剧《红菱艳》的演出,在剧中,她扮演那个穿上红鞋一直舞蹈到死的舞女,她的演出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她的演艺事业就此扶摇直上。之后,她结识了作曲家朱利安(马留斯·戈尔林MariusGoring饰)并且迅速坠入了爱河。为了所爱的人,佩吉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但婚后平静的生活令她无法忍受,似乎总有一种魔力在召唤她穿上舞鞋翩然起舞。佩吉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她离开了朱利安重新回到了舞台,但渐渐的,她想起了自己曾经扮演过的那个穿着红鞋的舞女,她觉得她们的身影正在慢慢重叠,不安的佩吉猛然醒悟,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并非舞蹈而是家庭,她冲出剧院想要重拾朱利安的爱情,但一辆火车从天而降,终结了她年轻的生命。\r影片荣获1949年奥斯卡最佳配乐及最佳艺术指导奖。

 长篇影评

 1 ) 红菱艳,这灰眼睛的姑娘

剧团的名字叫“莱蒙托夫芭蕾舞团”,大量的演员都是俄罗斯人,格里沙这名字等等,甚至连最后的情节都完全仿效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就是一个罗密欧·朱丽叶+安娜·卡列尼娜+当时英美家庭主妇之抱怨(参照《时时刻刻》那小说和电影)=红菱艳,貌似说个女艺术家,说的还是女白领要不要上班还是在家带孩子,总之,不让这个女艺术家有想法,说的就还是个女白领。
这个结尾说实在有点儿故意制造高潮,即便是半个世纪之前的片子,从爱情的冲突到事业的冲突有点儿勉强——结尾大大削弱了作品的力量。
你为什么跳舞?
那你为什么活着?
我也说不清……
这也是我的回答。
也就是说,活着=跳舞,爱情在她的生命里如同盛名一样置于跳舞之后的次要地位——一个细节,在她桌子上的照片里放着朱里安的和班主的照片,这两个人是共同打造了她,一个是红舞鞋的作曲,一个是老练成熟、视芭蕾为宗教的经纪人,但并不意味着她必须属于他们其中一个,也不意味着她要为其中一个去死。否则,就等于看轻她对艺术的痴迷和热爱。
安娜是性格悲剧,维多利亚似乎只是个痴迷跳舞的灰眼睛的姑娘,几乎没有大脑思考——跳舞不需要大脑只用脚尖吗?她怎么爱上朱丽安的?没交代。她与经纪人兼班主的冲突倒是更动人,因为他们是一种精神平等的默契。她贸然打破了二者的秘密约定自然让高傲的经纪人无法忍受——但艺术和私密生活的界限在哪里?(虽然这里不乏有美化经纪人的嫌疑)她也许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认为是能同时拥有,但经纪人显然不这么认为——除了艺术是宗教的原因外还有他深刻的嫉意——维多利亚挑战了他大半生的信条——一个艺术宗教狂人发现自己也渴望获得人间之爱,一个男人的基本情欲。这是古典的性格冲突。 这种冲突在维多利亚深身上发生的太突然了,因为她一直视它为生命,享受舞台,为何无端死?
她可以艳,但大可不必凄艳。
注意这主角——红舞鞋,这是一个典型触目惊心的道具。芭蕾的脚尖让人联想到三寸金莲的形状,是一种非常态(不用变态)的审美,是一个人和地球重力的较量,制造出一种轻盈非常时刻能飞离地球的印象,如果在月球表演慢动作更现实一些——这是非常态的艺术,从一开始,美丽、生机勃勃的维多利亚·佩吉就知道这一点,从她在小剧场的表演就知道,她要跳舞,不在乎盛名,她要盛名,但更在乎跳舞——她为什么会到莱蒙托夫芭蕾舞团,因为那人更了解她,而且她要跳红舞鞋那出戏——她的性格和独立和魅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领悟力是超常的,这样的女人是女艺术家,不缺大脑,不会死,她并不是红舞鞋那出芭蕾舞剧里的天真一心跳舞的乡村女孩儿。
从过去到现在,从文学到电影,从艺术和生活未分家的激情时代,到今天艺术作为生活方式的平庸时代,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其中,最大的受害者也许就是这些灰眼睛的姑娘们。
对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眼睛什么颜色?
即便是王小波大加赞赏去寻找青梅竹马灰眼睛的姑娘无双,但他也没找到……

 2 ) 跳到死

那个关于红舞鞋的诡异传说就是从这里而来——一旦穿上红舞鞋,就永远无法停止舞步,一直要跳到累死为止。
这是什么时候的片子?第21届Oscar的最佳音乐,哇啦啦,半个世纪之前的老东西了,可是还是很好看。特别是那16min的《The Red Shoes》芭蕾舞蹈,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画面。
片子没有很多好评论的,还是那句话~~自己去看了才能体会。

 3 ) 红菱艳——红头发,红舞鞋

也是听说了很久的片了,从译制片知道的它,买来DVD却压了3年的箱底。故事挺阴冷的,有兰克电影公司一贯的风格,含义也比较艰深。剧情是从安徒生童话《红舞鞋》引申出来的,童话中的女孩因穿上一双跳舞不停的红舞鞋而劳累致死,片中的舞剧女主角则因演出《红舞鞋》而意外死亡。其中舞剧《红舞鞋》正是女演员维姬艺术生命的写照。
 
情节仍旧不复杂,芭蕾舞女演员维姬在排演安徒生童话改编的舞剧《红舞鞋》时,与青年作曲家克拉斯特相爱,不顾剧团老板莱蒙托夫的反对而与他结婚。但婚后平庸的生活使她无时无刻不思念舞台,因她的生命是属于艺术而非俗世生活的。直到她终于被莱蒙托夫说动了重演《红舞鞋》,却必须面对丈夫与舞台之间的二选其一;尾声之时,当她终于决定放弃演出,不顾一切地追去奔向丈夫时,却失足从路桥跌下铁轨,丧失了生命。
 
难以忘怀最后她丈夫将她脚上的红舞鞋缓缓脱下的画面,如同童话中鞋匠为死去的小女孩脱下红舞鞋的隐喻。
 
剧情虽然阴郁得使我有些害怕,却是值得在观摩之后细细回味的。网上有人评论说最讨厌丈夫克拉斯特,认为维姬的坠亡就是被他逼迫的,但我也不喜欢莱蒙托夫,正是他为了自己的艺术价值,排斥女演员有婚姻和爱情;他认为沉浸在个人感情中的女演员是愚钝的,演不出真正的艺术,只有全然委身于舞蹈,将它视作生命,才能表演到最纯粹、最高尚的境界。
 
他的想法是没有错误的,哪怕辖制了维姬追求个人幸福;艺术不正需要献身精神么?因此我对他只是个人小我情感上的不喜欢。而克拉斯特又何尝有错?但毕竟是他逼迫维姬放弃舞蹈事业的,看着仍使人心寒。或者说:男人都是自私的,虽然这里与艺术和生命价值有关。正如开头维姬的姑妈向莱蒙托夫推荐维姬,却遭到傲慢的拒绝;直到他在酒桌旁初次见到维姬,问她为什么跳舞,她反问他为什么活着,然后告诉他这也是她的回答。我想莱蒙托夫最垂青的正是这样的演员:将舞蹈视为自己生命的演员。
 
莱蒙托夫对维姬的感情,必然是复杂的。她是他一手捧起的女主角,她实现了他的艺术梦想和追求,他为她度身创作了数部优秀舞剧,她是他的珍宝;他像爱一件稀世珍品一样地珍爱她,不容许别人触碰她的情感世界,哪怕他自己无法给予她纯粹的爱情。他不允许其他人演出《红舞鞋》,因他深信唯有她才配得……或者艺术家需要有这样的痴狂;毫无疑问,莱蒙托夫是个真正的艺术家。正如维姬的姑妈说的,真是个“迷人的魔鬼”。
 
片中有大段的芭蕾舞表演,实在太漂亮了,使我不禁心驰神往,要是自己也能这样跳啊、舞啊,该有多美。十分喜欢那双红鞋,美极了,无法形容;又一个“迷人的魔鬼”。我完全沉醉于那音乐和舞蹈中,尽管是阴郁的、毫不温暖的。
 
大众对这部片的评论有很多,重点似乎多数都在维姬的身上。所以对这一块我就不赘述了,因为维姬这个人物的意义很明显。而她最后确乎是为了艺术而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亦是无憾了。
 
这个女演员有着一头鲜艳的红头发,这本不是我最钟爱的红色,但随着观摩的深入,渐渐地我越来越欣赏她;除了舞台妆化得有些吓人,尤其是眼睛,不过十分独特,仍是欣赏。喜欢那个时代及膝的白纱芭蕾舞裙,抬腿的时候,那裙摆就撑划出一个好漂亮的弧线,美极。还有放下的头发以及脑后垂下的缎带,随着旋律飘呀飘的。
 
看到一段挺深刻的评论:

物欲或许把你的心灵一时蒙蔽,但最后你会发现眼前一切不是你心目中的终极幸福,唯有事业、理想的追求是人生的归宿,或许你走的是一条痛苦的路,但艰难困苦,玉宇于成。或许你会生前孤独,但你必含笑九泉。
 
与其过把瘾但潇洒死去,我宁愿穿上这红舞鞋永远跳下去。梦里,我看到许多人与我同在人生舞台上快活地跳着以至终生。
 
PS. 有网评说到邱岳峰精彩的配音(配莱蒙托夫),我这回是放在英语音轨看的,下回放在上译音轨听听。想象不出,70年代末的配音,那些演员是如何领会这样艰涩的主题的;而80年代初的公映,当年的观众又有多少能够看懂其中真意。

 4 ) 汪沛:童年的红舞鞋 (【读品】98辑)

原本对于这个童话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小时候读到只是觉得奇怪:人家穿双红舞鞋管你什么事啊?安徒生的童话在我看来并不适合中国的小朋友读,一方面就在于他的童话鲜有一帆风顺水或者磕磕碰碰后的完满结局,另一方面其中的宗教色彩也时常让人琢磨不透。况且安徒生童话中的处罚方式也过于险恶,比如说,恋慕红舞鞋的珈伦不得不披星戴月地被迫舞蹈,直至双脚连鞋被砍下,也不得进教堂。

这个故事对于没有宗教背景的孩子来说过于难懂,也许能理解到最后也只不过是“要注重心灵美啊”“不能爱慕虚荣啊”如此种种。其实这就是我儿时的理解。后来年纪大了对于童话也没有持久的喜好,这则听起来恐怖惊悚的故事也在记忆中渐渐淡去。促使我回头重读这篇童话的动力是电影《红菱艳》,英国片,老电影,比童话故事还要惊心动魄。

电影里面女主角佩姬热爱芭蕾,被慧眼独具的老板识中,以《红舞鞋》一炮走红,然则她又爱上作曲家并与之结婚。丈夫要求她离开芭蕾舞台,老板也很不爽职业芭蕾演员竟然为婚姻所累,她竟然就真的放弃了芭蕾。婚后生活美满甜蜜却缺乏热情,她的热情岂是一腔都托付于婚姻生活的呢?芭蕾舞台的巨大诱惑使她重返舞台,可就在她穿好红舞鞋正准备登台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就是故事中的小女孩,只要穿上这红舞鞋就不得不一直跳下去,跳到身体发白发冷直至缩为一堆骸骨。猛然醒悟间她穿着舞鞋向场外跑去,就这样从剧院的露台掉了下去,不幸的是还被经过的火车碾过。最后她的丈夫为她脱去了艳丽的红舞鞋,她这才安心地离开人世。而没有了小女孩的舞台依旧上演着红舞鞋的故事,只是本应该有着轻盈妙曼舞姿的位置上只剩下空落落的灯光,小丑橱窗中的红舞鞋依旧充满了魔力。

这部电影端的是好,可我没敢看第二遍。可能是被里面那段长达十六分钟的芭蕾舞给吓到了,那段芭蕾舞当然美轮美奂,可更是光怪陆离吧。我们能从那段舞蹈中看出红舞鞋对跳舞的小女孩的诱惑,穿上红舞鞋后小女孩在舞蹈中沦陷了自我,被红舞鞋支配的小女孩不得不一直跳舞,从城市里跳到荒野外,从阳光里跳到黑夜中,从墓地畔跳到教堂旁,谁也无法让她停下来,她即便疲倦虚弱却也不得不跳下去。不过芭蕾有所改动,当教堂里的神职人员帮助小女孩脱下舞鞋的时候,她得以安享地死去。即便没有砍去双脚只有一对木拐杖这样的情节,这段舞蹈依旧触及了我们心中恐惧的琴弦。

这种恐惧来自于自由被剥夺的感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被支配并且反抗无效,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红鞋之于珈伦,有如芭蕾之于佩姬,一开始总是自己恋慕上的。谁预料得到自己后来会被支配呢?是被舞鞋支配吗?舞鞋终究是舞鞋而已。是被红胡子的老人那句话吗?“多么美丽的舞鞋啊!”这顶多只是契机。是教堂前天使的言语吗?“你要跳舞!不停地跳舞!”在那以前她就停不下舞步了。她们的自由是自己交付走的,在穿上红舞鞋迈出优雅的第一个舞步的时候,自由就已经不在了。当领圣餐时珈伦的思绪沉浸在红舞鞋上的时候,她不仅仅忘记了上帝,也忘记了自己。她剥夺了自己的自由,而这自由一经失去只有历经死亡和忏悔才能再次获得。

红舞鞋,美则美矣,可是赞美的对象是舞鞋,却不是穿舞鞋的人。珈伦把这个赞美附加到自己身上,从而成为了自己的骄傲。要知道基督教传统中骄傲是多大的过错!骄傲的天使堕落而成魔鬼,骄傲的人类堕落而无法获得救赎。救赎,这才是安徒生的本意。据说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源自于他儿时的经历,只不过恋慕的对象不是舞鞋,而是受坚信礼时穿的新靴子。童话里的那种恐惧感在安徒生儿时就体会过吗?我们断不好猜测。没有基督教背景的我们只能体会到失去自由的痛楚,却难以体会被上帝遗弃的煎熬。

倘若这样来看,红舞鞋代表了一种骄傲,而对于这种骄傲的痴迷本身也是一种过度的情感。就像希腊人对于智慧的欲求那样,失去它生活就无以为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说:“所有人生而欲求知道。”对于智慧的欲求在古典希腊是没有止境的,在古希腊人认为处于流变状态的事物便不纯净的时候,他们肯定了世界上存在永处于空间的逻各斯的存在,也就是神。然而他们对于神却有自己的一套叙事方式,无论是民间神话对于诸神的风流韵事的传诵,还是精英神学对永恒不变的存在的凝思(古希腊人竟然认为可以思考关于神的问题),这样一种狂热而可能近乎盲目的欲求中难免就缺少了敬畏,因为在这种狂热中是不存在反思的。这是人类文明童年时期的浪漫历史,或许也只有身处童年才会有这种盲目而强烈的痴迷吧。

本文刊于【读品】98辑
                                
【免费】订阅 点击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www.verycd.com/topics/2809555/

 5 ) 《红菱艳》——我的女性意识流

1948年的《红菱艳》作为一部音乐剧情剧在如今想必是少有观众会去欣赏的,笔者是在前年的一次电影调查报告中,向系主任问起他喜爱的电影时,才得知此片名的。当时只知道是个关于一个芭蕾舞者的故事,早就下在电脑里,却一直没去看。
       今天一看,电影原来看似平淡无奇的芭蕾音乐剧的包装下,实际上确实颇富内涵的。影片描述了一位名叫佩吉的女孩,热爱芭蕾到了热爱生命的程度,而正是这种单纯有力的热情打动了歌舞剧团的老板莱蒙托夫,于是,再加上一个同样杰出的青年音乐作家朱利安,三人完美地缔造了轰动一时的芭蕾舞剧《红舞鞋》。(《红舞鞋》的故事来自于安徒生那个恐怖的童话:一个热爱跳舞的小女孩,穿上了一双施咒了的红舞鞋,从此一跳再也听不下来,她跳过了山间,跳过了坟墓,跳过了森林,直到筋疲力尽地死去。)影片在《红舞鞋》出世之前,穿插了一段预示结局的情节,即莱蒙托夫得知同是歌剧团中勤奋热情的芭蕾舞女一号伊莉莎要结婚的事实的时候,顿时怒火中烧,对伊莉莎嗤之以鼻。在他看来,一个只知道爱情的女芭蕾舞演员是无药可救的。然而,身为一个人,不懂爱的怎么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呢,就别说充满热情的年轻人,爱情终究会来到的,美丽的佩吉与作曲家兼指挥家朱利安相爱了,正如之前的态度一样,莱蒙托夫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更何况是寄托了自己理想与爱的对象,佩吉。于是莱蒙托夫公报私仇开除了朱利安,但令他意外的是,佩吉这个曾视芭蕾为生命的女孩,既然为了爱情,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与朱利安前往巴黎结了婚。然而,婚后没有了舞台上受人欢喜鼓舞的生活,让佩吉失去了自我,尤其是眼看丈夫还能继续着自己钟爱的音乐,她更是眼馋。于是,再莱蒙托夫的再次邀请下,她回到了舞台。眼看马上就要登上那个光鲜艳丽、受人瞩目的舞台了,佩吉十分激动,但心思毕竟还是在丈夫那边的,她一边准备着上台,一边不忘从收音机里收听丈夫在英国即将开演的情况,却意外听到丈夫突然得病的情况。正当她诧异不已之时,丈夫突然出现在了她的身后,两人伤心地抱在了一起,朱利安要求佩吉一起离开,佩吉强烈要求至少演完这一场戏。这时,莱蒙托夫也出现了,他是不会允许佩吉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也不愿朱利安再次打断他的完美计划的。于是,两人都在各自要求着,一个让走,一个让留。佩吉痛苦不已,她只能告诉朱利安,她是爱着他的。朱利安似乎明白了,佩吉的潜台词是不会和她走,于是,落寞地离开了。莱蒙托夫得意的笑了。而佩吉则同样失落的准备登上舞台。突然,她意识到了这种不可调和性,要么是芭蕾,要么是爱情,只要还活着,必须要痛苦地选择一样,于是,她冲出了阳台,跳了下去。影片最后,丈夫伤心地为她脱下了红舞鞋,正如在芭蕾舞剧中,最后她的丈夫为她脱下红舞鞋那般,然后才安然的死去。
       有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在传递艺术和生活的不可调和性。他们认为,是朱利安的向往凡夫俗子般的生活的欲望,将佩吉与自己心爱的芭蕾拉远了。但是,试想一下,同样是作为一个对艺术坚持不懈的人,他怎么可能会想去扼杀自己妻子的艺术追求,佩吉婚后不是没有跳芭蕾的,她也在跳,只是跳的少了,在一些不太有名气的剧院,跳着不太出名的曲目。这才是症结所在,佩吉再次回到莱蒙托夫的剧团不是只是单纯的想跳芭蕾了,她渴望成名,渴望继续火热,成为莱蒙托夫口中世界一流的芭蕾舞者。七宗罪中之一是骄傲。佩吉享受那种骄傲的感觉,因而在宗教观强烈的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眼里,这怎么能有好下场呢,正如《革命之路》中,最后婚姻失败了的莱奥纳多一样,为了继续享受事业上的骄傲,最终放弃最本真的生活,最单纯的生活。这就是佩吉把自己毁灭了的原因。所以,我不苟同“艺术和生活是不可调和的”这种观点,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只是大多数的艺术家,太过极端的沉湎于自己的个人精神世界中,那才是他们不能好好生活的原因。关于这个话题,不在笔者论述的重点。我想表达的是在豆瓣网上,关于此片没有看到的角度的影评。或者说,观后感吧。
       莱蒙托夫正如童话《红舞鞋》的造鞋者一样,他自己对感情生活憎恨,这或许是受过伤,或者只是很单纯的对艺术的偏执,但是他的做法,正如中国观众都无不知晓的灭绝师太一样,也似《巴黎圣母院》中的副教主一样,他们看似有着更为崇高的理想,对感情的事情嗤之以鼻,然而,他们却是那个最想要去爱,和被爱的人。莱蒙托夫自己依旧意识不到这点,于是像魔鬼般的一直催促着佩吉成为他的另一个伙伴——一个可以为了理想,而终身不嫁的人。但是,人生来,就是应该去爱,和被爱的,这才是人最幸福的事情。
       看过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或者安哲洛普罗斯的《永恒和一日》这两位大师的作品的观众,一定都能理解,也懂得,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没有像《野草莓》中的物理学教师那么老,也没有到《永恒和一日》中即将离世的著名的希腊诗人那把年纪。但是幸运的是,我们见到了这两部电影,我们至少知道了,在以后对自己的事业的追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偏执到忘了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爱,给亲人的爱,给爱人的爱,给身边爱自己的人的爱,不然,等到即将离开的时候,一定会空虚,伤心不已。因此,毫无疑问,这部电影虽然不是什么大师所作,但是作为好莱坞当时出名的两位导演,不可能会蠢到连艺术和爱哪个更为重要都不知道的要去宣扬鼓励佩吉为了艺术而献身的。
       电影与文学作品一样,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艺术。1948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到三年的时候,二战期间。西欧、美洲,大部分的男子都出门打仗去了,留下了大批的老弱病残和妇女继续着基本的社会生活,以及战争中的物质资料生产,于是大批的妇女不得不走出家门,进入工厂,成为社会生产中的中坚力量。也是那个时候,成就了我们毛主席对“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表扬。这是一种表扬,更是一种不得已的鼓励。男人不在家,女人,你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难道还等着撒娇吗?中国女人的动手能力向来比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后的西方妇女要强一些,对于西方的妇女来说。二战不得已的工作,让她们意识到了,自己也是有独立的能力,生产的能力的。这对于他们来说,不得不说是个又惊又喜的消息,这是对于女性的生存手段的解放。不管男人与否,女人与否,首先必须地是一个独立的人,之后才能去谈他的性别意义的。所以,这种独立生活生产的能力的发现,不得不说是被压抑了几千年的女性的一次进步发展。然而,好景不长,二战胜利,男人们回来了,他们惊奇地发现,女人离了他们不但活得好好的,甚至在社会的各种岗位上都突然充斥着女性的身影。为了重新夺回男人的统治地位,各种“女人该回归家庭,才是最幸福的”言论通过媒介,充斥在女人们的四周,希望能够借此给这些智商较低的女人洗脑。但是,发展了的事物怎么会回流呢,见过天空了的鸟儿怎么还愿意回到鸟笼呢?由此,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就此发生。影片在那个时代生产出来,即便是两位导演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但是影片中人物的行为透露出的思路是不可能会隐藏得住的。佩吉生为一个能在事业上如日中天的女子,也同样痛苦地徘徊在家庭与事业的两难的抉择中,这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时代特征。女性的破茧的痛苦也作为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反作用于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只是,影片中的丈夫朱利安也还算是一个先进的艺术青年,没有彻底地禁止佩吉外出工作,但是依旧逃脱不了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思路,他以爱为名,要求佩吉回去,实际上事业与家庭是跟本不冲突的,两个人应当一起工作,一起照顾着家庭。从这个角度来看,莱蒙托夫又象征着极端的妇女解放运动者,女人,要事业不要工作!的确,也许是生理特征,但我更偏向于相信这同样是几千年来,男性话语权的男性为女性定义的性别特点:女人对爱情的渴望远远高于男性,因为,女人一旦触碰到爱情,立即智商为零,心里想的做的都是一心为男人着想,想着如何小鸟依人,想着如何与她天长地久。这不得不说,一部分都是由历来的男性创造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中的女人,而形成的结果。很多女性想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换个角度想想,从弗洛伊德的观点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一种心理发泄,是其实现梦想的一个途径的话。那么他当然理所应当地创造出各式各样痴情的女子了,因为他想被这样爱啊。所以,世界各个国家首先觉醒的妇女,几乎都会首先创造出她觉得的属于女性自己的作品。所以,想说的是,爱情,不是女人的全部,不要被从小到大的观念左右了你自己的励志,不过,不得不承认,爱情是美好的,也是值得追求的,只是在爱情中,千万不要受了那种男人给你的定义左右,做成了那个天天哭哭啼啼,心里只有男人,失去了自我的女人。
        当然,还是那句话,“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角度只是笔者的一点意识流。引述过去的历史只是为了借古鉴今。当今,至少在中国,这么明目张胆地阻碍妇女追求自己的价值的事情是不在有了,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回流,男性的思想统治渐渐把大多数女性又洗脑得不成样子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要嫁就要嫁有钱,有车,有房”的,这些思想,根源上,由这男性话语权的社会中的处于上层地位的男性发出,不过,最终,又害到了他们自己,或许,确切的说,害到了男性中处于下层地位的屌丝男们。所以,女性意识到与男性一样,首先独立的追求自己的事业,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这个亚历山大的中国社会中,无论对于屌丝男们还是物质女们这些失去判断力的孩纸们,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有利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6 ) 挫败感的Pygmalion,黯然神伤

芭蕾表演的精髓正是在于平易近人的伪装。脚尖上的轻盈,举手投足间不受重力束缚般的优雅⋯⋯舞者掩藏了身体与精神合一的极度痛苦,营造了一场充斥着浪漫主义的梦。"A great impression of simplicity can only be achieved by great agony of body and spirit."

舞蹈是音乐的有形表达,舞团总监Boris对此似乎再理解不过。无奈嫉妒的怒火中烧让理智变得脆弱,Boris以艺术权威的名义试图拆散Julian与Vicky的爱情。音乐与舞蹈在艺术中不可分割的结合体,似乎嘲笑着他徒劳努力下的疲惫,无力的主宰。

Boris高压控制着Vicky他一手打造出来的艺术品,几次重复考验Vicky, "To live or to dance?" 预示了情节发展的不安。爱艺术,也迷恋上了艺术的化身,这是Pygmalion的幸福也是悲哀。Boris套上了艺术臆想的枷锁,代价是一生对真实情感的无知,固执地在自我信仰的舞蹈中跳到咽气。这是一个有着挫败感的Pygmalion,悲情地活在精神世界的真空中。

德国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舞蹈艺术的夸张表现力。

 短评

莱蒙托夫无疑是具有慧眼同时又是善嫉的商人,扮演者将莱蒙托夫的形象扮演得很不错。电影的前十分钟铺垫过于冗长,得耐着性子看。中间的剧中剧架构通过芭蕾的形式表现,1948年的舞美布景是花过大心思的,而且音乐与舞蹈结合得相当棒。

6分钟前
  • 。光本
  • 推荐

舞者与角色之间的吸引、迷恋与重合,真像是一场艳红的梦,沉睡时被永不停歇的红舞鞋带到天地尽头,醒来时确切知道,能被红舞鞋主宰是一种残缺的幸福。舞台上痛快,马车上甜蜜,转眼身边至亲的男人不是利用就是曲解,哪有童话故事纯粹?即便绝路,也曾酣畅。@ 资料馆,修复版。

11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昨晚失眠的时候看完...其实觉得这故事没啥意思,不是搞艺术的不懂他们这种感觉。不过配乐和特写用得很漂亮。

13分钟前
  • yrh
  • 推荐

red shoes成名 red shoes落幕

17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在艺术和爱情中选择啊,Vicky其实也能跳舞的,只是也许舞台没那么好,当然因为版权问题,她也跳不了《红舞鞋》。而两个男人的对峙,其实是因为他们有仇啊,Boris是恨Julian夺走了他即将完成的完美作品,Julian是因为Boris为了拆散Vicky和Julian,因此解雇自己而生恨,但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决的,毕竟Irina也回来跳舞了。舞剧开演前好好沟通,说明情况就不至于Julian放弃首演来抢人,毕竟Boris也能轻易说服Julian放弃追究Palmer剽窃。这么戏剧化地爆发矛盾,把女主硬生生害死了。还有为什么高级酒店露台旁就是火车轨道,难道住客们是来享受轰鸣声、震动感和煤烟蒸汽熏蒸的?还弄出个安娜卡列尼娜式结局

22分钟前
  • helmut
  • 推荐

多好一姑娘 哪里是红舞鞋杀死了她 分明是那两个男人~ 莱蒙托夫的占有欲固然无耻 朱利安的自私更虚伪 还不如莱一直摆张臭脸呢。。。剧情有点不饱满 但彩色修复真的让我惊艳!!! 还有 怎么我看什么红什么 最近预热的黑天鹅不是就是向此致敬之作么

25分钟前
  • ivyzhu
  • 推荐

刚发CC版,重看一下。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1.朱利安的音乐作品被老师帕尔马教授盗用,他前去找莱蒙托夫,结果却阴差阳错被其聘用;2.故事联想到《黑天鹅》,但佩姬最后那一跳有些刻(mó)意(huàn),在事业和爱情之间选择死?那“鱼与熊掌”不就都得不到了?3.……一辆火车从天而降,终结了她年轻的生命。→ 豆瓣的剧情简介还能更胡扯点吗?4.《英文电影片名文化意象转换的翻译原则》:Red Shoes 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

3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非常经典的海报但第一次看就是一直入不了戏,老胶片效果不佳也犯困。剧情为了和红舞鞋契合还真是非常抓马,女主有几个段落演的很好尤其最后对镜一瞪。那场著名的舞蹈戏用电影的蒙太奇完成了舞台上不能达到的效果在当时可以了,地中海风景美。2020.9.25资料馆修复影展二刷加一星。

35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迈克尔·鲍威尔&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联手打造的又一经典之作,影史最佳芭蕾舞题材影片。1.探讨女性在艺术/事业与爱情/家庭间的两难抉择,献身舞台vs相夫教子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由男性的自私逼迫所极化。2.影片中17分钟的[红舞鞋]芭蕾舞剧段落堪称色彩的盛宴与乐舞的极乐园,亦为[雨中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蓬车队]等后世歌舞片争相效仿,开创了影片中插入整段歌舞的传统。3.借助剪辑、机位变换、叠化特效等方式让舞台剧电影化,成为奇崛超凡、流光溢彩的典仪:橘黄,湛蓝,虹色层云,烛台,汽灯,帘幕,骷髅,高耸歪斜扭曲的塔楼契如德国表现主义变奏,黑色古堡与魔怪颇具哥特气息,暗夜中的孤寂房屋+无尽纸片+无限纵深令人忆及基里科画作,与报纸人的双人舞则漫溢着童话感。4.Moira Shearer与Anton Walbrook的表演赞绝。(9.0/10)

3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080p首次呈现Technicolor的风采,可惜没有邱岳峰的配音,否则就完美了。7年修复一个电影,而且是老马筹的款,中国人何时能做到?比如让冯导出钱修复《北京你早》?

40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其实她要嫁给剧团老板就没这破事了

42分钟前
  • 张京
  • 推荐

戏里戏外的红舞鞋,高度统一的故事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败笔和亮点一样多,当然仍然是好片。对于舞蹈/作曲/芭蕾的执念把所有人都逼上了绝路,红舞鞋成了最佳象征,有好几个段落拍的相当有意思,在事业和爱情的选择,或者说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实现的选择中,电影最后还是推崇了后者,可以看出导演的判断。

4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1. 为什么女人必须在事业和爱情之间做出选择,而男人就不需要?2.舞台背景有质感。

4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E&M太会写人物和对话啦,男孩子一个个讨喜得不得了,剧作也不落俗套,拒绝精神分析,拒绝对号入座的态度真喜欢,舞台效果甩黑天鹅十几条街,缺席的演出回味无穷。她不再是童话里的诱惑者,她是一个真实的人。

53分钟前
  • Trillian
  • 推荐

推荐的是片中长达16分钟的舞台剧,非常,非常精彩。

55分钟前
  • 2013
  • 推荐

【造就電影的时刻】补標再看蓝光 —— 电影院没有看过,但是我直接看过DVD和蓝光CC版,也为那个时代有这样美轮美奂的电影而感动。在《造就電影的时刻》推介下我打开硬盘再次观看电影(当然电影会越看屏幕越大,我期待100吋高清再次观看的时刻)首先,我对芭蕾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而電影就是和《莫扎特》一样在究極了艺术追求完美极致上的那种“爱的妒忌”,而最后的女主角也因为左右为难而跳轨自杀,成为艺术的牺牲品,而那双沾满血迹的“红舞鞋”会停下她的舞步吗?電影的色彩、音乐、舞蹈、漂亮的演员,都可以让電影在硬盘里循环播放,我们或者沉浸在一段经典的旋律中忘掉一切;也可以跟着故事替男女主角的命运扼腕叹息,说天妒红颜也好,说爱情事业的矛盾也罢,总之電影把一个经典的文学故事用影像給我们还原成一部唯美的画卷,亦歌亦舞

57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这是穆里尼奥吧!

1小时前
  • mideastsptfire
  • 推荐

8.6 她本可以成为一名伟大的舞者,一个男人的毁了她,她也可以成为一位贤妻良母,但另一个男人毁了她,她为红菱艳所累,但当她脱下红鞋子之时,便是她死的时候。色彩浓重但不油腻,鲜艳但不浮夸,怎么看怎么舒服。

1小时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