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远方 剧照 NO.1远方 剧照 NO.2远方 剧照 NO.3远方 剧照 NO.4远方 剧照 NO.5远方 剧照 NO.6远方 剧照 NO.13远方 剧照 NO.14远方 剧照 NO.15远方 剧照 NO.16远方 剧照 NO.17远方 剧照 NO.18远方 剧照 NO.19远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7 16:36

详细剧情

已过不惑之年的马赫穆特(Muzaffer ?zdemir 饰)是一名来自土耳其乡村的独立摄影师,经过多年打拼他终于在伊斯坦布尔谋得一席之地,在和妻子分手后,他独自过着平静而自在的生活。某日,来自老家的表弟尤瑟夫(Emin Toprak 饰)闯入了马赫穆特的世界。老家工厂 倒闭让内向的尤瑟夫丢掉工作,为了贴补家用并给母亲治病,他独自来到大都市闯荡,在此期间暂居表兄的公寓中。多年的分离和不同的生活轨迹让这对表兄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而马赫穆特却越来越厌烦尤瑟夫对他个人世界的侵扰,一份尴尬在兄弟间悄然而生……

 长篇影评

 1 ) 踩碎的梦想,疏离的生命

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Nuri Bilge Ceylan)出生于1959年的伊斯坦布尔,到2008年拿下戛纳影展的最佳导演奖的那一刻,一共只拍了五部剧情长片,却获得了37个国际奖项,被誉为新世纪的电影大师接班人。

 



 

锡兰以摄影师的身份进入电影行业,因此他的作品的主要特色在于镜头的运用,在大量而长时间的长镜头中,人物缓缓走入画面、又缓缓走出画面,静与动之间传递出一种疏离与落寞的感觉;在固定角度的广角镜头中,人物神情的特写变化既深刻又扭曲,观众被带领着同时以抽离的观察角度,和过分靠近的置入角度,来感受人物的情感与城市的孤独。无论是2003年的《远方》、2006年的《适合分手的天气》,还是2008年的《三只猴子》,锡兰都秉持了一贯的风格:剧情简单、对白少、配乐少,色调暗淡、气氛浓郁,以缓慢流动的镜头来说故事,聚焦于人际间的情感淡漠与疏离。锡兰作品中的每个画面都能单独抽取出来成为一幅高水准的摄影作品,而结合起来则集结出一份浓得化不开的的落寞韵味。

 

 

《远方》是努里-比格-锡兰跻身国际的成名作品,英文片名"Distant”除了有远方的意思外,还代表着人际间的疏离。故事主角是一对表兄弟马穆与尤恕。马穆独自住在伊斯坦布尔,靠帮人拍摄商品海报为生。在与妻子离婚后,马穆的生活只剩下孤独和封闭,除了夜复一夜地独自看电视外,就是躲在工作室里拍摄单调无趣的商品照片。马穆和伊斯坦布尔的人际疏离终于因来自远方的表弟和将去远方的前妻而显露无遗。尤恕是马穆的表弟,始终向往着搭乘大船去世界旅行,他突然从乡下来到伊斯坦布尔投靠表哥马穆,想找一份船员的工作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突然到来的表弟,马穆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热情,只是将他安置在小房间中,然后继续过着自己孤立的生活。

 

尤恕怀揣着梦想来到伊斯坦布尔,但现实一再打击着他。尤恕到码头找工作,但其他人却告诉他船员生涯到头来只是一无所有。尤恕想赚钱寄给母亲,让母亲能在村子里扬眉吐气,但了无回应的应聘过程却让他沮丧挫败。尤恕想结交美丽女孩,但冷漠回避的神情却让他退缩害怕。尤恕想和表哥重拾往日欢乐,但马穆那拒人于千里之外之外的态度只让他低头躲藏。伊斯坦布尔没有梦,梦在远方。

 

马穆也曾经有过梦想,渴望成为一流的摄影师,但如今的他只剩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马穆讨厌尤恕到来后的干扰,让自己必须在深夜躲着偷看色情片。马穆讨厌尤恕在房里抽烟、不将鞋子收进鞋柜。马穆催促着尤恕赶紧找工作,让自己回到平静的生活。马穆总是独自在小酒馆里用晚餐,从没试图邀请尤恕一同用餐。然而马穆却偷听尤恕给母亲打电话,偷窥尤恕丢弃装有小老鼠的垃圾袋--尤恕在电话里因母亲受辱而咆哮,因不忍心小老鼠被慢慢折磨致死而狠心将垃圾袋砸向墙壁--尤恕的心里还有浓烈的感情,还能为感情找到出口,马穆羡慕他。

 

马穆心里何尝没有感情,只是这淡漠的城市围堵住了所有感情的出口。马穆离婚多年的妻子约他见面,告诉他自己即将和现在的丈夫移民到加拿大。前妻被马穆那淡漠的表现激怒了,提起两人曾经拥有却流掉的孩子以及就此不能生育的事实。马穆不知道如何应对,却在晚上偷偷地伫立前妻家门外。马勒从来是自己独自去外地为厂商摄影,却破例地让帮不上忙的尤恕担任自己的助理,事后再支付一笔让尤恕喜出望外的酬劳。马勒鲜少主动与家人联络,当接到母亲手术住院的消息后,他却不言不语地陪侍在母亲床边,夜里悉心地扶持母亲上厕所。马穆在开车的路上,看到了绵羊与落日,激动地构造出一幅美丽的摄影画面,但是当尤恕提议要下车支起摄影器材时,马穆又坚决地拒绝,不想两人把时间浪费在自己那不切实际的梦想上头。

 

马穆终于和尤恕爆发冲突。马穆打电话回家,要尤恕晚上不要呆在家中,他要在家里招妓。当马穆回到家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的景象,而他和女人的性事显然也并不顺利。于是在尤恕回来时,马穆大动肝火,指责尤恕为他带来的不便,将心里的种种挫败都发泄在了尤恕的身上。后来两人更为了一块怀表而翻脸。马穆到处找不着自己的怀表,不禁怀疑是尤恕偷了这块表。后来马穆在一个箱子里找着了表,却碍于情面而假装没找到。尤恕一再解释自己绝对没有偷表,但解释的话语被马穆前妻打来的电话给打断了。马穆拿着电话躲进浴室,想对即将在隔天离开的前妻倾吐心里的话,但却怎么样也说不出口。当晚两人都难以入睡。隔天一早,尤恕便带着愤怒和委屈离开了,因为他发现马穆曾经搜过自己的提包。马穆则是去到了机场,躲在角落里默默地看着前妻和她现任丈夫离去的身影。

 


 

梦想在那里?尤恕跟随着马穆的步伐,来到大城市追求自己的梦想,却踏上了马穆的老路子,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梦被现实敲碎。马穆的疏离敲碎了前妻的梦想,但她却抛开这破碎的梦,鼓起勇气去远方追求全新的梦想。马穆呢?马穆从机场回到家后,看着尤恕离去后留下的空房间。尤恕带走了自己的所有行囊,却遗留下了一包香烟。记得当尤恕请马穆抽烟时,马穆冷淡地回说,自己才不抽这种廉价的香烟。如今,马穆带着这包烟,独自站立在港口,眺望着远方。良久之后,他坐到了一旁的长椅上,抽起了这包廉价烟。这烟,来自远方的过去,这景,去向远方的未来。梦想在那里?在来与去之间,在这与那之间,在远与近之间。也许,也许。

 

努里-比格-锡兰的作品与西班牙导演佩罗德-阿莫多瓦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阿莫多瓦擅长拍女性电影,喜欢用明亮、鲜艳的色彩,宣扬多所磨难但积极乐观的态度,偏好欢快且喋喋不休的对白,作品带有浓重的拉丁风格。锡兰则是擅长拍男性电影,即使在《适合分手的天气》中采用了女性视角,但讲述的主题还是男性的情感。锡兰还喜欢用灰涩、暗淡的照明,总是阐述人际关系中的疏离本质,偏好极少的对白和配乐。相对于阿莫多瓦作品中的豁达“精神”,锡兰的作品总散发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疏离“氛围”,应该是与土耳其信奉伊斯兰教有关。

 

除了锡兰以外,希腊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的《悲伤草原》,墨西哥新锐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的《寂静之光》也都运用大量长镜头和缓慢节奏来叙事。然而三个导演在长镜头的运用方式上却有各自的特色,安哲罗普洛斯是以长镜头拍摄极大的场面,而人物在其中抑或静止,或小如蝼蚁般,以传递一种人在环境、历史的压迫下的渺小感受。卡洛斯-雷加达斯则是在长镜头中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推拉,来趋近或是远离被拍摄的人物,以镜头的缓慢变化,来表现人物情感在压抑下的细微变化。至于锡兰,则是偏好将镜头固定,聚焦在近处的某一点上,然后让人物在远处进出画面,或是走进和远离焦点,以此传递人物与外界事物、以及与观众之间的疏离感受。这三个导演都是艺术电影范畴里的优秀导演,拍摄的作品在有些观众看来可能较为枯燥,剧情也较为单调,但他们在画面的处理和氛围的酝酿上,都极为杰出,擅长以电影手法来传递人性与情感,值得爱看电影的人多加关注。

 2 ) 海边的烟

远方来的表兄并没有让生活出现好转,我还是喜欢像往常一样去海边的椅子上坐坐,听海鸥喃喃私语,看太阳落下升起,孤独的一天开始了结束了。

如果真像弗洛伊德说的那样,梦是人的潜意识表征,那我的潜意识里一定是不安、恐慌的,像客厅里的落地灯,支架随时会被折断倒下,在梦里,我被这笨重的灯吵醒,就像重重的打在我的身体上,梦与现实的隔阂被打破。

我曾有段炽热的恋情,但在婚后的三个月就结束了。她来找过我,说她要去另一个国家生活,和她新的恋人,可能与我再也见不了面。我对她的感情太复杂了,我很少能表达出来,也不知道找谁来表达,只是后来,她走的那天,我去机场偷偷的看了她。

表兄的懒惰,无所事事让我更加烦躁,他让我觉得他像是随意跳上一辆公交车,毫无计划,毫无安排的来找我,我不愿牺牲自己自尊为他找工作。当初,我从农村来到城市,一无所有,没有一个认识的人,经过了这么久,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但还是感觉什么都没有没有寄托,没有依靠,没有爱人,没有孩子,什么是拥有?我困惑了。

我曾说过,希望能像塔可夫斯基那样拍电影,可是怎么说,好像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似乎离我的初衷越来越远了,更可怕的是,我已经习惯这种生活了。

今天又是望着夕阳落下的一天,我点了一根烟,是表兄落下的渔夫牌廉价香烟。

 3 ) 远方

固定长镜头摄影构图和导演调度的教科书,画面静谧悠远之至,凄美有余,兴奋不足,故事整体张力偏低,对白偏少,景别偏大,所以叙事节奏极缓,是典型的文艺闷范儿,却也把两个男人的困境烘托得无法被喧宾夺主,比较特色的是影像凸显的细节非常之多,处理画面和营造情绪上自有一套,但未免稍显枯燥,那种需要微妙感受的社会观照也许有更具传播力的方式
依然是冬天。依然是白雪皑皑。锡兰的《远方》。冬天像是放在烤炉上融化的玫瑰色糖果。放一点雪在嘴里,那口感像是香草味的。那样的冬天像是别致的洋娃娃。有些陈旧和过时了。让人忍不住想和她私奔。伊斯坦布尔的冬天。有着最为卑琐和坏笑的魅力。两个男人共处一室。追逐和信仰着女人。追逐和信仰着虚无和禅意。电影是一本佛经。我们是写字的人。锡兰是出版商。《远方》艺术地记录了我们的修行。锡兰只是个拾荒者。我们缺乏的不是奇迹。只是一台摄影机。

 4 ) 借此小议国际影坛铁三角

每天再忙都会看部电影。就世界电影版图上讲,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欧洲电影最高,以英、德、意为铁三角,兼具北欧、中东欧及南欧。反而法国在新浪潮后就电影普遍质素上看,呈弱化趋势,但看的还是法国电影最多。法小制作电影即文艺片年产量高,也就映衬了其它欧洲电影的品质。这些国家的电影,基本上,欲一网打尽也难,总会有漏网之鱼。

当然,我也不会忘了俄罗斯,近些年俄电影仍是几个大导唱主角,数量不多。反而,近些年波罗的海三国电影异军突起。 中东铁三角的土、伊、以三国电影普遍较好,很喜欢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的电影。当然,如果只在乎那几个名导电影,势必一叶障目,更多的是一些现在知名度还不高,但电影作品忒牛。因历史关系,移民德国的土二代电影人纷纷回土,这些跨越土德两国的导演的影片就不错,如《嫁祸》。中东大国埃及好电影可谓乏善可陈。

美国电影不想说,因为说的人太多了,其实,很多独立导演的光芒都被好莱坞给遮掩了。即便好莱坞也有些没有被炒作的电影,其实也不错。加拿大兼具英、法两种语言拍摄电影,魁北克的法语片独树一帜,有自己的特质,是有一部看一部。 巴、阿、智构成了中南美的铁三角,古巴、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及秘鲁电影时有佳作,即或牙买加和哥斯达黎加等国也偶有电影问世。

非洲主要是南非及法德英移民后裔在诸如除埃及外的北非四国,还有东、西非几个国家,作品问世总体还是少。 亚洲除了说过的土伊以之外,印度宝莱坞仍以歌片为主,近些年也有变化,东南亚各国时有鲜货,仍以泰国为主。这只是一个以泰、越、菲弱成的小铁三角。 东亚铁三角之中国就不用说了,韩国近些年电影相较于十年前的佳作,的确要少得多,但韩国电影时有一个周期性爆发。

放眼世界影坛,持续品质最稳定的当属日本,所看影片大多不会让我失望(当然也所选择),其静谧的艺术忍耐力,让我常常感叹。除了商业片外,更多的导演仍钟情专注于作者电影,根本不为所谓商业大潮所动。随便掐指一算,至少也有五十个导演乐此不疲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就我所看的,年产量也不下百部或更多。

深入之后,一个国家电影冷静的如此安稳,只能说明这个国家整体心性的安静(除少数极右翼外),这也是日本作为一个匠人国家精益求精的体现。 全球性来看,都不能小视,但也有所侧重,更主要的还是安静的看,不必喧哗。因为喜欢,看的多,总会有新惊喜新感悟,往往深积于心,自然也就构成了自己的观影大道,不必苛求,静静地多看就是了。

2015、4、11晨写自微信

 5 ) 熟悉的细节之美

这是我看锡兰的第一部电影,电影里的皑皑白雪和朴素情节在我脑子里久久挥之不去。于是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心口憋闷的厉害,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电影讲述了伊斯坦布尔的摄像师Mahmut与乡村来城市找工作的表弟Yusuf之间的故事。Mahmut虽在城市生活,但爱情上,与深爱的前妻(能明显看到他对妻子的爱)离婚,事业上,他专门为一家瓷砖公司拍摄宣传,摄影变得商业化令他颇为不满,还有母亲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姐姐打电话怨声不断。 Yusuf因为经济萧条,来城里投亲找工作,一来四下找寻,八处碰壁,二来家里还有父亲疾病缠身,需要钱治理,而在表兄家里歇脚时间一长因为两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差异,遭了几多白眼,最后拎包而去。

电影情节起伏不大,甚至可以说很简单,片中人物对话也很少,主要故事只发生在一间房子,加上静止的摄影,长镜头的运用,不习惯的人看了也许会觉得冗长沉闷。

但只要静静品味,电影传递的摄影之唯美,细节之张力以及主题之严肃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大为惊叹。

Yusuf 初到时找不到表兄家在哪里,无聊时靠在路边汽车旁,不想汽车作响,城乡冲突豁然显现,想被一个陌生的城市接纳远比被一个陌生的乡村接纳困难。找到 Mahmut家后,是表兄闻不得Yusuf发出气味的鞋,使劲地往鞋里喷清新剂,后来又碍于脸面,答应Yusuf把鞋子袜子晾在暖气管道旁。类似情况几乎每天发生,不止发生在土包子和城里人,土包子与土包子之间,城里人与城里人之间同样有生活习惯不同的问题。一个人要是进你家把鞋一脱,露出臭哄哄的脚,你作何感想,或者刚刚在房间铺上地毯,有人进门也不换鞋,带着尘土斩钉截铁地就踩踏上,你又会如何反应?一次两次只当没看见,笑脸相迎没问题,三次五次也好说,忍气吞声好了,但如果每天都要面对这种内心不快,必然超出心理承受范围,大发雷霆只是时间问题。窃以为这与小肚鸡肠与大肚撑船无关。要有洁癖的人不洗脚上床睡觉和要邋遢成性的人有条不紊一样让其不适。随手拈来只是其中两例,如此细节的直击人心多得不用尽述。如果推而广之,大概要追究到人与人的无法理解,无法沟通上,以及人心地狱的存在事实上,主题太大,且不做深入讨论。但谁也无法否认电影所反映出来的那种人与人之间陌生隔离的生存状态,再比如后面的抽烟限制,偷窥毛片,背打电话,粘甩老鼠,隐瞒怀表等等。如此贴近如此熟悉乃至陌生得从未拍过,从未看过。大抵是人太过于专注“陌生”,乃至当“熟悉”通过某种文学或艺术手段赤裸裸地呈现在人面前时有一种直击人心的美丽。

另外两段跟踪场景也尤其出色,一段是Mahmud目送前妻即将远赴加拿大定居,一别再难相见,深情款款,偷偷摸摸,但又无可奈何。另一段是Yusuf跟踪徘徊的女人,却在鼓足勇气向前搭讪之际,女人等待的男人出现,有尴尬有遗憾,匆匆退步,目送身影,同样无可奈何。在人沟通无门,交流无路,人心地狱的年代,无奈,陌生,疏离,异化都是自然的常态了。

最后Yusuf拎包走后,Mahmud坐在长凳吸着开始不屑一顾的劣质烟,侧面摄影,眼神迷离,或远望,或沉思,或反悔,或忧伤,失落之情跃然影上。

以上献给天堂里的Mahmud扮演者托普拉克(Emin Toprak)。

http://yanhaibing.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html

 6 ) 平行的远方

碰巧有那么一些日子,我是会喜欢这种沉闷的电影的。戛纳电影节评出的片子一般都会剑走偏锋,但又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片子的画面风格和叙事风格都很像《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我很欣赏欲言又止的含蓄,越含蓄似乎就越接近现实。但是这种片儿只能看一次,剩下的需要交给回味。

叫做马姆的男人一个人住在伊斯坦布尔,他给一家瓷砖厂的瓷砖摄影,收入不错。通常,他拍照片,吃简单的蘸黄油的干面包,偶尔会去景色优美的地方拍摄艺术照片,他是这个城市中可以隶属于艺术的那一拨人中的一个。突然有一天乡下失业的表弟尤索夫来伊斯坦布尔找工作并住进了他的公寓,他粗俗,贫穷,甚至因为穷而羞愧着。正如莫泊桑所说,城市中的有钱人总要为他的穷亲戚以及他们的陋习尴尬,在这个存在收容关系的公寓里,主次关系非常明显,他们是收容者和被收容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之间没有交集。
于是共同生活便是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抗。白天,尤索夫要为生计和家人而努力找工作,奔波然后被拒,马姆和他的朋友们坐在屋子里呷着酒谈论摄影,艺术,女人;晚上,马姆津津有味的看着没有情节的电视镜头,尤索夫早已昏昏欲睡,尤索夫离开后马姆悄悄地换成了A片录影带;一无所获的尤索夫坐在破旧简陋的船员俱乐部里和身边的陌生人攀谈,与此同时马姆在灯光氤氲的高档酒吧中独酌。面对寂寞和无措,所有的地方看起来都一样,分辨不出谁更空虚。生活有时会沉思,但不沉思的时候并不会显得肤浅。这一段对比细腻而到位,镜头切换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不同的窗子看出去是不同的景致不同的心情。
讨生活并不简单,尤索夫想当水手像旅行一般地工作,而他没有得到。马姆像所有的阔亲戚一样设法照顾了尤索夫的自尊又付给他不菲的工钱,但他不得不在跟仍有爱情的妻讲电话时躲进卫生间,还会在夜里突然被噩梦惊醒。
我不知道伊斯坦布尔是这么容易下雪的城市,尤索夫流连在风雪中看走过来的漂亮女人,总是忍不住想想跟着她们走几步,但他始终是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的。马姆会厌恶他鞋子里的异味,会厌恶他在房间里抽烟,会怀疑他偷了东西,他俩不仅仅是格格不入,无疑,他不应该突然介入这样一个不喜交际的孤僻的城里人的生活,不应该使他突然间没有了私人的空间。

这个世界上人们之间是如此不同却又没什么不同。尤索夫悄悄地跟着一个他见过几次的女孩,马姆躲在机场的柱子后面偷偷地注视着离去的前妻,至少他们有着相同的自尊,相同的脆弱。至少,人的孤独总是惊人地相似着。
尤索夫不告而别的时候,马姆应该有过瞬间的失落,他坐在冬日的长椅上看那艘他想要为之工作的大船,点燃一支尤索夫留下的劣质烟——他曾经拒绝去吸的烟,其实,真没什么不同。

 短评

第一部在电影资料馆看的片。非常让人纳闷,居然全场爆满,这么闷的导演不是应该会吓跑很多人吗。标准闷死你不偿命。但是由于最近各种爱长镜头加大师级摄影和调度。所以导演深得我心,那种优美的调度,配色建议大屏幕观看。另外,锡兰每个主角都有呢么点肾虚的感觉,也算是个人风格之一哈

6分钟前
  • 孜然一身
  • 还行

这部戏剧性明显比前两部强嘛,一个是离婚后的落魄,一个是初到大城市的迷茫,但两个孤独的人同处一室就成了尴尬和冲突。仍然是乡愁,还有几处幽默和超现实。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你说你要像塔可夫斯基一样拍电影。”

1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用太多的长镜头讲故事永远都无法避免沉闷,而用太多的长镜头又让人无法厌恶。故事也一般。

11分钟前
  • 弗洛格
  • 较差

略闷,慎看。长镜头,慢节奏,少对话。锡兰的摄影总是有加分的。类似的的故事其实国内也有不少,难得的是导演能抓住很多有趣的细节,在心理描写上得到了极大的丰满。很多地方都太妥帖了,尤其是那个城里的摄影师,这是不是锡兰自己的生活经验啊。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如何用镜头语言刻画距离感的最佳指南,从无处不在的物理上的区隔(房门、室内与室外、公共场所的遮蔽物)到多处浅焦镜头,把两位主角完全地与彼此、与周遭环境隔离开,无时无刻不在塑造一种哪怕共处一室,也如在远方的疏离。话很少,取而代之的是总在发出声音的门和地板,每一声嘎吱都如一次沉吟,一次呼救。锡兰真的很会用天气讲故事,雪简直是他用来塑造无助和寂寥的最佳道具,这在数部作品里都有所印证。两位主角看似差异极大,却又经历着完全相同的境遇,特别是悄悄跟随心上的女士又无果而返,两处情节的展开和节奏几乎一模一样,然而和解又不会如期而至,深夜查看被粘住的老鼠的镜头也许是他们唯一一次采用同一视角,唯一一次相互体认的可能(但下一秒,楼上窗内的和楼下路边的,距离再次拉开)。

17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孤独是什么?是面对面却无法交流,是肩并肩偏只有挖苦,是私人空间被侵犯的恼羞,是想高攀却遭白眼的失落,是心口不一的尊卑自照,是切肤之痛的矛盾互攻,是一恍惚就来不及说出那个字,是爱之切切却已没机会上前。

19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看完就像有一记闷闷的重拳打在心口--现实中就是有这么多无法调和的矛盾,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言说的感情。当最后人离开了,通过一只表弟留下的烟,反而感受到了他对他的一丝理解与和解。

24分钟前
  • 毛一
  • 力荐

基于视点的远方,其实含有的内容是距离。马赫穆特与尤瑟夫并非对立的人,而是重叠的人,重叠在故乡与愿望的远距离、过去与现在的远距离、爱与失去的远距离等等之上。远方的锡兰,细腻、冷静的锡兰。

26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其实远方一无所有,其实伤害误解疏离间隙都来自于亲近的人,因为尘世永远无法看透;镜头太美了。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镜头缓缓流动,处处透着湿冷的感觉。关于人和人的距离,那种淡漠疏远就像伊斯坦布尔的雪。没有人比锡兰更懂得如何拍亚细亚的知识分子了...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锡兰的片子,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拍状态。独身的城市男性知识分子,生计闲散无忧,却也无聊沉闷,闲来打打飞机,开开嘴炮,孵孵酒吧,看看老塔的<潜行者>跟<镜子>,撸撸A片…可就算是这样寂廖的状态,也恨有人闯入和打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叫什么来着?PS:锡兰跟老塔,是最会刻画风的导演。

40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现代人的孤独感最可悲之处在于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疏离,却在各自追寻与他人的联系中被彼此推得更远。这种精神困局正是锡兰[远方]的主题。我们曾在蔡明亮的[爱情万岁]里见过类似的追寻,只不过那里真正的中心是一间空房子,而这里的公寓则充满了生活的细节。人类最终只能通过这些物件才能间接地相连。

45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感觉跟之前的几个片都能连起来,依然是文艺颓加土包子人设,只不过这次文艺范从闷片导演变成了摄影师。拍伊斯坦布尔拍得很美,构图上也讲究多了。前半段大量的状态描述让人想跳过,不过两人后来的交流才走了点“戏”的样子。值得一看,但是风格尚不成熟。

46分钟前
  • 私恋失调
  • 还行

你常说,你该像塔科夫斯基那样拍电影,那么你为什么不试图忘了那些往事?

50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慢,闷,于是更显的真实,点到为止的留白式叙述,却又有种不满自溢的张力;飘雪的伊斯坦布尔,男人之间的隔阂,被物化抑或意象化的女性,远方其实并不远,只是自我的缚束让那看起来遥不可及;摄影加分太多,牛得不像话。

5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锡兰成名作,戛纳评审团大奖。表现人情的冷漠疏离,沉缓冷冽的基调,固定与横摇长镜,各种画外空间运用,精致构图(不少框中框及遮挡式构图)及精简的对白等都像极了安东尼奥尼的无情节电影,公园树后偷窥也令人想及[放大]。细节:老塔[潜行者]&黄片,鞋柜,偷听,怀表,拍死老鼠以避猫,烟。(8.5/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锡兰主题比较直白的作品,Uzak翻译成远方不太妥,有些削弱/混淆语境。两个孤独的人生活在一起并不消解孤独,而是产生疏离,很普适的是两人即使在原处境仍是一种局外人状态。锡兰的镜头语言很适合捕捉疏离与孤独。可能是题外话:近代以来伊斯坦布尔知识分子的身份归宿一直处于一种纠结摇摆的状态。博斯普鲁斯海峡便是历史和文化隔阂的源头,眺望它就是一种“呼愁”方式吧。这点锡兰和帕慕克很一致。

55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

情状电影,孤魂野鬼般的城市游走,从满天白雪到夜幕昏沉,从故乡到远方。间离的家庭与孤独的人生,共同发散出一种自我流放气质。锡兰的镜语体系相当适合把握与呈现此种现代性城市中人与人间孤独/隔阂的景观,摇摄/特写均带有某种流动的诗意气息。

58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还行

进城务工的乡下亲戚,性格孤僻的摄影师。毫无共通点的两人,终究没法离开各自的孤独到达远方。两人都只能躲在暗处观望,一个无法开始,一个不愿结束。

6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