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谋杀案

犯罪片美国1954

主演:雷·米兰德,格蕾丝·凯利,罗伯特·卡明斯,约翰·威廉姆斯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播放地址

 剧照

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2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3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4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5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6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3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4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5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6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7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8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9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3 12:35

详细剧情

汤尼和玛戈是貌合神离的一对夫妻。汤尼常常为了他的事业和爱好,把娇妻忘在一边,二人感情亮出红灯。而生活寂寥的玛戈和作家马克不可避免的擦出爱之火花,他们约会、通信,不料竟被汤尼发现。汤尼没有声张,只是写了一封匿名信给妻子以示警告。然而现在马克竟然造访家中,为了一雪耻辱,加之图谋得到妻子玛戈的丰厚财产,汤尼暗生毒计。汤尼向旧时同学列斯开出了一千英镑的价钱,让其参与他布下的一整套严密杀人计划。这套计划有设计精妙的凶手不在场证据,电话、钥匙,窗帘,统统成为这个阴谋的道具设置。然而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列斯不但得不到赏金,还要赔上自己的性命。而汤尼却也急中生了智……

 长篇影评

 1 ) 《电话谋杀案》:一次非典型希区柯克式完美犯罪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一生共拍了50多部电影,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名垂影史且广受影迷追捧的银幕传奇。然而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既不是让每一个观众的汗毛都感觉惊悚的《精神病患者》,也不是巧妙的探讨了人们窥探欲的《后窗》,不是执那个年代商业大片之牛耳的《西北偏北》,也不是被无数文艺观众爱得死去活来的《眩晕》。而正是这部在名气和评价上比之之前几部希式公认经典略逊一筹的《电话谋杀案》最合我意。希区柯克一生都在他的脑海里设计和研究着“完美犯罪”,而唯有这一次,他可谓无限接近了这个梦想。然而令我如此喜爱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这出“完美谋杀”的精妙,更在于大师用一次与自我风格迥异的探索为观众带来了一次非典型的希式悬疑之旅。
     《电话谋杀案》出品于1954年,整个50年代都是希区柯克的创作巅峰期,其最受欢迎和好评的电影几乎全部都来自这十年时间。而在50年代中期诞生的本片,从一开始在卡司阵容上便比之其他几部经典作品逊色了几分。本片没有请到好莱坞黄金时代数一数二的顶级男星詹姆斯•斯图尔特或是加里•格兰特担纲男主角,而是请来了曾凭《失去的周末》酒鬼形象收获奥斯卡影帝的雷•米兰德。而他与生俱来的些许邪气,与这个角色气质也十分的吻合。女主方面则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摩洛哥王妃格蕾丝•凯莉,其本身也算是影片最靓丽的一道景致了。
      说回电影本身。本片的“完美谋杀”剧情想必已经无需赘言,但凡看过的观众大概都有类似的观感。剧情本身概况起来十分简单:丈夫与妻子貌合神离,妻子有了外遇,丈夫本身就愤懑难平加上妻子十分可观的身家财富,便起了歹念。于是丈夫设计了一出完美谋杀的巧局,买凶杀害妻子。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我之前所说的“完美谋杀”其实在片中并不完美,而是在行动过程当中出了纰漏。被雇来的杀手阴差阳错非但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而身为幕后主使的丈夫竟然可以随机应变急中生智,将这原本出乎意料的不利局面顺水推舟继续使之朝自己原本期望的目的发展——嫁祸妻子这一招可谓比买凶杀人更加的高明和天衣无缝。因此这“不完美”的计划最终反倒使观众感觉愈发的完美起来。
      而不得不提的,是大师在本片中与众不同乃至突破了自我风格的几点探索和尝试。首先是身为悬疑大师的希区柯克一生都在专注于悬疑片这一个类型。然而本片却从一开始就最大程度上的摒弃了悬念。观众从一开始便早早的知道了凶手是谁,甚至凶手的计划都被直观的暴露在观众面前。引领着观众饶有趣味看下去的,变成了凶手的计划是否能够顺利的执行,会有怎样的结局。而对于更加精明一些的观众而言,这个结局其实也是早早被确定了的,因为那个年代的好莱坞注定了坏人不能得逞而无辜者必须生还,因此与其说观众在期待最后会发生什么,不如说是在期待这个完美缜密的计划是哪里出了差错而毁灭的。而从凶手最开始的详密计划到后来的意外反转以及巧妙的随机应变,观众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最大化的体验到了这种另类“悬疑”所带来的乐趣。
      除此之外,希区柯克在本片中玩的另外一个伎俩大概更不易为观众察觉。那便是他巧妙的让观众对我们普遍认为的“反派”雇凶杀人的丈夫有了更多的同情色彩。这大概是因为作为“受害者”的妻子毕竟也是自己出柜在先,在道德的层面上而言,她其实算是过失在先。而看片过程中观众这种对凶手和受害者兼而有之的同情与期盼的情绪,其实是导演在考验着观众的道德感和正义感。希区柯克喜欢用金发美女作为片子的女主角,这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而且一定是浅色金发美女。有人甚至为此推测这是不是希区柯克内心的恋母情结,或者男性崇拜心理什么的,事实上,希区柯克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心理需求,恰恰是因为观众的心理需求所致。希区实际上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喜欢用金发美女的,比如《辣手摧花》中的女主角就是黑发,很多男人无比喜爱的奥黛丽·赫本原本也是很有机会和希区柯克合作,但是因为档期原因告吹。确立这种金发美女主角的电影其实应该是英格丽·褒曼合作的几部电影时,希区柯克发现的一个规律,他发现男人更喜欢金色头发的美女,这也许与男性本身的天生自卑和占有欲有关系。也许是由于和英格丽·褒曼的合作很顺利和愉快,因此在和褒曼的合作到期以后,他转而需要一名类似褒曼的女人,于是格蕾丝·凯利就成了第三任“希区女郎”(如果琼芳登是第一任,英格丽·褒曼是第二任的话)。
      琼·芳登主演都是希区柯克在好莱坞早期的作品。其表演风格带有30年代好莱坞典型的夸张与怪诞,同时又有40年代新兴电影表演的质朴与浓情似水。琼芳登最重要的表演武器是眼睛,绝对是立刻可以将任何男人秒杀的那种眼神。褒曼主演的都是希区柯克在好莱坞成熟期的作品。英格丽·褒曼的表演颇以高贵冷峻的气质著称。尤其是在《美人计》中的高贵与典雅的气质绝对是所有男人梦寐以求的美色象征。褒曼在其柔弱时恰能让男人有种很不错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她的高贵气质给人一种强压的感觉,唯独在她柔弱时,男人才会感觉到自尊与占有欲。凯利主演的第一部希区柯克影片就是《电话谋杀案》。这部影片的故事更趋于简单化,也许是因为《夺魂索》的票房失利,希区柯克的自信受到了打击不敢再推出以长镜头为主的影片,故事情节也以简单为主,矛盾更加集中和突出。不过希区柯克一直没有放弃对电影艺术的探索,这部《电话谋杀案》不仅是希区进一步稳固自己的电影风格,同时也在技术上做出了优秀的尝试——3D电影。不要以为3D电影时最近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也许当我们再电影院里被皮克斯《飞屋环游记》的“黄金四分钟”感动的眼泪哗哗之时,同样不要忘了3D影片的“革命先行者”希区柯克在此时的创新之举!试想,如此扣人心弦的电话谋杀情节,用3D影片的方式展映出来一定是极其震撼的吧,不过限于50年的技术所限,这种效果并不好。
      继续说凯利,凯利在片中的表演非常符合希区柯克的要求,基本上是希区柯克想要怎么“折磨”她,她就怎么“逆来顺受”。她所展现的内敛,带有一些柔弱的气质,同时不乏坚强和毅力的性格被希区柯克所看重。因此她就参与了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和《后窗》,从表演风格上说,《后窗》更能体现她这个特点。试想如果不是她嫁给了一个什么莫名其妙的摩纳哥王子,她绝对会为希区柯克的电影立下更多的功劳。虽然表演风格略有生涩,总之至少比希区电影后期的女主角蒂比·海德莉要好很多。自格蕾丝·凯利以后,希区柯克又捧红了金·诺瓦克(迷魂记)。金·诺瓦克最经典的也许是站在钟楼上的恐慌的表情,这其实是一种内心自卑与软弱的象征。是一种无力抗拒的象征,这种眼神和表情绝对能够打动男人并使之产生征服欲望。爱娃·玛丽·森特瘦弱的身躯与希区柯克在《西北偏北》中所营造的恐怖气氛极不相称,况且她又是特工。不过也正是如此,才引起了男人内心的保护冲动与征服欲。大家都知道找软柿子捏的道理,所以如此瘦削的女人怎不引起男人内心的怜爱?珍妮特·利作为绝无仅有的被杀死的希区金发尤物,《精神病患者》中的珍妮特·李在浴室谋杀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极度恐惧的表情几乎是希区柯克电影的标版广告。不过她同时也兼具了以上所有金发女的特点,智慧(多数是小聪明),忧虑,狂躁,柔弱,坚强与好奇,为情所困等等。不过她却被杀了,一个多么完美的隐喻,这等于是对男人内心的一种极大的讽刺,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符合男性需求的完美女人,是并不存在的。
      蒂比·海德莉是希区女郎中最不为人称道的,因为人们认为她的表演太过于造作,被人们称作是花瓶。尤其是在《艳贼》中更是如此,不过《群鸟》中她的表演不失为是一种美。某种环比来看,她有爱娃·马特·森特柔弱身躯,同时又有金·诺瓦克的眼神,还有她自己特有的稚嫩与瘦弱。但却并不完美,这正是大家对她看法比较差的原因。希区为什么喜欢金发女呢,希区柯克自己的解释是,看着血从金色头发缝上流出来很有感觉,因此别人也就断章取义的认为希区柯克喜欢“折磨”女主角,甚至和他的“演员禽兽论”相挂钩。通过分析以上各位金发美女就能发现一个规律,其实希区女郎都是针对着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的心理欲求出发的。他对女演员的某些表演以及性格的塑造,都是女性在男性主导社会的“原罪”的体现,是对男性至上的最大讽刺。观众(特指男性观众)在看到影片时所感觉到的欲求满足,只能更让其感觉羞愧难当,而男性观众对片中女演员的移情过程,也在某种程度上把自身的欲望释放了出来。由此可见,希区柯克的大师称号并不是盖的,他选择金发美女的初衷以及最终归属,都是男性观众,以及男性所主导的社会中的欲求与满足,这也许与他的天主教背景有一定关系。不过由此也暴露出了他的弱点,女性角色的性格往往固定和一成不变,因此男性角色的性格特征也就跟着千篇一律,因而就降低了其整体的艺术性。

 2 ) 电话谋杀案

男主汤尼买通老同学列斯谋杀出轨的妻子玛戈,让列斯用妻子的钥匙进入房间,然后假装是从打开的窗子处进来抢劫并杀害女主,事成后把钥匙放回楼梯地毯下。自己回来时再放回妻子包里。

而男主拿着自己的钥匙,和玛戈出轨对象马克一起出门,回来时还能用自己的钥匙开门,有了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谁知道女主错杀了列斯,而男主为了掩盖,把从女主那里偷来的钥匙从死掉的列斯身上拿出来放回女主包里,并且把自己偷来的妻子和马克的偷情信放在列斯身上,又把列斯用来谋杀的围巾换成了女主的丝袜

谁知道警方却先确认了死者并不是从窗户进来而是从正门,因为死者鞋子上留下了门垫上的纤维,

这就扯出了钥匙的问题,但死者身上并没有发现钥匙,

进而得出其实是玛戈给死者开门并杀害死者的结论,起因就是死者列斯偷了玛戈和马克的偷情信,并以此勒索,所以玛戈痛下杀心,脖子的勒痕是自己的丝袜弄出来的为了掩盖罪责

但是探长发现了汤尼的账本,并且发现在女主被抓后,汤尼一直花费大额现金,此现金正是汤尼为了买通列斯作案,每个月从帐上提款攒下来的,

另一个发现就是玛戈包里的钥匙不能开自己家的门,因为钥匙是汤尼从死掉的列斯身上找到的,而那是列斯自己的钥匙,他早在进来之后就把玛戈的钥匙放在了楼梯地毯下,

探长和汤尼调换了衣服,此时汤尼衣服里是探长的钥匙,当汤尼发现钥匙不能开自家门,就用从警察局拿回来的玛戈的钥匙,发现还是不能打开,而后想起自己让列斯把钥匙放在楼梯地毯下,就用了这个钥匙,事情败露。

 3 ) 没有按剧本的谋杀案

一个按剧本的谋杀案,就想电影中侦探小说家说的那样,他不会去实行他书中所写的犯罪,因为那些是按照他的想象,完全理想化的,现实总是有很多不可预料到的意外。比如片中妻子晚上打算出去,手表突然不走,杀手心慈手软(杀手在看到女主时有些犹豫)没能快速杀死对方,然后反被误杀。

谋杀案失败后,男主反应迅速想到嫁祸给妻子,可惜由于钥匙露了马脚。

影片里也有些槽点,最无语就是妻子的背叛反被刻画成让人值得同情的。小说家为了救女主去让男主当替死鬼,我心里一万个草泥马,你偷了情还要人家丈夫去替死?三观极不正常。你无情别怪我无义,你错在先我就在一旁看着当个绿帽王?影片最后男主开门进来看到这奸夫淫妇依靠在一起也很难受吧。第二,没明白男主很聪明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急着案发后第二天就花钱,还有他花这些钱和对他不利的证据没什么影响,为什么警探抓住不放?第三,对最后的钥匙,虽然证明了假设,但是任然证据不足。一切物证都指向了女主,杀手也死了,男主只要说无意找到了钥匙,不就行了。对妻子手提包里钥匙一口咬定不知道感觉也不会对他有直接致命的影响,证据太少了,而且都是猜测。西方陪审团不会注重证据,他们会自己很主观的判断,妻子偷情,情书勒索,于情于理对女主都不利。最后我希望男主没事😂

 4 ) 杀人于无形中

讲的女主出轨多次,男主发现了之后打算杀掉她复仇并且把财产据为己有,严密规划,并且能在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沉着冷静地随机应变,真是高智商犯罪啊……结果情节几经反转,女主的情人为了让马上就要被吊死的女主脱罪联合警官,最后还是破坏了男主的计划。

沉着、儒雅却又悬念迭起、令人着迷,这几乎是一部杀人于无形的电影。除了希区柯克,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把悬疑犯罪电影拍得如此波澜不惊而又惊涛骇浪。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他们都将故事稳稳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5 ) 一场惊险的谋杀

这是我2017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其实2号就看了,然而一直没来得及评论,一部好电影当然要留下点东西)写的第一部影评。个人本来不喜欢看悬疑片,因为我脑袋转不过弯,要思索许久才能想明白,但是我作为观众,既不是编剧也不是导演,不需要去创造剧情,我只要能去享受去欣赏一部电影就足矣,显然这部电影达到我想要的效果,这一场惊心动魄的谋杀,一波三折的剧情,让我跟室友总是绷紧着一根弦看完整部电影,每个细节都很重要。

男主——杀妻高手

不得不提男主的智商真的太高,知道妻子偷情后,发恐吓信也没用,很早就谋划好谋杀妻子,并且还不利用自己的手,是利用他人之手,敢于抓住他人的把柄,借用他人来杀掉自己妻子。整部电影都能看出他做事特别严谨,印象最深的是他跟雇佣的杀手谈话时杀手在房间碰过的每一处地方他都要擦一遍,还不让杀手碰他的账单,以免有指纹产生(这里有个bug,不知道为啥整部电影指纹对破案并没有用处,不知道是编剧忘了还是咋的)。不得不提他最聪明机灵之处:巧妙的钥匙梗。

我想钥匙这梗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之处,男主最聪明之处就在这里,然而输也是输在这里,真是破案的核心!男主角只有两把钥匙(他和女主各一把),他趁机把女主钥匙也偷来了,然后提前放在外面楼梯上,之前已经跟杀手商量好了,要他拿这把钥匙偷偷闯进去,侍机行动,等他打电话时趁机杀了女主,多么聪明的杀人手法。然而要是剧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就好了,只能说男主万万没想到杀手没杀成,女主反倒把杀手给杀了(这里好想吐槽这个杀手,好废物,杀个女人都杀不死,反倒被女人杀了,但要是他不死就没有后面精彩的剧情了)。谋杀失败后,男主并没有慌,而是表现的更加理智,安抚好女主后,他开始制造假证,证明女主故意杀了那个杀手。这里钥匙梗又来了,他从杀手身上抽出钥匙放回女主包里,这样就让警察以为是女主放杀手进来的,这是唯一进来的途径(因为窗户是关的,只能从正门进)。而万万没想到,其实杀手早就把钥匙放回去了,而男主掏出的钥匙是杀手自己的,与其说男主输给了那个侦探,还不如说输给了自己,男主心思实在太缜密了(这里其实留下了好多男主指纹,后面并没有提到)。之后又有了恐吓信梗。男主故意把恐吓信信放到杀手袋子里,更加让警察以为是杀手来拿信恐吓女主,女主一怒之下把他杀了,多么的机智!后面放丝巾更是给女主杀了杀手作了假证,如果后面没有那个侦探,女主绝对死刑!最后我想说女主偷情了,男主就要谋杀他,还是有点残忍了。

女主——外表柔弱,内心强大的偷情情妇

女主很漂亮,看了她好几部片了,我更喜欢我看的前一部电影后窗里的她,里面的她单恋男主,特别可爱勇敢(良心安利!)而这部片她扮演的是一位偷情的情妇,作为妻子的她就显得更加成熟端庄(不得不吐槽女主为什么总是跟比他大二十岁的男主合作,吻戏吻的下去吗😂😂纯属吐槽)。我想好多人都跟我一样对女主印象最深刻的是她一个弱女子竟然把杀手杀了,那一段真是惊心动魄,那一段开始也是电影高潮的开始!还有最后知道了她的丈夫要谋杀她,她那种绝望。。。。。但是她偷情在先,还经常带小三进家里,不考虑丈夫的感受,有点不知羞耻。

男二——写小说的小三

这里稍微提一下男二,是女主偷情的情夫,我一直在想作家不都是很有道德原则的吗,怎么会想着偷情,爱上一个人这不怪他,主要是后面有一段剧情让我无法理解,这一段也是很精彩的!女主被判死刑后,他们的偷情也被揭露,男二为了竟然还敢厚着脸皮上门找男主想办法救女主,他竟然想着让男主去作伪证,说男主因为知道女主偷情指使那个杀手去杀的女主,而事先把钥匙放在门外(他还真的去门外找了一下,虽然没找到),然而这一切的猜测确是对的,真是有趣!然而从男主角度看,小三也太猖狂了吧,为了救女主,竟然想着让男主去坐牢,真是搞笑!作为小说家的他太违背道德原则了!

最后稍微说一下那个侦探,聪明就不说了,其实他是从我们观众的角度给我们破案,给我们观众一个真相,当然是从钥匙梗破的,男主谋杀唯一的破绽处!(还有那个账单,但不明显)。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结局估计很多人都不喜欢,可以说是悲剧,我也不例外。但无论剧情怎么发展都会是个悲剧,如果男主赢了,女主被判死刑,那这部电影不就满足了一个杀手犯的一场谋杀,这也对女主太残忍。如果男主被发现了,女主解冤,不就满足了一对偷情的情夫情妇吗!无论怎么说,结局不是最重要的,这部电影精彩之处还是在于男主的聪明谋杀手法以及后面谋杀失败男主再次设计。这场谋杀是真的惊险,从嫌疑片的角度看真是一部极佳片,值得一看,良心安利!!

 6 ) 一场移情坏蛋的游戏

有影迷问希区柯克为什么只拍一种类型的电影而不作其他尝试。对此大师的回答是,责任不在于他,而在于观众。因为如果他去改拍歌舞片,那么观众一定会期待着什么时候某位合唱队女孩会从舞台失足摔死!而这种标志性的黑色幽默也同样出现在对于本片拍摄动机的解释之中。希区柯克告诉博格达诺维奇,当时已感到有些江郎才尽,必须要调整过渡一下,所以才不得不去找一部成功的舞台剧去拍。但是大师的玩笑自谦,却不影响众多导演和影评家对此片的高度赞誉。

好莱坞新生代惊悚片导演印度人沙马兰便是其中之一。他十分推崇本片的开场。认为希区柯克只用了寥寥几个镜头就清楚交代了别人需要二十分钟去铺陈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大师的风范。但本人却以为,希区柯克之所以没以更多笔墨去表现雷米兰夫妇与作家之间的感情纠葛,并非是有意炫耀他的洗练风格,而是试图将观众完全代入到他所希望的角色道德评判之中。具体来说,不要过多交代三角关系的来龙去脉,只以一个非常简约开场白,即生活安逸漂亮妻子正在红杏出墙,才可以让观众以最基本的道德立场出发,去同情那个被带了绿帽子的丈夫!

接下来的一场戏,则进一步强化这种移情效果。从凯莉与卡明斯交谈中我们得知,外遇并非丈夫的责任。而女人本身虽自觉有愧但始终羞于启齿向丈夫摊牌。紧接着,钥匙开门的声音惊扰了拥吻中的男女。此处剪接点选择的非常巧妙。希区柯克没有画面直呈二人受惊后掩饰动作,而是先行切换到了门。于是,观众便通过门上的投影,间接目睹了他们的仓惶分离。而这恰到好处的“离形悦影”,在随后进的门来的雷米兰的优雅绅士形象的反衬下,更深入渲染了偷情男女的罪恶感。但狡诈的希区柯克不依不饶。随后赴戏院看戏情节,又被别有用心地设计为蒙在谷里的丈夫因故不能同行。于是,凯利二人又多了一次幸福独处的机会!看到这里,是不是因第三者插足而导致婚姻不幸的观众当中,已经有人在咬牙切齿了?可就在情绪累积至高点的当口,故事急转直下。卖车人造访,雷米兰终于暴露了。

卖车人的扮演者是英国演员安东尼·道森。此人无论是形象还是表演都非常出色的诠释出了希区柯克所追求的那种让人同情的坏人类型:外表虽然奸恶,却参杂着某种弱者的无辜。特别是当雷米兰不动声色地陈述自己如何对他进行长时间跟踪和暗查时,观众更不免为这位被迫卷入谋杀计划的小胡子男人的处境产生了一丝同情。但有趣的是,这种同情心理反过来并不会颠覆对雷米兰稍早前所建立起的好感!讨论犯罪实施细节时你问我答的平和方式,以及雷米兰所表现出的清晰严密的逻辑思维,几乎已使人忘了这是在策划一起罪恶谋杀,而更像是克里斯蒂小说结尾大侦探波罗的结案陈词。导演就是以如此诡异的心理引导,在暴露男主人公“坏蛋”身份的同时,依然强化着观众对他的好感。

希区柯克不喜欢宿命论。因为通常意义上的宿命情节与其“需要不断用悬念去制造紧张”的创作理念相违背。所以他不太可能去拍摄一部犯罪勾当顺利实施,但结局凭空一场车祸彻底颠覆的电影。他的主谋一定要从影片伊始就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细微纰漏。即使其中大部将会被及时修正或掩盖。计划谋杀当晚,雷米兰希望妻子留守家中,并建议她用剪报打发独处的晚间时光。为什么不是其他活动而必须是剪报?因为剪报用到了剪刀,而剪报一般在书桌上进行。接着开门出屋,雷米兰突然发现放钥匙的地方被卡明斯无意阻挡,逼得他急中生智,走出几步后假借与妻道别偷偷塞好钥匙。搞定之后同凯莉的拥吻也不同寻常。那吻中无爱,而只有惋惜:如此动人尤物将在午夜之后变成一具冰冷僵尸。

雷米兰的表停了。这意味着如果他不及时拨通电话,计划中的谋杀将不可能发生。希区柯克竟然将通常只用在“好人”身上的悬疑手法,移植到了杀人凶手身上?他竟然笃定,此时此刻的观众将会为看不到一场谋杀而焦虑?!其程度甚至与渴望加利格兰特能从反复俯冲的飞机攻击中顺利逃生一样强烈。OMG,对观众心理之黑暗面的洞悉之深刻达到无以附加的地步!

虽然,悬疑起到的只是延时,该发生的还得发生,电话最终还是得响。但必然性的结局并不会妨碍大师继续发掘其中的悬疑潜力。已打算放弃的杀手正开门准备离开,电话铃声响起。此时,镜头只在杀手身上稍作停留,交代了他听到铃声之后,便马上切至屋内的已经就寝的凯莉。女人的反应是:迅速起身,下床穿衣,开屋门进入客厅。没人!大门是关着的。杀手呢?!是重新埋伏好,还是来不及回位而干脆一走了之?不知道,悬疑由此产生。可注意!这一切效果完全都来自于高度精确的场调和镜头剪辑。即,杀手必须是正打开房门准备要走,而不能铃响之时还身处幕后焦急看表、等待。因为后者无法提供杀手选择继续或是放弃所需要的时空可能性,悬疑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即便凯莉拿起话筒,谋杀即将发生的当口,希区柯克也不忘营造悬疑。电话线与女人抬起的手臂显然阻挡到了凶手的行凶。一处经典的延时悬疑手法。以前曾经在文章中褒奖过德帕尔玛在《凶线》中连环杀手绞杀妓女段落中创造的不俗的惊悚效果。但惭愧的是,当时竟然并没想起本片。没有想到德帕尔玛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的灵感也还是无法逃脱希区柯克的“魔爪”。(其中黑色幽默元素,可见插图广播:http://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350974403/

相较于前面高潮迭起的悬念铺垫,谋杀过程本身倒显得有些平淡和缺乏真实感。拼死挣扎中凯莉那笔直地伸向观众的手,似乎更像是为追求3D效果而刻意摆出的造型。杀手中剪后的痛苦起身、弓背、摔倒,也具有非常明显的舞台表演痕迹。当然,前面的剪报伏笔此时派上了用场。凯莉幸运地,也是必然地抓到了剪刀,然后一击命中。对于这场戏,本人倒是有另一种思路:谋杀发生时,身处电话异端的犯罪主谋的神情和肢体动作,也许才应是希区柯克所更为所关注的。假如他能够让观众像雷米兰一样看不见犯罪实施直播,而只闻搏斗之声,是不是由此而引发的焦虑和紧张会更加强烈?

 
<……未完待续>

 

 短评

酣畅淋漓的推理,完美的舞台范,希胖子把实验性和耐看性结合地无比巧妙;不过,怕是没有哪个国家会在行刑前一天将死囚放出来吧?小纰漏,小缺憾。

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剧本很棒,利用钥匙作为突破道具,正如“没有完美的谋杀案”,也无“完美的谋杀片”,瑕疵也正是考验观众智商的时机;台词很满,但节奏明快,剧情紧凑,非一口气看完不可。格蕾丝·凯利的衣服颜色随着剧情深入的变沉;拍摄此片期间,《后窗》雏形概念形成。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尝试去挑刺,从头到尾,从犯罪动机、谋杀策划、施行步骤、临机手法、反转细节、现场反应,一直到最后,所有的临场应变,所有的推敲逻辑没有任何瑕疵。紧凑节奏推进全片,后面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让人欲罢不能(一把钥匙掉包的疏忽)。如今这样的剧本也是很难见到了。肥希的悬疑片就是明摆着告诉你:看我直播,我早就让你知道凶手是谁,但是从始至终告诉你,您看好了,我是这么杀人的。直到最后处处反转出人意料,然后你是停不下来的。8.7

1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不完美的谋杀,却是差点完美的悬疑片,第三把钥匙是中心点。最后一段警长解密有点拖沓故弄玄虚。经历了60年后仍然让人看得完全投入剧情无法自拔的电影都得五星伺候。

1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好看得很啊!虽然钥匙这个线索是弄得有点太复杂了,搞得要所有角色不停地解释才行似的。。凶手大哥比较可怜。。格雷斯凯莉的确是漂亮

1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希区柯克不仅在调度场面、镜头方面是大师,调度观众感情方面也是一大好手,本应被人同情的玛戈到片尾都让人喜欢不起来,本应是坏人的丈夫和杀手却总让人希望他们可以逍遥法外,这并不是说人们不懂法或者不遵纪守法,而是我们都无意识地在导演的几个情节暗示下,对丈夫角色产生了同情,以至于片尾神仙眷侣手挽着手在一起时人们都不觉得是happy ending。

21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电影院里喝着啤酒看3D版的希胖简直视觉冲击(嗯,并不享受)本片妙在前半部我希望计划出包后半部却希望丈夫得逞。本片启发了无数后来的悬疑或黑色电影。PS:以稳定环境为前提设计的完美犯罪,会被突发状况打得满身洞。真正的完美犯罪根本不需要这些多余动作,能找到一个确保法庭脱身的因素足矣。

23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电影非常精彩,男主聪明反被聪明误百密一疏啊可以碰上了个猪队友,各种反转高智商的对决看的特别爽,但结局让人不爽,不是说一定要让这个渣男赢,固然这种凤凰男还想杀老婆肯定该死但这对奸夫淫妇幸福的在一起就对了?老婆天天光明正大带着小三在家,小三理直气壮让男主顶包,我不知道这电影想表达什么

28分钟前
  • 六元的小凶许
  • 推荐

一桩事先张扬、几乎完美的谋杀案,以致于到最后一刻都在为那百密一疏而惋惜。希区柯克这次对渣男女是蜜汁怜爱啊...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3.5,看过希区柯克里面比较差的,希翁得多爱这个故事才能强努着影像化,摄影机最终沦为小说的翻译员,尤其是前半段拖沓平庸简直不像导演的一贯水平,后面倒是剧力陡增无奈对白实在太多,一个逻辑漏洞:就算这段时间丈夫不去思索钥匙之谜,但他有意无意去查看地毯的概率也是相当大的

31分钟前
  • 长发奎因
  • 还行

有被弹幕里支持男主谋杀妻子的人吓到,这些人比希区柯克的片子更加惊悚。

33分钟前
  • 她丢失的纸盒
  • 力荐

在人类的欲薮深处隐匿着控制的欲望,反映在希区的电影中就是“知情太多”的属性,我们都乐于将这种属性的角色代入自身,本片的特殊性在于这个角色是凶手而非希区大部分影片中的正面角色,但即使如此在欲望驱策和观影惯性的影响下,我们依然在矛盾的情绪中悄悄期盼凶手成功【9↑】

37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用105分钟告诉你名牌大学学生靠不住。将观众诱入伪全知视角然后巧手翻覆玩弄于鼓掌,每一个步骤都是心理控制教科书。虽然文本尤其是台词占据了主导但是镜头和演员调度依然极为精当。结局改成Tony把Mark“编造”的真相告诉警察然后婚姻苟延残喘会更好。Grace Kelly和Robert Cummings都美得不像话。

4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睡你老婆,喝你的酒,在你家指手画脚,还把你精心策划的谋杀案搅黄了,你们看这个片子心里真的不堵吗?

44分钟前
  • 過期貓糧
  • 还行

精简意赅,绝无赘笔。百密一疏,弹无虚发。

4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非常精彩的一部电影,环环相扣,说法变来变去好像很复杂,却大家都能看懂,手法真的很高。唯一搞不懂的是很多评论在骂女主和情夫是奸夫淫妇,跟凶手共情的。拜托,他为了钱和女主结婚的,还天天打网球不工作花女主的钱,女主于是跟他离心出轨了,虽然女主不离婚确实错了,但是男主为了钱不光不离婚还打算杀人不是更错吗,他可不是因为爱女主被绿而报复杀人,那样还情有可原。我以为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犯罪者收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为了过度惩罚违反道德的人而让犯罪者逍遥法外。女主被冤处死是活该,凶手就该成功蒙混过关?所谓的被害人一定得是完美被害人,只要道德上有一点错,哪怕被杀都活该?如果故事换成一个一无所长的女人为了钱嫁给男人,婚后天天玩乐,男方无法忍受于是出轨了,女人就为了钱决定谋杀他,你们也觉得他活该死了?

50分钟前
  • C_筱攸
  • 力荐

故事漂亮,电影语言无懈可击。那些所谓的硬伤基本上都是没理解台词里传递出的细节,丈夫不仅仅是嫉妒,从他事后还债的速度看得出他还很缺钱。评论里那些认为出轨就该死的才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出轨只是道德问题,谋杀和栽赃陷害则是罪恶

54分钟前
  • 苗斑
  • 推荐

从来没有为一件案情的侦破这么高兴过。男主想要杀人诶,而男二一心想救命,那些共情男主的🤗🤗就像我一直所认为的,在恋爱结婚之前,先让自己的心智成熟到能接受自己的伴侣离开自己,抱着注定会分手的决心去恋爱结婚。两个人不相爱了,和平分手才是最好的结果,没必要搞的你死我活,不杀死对方不解恨。如果认为恋爱结婚就是要永远在一起,那还是不要恋爱结婚了,这绝对是造福社会。

57分钟前
  • 失忆后又相爱
  • 力荐

重温,4星半。谋杀计划很是完美,破案过程太过牵强。

59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杀人不遂反被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找手脚利索的人,为何我总是希望能看到坏人亡命天涯的一幕?所以肥希尽管全是悬疑,犯罪,但估计没有一部属于黑色电影。影片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精细的推理和不断出现的“意外”,所以任何周密的布局都是浮云。

1小时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