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盐商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4

主演:张嘉益,张志坚,俞飞鸿,倪大红,莫小奇,杨皓宇,袁文康,曲高位,尹铸胜,金丰,霍青,郭晓峰,郑天庸,李昶,郭萱

导演:韩晓军

播放地址

 剧照

大清盐商 剧照 NO.1大清盐商 剧照 NO.2大清盐商 剧照 NO.3大清盐商 剧照 NO.4大清盐商 剧照 NO.5大清盐商 剧照 NO.6大清盐商 剧照 NO.13大清盐商 剧照 NO.14大清盐商 剧照 NO.15大清盐商 剧照 NO.16大清盐商 剧照 NO.17大清盐商 剧照 NO.18大清盐商 剧照 NO.19大清盐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16:33

详细剧情

巍巍大清进入康乾盛世,一代君主乾隆皇帝(倪大红 饰)坐享祖父辈创下的基业,并将其推向更为辉煌同时也更为浮华的巅峰。是时国泰民安,府库充盈,鱼米之乡扬州富甲天下,两淮盐业更支撑起朝廷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为支持战事军资,皇帝命令两淮盐政催饷,谁知却遭到盐商百般推诿,甚至连与皇家堪称故交的汪朝宗(张嘉译 饰)也不予合作。新任盐政阿克占(张志坚 饰)临危受命,来到当地后发现盐商库银亏空,他察觉到盐商手中有一个秘密账本,而这也正是这些鬼点子多多的商人敢于违抗皇命的王牌。性格刚毅的阿克占雷厉风行,两淮盐商则想方设法,计谋频出,身处漩涡中心的汪朝宗则不得不承担起斡旋的危险任务。   账本所隐藏的黑幕渐渐大白天下,所有的利益关系者都被卷入其中……

 长篇影评

 1 ) 作为这部戏的“参与编剧人员”,发一则关于背景的札记吧

中国早就有


        ——从酒和盐说起


 





 


我刚教书的那两年,文化史这门课的考试,最后往往会附加一道穿越题:假如能回到过去,你希望去哪个时代。


照例,选择去汉武帝时侯的孩子是不少的。当然,他们都坚信自己要做改变历史的大事业,于是男生就想着要压倒卫青、霍去病,女生就想着要取代陈阿娇、卫子夫。


几乎不会有谁觉得自己还会是普通人。


也是,还做普通人的话,大概没几个人乐意去当汉武帝治下的子民吧。煌煌大汉赫赫武功,但于蚁民们而言,切身感受的能是什么呢?汉武帝有几项著名的直接关乎民生的政策:推行盐、铁、酒榷,还有所谓算缗、告缗之法。大致就是:盐、铁、酒都实行国家专卖,因此价格涨得离谱,而质量却不断下滑。人民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财产,然后缴纳高昂的财产税,当然,你会想到少申报一些,但国家鼓励你身边的人随时检举揭发你,然后就有了抄你家的理由。


一直等到这位伟大的皇帝死了,大将军霍光召集了一批地方上的学者(所谓“贤良文学”),去抨击这些政策的具体执行人桑弘羊。抨击的尺度放得很宽,很有言论自由的样子,看得出,学者们发言时也是真兴奋。但很快大家就发现,大将军的目的与其说是要搞政策调整,不如说就是想整桑弘羊。


桑弘羊后来是垮台了,但政策基本照旧,废止的,只有酒专卖一项而已。


 





 


我疑心,酒专卖政策之所以不再继续,原因也不是有意识的向民间让利,而是朝廷本来就在这事上没辙了。


看美剧《大西洋帝国》,讲的美国实行禁酒令时候的故事。酒当然是禁不住的,一个太平间的地下室,作为造酒车间,就绰绰有余。事实是,1920年禁酒令颁布后的十几年,是美国酒精消费量最大的年头。


顺带又想起《三国》里两个有名的故事。


一是曹操禁酒,孔融说,酒固然曾使人亡国,好色也有一样的后果,干吗不禁止结婚呢?


二是刘备禁酒,一直闹到发现人家有酿酒的设备,就一样判刑。于是简雍随便指着一男人跟刘备说,这人想行奸淫,得赶紧抓起来。刘备问你怎么知道,简雍说,他身上带着行淫的设备啊。


这两个比方,除了惯常的理解,我觉得可能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私自酿酒的情况,就像结婚一样普遍;家里就有酿酒工具,也就像男人身上都有行淫设备一样顺理成章,因此实在是抓不胜抓。


古代禁酒也好,实行酒水专卖也罢,政策通常很难贯彻落实,也维持不长久,根本原因,恐怕既不是贤良文学们的猛烈抨击,也不是孔融、简雍们的漂亮反诘。酿酒原料就是粮食,酿酒的设备可能就是个缸,所以这个行业门槛太低,分布太广,禁酒或酒专卖带来的收益,都不够缉私的钱。


 





 


不管道德的调子定得多高,人性趋利,老祖宗其实是很早就认识得很清楚的。于是就不怕没有专家学者给君王们出主意:您要保证您的绝对权威,就得把利益都拢在自己手里,让人除了照您说的做,没有别的发财机会,概括成一句话,叫“利出一孔”。


战国时代,西有《商君》,东有《管子》,都写下了这四个字。但具体策略,则还有些个不同。


《商君书》的思维是:人发财了就会不够听话。那种地可以发财么?不行,所以这个可以有;经商可以发财么?可以,所以这个得打击。因此他主张崇本抑末。而《管子》毕竟由工商业比较发达的齐国出品,就知道这么跟流通领域过不去,不大现实也太不合算,所以它的态度是这样:既然经商可以发财,国家就应该亲自经商而别让普通人染指,大凡什么东西对老百姓而言属于刚性需求,国家就要尽量把它垄断起来。


垄断酿酒行业固然困难,所以只好放弃;但另外一些东西,要实现国家专营就比较容易。——比如说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盐。


中国的海岸线漫长,但如果考虑到制盐需要有宽阔的滩涂作为基础,那么最重要的产盐地区,也就是从黄河、长江之间的这一段而已(即习惯上所谓的两淮)。这个范围要控制起来,其实并不为难。至于内地的盐井、盐池什么的,朝廷过去画个圈,也就很自然收归国有了。


既然垄断了盐业,国家怎么给盐定价,就可以完全和盐的生产成本脱钩。接下来,官府自己卖盐也好,授权给特定的商人卖盐也好,总之,收益巨大。据《盐铁论》的说法,卖盐是“百倍之利”,这当然夸张了点。不过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历朝历代,政府在盐业上的获利,往往是其仅次于农业税收的第二大财政收入。


官府当然是觉得,卖盐的名声是很好的,叫“民不增税而国用充实”。比如说众所周知,我大清是号称“永不加赋”的,所以一旦朝廷缺钱,往往就要求盐商捐款,盐商捐完款,就又要求朝廷抬高盐价作为回报——这摆明了是欺负老百姓不懂什么叫间接税。


但人民群众可不傻。官盐价格既然常常离谱,大伙对私盐的需求也就日益增长,而中国黑社会的一大社会功能,就是贩卖私盐(有学者分析说,《水浒传》里好汉的活动区域,正和私盐泛滥区重合)。读旧小说,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和传统读者对强盗的好感。何以故?很大一个原因,这些强盗、土匪确实是在给老百姓提供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啊。


 





 


计划经济这个概念,据说是伟大导师列宁的发明。不过事实常在概念之前,“中国早就有”,这话有时确实大可说得响当当的。


还以我大清为例。全国的各个产盐区乃至各个盐场,每年的盐产量该是多少,都是事先定好的。照说,该先进行市场预测,盐产量应该和人口数挂钩,所谓“计口授食”。不过,为了多收点盐税,朝廷有时也顾不得。比如顺治年间,人口比明朝减少,盐的计划产量却比明朝增多,河南有的地方号称是“两丁销一引(一引大概是200斤)”,也就是一个纳税人一年要消费一百斤盐。呃,今天的保健专家建议,我们每天盐摄入不要超过6克,算下来,一年是四斤多。


盐商从指定的盐场收购盐,再把这些盐运到指点地区出售。以什么价格从盐场买,再以什么价格到官盐店卖,当然都有具体规定,不容自作主张的。有的地方离产盐地远,运费高,沿途税卡又多,结果官方定的售价还不够盐商的成本,这个也一样是在所不顾。


然后,什么盐卖到什么地方,更得照规矩行事。比如众所周知,扬州是当时天下盐业的中心,但扬州的盐要远销到江西、湖广,却不许卖到仅仅一江之隔的镇江去,那也算是走私。镇江人,依法只能吃浙江出产的盐。


所以,镇江人民是多么需要长江对岸的走私者啊。


又所以,官盐的销售又是多么离不开行政力量的推动啊。缉私自然是地方官的重要职责之一;官盐的销量,更直接和地方官的业绩记录(考成)挂钩:滞销10%以内,不得晋升;滞销20%~30%,罚俸;滞销40%~70%,降级(一级到四级),若滞销达到80%以上,那就要撤职了。


所以,如果朝廷真规定一个男人要吃一百斤盐,官老爷就算不思进取,能不逼着他起码吃个八十斤么?


 





 


凌濛初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不过他爱在小说里跑题写评论,常常倒有意思,比如《二刻拍案惊奇》一打开,就看见这段:


 


嘉靖四十三年,吴中大水,田禾淹尽,寸草不生。米价踊贵,各处禁粜闭籴,官府严示平价,越发米不入境了。元来大凡年荒米贵,官府只合静听民情,不去生事。少不得有一伙有本钱趋利的商人,贪那贵价,从外方贱处贩将米来;有一伙有家当囤米的财主,贪那贵价,从家里廒中发出米去。米既渐渐辐辏,价自渐浙平减,这个道理也是极容易明白的。最是那不识时务执拗的腐儒做了官府,专一遇荒就行禁粜、闭籴、平价等事。他认道是不使外方籴了本地米去,不知一行禁止,就有棍徒诈害,遇见本地交易,便自声扬犯禁,拿到公庭,立受枷责。那有身家的怕惹事端,家中有米,只索闭仓高坐,又且官有定价,不许贵卖,无大利息,何苦出粜?那些贩米的客人,见官价不高,也无想头。就是小民私下愿增价暗籴,俱怕败露受贵受罚。有本钱的人,不肯担这样干系,干这样没要紧的事。所以越弄得市上无米,米价转高,愚民不知,上官不谙,只埋怨道:“如此禁闭,米只不多;如此仰价,米只不贱。”没得解说,只囫囵说一句救荒无奇策罢了。谁知多是要行荒政,反致越荒的。


 


与其草率踩上一只看得见的脚,不如充分利用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个观点也是“中国早就有”。不过有了前面那个早就有,这个,就有了也白有了。

 2 ) 2014年的中国良心剧与多年观国剧的感悟

       看了大清盐商的片头,听了费玉清的二分明月, 捎带看了第一集的开头的场景,那种大气,精致与古韵就开始撩人了。一下子又不舍得看了,想等等,攒足了,慢慢的看。

       为什么? 中国现在又不缺电视剧,荧屏上天天充斥着新面孔,却为什么总感觉没剧看,中国的电视剧去哪儿了。

       纵观这几年, 让人回味与静心的大剧屈指可数,谍战剧潜伏,悬崖,借枪,黎明之前,正剧除却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往事,捎带上大秦,甄嬛,步步与生死, 中国的良心正剧真是乏善可陈。

       好歹今年有了北平,红色和长沙。让人看到了些许希望。

       不知道为何这么多的出品方都把大笔的投资放到无谓的制造荧屏垃圾的项目中去,没有打磨的剧本,没有才情的导演,光有巨额的投资和闪耀的明星,这不仅是在浪费金钱,对观众更是一种浪费时间与生命。潜伏之前无(孙)红雷,借枪之前无(张)嘉译,沧桑之前无(黄)志忠,黎明之前无(吴)秀波,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不懂吗?

       年底几部大剧一起上,武则天,锋刃,大漠苍狼,二炮手,镖门,大清盐商。抽空都看了第一集,看他们的时间分别是武则天(5分钟),锋刃(8分钟),大漠苍狼(5分钟),二炮手(40分钟),镖门(40分钟),大清盐商(40分钟),孰高孰低,立竿见影。雷剧大成的武则天被叫停,这是观众的幸事。跨入2000万的黄渤这次触礁了,光有你星光灿烂,却无本无导,再好的播出平台也是枉然。大漠苍狼中的黄志忠离开了张黎的指挥,苍狼真的迷路了。相反卖萌可爱的二炮手虽不是正剧,但不低俗,也不雷人,难得的战争戏。

       看了镖门与大清盐商,再看了两部戏的背景资料,不由感叹,两戏的作者和北平无战事一样都是N年磨一剑创作出的剧本,有底蕴,有沉淀,有意境。更为惊奇的发现导演是一个人,再搜一下竟然发现他一直是张黎的助手,不愧名师,教的好徒。

       真的,这算是中国的电视界之幸,也是悲哀, 中国电视界缺的就是这样的编剧与导演,他们用心良苦中的才情纵横,他们对观众输出的价值观,伦理观,史实观,文学观所承载的意蕴与厚重,所带给观众的打动和鼓舞,是一般的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电影太短,书不活现,而有良心的电视大作却是一卷长卷,徐徐展开,慢慢品茗。

 3 ) 连营——《大清盐商》(一)

        首先我能默默地说:等这戏等足两年半吗?
        在几乎所有古装都在宫斗穿越玛丽苏,所有近现代都在婆媳抗日金手指的大环境下,我其实蛮佩服主创们能静下心来做这个项目。并且功夫不负有心人,它总体没让我失望(虽然有些缺憾)。
 
      《盐商》说的是乾隆年间的盐业官场,至于其中的路数和招式,大家都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就不借古了。
       我想要说的,是它所展示的丰富性。以盐商为主角,切入官商、庙堂、乃至民间不同群体,得以见社会百态,生旦净末。而扬州,作为一块繁艳浓烈的布景板,成为不可替代却没有喧宾夺主的舞台。
 
       本剧的侧重是男人戏。当男人们凑在一起却不卖腐,很多孩子是不是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那就来说道说道吧。
       张嘉译塑造的汪朝宗,以一己之力挑起扬州盐业的半壁江山,基本整剧的基调是“总商很忙”。捐输、行盐、账册、接驾、救灾、及至最后面圣陈情弊政……这些关键词一刻不停,期间还要应对来势汹汹亦敌亦友的阿克占,帮衬各种掉链子的两位同行好基友,招架见缝插针念叨“把婉儿收了吧”的原配……外人只道他锦衣玉食好不快活,却不知他一心兼济天下,并不愿独善其身。若有心无力,忧国忧民反而是一桩悲剧。但汪是个有办法的人,他在名利双收一箭双雕这方面颇有心得,堪称人生赢家。他为鲍以安抵押康山草堂,因为太懂一家独大不如数花齐放;他救马德昌却坚持要他当面“非己”,可见既有胸襟且有原则;他忠君却冒险为史可法求平反,更是有勇有谋正直慈悲。姚梦梦说他“有情有义”,倒是一言蔽之。
       至于儿女私情,另说。
       而阿克占和他,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好久没看到这样让人回味的角色——阿克占,卢德恭、马德昌。实在值得大写。
       让我想起刘恒的《少年天子》,每每读到岳乐和济度,都难免连番感慨。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滦阳驿站的十年蛰伏,看似藏住了阿克占不可一世的锋芒。但用他的人熟知他的长短,时候到了,这把刀还得出鞘。徐皓峰写老猿挂印的关隘在于回头,阿克占是没领会自己的关隘是什么,可细想明白了又如何?明白者像尹如海,知己知彼,无能为力,也只徒增悲剧而已。
        大家都是棋盘上的棋子,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子用来攻防,有的子用来牺牲;有的子来往纵横,有的子困锁界河。
        他对乾隆忠心不二,却始终没明白人家要什么,这也让原本就困难的差事变得更为繁复揪心。虽然前期的他颇为讨人厌,但当最后直面关山险阻时,看客们才体会到,世间的汪朝宗固然难得,阿克占也不会很多。
        有些人的关隘是不懂回头,而更多人的关隘是没种。以卵击石,鱼死网破……只有先把自己填在回不了头的路上,才能坦然去做回不了头的事。这是个行伍出身充满戾气的汉子,不管主动或被动,在最紧要关头放弃明哲保身,没有曳尾涂中。然而他又有分外细腻的个人感情,懂得感恩、示弱和疼惜。对皇帝、对曾经的何思圣、对紫雪。
   
       剧终他被刺配伊犁,开始新一轮的等待,等有一天受到召唤,再露黑色刀锋。而此时的汪朝宗正与王陈情,殊途同归的两人终于共同担负起盐制改革的前途。一如溃堤之上,同守扬州。
       虽然所处立场和段位不同,结局乍看也一成一败。但我还是愿将汪阿视为对称的存在——互为警醒,相互援手,须知生无对手,最是寂寞。
   
       如果说阿克占是难掩锋芒,那卢德恭便是深藏不露。他一介穷苦书生,一朝权力在手,怎能不苦心孤诣如履薄冰?可叹他又是这样谙于学问的真正风雅之人,他憎恨那些巨贾的暴发户面目,可惜了他们所拥有的却欣赏不了的珍宝。他也是真心栽培和理解汪海鲲,虽略带利用成分,却未尝不是在他身上看到年轻时的自己。而卢德恭的倒下,也是汪海鲲生命里的巨变,偶像坍塌,他再无处求告,于是选择了一种更决绝的方式来测试理想的硬度。
 
       还有马德昌、和珅……就不一一写了。而我不太能认同的是对何思圣的处理;还有权五(尤其是卢德恭居然如此信他),略潦草。

       当然最后还想说一个人——乾隆。看片花时对这版乾隆是有疑虑的,但整剧看完,觉得人设实在是妙。最妙的,是巡幸扬州时对两件事的处理。前脚是姚梦梦刺杀未遂;紧接着是账本亏空。
       他对这两件事的态度与多数人的预料相反——大事化小地教育了吓傻了的姑娘,头都没砍一颗;却雷霆万钧地问罪阿克占,悬刀于其颈。
       这哪像个皇帝会做的事?!可这才是个高明皇帝该做的事。
       那是已近暮年的乾隆,十全老人,早已处变不惊。再动辄因为一个柔弱姑娘的意图行刺而方寸大乱失了威严,也不合适了。既然要收复天下人心,那头一个要紧的,是自己的滴水不漏。
      说到底,行刺只关乎个人生死,而亏空却紧系民生社稷,他的态度坚决地昭告了天下孰轻孰重。不管有意无意,这步棋走得太高明。
      也无怪乎,当着天下最难的差,怎能不长一颗天下最复杂的心。

       《大清盐商》最大的好处,是呈现给我们一个可幻化并寄托的人世,纵然不是乌托邦,不是桃花源。这世上千万个立场,绝不仅有黑白、是非。青史也从来只记功过,不问初衷。
        所以我们也渐渐不再简单地以“好坏”评判一个人,一件事。那些孤独老辣的权臣,说不定也曾有过“信仰有天价,不能遂我壮心,何如一刀断头”的岁月。正如和珅、卢德恭们,谁能断定他们的昨天不会是另一个汪海鲲、马大珩。
       当然自带主角光环的汪老板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两全。
      
       扬州春秋时属吴地;汉代称为“广陵”;隋炀帝被杀于此;南唐定东都于此;朱元璋筑城于此。
       再后来,多铎连送五封劝降书至城下,明守将史可法未看一眼,以致名节完满,血流成河。
       接下来呢?接下来也许就是我们在剧中看到的那样。
       繁华深处,可知风波。如今再走在这个城市,桥还是这座桥,水还是这片水,两百多年已经过去。

 4 ) 关于《大清盐商》,关于奶和屁股

好吧,我承认有标题党的嫌疑。

但我在看完第八集后,确实想起了钱钟书先生《围城》里的那个段子,书中写到卖假文凭给方鸿渐的那个爱尔兰人时,老钱大发了一通议论说“那人有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穷。据说爱尔兰人的不动产是奶和屁股。”老钱当年写《围城》是自娱自乐,出名已经是很多年后了,不知后来《围城》流行后有没有受到爱尔兰人的抗议,我甚至想,老钱当年在欧洲留学的时候,是不是也受了爱尔兰人的气,借此一吐块垒也说不定?

”奶和屁股“在某种层面代表着色情,粗俗,或者是肮脏,说起来叫人难为情,不登大雅之堂,似乎是应该在书本或电视上要想法屏蔽的东西。但它在某种程度代表了一种真实,一种存在,或者一种黑暗。如果一个国家的电视剧中没有真正的矛盾,就像避而不谈“奶和屁股",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洁癖。 在《雍正王朝》之后,揭露官场黑暗的片子逐渐绝迹, 在《走向共和》之后,对历史探究也只能停留在歌颂的层面。于是现在的中国便充斥了一种可笑的言论,如果你提现实的黑暗,马上就有人说你心理不健康,告知你要”正能量“,可是大哥,黑暗是真实存在的,正如奶和屁股是真实存在的一样,我们已经自欺欺人到要无视各种真正黑暗的地步了吗?难道所谓的正能量,是靠那些抗日神剧,宫斗,穿越,智斗丈母娘等各类脑残剧,顶着”正大光明“匾额来苦苦支撑的吗?

这样说,肯定有很多“仁人志士”不能苟同,因此在他们看来,“奶和屁股“是洪水猛兽。只要不沾上脏的东西,只要面子过的去,里子多傻逼都没人管,这是我们多年来一贯的逻辑。

说远了,说远了,也许没说远——因为看过几集后,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很优秀的剧,他在讲官场的矛盾,同阶层人之间的矛盾,很多矛盾我想明眼人都能看出,和是不是清朝,是不是盐商没有关系,这可能是这部剧最大的一个局。

这是不是一部几年一见的剧,还要在吃完这个鸡蛋之后再做评论,但它带着浓浓的张黎制造的味道,相信张黎迷们看的时候会不断的嘴角扬起,从仅仅看过的八集来说,如果非要吹毛求疵:发人深省不如《共和》,反腐斗黑不如《雍正》,结构缜密不如《大明》。——但是,但是现在是什么审查制度?是不是?我又想骂他的娘,我又想说奶和屁股。估计像《共和》一样的漏网之鱼是很难在现行的审查制度下再得苟全的了。也许我们看的只是一个不断妥协之后的产物。

我不知道张黎,韩晓军们想不想在作品上突破,我想他们一定想过,而且不止一次,再突破,必须往体制,根子,人性上深挖,必须打破人非坏人即好人的窠臼,必须突破动辄就提家国天下的大格局,必须要提奶和屁股这些粗俗而现实存在的东西,但是在现在,这些是不可能的。其实中国编剧导演的精英分子们,与欧美的差距远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大,一如中国的建筑师和广告设计师们,为什么中国狗屎般设计感的建筑和广告横行呢?其实还是奶和屁股的问题。因为那些都是体制的杰作。人物传记电影就是好例,《莫扎特传》和《社交网络》都没有把主角当做神来膜拜,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人,一个有奶和屁股的人来描述,自然有血有肉;但我们的《梅兰芳》们呢,还是五六十年代高大全仰望的那一套,因为有体制,因为不能提奶和屁股,至少不能在表面上提,于是我们只能看到脸谱化的人。

——看到此剧,我有点小激动,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我也在问自己,张黎们并没有突破自己,也许只是一次高水平的重复,但是我仍然有一点小激动,因为各种“正大光明”的脑残剧实在太多了,我终于在一大波僵尸过后,看到了一棵真正的植物!看到了一部“好好说话”的国剧,一部“用心拍戏”的国剧,一部云山雾罩的隐晦的“奶和屁股”的国剧。

在科技飞速发展,博客微博微信以后,关于中国电视剧,只要有点思想的人,赫然看到的却是:数量上的蓬勃发展,和质量上的不断衰退,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虚伪造作的“家国天下”和“正大光明”。我甚至都更高看一点真正掏出“奶”来的武媚娘等,因为这类剧起码还有一点点的,老娘就是低俗的诚意。

于是,于是再重复一遍,在看到这样一部“好好说话”的国剧,一部“用心拍戏”的国剧,一部云山雾罩的隐晦的“奶和屁股”的国剧。我,有一点小小的激动。

 5 ) 以布衣交天子 虽古今一人 实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终于有一部电视剧可以跟《大明1566 嘉靖与海瑞》相提并论了。

都是波诡云谲的政商角力,都是以一方变革撬动全盘;不同的是暴戾跋扈的小阁老严世藩摇身一变成了亦正亦邪的阿克占。

1566一剧正如嘉靖帝仙风道骨飘忽不定,却也带着一丝丝清流傲气和理想主义者的志存高远。而盐商一剧也好似乾隆老人,滴水不漏尽在掌控,不动声色的背后是难以捉摸的变数。

从高潮到结尾,有个问题的答案不停摇摆,一波又一波杀人于无形的官商角力,有如过山车般的境遇中,让汪朝宗次次全身而退的到底是缜密的谋划,还是萧裕年所说的他身上的“忠恕”呢?

编剧显然更倾向于后者,看到后来个人还是更倾向于是汪朝宗知人识人,审时度势谋定后动的结果,因为“忠恕”防得了君子明处使劲,却难防小人暗处的软刀子;因为交朋结友可以忠恕之心待人,家国大策却需要放低情感的理智决断。

这无疑是充满了各种避重就轻的影射的电视剧,而且也相当戏剧化了以布衣交天子的情谊。各种权力更迭,身份转换让人唏嘘,需要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能笑对这些变迁啊。

瑕不掩瑜,必须要说这绝对是制作精良的诚意之作,台词服装风物都处处考究,各种大咖同场飙戏直呼过瘾,全剧除了莫小棋演技稍弱以外,任何一个主角配角男男女女都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内些个官场老油条的眼神儿,手势,笑声,额上的汗都很到位。扬州的风土人情很是向往,盐商家里的吃穿用处处都是old money的讲究做派~

其中关于天地会的观点和处理,体现了主创的大方向上的倾向,毕竟政治上正确才是过审的前提嘛。人民不在乎谁当皇帝,只在乎能不能过得消停。

另外对盐商年轻一辈人的刻画,有的地方还是稍显过于主旋律了。汪海鲲出走那晚所讲的“这个太平盛世的假象,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事实”这句实在是十分热血,这样的认知其实自甲午以来,就应该时时刻刻需要国人铭记在心,两个甲子过去了,这种积贫积弱只不过是从国力军力上,转移到了国人素质和忧患意识上。即使身处和平年代,年轻一辈有见识有担当想有所作为,都是应该非常值得推崇的,但是最后舍身堵管涌一段还是看得鸡皮疙瘩直起。汪朝宗说年轻时总以为有本事就能成功,但是后来才明白了,成大事是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这就是经过世事磨砺的体会吧。

张嘉译手到擒来的妻管炎老是这样萌萌的,教我如何不爱他呢?

 6 ) 得人心者得天下

很难想象这是2014年的剧。《人民的名义》已经算是近年来少见的反腐题材了,但是和《大清盐商》这样披着反腐的狼皮,实际将官场、商场、人心讲的这么透彻明白的一比,又逊色不少。

这部剧以阿克占为线,以筹集捐输、彻查盐引案为引,实则借扬州盐商的嘴,反映了百姓的民心,最后结尾借汪朝宗的嘴说出了皇上治国的根本:人心。草蛇灰线却很自然,虽然结尾有点煽情,但是有那么几段话说的却很有道理。

一、盐商

刚开始看以为是像《乔家大院》那样的商战剧,其实汪朝宗和晋商乔致庸相似的地方还是很多:读书人出身,有才能做官却没能走上仕途,做生意一把好手,对产业有大局观,但是也没有丢掉读书人心系百姓国家的初心。往往这样的人,比那些一心钻营的生意人做的还要好,究其原因,格局远大,才能用更长远的视角去预判走势,战略上的正确远胜于战术上的胜利。

汪朝宗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他自家是总商,娶了绝后的总商萧老爷子的独女,有着岳父深谋远虑的指点,又是皇上的布衣之交,家里接待过皇上南巡。如果只是目光放在做生意上,正常人就会像马德昌一样,努力想要成为首总,甚至统一四大总商。萧老爷子20年前就能做到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做,也不让汪朝宗做?这就是第一层大格局:分则生,合则死。

如果是四大盐商,就是寡头竞争。寡头竞争比垄断要好在,既可以保持一定的市场化定价,也可以保证没有任何一家因为目标太大而招致灾祸。如果一家独大,就会出现疫情谣言时,马德昌试图买断市场的盐而后待价而沽,而几家总商可以保证,会有汪朝宗这样的人拒绝一致行动,可以保障民生稳定。而不是一家独大则可以避祸,萧老爷子最看不上汪朝宗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商人不是官员,为民生做了再多事也没有好处,该推搪的时候就该避避。几个人和盐院大人打太极,比一个人容易,不想交捐输的时候,法难责众,这是应对上面的最好的方法。

总商之所以世代相传,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年向各路官员输送的利益,不可以拱手让人。一个寡头垄断的大宗商品生意,卖的还是生活必需品,这门生意的护城河就是政府许可证,和政府的关系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人家几代人打通门路维护的关系,怎可拱手让人?这也是为什么要等到绝户才可以换总商的原因。

可是盐商也不傻,给谁送了多少钱人家都记着账。像鲍老板这样看着浑人一个,可是自己行盐地盘上哪位官员喜欢什么、钱存在哪家票号都一清二楚,所以这账本简直就是官员的死穴。这也是为什么所有人都在藏账本、找账本、制造假账本。账本是盐商的救命符,盐商不愿意拿出来,是因为怕牵连太多官员,一则报复起来商人惹不起,二则换了新官员,以前用银子打的关系都没用了,还要从头再来。官员找账本分两种:盐院阿克占找账本,是因为要知道是谁在贪污;和珅找账本,是为了拿捏官员的把柄,为自己所用,而皇上找账本,主要是为以后搞和珅留下把柄。

这部剧前三分之一,主要是讲阿克占和四大总商的博弈搞捐输,以及汪朝宗如何收服鲍老板人心。

二、官员

结尾,当阿克占以为自己筹集捐输、彻查贪腐,大功告成之时,汪朝宗参了他一本,而皇上因此免了他的官,派他去伊犁。汪朝宗告诉阿克占,自己是救了他,不然他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而且说阿克占不是当官的料,不懂得揣摩圣意。若没有汪朝宗的那顿酒菜,那番话,怕是阿克占想到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完成了皇帝交给自己的任务,但是却被贬谪,就像他花了10年去想广东十三行的27天,其实还是没想明白。官员是皇帝的代言人,查前人贪腐不是为了证明前人错,而是要让百姓认为,以前造成他们民不聊生的罪人,已经被皇上处决了,要他们感谢皇上,而非为了查一群罪人搞得怨声载道,让百姓更加痛恨朝廷。

这部剧有意思的就在于,大部分人都是阿克占,在职场一门心思好好努力干好交给自己的事情,也知道领导身边有个恨的咬牙切齿却无可奈何的小人和珅,但是身边却没有汪朝宗这样的明白人指点。皇上南巡拜访寺庙,与主持论佛法,住持问汪施主也懂佛法,皇上说他不懂,但是他聪明。汪朝宗就是一个聪明的明白人,从他放弃上京赶考做官,当上盐商,他就看透了这世道和规则。

汪朝宗说阿克占不是当官的这块料,不是说阿克占没能力做一个好官,而是他不懂为官之道。其实皇上对阿克占的定位就是,需要碰钉子,做得罪人的事情就找他出来,因为他忠诚。阿克占开始想装傻,但是他一装傻皇上就看出来,就不乐意了,逼着他去继续做,他傻了吧唧的就真的继续横冲直撞的做了,得罪了和珅,要不是何师爷坦白,他真的死的不明不白。像不像你,一直没有机会大展手脚,终于碰到赏识的领导,委以重任,你白天黑夜加班往死里干活,最后领导却对你很不满意把你开除了,你委屈不?难过不?怀疑自己不?想放弃不?这就是阿克占去伊犁之前的心情。

而导致这一切的,就是因为阿克占不会当官。会当官的典范,就是和珅,朝着领导的心窝办事。最开始他不喜欢阿克占,但是听皇上的话是想让阿克占去扬州,就赶紧抢先举荐;事后,皇上要处罚阿克占,和珅又赶紧认罪说,是自己举荐失误,赶紧给皇上台阶下。年轻时觉得哇太tm虚伪了吧,要着形式主义?但是皇上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可心的人,这样没人能说是皇上用人不善,不会影响到皇上的千秋圣明。一代皇帝辛辛苦苦为的是什么?就是名声。名声哪里来?人心所向。所以皇上要的是人心。

汪朝宗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也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饭碗和财富靠的是皇上开心。筹集捐输,的确是为了接济前线,但是主要是为了化解阿克占在盐商之间制造的矛盾,四大总商心齐,才能从朝廷的嘴里保住盐商利益。而他一路买旧盐,以药换盐,运药到四川,卖药得来银两再运去前线,利润再买了木材运回扬州建五亭桥,整个一路骚操作,创造了多少GDP,解决了多少政府难题?从管理者的角度,有GDP就有业绩,抚平民怨,安抚民心,就是办事儿办到皇上心坎儿,这就是汪朝宗聪明的地方。

可是阿克占呢?不可否认,皇上本来让他做的事儿就不好办,皇上需要很多不同种类的臣子,比如和珅这样能体察圣意、给台阶搭戏台的,比如阿桂这样能打仗守边疆的,也需要阿克占这样敢得罪人的,不会当官的。皇上为什么派阿克占去滦阳驿站?这个驿站在北京和承德之间,估计皇上每年去承德避暑都会经过,所以阿克占从来没有远离权利中心。可是十年,他接待了那么多官员都没搞明白怎么当官,还不如马德昌,从商人子弟一步步当上了盐运史。

马德昌当得上官,一是因为迎合皇上心思,一夜之间起了一座白塔,还献了貌似香妃的瘦马,让皇上留下了印象;二是给和大人送礼到位,当上官立马送两车,也算是懂事。

汪朝宗他明明起点更高、能力更强,他为什么不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呢?他看得出盐政的弊病,难道就看不出朝廷的弊病吗?他敢和皇上提出改盐政,可是他没胆量说改吏治。所以即使当了再高的官,也很难办成事,倒不如做个有钱的盐商,反而能为百姓做一些实事。他和马母看的是一致的,在乎结果而非途径,只不过一个想当官,一个想办事。

职场老油条卢德恭就是摸鱼典范,该收钱收钱,该办事推诿,能在这个职位混这么几十年也是能力。但是他始终摆脱不了读书人的自命清高,看不起马德昌对权五的低声下气,不和任何人深交,可是最终出事了也没人可求可帮,才会被权五卷走家财。读书人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是最要不得的,而汪朝宗走出了这个误区,接地气的做了个商人。可以说是他梦想的破灭,也可以说这尽早的认清现实才成就了他。如果他真的金榜题名,得到皇上赏识,怕是还没做什么,就被和珅整走了。

三、女人

姚萌萌是汪朝宗最后一片精神净土,是他唯一可以不面对现实的地方。所以当皇上赐婚英子,让姚萌萌和他再无可能后,他回家和妻子说,我这辈子算是过去了。人就是这样,当没爱情,没有了一点少年心气儿,就老了。现实就像深陷泥泞,一旦最后一点希望的稻草都没了,活着剩下的时间,就是看着自己一点点埋入土里。

姚萌萌这个角色,塑造的可惜了。她和汪朝宗的情谊,来的不明不白,断的也太快。或者说,从汪朝宗开始把她当做可以理解自己的朋友开始,他们就不可能成为夫妻了。无论是他妻子还是英子,都和他是两种人,她们是行动大于思考的人,是需要汪朝宗拿主意她们去实施的人。姚萌萌能做的只是听听汪朝宗的牢骚,表示理解附和,可是于事无补。另一个问题就是她明明出身很差,是扬州瘦马,却不甘俯身做小,妄求尊重,也是汪朝宗无法和她在一起的主要原因。现实中的汪朝宗离不开萧家,离不开发妻,却可以离开相识多年的姚萌萌,娶一个和她一模一样,皇上赐婚,认识没有一年的孪生妹妹。

马德昌的母亲很出彩。马母其实很有远见,知道商人家庭出身的马德昌靠读书走仕途不会顺利,而当盐商既可以保障家人生活富裕,做的好了也可当红顶商人。在乎目标而非途径,是马母的第一个远见之处。而马德昌终于当官后,马母又说,如果你没想好怎么当一个好官,这官不当也罢。马母自10岁看着父亲被盐商逼死,家道中落,几十年希望儿子能重新光耀家门,可是在这样的机会面前,仍能清醒的教训儿子记得为官之道,不要引火自焚,是第二层远见。最后,马母说,盐官不好当,还是几年后进京当个平安官来的稳妥,简直就是开了外挂!进京就能结交更多的官员,才能稳固地位,远离险境。

其实这个剧里的女人,很多都是虎头蛇尾的塑造,过于简单片面,主要为了陪衬男人,春十三姨、齐月卿、姚萌萌、英子、汪夫人等等。唯一出彩的是紫雪,一个最开始的扬州瘦马,为了骗的宠爱用尽手段,可是最终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女子。反倒是最开始有情有义的姚萌萌,和多年舔狗郑先生在一起了。编剧可能是真的不太了解女人,所以就当做陪衬了吧,但是并不影响全局。

四、皇上

伴君如伴虎。皇上的心思,不揣摩不知道怎么死的,揣摩太清被发现也会死,揣摩清还能拍好马屁的,要么是伪君子,要么是真小人。阿桂这个二愣子,也就是因为军功,其实根本不懂皇上的心思。

皇上一直要的是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

有了百姓的心,天地会自然慢慢消退;有了盐商的心,朝廷的银库自然会丰厚;有了官员的心,办事情自然会尽心竭力,皇上要做的,就是让大家觉得他是个好皇帝,兢兢业业不容易。和珅聪明就在于完全摸透了皇上的这份心,还能让皇上不想弄死他。比如阿桂打胜仗,和珅说圣上不容易,正常人都觉得皇上干嘛了,但是皇上肯定觉得和珅你懂我的不容易!还有接待洋人,皇上一脸不屑,说他们处处不如天朝,要的就是洋人的敬畏臣服之心。但是洋人不懂,还想反驳,被和珅制止并且在皇上面前一顿贬低他们没开化不懂,所以,你说这样的人皇上能不喜欢吗?

但是皇上也知道和珅贪,知道高恒贪,可是皇上不想自己动手。像康熙灭鳌拜这种,都是年轻时候做的事,就像和珅拿银子不用自己伸手,皇上也可以借刀杀人,借的就是阿克占的手,杀那些自己不好直接动的人。为的是什么?不失人心。阿克占去做得罪人的事儿,再把阿克占处置了,你们谁都没话说,只有苦了阿克占。

皇上利用阿克占不甘心在广东落败、在驿站十年的这股劲儿,替自己办最扎手的事儿。阿克占直到最后还以为自己是受人陷害,其实不然,只是皇上利用完他这颗棋子,暂时拿下棋盘而已。汪朝宗送管夏这本活账本给阿克占,就是给他一个被皇上重新启用的机会。

从没有什么君臣情深,都是皇上的棋子。汪朝宗认识的很清楚,所以也不指望凭皇上的欣赏活命,还不是老老实实的给和珅送礼,最后还是和珅求情给台阶,皇上借坡下驴,才保住一条命?再者,此时的汪朝宗已经一统扬州盐业,如果他死了,整个盐务就没人能管了,阿克占走了,马老板当官了,鲍老板不干了,萧老爷子去世了,剩下的何老板是和珅哥哥,皇上没办法杀汪朝宗,这也是汪朝宗算到,敢挪用白银的理由。

所以大清盐商这部剧,精彩就精彩在,是人心之间的博弈。

 短评

故事虐心,情节戏剧化,有真实的历史故事为依托,不矫揉不造作,这才是正剧风格。

5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很好的正剧,政商永远都是这么不离盘错,古如此,今仍如此。政商,家庭,婚姻,爱情各方面的斗智斗勇刻画的很真实很精彩。

8分钟前
  • 言言子
  • 力荐

在看第二集,在我心中马上距甄嬛传只有20分,清商剧很容易出经典,反腐题材既可跪舔,又拍的有模有样,没有一句台词是废话,没有一个镜头不考究。最后一句,有俞飞鸿。

13分钟前
  • 小病人
  • 推荐

剧情很通顺,很讲究,演员演技也都很棒不愧是老戏骨了

14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还行吧

19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还行

服饰妆容道具合乎历史考究严谨,赞赞赞

20分钟前
  • 忍者神蛋
  • 力荐

一部好剧

24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力荐

演技在线

27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两淮盐务盐引制度由前明延宕至今,已历经两百余年。现在不是选什么人当盐官盐商的问题,如果一个制度跟不上时代,已经不能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纠正,而是靠盐官盐商的道德和名誉去影响它、引领它,那这个制度就已经走到了尽头。臣斗胆进言,是到了废除盐引制度的时候了。

30分钟前
  • 紫极仙翁
  • 力荐

很好看。1、制片和导演的意图是汪朝宗片尾和乾隆那段话,“一个制度走到尽头,靠个人的道德权威没用,只能取消掉”,因此,本片和走向共和一致。2、但导演这个意图演绎的并不充分,更像是论乾隆皇帝是一位优秀的僭主。3、和珅哥俩是有史以来演的最“像”的和珅与幕僚。4、文戏尚可,紫雪有情有义。

34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该剧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剧情严谨、具有醇厚的正剧气质。

36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很喜欢呢,演技都在线剧情也还可以,蒽,赞一个😘

41分钟前
  • 爬爬爬
  • 推荐

不错

46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这才是良心古装剧

47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在一堆充斥银幕的脑残剧中,此剧可打五星。

49分钟前
  • 卿阳CHN
  • 力荐

很考究

5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张嘉译演的电视剧总是不想错过 演技都很好 剧情也不错

53分钟前
  • 新街口的
  • 推荐

俞飞鸿女神和张嘉译品质保证,赞!

54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力荐

十集以前很紧凑,好看,十集以后就渐渐失控,人物、主旨、剪辑都乱,22集后弃

58分钟前
  • 绍牧
  • 还行

近年好剧!不敢快进看,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富含深意。演员都超级到位,没得说,制作很精良。就是不喜欢那个姚梦梦

1小时前
  • 咕咕嘎嘎呱呱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