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

大陆剧中国大陆2009

主演:孙红雷  黄志忠  吕中  

导演:张黎  刘淼淼  

播放地址

 剧照

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2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3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4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5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6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3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4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5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6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7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8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9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1:29

详细剧情

1925年,湖南醴陵的杨氏家族,长子杨立仁(黄志忠 饰)本是个教书先生,心思细腻,足智多谋;唯一的女儿杨立华(张恒 饰)自幼念书,个性独立有主见,是新女性的代表;小儿子杨立青(孙红雷 饰)虽生性顽劣叛逆,但为人勇敢正直。立仁起初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国民党,后入黄埔军校当教官,立青也碰巧在此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结识了共产党籍黄埔政治教官瞿恩(孙淳 饰)一家。立青不仅将瞿恩当作精神导师,更对瞿恩的妹妹瞿霞(柯蓝 饰)萌生了爱意。国共两党的关系不断变化,三兄妹的命运发生了突变,立青和立仁更是反目成仇。在那动荡的年代,血浓于水的亲情、革命理想以及纯洁的爱情将何去何从?《人间正道是沧桑》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第十五届亚洲电视大奖、第十六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电视连续剧金奖等多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女性角色的软弱是不招人喜欢的历史真实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再看一遍《人间》,每次都能发现新的东西。

很多评价说,与星光熠熠的男性角色相比,这部剧的女性角色实在是乏善可陈,光彩黯淡,尤其是杨立华。有人说是演员的问题,有人说是剧本的问题。可是如果再往深一层想下去,在大时代的滚滚洪流里,风流人物一向被男性占据,女性的形象一向都是陪衬。这不是剧本或演员的问题,或许就是历史的真实呢。

关于杨立华,剧中有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她“脆弱、摇摆、逆来顺受”的原因。比如,她在医院照顾受伤的瞿恩,两人谈起初次见面的情景。读书交流会,杨立华的书单里有“老庄列”。现在还有多少人读过这三本书,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三个字分别指的是哪三本书。可见立华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是古典色彩及其浓厚的。这一点从之后杨家老爷子的言谈举止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去广州读师范,可以说是立华第一次同“现代”有了大范围的接触。但毕竟年纪不小了,三观的坯子早已成型,日后再怎么受影响,都难改底色。

再有,杨家兄妹自小丧母。父亲对儿子自然是严格,对女儿,唯一的女儿,还是这样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儿,自然是宠溺偏多。姨娘就更不敢多说多动。这样的环境出来,难免带些骄娇二气。之后去广州读书,成绩好人漂亮,众人捧之,封为“校花”。一路的顺风顺水,让她没有机会细细打磨自己的性格。瞿恩与老董,这两个剧中的极品男人都献出了他们的爱。命运如此的宠溺,实在是有骄傲的资本的。

第三,成长过程中女性指导角色的缺失。女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会不自觉地模仿母亲。立华自幼丧母,很难说她的坏脾气是不是承袭了父亲。姨娘又是那样一个传统的旧式女子。立华的潜意识里是想做一个男孩子的,积极上进,家国天下,但这样的志气与她自身的女性特质有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会看见她的软弱、痛苦、纠结、退缩。

最后,时代女性意识懵懂。长久以来,女性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甚至现在,好多女人以“嫁不出去”为人生最大耻辱,以“没有小孩儿”为人生最大遗憾。一个女人如果不能成为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母亲,那她的生命就是没有意义的。现代尚且如此,一百多年前又是怎样呢。立华接受西式教育,受现代思想影响,但骨子里依旧为自己不能生育而深深遗憾。全家人无论是谁,都能时不时的巴塔当年堕胎的事情拿出来说嘴甚至调侃。都是最亲的亲人,饶是无意,也不能恶毒至此。说到最后,连立华自己都觉得这是一桩“教训”可以拿出来警世了。立仁带林娥回去吃饭,林娥呕吐,大家知晓她怀孕后纷纷劝立仁快点把事儿办了。立华的说辞是“千万别像我当年似的”。我听到这句话,心头一痛。这是第一次立华主动说起当年的事,而在此之前无论谁提起都会被她喝止或怒目而视,而那时分明从语气中流露出了一丝自轻自贱。实在令人痛惜痛心。

除了立华,剧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是作为某人的妻子、母亲、妹妹出现的。而立华,是想找一个找一个坑把自己埋进去,但无论是瞿恩还是老董,都过不去她自己心里的那些坚持。她觉醒而无人引导无人同情甚至无人同路的女性意识,在那个年代里痛苦的碰撞、游移,找不到出口。那个时候,全球性的女权解放运动远远没有到来,《第二性》则更远。

在那个年代里,一个女人若想有一番作为,要么就依附于男人,要么就是移植男人的心理特性,把自己变成一个男人。立华在国民党大会上表达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满,立仁一句“妇孺之见”就给打发了,连获得惩罚的权力都没有。作为国民党的监察委员,她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跟着宋庆龄做慈善,建学校、跑医院、看儿童。

现代社会,这种情况似乎依然没有改变。女性若是有野心,若是渴望权力就会有失端庄。端庄到底是啥?为啥那么重要?失去了又为啥那么可怕?

说句题外话,我真希望看到希拉里当总统。

到底怎样是一个女性的胜利?怎样才是女性特质的胜利?

这个问题然要在今天都没有答案。

 2 ) 人间正道是沧桑 经典语录和小心得

1、 你要相信,大海有自我净化和调节的能力。
2、 你不关心政治 政治就会来关心你。
5、 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
7、 董建昌: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
    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 理想有两种: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而
    实现。
10、只要目的纯正 何必在乎手段。
11、老董说:无论在那里,你真是要有出息,就一句话,多做事,少
    言语,无论吃什麽苦,你都要忍住。
12、就算你是个人才,也需要有人来度你,年轻人!不要把任何事情
    都弄得那么庸俗。
13、那些苏俄人懂什么?钱这玩意儿,挣起来不容易,花起来也不
     易。花钱,也要有本事的!项羽倒是很抠门,结果让刘邦坐了天
    下!要我看,刘邦就是钱撒得好!
14、我还以为我是伯乐,却不知道成了千里马的草料。
15、杨廷鹤:“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
16、世上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
17、成人是什么?就是脸皮厚的男人。
     这个世界是两个人的,三个人以上,就没有真诚了。
18、该忍时忍,不能气短,该狠时狠,不能手软。
19、古人云,杀一人而震三军者,杀之 !
20、董建昌,他就是个卖花布的。
     杨立仁:你回去告诉董建昌,要投降,让他自己去投降好了,你
    告诉他,他就是到了月亮上,也还是个卖花布的。
21、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22、世间万物尚且相生相克,为什么人就不行呢。
23、时来人人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24、老董对立华说:你太不厚道 给你弟弟找了两个姐夫,让他听谁的
     好?
25、杨老太爷对梅姨说:我这两个儿子,一个卖鞋的,一个卖伞的,你
    说我是喜欢天晴好呢,还是喜欢下雨好?
26、杨立仁说立秋:女大十八变,越变越管不了啦!
27、瞿恩: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回者,机也。
28、杨廷鹤: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
29、杨立仁:从本质上讲,革命和情爱是同义语。因为二者都需要狂
    热和迷恋。所以才有这么多人愿意为二者而献身。
30、宁可栽在屎上 也别栽在纸上。
31、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中有调,
    调中有音,懂调的听调,不懂调的听音。
32、随便是很难的。
33、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34、杨廷鹤:恁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35、杨廷鹤: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


没啥好评论的,很辛苦的看完了,50集,有点长,每天晚上看到睡着,继续播放到定时关机,谢谢千千静听,以前都是用at **:** Shutdown -s 那个命令,挺麻烦的,也比较装,毕竟没什么含量的,又装的好像懂什么似的。
最喜欢董建昌,真是个人才,真不知道卖花布出身到底怎么了,貌似那个行业很有乐子,能让人能如此深刻。
下来喜欢林娥,原因很简单:美女,听话,话也少。
很多人不喜欢瞿霞,有的说她就是个卖洗发水的,有的说很装,反正我觉得还行,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最同情立仁,女人上输了,无可奈何,谁让瞿恩太温文尔雅了,又满口大道理,气质太好;战争又输了,谁让国民党不争气,自己再强又如何;还落个背井离乡流落台湾。
最纳闷是,楚材为什么要自杀,他BOSS都认命去台湾了,他郁闷什么?
至于孙红雷的立青,SUPPER MAN大抵也就如此吧,拉出去能打仗(1),年轻就能当个师长,成熟了直以指挥军团;能搞暗杀(2),身手不次于李连杰,杀人后遁走于无形;能搞教育(3),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人施教;能搞碟报(4),于敌暗中较量,斗志斗勇;能搞政治(5),宏图大略,心思缜密;能带领军工科研(6),虽然不懂技术,但是尊重科学,重视、引领科学发展;能搞外交(7),对苏联人恩威并重,获取物资;能搞安保(8),心思细密,谨慎小心;能搞内勤(9),处理任何军内各项内勤外联事务。
最后,50集真的看了好久,在睡梦中或许也浪费了部分经典镜头,个人觉得很无语的是电视剧是偶然出现的旁白,用电影的手法拍电视剧很早就有了,但是部分非常不理解的旁白是电影里也不多见的,有的看了很好,有的看了很安静,不知道到底要说什么。

 3 ) 历史洪流中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

电视剧讲述了杨立青,杨立仁,杨丽华三兄妹在革命时期因信仰不同分别加入共产党,国民党,在历史的洪流中上演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国家的命运浮沉。

这部剧的主要角色都没有用真实姓名,但是人物的经历和故事都是有出处的,每个人物都可以找到几个原型,这样其实是很巧妙的一种方式,可以仅通过几个角色就更加丰富的呈现历史大事件。

这里的每个主要角色都性格鲜明立体,演员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其中我认为演的最好的是黄志忠扮演的杨立仁,他至始至终都是忠于国民党的,他没有动摇过,他的妹妹虽然同为国名党,但是和他的理想信念并不完全一致,他的弟弟立青是共产党,因此他们甚至要刀兵相见,杨立青性格里有凶狠的一面,但是对家人他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喜欢黄志忠,演技好赞。

孙红雷穿着背带裤演十八岁的杨立青有点搞笑了,但是这个角色的确很适合他,导演一定是根据他的人人特质做了角色调整,是他拿手的正气小流氓形象。

这部剧里的角色我最不喜欢的是瞿恩,可能我觉得他最爱的还是立华却娶了林娥,他并没有那么爱林娥,可是在那么复杂的环境下,谁又能说的清楚呢,立华是国民党,他们已经不可能走到一起了,这些和国家命运比起来真的不那么重要啦。但是没办法喜欢他,因为我觉得她是立青的,小时候脖子挨了立青一枪,就应该是立青的人了呀←_←

瞿霞对于立青来说也是一样,爱而不可得,他们与瞿恩和立华不同,瞿霞的身体几乎被国民党摧毁,她不愿意以千疮百孔的身体来面对自己最爱的人,立青不理解,他觉得他可以包容一切为什么瞿霞不愿意回到他身边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在她的心里留下了创伤,负责逮捕她审讯她的正是立青的哥哥,她心里的坎越不过去了。

他们的父亲杨廷鹤,时刻心系国家安危,不出门却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想的通,他其实是代表了一个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杨廷鹤的去世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最后一集立仁一个人在船上孤独去往台湾的情景,悲凉的让人心碎。

感叹张黎导演的镜头语言,类似大明王朝1566,此剧也用了很多黑白镜头来表达人物心理活动,太妙了,旁白什么的狗带吧。

 4 ) 转载:时代的底色

 没法不注意到它是张黎的作品,他的《走向共和》与《人间正道是沧桑》恰是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一头一尾。
  该剧和走向共和一样也会引起争议,但走向上刚好相反,走向共和是不合正统的新意太多,颠覆性太强。而人间正道是沧桑恰恰会是正统教科书的电教版,没有新意。
  
  其实这出戏既宏大又细腻,同样的事件描写角度就立求新,然后在一些细节里他以微言大义的方式轻声细语地呈现了历史的复杂与多样,惊鸿一现,决不展开,需要你仔细去听和想才会发觉这部戏里内涵丰富得快盛不下了。关键你要有双会看的眼睛。题材出新意的有:
  1、首次大篇幅描写了黄埔军校,国共第一次合作中的东征与北伐。
  2、土地革命时期则以中央在上海的地下活动为主线,描写了中共特科的传奇经历。以往作品仅暗算和陈庚大将有过描写,但没他写得全面。
  3、抗战前后,着重点放在了国共合作有交集的部分,如共产党改编的谈判,陪都重庆的空战合作,闪击延安。
  4、解放战争中东北战场:复杂的国际形势,美国军调与苏军存在;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当时中共最现代化的军工生产,肯定了先进武器在解放战争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将历史的真实叙述周全了。
  贯穿始终的两条线: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辽沈战役中的情报战;红军与抗战时期的军校与黄埔军校的遥相呼应。
  国民党抗战的正面描写了重庆轰炸与空战,间谍战则选择了淞沪保卫战。重庆空战与密码战已有谍战剧表现过了,但人间更有历史真实感和容量。
  仅这些题材取新的描写就已经非常繁杂头绪众多了,要让情节前后呼应而人物描写连贯又丰满就很不好协调,因此人物始终让人觉得写得不够足额足量。国民党的部分以新吸引人,但我以为抗大实习段落和军工段落描述最为鲜活与丰满,白凤兰的农民义军段落最为画龙点睛,可能与这方面的材料占有与发掘更多而且语境相通所以容易写得活。国民党方面明显在鲜活性上差一些。
  
  张黎从来关注大题材,大开大阖,尤其偏爱以家庭个人角度诠释历史。而这个故事所取的家庭关系,人物安排,关系走向几乎含有历史的象征意义,而有些台词近乎谶语。
  1. 长幼子之序正与国共革命时的关系与前后顺序一致。
  2. 柔性而包容的女性在兄弟势同水火的争斗尽全力缓冲了彼此的致命伤害,她始终是这两个浪子同时可倚靠的后背,体现了亲情之外的理智之光与道德坚守,她才是这个家最重要的粘和剂。
  3. 立青最终成家立业,儿女成双;而立仁孑然一身后继无人;立华的后人终究仍与立青的孩子同出一个血脉。个人与党派和国家的命运几乎同此喻。
  谶语:家中的逆子—逆子不败家
   中华民族两个最好的导师,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敌人—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美国
   国民党之于共产党--最好的兄弟,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敌人
   大海是有自净能力的—中华民族本身才是真正的大海,要相信民族的智慧,敬畏历史
  

  之二
  最欣赏白凤兰这个段落,摆脱了具体历史真实的束缚,仅用寥寥几笔竟能如此传神而到位地叙述了中国革命的根本。
  最触动人的一段是范锡亮与立青这段对白。立青上山在白凤兰那儿任党代表,立青向被俘的范希亮索要军需物资,范责备立青堕落成真正的土匪了,立青没有任何愧疚地回应,如果是那就是了,你看看他们都是什么人,真正老实巴交的农民,只是没交再交不起的租,讨还了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还乡团怎么对待他们的,逼得人没有活路了才上山当的土匪,你们正规军就在剿杀这样的土匪(大意)。
  乍看在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但我却以为这段对白说明了立青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坚持,会和他们坚持,会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这个时候他不再激于义愤,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天地良心,是社会良知的坚守,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的承担。为什么中共在全社会层面一直有朋友,不是策略手段,是因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始终有着对于公正公平的追求,各阶层有良知的人群再不同意中共的暴力手段,但仍有一个共识基础,那就是中国的土地制度要改革,农民问题确实是个问题。
  
  在知识界这个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歇过,费孝通1936年写就的《江村经济》中这样描述:“中国的土地问题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国民党政府在纸上写了种种诺言和政策,但事实上,它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耗费用于反共运动,所以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而共产党运动的实质,正如我所指出的,是由于农村对土地制不满而引起的一种反抗,尽管各方提出各种理由,但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农民的境况是越来越糟糕了。
  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但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的道路。”《江村经济》是费孝通留英的社会学博士论文,1938年以英文版成书首次发表后再版多次,在西方社会学界极富盛名。
  
  而《乡土中国》集结了他更多的抗战期间与战后的多篇实时发表的文章,中国土地必须变革的经济和政治原因,必要性,改良策略以及在国家文明转型中的作用他的研究结果是这样的:
  “乡土经济中土地问题早已存在,但是在传统经济中却有一道防线挡住了…佃户和地主中间的严重冲突。这道防线是乡土工业。一个自己没有土地的佃户,在男耕女织的农工合作下,勉强能达到他们生活的小康水准,地主们可以收取正产量一半的地租不引起农民们的反抗。乡土工业的衰落由于它和西洋机器工业竞争的结果。贫穷跟着乡土工业的衰落侵入乡村,一家的生活压在土地上了,…早就潜伏着的土地问题暴露了。不饥不寒是民生的最低水准,如果人有生存的权利,也就应当承认争取这水准是公道而且合理的。可是中国不停地在被解除它原有的工业生产力,小康的降而为小贫,小贫的降而为大贫,大贫的铤而走险……农民们在要求回复失去了的生活水准。破坏乡土工业的力量是深入的、遥远、庞大、有力的,它背后还有着巨舰大炮,“帝国主义”,有组织的,而且是现代化的。缺乏团结力,缺乏科学知识,分散在乡村里兼营着农业的传统工人,对于这个力量怎能抗得住,可是地主的势力,和外来工业势力相比,却脆弱得多,于是为了生存不能不奋斗的农民挑选了地主做对象。”
  他几乎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呼吁上层实行切实可行的改良,恳求地主放弃不合理的利益,努力转型为国家也为自身寻求生路。
  “当西洋工业势力侵入打击中国乡土工业时,地主们…就应当勇敢地迎战。这战线上要不能获胜,他们的生存总难维持,不论直接清算他的是谁。和农民“不饥不寒”的水准去对抗是徒劳无功的,只有承认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而在土地之外另谋出路,在已经成熟的西洋侵略性的工业经济的摊头,要确立我们民族工业的阵地,…还得依赖有耐苦的农民以生活程度来和西洋劳工相竞争--这是从经济上说的。从政治上说,西洋工业背后随时可以转变为军事侵略的政治压力,也必须以国内的政治安定和统一才能应付,那更需要国民中80%以上的农民的支持。…地主阶层…只有以放弃地租为条件来和农民共同克服这危机。”
  1936年时还只是偏远乡村上空的晴空霹雳这时已经成为席卷全国的暴风骤雨了。说实话,很佩服的倒不是他对于土地改革给出了社会学方面的理由,而在于他点到了土地制度变革的根本意义与中国实现工业化的紧密关联,退租和平均地权并非现代农业的终极目标,退回小农经济是让农民休养生息,以便为国家提供工业化必需的稳定的社会基础与农业基础。与中共日后的路径完全一致。
  
  

  之三
  超越个人与自身阶层的利害得失,为底层弱势人群谋利益的,叫社会的良知;背叛个体家族利益与本阶层既得权利与利益而追求社会公正的叫高尚;能同时具备以上两种认识,抛弃自我进而负担起民族,国家历史责任的叫崇高。纵向看中国,孙中山是,蔡锷是,毛泽东是,周恩来都是。横向放眼世界,胡志明是,尼赫鲁是。
  尤其是尼赫鲁,婆罗门种姓家庭,父辈起即为律师,家庭豪富,其父拥有的住宅欢乐宫(1900年之时)是维多利亚式建筑,有大阳台,圆柱、拱门,玫瑰盛开的花园,修葺一新的草坪,齐根平整的糙球坪和网球场,还有一湾游泳池。十几岁时父亲能携其赴柏林的特蒙伯霍夫机场观看飞机着陆表演。无论是在旧传统下还是殖民社会里,家族都是上等阶层,既得利益者,职业收入丰厚,前途光明。本人在英国哈罗学校(丘吉尔的母校),剑桥学习,修法学后获英国律师资格,7年纯正英式贵族教育,回印度在家乡的高等法院任辩护律师,真可谓往来无白丁。他选择为印度独立和改变社会不平等而奔走后,抛弃了律师职业,捐出家产欢乐宫作为党产。因从事的事业先后八次被捕入狱,父亲,妻子,妹妹都曾被捕入狱,年迈母亲在游行中被警察乱棒毒打。说实话,仅就牺牲如此之大的既得利益和放弃如此高的社会地位而言,我还真没在中国高层革命者中找到一个,国共都算上也没有。要不是一百多年里中国总算还出了些人物,不然真对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彻底没信心了。
  
  我以为立青这个人物说清了一个刻意缩小的事实,无论国共两党主导的哪一场中国变革,都是由知识阶层(指广义的知识阶层非职业)引领和发起的,他们才是中国社会变革的诱因与掌舵者,而这个群体的思想境界与实践能力是社会变革成功与否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不怀疑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力量推崇备至的真诚,但是揭开历史的面纱,正是中共对于大众力量的头脑作用,中国革命才没有成为一场农民起义,传统意义的改朝换代,而是开始进入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独立与文明类型转换时期。
  民族、国家决不能缺少这个群体(也有人用精英阶层这个称谓,总之是指其责任承担而言,不指其社会职业与地位)。其实中华文明能历经千年而不绝,很大的原因是中国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总会有这样一个群体充当起文明延续制度重建的再生细胞,尽管有专家批评说中国封建社会总是在复制,进步缺缺。但这总比被野蛮民族攻城掠地后从文明进入荒芜要好吧。
  从时间纵向上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其实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一百多年努力的延续。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任务不光是争取民族国家独立,还有一个全新的考验,完成文明转型与进步,从农业文明进步到工业文明。
  传统知识阶层在这个转型期(1900年前)的表现令人失望,而清朝统治阶层是最大罪魁,基于自己小团体或是民族私利而错失1900年以前的变革时间窗口。知识阶层抱残守缺,形不成改革的中坚力量或是强大社会氛围,最终中国的社会变革只能依靠外来输入性“病毒”才最终完成。
  缺失了引领性的知识阶层,中国社会的反应就好象是没有头脑的躯体在作痛苦的挣扎,太平天国义和团就属此类,他们解不开文明进步这道题,他们的社会地位,自身经历与眼界决定了他们只能回头向过去寻求出路。现在有许多声音在嘲笑甚至猛批他们的愚昧与野蛮,这是极不公平的,这个阶层是社会所有压力与矛盾的最大承受者,基于无法承受之重而生成的反抗是社会压力释放的必然,而寻找面向未来之路不是他们的责任,也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当时中国已经伤痕累累了,头脑却停摆找不到新路,如果连负伤吃痛后基本的生理反应都没有,这个民族就没有血性了。
  
  以日本同时期由下层推动最终自上而下完成的明治维新为座标,中国的清朝统治阶层与当时的知识阶层要对中国六十多年的苦难负最大责任。
  当日本这个座标树立之后,中国近代史的两个特征就此形成。自此以后的所有变革都是输入性“病毒”,再无内部主动与渐进改良之路可走。中华文化本身不再能支持中国知识阶层拥有引领新时代的能力,只有深刻理解和明瞭独立与进步两大任务的群体才能挑起这副重担,他们的知识必须经过西方文明的重构,这个人群必然是知识阶层,然后还必须是接触西方文明的那个群体。另一个特征也因输入式外来式的特征而不可避免,那就是暴力革命传统。就这样中华民族从此开始面对
  两个最好的导师,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敌人—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美国。
  
 
  

作者:丰满充气的娃娃 回复日期:2009-06-08 17:01:54 
  之一:一直有很深的黄埔情结,总算有人拍了一些黄埔,毕竟那是中国最早的正规军校。有些人从黄埔开始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二十几年,真不容易啊!
  
  之二:当我们能非常客观全面的了解历史,了解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党派、每一个主义,甚至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说出瞿恩的感悟“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不是灌输出来的。
  客观的记叙历史和表现历史多么重要。
  惜司马迁等虽受酷刑,但中国几千年史毕竟被较正常地保留下来了。
  
  之三:感觉周、毛正是因为横垮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多个阶层和经历,才在道路的选择上有了清晰和深刻的认识。靠良知有些崇高,不如说有切身经历,既上过也下过,才感同身受,有大同之心。
  知识阶层正是上下层的纽带,所以义无反顾地需要担当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就算不主动选择,也要被历史所选择。
 

 

作者:骨咪纹 回复日期:2009-06-10 10:00:50 
  RE:丰满充气的娃娃
  
  电视剧评论写成这样有些不伦不类,但的确因此剧而起,有感而发。有许多内容写了一半觉得过严肃扔着。
  虽称娃娃但很成熟。
  我以为中共的领导层至少分三层:农民本色的底层,基于自身利益的觉悟。中小知识阶层的高层中的中低层,如林彪陈赓之辈,个人感觉朱德刘志丹这些也算是这一阶层,个人道路本有多种选择,主义一知半解,这时常识性的判断与个人品质就起很大作用。这批人很重要是中枢。最后才是毛周之高层,他们是既有信仰又有创新力的阶层,尽管本无意创新,但属于事到临头逼得出来的那种。
  
  看了很多论坛的贴子,觉得太缺两样东西,事实依据和多角度的比较。很想说声给个依据先。所以在文中写了很多依据性的东西,不做过多评述。
  
 

作者:骨咪纹 回复日期:2009-06-14 14:22:01 
  Re:充气娃娃
  是的,视角有了变化,虽然前后不统一。
  
  这段历史以往的视角基本是中共的,而现在人们可以从民族国家相对超然的高度而非敌手角度非左即右的来看国共双方的行为,从国际格局来看国共之争结局的对于中国地位之意义。我以为将来国民党盖棺定论恐怕只能由大陆承担,无法承认同为中华民族,从政党意义上就意味着绝后了。而从民意上说,国共争功抗战前提抗日为功,如果这段记忆化成了东亚战争和南洋战争,亲属灵位供奉在日本靖国神社,还有什么共同语言呢。
  
  这段历史第一个感概是残酷,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质疑它是否为民族之悲剧,第二个感概是巨大,因此而产生变革的广度与深度无可比拟(建国后的经济建设直至改革开放都是它的延续)。放到一个更长的历史时空看,孙中山之于清王朝,蒋介石之于北洋军阀,中共之于国民党,一浪高过一浪,后浪推着前浪,中华民族以一种非常中国化又极具时代特色的方式在重生,整个民族生命力被不断唤醒,不断凝聚,不断整合民族的力量来应对挑战,内外格局都需要中华大统出现更合适的守护者。这么多用生命填写的选票推举出这样的政治精英,世界级的领导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强的军队,付出多少生命代价才煅造出以弱胜强的军队气质,它的力量属于全民族。
  
  作为全民族神器的持有者而非主义或政党的基点,心态不同角度就会宽广,所有为民族流的血,甚至是正面而健康的对手竞争的意义都将被肯定,当然要正视其中的残忍与极端,会作为教训与警戒而存在,而不仅仅是敌人的罪行。我以为这个角度符合历史。
  
  
  
  这段历史将超越意识形态成为传奇,主义不能涵盖它的全部,它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
  
  就政党和政治力量而言,过去只偏重了本体的意志力与主观努力,好象某一方可以单方主导历史,忽略了刺激-反应-再应对-再反应的过程--国民党对待中共的手段与方式煅造了中共。正是它的大开杀戒与毫不妥协替中共完成了人员的筛选与组成结构的彻底变更,帮他作了斗争方式与道路的选择,无意中逼使他完成了对苏联的断奶,完成了本土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头脑,与中国的社会最重要的基石――农民浑然一体,拥有了撼动旧基石,重塑新基础的安全保障。国民党的挑战激发出了中共非比寻常的创造力,而在这个挑战与应对的互动中,国民党几乎没有成长。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中共最好的敌人,国民党成就了中共。漫长夯实了基础,苦难成就了辉煌。同时国民党也为中共立下了超越的标杆。
  
  (对手或是敌人成就了你,特别在比较印度独立过程中感受最深。同为英殖民地,白人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均走宪政授权而和平取得独立,印度宪政授权走不通,只能走抵抗之路;而英殖民地政体与国民党政体对待对手截然不同的方式,也造就了两种不同的革命之路。)
  
之二
  
  就国家而言,我不同意内耗无谓之说。作为世界格局中的民族国家,处在主义决定阵营,合纵连横同时又接阵对垒的二十世纪,浪漫理想与残酷现实,导师与对手的双重性,应对民族国家对手的挑战构成了民族的需求。民族也是有生命体的,所有的合力才完成了历史,这份选择是全民族的,光荣与苦难也归属全民族,只见个别不见整体力量不对,过溢过贬更没必要。
  
  被这部戏带动着一步步去了解历史的细节与背景:瞿秋白多余的话,国共两党领导人的出身,职业与革命背景与印度之比较,中印不同道路的选择,同盟会的革命史,中共土地革命全部的沿革,国民党土地制度改革的夭折,抗战时期中共军政民三合一的对抗形态,苏联与国共两党和中国国家的恩怨情仇,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延安的美军观察组的见闻,抗战前后苏日与美日的涉华事件,苏美对华援助,尼克松与基辛格对世界与中国的见解与判断,中印边境战争;再被牵引到中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外蒙独立,内蒙自治,新疆的三江革命(或称叛乱),马仲英的河湟之变,云贵30万少数民族基督徒的精神领袖――柏格理。
  
  走完这一遍长出一口气,世界风云诡谲,国内波涛汹涌,挑战非比寻常,回应能力也要超凡,历史的公正与无情正在此点,他的标准是做到而不是想到。统观整个革命史,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历史选择的是人,更合适的人。真正敬佩的是中华民族还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用自身的精血在养育与筛选合适的人选,直到这样一股政治力量慢慢生成。他们逐步具备了创新力,拥有大胆实践力,有极强的纠偏的能力,在本土的根基扎得最深,可以开启最大的民族能量,所有用生命撞击凝聚成的经历,经历转化成经验养育成就了这批人,他们信仰共产主义,民族选择了扛着红旗的这群人,不是这面旗,更不是道路。直到49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乃至列宁主义都还没法在中国真正落地呢,中共走的都是自己的路哪里是马列之路,中共是农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三大法宝的原创者,哪条是从马列原理中推导出来的。所以有句话是至理名言:我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似我者死,活学我者生。
  
  民族选择了勇于试新试错的人,又有自我纠偏能力的人,没有最对只有更合适(现实从来有很多选项不是只有华山一条路,谁应对更好谁正确而不是反之;合力造就历史,哪有先验设计的主观道路行得通)。中华民族这项选择的正确要历经中苏蜜月,中美朝鲜战争,中苏论战,中美和解直至中苏再度握手才能看得更透彻,从苏联模式的追英赶美,直至向西方经济模式转型,这项选择的红利一直支撑中国完成了多次巨大的转轨。
  
  余秋雨有个比喻,中华民族是个马拉松选手,一个个曾与中华民族同行的古老文明都消失了。而这个马拉松选手冲进了一个短跑运动会,必须与短跑运动员赛短跑。深以为然,中华民族要想不进博物馆享受固化的荣耀,就不能再向后看,必须向前冲,哪怕已精疲力尽,哪怕咬碎钢牙也要重抖擞,而且文明的厚度,历史的沉淀转化成的民族自尊心也不允许我们停留在排尾,甚至只是二三流的国家。这就是整整百年中华民族承受脱胎换骨式巨变的内在动力与生命力。
  

 5 ) 一诺与登萍度水


想了很久要把这个听来的事情记下来,但是想来想去却无法开头。好在后来想到了〈宋家王朝〉里的那句话:“遥远的中国住着三个姐妹,一个爱钱,一个爱权,一个爱国。”
虽然港人拍这种片子显得有些好笑,但电影其实是不错的。这句话也放之四海而皆准。

遥远的中国有一个古都,古都里住着一个寻常的读书人,老人。不知道他有几个太太,但他有五个子女。
大女儿生性淳朴,远嫁,一生平安喜乐。二女儿婉转狡慧,嫁了一个国军军官。大儿子浑身上下的温度好像总在四十度,他跑去寻求真理,后来在共军的野战军里当了参谋长。
家里还有两个幼子,他们像所有读书人家的孩子一样,安静的生长到了十几岁。他们爱逛戏园子,爱学西洋音乐,能诗善画。年长一点的二儿子首先到了叛逆的年纪,他像大哥一样走出了家门。沿着长江一路徒步,家人只知道他后来到了武汉,而后便音讯全无。
最小的孩子受到大哥的影响,跑到了解放区,他在那里结识了一个富贵人家的叛逆女子。他们一起用文艺当作武器,贡献着自己。
至于那个徒步走出家门寻求真理的二儿子,很多年后,家人才知道,他遇上了自己的姐夫,那个国军军官。于是奔波沙场,直至远渡。
五几年炮击金门,弟兄二人分别在两岸布防。此后大哥死于政治事件,一家人再没重聚。

在看了张黎的新作《人间正道是沧桑》之后听完了上面的故事。之后又看到有人抱怨这部剧诸多巧合。其实,老辈人看戏的时候往往几声喟叹,故事就隐藏在叹息之后。就如同剧中立青立仁和立华的故事,排除他们分别在两党极高的地位,不知有多少老人要在观剧之后感叹命运的相同。
在《走向共和》之后便比较认准张黎的片子;《大明王朝》自然是好得不得了,除了那个喜剧女演员扮演的足智多谋的王妃;《中国往事》是个及格分,但是影调悠扬,也有回肠荡气之美。比起时下大多捧小脚之作,张黎至少是个有文人气以及有基本审美准则的导演。

从技术方面来说,剧本有好也有不好。但瑕不掩瑜。比方说后面年代推进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本子本身却越来越拖。不过至少,在所谓“主旋律”的外衣之下,看得到编创人员尽力一碗水端平的苦心。
只是觉得,把杨立仁写的太悲惨,孤苦伶仃。

说到人物原型,林娥和瞿霞的身上分别都看到了龚澎的影子。那也是个美丽而高贵的女人。
还有理想和信仰,瞿恩的死就像是一个符号。他所代表的中国早期革命家们如流星般陨落。从此,这个世界便是权力阴谋的角逐。

张黎有这样一段话:“我片子里的这些人,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们都背叛了自己原来的阶级,这种背叛了出身的人跟那些社会底层出身的人不一样,他们是理想主义的,完全是两种坚定信念的体现者。"
或者正因为这种思想,才让这部电视剧跳出了窠臼吧。

说到演员,喜欢两个角色以及演员,杨立仁和董建昌。两人都算是导演的御用,除了张黎的片子在其他片中的感觉都甚怪,仿佛没找到主心骨。比方黄志忠,或许杨立仁没有感情戏是刻意的,因为他在其他情感剧中扮演的情圣式的人物简直是不自然到极点。包括孙淳,前一个袁世凯,后一个瞿恩,比他演的那些都市情感剧中的钻石王老五不知强多少倍。
女演员们。除了吕中是老戏骨,瞿妈妈风生水起一灵百灵。其他三个年轻的女演员,都不同程度的有着变化。比方说张恒和杨雪,此前的剧和演技都比较垃圾。在这部剧中不仅有变化有出彩,杨雪还给人一种长开了的感觉。比先前耐看。这或许都是好导演的功劳。
柯蓝是我一直以来都喜欢的,虽然不是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出来的,但聪明人终归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感受力。几部戏都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但第一男主角孙某,放在人堆儿里简直是太失色。尤其是黄埔时期的几位军人,各个不亚于他。
好演员压着场子彪戏,往往是图穷匕见。一个不小心,就玩儿现了。

感慨归感慨。
回到故事的开头。那个随着姐姐姐夫去了台湾的二儿子。在九十年代初回国一次大陆。
老人看着三弟四五岁的孙女,说,“听这一口京片子,脆响。”

从此以后,青山埋骨斯人远去。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而那一句关于京片子的话,是我对于整个故事的唯一记忆。

 6 ) 《人间》中的男人们——《人间正道是沧桑》观感二——至情至性杨立仁

杨立仁是我在整部剧集中最为钟爱的男性角色,也正因为太过喜爱而久久难以下笔。很多人尤其是和我一样的女性朋友喜欢立仁,我想还是因为在立仁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相当一部分男性的影子。他们外表严肃、冷绝、霸道、不苟言笑、不善表达而内心却是有着与外表迥异的一面,他们丰富、温情、宽容、孝顺、责任。这样的男子是迷人的,也是让人心疼的。他们太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太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也太容易让人尤其是不懂他们的女人退避三舍。所以立仁的一生终是如他自己所说“世间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情感上无法得到共鸣,不能不说是立仁一辈子的遗憾。
    



初初看到湖南醴陵时期的他,不甚厌烦。整日摆出一付为人师表的严苛面容,却做出完全不顾家人的刺杀行动。他,并没有牵动我任何的情绪,至多是感觉怪怪的罢了!
    刺杀三省巡阅使失败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了黄埔的参谋。在和楚材的交往中的确给人以蝇营狗苟的感觉,这时,我感觉立仁是不甚光彩的。
   可是北伐了,他想把立青留下,在自己有可能战死沙场的时候他为自己的弟弟为自己的老父而担忧,这时,我发现立仁是善良的。
    廖仲凯被刺前后他与周世农的谈话里才能一窥他那时的思想——革命也许是那个乱世中年轻人都为之振奋的东西。他,杨立仁,一个爱国的读书人也不例外。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他杨立仁迫切的想作一名“有志青年”。其实他和立青懵懵懂懂中考黄埔军校,立华满腔热情革命却投入老董的怀抱一样,他也曾肤浅的认为革命就是用老爷子的枪消灭某个肉体,完全没有考虑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危。可是,谁没有过年少轻狂呢?这时,我感到立仁是可爱的。(p.s.尤其是巷中的一甩头,太无厘头了!)
    经历了这些后的,立仁越发阴沉老练,也把自己隐cang的更深了。
    还记得吗?当瞿霞被宣布引渡时,立仁的表情。那笑中的苦楚,那一摆头的无奈还有在面对立华强烈的指责时的玩世不恭,他已经完成了由自责到自我防御的过程。人的心理与身体的免疫力一样,也有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当我们面对强大到自身无法承受的压力时,心理防御机制自发启动。人类有一百多种的心理防御方式,例如逃避、转移、幽默、拟物化等等。而立仁无所谓的辩解与其说是讲给立华听的不如说是他再一次对自己良知的zhen ya。你有想过吗?一个可以将爱情拱手相让的男人,该需要多么大的自制力。有时候我感觉立仁过着近似苦行僧的生活,为了领袖,为了王道,他很执着。
    他回南京陆军监狱看望瞿霞。瞿霞——这个他曾经也许一直喜欢的纯粹、睿智、小资的女子被摧残到血迹斑驳只剩下痛苦的呐喊时,我无法想象当时立仁的内心该是怎样的疼痛与矛盾。即使再痛,也只能在心中,面上他不会更加不能表露出丝毫。他本能的想要救瞿霞,可是,在大背景下,其实他——杨立仁非常渺小。他可以做的只能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隐讳的说出不要把她折磨死,对瞿霞这个女『人间正道是沧桑』共『人间正道是沧桑』产『人间正道是沧桑』党好一些。即便是这样也还是遭到了楚材似轻实重的警告:“立仁,你我既然做了这一行,就不再是普通人,而必须既像人又像兽。如果有必要,你就应该随时抛弃你那颗又大又圆的同情心……你要读法家,严刑峻法,对于这样一个一盘散沙的国家,法家比儒家更有实效!”大家认为楚材是什么人?是立仁的朋友?不,是上司。大家认为楚材的话是在劝解立仁要狠绝点吗?不,是警告。严厉的警告他必须贯彻领袖的意志,严刑峻法。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他立仁又可以作些什么呢?也许你会讲,他大可以不去抓瞿霞,也可以放走瞿霞。呵呵,历史不是偶像剧,历史不允许一个人在不属于他的位置上呆太久。立仁很清楚自己,更加清楚这样的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立仁深谙此道。这时,我感到立仁是无奈的。
第一次看到林娥,他不知道自己的心已遗落在了眼前这个女子身上,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他与瞿家如宿命般栓得更紧密了。对于这个美好的女子,他是主动的,但也是笨拙的。他的追求太过程式化,毫无浪漫可言,我想那时立仁的内心里是极其焦虑的。他什么都洞若观火唯独对爱,他还是太过陌生。母亲的早逝,父亲的军人化教育,长子的身份都是他对于爱不能深究的束缚。请原谅他太不会表达,请原谅他对于爱情的来临还没有做好准备,请原谅他还不会爱。当他迫不及待的想把林娥带到自己的家人面前时,从他的内心到他的行动已经宣告:这个叫林娥的女人我要定了!可是,林娥怀孕了,和那个银行小开的孩子。他很困惑,这么个可人儿,怎会对那样一个市井小开死心塌地。对于他的情敌他轻视甚至是不屑。直到,直到顾顺章叛变,“林娥系中『人间正道是沧桑』共中央军委瞿恩之妻”,这几个字犹如一记重拳沉沉地打在了他的心上,让他内心的愤懑郁积到快要爆炸。于是,一室的狼藉替诉说了内心的痛楚,破烂不堪的陈设尚能收拾,可是,可是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呢?
    之后的抗战,内战,历史的洪流已把身在其中的人们卷带的不知身在何处唯有随波逐流。立仁的失败,是不可逆转的宿命。如果说整个剧集前半部分的立仁是意气风发那么后半部分的立仁越发悲情。他不再儿女情长,他也不再悲天悯人,他只是默默的做着自己的本份。直到大失败来临的那一刻。当他从东北战场逃也似的回来时,当他听到楚材办公室的枪声时,他知道,往日不可追。他那有志青年的梦想也随着那声枪响彻底死去。撤逃台湾,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对自己磋跎的青春岁月,面对那颗支离破碎的心,立仁再也无法掩饰了,那痛苦的泪水代替他控诉着失败的不甘与无奈。但是,他想,还好,他还有家,有父亲,有妹妹、有费明。他想一切都可以失去,唯有他的家,那是他的心最后可以安身的地方绝不能失去。于是他坚持要把父亲带走,他无法抑制紧张地问立华:“你是不是也要抛弃我?”那是在立仁身上从未看到过的胆怯,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无声的滑落,我的心为了他这怯生生的一句话而疼痛不已。这时,我知道立仁是软弱的。
    终于,一切尘埃落定,新的取代了旧的。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我看到的是那怅然若失的男子,那个高大但却单薄的背影……
    太喜欢杨立仁这个人物了。我一直在想究竟是立仁成就了黄志忠还是黄志忠成就了立仁?也许答案就像那首著名的诗:“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短评

好棒啊都是演技派

5分钟前
  • 豆友141814094
  • 力荐

这部剧涵盖的内容很广,讲了一大家子的事儿,覆盖了亲情、友情、爱情,每个人的选择和挣扎都演的不错。

8分钟前
  • ╯^╰
  • 推荐

八十多的爷爷看完了说是这辈子看过的唯一一部让他感动的说那个年代的电视剧。

10分钟前
  • 甜蜜的生活
  • 力荐

背景史实上确实有不少可商榷的地方,但总体上实在是太好,隐喻太多,可解读的角度也太多。政治就不多说了。只说这类历史剧我最讨厌感情戏,然而这部却好,完全没有同志之类取悦观众的东西,都是直男直女,爱憎分明,男人有担当有情义,女人有奉献有独立。主角孙红雷演的最差,其他都好,张志坚尤其好。

13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杨立仁是我心中完美男人的典范……够Man!

18分钟前
  • 陳抄書
  • 力荐

儿时不懂事,只能浅薄地说出导演在剧中的拍摄手法多么巧妙。主演和一众配角之间的对手戏多么精彩长大了,才知道。我感动的,是那个时代大环境下家族与历史交融的兴衰史。是那时无法详谈对错的政治立场,是面对政见不同却依然无法割舍的亲情。多少年过去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无愧于我心中的经典二字。

21分钟前
  • 武井咲
  • 力荐

台词还真有些功底

22分钟前
  • 北影厂彪哥
  • 推荐

心疼立仁啊,最后孑然一身。亲情不可求,爱情不可得,只有立华关心他,好在他还有立华。

25分钟前
  • 荷清橙
  • 力荐

好赞的战争片

28分钟前
  • 美美哒Cindy
  • 力荐

黄志忠在这部剧里光芒太耀眼,演技盖过所有人

32分钟前
  • 火星小丸子
  • 力荐

被嫌弃的杨立仁的一生+霸道老董爱上我+人人都爱杨立青。我为什么现在才看孙漂亮的戏,综艺真的害人太深😂最喜欢看立仁立华互相扎心互相伤害了,甚至有点想磕这对骨科。最后很认真地问一句:怎样才能嫁给董建昌?

34分钟前
  • Sekiiii
  • 力荐

朋友的推荐,挺棒的一部片子,情义 付出……

39分钟前
  • 唐潮人
  • 推荐

家庭档,我多么喜欢立仁和董建昌。学生头激萌。

42分钟前
  • 有必要
  • 推荐

女演员太差,男演员不错。最喜欢杨立仁。其次是董建昌。

45分钟前
  • flyinsummer
  • 力荐

当时在电视上看的,最爱的还是立仁,相较立青他显得更简单更纯粹。立仁一直坚信这一件事虽然最后还是离开了大陆,但我坚信他就算如此他也不会动摇的。立仁的扮演者黄志中很多电视都不错的。

47分钟前
  • 股神看不懂
  • 力荐

我第一次看内陆咱自己拍的电视剧流眼泪了。。。。。

48分钟前
  • 王呆呆
  • 力荐

立仁……所有的……都是為了你,啊……其余的……不論啦。。。

50分钟前
  • 松如
  • 推荐

十年前还能有这样的献礼剧,十年后的今天已经不知道要献上什么才能苟活。原来因为中青年女演员出戏给的4星,如今还给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5星。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理想: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

54分钟前
  • Mumu
  • 力荐

这才是戏骨

56分钟前
  • 猫先生
  • 力荐

挺好看的

1小时前
  • 紫苏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