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欲

日本剧日本2007

主演:松本幸四郎  深田恭子  北村一輝  

导演:藤田明二

播放地址

 剧照

生之欲 剧照 NO.1生之欲 剧照 NO.2生之欲 剧照 NO.3生之欲 剧照 NO.4生之欲 剧照 NO.5生之欲 剧照 NO.6生之欲 剧照 NO.13生之欲 剧照 NO.14生之欲 剧照 NO.15生之欲 剧照 NO.16生之欲 剧照 NO.17生之欲 剧照 NO.18生之欲 剧照 NO.19生之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53

详细剧情

一个得胃癌晚期的模范公务员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遭遇的种种。当他回到家中时,却听到唯一的儿子和媳妇想利用他的退休金及储蓄,到外面另组小家庭。伤心的渡边望着亡妻的照片老泪纵横。在一位年轻的女部属的帮助下。他打起精神,亲自督促建设社区公园。但所有的功劳却为上司所夺。最后渡边决定在公园里渡过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以表示他的抗议与愤怒。   导演将人在生命尽头生存意义的思考、对家庭问题的反映、对官僚机构的讽刺浑然融为一体,使人看后精神为之一振。影片中一些小道具的运用则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境况,这种隐喻平实而生动,丝毫没有晦涩之感。

 长篇影评

 1 ) 亡羊补牢的人生寓言

如果说娱乐和教化(宣传/表达某种价值或思考)都是电影的功能,两者兼顾的容易受欢迎。此片显然侧重后者,以一个碌碌无为三十年的政府机关小干部临终的"亡羊补牢”事迹,来探讨生存意义这个日本人永恒纠结的主题-----还宣传了以激情来为人民服务这样的颇有社会主义进步性的优秀答案(虽然不是片中唯一的答案,至少也是主打)!同时,反思了小日本当代的亲子关系与政府机构的“民主”效率(从中得知遇事踢皮球不只是中国特色,令人观后无比欣慰= =)。

影片充满黑白片的庄重,主人公老戏骨有点话剧演员的感觉,表演非常有威慑力——眼睛闭上就会清晰浮现那严肃灰白的苍老的脸和痛苦倔强的眼睛, 释放着苦大仇深的力量足以让人心有戚戚= =。其他人物,无论是游戏人生的花花公子,沽名钓誉的政客、不思进取的机关职员还是善良直率的女孩,符号化却有代表性,表演上除了深田恭子还是一样的无厘头可爱,都比较鲜明。虽然也有不少黑色幽默和一些对亲情温暖的眷恋,主调(尤其前半部分)还是比较严肃沉重的。

主题不特别人物不特别故事也不特别,稍微有点特别的大约就是结构了,总的来说是泾渭分明的欲扬先抑。前半部分是以主人公的视角与体验展开,直接渲染主人公沉闷阴郁的工作生活和癌症末期寻觅尝试却始终难得人生价值的绝望。在主人公终于获得启发后,镜头直切葬礼上的主人公遗照,人物结局的提前成为基调的一个有力拐点。后半部就是以葬礼为舞台上演的各类人物关于主人公临终事迹的对话和回忆,逐步拼接出作者临死前是如何以临终的激情化不可能为可能、毅然决然地对他的人生“亡羊补牢",最后功德圆满、欣慰死去的过程。这种通过多视角还原事实的方式,有点和罗生门类似的元素。

总之是一个结构精巧的关于亡羊补牢的人生寓言。简明的大道理,有的人觉得无聊,对有些人就是经典,各取其用罢了。激情者自激情着,过去庸碌,被这寓言触动,就此点燃激情持续燃烧的亦是奇迹。大多不过如影片最后瞬间激情熄灭后回归无聊生活的人们一样,因我们都现实,也还健康。要说影片作为教化片的价值,或者有人会开始积聚勇气、等待契机。

 2 ) “趁热情还没变冷……”

生命多短促
  少女快谈恋爱吧
  趁红唇还没褪色前
  趁热情还没变冷
  谁都不知明天事
  ……
  
  黑泽明的《生之欲》,讲述的是一个老人如何由死而生、生而赴死的故事。志村乔的表演,堪称炉火纯青。
  
  一、 他面临死亡
  
  渡边勘治是市政府市民课课长,他病了,是胃癌。这个三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工作的政府职员,被突如其来的死亡预警吓着了。
  
  二、 他早已死了,死在一个僵死的庞大机构里
  
  其实,在电影开始,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这个人已经死了,死了二十年。”这个死亡,自然不是身体的死,而是心灵的死。
  在这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里,似乎只能是循规蹈矩,敷衍塞责。一群妇女来反映居住区臭水沟的问题。她们的问题像踢皮球一样从市民课推到土木课、公园课、卫生课……,一直又转回来。
  渡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早就变成了一个死人。如果说年轻时候他还有些活力,那么,二十年前,妻子去世,他为了儿子不再续娶,此后就是死气沉沉一成不变的重复了。
  
  三、 他想活,糜菲斯特也无济于事
  
  他不想死。死亡来临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那么恐惧死。他想寻求帮助,可是,儿子却推开了他。当他坐在儿子的房里等待儿子归来时,在黑暗里听到的是儿子和儿媳要用他的退休金盖房子,听到儿子说“难道他要把钱带到棺材去”。他沉默了。
  他想结束生命。可是,终于还是没有吃那瓶安眠药。他在酒馆遇到一个陌生人,于是向这个人倾吐苦衷,一向节俭的他要花掉五万块,他想尝尝另一种生活的滋味。后者是个通俗小说家,他被渡边的痛苦感染,他为渡边希望“享乐”的转变而兴奋,他要充当一个快乐的魔鬼,带领不会挥霍的渡边去“生活”。
  灯红酒绿。舞女歌伎。万头攒动。群魔乱舞。可是,这些喧嚣都显出一种死亡的气息。
  在脱衣舞场。渡边盯着晃动的肉体,几乎眩晕。一旁的庸俗小说家喉咙发涩地喊:“这不是艺术!可是比艺术更直接!”那是生命吗?那更像是躯体溃烂处红肿得艳似桃花。
  渡边和小说家来到高级夜总会。那一对对缠绕拥抱的跳舞男女,仿佛都是没有灵魂的躯壳。钢琴手在弹着靡靡之音,“点一首歌吧。”醉意朦胧的渡边想起了一首老情歌,他唱了起来,唱得暗淡而绝望:
  
  生命多短促
  少女快谈恋爱吧
  趁红唇还没褪色前
  趁热情还没变冷
  谁都不知明天事
  ……
  
  四、 复活,或者死得其所
  
  市民课里暮气沉沉,里面一位年轻的姑娘终于不能忍受下去。她要辞职。她要找课长渡边在辞职信上盖章。她来找旷工的渡边。她不知道这三十年没请过假的课长发生了什么事。
  渡边从姑娘身上发现了他所艳羡的健康与活力。他陪她出去,送她东西,请她吃饭。他更每晚邀请她出去。
  姑娘终于不耐:“你要干什么?”
  渡边道出了原由:“我羡慕你,为什么你这样有活力?”
  姑娘说,自己只是吃饭、工作,很简单,她拿出自己在玩具厂做的兔子玩具,“你应该找一件事……”
  餐馆里响起生日歌,有人过生日。渡边抓起兔子玩具,冲下楼梯。过生日的女孩儿上楼,和渡边擦肩而过。
  渡边回到市民课,他要冲破重重阻力,解决臭水沟的问题,在那里建一个公园。
  公园建成了。渡边死了。
  
  五、 生是如此艰难的事
  
  在电影后半段中,黑泽明把场景设在灵堂。渡边的同事在守灵中开始了冗长的辩论、争吵。尽管那些受惠的妇女一起来为渡边上香,他的同事似乎并不以为公园是渡边建成的。只有一个中年人,一直没有喝酒,为渡边流下了眼泪。
  他仅仅尽了一个职员的职责?
  有人说,没有议员、副市长要竞选,不会有公园的计划。结果,事实是副市长是实在扛不住渡边坚持的提议,不得已同意。而黑社会还要挟过渡边,因为他们要建饮食街。渡边更一次次去督促、请求其他科室参与公园建设,加快进度,不惜对每个职员鞠躬相求。
  那么,渡边为什么这样做?
  连他的儿子也不知道。他的兄弟还以为是渡边有了女人才性情大改。虽然尸体解剖是胃癌,但是大家都以为渡边不知道。因为,他连儿子也没告诉。
  可是,慢慢地,同事回忆起了往事,明白了,渡边其实知道自己得了绝症。
  那就对了!那么,我们都会像渡边一样吗?
  不!当别人都这么说的时候,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同事喊:“你不会!你不是渡边!”
  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渡边。喝酒的男人们沉默了。终于,他们开始激动说,“嗯,公园是渡边的功劳。我们也要像他那样。”
  在同事为渡边守夜的晚上,最后一个见到他的人也来了。那是一个警察。寒冷雪夜里,他看到一个人在公园的秋千上高兴地荡来荡去,唱着一首歌。
  
  六、 生命多短促
  
  第二天,市民课里又来了投诉时,办事员依然是——“请到土木课。”
  庞大的官僚机构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曾为渡边流下眼泪的中年同事,第二天看到依然故我的市民课,他所能做的也不过摔了一把椅子。最后,他还是扶了起来。下班了,他来到新建的公园旁。孩子们在公园里玩耍。余晖满天。渡边曾经在这里说:“真美啊,可是我没有时间欣赏了。”
  当母亲把他们叫回家吃饭时,只剩下渡边曾经坐过的秋千在来回地荡,似乎还能听见渡边那晚上高兴地哼唱的那首歌:
  
  生命多短促
  少女快谈恋爱吧
  趁红唇还没褪色前
  趁热情还没变冷
  谁都不知明天事
  
  生命多短促
  少女快谈恋爱吧
  趁黑发还没褪色前
  趁爱情火焰还没熄灭
  今天一去不复来
  
  
  2005年8月5日

 3 ) 《生之欲》:活画出人生的真相

结尾的灵堂戏特别具有讽刺意味。即使人死了也难逃世俗的眼光,也要被人指指点点。看了的确有点悲哀。在这个灵堂里,黑泽明好好地把世人的嘴脸暴露出来。比如抢功的副市长。小职员们各自从本心出发,对渡边科长的猜测。弟弟说他是有了情妇。 大家都对他几十年“木乃伊”般循规蹈矩生活之后的突然转变大惑不解。 然而对他的种种猜测也不过是暴露了人心莫测这一主题。显露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其实很难。 等到明白渡边早就知道自己患癌,大家才恍然大悟。明白人生只在旦夕间的道理,也纷纷表示要发愤图强,但是转过去,仍然是老一套地墨守陈规。这个是活化了人的真相。其实真相往往并不高深,就在身边,每时每刻发生,也没有那么神秘,却让人无可奈何。这个真相关于每个人,不管是高谈阔论还是默默不语,都逃不开。 因为不敢得罪人,所以只好不做,一个职员道出了公务员工作的苦衷。于是这样庸庸碌碌几十年。 黑泽明当时40出头,仍是壮年,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很强,仍然落实到人性的层面。当时正是1950年代初,百废待兴,一个国家正需要建设,这部作品大概很好地唤起了人们的工作热情吧。 这个故事的深刻讽刺精神,全世界通用。这种小职员的生活,不由得叫人想起了卡夫卡,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要打破这种现状很难,黑泽明通过灵堂这出戏,揭示出体制的问题,也是人心的问题。如果这样好议论而不好做事的人不消失,这个问题也始终解决不了的吧。所以结尾,渡边在自己一手促成的儿童乐园里快乐地荡秋千,也是在期盼着一种全新的人类——儿童,人类的未来,可以明白光阴易逝早日奋发的道理。 志村乔的表演,着力刻画的是一双含泪的大眼睛。这出独角戏里,通过这双大眼睛,志村乔的渡边向人间发出了苦苦的哀求。也向每一个庸庸碌碌的人发出了警告和哀求。看过这电影,就忘不了这一双饱含热泪的大眼睛。艾青有首诗说,为什么我常眼含热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志村桥也是这样,在向他爱的人类发出警告。这是黑泽明的警告。 如果人生只有半年,你会干什么呢?开始,医生就向他的助手们提出了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渡边都做了什么。他也想去重新去“享受人生”,喝酒纵乐,但是觉得很不快乐。一个年轻女下属的热情让他感觉到了“活着”,他想死死抓住这根稻草却遭到了厌恶和拒绝。把本职工作做好,“为人民服务”,让他终于可以笑着迎接死亡,在秋千上轻轻地唱着歌,仿佛回到了童年——这恐怕是活着的最好状态,可是要达到可并不容易呢。这样的渡边死了,却活在很多人的心里。来悼念的人们就说明了这一点。 写生,就要以死来写。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死后的世界无人知,但灵堂这一幕,却可以交跨两界。一个人的生与死,一个人的一生,就在这一幕全部呈现了。难怪黑泽明对于要剪掉后半段的老板大声说不。主角虽然在三分之二处就猝然谢幕,但是关于他的戏还远没有结束。

 4 ) 机关单位之怪状(亚洲通用版)

——

        在职业踢皮球、混日子、麻木忙碌的民生机关单位中,他,渡边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机关单位这大染缸,无所谓好人坏人,混久了出来都变成了一种颜色。只是一纸死亡通知单,让这个了无生气的老家伙有了变化。

        纵观可见,老渡边得知癌症之前三十年已死,在知道将死之日之后开始自省,在落魄小说家和阳光热情少女身上寻找,在唱给他人的生日歌中复活。短短的数日“生”的意义已胜重三十年麻木的活。

        影片掺入了一些对子女疏离的无奈,但与《东京物语》不同,电影并不在此处深挖,更倾向于对时局的讽刺,这是黑泽明心思细腻却充满男子倔强一面。无利时踢皮球,有功后众人抢,葬礼上一个几近无赖的市政厅官员自说自话,被不期而至的记者提问扇了一记左耳光;继续动口建造下台的台阶,自己砌砖、朋党抹灰,还未竣工,突然来访的市民吊祭,又来了一记右耳光,左右开弓将一群无耻之徒灰溜溜的臊出了礼堂。

        论下属,猥琐之人都以己度人用渡边展示自己的猥琐;论上级,高冷之人纷纷对异类落井下石。什么最可怕,真的?假的?都不是,是与众不同的!什么是错的,好的?坏的?都不是,是不守规则的!荒唐的规则造就荒唐的群体!!!灵堂的第二场你来我往的讨论vs讲述,印证了挑毛病永远比做事儿更轻松也更容易找到附和者。 最后警察的自我救赎和忏悔换来的是众人的三分钟鸡血鸣志,又是再次给这群小丑一记哭笑不得的大巴掌。

       人善人欺天不欺,无需过多解释也不必妄自烦恼,花了麻木的三十年和一张死亡通知书才换来短暂的生,无暇欣赏黄昏的美景,难道还会枉费生命去对话与狭隘之人?

       生命是多么短暂,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退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渡边公园换来三分钟热度的鸡血不会引来现状的任何改变,这世界一如往常。然而渡边公园中的孩子们或许会植根一个声音——不晚,在生命结束之日前,用热情去面对,这便是“生”的意义吧。黑泽明讽今的同时,还是对将来给予了希望。

 5 ) 叙事独特

    各路电影大师里,黑泽明应该是最没有争议的。其他人,因为风格差异,总有人喜欢有人无感,但黑大师的靠谱之处在于,不管拍什么,他首先致力于把故事讲得生动、细致、引人入胜,不会拍着拍着,就把观众甩到后脑勺,让人如坠云雾。
    一直很认同徐皓峰老师的说法,“故事就是观念。所以要讲故事,不要讲观念。”我觉得,这句话真的是业界良心,应该作为一个行业底线,也是导演的基本诚意和水准的体现。
     其实写小说也是同理(所以我不会)。
    
    《生之欲》的故事线索很简单,但又十分别致:三十年来一直循规蹈矩的公务员渡边,突然得了胃癌。儿子不亲近,工作没激情,剩下的半年时间,他不知该如何过下去。
     为了不至于等死,渡边想尽办法。他找到末流的小说家,对方带他逛遍了声色场所,可惜,渡边没有从中找到意义;于是,他换了条路,开始接近年轻的女职员,这让他感觉到了活力,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处处苦缠人家,到了让人厌烦的程度。
    不过,追寻总算还是有点收获:受到女职员的启发,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生活目标,那就是,帮助妇女联合会,建一个儿童公园。

    有意思的是,到这里,电影的镜头直接切到结局:渡边死了,死在刚建成的公园秋千上。
    然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灵堂里:来给这个平民典型吊唁时,副市长争功、同事们种种猜测、妇女联合会女人们的回忆、儿子的悔过痛哭……遗像里的渡边,平静地看着这一切。
    灵堂里的这一段,长度占整部电影的三分之一。用这种拼凑的方式,把渡边建公园的过程讲了个清清楚楚,各人的立场和心思也展露无遗。如此安排,实在是大大地出人意料。

     电影的旁白,也十分个性。故事开始,镜头扫到满桌子文件背后的渡边,这时,画外音响起:这就是本片的男主人公,不过,现在讲他的故事还为时过早,因为他此时还在想方设法打发无聊的时间,生活对他而言,还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人物的空虚无力,电影前半段,此类旁白频频出现。不过,随着叙事不断深入,情节越发精彩,观众情绪被自然带入,慢慢地,几乎不再有画外之音,中间的过渡十分自然,看时浑然不觉。

 6 ) 生之欲:寄世丰俗

现代社会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真理倒置,当我们清楚地看到“规则”理所当然地演变成了“潜规则”,“无为”不可思议地化身为“作为”,我们即使不会无动于衷,也可能会在一声叹息后随波逐流。灰色地带中,不成文的游戏规则绑定了我们将会走的方向,这不同于我们未涉其中时想要走的方向。灰色地带中,歪理凌驾于真理之上,我不能将之称作为“缪理”,因为它存在着,并且让人从心不甘情不愿的状态升华到了趋之若鹜的境界,所以可能有其不足为外人道的合理性。回过头来想想,如果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那样苟且偷安碌碌无为的话,生活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充满了可爱的色彩。正所谓“人各有志”,腐朽的人可能存在两种,一是已经爬上了一定高度的位子,掏到了金饭碗,无忧无虑朝南坐的那些人;二是经历了挫折遭遇了困境,心态就急转直下,变得自暴自弃的那些人。他们选择了屈服于命运,而不是驾驭着性格,腐朽终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归宿,在我看来,“生活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即使有那么多漏洞和瑕疵,可我始终信奉海明威的箴言。我们为了美妙的东西而活着,那美妙的东西是“有迹可寻的简单爱”,是“观透其中的恍然悟”,是“独善其身的静夜思”,点点滴滴都能令我们欢愉、悲伤,品味着来之不易的幸福。即使天空是灰蒙蒙的,我们的心还是敞亮的。生命的可贵,在于它无法重来也无须重来,我们不断地在创造,装点着自己的小天地,等待着未知,十分神圣而有趣。人之为人,非在其思、其念、其图,而在其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是因为他们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为了自己而真正活过。人的作为可以被理解为自己掌控着生活的节奏,干了一些自己觉得满足快乐的事,无论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罢,但求实实在在,无愧于心。我们总是怀揣着大大小小的梦想,期待着努力着让梦想照进现实,可梦想之所以为梦想,是由于你还在同她谈着恋爱,却远未到牵手赴礼堂的地步,现实中梦想常常是一段美好的遐想,人们无法痛快地拥抱亲吻她。可我们不能就这么把她遗忘了,她是如此美好而神秘,值得我们不懈追求,将彼此间的距离不断拉近,因为梦想的亲近闪现着“生之欲”的灵光。

感谢黑泽明,是他呈现了林林总总的生态,让电影凝练了生活而变得更加深邃真实。渡边勘治在市政厅的市民科担任科长一职,面对垒得比他人还高的资料文件,三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兢兢业业,堪称可歌可泣的勤政楷模和典范。殊不知,坐在桌前、一边审阅着文件一边敲着图章、枯燥乏味的工作使他每每忍不住去看一下自己的手表,好像学生等待下课铃声似的,任凭时间在他机械化的呆板和自怨自艾的苦恼中尽情流逝。他就像同事们暗地里给起的绰号“木乃伊”一般,浑浑噩噩的,没有一丝生气。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老老实实地保住职位,而保住职位的最好方法,就是一停二看三通过,其他什么也不做。他之所以不愿请假,部分原因是这不会让人发现没他也行。人与人之间的疏远隔离,使得周遭世界笼罩着无处不在的冷漠,附着在官员们身上,乌烟瘴气却无法将其打散。于是,市民们只能一次次的无功而返,无奈于蔚然成风的、事不关己相互推诿、故作姿态的官僚习气。在大势所趋之下,渡边也选择了继续沉沦,放任自流,泯灭曾经闪亮的生命之光,让随机应变转为一成不变,把工作宗旨毫不犹豫地统一为习惯。但当渡边隐约得知自己罹患胃癌、将不久于世的时候,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惧,令他无法再如往常一样平静。他没有徘徊在熙熙攘攘的街道,而是出于本能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企盼着温暖的慰藉,可他没有料到等待他的是儿子和媳妇的唯利是图想入非非,下一代的自私让他不由的心寒。渡边孤独无助地望着妻子的神牌,追忆着独自抚养儿子的一幕幕,而此时楼上传来夹杂着西洋音乐的嬉闹声,翻阅往事的渡边仿佛听到了儿子的呼唤声,他激动地往上爬,可迎接他的却是一声如同当头棒喝般的“把门关好”。儿子的漠不关心、不近人情,不禁让人慨叹 “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空荡荡的房间中,无尽的悲凉甚嚣尘上,徒留一片落寞憔悴的背影,渡边关上的是他家的房门,也是他向儿子难得敞开的心门。可怜的渡边再也无法招架内心积压的哀愁,像只受惊的兔子似的钻进了被窝,毫无顾忌地呜咽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渡边恐怕感觉到了死神的脚步声正悄悄掩盖心脏的跳动声,那慑人的力量打破原本的沉静,可是他又似乎无处遁形,无法来排解生不如死的苦涩滋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那种很可能导致一念之差的时刻,他没有服下安眠药,没有万念俱灰,可见他是多么渴望获得救赎,驱散内心的困窘和迷茫,想要找到生的出路。不过,漫长的两点一线的工作和生活使他几近彻底被体制化,丧失了对于生活乐趣的孜孜以求。孤寂的渡边没有朋友,无处话凄凉,几乎没有人真正在乎他的感受。面对绝境,渡边只好简单地选择放纵,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短暂地麻醉自己。而在那个世界中,苍老古怪的他显得是多么的不伦不类,一宿的放纵带给渡边的只能是身体的疲惫和更深的空虚。在浮华的歌舞升平里,渡边动情地唱起了江户时代的民歌“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褪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谁都不知明天事;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黑发还没褪色前,趁爱情火焰还没熄灭,今天一去不复来,今天一去不复来”。没有娇柔做作,没有无病呻吟,每一个字在渡边的嗓音中行云流水般地产生共鸣,花花世界在他低沉的歌声中神奇般的屏住了呼吸。渡边哭了,久违了的爽快在苦涩中游荡,令人在黯然神伤中不胜唏嘘。

有丝竹之挠耳,无案牍之劳形,经过了疯狂的一夜,渡边有点开朗了,换上了新帽子,并幸运地遇见了东洋这个个富有热情与理想的年轻女子,他被这个鲜活的生命打动了,“纸鲢鱼”咬碎了“木乃伊”的层层绷带。渡边开始深刻反省自己的内心,道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困惑,后来他微笑了,在别人的生日派对上,他终于释放了,生命在微妙的顿悟中重新焕发了光彩。即使生活裂变的如此不幸,仍然要勇敢面对苦中作乐,不能被压抑本身所击溃。“只要有决心就能行”,怀着这样的信念,渡边奔下了楼梯,向着自己的目标进发。他没有背弃自己的初衷,没有遗忘自己当初是为了什么才迈出坚定的步伐。他重新上路了,挺着他的是的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般痴狂的勇气。渡边思考着,斗争着,不露声色地以牙还牙见招拆招,使出官僚主义的独门绝技,让上层人物气不打一处来,却又使他们两手一摊徒呼奈何。领教了渡边那特立独行的死缠烂打,就连黑道老大在面对他时,也只能板着面孔,端起副标志性的帮派架势,一顾二盼三回头,不屑的眼神打了点折扣。想来,渡边已将自己的小科长角色演绎得不容置疑的顽固纯粹,那种耿直不屈一身正气令诸位高端人士放下了阻挠的锁链,蚊虫横行的水沟在渡边的最后一搏下修建成了美丽的公园。伴着晚霞的余辉,冒着雪,荡起了好久不曾如此亲近的秋千,渡边唱着青春之歌的咏叹调,与木乃伊岁月作返璞归真般的告别。死灰复燃的他仿佛自己在心中默念:既然死神必将乐滋滋地带我远去,何不让我重拾目空一切的勇气,老夫聊发少年狂,去争取,去抗争。再见了,薄薄的面子!再见了,轻轻的孩子!为了让奄奄一息的斗志再度燃烧,我义无反顾地选择“无愧于心”,那种感觉宛若回到了那天不怕地不怕、天真顽固又怡然自乐的童年。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承载着这种由死而生、自生赴死的转折所赋予的大义凛然,渡边勘治为自己的点滴付出感到很快乐,他吹响了鹧鸪天上油印的奏鸣曲,将平庸的悲剧化作了一场圣洁的洗礼、一部小人物蜕变的史诗。

在渡边离世后的灵堂上,黑泽明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众生相。有记者采访风尘仆仆赶来吊唁的副市长,可那位高人竟大言不惭得神乎其神,将功劳都照单全收于自己和公园科的名下,把渡边毫不客气地边缘化。在采访完后,这位先生还对此侃侃而谈,其想要遮掩心虚的歪脑筋已一目了然。而此时,上司和手下的心照不宣一唱一和,倒也联袂串起了一出即兴短剧。这则“官场现形记”令观者在鄙夷之余,不禁暗自偷笑。“官”字,从构词上解释,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同一屋檐下,将两张嘴潜移默化、鬼使神差般地缝到一起,对外统一口径,说着那些似人非人的胡话。当一群投诉臭水沟的居民前来悼念渡边,声泪俱下时,那位副市长不想自讨没趣,只好离开那个在他看来必须要去、也最好快撤的不详之地。上级走后,跟班们破天荒地开辟了一场摧枯拉朽的“罗生门式”的追忆大会。最开始说的都是假话中的假话,这些是他们平日里练就的盖世神功,听起来颇有点喜剧效果。但慢慢地,随着醉意渐浓和事实深入,一时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家的心扉开了一个小口子,挤出了些心里话。他们貌似被渡边的行为所感动,这种感动几乎使他们自己也飘飘然了,仿佛在经历了搭桥手术后,会为回光返照般的觉醒而深深自豪。这帮衣冠楚楚的乌合之众借着酒劲,信誓旦旦地要脱胎换骨,不忘今日之心情,齐刷刷地粉饰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硬是把自己掀个底朝天。但当明日的太阳又照常升起,昨日酩酊后的慷慨激昂早已灰飞烟灭,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一样,一切又都恢复了常态。冠冕堂皇仍然是雷打不动的注册商标,是一呼百应的风向标,镀金的唇舌沉重却伶俐地翻滚着,镶出了恣态,嵌出了萎风。

当市民又投诉某处水沟问题时,新科长不假思索的回答“去土木课”。这时一个人拍案而起,用愤怒的眼光盯着他的新上司,但终是一言不发,颓然地扶起那把摔倒在地的椅子。这是他的无奈,也是大多数人的无奈,拍案而起乖顺而坐,敢怒而不敢言。影片中,没有人能真正够格戴上渡边的新帽子,一根筋的“末日渡边”默默守护自己的信念稳步前行,拂袖而去,而后辈们依然是说一套做一套,拔剑四顾心茫然。你可以争辩它的是非,你可以批判它,鄙视它,嘲笑它,然而却是那个“四次元”难以改变的事实。信心和决心是有差别的,它就好比是卓识与胆识,信心是心血来潮的一腔热情,敏锐地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而决心像两把刀插在胸口,时时刻刻鼓舞鞭策着自己,近乎刻板地尊崇内心的响应。我在想:当我自己步入了那个境地,是否也会无法反抗,无力改变?是否也会被体制化,呈现某种“以自己从前的眼光去审视都会看不惯”的状态呢?人们常说“在其位谋其职”,到了那个既居高临下又寄人篱下、怎么坐都不舒服的位子,等待我的会是“事与愿违”吗?人的立场或许会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轴上波动,可我们不应该动摇内心的诉求,我宁可毅然决然地,选择天真,不撞南墙不回头,用卑微的形而上的赤诚,去体察一颗颗焦灼渴望的真心。生之欲: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拾得起自己的童心,充满热情去追求幸福,在知足的梦乡里流着口水,让遗憾在梦幻中雕刻浮光,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短评

父亲节观影。占据画面中心的失语者:没有诉说的欲望,没有诉说的必要,就算诉说了也得不到理解,就算诉说了也不再有人听到——生命的解释权终将留予他人。在车流中穿行,在舞池中失神,爬行着登梯追忆,佝偻着奔走乞求。拨开一切前景所遮挡的,是他窘迫但不愿闪避的双眼,而后景是被生机勃勃的假象笼罩的现世。魂魄在秋千上一直荡,荡去他所向往的落日天空,他终其一生也未曾留意的自由天空。

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重看#世上最会拍群像(调教演员)的导演之一,龙套也充满故事,后半段借用「罗生门」模式,众口闪回,开启室内群口先河,官僚机制之陈腐虚伪与人心之自私丑陋,半世纪验证经典普世意义;剧本绝佳,演技超然,已成志村乔忠粉;生命虽终究寂寞,在死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焕发另一种「新生」。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电影演到一半他死了,电影演到一半他重生了,happy birthday to you!电影开始时他已经死了三十年,电影结束时他却伴着每一次秋千的摆荡得到了永生。形式结构经典,前半段如木乃伊独自苦寻生的意义,后半段升华后静静俯瞰众生死相(并由此将生死之意从个人过渡到全社会),有如将死生顺序颠倒,与主题相合。以温柔的姿态做出最犀利的现实批判,令在场之人哑口无言。伟大的电影。

9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志村乔的表演令人感受到一种五雷轰顶般的震撼,但就是很容易跳戏到吴孟达....不太喜欢后半段的室内罗生门步步传递出的“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主题,显得说教味太浓太直。总之,还是我私人的黑泽明前三,太多触动人心的时刻了。

12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B+】叙事方式非常大胆,即便放到现在也不会有几个导演敢这么拍。主题简单动人又不乏深度,既有对个体的思考又有对整个社会的拷问,看的人阵阵心酸。不过若是藏的再隐晦一些,我相信会更好。

13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很大胆,不到三分之二处突然拿掉主角,后一个小时真的有与《M》的异曲同工之妙!人无论生死,都是存在别人的记忆里,像一个拼图,拼出完整的故事。里面讽刺各种部门先不提,光是这种“不知为何而活”的悲凉,就无法言喻...

1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生之欲》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即便抛开电影对当日日本政府麻木现实的剖析和批判,从人性苏醒的角度也一样伟大,而单就电影结构而说,也足以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继承了《罗生门》开启了《十二怒汉》。主题歌“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褪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悲观而积极

20分钟前
  • 黑刀
  • 力荐

再健全的体制如果没有人的热心、人的激情,就会变成物的罗网,使一切“可为”变成“不可为”,而个体和社会都沦丧为“木乃伊”。我们随时都可能死去,”谁也不知明天事“,请为”生之欲“谱”留芳颂“。那空洞骇人的眼睛化为快乐的秋千,黑泽明通过倒写《公民凯恩》在官僚体制内和生命本质坦诚相见。

23分钟前
  • xīn
  • 力荐

个人心目中黑泽明最杰出的电影,同行朋友评价说“后劲太大”。这种电影,看一部少一部,看到就是赚到。世界没有进步,电影也没有进步,我无法相信一部讲故事的电影,能做的比《生之欲》更好。说理蕴含在叙事中,因此显得格外通透。每个人都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思考如何抵抗庸俗的生活。当你的生命只剩半年,你会怎么做?——这是每个人都听过但无法给出确凿回答的问题。黑泽明不仅提出问题,他还给出了答案,这答案不仅领先于观众(叙事技巧),而且每一层次的回答都是对之前的超越(主题)。从后悔到享乐再到认真生活,最后落在对政府及个人辛辣无情的批判。每个人酒后都振臂高呼继承遗志却无一改变,而真正觉醒的人无非也是独木难支、黯然神伤。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现实主义。人生的真相就这样向我摊开,印证了心中所想后也难免要陷入深深的失落。

24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前半段是自省,后半段是讽刺。重要的在于很多人是无法教化或感动的。不过儿子的戏很有意思,悼念整场都无话可说,虽然是父亲,却一直是个陌生的家伙。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前半段,对生命的思索和拷问引人深思。后半段,看导演抽丝剥茧的功力。

31分钟前
  • 2013
  • 力荐

生之欲!一部关于人生、人性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电影中,黑泽明达到了他精神世界的巅峰。对于生死的精神界定,对于政府的强烈讽刺,对于人性的深度剖析,对于人生的彻底反思,都那么地深入人心,淋漓尽致。个人认为这部片子达到了黑泽明电影的最高峰,我庆幸可以看到如此震撼心灵的一部经典,志村乔的表演理应受到和三船一样高度的评价,这也是三船从开始和黑泽明合作,到最后结束共事为止,唯一一部没有参与的影片。即使是5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依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芒,时刻照耀着你我内心深处的面孔。

35分钟前
  • 润物
  • 力荐

一个低头弓腰言谈卑微的人,他活着时,灵魂已经死了三十年,他孤独地死去时,却在价值满足中得到永生。朝闻道,夕死可矣。从声色犬马的短暂快活中挣脱,背负使命涅磐重生的时刻,所有人都在身后应援高歌。黑泽明打破叙事逻辑,悲凉却又辛辣地呈现灵魂的复苏和官僚体系的僵化。自古实事高层懒得做,底层做不动,当一人跳出来以螳臂只身推动人浮于事的巨大官僚机器时,他值得所有白雪温柔相送。少为碌碌无为找借口,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4k修复。

40分钟前
  • 喻鸣
  • 力荐

身患绝症的公务员决定在死前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然后他幸福的死去了。

45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竟然用了后50分钟来质疑、猜测和怀念死者,黑泽明太自信了,按正常套路可能是用成倍的卖惨来博取观众的同情和眼泪,但导演却让渡边的故事线在中段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群与已逝主角有相似身份的人,当然,活着的人,而主题也在吵闹中深刻起来。主角的心理和《新女性》中服毒自杀的韦明有共通性。

47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志村老爷爷的眼睛快要瞪出来了。好孤独。

51分钟前
  • 七 仔
  • 力荐

(9/10)因为《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而知道了这部影片,看了一遍后才知这部1952年的片子对后世作品的影响之大。而作为早期的讲述绝症主角的故事,却是最反俗套的一作,我原以为这个故事会终止于老人和女主一起玩快活地度过剩余时光、或者以建完公园作为故事结局让主角在满足之中闭上双眼,但结果却都不是……黑泽明真的是大师。相比之下,后世的同类作品,却在不断拍出黑泽明在本片拼命回避掉的俗套片断。另外这部作品也让人感叹二战仅过去了几年,日本社会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53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1.内容太丰富了:直面死亡与生之意义(沟通,纵欲狂欢,爱恋,献身事业),官僚体制的臃肿低效,家庭问题,激励与惰性... 2.独特叙事结构:全知顺叙+跳跃留白+旁知视角与闪回。3.志村乔演技入木三分。4.独自下楼的生日歌=涅槃重生。5.景深镜头的细节,街头镜面反照,知晓噩耗后的无声空白。6.秋千结尾。(9.5/10)

5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志村乔的表演已经很像《乱》的仲代达矢了。黑泽明喜欢把原本应当高潮迭起的“动”的部分,用相对的“静”来表现。仿佛一颗悲悯的心,在静静旁观。黑爷是喜欢讲道理的,他觉得电影应该简单易懂,而且生动有趣。我喜欢黑爷,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坦荡,不故弄玄虚。“道理”不会因为你讲得深奥就加深了价值,“道理”是要让人们接受的。中井朝一的摄影无可挑剔,早期黑爷的最爱。

56分钟前
  • 力荐

其实这也是两种自由的选择问题,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理性思辩相比,黑泽明则显得稚气说教。打破现实藩篱去追求灵魂自由固然值得赞扬,但依附于规则来换取具体领域的自由,也是一种饮食男女的人生态度。大丈夫立身于无常世间,只要忠于内心的权衡决定,就要直面得失而无怨无悔【8】

1小时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