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剧情片中国大陆2001

主演:贾宏声  王彤  贾凤森  

导演:张杨

播放地址

 剧照

昨天 剧照 NO.1昨天 剧照 NO.2昨天 剧照 NO.3昨天 剧照 NO.4昨天 剧照 NO.5昨天 剧照 NO.6昨天 剧照 NO.13昨天 剧照 NO.14昨天 剧照 NO.15昨天 剧照 NO.16昨天 剧照 NO.17昨天 剧照 NO.18昨天 剧照 NO.19昨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9 21:18

详细剧情

本片是对演员贾宏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整十年不堪回首岁月的真实再现,并由贾宏声本人及其家人回归各自相应身份参与回首。   贾宏声本是年轻有为的优秀演员,从1987年到1993年,他主演了《夏日的期待》、《银蛇谋杀案》、《北京你早》和《周末情人》等将近十部电影,渐渐小有名气。这期间,他接触并疯狂爱上了摇滚乐,视BEATLES乐队的约翰?列侬为精神之父,然而同时,他也接触了并非摇滚精神内核的大麻和软性毒品。自此,他不再接戏,性格变得极端、偏执和歇斯底里,无法再与其他人相处。其远在东北四平的父母为了不让儿子继续沉沦,提前退休把整个家搬到北京,随后的一切,都像一场似乎没有尽头的战争。   贾宏声于2010年7月5日下午坠楼身亡,时年43岁。

 长篇影评

 1 ) 傻boy

Let It Be&Let It Go
《昨天》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部以真人为原型,讲述吸毒的电影。这样的说法或许不太贴切,它却真正是当年最勇敢的一部电影。影片是对演员贾宏声在上世纪九〇年代,整整十年那段颓废岁月的真实再现。贾宏声八〇年代末开始演戏,他的主要作品有《北京,你早》(1990)、《周末情人》(1995)、《极度寒冷》(1996)、《苏州河》(2001)等,他的名字常和中国第六代导演联系在一起,2010年7月9日贾宏声跳楼自杀,娄烨、张扬、王小帅等导演纷纷表达了对其的追思和缅怀。对于外界的揣测,作为《昨天》主创的张扬说:“贾宏声最后自杀这件事,与大麻、精神分裂没有关系,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他可能就是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不想继续下去了。”

张扬在回顾拍摄过程时说:“这是一次痛苦的历程。”确实,重演贾宏声那段灰色的封闭的经验,并且都是真人真名出演,就好像是揭开旧伤疤,再往上撒一把盐那么残忍。影片让我们更加进入到贾宏声的心灵世界,他的痉挛、哭泣、微笑、愤怒无不牵动着我们的神经。我们能得到某种感应,在某个时刻震颤到心灵,勾起自己的那部分青春回忆。这不仅仅是贾宏声的“昨天”,更是那一代成长于九〇年代的青年人的“自传”,关于爱,关于家庭关于相互理解,总有那么多的迷茫也饱含了那么多的希望。

《昨天》的拍摄手法颇有几分实验色彩,它将个人历史复原成叙事结构的电影,采用了《公民凯恩》式的多视点结构,主客观叙述相结合。影片中贾宏声的身边人,包括父母、妹妹、朋友都有采访诉说的部分,其中就有《长大成人》的主演顺兴,作为朋友的他告诉了我们贾宏声的痛苦,以及对摇滚乐的执念等。我们从不同侧面打听到贾宏声,当然他自己也有坦露心声,只是到最后整合在一块我们仍然不了解真正的他是怎样,也许连他自己也不懂。再有,就是它安排了“戏中戏”的部分,这是舞台和现实的交融,它扩展了戏剧空间,呈现给我们的是更为细腻的心理状态。影片中舞台剧和真实空间的场景转换很自然,甚至光线的变化都很流畅,比如疯人院里贾宏声从黑夜到晨曦的过渡。这样的真实与虚造的换位,平衡了影片的纪实性和间离性。

“她来到我身边,为我指点方向。顺其自然。当我身陷黑暗的夜空,她站在我的面前,为我指点方向。顺其自然。所有伤心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将会有一个答案。顺其自然。即使他们将分离,他们仍有机会看到一个答案。顺其自然。”这是甲壳虫乐队“Let it be”歌词的中译版,这正是贾宏声的心灵写照,他在片中以约翰·列侬为精神之父,进而走向偏执甚至打自己的父亲。他的房门上贴了《出租车司机》的海报,贾宏声便是又一个“房间里的男人”,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日没夜循环观看这部电影和自己演的《极度寒冷》,这些都是一种富有魔力的可是糟糕的生活方式,影片中的那段平行蒙太奇,同时表现了罗伯特·德尼罗和贾宏声的“练枪”段落,非常有魅力,包括相同的踢电视的行为,可能贾宏声就是这样不断迷失自己的。他的房间里还有约翰·列侬的画像,上头有句话是:Yesterday And Forever,张扬说那就是贾宏声。

摇滚乐、毒品、电影似乎成了一些人的标准配置,《昨天》里面,贾宏声听的是当年如火如荼的崔健和魔岩三杰,包括《假行僧》、《黑色梦中》、《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些歌都很精彩,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就这一点上来说《昨天》也是一种文艺参考。关于毒品,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时,有观众看到贾宏声如此的颓唐、挣扎,问到:他到底吸了什么毒品,别人回答:大麻和软性毒品,当时他就感到惊讶。确实,真正摧毁贾宏声的并不是毒品,而是他自己说的:和自己死磕。

关于死亡,王小帅作品《极度寒冷》里的贾宏声是个行为艺术家,他自导了一场“假死”,想要观察自己的死对其他人有什么影响,最终发现是徒劳无功的。这一种濒临绝望的生活态度保留到了《昨天》,一直到他的自杀。也许吧,他的选择是一种理想之死,希望他能在天堂找到宁静的土壤,不用再面对我们这些每天庸庸碌碌、不知生活为何的“傻Boy”了。

 2 ) 窗台的下一站不是地面

窗台的下一站不是地面 ——写在贾宏声自杀一周年 文/碎岁

因为对贾宏声的评价并没有那么高,所以他自杀时我没发言。一年过去,我觉得可以发表下自己的看法了。 贾宏声自杀了。2010年7月5日。对于这样的一个人,他只是应验了大家的预感而已。相信他的父母、朋友,及之前所有看过《昨天》并为之感慨的观众,许多人有过这样的不详感想:贾宏声肯定会自杀! 贾宏声值得尊重,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留下特别值得欣赏的作品。如果有,那只能是《昨天》,那是他与世界最深入的一次沟通,是他生命最勇敢的挑战与最辉煌的释放。但《昨天》的主创,终究是张杨,在演出时,他并未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不想说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件作品,他未达到那种高度。 贾宏声之所以值得纪念和考察,是因为他的死凸显了许多理想青年的溃败,而他的弱点也代表了许多人的弱点,他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首先要认清的是:这是一场悲剧,但祸首绝不是理想,贾宏声是作为社会的牺牲品死掉的,但并不是理想主义的牺牲品。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那他很可能早早被吸毒废掉。相反,在他践行理想的过程中,他曾尝到了生命的真实果实,理想带给他的豪迈、快乐与光荣。 其次要认清的是:这场的悲剧的双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一是个人原因。我们应该承认他的人格缺失(先天娇贵,后天娇惯,一方面圈子堕落风气熏染,一方面自我放纵造就的缺失),在他要和世俗死磕之前,他身上已经沾染了太多世俗的思想,太多世俗的劣习(如他养尊处优的姿态,他在失去撒娇资格年纪的强行撒娇,他对农民和底层人的鄙夷等),他的死磕没有从反省自我做起,故不免夹带杂质,而方向也必然有一定盲目性,除了社会原因,这些也同样注定了这次死磕胜算极微。 这样的一个人:纯洁、善良、幽闭、极端、有英俊的脸孔和高傲的眼神,却又透出些冷漠和空洞;愤世嫉俗、固执己见,有可观前景却自我放逐,身陷囹圄反决不妥协;他伤害着自己,不惜透支意志,他给父母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偶尔夹裹着蜜;他被送进精神病院却变得愈加清醒,他冲出精神病院却最终从楼上跃下……他较典型地体现了理想在市侩中的突围失败,由青春热血的驱动和自然精神的召唤,他试图在稀薄的沼泽建筑家园,却因为自身的孱弱被反噬。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很多观众看过《昨天》会有不祥的预感?因为大家所看到的是一个脆弱、狭隘、甚至有点自私的文艺青年、文艺理想主义者,直到最后,贾宏声都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孩子的特征是要,不是给,由于责任感的缺失,他关于摇滚的抱负只助长了他的自傲,却没有使他变得成熟。他的死磕充满了混乱和盲目,他的自身问题几乎不可救药,而社会问题(恶劣环境)更是积重难返,所以结局已定:混乱和盲目必将尖锐集中地爆发——通过毁灭这种不是解决办法的办法。 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严重问题,于是在那篇日记中他写道:我问他我为什么在这呢?他说这是对你的惩罚,因为你身上恶的东西太多了,必须把这些恶的东西清理出去,你才能彻底干净。我问他我干净了吗?——但青春已经无情地流走了,巨大的挫败感还是将他推到了窗台上。 “你以为年轻是好事吗?青春如同化冻中的沼泽。”——莫里亚克的句子逼着人回首不堪回首,化冻中的沼泽,总会有人沦陷太深。 贾宏声留给了我们什么?坚守理想,否则你将是“毫无目的的奔走的傻屄”;战略反击,像列侬一样,与这个拜金、技术崇拜、违背自然、非正义与奴性互生的社会斗争到底。 此外则是一条教训:死磕世俗,拒绝平庸,就从反省自己开始,铲除自己的魔障,丰满自己的羽翼。——对一个自认理想未泯的青年来说,这条教训更为重要。 不要养成借口依赖症。你是在与现实捉对厮杀,而不是比赛辩论,在你死我活的关口,是没有道理(更不用说借口)可讲的。个人问题是由于社会问题造成的,从发生学找原因确是如此,但过了十八岁,你就再没权利把一切责任推卸给它,让它成为改造自己的挡箭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不仅能发现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问题,人是可以自我教育自我升级的。善良和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一个健全、智慧、强大的自我,才能保证死磕不会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在尚未坐果之时望秋先零。 至少,理想不能成为一种对生活的要挟,更不能成为在亲人和朋友面前拥有特权的理由。 最后,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轻生。如果你在生活中无法排解自己的痛苦,最后一种方法,请试着到网上求助,倾诉、控告、发泄、报复,大量地发,四处地发,留下你的联系方式。 窗台的下一站不是地面,请再相信这个世界一次。

 3 ) 你就是个人——献给世界上所有的贾宏声

如果是两个月之前看这部电影,我可能会异常迷恋贾宏声,且把他当做精神领袖,但现在是两个月之后,跳脱了情绪的怪圈的我,来审视还在怪圈内的自己,啧,真是太残忍了。 两个月以前,我和他一样,听摇滚乐,迷恋后摇,爱beatles,爱惘闻,反叛,不羁,愤世嫉俗,怼天怼地怼一切,我觉得自己牛逼得很,什么也不在乎,什么也不顾忌,我觉得自己和别人都不一样,别人都是闭着眼睛在活,我是睁着眼睛,但今天看完贾宏声的电影,我发现,两个月前的我和他才是那个闭着眼睛的人。 贾宏声和之前的我真的太像太像,极端自我,极端自私,为了实现所谓自我的价值不顾一切。沉溺,幻想,下坠。其实这样的自我实现,是对周围所有人的不公平,对自己,是一种放弃沉沦和自甘堕落,确实获得了快感,但对别人,是一种近乎刽子手的残酷,特别是父母。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就明白了我父母在我那无序、放纵的一个月里的感受,我真的太自私,我可以文艺,可以反叛,可以终日沉溺酒精,但我不可以不顾他们的感受。以前我总觉得,我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无关他人,其实这是最幼稚的想法,贾宏声也这么觉得,但他意识不到这是对其他人的一种伤害,过度的追寻自我,对旁人其实就是一种伤害。 不看这部电影,可能我还意识不到我曾经像他一样的行为是有多么伤人,中途看到关于贾宏声父母的段落,我几次看不下去,我心里在想,我们这样做,确实是获得短暂的快乐了,然后呢?痛苦就留给他们?他们心里想的可能是:我养一个孩子这么大,最后就是这个结果?那你问问自己,你痛,还是他们更痛? 其实这世界上所有和我,和贾宏声一样的人都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对的,但我们就是不自觉去做,就是因为心里没有那道愧疚的防线,我现在要你想的,就是那道愧疚的防线,当你想缩进摇滚乐里,想一死了之,想想你的父母,想想爱你的人,活着才能没有意思,死了连没意思都没了。 也许贾宏声的眼睛纯粹善良,让你一瞬间原谅了他所有的过错,但我要说,纯粹没错,跳下就是错了,没有什么可辩解的。献给世界上所有的贾宏声:坚持住!世界上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等你去做,你就是个人,你就给我好好做个人。不在乎别人感受的做法,是幼稚、是没有担当,能做到妥善地照顾他人情绪并且坚持自我的人,才是真的牛逼!坚持住!!!

 4 ) 一场深刻的自我剖析

       在听到看这本电影之前,对贾宏声的印象仅仅是苏州河中那个满脸陨石坑的粗糙的缺少表情的面孔,以及在媒体中乍然一闪随即消失的他的死讯。

       说实话,对于苏州河这本电影,我不算太喜欢,甚至可以说是不大喜欢。矫情,还有贾宏声那张略显土气的粗犷的脸,应该都是我不喜欢它的缘故吧。

       也许上天是公平的抑或是爱开玩笑的,这样一张看似刀枪不入的粗犷的脸下面,是一个脆弱忧伤的灵魂。

       有些人,注定是循着内心的呐喊而活着,注定是要燃烧自己的,其实他们知道,无论是他们做了哪种选择,无论拥有怎样的生活,都不会快乐。他们永远忧伤,永远在寻找,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本电影的确是贾宏声对自己深刻的剖析,甚至有些触目惊心,相信有许多人会觉得不解和鄙夷,也许只有体会过那种无法挣脱的孤独感和对整个世界的绝望感才能了解那种伤痛。

      而这种伤痛是自己给的,骨子里的脆弱纤细使骄傲变成挣扎,变成自我惩罚式的无力感。我也曾有过压抑绝望的日子,眼里的世界都成了灰色,除了控制不住地想痛哭外无法做其他任何事情。也曾一整天坐在墙角重复听一首歌,脑海中各种回忆狂乱翻滚。

      现实的冰冷和内心的炽热之间的排异反应,只能在内心消化,内心世界的强大可以让贾宏声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生存。他是理想化的,他希望世界如他想象般美好,他希望人们能够和他一样细腻敏感,情感丰富。所以当他看见人们面无表情地穿梭,生活,他骂这世界充满了SB,那么多他在乎的美好和感动,阳光,草地,雨水,音乐,却没有人看见,他痛恨这一切,因为这个世界所追求的是他唾弃的,他唾弃的是这个世界所追求的。

      也许人们会不屑一顾,只是无病呻吟而已,甚至我有时也不禁会这么觉得,但是我明白,那种深入骨髓的忧郁是多么痛苦。

      记得影片中,贾宏声趟在草地上,迎着阳光,念着歌词,我想他是真的热爱生命的,至少是那一刻。当他推开窗,告诉自己,贾宏声,坚持住,我是多么希望他没有离去。

     但最终,他还是没有坚持住,或者,这就是他的坚持



                                                                 猪老三

 5 ) 宏声的死

宏声的死

1

     宏声走了,听到几种声音。
   你去搜一下。最多的是,淫媒的无聊八卦。标题醒目,吸引眼球,足以激发善良人的好奇心。心里痒痒的,要不点进去看看,感觉吃了亏。“周迅前男友”“著名演员吸毒自杀”“破解明星自杀谜团”……媒体最势利,观众最无情。谁会记得宏声出名的时候,迅儿不过是个黄毛丫头,朴树写了歌没处卖。类似的事,在窦唯身上更明显——窦唯不是窦唯,是王菲前夫。唉,怨不了谁,在这个无聊年代,一切可以娱乐,可以娱乐一切。看吧,人家尸骨未寒,无聊的秃鹫一拥而上,给天葬了。这世道,什么都可以当快餐啃掉。腐食动物,嗅到死亡的气息,就俯冲而下。
   有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拍马屁。群众,从来都是盲目的,不明真相的。出了事,人们并不关心到底怎么回事。听一听,乐一乐,就过去了。大伙整天这么累,那有功夫管你的死活。思考,深究?那是有病,在群众看来。宏声和我们,就身处这样的人间。无聊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本身就不严肃,在开玩笑呢,在闹着玩呢。你去争,证明你更无聊,反惹得一身腥臭。
   不无聊了。我想说的是,另外几种声音。

2

     赞叹声。
   说宏声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孤愤一生,决不妥协,怒而一死,以告天下。在物欲横流的年代,还有人为理想赴死,听着就叫人感动。死的那么惨烈,砰一声,可称悲壮了。张国荣南方人,脚着地,还算优雅;宏声是北方汉子,头着地,死了个血肉模糊。“用生命唱了一曲理想主义的挽歌。”是啊,我们活得太物质,爱钱爱得没尊严,有时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总盼望有个什么人,站出来,振臂一呼。他闪耀理想的光芒,给我们希望,给我们勇气,然后自己可以继续物质下去。
   可能吧,我们身上都有理想主义的种子,好像天生容易被这个感动。可宏声是孤独的,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真正理解他。如今他死了,最好不要急着歌颂死亡。宏声有什么理想?不得而知。有,也只属于他自己。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都不错。我们更希望,有人为理想而活,对吧?
   无论如何,自杀所能达到的境界,肯定是有限的。真能超脱或解脱?
   难

3

     惋惜声。
   女孩子居多,尤其是文艺女。宏声长得就是两个字:害人。迷死人不偿命那种。这么帅,这么酷,这么有才华,怎么会想不开呢?可惜啊,真可惜。当年的国荣,如今的宏声,难道茫茫世间没人配得上你?宏声啊,是什么让你感到了绝望?是什么让你无法忍受?是什么让你没了一丝留恋?
   我们知道,宏声做事很认真,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感触,死前还在准备演话剧。他一直试图证明自己,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是个有梦的人。人没了,梦断了,怎叫人不痛惜?
   上回,看完《昨天》,观众起立鼓掌,许久。我老婆在一旁老问,为什么自杀啊?为什么?我说,不知道不知道。失望了吧,偌大世界容不下一个人的失望。去另一个世界,就会有希望么?

4

   劝告声。我猜都是上了岁数的街道大爷大妈,呼吁给明星做心理治疗!孩子,千万别吸毒,要有抗击打能力,别受了冷落就自杀。好心人有个特点,善恶标准单一,喜欢把事情简单化。仿佛“听话懂事”可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我不敢冒充理解宏声,但是,宏声和一般明星还真不太一样。港台韩国那帮俗人,想红,想挣钱,想要鲜花和掌声,有人尖叫就觉得自己成功了。说的不好听,他们满脑子主流价值观,没有内心,没有力量,没有真正的艺术追求。一张嘴,全是“依依呀呀”的感叹词。流行明星嘛,花里胡哨的,不都是那个傻样么?
   宏声早就红过,有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如果没头没脑,不那么较真,胡乱演下去,成个角儿没任何问题。坏就坏在,他还拥有一颗丰富敏感的心。这就不好办了。他会反思自己,总想做到纯粹,做到最好。凡是能实现的梦想,都不叫梦想。梦想是无止境的。到最后,总是向孤独开战,向虚无开战,一个人死扛。其实,不光是宏声,北京那帮文青都是如此。崔健、张楚、窦唯、何勇,唐朝等等,听到别人喝彩,他反倒慌了,觉得那不是自己,不是我想要的。你去问窦唯,还在乎名利吗。爱谁谁,听不听是你们的事,做不做才我的事。宏声说过,你觉得生活真的跟钱有那么大关系吗?他们都是听从自己的内心的人。
   索性放开了说吧。港台庸俗明星和咱们的艺术家,区别大大的有。那些明星是在装,摆个样子给你看。你只能往上看,千万别往下,下面全露着呢。他们一边表演,一边盯着你的钱袋,想尽办法感动你,以便拿钱。和商人没什么两样。这些人,一面装神,一面弄鬼,最怕别人知道他是人。刘德华就不敢承认已婚,成龙整天眼泪汪汪爱国,周杰伦除了秃头几乎没缺点,要把阳光的一面给你看。最近,那些奶油偶像更是轻声细语,像是刚生出来的,阳光灿烂,生怕露馅。他们不容易,装得挺累。或者说,他们是妓女,不提供真情实感,只提供奔放感,拿钱办事。
   我们的艺术家呢,渴望表达真实,渴望真实的表达。像宏声,总是太当真,太把观众当人。他指责父母,骗了一辈子人都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宏声不想骗人,觉得电视节目太虚伪,希望拿出真实有力的东西。就是说,他要先感动了自己,再去感动别人。而不是简单的追名逐利,或混口饭吃。这种求真求实的态度,在日益浮躁的今天,已是稀缺。可谁要看你的真相和真实?注定了孤独和痛苦。
   他孤单,却被人崇拜,于是转身离开,寻求出路。其实,他所要抗争的,是整个世俗世界。世俗最可怕,最强大,杀人无形。

5
     宏声超脱了吗?恐怕没有。
   有两种人,也许可以超脱。一种是伟大的哲人或仁波切,看透了,看穿了,拥有强悍的思维体系,用来对付整个世界;另一种不识字,压根不用思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服从自然规律,顺从天命。
绝大多数是我们这样的,读了点书,又没读透,不上不下,想不通,还要想,不甘心,苦了自己。宏声,是我们当中最突出的一个。我们太软弱,会妥协,不断调笑自己,以求适应。可宏声就是不妥协,玩命死磕。坚持啊,坚持到最后,是一个死。
   有时真不知道,谁更勇敢?活着,还是死去?

6

     漫骂声。
   不是骂宏声,而是骂害了宏声的人。她们说,是第六代害了宏声。给他吸毒,让他演颓废。他深陷角色,出不了戏,无法自拔,最终致死。
   “你们满意了吧?”好像人家是存心的。
   国人有个奇怪的逻辑:孩子学坏了,不怪孩子,怪孩子的朋友带坏了。我们推卸责任,是从小养成的,从父母那儿学的。多省事啊,找个人承担责任,省得花心思理解孩子的想法。我问你,崔健第一个玩摇滚,他吸毒了么;贾樟柯是第六代的旗帜,他吸了么?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吧。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环境无法从本质上改变一个人。宏声吸毒,有他自身的原因,比如虚荣、赶时髦。并且,吸毒和自杀没有必然联系。冒昧再问一句,难道吸毒就是害人?
   另外,谁跟你说第六代颓废。电影的第六代和文学的新生代,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不再宏大叙述,开始转向个人,说出自己的故事。我觉得,这是巨大的进步。可喜可贺。拍导弹上天,不如拍鸡蛋下锅。重视个人感受,回归日常生活,无比正确。个人天地,大有作为。咱活得琐琐碎碎,活得那么残忍,那个要你的千秋大业!说了那么多年的“大话空话假话套话”,也该说几句真话了。如果你从第六代看到了颓废,那是因为还原了本来面目,被自己吓着了吧?
   宏声是第六代爱将。前些天,一帮女的在讨论:王小帅娄烨张扬等人,串通好了,陷害我们宏声。尤其是那个张扬,安的什么心!愣是把阳光少男,害成了中年颓男。排练《蜘蛛女之吻》给他吸毒,拍《昨天》又让他无法自拔。死了也不放过,还用来炒作《无人驾驶》。大声疾呼:抵制毒品,抵制张扬!
   应当承认,这些女孩很有慈母心,很有想象力。看多了言情剧吧,把张扬想成狠角色,花十几年陷害一个大帅哥。太能编了。他真有这个耐心,可以去写《本草纲目》。

7

   一部《昨天》,我们看到两个不同的人:沉思的张扬,沉默的宏声。拍摄的时候,宏声说,我不这样啊!张扬就劝,怎么不明白,这是电影,是作品啊!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北京最好的玩的时候。摇滚乐横空出世,校园里飘着诗句,有人为艺术痴狂,有人为真理奔走,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诗意,总觉得可以改变世界。大家一起动手,世界就会美好起来。相信美好,并为之努力。年轻就是一切,谁也无法阻挡!你听宏声喜欢的The Beatles,静下心来听听吧,立马回到理想主义的年代,左派,世界大同,个性解放,要做爱不要战争……那种情怀,现在越来越淡薄,几乎陌生了。
   张扬和宏声,一同经历了那个年代。突然开放,革命理想轰然倒塌,西方思潮汹涌而来。从无到有,刚刚接触西方,自我意识慢慢觉醒,人们茫然失措又满怀希望,不顾一切地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原以为自己一无所有,就这么穷苦一生吧,忽然感觉可以拥有一切。太刺激了,太新鲜了,各拿各的,各走各的。容易把西方想成天堂,容易把事情做到极端。海子抱着诗歌卧轨自杀,余纯顺一步步走向荒野,年轻人咬着方便面玩起了摇滚,大学生追姑娘要写情诗。生活在别处,梦想在前方——有人辞掉工作抛妻弃子当球迷。多热闹啊,你方登罢,我方登场,目不暇接的文化狂喜。
   但是,再灿烂的高潮,也毕竟是高潮,不过是个瞬间。很快,几乎一夜之间,主流价值观席卷一切,人们变得务实,苦心钻营达到发财梦。从要求世界大同演,变成要求更高的工资,更好的住房。曾经以为永恒不变的青春状态,已经不可避免地飘走,或者说被网络和金钱所代替。可我们不会忘记,愤世嫉俗的小伙,纯情浪漫的姑娘,波浪发,大音箱,昂首嘶吼的歌声。
   疲倦的面孔,迷惘的神情,心底燃烧的熊熊烈火。集体喷发之后,时代归于平静和平庸,他们所做作为也许毫无意义,甚至有点可笑,但你不得不承认,那便是青春难得的愤怒和放纵,永远闪烁动人的光芒!
   《昨天》说的就是那个年代的青春。英文叫Quitting,放弃,离开。张扬是想告别青春,走向成熟。黄粱一梦终要醒。从始至终,他都是以反思的态度来拍摄。电影里,宏声不单是戒毒,更重要的是戒除“愤世嫉俗”的人生态度。就是那种,别觉得自己不一样,看不起这个,看不惯那个,连自己的父母都觉得太土太平庸。终有一天,你会发现,父母是伟大的,他们心中有爱,相互温暖,隐忍而坚毅,默默关爱子女,默默承受命运。终有一天,你也会发现,自己也不过是个人,是个人,是个平凡的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穿时髦的衣服,可以哭也可以笑,受不了的时候还可以求人……”
   于是,我们看到一条清晰的转变轨迹:行为古怪,不愿接戏,骂人傻剥衣,扇父亲耳光——听疯子影迷唱小草,受不了求人,深夜觉醒,捡起地上的垃圾,融入家庭生活,最后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意味新生。我们看到,虚荣做作装酷的宏声,终于洗干净了,变成了戒毒戒酒理解父母的宏声。不变的,是他的敏感和脆弱,以及内心的无限诗意。
   张扬在反思,他也想帮助宏声反思。他把宏声还原成一个普通人。发现没有,张扬骨子里是个传统的人,不可能像宏声那么决裂,一头撞死。《洗澡》《向日葵》《落叶归根》张扬都在强调传统,歌颂相互理解,从父辈身上看到了点点滴滴的光辉。如果青春是场战争,你可以说,张扬在撤退,宏声还在坚守。一部《昨天》,我们看到了张扬的知识分子情怀。宏声呢,看不清,也听不到他的内心。

8

     我觉得,宏声不是个俗人。
   何谓俗?普通的,一般的,大家都有的。人不能太俗,也不能太脱俗。太俗了,别人怎样,你也怎样,一辈子鹦鹉学舌,一辈子人云亦云,活得没了自己,白活了——到最后连模样都变了,一张嘴,一抬头,便是市侩和势利的嘴脸。
   宏声不俗,他在追求诗意和浪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可以说,宏声这辈子都在与世俗抗争,向庸俗开战。从衣着打扮做起,很潮,敢穿,好像无视俗人的目光。与他上街,不怕跟丢了,随着众人惊讶的目光,准能找到他。他让你过目不忘,看了又看,不敢靠近。他想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是不在乎,而是太在乎,内心是紧张的。
   人,尤其在年轻时代,特别厌恶平庸。宁愿轰轰烈烈一下炸开,也不愿唯唯诺诺一辈子。越老越怕死。年轻人不怕。说白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想在异性前面表现自己。染发、打眼、纹身、蛤蟆镜、挖破牛仔裤……别的不管,先从外表上区别他人。故意叼烟,骂骂咧咧,用流氓相来掩盖内心的虚弱。
   当然,我不是说宏声一直处在叛逆期。他有那种愤怒的状态。多少人一事无成却失去了童真,多少人接受一切失去了愤怒。宏声与一般地铁里看到的“型男”不一样。他一方面敏感脆弱,另一方面苦苦坚持。
   矛盾啊,不可思议,不可调和。脆的地方极脆,轻轻一下,将他敲碎;硬的地方极硬,宁死不屈,一遍遍地死磕。朋友说,“他这个人有点极端,拿喝酒来说,三瓶正好,非要喝到五瓶才成。”做什么都比别人过,不愿向世俗低头。
   本来这样的性格可成大事。好的艺术家,无一不偏执。可叹,宏声太严肃,几乎不主动开玩笑。面对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最好的办法是幽默。黑色幽默是润滑剂,保证你不被现实绞杀。还有,《昨天》里还故意回避了爱情,爱情不能保佑你,但可以带你走入世俗世界。宏声就是这么拧,不缺女人,也不稀罕女人。
   说到底。宏声之所以这么痛苦,在于他有才,才分还不够。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什么是牛B,想做到牛B,却无法达到牛B,造成梦断人间。性格又倔,无法承受梦想之破灭。
   艺术家,要靠作品说话。如果自信,有独特之处,去做就好了,终有一天会征服世界。即使谁也没征服,也能获得创造的乐趣,不虚此生。崔健、左小诅咒、窦唯、刘震云、王朔、朱文等等,那个不偏执?可他们有才,遭到世人的承认。宏声呢?
   别以为我在嘲笑宏声。错了,我一鼠辈,无名无姓,哪有那资格。我想说,在宏声身上,恰恰可以看到我们的影子。都在冒充文青,我且问你,别躲,你有才吗?你自信吗?你够偏执吗?你有真正的货真价实的独立见解和人生感悟吗?你苦苦追求的是什么?你咬牙切齿的又是什么?如果你也感到钻心的失望,该怎么办?死个壮烈,不连累他人,还是苟且偷生,平庸一生?从爱上摇滚爱上艺术那刻起,就不知道怎么会开始,也不知道会怎么去结束。
   亲爱的,别去打听丧钟为谁鸣。丧钟为你鸣!
   

 6 ) 昨天,那个孤僻的人

       今天终于完整地看完了《昨天》,很多思考,很多矛盾。它不单单是一个关于戒毒的故事,关于家庭矛盾的故事,更折射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中的冲突,挣扎。
    首先我想表达一下个人对贾性格的看法。电影中他的同事和朋友提到他是一个虚荣的人。但我不这么认为。他所追求的所谓虚荣和现在人们口中的虚荣并不一样,他对于这种虚荣的追求并不是物质上的追求,而是精神上的追求,对于另一种生活方式和状态的追求。他一直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他知道他不要的是什么,那便是世俗的,物质的,被束缚的,传统观念上的东西。他一直在抵制一些东西,但是却又发现他所抵制的东西确是他一生也无法摆脱的东西。人饿了要吃饭,但是摇滚乐不能当饭吃,理想也不能当饭吃。这可能也成为他内心无法解决的矛盾。对于艺术他总是要求完美,近于苛求,但是却有些难以到达自己内心的标准,得到的是嘲笑。他否认自己过去的影视作品,认为他们虚伪,他拒绝接戏,因为他认为那些导演拍不出什么好东西。他拒绝和别人沟通,甚至和父母沟通,因为他认为父母无法真正理解他,甚至都不能完全信任他。每当他出现精神上的波动,父母就会怀疑他又吸毒了,但他也疲于辩解。他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无法完全信任他,这种不信任也加深了他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他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父母的孩子,因为父母所想问题的方式,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他都截然不同。
    我最喜欢的是他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穿越在大街小巷之中的画面。只有那个时候,他才能真正找到一种存在感吧。父母总是会跟在他后面,这样相反会加深他的不安。有些路只有自己一个人去走,就算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只能自己去承担的。父母没有办法代替他完成这一切。父亲给他买了新的自行车,但是它说这车后座不好,前面也不好,铃也不好,父亲说这都是新的刚装上去的,他说不好看,全给拆了。大概他不喜欢束缚,讨厌累赘。为什么新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珍贵的呢,为什么就不能喜欢旧的,残缺的东西呢?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听长辈的话,要懂得在老师面前表现好,对同学要开朗,友善。为什么开朗的,友善的就一定是好的,沉默,内向,思维怪异的就是不好的?这都是谁定的标准呢?有人愿意说话,有人愿意思考,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很多人的观念错了。电影中有首歌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但是我觉得孤独并不可耻,孤独没有对与错,只是很多年长的人会知道,这个社会对与孤独的,特立独行的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回报,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儿女成为殉道者。
    下雨的时候就一定要躲起来,病了就要看医生,摔倒了就要哭,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有人选择躲雨,有人选择淋雨,这都是选择。有人选择安逸,有人选择漂泊,这也都是选择,没有对与错。
他喜欢湛蓝辽阔的天空,他认为人们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知道在为什么而活,他们错过了生活中最美的片段,过着的却是苟且的生活,却全然不知。他认为别人都错了,只有他是对的。但是如果你陷入这样一种境地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事实上,在别人眼里,你才是大错特错的人。但是这个时候,你愿意选择坚守,还是妥协呢?至少,贾不是那个妥协的人。
    他喜欢空旷的地方,比如地坛,或许在那样的地方他才能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当他有了自行车以后,便会经常去地坛,可是父母都跟着他,这样应该是他所不喜欢的。父母固然是爱他的疼他的,可是他们并不了解他,也不信任他。其谁现在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的,谁可以发自内心地说你爱自己的父母,并且赞同他们的观念么?父母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接触到的信息让他们成为了那样的人,循规蹈矩,对于事情的看法非黑即白,总认为儿女就应该听自己的。很多孩子们都会和自己的父母意见相左,发生冲突,但是长大之后便会发现,虽然大家观念和看法相去甚远,但是他们毕竟是爱自己的,虽然他们永远无法理解自己,但是我们毕竟能相互关心和爱护,这样就够了。父母无法理解我们的观点,而我们同样也无法理解他们的看法,这是时代造成的,不是哪个人的错。彼此只要宽容一点就可以。难道贾真的不明白这一点么?他当然明白,只是一直困扰他的是,他没有遇到一个能真正和他交流,能理解他的人。爱是不够的,在贾的世界里,理解似乎比爱更为重要。
    再说到片中贾扇他父亲的两个耳光。在我看来,那个是他寻求沟通的一种方式。父母对艺术的理解仅限于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为单位奉献自己的力量,而无关于艺术对人的启迪,沟通,和创造。他们不知道生活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父母的生活重心一直在自己身上,失去了个人的空间和自由,失去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这恐怕也不是他所想要的样子。父母无法理解他所念得披头士的歌词,同样的,贾也没有办法理解父母那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对艺术的看法。他想让父亲明白这一切,明白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自由和追求。他一直对人抱有一种希望,认为父母不是完全无法理解他的,但是事实证明,他还是错了。
    在贾住进精神病院得那一段,一天晚上他说了这样一段独白,也就是认为他身上恶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要在那里把身上恶的东西清理出去。我完全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他完全就是一个过于善良的人,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片中有一个片段,他和好友顺鑫躺在草地上,顺折起一节草捉弄草上面的蚂蚁。他说你这人无不无聊,要是你是这蚂蚁,被人家这样捉弄,你会什么感觉啊。另一个镜头,他和几个病友走在精神病院的走廊里,一个病友扔了一片垃圾在走廊里,他走上去,将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他讨厌自己拍的古装戏,认为自己很假,结果把所有的录像带踩烂了,吧电视机也砸了。后来他决定组乐队,因为他认为只有摇滚乐是真的,演戏什么的都太虚伪。他想问题的方式似乎完全没有受到世俗的影响。按他这样单纯的思维,他恐怕难以融入这个复杂的社会。这里的一段话一直在强调,你就是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这里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但是,贾恐怕永远无法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在电影的一开始,他很讨厌家里人用的肥皂,认为那是农村人的东西,认为它不干净,但是后来,在影片的结尾,他不再排斥肥皂,这其实也表示他被迫接受了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的世俗规律和教条。另一个片段中他因为和护士发生冲突,医院强行将他绑在病床上,怕他情绪再次激动。他叫来护士,护士问他,还狠不狠啦,他说不狠啦,护士问,还吃不吃药,他说吃。第二次医生们给他问话的时候,他终于承认自己是从吉林四平来的贾宏声,承认自己和列侬没关系,说医生护士对他很好。因为他害怕自己会一辈子待在精神病院。但是由于他声称自己见过龙,医生仍然认为他要留院观察。这时候我想起1984中的某些情节,2+2到底是等于几呢?他嘴上妥协了,但是内心,从未妥协。
    我不能把这个电影看做记录片。虽然是真人真事改编的,但是我仍然能嗅到某些台词带有导演个人的某些偏见。情节上肯定也有导演创造的成分。并不是我对于贾的偏爱大过于批判。他确实也有不对的地方,因为他对于艺术对于生活过于认真,甚至是苛求。他没有学会妥协,或者所谓的模糊哲学。这些都源于他内心的倔强,或者说是偏执。他不够宽容,无法容忍和他不同的价值观念。他不愿意去适应社会,然而社会也无法适应他。

    另外,说说电影以外的话题。这个时代容不下孤僻的人,似乎孤僻的人从来都得不到什么好下场。他让我想到荒野生存里的亚历山大,想到窦唯,想到那些个以死来拒绝妥协的人。贾没有学会妥协。他尝试了,他尽力了,但是他失败了。他是一个痛苦的哲学家,一个从内心渴望自由,真相和精神生活的人注定是痛苦的。因为他所渴望的东西,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真正实现。有的人认为他的死对他而言是种解脱。在中国人眼中,死亡不是什么值得谈论的话题,它是一个具有负面色彩的词。自杀更是不太光彩的事。但是对他而言,或许死,才是另一种生。

 短评

不做文艺青年。不嫁文艺青年。不生文艺青年。

5分钟前
  • 筷喜旺
  • 推荐

多年前跟大屏幕看了一次 然后就直接去买了碟子看了50多遍 你试试 能行 这不是行了吗

6分钟前
  • 白大官人
  • 力荐

名叫贾宏声的青年想追求一种纯粹的文艺,却在无意义的人生中抑郁低迷了。而我也早已明白生活的快乐是虚伪而短暂的,只是不知如何是好。迷茫也是颓唐而无意义的,真理可能根本不存在,目前还不知何为终极解脱,除去死亡,但若死后仍是虚无又如何。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片中父母亲无力的哀恸令人落泪。

11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确实是张杨最牛逼的片子,伪纪录片、话剧与电影的形式交织,让人物原型触碰不堪回首的曾经,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表演。永远忘不了那场戏:贾宏声叩问生活的意义,然后打了父亲两个耳光——镜头拉远,灯光亮起,舞台出现,人生如戏。这是一个不可思议、剧力万钧的场面调度,成为我私影史的重要时刻。

13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一个有理想没方向,与现实死磕却显得盲目的孩子,他不是装逼耍酷,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孩子,精神病院不能磨去他的棱角,不能消磨他的理想,不能解决父子间的冲突和矛盾。电影结尾并不是结局,一出彻底没有出路的悲剧,所以十年后才有了结局,贾宏声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理想主义者。

14分钟前
  • 尾生
  • 力荐

賈宏聲很做作~是他自己說的~現在發福成那樣~哎~不靈了~人生要把握好自己呀~再看看她的同學鞏俐`再看看她以前的女朋友周迅吧~

17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贾宏声于2010年7月5日下午坠楼身亡,时年43岁。这才是结尾。

21分钟前
  • lo-fi.akai
  • 力荐

1、他没装B也没装酷,他就是个人2、顺其自然3、最后他听到婴儿哭声的笑声有种过来人面对新生生命的悲悯

25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当耳机里响起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我看见了世界上最蓝的一片天,很纯洁很残忍,清净的一下子让我崩溃了。那一刻起我感觉我是列侬的儿子。这一段反复看了十多遍

27分钟前
  • Cross
  • 力荐

电影式话剧,或者话剧式电影,虽然有些矫情,形式还是挺特别的。

2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人言钱难挣屎难吃,可钱再难挣,也是相对最容易得到的,而贾宏声想要的,偏是这世上最难强求的东西:自由、信任、被理解。『昨天』成全了一大批人的审美和思考需求,却毁了贾宏声,这电影撕开的伤口,看电影的人可以躲,贾宏声躲不掉

32分钟前
  • 我来我征服
  • 力荐

依窝看就是中国式父母和中国式低情商儿子的故事。。每个人都有多多少少的理想情节,但是能整的寸步不让又不会隐藏和回避的人太少了。其实比贾宏声理性化的人多了,但是人家都懂得保护自己以及对别人保有尊重。

35分钟前
  • 球宝宝
  • 力荐

不要做文艺青年的父母

39分钟前
  • 張不吃
  • 推荐

“昨天才知道。海子的妈妈,还会每天坚持读海子的诗,试着一点点的去理解他。”

4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虽然贾宏声确实让人感觉很装,但可能他本人就那样。这电影还是挺让人心酸的。

46分钟前
  • 被迫改名
  • 推荐

我又一次梦见了那条龙,他盘在屋顶上,两只眼睛死死的盯着我,他问我你是谁?我说我是贾宏声,他说贾宏声又是谁?我说贾宏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个演员,热爱摇滚乐,爱列侬和罗伯特普兰特,曾经想成为个名伟大的演员,也想组建一支伟大的乐队。他说你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

47分钟前
  • 傑尼同學
  • 力荐

这电影一开始看得我很慌,因为看到了许多自己的影子,偏执、极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包括和父母的相处也是这样的,虽然当时我很痛苦,但这也不是我如此对待他们的理由。精神病院里的那一段也是戳到我,当初在安定住院的时候也是和这很像,不过条件有好很多,但是远没有这自由。出院后的部分我一直在哭,我也曾无数次充满希望,我的家人也充满希望,重新开始好好生活,但每次都失败了,好在我有在慢慢变好,而贾宏声却永远的离开了。

48分钟前
  • hana
  • 力荐

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贾宏声的死是必然的。绝对的人格独立造成个性的孤独,从而表现的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有点像黑塞的《荒原狼》。但是导演却没着重描写主角的精神世界。这挺失败的。还有结局也不够好。主角不应该对世界妥协的,他应该死在精神病院里。

49分钟前
  • xiaoV
  • 还行

【SAME展映】胶片版。由贾宏声与父母朋友亲自扮演自己,以电影和话剧的形式重现真实的生活,非常先锋。电影布景与话剧舞台的切换,带领观众由影院座椅抽离到剧场坐席。精神病院一段让我想到《囚》。再次思考医生对精神病人的决定权。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是传记音乐片,是先锋实验片,是摆拍纪录片……就绝对不是什么禁毒教育片

5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人一定不能有困惑 不该有困惑 就该浑浑噩噩的 什么都不想的活着 摒除一切困惑 你就能做个正常人。这部片不该有这样给人以希望的结局。我恨这结局

52分钟前
  • 蓝麦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