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剧情片大陆2008

主演:黎明,章子怡,孙红雷,陈红,王学圻,余少群,英达,安藤政信,潘粤明,吴刚,石小满,六平直政,钱波,毕彦君,张少华,李明臣,柳景溪,李滨,陈强,于小彤,尹治,李胜素

导演:陈凯歌

 剧照

梅兰芳 剧照 NO.1梅兰芳 剧照 NO.2梅兰芳 剧照 NO.3梅兰芳 剧照 NO.4梅兰芳 剧照 NO.5梅兰芳 剧照 NO.6梅兰芳 剧照 NO.13梅兰芳 剧照 NO.14梅兰芳 剧照 NO.15梅兰芳 剧照 NO.16梅兰芳 剧照 NO.17梅兰芳 剧照 NO.18梅兰芳 剧照 NO.19梅兰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1 20:33

详细剧情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传记电影,但多处描写与史实不符。  唱了大半辈子戏的大伯因在西太后寿辰中顾及家中出殡未穿红被赐一纸枷锁后,少年梅兰芳将他临死留下的一封书信随身携带,开始跟随与梅家有世交的京剧老生名角十三燕(王学圻)学唱戏、做人。十年后,梅兰芳(余少群)在梨园崭露头角,想着能一辈子清清白白唱戏、做人。  对戏剧艺术有颇深研究的留洋司法局长邱如白(孙红雷)满腹牢骚于传统京剧,却在看过梅兰芳的演出后难抑激动,提笔给他写下鼓励、建议书信。梅兰芳也想创新表演,对邱如白十分感激。两人封封书信往来、见面促膝长谈中,梅兰芳对京剧的理解日渐加深、翻新,并收获“三哥”邱如白持续一辈子的单纯情谊。  但梅兰芳也因此与十三燕生出分歧。两人在好事者的怂恿下决定对打擂台,梅兰芳大获全胜,迎来自己的时代。梅兰芳能成功,除了自个有非一般的悟性、邱如白时刻在艺术上将他鼓励外,尚因大银行家“六爷”冯子光(英达)在财力上慷慨相助。  之后,梅兰芳(黎明)迎娶福芝芳(陈红),开始试图过台上销魂女子、台下一般男子的生活,却注定如身戴“纸枷锁”般难如愿:结识当红须生孟小冬(章子怡)后,他与之结成精神上的伉俪,却抱憾擦身;抗日时期,为了表气节,他蓄须忍痛离别心爱的舞台。期间助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的赴美演出,亦是好事多磨。

 长篇影评

 1 ) 再见,陈凯歌。

大幕徐徐拉开,一声呼喝可以穿越历史的过堂,少年瘦弱的身段儿在昏黄的灯下无比修长,大伯的京片子一串串喷涌而来,一瓣花落,三个字起——梅兰芳。我深嘘一口气,当年看霸王别姬的兴奋又从每一寸肌肤跳跃出来,对于陈凯歌,我仍是期待的。

落幕,四围的笑声从未间断,情侣们讨论着午饭,女孩子们跳跃着到幕前拍照。我整个人瘫在椅子上,久久无声。

这年月,没给你留下沧桑,却洗去了苦难。

 
章诒和先生在《伶人往事》中所描画的那个群体那个时代和那之后种种的惨绝人寰,曾让我在盛夏的夜晚难以平静难以入睡,尚小云的身段,言慧珠的愁肠,还有那间或提到的梅先生的隐忍梅太太的大气,都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提醒今日干涸的时代切莫忘了这土地上曾有过的笑语欢颜,那寻常巷陌间艺人们的悲欢和操守,和苦难。
 

陈凯歌,你呢。

 

一个纸枷锁的寓意从开篇就使人莫名的烦躁,一个戏郎到名伶的传奇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味,大伯不断响起的话语在提醒看客畹华所经受的内心纠葛,于是篇末当黎明落寞的转身,那一句淡淡的话,就会使人顿生无奈之情,无助之感。起承转合严丝合缝,名伶的传奇人生化作一部不存在任何悬念的悲喜交加正剧,他也终于以寂寞之身得到万人空巷,青史留名。


黎明从不是个合格的天才演员,却绝对认真的让人不忍批评,他顶着与《甜蜜蜜》中太过相似的默然的脸,操持着练习过后的优雅身段,一步步带领我们接近已经被美化和虚构过的梅兰芳的崛起和爱情,接近梅兰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主人公天生内敛的个性也就不会因为欠火候的演技而受到太多曲解。淡淡的,只是有些无味。


作为老北京人的陈凯歌所营造的梨园世界,还原历史,味道十足,这一点我从来不用怀疑。但这一次,当历史在抗战后戛然而止,当阶级冲突民族冲突被刻意强化,当大师的一生最终只化为一封信的背景下无尽的纠葛,化为面对爱情事业的痛苦抉择,化为一人之身担万千重担的苦楚,我所看到的陈大导演,早已不是那当年使我整夜无眠泪流满面的人,他老了,他退缩了,他不再是斗士,而只是守墓人。


他不是忘本的人,所以他决定记录。他不是不懂行的人,所以他可以在细节上丝丝入扣。只是,他的庞大叙事使他陷于节奏的混乱,他对宏大主题的过分追求使他将梅老板不再当做一个人,而是当做一个神去刻画。他的隐喻小心翼翼缺乏洞穿的决心而成为鸡肋,他对历史怀有敬畏却也仍然选择阉割。他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爸爸,他的新妻子美丽,他的电影不再会成为禁片,他叫陈凯歌,却已经和当年无关。

 

大二,影视艺术欣赏课,孙懿华老师播放陈凯歌的短片作品《百花深处》,“十分钟年华老去”,我深嘘口气,我看着冯远征奔跑的背影,我看着老北京离我们而去。


今天中午,我站在中关村的人流里,我想起了程蝶衣。这个北京早已不是那年的北京,这里的人们也早已不会疯狂的追捧伶人,梅老板在60年代初离开人世,他骨子里是个旧人,崭新的时代没有机会将他改造毁灭,他也终没有机会看到今日之梨园和今日之中国深刻的背叛。


有人问我,好看吗?我笑笑,挺好看的,应该去看看。是的,即使于我是失望的,那仍然是好的,从没有人这样为那个群体的生命轨迹给出过如此盛大的影像描述,从来没有人这样隐喻着给出旧时代的真实写照,从来没有人这样为伶人重塑往昔之辉煌,那些生动的京片子,那些飞袖唱念,为死去的魂灵正名,那告诉了被蒙蔽住眼的人,曾有过的时代,信义和道德,廉耻和操守,与曾经的书本无关。所以,谢谢,陈凯歌。


你仍会是我心中综合排名前三的中国导演,我仍会记得你胸膛里怀抱着的宽厚,你在伪装年代里的石破天惊,你对旧时代的尊重,你对老北京的悼念。

 

只是,霸王别姬终须散,前朝烟雨只梦延。

再见,理想。再见,陈凯歌。

 

 2 ) 亲爱的梅兰芳不要慌张

好奇于与某人同一天出生的名人传记,终于去看了《梅兰芳》。

在赴美演出之后,旁边的人几次三番的看着黑暗中一动不动的我,他担心我在冗长和沉闷的结尾中昏睡过去,但我没有做声的是,我知道黎明明明演的这么辛苦苍白,但我还是喜欢他,喜欢他在孟小冬说别怕的时候,那一声突兀的,哎。喜欢他在最后结尾的时候说,能不能把我们唱戏的地位,给提拔提拔啊,我说好啊。

他就那样白衣款款温吞有度的说各位别送了,我要去扮戏了。镜头从下面扫到上面,那场面不言而喻,这是一个神。

我忽然有点想哭,为这纸制的枷锁,为这不得任性的属于座儿的人生。

其实喜欢孟小冬那一段,光线很柔和,黎明扮相的梅兰芳的温润在孟小冬的直接和调皮中变得也生动起来,我还记得自己多年之前给一个人讲冷笑话讲到后来他听不懂时的尴尬感,所以我跟着角色一起笑,我想人和人之间沟通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有人能这样不求甚解的彼此欢喜,多该惜取眼前人。

但转而又出现福芝芳的镜头,她笑得拮据,她说,像他那么一个人,没那么一两个红颜知己还真不容易。

这样一比,孟小冬就显得过于精神气。我猜如不是顾忌到梅家后人的诟病,真正的孟小冬一定是用力的,针锋相对的,不求后果的,玉石俱焚的凶狠,她若能说出腕华别怕,她必不会躲在杜月笙的背后,哀怨婉转。当然,这是后话。在女女斗法的战役里,耻辱的,永远只能是破碎的结局,而不是溃败的过程。

福芝芳的胜利在于,她要得不是爱,是人。

而恰恰相反,在梅兰芳兴高采烈的去问福芝芳裤兜里孟小冬的地址的时候,他若不是太自信,就是有一双过于单纯的眼睛。

散场的时候我有点迷茫,我怀疑我是被发胖的黎明梗住,或者是被用力过度的孙红雷雷到,结果旁边的人一语中的,他说,说白了,梅兰芳的矛盾就是在于,做一个男人还是做一个女人。

我顿时释怀,其实不是一样么,对我们而言,是做这个人,还是做那个人。

少年梅兰芳的扮相非常惊人,如果我是他,在那样的巨大的追捧之中,难免不会失去自己,是的,我得承认,现在的我,非常慌张,非常希望有人对我说,别怕,不要慌张。

极讨厌寂寞又讨厌虚伪的温暖。特别渴望被了解又特别害怕被误解。

所以干脆把心一横,说我不上你的当,对不对?







 3 ) 做神,和做凡人:我看《梅兰芳》和《叶问》

做神,和做凡人:我看《梅兰芳》和《叶问》

柏邦妮


昨天一口气看了《叶问》和《梅兰芳》。有意思的是,两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讲的是一件事:一个身负绝技的一代宗师,在日寇占据的年代,欲苟全于乱世而不可得。绝技不得施展,是他们最可痛苦之事,而绝技为敌人所看重,则是更为可怕之事。一选择了积极对抗,铁拳铮铮,一选择了消极抵抗,所谓蓄须明志。结果倒还是好的,毕竟是开枝散叶一代宗师。

但是我看了下来,倒觉得《叶问》比《梅兰芳》好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两部电影的叙事策略不同。叶问是讲,一个凡人变成了神,而梅兰芳则试图去讲,一个神,其实想做一个凡人。叶问的第一个段落,与其说,是写叶问身怀绝学,屡遭挑战,不如是写他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一整套原则,即他的价值观。身在太平盛世,叶问很享受他的身份,他的声望和他的家庭生活。练功夫,在他看来很家常,和吃饭,喝茶并列。写叶问的松润,谦和,周到,抑制,除了一身武功,颇像一位殷实的乡绅。当然也写他的武功,最妙的是,这一切铺排都纳在争强斗胜的紧张情节中,毫不拖沓。

然则日本人来了,一个凡人的幸福生活毁灭了。强如叶问,也历经凡俗中种种心酸困苦事。我很欣赏这一个段落,写一对平凡夫妻的相守,在动荡中,静静的几笔,很动人。叶问第一次面对一个问题:“我的功夫,在巨大的强敌面前,有什么用?”最后,他给自己的绝学找了一个去处。 叶问就像一根被弯曲到极限的弹簧,在紧要关头,迸发出最大的愤怒和力量。自始至终,他不失一代宗师的身份和尊严。他中枪摔落的瞬间,一个神诞生了。

看《梅兰芳》,我有几重失望:一重是昨晚我和宁岱交流时,她说的直感:“陈凯歌和梅家人渊源很深,原本以为会有梅家人透露的一些梅兰芳的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者故事,但是却没有。”一重是,都是手艺人,叶问以武功威震四方,电影里的功夫确实拍得漂亮极了;而梅兰芳以唱戏名动天下,电影里的京剧却没拍出激动人心抑或者韵味深长来。只有场面,只有碎片。梅兰芳的“绝活”,在电影里是缺失的。

一重是,梅兰芳的内心身份,这原本是我最好奇的一个部分。一个男人,何以扮作一个女人,比女人更美?用“台下,我是一个男人”来解释,是不通的。用“不扮上,怎么看您都是男人”来解释,更不通。《霸王别姬》说得通,因为程蝶衣爱上了一个男人,变成了女人。而梅兰芳是爱女人的。他爱的女人,偏偏是一个在舞台上气宇轩昂的男子。这两重错位,是非常有意味的,是值得去开掘的。这个部分,也没有。

一重是,虽说电影要写的是“一个神想做凡人”,其实我看到的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凡人。一直是凡人,不是神,又何来想做凡人一说?中年的梅兰芳,在福芝芳,齐如白和孟小冬的重重压迫之下,(对了,他与孟小东的爱情,不似两情相悦,倒像是被胁迫),琐碎,无奈,疲于奔命,我看到的是一个懦弱,温厚,疲劳不堪,无所适从的中年人。一代宗师,即便是身处如此矛盾之中,原本也该有他的气派和尊严,梅兰芳本人,性格里还有圆滑精明善于经营之处,在电影里,全都隐遁去了。在我看来,我们写一个名人,往往如此,想规避人心黑暗,钻营,苟且,凶险或者一切不道德处,却往往也失去了其饱满,丰富,威仪和一切生猛处。这一切都是在一起的,一个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想割裂,伪造,篡改,想选择,美化,粉饰,都不成。只落得文不对题,语焉不详。

《梅兰芳》有几重拧巴:编剧首先是拧巴的。一看就是编剧按照导演的意思,改了不知多少稿,最后凑成的东西。润色了还是不顶用,气场不顺。演员也挺拧巴,黎明倒有那份懦弱和温润,但实在没有妩媚,没有神采。导演自己最拧巴,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到底要讨论的是:“一个凡人,被变成了神?”还是“一个神,要做凡人?”还是:“一个伶人,想抬高优伶的地位?”我同意很多人的看法,导演第一个段落拍得最好,虽然戏几乎不在梅兰芳的身上:那拍的是一个曾经的君王,时代已去,威严犹在,不得不倾其全力,粉墨登场,但是台下空无一人,内心那份惶惑,震惊,委屈和苍凉。

最后我还同意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一流的编剧,拍出来的电影总不会跌份儿;但是一个一流的导演,一定要自己写剧本,完全可能是垃圾。

 4 ) 《梅兰芳》虽然还有很多缺憾,但想做的再好,却也不可能了

《梅兰芳》应该可以算是2008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了。虽然它也不过是一部二流的《霸王别姬》,但放眼最近十年,能够达到如此水准的国产影片,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此时再去对陈凯歌导演和《梅兰芳》苛求什么,已经没有意义了。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梅兰芳》虽然还有很多缺憾,但想做的再好,却也不可能了。基本上,陈凯歌导演在可能的范围内,已经做到最好了——所谓最好,就是换谁来做导演,也就只能这样了。


《梅兰芳》只是一部电影,而不是历史。所以其中的诸多人物和细节,尽管也在许可的范围内做足了戏份,但还是无法细究。什么样的时代拍出什么样的电影,这一点不是导演或你我能改变的。

不知道现在的这个故事结构最后是怎么确定的。但一部150分钟的电影,很明显无法讲述清楚梅兰芳这个人复杂而传奇的一生。本片采用的这种片段拼接式的叙事方法,只能蜻蜓点水一样,匆匆讲述了一个迷雾中的传奇。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会记住诸多配角,但我还是看不清梅兰芳这个主角。

只是,这个问题不是导演的问题。


如果有可能,其实影片的前一小时,就足够拍摄一部电影了。少年梅兰芳和十三燕打对台戏,最后迎来了他的辉煌时代,这段故事很明显是本片中最具有水准的一段,所有环节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隐约已经具备一部传奇电影的所有元素。如果大环境允许,再将一些被有意忽略不提的细节展现出来,这一段已经有足够多的戏剧元素单独构建一部电影了。

而现在的《梅兰芳》,如果很多东西能够被提及,完全够资格拍一个三部曲——少年成名,梅孟传奇,蓄须明志,被匆忙地挤压在150分钟内,结果配角过了戏瘾,主角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梅兰芳》中的所有演员,都表现的很精彩。大部分演员,都发挥出远超自己的水准。即使是最木讷的黎明,也奉献出了他最好的银幕表演。我想这和陈凯歌导演的控制是分不开的,所以从这块儿还是能看出导演的功力。即使是以往表现的“又红又雷”的孙红雷,在《梅兰芳》中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的,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虽然到了后半截他的表演又开始有点泻,但那个时候的戏份已经被陈红接了过去,所以也就不那么扎眼了。

《梅兰芳》就象是跑四百米接力,王学圻、孙红雷、章子怡、陈红四个人,在电影里各自演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而梅兰芳这个角色,虽然也是三个演员接手,但他一直象一个沉默而忠实的龙套,陪伴着大家走完了各自的赛程,坚决不肯向观众表露一点儿关于自己的真实故事。

[阿娇扮演的少年福芝芳被完全删除了。就整体剧情而言,的确给电影留下了一个巨大而明显的疤痕。估计陈凯歌导演也很无奈,所以直接用一个隐黑了结,连字幕都不上。我很好奇阿娇的表现,但想来应该不差。]

一部叫做《梅兰芳》的电影,梅兰芳这个角色却是最模糊不清的,对此我无法评说什么。什么样的时代,就只能拍什么样的电影。


关于陈凯歌导演,很明显能看出来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虽然导演技法愈发纯熟,全片的技术质量几乎无懈可击,但当年的那股精气神已经不在了。

《无极》并不是一部烂片,我到现在还是这么认为。陈凯歌只是因为《无极》,而成为了一个时代和体制的牺牲者。如果把他放到合适的环境里,他就能拍出《梅兰芳》这样的电影。

但无论如何,当年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就象《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说的,“拍《霸王别姬》和《活着》的时候我比较高兴,我觉得我们终于起步了,可我没想到,那就是我们的终点。”




[以下不算正文,在看电影之前,因为我在发高烧,所以喝了很多水,同时还吃了感冒药。但这部150分钟的电影,让我一直不肯放弃,坚持到电影放映完才去洗手间。单就这点来说,《梅兰芳》这部电影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是足够了,起码对于我来说,没多少电影能让我这么一直坐着。]

[不懂戏曲,胡乱说两句。余少群扮演的少年梅兰芳,舞台演出的京剧部分,即使在我这个外行看来,也是神采四射。而片中黎明扮演的梅兰芳,似乎大部分的舞台表演都使用了替身,只有中近景是他本人。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就没有类似问题。也许是我眼拙,但我觉得王学圻的所有舞台演出都是他本人亲自上阵的。]

 5 ) 关于《梅兰芳》的一二三四

1.黎明其实挺合适。

如果黎明真的是梅兰芳,如果恰巧我又是梅兰芳他们单位领导,我看到黎明那么肥胖的一张脸,那么呆滞的眼神,我一定批评他,唱戏的,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外形堕落到这个地步,这不是“把戏里的人都弄脏了么”?但其实人家黎明早多少年前就这样了,从《半生缘》到《甜蜜蜜》再到《梅兰芳》,黎明基本没怎么演,一张大脸就一直杵哪儿发傻来着,人家就是慢反怎么办,弄不好梅兰芳里面喊咔卸了妆他自己还以为“哦,半生缘终于拍完了”。

很多人拿这部戏和《霸王别姬》比,拿黎明和张国荣比,这种比法其实不对。如果你爱《霸王别姬》,爱张国荣,那你应该发现,霸王这部片子里面,每个人都有信仰,每个人都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顽强的活着,甚至愿意为了这种信仰的力量付出自己的生命。说白了,这是一部将戏剧化的人物性格推向极致的作品,为了让人物和故事丰满,可以疯,可以死,可以被时代戏弄和蹂躏,可以让一切面目全非但你依然相信。整部电影看下来就是六个字,不疯魔不成活,这是程蝶衣的一生写照,也是整部电影中人性故事展开,释放,被压抑,再反抗等等过程的落脚之处。总之他是可以发挥的。

但是梅兰芳不同,一切和现实靠的太近了,没有那么多发挥的余地,仅有的可以发挥的部分也已经做足了戏码(这是后话,回头说),如果撇开一切发挥着拍的话,那至多至多也就是再拍出个《霸王别姬》来,所以这个倒是很像部“纸枷锁”——套上,拍,没事儿,出不了多大彩;随时可以挣脱开了拍,肆意的发挥,但后果自负。所以说,两个电影不是在一个标准体系下建立起来的,《霸王别姬》是理想主义的伶人最高境界,人戏不分,曲终人亡,所以大可以浓墨重彩肆意发挥,但是现实的梅兰芳不一样,永远和历史、人事物有着无法撇清的关系。忠于,和不忠于,不论迎合谁,都的得罪一批人。

所以这样看,即使张国荣活着,也不是梅兰芳扮演者的最佳人选,对于哥哥风华绝代的怀念和追忆,就是放回程蝶衣华丽的躯壳之中才最有意义最应该最合适。你让黎明也像程蝶衣那样抱着他师哥的腰说“少一天一个时辰一分钟都不算一辈子”?那样观众会崩溃的。张国荣骨子里就是个不羁的人,所以在戏里戏外他才会选择那么自我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那是一个演员的宿命和一出华丽故事偶遇碰撞的的合奏,你不能用那个当标准,再去衡量其他刻意要拍成经典反而沦为平庸的东西。所以黎明是合适的,至少没什么不合适,或者说至少他在陈凯歌眼中和这部梅兰芳里是合适的,所谓儒雅,所谓倔强,即使真的有什么不妥,那也不是出在这位演员身上。

2.孙红雷的戏太多了。

这是拍梅兰芳还是拍梅兰芳他三哥啊我说,我不知道像邱如白等等梅党这些人在历史上到底为梅兰芳的成功做过什么贡献,但是,电影名字叫梅兰芳,不是叫孙红雷或者邱如白吧,同样的事儿,同样那些人参与,但最终重心落在谁身上这个是可以通过编剧和导演来安排的。好像自打邱如白辞职之后,不仅梅家欠了邱如白一份情,导演和剧组都欠了他一份情似的,必须用戏份给他找补回来才行。他太上窜下跳了,对比梅兰芳的木讷和寡言,让人没法不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但是回头观众也叫怨啊,我花钱来看梅兰芳,怎么最后满眼都是丫孙红雷啊,长得还不好看!
观众不怕看到一个有些懦弱的梅兰芳,因为那至少可以解读为隐忍,识大体和气质沉稳;但是观众实在受不了有些懦弱的梅兰芳身后有个神经质的孙红雷啊。我真以为他能像Beatles的经纪人爱泼斯坦那样中途暴毙呢,没想到他坚持到了最后几个镜头不说,还演出了本片最糟糕的一场戏——不知道拍到最后陈凯歌是又急了还是怎么着,本来一些应该让观众凭借个人观影经验去感受的东西,非要让演员说出来。好吧,全世界都知道你要拍一个所谓的“平凡的”梅兰芳,但是拜托你要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啊,观众感受到了是你拍的好,感受不到也不用你告诉。要不然不又成了“无极的世界里有你的悲欢离合”了么?这可好,人家小半辈子唱过去了,现在才想起让人家做个平凡的人,五分钟之前你还说人家“应该是不朽的”,人家要跟孟晓冬看电影时候你干嘛来着,人家不想去美国的时候你干嘛来着,所以啊,孙红雷这个角色被滥用了,滥用做推动情节的棋子和梅兰芳性格的一个补充了。

3.章子怡的戏份太少。

我自己没太看够章子怡的戏份,倒不是说我多喜欢章子怡,只是我觉得,她的出现,抬举了这部电影,让陈凯歌终于有了一点充满人性色彩的发挥。那种怦然心动,暧昧的情愫,一呆在一起就不爱分开,可能跟真实的梅兰芳八杆子都打不着,但是可以打动观众。只有在孟晓冬的段落里,梅兰芳作为一个人的七情六欲才显露出了那么一点点。孟晓冬适合章子怡,因为她最擅长的就是这种敢爱敢恨的女子,从《我的父亲母亲》到《卧虎藏龙》,甚至《2046》,都是一样。黎明,章子怡和孙红雷可能都是和角色有类似的地方,并且也是依靠着大部分本色在演,只不过,孙红雷的本色就是过的,而黎明是欠的,唯独章子怡,相对来说,是刚刚好的。

归根结底这是个和谐的主旋律电影,敢爱敢恨和性情中人只能作为隐忍和顾全大局的衬托,没有人死掉,但他妈的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谁成名立万不是踩着自己和别人的尸体一路走上来的,拍这样的题材,创作团队和观众都有个预置的框框,所有人都在有意无意的对比。拍什么平凡的梅兰芳啊,这背后隐藏着多少坚硬的,甚至是残忍的东西,怎么可能会是平凡的呢?“畹华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这样的人不可能平凡啊。

4.随便说点别的。
梅兰芳的青少年时期拍的好,也就是电影的前半段,小梅兰芳多有创新进取精神啊,输了不怕,打擂台不怕,自己改戏,这人物是有性格的。长大之后换了黎明全没了,不知道咋想的。成天叨咕不怕不怕,明显就是慢反,什么不怕。

十三爷这种没见过,演的太出彩了,王学圻这回牛逼大了,让人想起《霸王别姬》里的李齐,面儿上特挺,但心是软的,这人才真,才打动人心。所以,电影这东西,说到底是看人,看人物性格,是不是有血有肉,别的都是扯淡。演戏毕竟不是装逼,你做的是戏里面的那个人,是人就不可能总是处于装逼的状态,这点希望梅兰芳他三哥借鉴一下。

博客链接:http://caotieou.com/?p=617

 6 ) 孟小冬再也不和梅兰芳见面了

无意中复习梅兰芳,看到了这段:

章子怡看着黎明,带着章式特有的高傲倔强的表情,眼神清冽,清楚的、几乎是一字一顿的说:孟小冬再也不和梅兰芳见面了。

我对章子怡的表演一向不以为然,然而这几十秒的镜头,让我觉得,这个最佳女演员奖她当之无愧。

那是孟小冬该有的样子。

历史上的孟小冬,生于上海,梨园世家出身,七岁登台,九岁习老生,十八岁赴京,人靓声美,展露头角,后勤学上进,先后师从言菊朋、余叔岩等名家,终成一代“冬皇”,名震大江南北。

而孟小冬为后世瞩目,最大的看点不是来自所谓冬皇身份,而是她的情爱八卦。

事实上,历史上的孟梅情缘,大概没有电影里那么纯美。被福芝芳拒之门外、登报声明分手、四万大洋分手费,这种种的羞辱与抗争,结合到仳离,绝非只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种朦胧情愫。有道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生死相许总归是罕见的,纠缠不清才是常见的。为了那点放不下的爱,多少尊严和理智灰飞烟灭,眼泪和吵闹、要死要活,分分合合,剪不断理还乱,时时处处都在上演。

而那个叫孟小冬的女子,她高傲的抬起头,告诉记者、朋友、所有人,斩钉截铁的:孟小冬,再也不和梅兰芳见面了。

这话据说确是历史上的孟小冬亲口说过的。

而且她做到了。

她离开北平,返回了上海。谢绝舞台,跟随杜月笙。后来杜月笙六十大寿,遍请名角祝寿,梅兰芳也来了。人人抱着一颗八卦的心巴望着梅孟同台的那一刻。但是,没有。她来了,唱了自己的场子,走了,从头至尾还是没有见梅兰芳一面。

历代以来的刚烈女子,也并非罕见。从乐府里“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的无名女子,到“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卓文君,都是用情刚烈的典范。然而相比之下,总觉得孟小冬更让人心酸:一来这并非文学演义,确是事实;二来她并无显赫身家做底,离了梅未见得好;三来她后来确实过的不能算好。

红颜从于枯骨,多年辗转流离,杜临终才给她名分,即便有知己之谊,我总难相信,她会爱上杜月笙那种人,爱上那种生活。

她寂寞的时候会想什么?还是会想京戏,会想梅兰芳的吧?读她的分手声明,能读出其实恨意未休——有多少恨,就是有多少爱吧。

在那样美好的青春岁月里,碰上那样美好的一个人,怎么能不爱呢?怎么能不深深的爱呢?

只是强忍住泪水,不再回头。

真爱总是无法回头。

如同我少年时读《围城》,惋惜唐晓芙或许多打个电话,就可以和方鸿渐和好如初;青年时看《东爱》,痛惜莉香只要再等一班车,没准就同完治破镜重圆。无数次为他们幻想着消除误会、解开心结的方式,设计着完满结局。然而长大后才恍然明白,这才是刚烈女子们宿命的爱情结局。宁可是花盆崩裂般的心痛,独自泪流的伤感,也要维护心中那点不容染尘的地方。

所以要一走了之,要此生此世再也不和你见面了。

是的,正因为爱过,所以只能是这样了。

看真实的孟小冬的照片,清秀中透着自矜,眼神倔强,一脸正色,毫无媚态。她根本不象个通常意义上的戏子。

她是冬皇。

是丢掉与伶界大王的八卦史,依然会存在于文献史料中的一代须生之皇。

她有过爱,有过事业。一直都有尊严。

 短评

抱歉我还是要把这片归入为背背山的行列上。

6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推荐

后半段奇怪,也许因为前半截太好,配角儿太出彩了……

10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小梅兰芳非常有味道。。就是后来有点断层。老黎也算努力了

12分钟前
  • 叉子姑娘
  • 还行

看完第一段时,还以为陈凯歌还魂了呢。赞一下小畹华和老戏骨王学圻,神了!黎明出场后,所有的配角都变得光彩灵动,陈红雷,英达,章子怡这样的大腕就不说了,连陈红大妈和那个日本人都可圈可点。一个苍白空洞的主角的全部作用就在于此。

14分钟前
  • evanqian
  • 还行

前天看华表奖陈凯歌吐露心声,被他诚挚温厚的话语深深打动,也许这就是老一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精要的不懈追求与努力吧。在这个躁动的年代能让我们安静地品味一代大师的人生悲欢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天王黎明表现尚可,但离张国荣当年的风范不能不说是明显的逊色——他是永远不可超越的

1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其实没有黎明才是五星。

17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天下无敌的燕十三争了一辈子,纵然得了太后钦赐的黄马褂,也没能摘掉远在天边的纸枷锁。风华绝代的梅兰芳唱了大半生,就算收下商号联名的金牌匾,却还是错过近在咫尺的孟小冬。守住婉华心里的那份孤单,也就守住了满堂喝彩。记住爷爷死前的那份期待,京剧之花在异国盛开。这是陈凯歌对一个时代的告白。

21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陈凯歌没有再现《霸王别姬》的伟大,但也能靠这部片子摆脱《无极》的罪名,《梅兰芳》真实而动人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传奇人物的时代故事,孙红雷、王学圻演技值得称赞。

2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凯子哥拍隐晦的BL就是这么带劲儿

28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到黎明出场以后,就不看了。前面的三星全部都是给余少群的。还是老老实实的看京剧得了,梅派的华丽却是真真正正的。P.S.余少群的扮相也不错,甜美。怎么学了小生,如果是走乾旦也一定会很优秀

31分钟前
  • 魚鰭
  • 还行

别要求太高了,毕竟那是陈凯歌和黎明啊。

35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梅兰芳本就是一出戏,但黎明演的是什么!?还有内章子怡,完全没把东皇的气质演绎出来啊,那做作的简直狗屎!看的生气,因为这片子歪曲了多少历史,因为演员一个个都不来劲,因为所有的气质都不及原型的丝毫,还都比不得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不到2分钟的有声纪录片。我也要感慨下世间再无张国荣了~哎

3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应该是上半场,可我也不记得了是哪一段,我哭了,我哭不是因为这戏有多么悲切,多么感动,我哭只是因为,世间已无张国荣。

40分钟前
  • 眠去
  • 较差

张国荣已经不在了

42分钟前
  • Charlie
  • 推荐

余少群和王学圻挺出彩的,黎明少了点味道

47分钟前
  • 芥末小馒头
  • 推荐

章子怡的演技烂得惨不忍睹

50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前半部精彩,后半部拖沓

52分钟前
  • 晚安小姐
  • 还行

没啥兴趣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星星全给了安藤~

55分钟前
  • 沉山泥🐇
  • 推荐

自从踏入梨园,他就戴上了纸枷锁,再不是你的我的,他是座儿的;曾以为自己是纸燕儿,莫大的孤单却让他飞不起来,谁要是毁了畹华的这份孤单,谁就是毁了梅兰芳。程蝶衣与段小楼的一辈子,少一年、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行;孟小冬等梅兰芳,等来一个下午、一个钟头、一分钟,都行。若有来世,做个凡人。

6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