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兰多

爱情片英国1992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  比利·赞恩  昆廷·克里斯普  约翰·博特  Elaine Banham  Anna Farnworth  Sara Mair-Thomas  Anna Healy  杜德里·沙顿  西蒙·拉塞尔·比尔  Matthew Sim  杰罗姆·威利斯  维克托·斯捷潘诺夫  夏洛特·瓦兰椎  玛丽·麦克劳德  

导演:莎莉·波特

 剧照

奥兰多 剧照 NO.1奥兰多 剧照 NO.2奥兰多 剧照 NO.3奥兰多 剧照 NO.4奥兰多 剧照 NO.5奥兰多 剧照 NO.6奥兰多 剧照 NO.13奥兰多 剧照 NO.14奥兰多 剧照 NO.15奥兰多 剧照 NO.16奥兰多 剧照 NO.17奥兰多 剧照 NO.18奥兰多 剧照 NO.19奥兰多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0 20:36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同名小说改编。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期的英国,英俊贵族少年奥兰多(蒂尔达·斯维顿 Tilda Swinton 饰)得到了女王的宠爱,被赐予宅邸及不朽的青春。在之后的四百年间,奥兰多先是爱上了俄国公主萨沙(夏洛特·瓦兰椎 Charlotte Valandrey 饰),后寄情于诗歌,资助落魄诗人尼克·格林(海斯科蒂·威廉姆斯Heathcote Williams 饰),之后代表查尔斯国王二世出使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在激战之夜被亨利大公(约翰·伍德 John Wood 饰)授予皇室勋章。昏睡七天后,奥兰多醒来变成了女人,重返英伦。女性的奥兰多拒绝了亨利大公的求婚,与冒险家赛尔墨汀(比利·赞恩 Billy Zane 饰)一见钟情。在工业革命的硝烟及世界大战的火光中,作为母亲的奥兰多骑着摩托车走向二十世纪。  本片被提名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之舞台设计奖及最佳服装设计奖,获英国电影电视协会最佳化妆奖及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并获威尼斯电影节OCIC(视听效果技术)奖和Elvira Notari(女性题材特殊贡献导演)奖。

 长篇影评

 1 ) 电影笔记:关于《奥兰多》那些诗性的注脚

《奥兰多》1992,英国导演:萨莉•波特。上一部她的片子是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纵情四海》印象深刻。导演舞台剧出身,作品往往充满了戏剧的磅礴大气,和暗自的诗意。

开头即奠定了奥兰多的爱情中心论“尽管她继承了包括权力、土地、财富在内的遗产,不过自奥兰多诞生之后,她所暗暗寻找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伴侣。”开篇已经用这个“她”的本质。以女王赞歌开场,歌剧似华丽的黄莺。作为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宠臣,他有良好的外表、修养。影片的时间分段开始了。1600(英格兰黄金年代末期)死亡。他为衰老的女王读诗,女王赐其奢华宫殿,说:你不要枯萎,也不要凋谢,永葆青春。女王去世,奥兰多的父亲亦是。

1610年(欧洲在冰冻期)爱情。与莫斯科国公大史的女儿萨莎一见钟情。小鹿乱撞的少年“我已不关心前途,我只关心爱情。”是每个情窦初开少年的必经之路,快乐又伤感的必经之路。未婚妻气急败坏归还了戒指说:“男人只知道背叛”奥兰多说:“这从未生效过,男人应该跟随自己的内心。”一个流浪者走过,萨莎问:“你为什么这样悲伤”(结尾奥兰多的女儿也同样这么问,但答案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无法接受这样的幸福终究会终结。”“奥兰多,我觉得你的忧郁很荒诞,好象你得提前忍受痛楚,你太认真了,奥兰多。”怀疑萨莎移情水手,冲过去打架,不敌。请求萨莎留下,被拒。“当冰层裂开,我们终会离开。”“你是属于我的。”“为什么?”“因为我爱慕你,午夜时我们在伦墩塔桥相会,我们会象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广阔空间,清新空气。”奥兰多赞赏奥赛罗。约定的夜晚大雨滂沱,萨莎失约了。脚下的大地冰裂开来,视角语言无比诗意。冰层裂开的声音在夜晚由为清晰,萨莎要回国了。这时候一些对称构图工整又美好。“女人就知道背叛”他尝到了未婚妻的苦涩滋味。奥兰多陷入漫长的七天沉睡。醒来后:“我只能用3个词形容女性,但没有一个值得说出来。”(哈哈哈。。。)

1650年 诗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开启少年对诗歌艺术的热爱。但热爱归热爱,“我可以感知厚厚床单下的一片玫瑰叶。”“年轻人只对畅销垃圾感兴趣,英国的诗歌已经消亡了。”诗人格林还在为300镑年租分季支付的房租发愁,奥兰多请他给出作品“情人之死”意见。他背后和船夫说:“随他怎么努力吧,这个附庸风雅的贵族。”格林极尽讽刺:“即使富可敌国,也与幸福无缘。”“就算皱紧眉头也只能对着干枯的笔尖。”这个老家伙。

1700年 政治。一百年过去了,奥兰多的青春还是我行我素。他作为大英帝国的国王的特史,出史阿拉伯。在大漠的烈阳下对酒当歌,艾玛。“敬女性之美与爱情的欢乐。”奥兰多的痛处,“您来这儿是作为爱情的牺牲者,我的朋友。”对方做出在时刻准备博死一撕或者寻求庇护之间游移,“敬兄弟般的友爱。”奥兰多尬尬少年的表情“敬男性所有的美德、忠诚、勇气。”可怜的奥兰多,这是要步诗歌后尘扑政治的街么?出使十年,他又升了爵位。再次陷入漫长七天沉睡。醒来奥兰多变成了女人,裸体美极。“同一个人,只是性别变了”欣然接受的态度,性别的分水岭,也让这分欣然多了份笃定,看来她是要与之前那个美少年划清界线了。回国,穿上女子裙装美极。

1750 年 社交(英国古典主义时期)。所谓上流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们夸夸其谈“只有少量知识是危险的。”“大部分女人跟本没有自己的个性。”在社交场合,男人们把女人批得一无是处。“如果一个女人,既没有父亲,又没有丈夫呢?”奥兰多迷惑又紧张地问。可恶的男人给奥兰多量身定做的答案随口就来,“那不管她多么美丽迷人,我的夫人,她迷失了自我。”因为性别的变更,奥兰多出现了财产归属的问题,这时公爵向她求婚,说的话和他当年追求萨莎时所言逻辑有得一拼,她终于感觉到轮回的力量,而这力量里裹挟着一股深深的窒息。在修葺一新的绿地上提裙狂奔,穿过季节和阳光,在绿色的迷宫里奔突,她无声读白她的心声:“自然啊自然为,我是你的新娘,带我走吧。”终于摔倒在草地上,激昂的钢琴背景。

1850年 性。注意,这是在爱情之后的,爱情是1610年,爱情是男人小心翼翼又小肚鸡肠的失去。马上掉下来一个男人,“你愿意娶我么?”奥兰多问。在性这一节,她开阔放松了许多。“我很荣幸夫人,不过我的脚踝好象扭到了。”他们在马上狂奔,她问奔鸣的火车是什么,他说:“未来。”男人叫夏默丁。“跟我去美洲吧,当海风吹向西南时。”与萨莎的“当冰层裂开,我们终会离开”如出一辙。“如同那不朽梦想的明亮阴影,当风暴入睡时缓缓而行。象征人生的暗色溪流波光粼粼——雪莱《伊斯兰的反叛》”这节用光极美,随处的“丁尔达”效应。这个有着绝对自由精神的男人启发奥兰多说“如果我是一个女人,我不希望把自己困死在女性的美德中,我更愿意背井离乡,漂洋过海,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女性?”奥兰多醍醐灌顶,爱意萌生:“我觉得有点头晕,我从未觉得这么好过。”是从这样的爱意里升起,这爱意代表了男性视角对女性真正的尊重和体谅。奥兰多从失去转向获得的自我感受。她常对着镜子喃语,说出内心读白,做为女人享受性,从一个俊美少年到女人,已经经历了200多年。

这时的蒂尔达清丽、冷清、充满安静、温柔、未知的质感和力量。肌肤胜雪。导演充分发掘并塑造了蒂尔达的女性之美,身体和精神的进步性,配乐点赞。法院传单到来,没有儿子她将失去一切(彼时欧洲的贵族制度,在《名姝》里亦见识过。)奥兰多:“这个世纪的精神最终还是影响并且击倒了我。”做为女人的奥兰多至少在爱情上成熟了。她没有跟随夏默丁狂野的美洲自由,留在自己的庄园里。夏默丁走了,为了自由的未来,他不想将自己局限在爱情里。奥兰多的爱再一次失败了,不过,她怀孕了。“在夜晚第一度香甜的睡眠里,我从梦见你的梦中起身下了地,习习的夜风正轻轻地吹,灿烂的星星耀着光辉。——雪莱《印度小夜曲》”“再见,夏默丁,祝你好运。”

最后,重生。回到原点,用内心写作,并获得了认可。最后确立的事业支点。中性的蒂尔达美得其所。编辑要求修改,增加爱情故事发展,并要一个大团圆结局。你看多少年都还是这幅样子,大团圆。“另外,您花了多久写成的?”编辑问,她再一次对着镜头微微笑了。

她骑着翻斗摩托,带着女儿来到失去了百年的自己的庄园,已经成为参观圣地。她有幸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保持着与生俱来的美貌,身材修长而苗条,“还有现如今女性争相追求的中性外貌,以及她的修养。她活了四百年,可一点也没有变老,而且因为在英国的缘故,人们假装根本没留意到一点。但她还是改变了一些,不再受命运的桎梏,将过往尽数抛在脑后,之后,她获得了新生。”

安宁、笃定、母性、美。这不是一部女性坎坷而向上盘旋的成长史么。她树下静坐,微笑流泪,孩子问:“为什么你这么伤心。”她说:“我没有,我感到非常快乐,你看上面。”

歌入:“我来了,来了!我最终而来,既非女,也非男,你我合二为一永不分开。我在尘世,我在苍穹,我正在绽放。我正在凋零。”

全剧终。

这个笔记似一种混乱的再现,但电影本身随处可拾的诗意实在令人着迷,舍不得松开眼睛。看完整个故事,你会从这个摄制于27年前的英国片子里,大处看到那个时期欧洲政治、历史、艺术的缩影,女性家庭、社会地位的变迁及人生观点,这些观点,在那个时代是很女性、超前和进步的。小处你能比照体会身边和切身经历,对有些时刻坦然潸然或会心一笑,它又是接地气的。有一种默默的宗教感。

镜头、服装、化妆、场景、音乐现在看来丝毫不落伍。这亦是一部电影经历岁月而立的素质。

 2 ) 女权就是个梦

       如果一个男人流连于女人堆中,最多人们也就叫他playboy;如果一个女人跟N个男人关系暧昧,那么人们就会叫她荡妇了。最可笑的部分是,浪子回头千金不换,可是婊子永远都是婊子。
    这是事实,还是很无奈的事实。
    如果有人告诉你作为一个女人应该去追求自己,do what you really want,这就是个天大的笑话。这句话只有在电影里,或者在书籍中看到才会觉得是文艺,可是在现实中,可以看做是个嫁不出去的老处女最后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的自我安慰罢了。
    几百年来,女人都被看做男人的附属品,即使在21世纪强烈呼吁女性地位,也不过如此。
所以,以后都不要跟我说女权了,所谓的女权都只是在呼吁呼吁,一个口头支票般的毫无用处。
    
电影就是一剂吗啡,给现实束缚住的俗人们一点幻想,一点迷幻的催化剂,让你有个美梦好在残酷的世界里面掩口残喘,似蝼蚁般活下去,然后死亡。。。


四百年,凤凰涅槃,能换来重生也值得。
只是,谁会有四百年?

ps tilda很美,天使般的,这个角色非他莫属的

 3 ) 一百多年前的女性先驱写出的故事

伍尔芙生卒日期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比我早生了一百多年。那个时代的英国是这个样子:男女未平权,女性被认为没有个性、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女性没有选举权,孩子在法律上属于父亲。

几十年后的世界上出现了女性主义。人们斗争着呐喊着,突然发现20世纪初的女作家伍尔夫早就把女性主义想批评的东西思考了个遍,道出无数真理,也是有趣。

用两性视角看爱情:

啊~男人就是爱背叛。

啊~女人就是爱背叛。

难道人类不就是爱背叛吗?没有性别区分。

上流社会贵族老爷们自以为尊重女性,但是认为女性的思维只比孩子成熟,需要父亲或丈夫的引导。奥兰多问:“如果两者都没有呢?”恰好我也两者都没有,以此等观点看来我的思维完全愚蠢。(笑)

被拒绝的男人多数要气急败坏:“你有那样的过去还有谁会要你?” “你死的时候会是一个老处女,孤独而且被剥夺了一切。” 与现代人催女性结婚时经常用的老了嫁不出去孤独终生的理论差不多。

男人,要在战场英勇作战,然而不要为了虚无缥缈的自由理想或光荣去白白送命。

女人,也许不需要把一生价值都投射在孩子,把人生都用在照顾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身上。不需要把自己困在世俗认为的女性美德里。

人应该背井离乡,去流浪。

过了一百多年,人类的想法似乎并没有比一百多年前的伍尔夫更成熟。当然,想得越多越辛苦,她自杀了。“这个世界的精神最终还是击倒了我”。

彼时她的小说被当做了奇幻爱情故事,用一百多年后的眼睛来看满满的熟悉的自由呼唤。后来伍尔夫成了女性主义先驱代表,我对女性主义本身没有兴趣,我认为她是一个太爱思考的人。

《奥兰多》的导演是 莎莉·波特,之前看过她的另一部电影《金吉尔和罗莎》,她的电影都有梦游的质感。电影对小说的取舍尚可。把全部情节以及意识流塞入一部电影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

男导演擅长拍出女性的举动与一颦一笑,因为男人才能观察到女人的反应。女导演才能拍出女性的内心活动,因为只有女人才了解女人。

电影里遇到夏默丁时奥兰多的自我介绍是我已经死了。人都是要死的,死过了才能重生,重生到一个新时代。

 4 ) 奇文,奇电影

从哈里波特到猜火车到奥兰多,真是领教了被称为“古板的英国人”的奇幻世界……

每个镜头都美轮美奂,配乐也如此完美。
加上雌雄莫辨的完美主角swinton
说来说去也不过是……完美
如果豆瓣有六颗星,我会全给它……

swinton的气质,真是既脆弱又强大,既楚楚可怜又坚定不移……完美的矛盾体

超越了性别的自由,或者说,如果不能超越性别的束缚,就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
勇敢,不要惧怕孤独,不要被孤独要挟。

1992年的电影,17年后的今天来看,仍然前卫的要命
更不要说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了。
伟大的伍尔芙
才华横溢的萨利波特

讲完自己400年人生
树下奥兰多不老的容颜
久久凝视着我
让我眩晕
却不能移开视线

 5 ) 《奥兰多》:野鹅飞过,四百年萦回梦绕

一、时间的魔力

时间是如何开始的?物理学家们就此争论了几百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神的诞生总是举世瞩目的,也给予了艺术家无数灵感,比如从爱琴海乘着贝壳降临世间的维纳斯,生下来就是完美无瑕的女人,身边环绕鲜花与赞美、祝福与歌颂。平凡的人类不受如此眷顾,只能从幼小蜷缩的婴儿开始生命,谁都不会记得自己诞生时的模样,不过我们还可以倚赖影像记录或者父母的记忆,而时间呱呱坠地的时候,世界只是毫无准备地打了个喷嚏,来不及看清楚原委。埃及人把永生的渴望寄托在对时间的延长上,于是有了木乃伊。人们虽宗教信仰各异,但都从时光的手里为生命窃取了更多的可能。未知的神秘总能燃烧人们的巨大热情,猜测、想象、预知,总能碰撞出美丽的山岚,文字和影像给我们插上了翅膀,可以穿越时空,把这无情无义、难以捕捉的精灵装进布袋随心摆弄。从英国作家威尔斯第一次踏上惊心动魄的时光隧道之旅,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还赶不上书中的科学家跨越时空的零头;《纳尼亚传奇》的时间之战刚刚从书中打到大银幕上;艾莉丝七十年前留下的泪痕还挂在观众的心中(“时光倒流70年”)。关于时间的传奇只不过翻开了第一页。

《奥兰多》也算是挑战时间法则的作品之一。奥兰多在伍尔夫笔下彻底把时光、性别抛诸脑后,虽然烦恼不断却也能自得其乐,“天下之事,二三百年一成不变,惟有些许尘灰、几只蛛网,一位老妇人半小时就可以抹净。”何必局限于一个人一生短短的一百年间呢?奥兰多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永恒,那对她来说倒是没什么意义,她对自己的寿命长短不太计较,经常会想到死亡,但每一次死亡带来的都不是生命的终结,更像是时间上的一个驿站,她眩晕着思考,看着窗外的风景美丽、冷漠如旧,然后苏醒了一般继续生活。哪怕是到了小说的结尾,四百年过去,奥兰多的实际年龄也只有三十六岁,伍尔夫的解释不过是“短促与漫长,它们交替而且同时主宰着我们不幸的傻瓜”,她在思考中度过时光,有时瞬间百年飞逝,有时却时光停驻不前,这和那些纷繁琐碎的思绪扩散到宇宙每个角落一样无法解释。1992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对此给出的解释是,伊丽莎白女皇赐给她那座豪华宅邸,条件是奥兰多的容颜要永不憔悴、衰老。倒也顺意,只不过让人觉得她的长寿是托了女皇的金口玉言。其实,说来说去,解释这种超自然现象就不是伍尔夫的本意,以前她喜欢对小说的形式进行实验,这次回归到传统写作方式,也要在故事上寻求突破,按她的说法就是“一个大玩笑”,自由飘逸得像是和文字的一场随性舞蹈。不过是几次落叶萌芽,几场日落月升,几回四季往复,万物依旧,岁月荏苒,人为何要非守规矩的老去归土?奥兰多从激烈的伊丽莎白时代到让她不得不屈从于时代精神的二十世纪初,甩动着那双健美修长的腿,从男人的土耳奇裤子穿到流行女裙,从贵族少年长成获奖女诗人,时间引发的变化是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的,君主们相继故去,作家们接连入土,她的诗作从遭人唾弃到得奖出版,把这一切凝缩在一句话里竟像是对她的善意讽刺。当然,也有随她一起留存的宅邸,还有其中的仆人和猎狗,她离去的日子宅子就陷入沉睡静止,待她回来在门边磕磕脚上的灰尘吹散了时间的魔咒,整个大宅就又恢复生机。

奥兰多不相信永生,倒是觉得自己的灵魂将与宅子内的“护墙板的红色和沙发的绿色一样永存”。它们都渐渐属于历史,被束之高阁不准触摸,那个坐在大橡树下的孩子已经身影模糊,历经磨难都仍保存在口袋里的诗,一经出版反而不属于她了。时间伸了伸懒腰,奥兰多的时间停止,或者继续前行。

二、野鹅飞过,四百年萦回梦绕

(1)野鹅飞过

奥兰多一共受过两次打击:一次是情场失意。那位让他脑海中在三秒内涌出各种穷奢极侈比喻的俄罗斯公主萨莎,荡涤了他的冬天、融化了他的血液后,登上回返莫斯科的船舶,把满怀爱情幻想与私奔激情的奥兰多扔在大雨洪流中,震怒地破口大骂。结果,奥兰多饱受耻辱,一个人躺在床上昏睡了六天,开始离群索居的生活;另一次是自尊受辱。他所敬重的诗人尼克•格林,其貌不扬言语刻薄,受邀前来却把房子搅和了个遍,连续六个星期不得安宁,末了写了本书讽刺奥兰多说的傻话,装模作势的外国腔调,并把他的文章彻底否定了一番。下场是奥兰多把自己所有作品付之一炬,再不肯与人打交道。痛定思痛的奥兰多倒是没再为恋爱的事情费过心,可对于诗歌,对于作家,就是摆脱不了盲目的崇拜和追求,比如傻乎乎地误把黑暗中的椅垫上的小圆丘当作蒲伯先生的前额,兀自陶醉地感叹这高贵的额头中蕴藏的智慧。等发现自己被错觉欺骗后还分裂地跟自己辩论了半天,到底该埋怨谁。总之,遇到诗歌和书籍,她就有股子执着劲儿,有时候难免陷入尴尬,变成女人后更是因为性别被那些自命不凡的作家指摘,尽管被充满讥讽与妄自尊大的文人圈倒尽了胃口,她却还是固执忠诚地膜拜他们的作品。她不信神,对宗教没概念,但是绝对轻信作家。她变成女人后大彻大悟当初为何被萨莎玩弄,算是看开了,对于诗歌的情结就是纠结于心。虽然期间因为多次受打击,创作方面写写停停,但那首《大橡树》却是擦擦补补了三百多年,没笔的时候就用浆果和葡萄酒作墨水,到最后竟也出版发行夺得大奖了。时隔三百年,当年贬损她的尼克•格林(这个人有超强的生命力八成依赖他那张厚脸皮)还对此作品大加赞赏,这不得不令人想到他只对三百年前的作品赞美有佳,所以奥兰多也摸不准是作品真的好,还是它的时间价值使作品身价倍增。谈起出版后大受欢迎和获奖,她已经没有了三百年前对于但凡出版的书籍都唯唯诺诺、毕恭毕敬的感觉,也没觉得就真的能如之前预想的那样因为作品而比家族中任何一个人都垂名青史。说起来,名望不过是窗外小鸟的聒噪而已。只有《大橡树》——那次她抽风烧书都能幸免遇难,在多次离家游走都能蜷缩在口袋里不被遗弃,这是她的童年梦想。她能摆脱名叫抱负的泼妇,甩开名叫名望的淫妇,就是躲不掉这个名叫诗歌的女巫的魔咒。只有诗歌能让她记下无法说出来的苦思冥想,能让她在精气神十足的时候别拿个破笔乱戳一气,而是揪出灵感精灵的小尾巴。

临近尾声的时候,奥兰多像大多数传记中的主角那样回顾往事,各样的少年、公爵、女子、贵妇、女人,一一浮现,无数性格各异的奥兰多,却唯独最需要的自我缺席游离在外。野鹅飞过,拉回她于最初对诗歌迷恋的童年,她的《大橡树》,那是她追到英格兰、波斯、意大利的诗歌,她总在后面撒网捕捉,却仍没有捕到的诗,是她一直试图在纸页空白处记录下来的语言的诗意。小说的结尾,奥兰多惊叫着“是那只鹅!那只野鹅……”,时间定格。而在电影的末尾,奥兰多回到了大橡树下,不再屈服命运,她穿过镜头,透视时间。伊丽莎白时代就唱响的歌变成了天使口中的圣乐,带着她不变的梦想飞上蓝天。

(2)男人和女人

一九二七年,还没有所谓的变性手术,伍尔夫挥了挥手中蘸满墨水的笔,奥兰多就从男人变成了十足十的女人,除了性别什么都没变。至于变化的过程,只能用如梦似幻来形容:沉睡了七天后,美惠三女神相继现身,号角齐名,她们尖叫着旋转着,在高呼着“真相!”的声音中,奥兰多变成了女人。场面充满了荒诞的戏剧性。到了电影中,这样的场面似乎就比较难以把握,稍不留意就容易让影片变了调子,于是导演用比较低调的手法,即披着满头美丽卷发的奥兰多在一片神圣的光芒中醒来,汲取了月亮的尘辉,抛弃了代表男性过去的衣物,变成了女人。文字最大的优势就是挥笔成文,不需考虑现实可行性,于是就有了奥兰多,还是懵懂少年的时候,他有“优美的双腿”、“端庄的肩膀”,“纯洁无邪、郁郁寡欢的面庞”,“眼睛仿佛湿漉漉的紫罗兰”,若只是青春容颜的优美还算好说,总能找得出美丽的男子,但最难以量度的是下面这些“生育他的母亲有福了,因为永远不必生出烦恼;而为他的一生作传的人更应欣喜,因为不必求助小说家或诗人的手段,他将不断建功立业,不断博取荣耀,不断扶摇直上……直到这一切达至欲望的顶峰。”更难实现的是,他还得兼具女子的柔媚,融合两性的魅力于一身,令人销魂凝神。

偏偏就有这样的女子,出生于苏格兰最古老的家族之一,长大后轻松进入英国最高的学府学习,当她决定开始戏剧事业,又进入了最著名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她不仅扮演《哈姆雷特》中纯洁美好却为爱疯癫的奥菲莉娅,也饰演过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莫扎特。当她开始决定演电影,初出茅庐的演出就备受瞩目,没过几年就频频斩获国际大奖。又于今年年初以一个不起眼的角色拿到奥斯卡小金人,轻松挤掉了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散落了一地才女佳人们的不甘心,真不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评委这些年来对她的崇拜和暗恋。而她,面对天降的荣誉却像极了奥兰多获得名望后那种完全不懂发生了什么的样子。身兼撰稿人、设计师、演员等数职的她,还是著名设计师好友的灵感缪斯,他们连设计的娃娃都要有和她一样雪白剔透的皮肤和黄褐色的秀发。于是,伍尔夫这个看似不可复制的人物,也许连原型维塔本人都不能完美重现的一些方面(毕竟小说人物经过夸张润色),竟被蒂尔达•斯温顿(Tilda Swinton)在举手投足间投映在了银幕上。当模糊了性别的界限,她仍旧是一道难以磨灭的迷人风景。她演的奥兰多时不时地斜睨着镜头,亦或是志得意满地笑,亦或是悲愤交加的咒骂,亦或是被人说中心事心虚地求助,纤细敏感乐于幻想的奥兰多就这样拉近了银幕和观众之间几百年的距离,那种单纯执着的眼神,灼灼烈烈地让人不敢直视。

(3)幽默感

小说的幽默感来自于伍尔夫的快乐心态,和不加条框的故事本身延伸出的想象力。她的反讽,对宫廷贵族、文学作家的善意调侃,不经意间就揭露出其本质来。比如尼克•格林那粗鲁的言行,搭配上其优美的文字,这样的反差如何让奥兰多如鲠在喉,连他家里的狗见了他都咬(后来伍尔夫几次写到诗人就是骗子)。最讽刺莫过于当他讲述莎士比亚、本•琼生等人的逸闻趣事时,又让奥兰多听得“欣喜若狂”,可当他本人变成了尼克•格林笔下的逸闻趣事,就像是扇了自己一个重重的耳光,从没心没肺的旁观者成了众人津津乐道的跳梁小丑。再者就是奥兰多那种诗人一般浪漫多情,敏感神经的气质,善良单纯的秉性,也让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充满了喜剧性。在被尼克•格林重击之后,奥兰多自己惹出的事端又不好发作(是他把瘟神请进的家门),只好恨恨地说“我再不想与人打交道”,就真的只守着自己的猎犬和玫瑰花丛了,透着十足的孩子气。

虽然奥兰多有着被俄国公主抛弃的惨痛回忆,但是凭着他英俊的外貌和年轻轻便拥有财富和地位来说,为其倾倒的淑女也是不计其数,他也算是挑剔果断的代表了,有丝毫不满就斩断情思,不知道空留多少余恨。不过,他却单单被罗马尼亚那位痴情的女大公折磨地远走他乡,好不容易变成了女子想来女大公也奈何不了她了,却未曾想他以前竟是为了接近她男扮女装。这回正顺了大公的心意,任奥兰多使尽浑身解数,大公就是百折不挠,连侮辱都一口吞下。最后,奥兰多沮丧地对自己说,也许真的只有嫁给他才能摆脱掉这个幽灵了!说到嫁人,奥兰多出嫁的情形不知道该说是传奇还是逗趣。当她千挑万选最终决定还是许给大自然作新娘了,一个男人却从马上掉下来,几分钟后他们就订婚了,结婚也不过花了三秒钟,整个过程古怪、甜蜜,让人看得晕头转向。

电影算是尽职的保留了这些幽默部分,也抽空利用镜头语言讲冷笑话。记得奥兰多出使土耳其的那场戏中,土耳其国王和他举酒言欢的时刻,该奥兰多说些恭维话了,其中一句是赞美这里土地广阔无垠,镜头立刻拉远,观众会发现那里真的是广阔,但根本就是荒地,除了几个帐篷基本空无一物,然后就看着我们的大使站在那儿胡掰,观众在心里替他冷汗涔涔了。

虽然电影由于技术限制无法用色彩饱满、瑰丽完美的画面重现伍尔夫的幻想世界,但演员出色的表演和精神上的忠实于原著算是弥补了遗憾。当萦回梦绕四百年的野鹅再次飞过,我相信,奥兰多还是会踮起脚尖伸手捕捉,就像她四百年间历经的彷徨与努力。那不懈追逐的精神,让她战胜了时间,闲庭信步于光阴长河。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282441/

 6 ) 400年的探索

  没有性别之分,没有时间之限,奥兰多的生命,延续了四百年,或许更久。
  
  一部跨越四百年英国历史的小说,Virginia Woolf并没有在书中交代具体的时间纬度。而导演萨利波特却别出心裁地以话剧式的七幕来展现各个时期。
  
  从1600年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到1990年的当代英国。小说,或说电影并无以历史进展的角度来讲述奥兰多的故事。在电影中,萨利波特用七个章节描述奥兰多在四百年里的喜怒哀乐。这是一部讲述人的历史的电影。回避以历史时段来拍摄,弱化了男性在历史上的主导地位。历史(history),在某个程度上讲,是男性的历史,是父权社会统治下的历史。人,不由自主被分为了男性与女性,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与地位。在以往的历史里,人,一出生,便需要区分性别。而性别的区分,同时也限定了男人与女人不同的生命历程。人,作为人的角色被弱化。
  
  奥兰多,从男性变为女性,在不同的经历里成长,最终以一个中性的形象结束。这是作者Virginia Woolf, 导演萨利波特等的女性主义者,所想要打破的社会对于性别的限定,对于女性的歧视与弱化的固有理念。
  
  奥兰多的一生,结合了“ 死亡”、“ 爱情”、“诗歌”、“政治”、“社交”、“性”、“新生”等七个阶段,他不停成长,而非老化。
   
  “死亡”
   年轻帅气的男子奥兰多,偎依在橡树下,拿着纸和笔,沉思着自己的诗歌。无论在小说中,抑或是电影里,开始的第一幕便是大自然中的奥兰多。带着敏感而忧伤的气质的奥兰多, 热爱大自然, 热爱诗歌和写作, 希望脱离理性的社会回归母体,贯彻整部电影,在几个章节里明显体现。相比于在维多利亚女皇面前,恐慌不知所措的奥兰多,偎依着橡树躺在草地上的奥兰多更加自信与自如。当奥兰多直视镜头,说“that is, I”, 从容与自信流露于眼中。在“死亡”章节里,奥兰多是个青涩的年轻男子,与苍老枯竭的伊丽莎白女王相比,他年轻,貌美,青春。女王且殷切希望他“勿褪色, 勿憔悴, 勿衰老”。人生命的结束对于年轻的奥兰多来说,仍是个难解的题。在送葬时,奥兰多神气恍惚,面对着继承城堡大宅与爵位,面对着女王的死,奥兰多更多感到的是迷茫。

  “爱情”
   女王的逝世,意味着奥兰多的继位,而继位的奥兰多需要一位妻子。在“爱情”章节的第一幕,当奥兰多与英国公主转身面向镜头时,奥兰多的眼神里更多显现一种责任而非人类的感情。“配偶”,在俄国公主萨沙没有出现之前,对于奥兰多来讲,仅仅只是一个社会约定俗成的惯例。当奥兰多遇见俄国公主萨沙时,他淡漠的眼神转变成了一个思春男子的灼热眼光,“爱情”从他心底产生。他不顾一切地追随着俄国公主,包括放弃他的未婚妻。当他的未婚妻将戒指扔给他时,奥兰多直视镜头说“Man is following his heart.”。对于奥兰多来说,追随爱情,是自然而然,也是社会惯例所无法阻挡的。在社会眼光与人类本性面前,Virginia Woolf选择了人类的本性。奥兰多追求爱情是非常单纯的。当俄国公主回国时,奥兰多希望她留下,告诉她“You’re mine.”俄国公主问他说 “why?” 奥兰多认为“Because I adore you.”在这段时间,奥兰多并没有太多社会常识,行动都是发自内心的想法。

  “诗歌”
   诗歌章节一开始,奥兰多坐在书架前,饱含感情地读着诗歌,相比他在伊丽莎白女王面前读诗的样子,此时的奥兰多已经有了一份成熟稳重的气质。奥兰多对于诗歌与写作的狂热从第一幕开始就可以发现,而导演单独将“诗歌”拿出来做一个章节,更显现了在原文中,virginia woolf对于奥兰多喜爱诗歌的偏执的大力渲染。奥兰多请教一位诗人,希望他能够传授他写诗的技巧。不料那位穷诗人却也是攀附权贵的形象。艺术的神圣与美好在既定的社会体系里,变得一文不值。奥兰多也因此放弃了这个纯真的梦想。

“政治”
投身艺术未果的奥兰多很快将眼光转向了政治。带着沙漠饮酒, 听歌月下, 世界大同, 人类共和这美好愿望来到土耳其的奥兰多,却被战火的现实所摇醒。外敌一旦来侵, 奥兰多投身战争却立刻绝望的发现战争对于生命个体的随意扼杀和泯灭的残酷。而这也是父权社会下,血腥历史的典型表现。奥兰多逃离战场, 终于在遭遇了历史赋予一个“男人”的全部使命彻底失望后再一次沉沉睡去。而醒来,已变女儿身。当奥兰多发现自己变为女性,并不惊讶,她说“Same person, no difference at all, just different sex.”,她并没有感觉任何不同,直到她回到家乡,进入社会。

“社交”
   她回到英国,换上女装,为臃肿而繁琐的女装所带来的不便所困扰,短短的走廊却因为衣服的不便而花费时间,表达了作者与导演从女性主义角度对于古代给予女性的束缚的不满与控诉。当奥兰多以女性的身份进入到社交圈时,她的美丽吸引了许多男性的目光。但是,当她与男性谈话时,发现男性只是不断地在讲自己心目中的有魅力的女性是如何的,并且被告知与男性争论的女性,将会迷失自己。奥兰多再一次以女性的身份直视镜头,而这次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疑惑。而当Henry向奥兰多求婚时,同样地出现了奥兰多作为男性与Shasa说的话。他说“you’re mine. I adore you.”而此刻的这句话,已经不是对爱情的追求,而是女性一直以来被男性作为附属品的命令。奥兰多拒绝了他的求婚,奋力地在迷宫中奔跑,并来到一片草地上, 她跑出迷宫, 重新奔入大自然的怀抱, 她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她要做大自然的新娘, 奥兰多对其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定到此终于确立起来。

 “性”
转眼瞬间, 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外面的世界发生。英国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大机器时代; 美国内战, 人类开始探寻自由平等,Shelmerdine作为一个全新的带有自由平等的开放思想的时代使者降临人间。他的出现, 彻底解放了奥兰多的心怀, 也只有他这样的一个完全没有性别歧视、完全不同于亨利之流的男人, 才能够成全奥兰多作为一个女人天然应该享受到的自由、平等与欢愉的性爱生活女性主义终于得以从身体出发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镜头语言, 一种非男权的女性话语, 奥兰多并没有与舒米地厮守。经历了400年的她,已经慢慢地寻找到自我,了解到心中所的追求。当初青涩的少年,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女性。这与性别无关,而是人类的成长。她告别Shelmerdine,在战火中走向新生,有了女儿,成为母亲,拥有事业,经济独立,骑着摩托车在现代社会中自由奔走, 不再需要去依附于任何人。

奥兰多终其一生终于完成了对“自我”的探索获得新生。

 短评

天然呆版的道连格雷吗

9分钟前
  • týr
  • 还行

Tilda Swinton是女神>.,<

14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推荐

“我还是我,只是换了个性别”在经历一切之后,自我本质不变。非常优秀的女性电影。无论男女,自我不变。所有的一切与性别无关。自我价值追寻与认同。

16分钟前
  • 七十三
  • 力荐

@小西天。一个人可能拥有上千自我。肉体受困于某一特定的时段、注定的性征,心灵却无妨在不同的岁月与性别中穿行。不是如此,又怎能算是见识过一个辽阔的世界,活成过一个完整的人。伍尔夫的奥兰多,从阿里奥斯托的史诗中取名,糅合了她自己、薇塔与万千女性生命的奥兰多,在蒂尔达·斯文顿这里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诠释。怒吼一声“老处女”,跑进灌木迷宫,由18世纪跑向维多利亚时代雾气氤氲的荒原的那场戏,太燃了。“自然啊自然,我是你的新娘。请带我走吧!”

21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萨莉波特这一部影片拍得形式奇美,影片的各层技术构成也精美非凡,技巧超伦。这部女性主义的A级制作电影在百年电影史中,我所知道的只有土耳其女导演Isil Özgentürk的Seni seviyorum Rosa (1992)能与之媲美。而凑巧的是,两部电影都诞生于1992年。

24分钟前
  • 1
  • 力荐

服装布景不很好,意识流改编成影像,只能撷取极少情节,因此不很连贯。女主扮男人冰冷有余英气不足(当然服装责任不小)。现在如果重拍谁将是Orlando的最佳人选?

26分钟前
  • 鹿鸣之什
  • 还行

分別在兩個學期的電影課上看過多次片段,老師說這是她的性別啓蒙片。我一直覺得男人只有真正變成女人才能體會到什麽是不平等什麽是權力差異什麽是女權,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但即使如此,女權仍不是夢,雖然遙遠,但只要相信,就一定會有到來的一天。

30分钟前
  • 又又
  • 力荐

文艺派果然不好当,本质庸俗的我真心看不懂好吗。为什么主角活了四百年都不会老,为什么主角前半世是男人后半世是女人,就是为了强调女权吗。追究这些是太没必要吗。看完只能夸夸女主角的样子很漂亮很合适无眉装服装也很考究,其它的就算了。为了维持我没文化装文艺的样子这片子不打分!

33分钟前
  • nikki
  • 还行

分章结构、中庸平常的试听与符号化都让意浮于言,毫无深度,毫无意蕴。对于原本带有游戏感的原著仍然是一种破坏。不过斯文顿当然是棒棒的啦。也很可能带有因烦老师产生的情绪化。

37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忠实改编原著,保留主干情节(除了出任大使的原因和大公出场顺序),将400年的时间切分成七个章节,利于衔接时空转换,毕竟省略的很多文字无法在90多分钟内阐述清楚;对此片无感的人力荐去看原著,也别尽拿性别说事;说蒂尔达·斯文顿丑也是醉了,绝对最佳演绎者。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本片海报说这是部女性主义电影,来自我伦敦国王学院著名校友的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经典大作。但是其实一种极致的女性主义是无关性别的,只是关于人,人的自由和人对自己能掌控的事物的管理。我觉得奥兰多背后的精神就是这样,你可以说它为Queer的生存空间提供意义,一个生为男性最后却建构为女性的人,如何继续做自己。但它或许也并不是让我们牵涉太多精力去思考性别的两元对立,而是回到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不关我是男的还是女的,我还是我自己。这个自己不仅是自己认识到真正的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其实完全可以由自己去创造!

46分钟前
  • 吃电影的番茄
  • 力荐

波伏娃认为不死是一种天罚;伍尔夫则让一个不死的人活得异彩纷呈。

48分钟前
  • 石墙
  • 力荐

不太一样的女性主义电影,有奇幻色彩加持。身为男性的奥兰多在对萨沙示爱时,与身为女性的奥兰多被大公示爱时,暴露了同样的问题:就是男性常常以爱为名,企图对女性强势占有。历经岁月的洗礼后,女性的奥兰多在当代更加独立的生活着,令人欣喜。结尾对未来的留白更是令人充满遐想。很多运动都在左右摇摆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男女平权亦是如此。可是绝对化的平权终究不会实现,找到彼此合适的位置是最优解。现在看欧美折腾的LGBT显然就是矫枉过正了...

53分钟前
  • 深藏不露锋
  • 推荐

奥兰多在四百年后,在这个中性品质被吹捧的时代,才感受到了快乐。忽男忽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要不断成长和完善自己。四百年无论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精致,还是冷冽的冰上舞会,东方土耳其的宫殿,树迷宫中的时代穿越,以及迷雾中的策马狂奔,电影很多画面都美到无以复加。

56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力荐

蒂尔达·斯文顿的中性之美,美丽华服与四百年的成长

5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用400年的时间成长与成熟,穿过生死、性别、爱情、梦想、权力、自由的重重困惑。我想伍尔夫的小说原著会比电影更有深度,光影,永远是浮于表象的,它能做的,唯有启迪。

1小时前
  • 一衍 ™
  • 推荐

蒂尔达·斯文顿真是美如画,冷峻而古典的面庞,轻易驾驭住400年间所有的流行风格

1小时前
  • Amberose
  • 力荐

作为男人他被宠爱,他也爱过。作为一个女人她被仰慕,她也热恋。但更多时候的她,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她的目光曾在数百年前游荡,听聆三千米上高空。心思也曾沉于海底八千锚链深处,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嬉戏于麦田,她的目光清凉直视现下的人间,能够遗忘了硝烟前世,才能终于做回她自己。

1小时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伍尔芙说:伟大的脑子是半雌半雄的.即言其不局限于女性的小格局,同样也无男性的过分扩张.我的理想就是做这样"中性思维和气质的人士",哈哈,Tilda Swinton是榜样.

1小时前
  • 树木夕凉
  • 还行

这是一个英国女导演改编了个英国女作家的本子找了个雌雄同体的英国女演员来拍个活了400年的从矫饰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男子变成了女子还生了孩子并经历了世界大战的传奇人儿的片子,你说你不看么?

1小时前
  • dooling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