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勺子

喜剧片大陆2014

主演:陈建斌  蒋勤勤  王学兵  金世佳  王旭峰  

导演:陈建斌

 剧照

一个勺子 剧照 NO.1一个勺子 剧照 NO.2一个勺子 剧照 NO.3一个勺子 剧照 NO.4一个勺子 剧照 NO.5一个勺子 剧照 NO.6一个勺子 剧照 NO.13一个勺子 剧照 NO.14一个勺子 剧照 NO.15一个勺子 剧照 NO.16一个勺子 剧照 NO.17一个勺子 剧照 NO.18一个勺子 剧照 NO.19一个勺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0:18

详细剧情

  农民拉条子(陈建斌 饰)在镇上遇到一个讨饭的傻子(金世佳 饰),傻子跟着他回了家。拉条子贴了寻人启示,不久有人认领了傻子。紧接着又有自称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说拉条子把傻子卖了。麻烦接踵而至,拉条子自知上当受骗却有口难言,他想不明白,好事怎么就成了坏事?他开始以一位农民最淳朴的办法想自证清白。而为了寻找傻子,他成了另一个到处缠着别人的傻子……  影片根据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陈建斌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

 长篇影评

 1 ) 《一个勺子》:演员陈建斌的自画像

     2014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一个勺子》在2015年台湾金马奖颁奖前夕公映了。这形成了一个自带隐喻的轮回,这事儿要怪就只能怪王学兵。不过塞翁失马,由于不得不对电影中王学兵的镜头进行回避,所以影片有王学兵参与的情节,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他的后脑勺,还有那个照着陈建斌渐行渐远的汽车倒后镜,这是电影里最有趣的镜头。当然,导演陈建斌肯定不会觉得有趣。

    另一个塞翁失马的地方是,由于影片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所以我买票的时候发现,居然场场爆满,对于一个文艺片,这绝对是个不小的成就。看来全城的文艺青年倾巢出动了,特征之一就是独自来看电影的人特别多(比如我)。不是说文艺青年都是单身狗,而是说独自看电影的行为意味着观众没把看这部电影当做社交活动。

    了解这部电影和它的台前幕后,我的感受是,无论是戏里戏外陈建斌貌似都在诠释同一个角色:一个勺子。
    
    对陈建斌刮目相看
    
    最早知道陈建斌这个演员源自于一部电视剧,他和朱媛媛主演的《我亲爱的祖国》。这是部主旋律电视剧,讲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批海外学子如何求学以及如何冲破阻挠回国的故事,原型自然就是钱学森那批科学家了。电视剧拍得很正,陈建斌和朱媛媛的表演也有些做作。然后他又接演了《乔家大院》,算是红了。说实话,这两部戏的格调我都不是很欣赏。因为长得太过苦大仇深,所以不能像他的老乡李亚鹏、王学兵那样,走小鲜肉的路线早早走红。当然这是我的印象。

    后来我跟一位很崇拜陈建斌的文艺青年交流,才知道陈建斌走红慢不仅是颜值问题,他的性格也挺成问题,和他的长相一样,比较凝重。简单地讲陈建斌是个对艺术有追求的人,当然你问哪个明星他们都不会说对艺术没追求,但从行为上你能够判断哪些演员更加爱惜羽毛。据说陈建斌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并没有学别人那样当北漂,而是服从分配回到了新疆老家的话剧团。拿着几百块钱的工资,演着乏人问津的戏剧。即便混成这样了,他还能拒绝自己不喜欢的戏。后来陈建斌又返回母校读研,算是又回到了主流圈子里。而出演电视剧,是因为他已经揭不开锅了。

    那位文艺青年崇拜陈建斌,是因为他参演了孟京辉的戏剧。孟京辉在先锋戏剧圈的地位就不必说了。不过对于我这种庸俗的电视剧迷来说,对陈建斌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一位电视剧演员上面,后来那个面无表情的雍正皇帝加深了我的这一认识。而这一看法到去年的金马奖被扭转了。

    在金马奖上,陈建斌不仅凭借《一个勺子》获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同时还凭借钮承泽导演的《军中乐园》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可谓大获全胜。因为电影《一个勺子》当时无缘得见,所以我先看了《军中乐园》,他在里面扮演一个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官,和陈意涵扮演的失足妇女阿娇上演了一场虐恋。这次表演极具爆发力,令人刮目相看。
    
    文艺青年本色
    
    在去年的金马奖领奖台上,陈建斌念了一句诗,据说是来自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安德烈·布勒东,据说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舞台说明书里有这句话。“超现实主义”、“荒诞派”,这些大词儿一出,基本上就把陈建斌的个人喜好和艺术追求给框定住了。

    演而优则导,这是很多演员的追求,不过能导出什么样的电影大不相同。徐峥选择了喜剧,赵薇选择了怀旧,徐静蕾选择了小清新,这都是兼顾商业与个人喜好的选择。因为有商业考量,艺术上的成就有限。当然也不排除能力的问题,所以当徐峥想在《港囧》里表达点个人感受的时候,就让影片变得有些违和。这里面姜文是个例外,他开始拍片的那个时候,电影市场很不景气,导演反而能够不必顾虑票房,尽情地表达自己。展露才华的姜文获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度,这让他到如今的市场中也有任性的本钱。这是现在打算做导演的演员所不具备的优势。

    陈建斌的选择拍摄的是一部注定和高票房无缘的文艺片。他的这种选择,在这个连那些大导演都把持不住的商业海洋里显得很珍贵。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对自己毕生所学的东西的一点交代,既然从事了一行,总要留点有意义的作品。有个我很喜欢的作家叫李海鹏,如今是一本时尚杂志的主编,之前是一家著名报纸的记者,而在这两个身份之间,他抛开一切隐居起来创作了一部小说,因为这才是他一定要做的事,和这相比,其他得失不值一提。

    在陈建斌的选择中,我多少能感受到这种需求。而由王学兵吸毒事件给影片上映带来的困境,又给陈建斌的选择增添了一抹悲壮:“发生了很多变化之后,使我思考了很多问题,我觉得如果一件事情,仅仅只给了你正面的影响,也许在你生命中留下的印象没有那么深刻,就是因为后来发生了许多事情,我觉得在大家看来不是很好的事情,很多坎坷,让这部电影对我的意义就变得非常重大,因为我从挫折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在成功中学到的东西,我觉得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不只是我,而是我们剧组的每一个人,都会咀嚼这个痛苦,都会咀嚼这个坎坷,我觉得对我们后边再做一部戏,会有很大很大的帮助。”
    
    一个勺子的故事
    
    恕我偷懒,把官方的剧情简介复制一下:影片讲述了陈建斌饰演的农民拉条子在镇上遇到一个讨饭的傻子(西北方言里称为“勺子”),傻子跟着他回了家。拉条子贴了寻人启事,不久有人认领了傻子。紧接着又有自称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说拉条子把傻子卖了。麻烦接踵而至,拉条子自知上当受骗却有口难言。他想不明白,好事怎么就成了坏事?他开始以一位农民最淳朴的办法想自证清白。而为了寻找傻子,他成了另一个到处缠着别人的傻子。

    很难给拉条子这个角色归类。说他老实,他花钱走后门给自己的儿子减刑;说他善良,他受了委屈拿傻子和老婆撒气;说他圆滑世故,他又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最终也没有抛弃傻子;说他愚蠢,他又执着地去思考,想寻求一个答案。可能小说作者胡学文的评价更为准确:“我写的人物多是卑微的,没有社会地位。我觉得,如果他们身上连这种执拗的劲头也没有,那么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便很难生存,执拗是他们在这个世界生存和生活的惟一武器,这正是我欣赏的。” 卑微和执拗,这是拉条子的本色。

    拉条子就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代表体制的女警和村主任对他的遭遇漠不关心,代表社会的大头哥和小卖部老板则无时无刻不想榨取他,而周遭人都视作烫手山芋的傻子,却成了骗子讹诈他的工具。拉条子没爆发,也没顺从,他困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要一个傻子:“如果傻子是一只羊,倒是可以换钱,现在一头羊贵得让人不敢相信。如果傻子是一条狗,可以吊死吃肉,狗肉大补,有条件的谁不想补?听说吃狗肉须提前一周预订。如果傻子是个女人,也有些许用处,哪个村子没几个光棍鳏夫?如果傻子是一棵枯树,可以劈开烧火。如果傻子是一根绳子,可以拉套。如果傻子是一把扫帚,可以扫院。如果傻子是一个酒瓶,可以当废品卖掉。如果傻子是什么药材,可以治病。如果傻子是一只麻雀,也能给城里人烤了吃。如果傻子是一坨粪,也可以沤肥哩。”

    拉条子纠缠每一个人,试图找到答案,但没有人有答案,他们只能回答“生活就是这样”。对大多数人而言,生活就是这样,适应或者离开,思考为什么是自寻烦恼。甚至人们不相信拉条子真的是在思考哲学问题,他们觉得他别有用心。帕斯卡说,人是有思想芦苇。当拉条子产生疑问的时候,他就有了灵魂。

    悲哀的是,拉条子懂得了思考,却没能力找到答案。找到答案谈何容易,大天才维特根斯坦也痛恨自己只是半个天才(还让不让别人活了),他说他的才能只够他开始思考,却不足以找到答案。就像一个提着灯笼探寻漆黑楼道的人,走到半路灯灭了,四周一片黑暗,让人茫然不知所措。尽管二者的困惑有天壤之别,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伟大如维特根斯坦和卑微如拉条子,都想审视一下这个世界。然而在不打算困惑的人眼里,拉条子就变成了一个不懂事的“勺子”,而在他自己眼里,这世界变得荒诞起来。
    
    电影映照现实
    
    多年来,陈建斌一直尝试着写剧本,然而他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故事题材,直到他偶然在《人民文学》读到了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这部小说我看了,严格地讲,只是一部挺优秀的作品,并不出众。但很显然它打动了陈建斌:“我选择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它的结构。就是说,你认为有一个傻子,他跟着你,你想摆脱他,但你就是摆脱不了,我们可以把这个傻子想象成你身上的一部分东西,就是当你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常会觉得自己身上有些东西真的很傻,这些东西(让你)吃了很多苦头,但是你甩不掉这些东西,因为人要战胜自己是很难的。假设终于有一天你战胜了你自己,甩掉了身上那部分你认为傻的东西,难道这就是好的吗?你终将变成谁,那个人还是不是你?这是第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曾经认为你身上不好的、傻的那一部分,是不是全无价值?还是里面包含了一些价值,只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变成了别人眼中过时的、落伍的东西,别人说来说去之后,你也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你才决定把他扔掉?这些才是我最看重这部小说的原因。”

    回顾陈建斌的演艺生涯,你就能明白他青睐这部小说的原因,他也试图对自己身上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部分寻找答案。是承认“生活就是这样”,还是质疑“为什么这么多人想要一个傻子”,最终陈建斌找到了这个载体。都说每一部处女作都是导演对自己过往青春的交代。有的表现得很明显,比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赵薇的《致青春》。《一个勺子》看上去不那么明显,但正如前面所说,影片的主题是陈建斌想给自己的成长经历找个答案。而细节上,影片对小说最大的改动就是把背景移到了陈建斌更加熟悉的西北,这让他表达起来更加自如。男女主角拉条子和金枝子,就是西北版的“志明与春娇”。而拉条子这个角色,就是陈建斌的自画像,也只有他演绎起来最为得心应手。同样如鱼得水的王学兵也给出了自己最好的表演,但很遗憾,他自己把自己给毁了。
    
    一部悲剧电影
    
    客观地讲,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影片有些用力过猛,缺乏那么一点克制。比如那个开放式的结尾,红色的镜头让人想起姜文的《鬼子来了》。不过陈建斌对于开放式结尾很满意,或者说他也实在没有一个能给电影收官的答案:“当人们需要帮助时候,伸出援手难道不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吗?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我们对内心中的东西,产生了怀疑。我不能给出答案,我只是一个导演,我只能提出问题。当我们有这样一个疑问的时候,我们的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但我也没有答案,谁会有这个答案呢?”

    这部影片最大的价值就是,它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困惑,一种悲哀的东西,这是中国电影里不多的。中国电影多的是苦情,而不是悲剧。学者周濂在探讨中国电影、尤其是冯小刚电影的时候谈到:“中国之所以没有悲剧,是因为站在伦理生活的视域里,所有的屈辱、苦难和不幸要么来自一地鸡毛的伦常纠葛,要么来自晴天霹雳的无常命运,前者的道理说不清楚,后者的道理没处可说,于是乎中国式好人对于‘为什么’的追问最后只能化约为认命。这样一种自我阉割的处理方式导致中国式的‘好人电影’传达的无非是些逆来顺受、小富即安、没事偷着乐的小农理想和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心理。”

    而在陈建斌这部处女作中,我们看到了悲剧的东西在里面,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村上春树说:“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是的,无论高墙多么正确和鸡蛋多么错误,我也还是站在鸡蛋一边。”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选择站在哪一边的前提是有选择权。也就是说当作者既可以站在高墙一边,又可以站到鸡蛋一边的时候,选择鸡蛋才是可贵的。作为成功的演员,陈建斌显然是有这个选择权的,而他仍然选择追寻内心,拍摄一部不迎合、不讨好、颇具黑色意味的文艺片,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那个烂大街的词儿——情怀。何况,这部电影完成得很不错。对了,忘了说他在金马奖上念的那句布勒东的诗歌:“我已找到爱你的秘诀,永远作为第一次。我把这句话,送给艺术和生活。”

 2 ) 素朴的电影素朴的心


《一个勺子》的海报风格来自中国传统的门神画,在这里,男女主人公似乎与门合为一体,成为门神画上的图案。他们身上农村风格的强烈造型,以及站姿和墨镜阐发出来的那种抗拒的精神,是传统对现代性的一种负隅顽抗的意念,在此处,他们成为门神的象征,对抗着外来的、现代性的层层侵蚀。然而这种对抗又是无力的,于是这张海报最终表达的意图,是他们作为旧物被裱入了历史,最终化作一种悲观主义的慨叹。

一、傻子与羔羊

在西北方言中,“傻子”称作“勺子”。《一个勺子》讲述的是关于一个西北放羊的农民拉条子(绰号)的故事:拉条子某天碰见一个傻子,傻子却跟着他回家,他拼命想甩掉这个傻子,中间却和傻子产生了感情。拉条子印了无数张招领启事,不久之后便有人认领了傻子,接着又有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最开始被人嫌弃的傻子竟成了香饽饽。拉条子觉得事情有异,想办法要找回傻子,却被全村人嫌弃,成为他们眼中的“一个勺子”。

影片以一个固定镜头的全景拉开一个小镇的生活空间,陈建斌扮演的拉条子随后亮相,在他的羊皮口袋里装着一只小羊。这是电影中的第一个符号,象征着弱者的存在方式,在随后的一场戏里,拉条子邂逅了傻子,他们一起穿过狭长的隧道,在隧道内/外、明/暗的构图方式中,拉条子第一次完成了对傻子(或者对他自己)的审视。披头散发、满身乌黑的傻子头下脚上地躺在隧道口的雪堆上,这样黑白分明的强造型强化着傻子的存在。

拉条子的小羊构成了傻子的第一个参照物,片中的小羊被拉条子夫妇呵护备至,在炉边烤火和踱步,作为人的傻子却要被赶到室外、睡进羊圈。拉条子对傻子的处处提防被验证为多余的,傻子其实有一颗羔羊般的心,其渐渐被拉条子夫妇接纳的过程,实际体现了一种物以类聚、弱者相依的现实。在影片中,拉条子的儿子被判入狱六年,作为年轻人的傻子成为缺席儿子的一个情感意义上的替代物。

在原著里,拉条子的羊皮大袄是父亲留下来的,但现在人们都穿轻便的羽绒衣,羊皮袄便没了用途,傻子出现之后它便有了用途。在这里傻子对所有旧物的接受是自然的、无条件的,没有任何社会意识、审美的左右。拉条子给傻子剪发、洗澡,给他穿上儿子过去的衣服、鞋子,也完成了这种情感认同的可能。电影里最重要的一个道具是拉条子儿子那个残破的塑料遮阳帽,当傻子戴上它的时刻,就有了一种滤镜式的观察社会的视野,它呈现为“傻”或者“疯癫”,成为小孩子的雪球攻击的对象。在这里,傻子是弱者,有着羔羊般的赤子之心,也同样容易被社会践踏和宰杀。电影里反复出现的拉条子奔上的土龙坡,其实有如亚伯拉罕的祭坛,他最终用暴力的方式杀死了那只小羊,其实等同于亚伯拉罕杀死自己儿子的举动,这是询问信仰的举动,也是现实对凡人最大限度的考验。

二、 戏剧式的简约

陈建斌的处女作,体现了极简主义,以及最大程度的质朴。它处处呈现着戏剧式的简约处理,拉条子的家呈现为一个迷你的剧场,在全景的处理中,摄影采用手持的方式,带着一种呼吸感,和人物内心的烦乱有着相同的节律。

整个社会的微观模式被他呈现在这个看似简陋却又极其丰富的文本中间,体现着一种五脏俱全的结构性。电影里出现了政府-司法-平民的社会结构,也有暴发户与贫苦人口的道德冲突。反复出现的拉条子和傻子坐在马路牙子上的镜头,伴随着身后换来换去的名车的背景,以及身前熙来攘往的各种人物的调度,形成一种人物在时间变化中的“滞留”感。在处理所有大全景的时候,陈建斌的构图没有美感,镜头画面的边缘呈现一种“生切”的感觉,造成画面内的压力,成为对蝼蚁化的现代人的一种观看方式。

影片中的动作基本上是戏剧式的,人物之间倾向于建构一种强烈的冲突,陈建斌、蒋勤勤都以农村化的强造型亮相,而扮演暴发户大头哥的王学兵,被处理为瘦骨嶙峋的秃顶的颠覆性形象——这都是戏剧化的造型方式。拉条子与大头哥的对白,基本上都发生在后者运动的豪车之中,摄影机大部分时间都拍摄两人的后背,这也是戏剧化的调度方式。

在认领傻子的“家属”不断出现后,拉条子和自己的老婆发生了直接冲突,最终发展到床上的打架,陈建斌的处理是在两人缠斗都将蒋勤勤压在身下,打她的屁股。这也是戏剧化的处理,以造型化的动作替代日常行为。《一个勺子》的细节中处处流露的戏剧化的手法,是陈建斌常年舞台经验的无意识表述,在电影语言上,他却呈现出一种粗陋的质感。在电影后段拉条子爬上大头哥的豪车的一场戏,镜头笨拙地对准陈建斌入画的特写,“不藏拙”正是这部电影的特点,背后是一种素朴主义的书写。

三、一颗素朴的心

陈建斌多年前出演过孟京辉那部荒诞派的《像鸡毛一样飞》,像电影片头那样马雅可夫斯基画像被献血浸透的诗意处理(或者说是逼格处理),陈建斌不可能不懂。但《一个勺子》呈现出典型的毛边现象,它近似是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制作,夫妻好友一起上阵。整个电影采用极小的成本、极简的资源,拍出一部极其粗糙质感的作品。

作为西北人,陈建斌令《一个勺子》显现了“山药蛋派”的文学特征,电影里出现的农村炭炉、小方桌、天蓝色椰子背景的墙纸(代表一种内陆人对蓝天大海的向往),还原着90年代城镇和农村的现实风貌,这是一种向前的“回溯”,仅仅抓住那个年代旧风物的“路标”,眺望着时代转型、经济巨变中的一种吞噬感。这是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在初登舞台时最看重的东西,在贾樟柯的《小武》、《站台》做出此类表述之后,那“糙”的风格成为一代人的标志,然而随着这些人功成名就,在技术上褪去当年的“毛边”的时候,这样的力量也相应地萎靡了下去。于是《天注定》只能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和频频植入的符号学元素来博取关注,这是一代人堕落的表象。

陈建斌的好处在于他拍摄这部处女作时候已到中年,在沧桑中有了阅历,决定了它对待文本的态度。对第六代来说,年轻时候他们是偏执的先锋派,中年过渡到圆滑,至少在镜头语言的成熟趋向于一种“装潢”的时候,他们和大众土壤的亲密度已经不再如前。陈建斌的经历,恰是反其道而行,先有半生哀乐的年岁,再去看这部电影的文本本身,从小小的故事和人物里窥到了那种别有洞天。

《一个勺子》没有玩弄任何形式的花活,也没有任何结构上的杂耍,它始终在有效、直接地,甚至有些笨拙地构造整个电影。它的素朴成为它的声音,这是一种还原电影本身的态度,也是一种直观。拍这种电影的人有一种素朴的心,在处理电影的时候,导演也在审视着自己。这种素朴的态度,令陈建斌的《一个勺子》在没有任何野心和企图的表述中成为一部标准的“作者电影”。

四、镜像,回溯的过往

陈建斌的电影仿佛回溯到贾樟柯等人的早年,但它将贾樟柯强化意义的漫天广播等元素也去掉了,这种还原更加彻底。流行音乐作为一个渲染时代的工具,在《一个勺子》里虽然得以保留,也没有僭越它自身的尺度。片中在这些流行音乐的伴奏中,拉条子一次一次地下车,在大头哥豪车的后视镜中回退,仿佛自身从一个时代大潮中抽身离去。

从镜像中的回退,是影片中主人公无可奈何的处境,这也让其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勺子”。这是当代价值观的一种影射,全民逐利的时代,老实人成为傻子,价值观的堕落,化作后视镜里主人公脸上的无可奈何。在这里,胡学文原著(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中的社会观点,被陈建斌用一种极富象征性的影像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民间经济、法律和伦理的失范之后,一个普通人仍然在坚持的对抗现实的力量。

“原著像一个瓶子,容纳了我多年想要表达的东西。”电影中拉条子对待社会现实、对待经济时代的无力感,引向对人的“良知”迷失的现实表述。羔羊象征人的良知,它又是最容易被迷失的,土龙坡杀羊的一场戏,在一种充满仪式感的叩问天地的场景中流出的羔羊的血,其实完成了对自己剜心刺骨式的审视。影片中的另一个镜像来自梦境,拉条子穿过幽暗的羊圈,看到披着羊皮袄沉睡的“傻子”,摇醒却发现是自己,那种大惊之下对自己的“刺杀”,惊醒于自己对外部吃人社会的恐惧,也诉说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问题,这是吉尔•德勒兹欲望-机器理论的核心表述:精神分裂者(傻子)才是疯狂社会里的正常人。

黄土高原的场景,电线杆构图下的全景强化了人存在的无力感。拉条子拿没有肉的牛骨打傻子的一场戏是一种回溯式的最后的嘻戏,随后熙来攘往的家属则压垮了他,最终令他和傻子“合二为一”,或者说傻子根本没存在过,他本身就是个“傻子”。在电影的最后,拉条子戴上傻子戴过的那个残破的遮阳帽,镜头模拟他的视点看到红色的世界——遮阳帽如滤镜般过滤了世界的表象,而呈现清晰社会的图景(这是傻子的视角才能看到的),在这个真实世界中,迎面走来一群小孩子,拿雪球丢过来,一边喊着“傻子”、“傻子”。在这里,傻子的视点道出了托马斯•霍布斯式的社会学观念:在经济社会里,人对人是狼。

五、金马的品味

《一个勺子》在金马奖获得五项提名,最终拿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晋导演奖,陈建斌作为本片的导演、编剧和男主角都受到了认可。从整部影片的质量来看,他的表现也配得上所获得的荣誉。

但我们更该佩服的是金马奖的眼力,从大浪淘沙中筛出这样的珍珠,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仅以近几年为例,就有《钢的琴》、《箭客柳白猿》、《到阜阳六百里》、《爸妈不在家》等影片得到金马的肯定,这里面很多是青年导演的作品,是他们的处女作或者第二部作品。这种扶植幼苗的态度和善于发现的眼睛,相对于大咖分猪肉的联欢会来说,是一种更趋向于电影本身,而非产业的态度。

《一个勺子》讲述的是整个社会异化的故事,清醒者却被视为“傻子”,这就像金马奖和其他华语奖项的区别,金鸡、百花、华表、甚至金像奖都面对着意识形态的牵绊和商业侵蚀性,金马奖虽然也难逃这个经济大潮的压力,但是它至少懂得反省。

这种反省表现为任性,会经常性地给匪夷所思的结果,会把最佳剧情片颁给《可可西里》或者《神探亨特张》,但很多优秀的作品也经由它被发现、传播,而被当代观众接受。很长时间以来,因为造势不够、星光黯淡等原因,金马奖常常被人批为“low 咖”,意思仿佛是金马奖就是“一个傻子”(如吹风机事件)。但在这些熙熙攘攘的声音背后,金马奖仍然一如既往,坚定地扮演着如《一个勺子》海报上那 “门神”一样的角色。

【映画台湾】公众号:YINGHUATAIWANG 独家首发(敬请关注)。作者:灰狼。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3 ) 《一个勺子》:像虚无主义者一样屠戮一只羔羊

(本文原题《屠戮羔羊与陈建斌的野心》,写于2015.12.10在百讲首看后;后于2017.01.02作为当代艺术课程的期末作业大量填补修正,于课程结束后重新发布。……如果有契机再修正吧(大概是没了 : P)) 演员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一个勺子》自2014年底在金马影展亮相后就赢得了影评圈的一致好口碑。可惜影片出现在公众面前的过程却并不算顺利:主演之一王学兵因涉毒突然被捕,影片筹备许久的上映只得匆匆叫停,修修改改删去了八分钟,王学兵的正脸镜头也被精挑细拣抛出了正片,这才终于在一年后得以重见天日。抱着些许遗憾与怀疑走进影院,我却颇为惊喜地发现,影片的不得已删节并未为之减色,其仍然是一部近些年来中国少有的、尤其是院线片少有的、真正的艺术影片。而作为陈建斌首部电影作品(自编自导自演),其中显露出的导演野心也颇让人讶异。许多艺术电影作者都在尝试拍摄完全形而上形态的影片,试图用影像表出不可表之物,但其中或多或少都会显露出相对形而下的、作者本人根植于意识之中的政治倾向。而《一个勺子》则反之,它以一个相当形而下、似乎单纯在控诉社会现实问题的面目出现在众人前,内里却隐藏着一个形而上命题的魂;它被包装成强烈地域性的乡土梦幻,却拥有一个人类终极哲学问题的核——存在与虚无。我未曾读过该影片的原著小说《奔跑的月光》,因此这种似乎藏在编剧巧思中的命题形而上化是否来自原作者,我不得而知;而陈建斌对此表达又是否具有强烈自知,我亦不敢妄自揣度。但由其影片的高度符号化倾向,我们至少可以确信,陈建斌是头脑清醒、带有高度自我意识地创作这部影片的。 一、“羊”之线索:影片统述 《一个勺子》中,“羊”是最重要的意象,是将整部影片串接起来的线索,也是一项具有跨文化性的、复杂的多重隐喻。影片一开始,拉条子便与羊羔一同出场。羊圈是他们的生计,是傻子的住处。拉条子夫妇的善,在羊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羊羔,为它看病穿衣;也像照顾儿子一样照顾勺子,给勺子吃饭洗澡,穿羊皮袄。所以羔羊喊“咩”,傻子喊“妈”,声声相似。金枝子嘴上不愿意,却是喜到心里去(之后从其儿子的遭遇中,我们也可得知这一声声“妈”对金枝子的意义)。 后来,傻子走了,没时间穿上那羊皮袄;羊皮袄留在羊圈里,仿佛留下了一个坑,一步步引导着拉条子往里跳。 人来人往,把拉条子心中对人性的信念逐渐摧毁。金枝子气他老实被人欺,把他关在门外。他也开始怨恨软弱善良的自己。那个自我在心中一点点崩塌,而巨大的困惑取而代之,一点点吞没他。于是他宰杀了心爱的小羊羔,把先前视若己出的灵动生命变成一锅热腾腾的肉。这一步是转折性的,他在困惑中,从行动上屠戮了善良的自我。这份牺牲未能换到答案。他睡在羊圈里,披着羊皮袄,一如傻子刚来时的模样。披上了羊皮袄,就是羔羊,就是傻子,就是任人割宰的命。于是有了羊圈狂想,荒诞的自我屠戮的梦,拉条子在梦中疯狂地用刀子捅杀像傻子、像羔羊一样蜷在羊圈的自己,与此同时,羔羊拉条子发出了凄厉的咩咩叫。 在这一步,拉条子在内心里完成了对善性自我的屠戮。然而困惑越来越大,羔羊被屠戮却不能阻止他成为傻子。他的内心被困惑填充,他像傻子赖着自己一样赖着大头哥,想得到答案。追寻的最后不过是把自己折磨成了真正的傻子。他妥协,戴上了傻子的红帽子,不再追问答案;人看我傻,我看人疯。 二、虚无主义者的勺子 《一个勺子》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其浓郁的西北色彩。大荒漠、彩藩、土楼、羊圈,口水歌、方言与鲜艳的乡土气息陈设房间,无不在强化电影的地域性。观影前半期,我心中不时赞叹陈建斌拍出了中国乡土式梦幻,倘若与世隔绝的北镇与许多北欧本土情怀影片遥相呼应,西北特色幽默为高原更添了几抹乡趣。也就因此强烈地暗示观众,陈建斌是在追求一种本土黑色幽默的小格局影片,以此为基础控诉中国社会现状。但越往后看,我越不得不承认这种预判是错误且大错特错的。《一个勺子》绝不仅仅被这种地域性的小格局所围困,更不应单纯意在控诉中国社会现状。(陈建斌自己谈到一个勺子也说,对于影片中的社会现实问题的指涉,“是原著小说里有的,不是我自己加进去的。这是根据现实故事的逻辑,剧中人产生的联想,但我想告诉大家,我的电影不是讲这些。我在头三分之二铺了一个谜局,你会觉得我的电影是在讲这些东西,但是到了三分之二的时候,你会觉得那只是一个引子,后边的三分之一,才是我的内容。”)这个五颜六色的地方色彩卷裹的内核,是一个面向整个人类的共性质询。可以说,影人在追求的,是某种更形而上的东西,即是一种存在的虚无主义(existential nihilism)。 从影片中间,金枝子硬生生问拉条子一句话:“你说,那么一个傻子,活到这个世上有啥用,还不是白白糟蹋粮食。”拉条子也硬生生堵回了金枝子的质问:“你说的太对了,人活在这个地球上有啥用,把地球白白的都浪费掉了。”这里开始,人类的存在价值轻飘飘地在乡土夫妻闲聊中被推翻,整个影片格局敞开,陈建斌的野心也收不住了。于是影片后半部分,一浪接一浪,视听语言大大拓展丰富,增加了大量的主观性视点镜头,游离于幻梦之间、荒诞段落轮番上阵。一直到影片末尾段,主题显然已不仅仅局限于善与恶、“正常”与“疯傻”这种平凡的二分式命题;此时,前半部影片中拉条子执着的“善”,已经跑偏成了执着的自问与追问。拉条子逢人就问傻子的价值,最后如同勺子死赖拉条子一样,拉条子死死盯上了大头哥,想从他嘴中撬出困惑自己的问题答案。然而拉条子在最后的最后,仍没得到自己魂牵梦萦的终极答案。一切的心思费劲都是徒劳,一切的辛劳追问都不可能得到答案。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存在。存在本质即虚无。 再回到影片前面一些,拉条子宰了羊羔向老三索要答案,老三说,人生就是这样。你就是个大勺子。有些事情你想不明白,你就不要想。这就是我比你明白的地方。 是啊,谁追问,谁就成了勺子嘛。 所以,影片的结尾,拉条子戴上了勺子的红帽子。他透过那一片破碎的红,在傻子的视角里,把这世界的疯癫荒诞与无意义看了个清明。再也没有追问,也就再也没有困惑。他终于妥协了。 三、从甘肃农村到耶路撒冷:高度符号化中的伪地域性 《一个勺子》作为陈建斌的处女作,定然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小成本的制作方式带来的影片最终呈现效果也只能是略显粗糙,比如某些对切镜头中明显失误的声话错位。但使得整部影片并不会因此而显得杂乱无章的,正是导演在整部影片中贯穿始终、如一股拉直的绳子一般的清晰思路,即是说,陈建斌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这种思路首先体现在影片的高度风格化上。由于影片本身基于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影片大多采用了记录风格的镜头语言,即使固定机位长镜头也采用手持摄影机,并且刻意追求一种影像上的粗粝质感。同时插入大量有时代感的元素,比如每次拉条子坐进大头哥的车,车里放的口水歌都在指向一个明确的时代;以及一些不那么抢眼的元素,如拉条子夫妇家里电视上放的电视剧。这些元素似乎整体在强化影片的时间空间的确定性。而陈建斌的西北式幽默感也是一项高度风格化的元素。处理幽默元素时,他采用的是欧洲喜剧常使用的跳切手法,将事件的开端和结果直接剪辑在一起,略去过程,或是对过程的呈现采取抽帧式的零碎剪辑而不是完整呈现,以达到一种“冷”或是黑色幽默的喜剧效果。这种幽默效果与西北荒漠达成了巧妙的契合感。再如交代两夫妻关系的镜头,永远采用固定正面中/全景机位长镜头,给予夫妻对话一种荒诞的舞台感。甚至于王学兵的角色因封杀而不得露出正脸这种偶然限制,居然也意外形成一种风格化效果——“大头哥”作为一个“能人”的神秘感。 而陈建斌清晰思路的另一个体现,则是影片的高度符号性。几个清晰明了以致稍微有些刻意的简单象征符号,在整部影片中不断被重提、强化,以及影片前后整齐的对仗效果,将整部影片规矩干净地束结在一起。所有的人物都被排除了复杂性,留下一到两个鲜明特征,嘴中反复咀嚼着相同的台词;所有的镜头意象也都指向明晰的象征意义,而对白也往往被凝练成具有点题意味的总结句。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办法虽然不是最优,但至少明了大方。 我们再回到前文所说的,影片最重要的意象“羊”。羊作为一个符号,从东方文化角度审视,其与整部影片的地域特征和表达主题皆可得以完美融合:西北人养羊;羊羔代表至纯至善。但这个主意象,我们能用西方文化符号的角度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羊羔”在《圣经》文化背景中,代表着受难的基督。这是牵强附会还是有证可循?《圣经》中,以色列人为逃过灾难要在逾越节当晚宰杀一只健康漂亮的小羊羔;由影片中拉条子为了换取答案宰杀羊羔、牺牲“至善”,我们也可联想到这种基督教文化式的羊羔的牺牲。羊羔任人宰割的属性是由其纯与善被赋予的,其与“勺子”形成了一种相互隐喻的关系。在影片前半部分,拉条子为了摆脱勺子,将勺子绑在野外的栅栏上。勺子没有任何反抗,静静看着拉条子捆梆自己,而拉条子一步一步绑住勺子的脚、展开勺子的双臂分别绑住勺子的手。其捆绑样式,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形态如出一辙(钉住双脚与双手),这是否又是一种巧合?如此可见,“羊羔”是一个具有跨地域性的文化符号,我们可以在其基础上做多重解读,其解读结果皆可强化主题。 由此我们可以说,该影片不论是从其命题角度,还是其符号的选择,都是“伪地域性”的,都具有某种跨文化属性或是超文化属性,是可以成功收到整个世界共鸣的。梁实秋言:“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流出来的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的是——忠于人性。”艺术作品欲成永恒,其命题必先永恒。从这种意义上看,陈建斌是浪漫主义的。他将地域性上升到普遍性,冲破时空牢笼,为人类群体抛出难题。陈建斌作为作者对此是否自知我们仍不知道,但从影片成品反推,他确是达成了这种意料之内或之外的结果,这也为他不算精致的处女作赋予了一种超越社会、超越文化的,艺术品的永恒性。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其影片的一个硬伤(恰如大多数野心勃勃的导演处女作),正在于这种过于明显的符号痕迹,使得所有镜头和意象都过于简单、过于具有分析力,情节也往往具有仪式感。排除了模棱两可的含义,鲜有过度解读的可能性,影人试图传达的一切都由自己主动放大加粗,这种解读的单一性也常常使得影片本身少了些自然流露的趣味。但同时,影片的妙处在于,陈建斌把一切形而上的深入思考埋藏在如此浅显易懂、“接地气”的背景和故事框架之中,因此这些单拎出似乎十分生硬的意象便被安插得几乎不露痕迹、更不至令人生厌。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若离了这些夸张的、荒诞的、本身就偏向形式主义的背景,符号的滥用或肤浅化则会引向另一个极端。陈建斌是否有可能成为第二位贾樟柯,尚不得而知。当然,我更怕的是影人成为电影界余华,乡土文学出身,最后却把整个中国概念化,再引用一段圣经,拍到国人脸上,等着西方世界为之起身叫好。

 4 ) 好作品不该孤单,强力推荐《一个勺子》是今年必看电影

       《一个勺子》是中国大腕演员陈建斌转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改编自河北作家胡学文的小说作品《奔跑的月光》,在51届金马奖获最佳剧情片提名之外,陈建斌还一口气荣获了最佳新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奖。在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亦荣获最佳导演处女作奖项。陈建斌首次出鞘成绩非凡,自証深厚实力才能出众。

        勺子,在新疆、甘肃普通话又有「傻子」之意。因此《一个勺子》讲述的是一个「傻子」的故事。然而除了一般定义上智能低幼的傻子,世间众人谁不曾傻!因执于善念忘记利害、无忌人心叵测的傻子我想也不少。

       故事很好,说故事的也极棒:牧羊人「拉条子」某天好心的对一个无名街友「勺子」施了一个包子,此人从此锲而不捨的跟在他后头。拉条子起初只是威吓他几句,后来烦了,採用暴力驱赶法,但这个不解人言的勺子依然无动于衷,只管继续跟着拉条子走,还跟他跟回家裡头去了。拉条子原先气愤的想驱走它,但后来看到天气极为寒冷,怕勺子冷死,一时动了善心,跟老婆商量后决定将拉条子带回家放在羊圈裡头过夜。数夜过去,拉条子一家反而跟这个勺子产生了若有似无的家庭情谊感情,勺子还管拉条子的老婆金枝子叫妈。这反倒让儿子因为犯罪入狱的这对夫妻俩产生了一种安慰。好心的拉条子替勺子去向村长、警察奔走失利后,回家帮勺子剔髮淨身,还带他去照相馆照了个相,大街上贴上了失物(人)招领,也特地交代李大头帮忙留意。没多久的一个黑夜,李大头开了车载来一个来路不明的男子,此人声称自己是勺子的家人,便塞了钱给拉条子,答了谢便急着将勺子带走。夫妻俩还以为自己做了一件美事,但拉条子仍在为收了酬金感到良心不安,心想如果给他家人知道自己让勺子睡羊圈,哪还像话?隔了几天,一对蒙面男女跑来声称自己才是勺子的家人,要拉条子将人交出,语带恐吓,不断威胁如果事情没有个交代,肯定会将事情闹上法庭。在得知拉条子收了钱之后,还愤而指控他贩卖人口,边脸不红气不喘的将勺子当初收下的钱夺走。善事好事成了坏事傻事。。。。。

       这个有点像是鲁迅寓言的故事来改编搬上大银幕,故事十分接地气,又深刻呈现人文思考价值,从失踪人口、诈骗集团的问题下手,更多时候想探讨当今世代价值观的扭曲。剧中的村长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李老三说:「现在谁不知道?说谁老实,说谁是好人,就是说他是个勺子。」正是对许多社会现象的无奈喂叹!类似的社会案件屡见不鲜。比方:现在一个人若在大陆被车给撞了,路人多半纷纷走避,媒体多半谴责路人冷漠。但殊不知这些人走避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同情心,而是因为太多时候,善心去搀扶的人常反被陷为肇事者,热心助人却无好报,反被恶徒敲诈一笔。就因为利用善心人同情心理的恶行多如牛毛,现今的中国人才会如此笃信「善人是勺子」这样一个本末倒置的价值观。

       整个电影拍摄影像质朴有力、画面色彩鲜明大胆,背景构图广大美好,两位主角着西北人服装造型,很真实呈现出当地风土民情,在服装造型、美术设计上下了十足功夫。故事内许多荒诞嘲讽对话,观点犀利,洞见出人性的美与恶、天真与复杂,却不流于说教,好作品不该孤单,强力推荐!《一个勺子》是今年必看电影。

 5 ) 我是一个傻子吗?你呢?

傻子为什么要赖上拉条子呢?因为拉条子也是个“傻子”,不然,他怎么会给一个傻子吃的住的,还狠不下心赶他走?
    
    从“招领启事”到“寻人启事”,好多聪明人围着一个傻子转,但那么多聪明人也没有回答出拉条子的问题“为啥他们都要一个傻子,为啥他们要为了一个傻子来骗我?”到底为啥呢?因为“人生就是这样”,他们都太聪明了。

    大头哥比这波聪明人更高一筹,他是精明人,可他遇上了拉条子这个“傻子”,那么精明的人,骗到手的五万块,竟然还是被这个“傻子”要回去了,他太倒霉了。

    金枝子也和她老公一样“傻”,以为嫁个老实人就好了。可当他们被骗、有家不敢回、回家怕开灯,还被拉条子打屁股时才明白“都说你是个老实人,嫁给你不受罪,这还不受罪?人好有啥子用,人好净受欺负,人好都没得好报的。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做不得好人啊!”

    唉,说这么多也不知道我到底要说啥?想起电影里两个点:

    一个是傻子在他家安住下来后帮拉条子搓绳子,镜头从拉条子手上顺着绳子一直移到傻子手上,好像他们两个从此就被这根绳牵到了一块。结果,晚上傻子就被别人(骗子)领走了,连那件毛皮大衣都没来得及穿。

    另一个是结尾处,拉条子戴上了傻子没带走的的那顶遮阳帽,被一群小孩追赶嘲笑着,就如以前他们嘲笑那个赖上他的傻子一样。那一刻,他是不是真的以为自己成了傻子?而我,也有点看傻了。

    现实里,我是一个傻子吗?你呢?

    但有一点我还是明白的,就算再有一部《甄嬛传》,陈建斌也不要去演什么皇帝了,他做个导演挺好的。

 6 ) 拉条子和老三,你想做哪一个?

       其实片子看完挺久了,走出影院的那刻告诉自己我很想写点感受,可是一直忙得没时间,一晃从上映都奔进12月了,各种忙跳脚的年底,和朋友抱怨,某只说:“人生就是这样。”
       讲真,观影之前对这部的了解还仅限于陈建斌,金马,某演员吸毒这类关键词,不知道为什么却对片子本身确实充满了期待,从知道这是陈大叔自编自导自演开始。现在想来,原因可能是来自于以往对陈大叔表演方面的不嫌弃,虽然甄嬛里皇帝与读书时脑补的外形差异挺大,但是不可否认,演得还是可以的,尤其你看,陈大叔往那一站就像个老实人,老实人第一次导片应该不难看。其次,作为演而优则导的一员,舍弃商业片,选择这么一部,还是挺想去支持一下的。
       片名叫勺子,和厨房没关,和做人有关。
       勺子取自北方方言,傻子的意思,整部片子讲述的故事其实也简单得很,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花了五万块为儿子减刑,结果刑没减成想把钱要回来,结果钱没要回来路上却捡了个傻子,想甩甩不掉,想扔不忍心,只得 给他吃给他穿给他找家人,结果却几经被骗,最后自己也成了个别人眼中的傻子。
       在这个透着黑色幽默,看似荒诞的故事里,有三个人物印象比较深,拉条子,老三和大头,想来分别说一说。
       首先,拉条子。其实对于他我是不太愿意用“傻”这个字眼的,私心更倾向于用“淳朴”,那种没有被物欲利益的社会改变的人身上最原始的东西。他处理事情的方式符合伦理和逻辑,你说他有错吗?没错。可是我们作为围观者却总在摇头说他傻。
       其实,影院里看到这个人物的时候,我总想起几年前的佛山小悦悦事件,那个扶起小女孩的拾荒者。记得当时微博热议,有人为她点赞,有人痛批不作为的路人……还有一条微博我印象深刻,刚刚搜了一下,原话是这样的:“小悦悦被撞后,为什么陈贤妹会伸出援手?这绝不是偶然的,完全是受教育不够的结果。她早年没读过几天教科书,多年来又忙于谋生,不读书不看报,不注意理论学习,不主动接受宣传,没能改造世界观,结果导致良知未泯,天性犹存。”此言出自哈师大历史系某教授,我觉得道破了其中原委,放在拉条子身上同样适用。
       老三这个人物,作为事件的旁观者,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说出文绉绉的“人生就是这样”,出场不多,倒是令人记忆深刻。作为小卖部的老板,见过一些世面,被社会改造得多,懂得一些人情世故,看清一些现实面目,像观影的许多人。
       大头是个很重要的点,串起了很多情节和人物,可惜演员不争气,上映版应该是剪掉了不少。其实大头和拉条子的对手戏还是挺精彩的,即使这个版本的大头真的只剩下个大头和后背。拉条子几次被大头喊下车,后视镜里的身影越来越远,我都能脑补出那一刻拉条子手插袖子的站姿和迷茫不解的脸。这笑梗多次出现,也是屡试不爽。如果是完整版,可能更精彩,可惜了。
       拉条子,老三,你想做哪一个?或者,真正遇到了事,你会做哪一个?
       我觉得导演在片里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或者说夹杂了自己的美好愿望,做拉条子不糟。你看儿子也减刑了,五万块也拿回来了。观影的时候,后排姑娘说:“傻人有傻福啊!”嗯,谁说不是呢!

 短评

两段语录: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骗子和傻子。观众绝非傻子,因为大家都在拼命地活着。被傻子缠着的拉条子,拉条子缠住了大头哥……围绕“到底谁是勺子”的台词,太啰嗦了点。它没有让我想起那些中国演员转行拍摄的片子,而是想到了粗糙、凋敝又荒诞的独立影像。

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点是,除了剧情声,好像没有画外音,没有非得利用配乐去渲染什么情绪的姿态值得广大中国导演学习。

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从一开始知道这个题材,就觉得有意思。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拍的是一个很乡土,带着黑色幽默与讽刺的寓言故事。傻子与骗子,有了骗子也才有了傻子,其中的讽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了。作为处女作导演,无论选材和形式都不错,虽然有些细节会刻意。但仍是个不同的院线片。三星半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骗子太多,勺子不够用。人心之险恶,细思极恐。

1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同是学院派,中戏人和北电人拍片风格区分大。前者注重舞台形式感,后者注重镜头整体感。前者是显,角色注重起范,视野广。后者是隐,角色与镜头融为一体,小格局尤甚。本片略显造作,好人在魔幻乡村,陷入暧昧的道德困境,直指人性诡谲。鬼畜风入梦,结尾红帽子当半滤镜,仅有的惊喜。

1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怎么说呢,一看就知道是中戏的人拍的电影。

17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人好被人欺”、“谁把别人当傻子,谁就是最大的傻子” 黑色幽默贯穿全片,在荒诞和冰冷的西北土地上,爆发最原始的生命力。生活辛酸,一笑而过,“人生就是这样”。陈建斌、蒋勤勤演技狂飙,为公映版王学兵几乎没露正脸扼腕。亮点:后视镜里飘出来的“粉红的回忆”和“忐忑”、金世佳白花花的裸体…

2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戏疯子陈建斌携手美女老婆共同打开导演之路,还有王学兵的助阵,可谓是默契十足才能表达的如此完美

22分钟前
  • 笑挽冷风
  • 力荐

从失物招领到寻人启事,一部寓言性的荒诞小品。重复场景多次出现,神曲运用效果十足。但变成“勺子”后的自我疑问部分,台词还是过于直白。王学兵的角色眼前一亮,期待能早日上映!

2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千百年过去了,在中国依然是“好人无用论”,究竟谁是那个勺子呢?王学兵被剪得只剩背影反而有加分,村姑我愣没认出是蒋勤勤。中国应该有更多这样的方言电影~~~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作為一部處女作,我認為非常精緻。對白具寓意。劇中人物看似巧,卻都傻。互相拖累,相互糾纏。乍看之下真正的傻子反而是得利最多之人。有點黑色寓言的小品,說不定會是本屆金馬獎黑馬

30分钟前
  • wayfarers
  • 推荐

金馬展看到現在最有力、最喜歡的影片。故事荒謬而搞笑,卻層層剝開推向某些尖刻的現實、人生的殘忍。陳建斌第一次自編自導自演,功力非凡。以前小覷他了。推薦~

33分钟前
  • 張子易
  • 力荐

通过喜剧的表现手法来衬托出悲剧,作为初为导演的陈建斌,显然这是给观众的一个惊喜。勺子,就是傻子。此片的傻子难道就仅指金世佳所饰演的傻子吗?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是傻子吧。一个勺子=一群傻子。很不错的电影。

38分钟前
  • 铁马冰河皆是你
  • 力荐

從舞台上視角到最後被小孩丟東西的傻子POV。臉譜角色與實景,非寫實性與寫實性的結合。以導演處女作來說不壞,表演都不錯,但「好人無好報、傻人無傻福」的寓言式主題太簡單,戲劇資源也太薄弱,剪到一小時左右應該挺好。表述方式的冗贅與直白,雖不乏應運而生的荒謬,卻不見得是好招。

39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庆幸可以看到这部电影 夫妻档的演技飚的很开心 作为电影处女作绝对满分好评

40分钟前
  • 咖喱乌冬
  • 推荐

大头哥笑死我了。可怜片尾字幕都没他的名字。

43分钟前
  • 卢十四
  • 推荐

总体不错,原来一个勺子是指一个傻子,这个片名比较另类

47分钟前
  • 弋痕夕
  • 推荐

当善良被欺压被讹诈,当善良被说成傻子;当奸诈被提倡被赞美,当奸诈被当成处世准则;善良的依旧善良着,同时也希望社会是善良的

50分钟前
  • 听风阁
  • 推荐

生命充满凶险,那些执拗善良的人们,他们没有更深的算计,而人心是一匹疯狂的烈马,怎么会是这一波傻气的乡下人能驾驭的呢?电影真实又残酷,好人没好报, 幽默与讽刺并存的大戏,这个社会从来不会按照德行的高下分配利益,“好人”才是大众眼里真正的“勺子。

53分钟前
  • 睡在巴西旁边
  • 推荐

怎么说呢,对这种编排的刻意的荒诞感,已经无感了。鬼使神差地,中国观众的电影观念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本片延续着上世纪的画风,一个大写的“我是学院里出来的”“解读我”~

55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