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女萧萧

剧情片大陆1986

主演:娜仁花,邓晓光,张愚,倪美玲,管宗祥,刘清,曾鹏,吴文斌,张帆,贾大中,唐元通,蒋红

导演:谢飞,乌兰

 剧照

湘女萧萧 剧照 NO.1湘女萧萧 剧照 NO.2湘女萧萧 剧照 NO.3湘女萧萧 剧照 NO.4湘女萧萧 剧照 NO.5湘女萧萧 剧照 NO.6湘女萧萧 剧照 NO.13湘女萧萧 剧照 NO.14湘女萧萧 剧照 NO.15湘女萧萧 剧照 NO.16湘女萧萧 剧照 NO.17湘女萧萧 剧照 NO.18湘女萧萧 剧照 NO.19湘女萧萧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3:19

详细剧情

  20世纪初,中国湘西偏远山村,一顶花轿千里迢迢向杨家坳走来。轿子中的女孩名叫萧萧(娜仁花 饰),对于这个只有12岁的女孩来说,结婚更像是一场热闹、好玩的游戏。婚后,萧萧承担起洗衣做饭的家务,还要带着比自己小很多岁的丈夫玩。转眼六年时光过去,萧萧已经成长为顾盼神飞的大姑娘。婆婆为她缠上裹胸部,却无法挡住她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偶然机缘,萧萧与长工花狗萌生爱情,但在这个封闭的山村,等待他们的注定是一场悲剧……  本片根据沈从文的原著小说《萧萧》改编,并荣获1988年法国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1988年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

 长篇影评

 1 ) 男人在慢慢消失

好山好水的地方,却日复一日重演着女性悲惨的人生。萧萧和公鸡拜堂,而比自己小很多岁的新郎春官在母亲怀里哇哇大哭,这个画面已经足够讽刺。

萧萧实在瞒不了肚子,也没办法打掉孩子后,逃跑又被抓回来,本来要被沉潭,却因为姨婆说怀孕的女人要是含怨而死会在家中闹鬼而留了一命,又因为顺利生下男胎牛儿而留了宝宝一命。看起来打败封建的只能是鬼神。

结尾是循环,是讽刺,年幼的牛儿也要娶媳妇儿了,萧萧由婆婆梳妆打扮准备迎接,念书放假回家的春官偷听到家人准备在今天让自己和萧萧圆房,丢了行李掉头就跑了。

那个时候,这儿的女性终其一生被贞洁、生女孩儿是罪以及家庭等所困,被阉割,不自由;而男性呢,留下的满嘴多半是糟粕,而有机会取得知识的男性如春官,只想一个人逃,我突然想,没有在电影里露脸的春官父亲是不是也在年幼时娶妻,后来出于同样的理由,再也没回来。

于是,被留下来的可怜女人越来越多,男人的身影越来越淡。

 2 ) 一曲人性的哀歌

故事发生在湘西那片美丽的土地上,在河流静静流淌的清晨,12岁的懵懂女孩潇潇被花轿抬进了她的婆婆家,开始了自己前途未卜却又被时代注定了的人生旅程。
这部影片虽然拍摄于1986年,却让人感觉不出丝毫时代的疏离感。每一帧风景都让人感觉到自由、纯净、远离尘嚣,演员的表演也是十分到位,甚至很多细节中也蕴含着深意。
观看本片的感受,和以往观影体会很不同。以前看的都市片比较多,像这样洋溢着乡土气息的影片算是第一次看到。纯朴的乡土人情,一切都是自然流泻,没有过多的矫饰,没有做作的对白,没有华丽的道具,有的,只是电影背后的内涵和精神指向。以前看过一句话,“影像的躯壳,声色的装修,不足以支撑起电影这门思考的艺术。”从这个角度看,《湘女潇潇》的成功不是在于高超的拍摄手法和美丽精致的取景,而是在于导演通过它寄予的人文情怀。
大概三年前,我看过沈从文先生的原著《萧萧》 ,不得不提,虽说大体的故事情节相差不多,但是电影和小说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毫无疑问,电影通过导演对于细节的精准把握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和内容。原著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安详的,符合沈从文的一贯描写湘西生活的风格,纵然那些人们可能在我们看来是不开化的、愚昧的,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是很难理解并接受的,我还是可以感受到一份远离都市玷染的原生态人性的美好;在小说里,很难判定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因为一切都被淡化了,像一幅烟雨蒙蒙的山水画,你不想去深究,在乎的只是它给予你的一种整体的感觉。当矛盾冲突达到高潮时,花狗逃跑后,我曾担心过萧萧的命运会不会很悲惨,可是最后的结局却让我感到几分温暖,萧萧生下的孩子和她的小丈夫一起在草地上玩耍,生活没有因为那些波澜而停滞而是继续向前,一如往常得平淡和谐安详,即使背后是生活的无奈和残酷。
但是电影不同,不能太过含蓄,不仅强化了矛盾冲突,还要借原著表达导演想对这个时代说的话。有一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在寡妇被沉潭的时候围观群众的麻木的表情,当一条鲜活的生命被悲惨地扼杀,竟然没有人上前阻止,甚至还有人冷漠无知地笑。不得不说,这个场景是应当深刻地刺痛一个时代的神经的,当民众对悲剧无动于衷,对早就应该被淘汰的陋习坚持到底,对生命毫无敬畏和起码的尊重,那这个时代离死亡也就不远了。导演可能想借助这部电影,来吸引大众对于那些易被忽视的角落的重视,减少一点悲剧的发生,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
这部影片中的人物也无谓好坏,因为在无知面前一切也都失去了意义。没有受过教育的民众哪来反抗命运的勇气和动力?他们接触的是水和山,是田里的耕种和家庭的重担,他们爱了就是爱了,没什么海誓山盟,也没什么经典场景铺垫。老水车不停地运转,暗示了一代代女性无法逆转的轮回命运。潇潇的公公一直没有露面,后来我们通过她婆婆的眼泪我们才知道,婆婆应该是和潇潇一样是童养媳,养着比她小的丈夫,后来丈夫长大后和别的女子在一起了,并且拒绝回到那个陈腐而乏味的家庭。
但是,再无知单纯的人也会有对美好自由幸福的追求,潇潇也不例外。她抱着弟弟对着月光唱歌,她羡慕过城里打扮新潮的女学生,她想过和花狗私奔到外面的天地去……可是,人在诸多束缚面前终是无力的。最后的结局对白不多,却让人心里空荡荡的,感觉到寒冷和难过。年龄还未到中年的潇潇穿起了她婆婆那样的衣服,脸上的表情早已没有了刚开始的纯真烂漫,而是空洞苍白。她为她的儿子迎娶了一个当年的“潇潇”;而当年的小丈夫,也已经长大,面对这写他无法选择的一切,终是没能继续面对,选择了逃离,不知道他逃向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潇潇的生活,不能再指望这个小丈夫有任何亮点了,注定的是死水,不再激起半点波澜。
潇潇由受害者,到陋习的执行者,孰是孰非,难以判断。山依旧青,水依旧干净,可是,人已被时光的洪流冲击到无法掌控自己命运转盘的河道,随波逐流。
所以,如果原著是一曲带点小哀伤的田园组歌,那电影就是一部凝着深深批判和遗憾的人性哀歌;但是两者还是归结于一,那就是永恒不变的洋溢着人文气息的主题,拒绝冷漠,拒绝麻木,呼唤爱,呼唤美,呼唤拯救,呼唤一个时代对于尊严的关注。

 3 ) 在比利时大学放映《湘女萧萧》

3月10号下午,谢飞电影回顾展最后一部电影《湘女萧萧》在比利时自由大学ULB翻译学院放映,近百名学习中文的学生热情的与我讨论电影和作家沈从文。学生们问到如何把“萧萧”和“巧秀娘的故事”两个短篇合为一个电影;童养媳风俗发生在什么时代;原著“田园诗”式的结尾为什么改成批判性的提问,等等,很深入、有趣。更惊喜的是请到了已经居住在比利时多年的、扮演小丈夫春官的张愚全家到场交流。他现在做银行金融工作,那时5岁,现在37岁,两个5岁、3岁的儿子长得和当年的春官一个模样!这次活动显示了“经典影片进课堂”的价值。

 4 ) 浅析电影《湘女萧萧》和小说《萧萧》


 
《萧萧》鉴于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萧萧》中实际写萧萧的只占一个章节的内容,其他笔墨都用在别的湘西百姓上,我就主要赏析谢飞导演的电影《湘女萧萧》并稍稍结合《萧萧》吧。
 
       从文先生惯常写湘西的风土人情,而萧萧的这个角色就是塑造于民国初期湘西文化背景下。他的这篇小说依然延续他一贯的写作风格,单纯而有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湘西特色,凸显了以萧萧为代表的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和神采。萧萧的身份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童养媳,由于从小就寄养在伯父的庄子里,所以在她十二岁出嫁的时候,并不显得十分伤心。在她金钗之年,就嫁做人妇,而她的夫君还只是个三岁的小毛孩。在那个懵懂的年纪里,两人以姐弟相称。其实孩子都是单纯。这个关于童养媳的故事也实质上反应了历史进步的沉重性和艰难性问题。
 
    影片中加入和细化了很多原著中没有的情节和桥段,窃以为有些是画龙点睛,有些却是画蛇添足。
   
     影片开头萧萧出嫁的画面中,萧萧坐在迎亲的花轿中,告诉她的伯父,她实在忍不住想要小解,伯父嘱咐挑夫们到一旁休息,这时便从影片中看到,有液体自花轿中流出。我其实不太喜欢这个添加的场景,也许谢飞导演是想通过这件事说明萧萧也还是个孩子,她也忍不住急,也以小孩的方式解决么? 我总觉得有些不雅,也有些奇怪。就算迎亲过程中出花轿是不吉利的,通常的应对也是寻一隐蔽丛林处给新娘子方便。关于这个的处理方式我还是有些不太明白,有点多此一举的意味了。
 
影片中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萧萧出嫁时那一双大大的眼睛,似水一般生动传神。戏剧性的是,由于小丈夫还是个没断奶的小娃娃,怎么叫都不肯和萧萧拜堂,于是婆婆就让一只公鸡充当新郎。这是中国农村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景,和公鸡拜堂也不是什么大稀奇事。自古以来的成亲,如果新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亲自拜堂,都会用公鸡来代替。倒是制造出了喜剧效果。
 
    自此之后,萧萧和她的小丈夫已姐弟相称,她一面照顾着小丈夫,一面帮着婆婆干点农活。就像她对巧秀娘说的“婆婆对我很好,饭管饱吃。”可见在她的眼里,天天吃饱饭已是无忧无虑了。正所谓女大十八变。萧萧在婆家的喂养下成为了一个丰满的姑娘。“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 萧萧的变化也引起了工人花狗的垂涎,正直青春,少男少女。但我觉得若不是花狗的勾引与主动,萧萧很可能就会一直等弟弟长大,守住自己的贞洁,然后也最终成为一名普通的守规矩的湘西女子
 
   影片关于花狗和萧萧的第一次偷情刻画的很棒。多次埋下伏笔,花狗对萧萧的传情以及花狗寂寞的心。那天大雨,萧萧带着弟弟到磨坊避雨,褪去湿了的衣服,正巧花狗务农也来躲雨,那个场景,萧萧又急又羞又怕,忙用稻草遮身子。殊不知这种若隐若现的娇羞态,最能挑逗人心。本来就痒痒的花狗在也忍不住了,打发走了小孩就扑上去了。除了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一个自然背景音乐特别赞。花狗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不停的转动着,咯吱咯吱的声音撞击着水声也撞击着两个年轻人。古老石磨盘旋转中,好像也在遮掩着什么,中国农村古老而沉重的步伐。那开闸的水也象征着被释放的情感和性欲。不停碰撞的石磨和石臼,也是性欲蒙太奇的表现但讽刺的是,后面萧萧怀孕想打掉孩子的时候,也来到这个水磨屋,试图让这些混杂的声响淹没她不断拍肚子的声音。就像“哪个少女不怀春”说的那样,初尝禁果的萧萧此时也早已经被着强壮的花狗俘获,日思夜想干柴烈火。谢飞导演在片中以女性视觉上让萧萧多次主动找花狗,也加强了女性主动权利的刻画。那压抑着的原欲,以一种野性的力量迸放出来。偷期的畏惧伴随着幽会的狂欢,兴奋的颤栗夹杂着野性的呼唤,都与大自然的洪流合奏共鸣,势不可挡。相反,所谓的封建道德、理性,在这人欲洪流面前却显得格外怯弱苍白而又莫能为力。而此刻小说中只是简单的“萧萧就给花狗变成了妇人了。”就更体现了文学的一种含蓄性,一切不言自明。这就如同泰戈尔诗里“少女,进屋以后,变成了妇女。”无需多言,无限遐想,我们懂得。但是当然如果影片老实的就这么也一笔带过的话,显然无法刺激观众的视觉。
 
      但沈从文先生在处理花狗逃跑之事上,似乎有些仓促。在得知萧萧怀孕的第二天就逃跑了。花狗不至于那么胆小吧,不过可幸的是,谢导把从文先生《萧萧》书中写巧秀和冬生中巧秀娘的遭遇给结合了进来。在看到偷情男女如此悲惨的结局后,试问哪个正在偷腥的人不恐惧呢,这才解释了花狗突然的不告而别。电影中描写巧秀娘和情郎受惩罚的画面也是令人影响极为深刻的。那情郎当着巧秀娘的面被打断双腿,巧秀娘被剥光了沉潭。那些场景都是震撼人心的,可悲的是,那些围观的人虽然也表露住不忍和害怕,却没有任何一个人呐喊,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质疑。古老的沉潭方式,葬送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却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愚昧和落后。即使在现代文明的今天,中东的确仍有用石头砸死偷情女子的传统。好在萧萧的命运并没有那么悲惨。在人性和制度的抗争中,对于萧萧从文先生还是让人性胜利了。他说过:“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所以他在刻画花狗和萧萧的相爱,刻画婆婆家里最后对萧萧的宽容与善待,一切都似乎那么贴近人性,顺应人性。这才使得,萧萧的命运没有激烈的冲突和碰撞。笔致从容,情节舒缓,细节却微妙丰富。
 
影片和书中都不容忽视的概念是“女学生”。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大胆时髦的女学生却依然是老一辈眼中的作孽和笑柄。但是萧萧内心对女学生的渴望却又是那么真是而淫秽。这是一种自由。这是萧萧不曾拥有过的自由。历史在及其缓慢和沉重的蜕变中前进。萧萧与花狗的情,其实也反应了萧萧对女学生的向往。萧萧最终没有被沉潭处罚,也是人们对不洁女子的一丝恻隐之心,更何况是看上去单纯的萧萧。把历史前进归结为善、宗教信念和机缘,这和从文先生在提及生与死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大气而沉静的态度是一致的。他的作品包含着最大的宽容和深沉的悲声,冷眼看生死,侯孝贤如是说道。
 
至于结局嘛,谢飞导演当真是做了重大突破。书中只是中规中矩的隐含了另一个萧萧的命运。而电影则做了大胆的创新,此时萧萧的丈夫已经接受了大学的教育,当他回到家中,看到历史重演的时候,他会顺从还是反抗,是冷眼还是改变。至此,影片戛然而止,留白观众。
 
总之,这是一个温情而苦涩的中国农村童养媳的故事。女人的命运往往是被社会所掌控的。大片的乡间绿色,是对生命的隐喻。但心中那份“不可言说的温爱”却是无处不在的;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对现实深刻痛楚后的反思,但看他的小说心却是温暖而热烈的,青春旺盛的生命力、真情的激荡、纯朴人性感动……;描写一条小河,河边的码头,码头上的小街,小街上的房屋,屋里的人,以及屋背后的山,山上的篁竹……都是那样的恬静而生动,一群湘西的人,完全湘西的思想,承载湘西历史的厚重;
沈先生说:“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其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5 ) 自然的轮回

一、封闭的静态世界 电影里的湘西,导演营造出一个悠远飘逸又自然的世界,让每个观影者都感受到小说里所描绘的那个清雅的地方。这一切的“美”得益于它静态的本质,这是世世代代流传锻造出来的,正如流水一般,缓慢地流开来才形成的世界。这里的人也是自然孕育出来的,电影里的她萧萧美丽动人,碧波微目,应和了书中的描绘,“萧萧是风里长,雨里长”,自然而然就长大了。她像是一个自然的小精灵,在这个干净的的小世界里游玩。但是,静态的本质意味着封闭的精神。萧萧作为一个童养媳,村民们是觉得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萧萧第一次在爷爷的嘴里听到女学生这个新鲜的名词,爷爷打趣她,她连忙拒绝说自己不当女学生。但是,后来在集市上亲眼见到女学生的样子时,心里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于她们的向往。这是萧萧心里对于自由的渴望,这是她第一次产生对自由的想法。“女学生”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只是存在于爷爷的嘴里和萧萧的想象里,是一种隐喻的符号,是对这个封闭静态的生活空间的一种冲击和打破。 二、循环轮回的自然之悲 影片的开头就是吹着唢呐,打着锣鼓,萧萧坐在红轿子里准备出嫁。萧萧急了,赶忙地跑出去上厕所。萧萧也才12岁,她仍然用孩子般的心性去思考问题,这是她本能的反应。后来对于跟花狗之间的情愫,不能说是爱情,但也是两个青春男女之间最原始的欲望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这个静态的世界中,他们的情爱却被认为是出格的行为。在影片的最后,萧萧也在为儿子的“婚礼”忙碌着,为自己成为“他人的婆婆”而高兴着。又是一次新的轮回,可怕的是,这种轮回是自然的。 三、赤裸裸的“恐怖异世界” 影片改编与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影里增加了一些小说里没有的情节。一开始,萧萧嫁过来,因为她的“丈夫”还小,不肯拜堂,抓了一只公鸡来代替他。那场面好笑,有些喜剧作用,又带着些可怖。晦暗的天气,明亮的礼堂,诡异的氛围油然而生。用公鸡替人拜堂,真的荒诞。还有增加了寡妇偷情被人发现,情夫被殴打,而寡妇被沉塘的画面,简直细思极恐。寡妇赤条条地被绑在木榻上,村民们举着篝火,站在河滩边看着他们一点一点地把寡妇沉入水中。不顾寡妇的儿子激烈的哭声,那样面无表情,那样冷酷。像是一众教徒,看着祭祀品在火焰中燃烧消亡,令人绝望、恐惧。 小说里更注重描绘的是湘西的美,是在这美丽的风景人情背后有着淡淡的忧伤,而电影则是更大力度地批判,效果也显著。

 6 ) 谢飞导演的寓言集。

首先,我想说一说电影的文本性,沈从文先生真的很会写,他总能把偏远湘西的民风民俗描绘得绘声绘色,无论是含情脉脉的悲剧故事《边城》,还是这样带有侥幸意味正剧的《萧萧》,电影的文本上是有浓重的戏剧情节在内的,但经过谢飞导演散文诗式的刻画,叙事就隐于幕后,而将更深刻的批判反思性显于台前了。

影片通过讲述童养媳萧萧死里逃生而苟活的讽刺传奇故事,投射出一幅少数民族民俗奇观的寓言,剧作结构上轮回式的故事不断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村落里上演,女人悲剧的命运会世代相传,展示出深刻的寓意性,和使人毛骨悚然的启示感。

影片里长焦镜头和场面调度的运用,是谢飞导演的拿手绝活,而正是这样的人物突出效果,使得影片中环境的重要性无处不在,四面包围的深山孕育了少数民族独特神秘的民风,也好似一种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压迫,压抑着这里的人性,压抑人内心最纯真最朴实的感情。正是这样一种与世隔绝的地理背景,使得人民生活与法律相隔甚远,取之代替的则是口头相传的族规。封建礼教就像一层迷雾似的包围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能决定人的命运。人性的解放与自由都被所谓的“规矩”所束缚,命运的裁决也由礼和规来决定。而这样一种愚昧的社会氛围,却也成了萧萧活下来的救命稻草,封建迷信思想害死了偷情的寡妇,最终也因人对鬼神的恐惧而救了萧萧。萧萧的幸存也使影片有了种魔幻现实主义,或许真是那个抱着孩子的王母,将慈悲降临于这个悲惨女孩的命运之上。

影片中春官家的男性主体地位始终是丧失的,十岁不到的春官、年老色衰的爷爷、无法言语的哑巴哥,都是这样一种男性权威衰弱和缺乏,在这样一种家庭环境下,花狗就别具一种男性荷尔蒙的吸引力。在影片中,女性的诸多特征是被压抑的,如裹胸、小脚,但青少年的萧萧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是从女孩到女人的一种成长过程,胸部等女性部位的发育,也象征着一种对性的渴望渴求,年轻的男女们自然会在这样一种,充满青春与情欲的氛围中,在生理与心理共同的催发下,走向性的交合,走向所谓的“伤风败俗”。这是礼教对人性压迫中,一种内心自由的解放,一种对于自我的追求。然而即便是这样一种难以抗拒,花狗的角色设置,还是简单的出于生理需求的动机,最终的逃跑,也证实了封建经济地位导致男性主体地位不在场的这样一种隐喻表达。那其实在观看过程中,一直有一位被观众忽略的男性权威是在场的,那就是春官,在许多次春官的台词设置上,导演始终用了“长大”这个关键词,包括送花、含手指等性隐喻的表达,都在暗处揭示着春官对于萧萧主权的宣誓、男性权威的树立,最后春官护着萧萧,说要和她好,也是一种在黑暗童话中,导演抒情化的表达,也揭示人物的带有先进与进步的思想价值发展。

与其他第四代导演相比,谢飞导演的纪实性可能会较弱,但他对影片文本的把握、对主题思想的剖析、对镜头场面的调度、以及场景的刻画,都是充满诗意又不失其寓意性的,总能在讲述民俗故事的同时,又给观众启发深深的思考,如今的中国电影依旧很缺乏谢飞导演这样,将视角聚焦民族,讲述民族情感民族奇观的新时代导演。

 短评

1.梯田,水牛,镜头极具有农趣2.湘西山歌挺露骨3.雨天磨坊里花狗和萧萧的对峙,用正反打特写,男女主角的表演也发挥到极致4.相比沉塘的寡妇,萧萧已算很幸运5.影片开头便通过杨家人对女学生的点评,婆婆对裹胸以及大脚的态度暗示了故事文化背景6.电影对湘西风俗的刻画十分到位7.最后萧萧自己也成为了"婆婆",像一个宿命的循环8.影片以一个远景镜头结尾,春官站在山头。暗示着童养媳这个陋俗面对尽头

4分钟前
  • Theron
  • 力荐

2012June17 九亭VCD,以前应该看过,印象不深了,再看一遍。没有看完,不是电影不好,VCD的质量已经太差了,声音听不清楚,画面也有点模糊。八十年代居然连着拍了沈从文小说改编的电影,现在这么多年了都无人再做,看我有没有机会吧。将来买一个好的DVD版本收藏。

6分钟前
  • 骑马的丁丁
  • 推荐

@中传西配楼220 连着三天看谢飞导演的片子,能用三个关键词大致勾勒出来其母题——女性、民族与现代。之于女性,一个细节表现在姨婆说只有婆婆命好,也在表明生男孩给这位女性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让他成为了男性的存在,当观众为萧萧分娩揪心时,小孩性别想必是唯一牵挂着的,因为此时只有男孩能给她带来好命。孩子给萧萧带来了祸害,又给她带来了“好命”,这种矛盾也正是民族性的体现。本片胜在沈从文原著的绝妙,也胜在傅靖生的摄影。在看似轮回的命运中,也引出学生这一身份作为一条新的出路,结尾处巧妙在长大的男孩没有回到原家庭中,而是面向大山——似乎期望在封闭的大山中寻求现代化的路径。但摄影机最后又落在覆盖宅院上的砖瓦,不言中也在传达着作为遮蔽的却易碎的规范。

11分钟前
  • 三岛
  • 力荐

磨坊偷尝禁果一段娜仁花极媚,石磨的旋转、开闸放水的象征,音乐的和风也巧妙融入,加入了一段寡妇被沉塘,结尾小丈夫与之前提到的女学生暗合,童养媳循环,以开阔视野结局。

15分钟前
  • 衣中钵
  • 推荐

谢飞虽然已经算是第四代里面文化反思比较彻底的,但是他和第五代仍然有着历史性差异。萧萧的结果太温存,平淡的有点出人意料。春倌最后走了,所有的男人都走了,他们都是无能的承担者和无力的反抗者。命运不过是轮回。

18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修复版真是赞!对第五代那些结论,“东方主义”也好“空间对时间的胜利”也罢完全对这部片子也适用……放在整个历史文化反思运动大背景下这部片特别逻辑,张艺谋的高粱地抄的是这里的甘蔗地吧……虽说谢飞并不像侯孝贤从沈从文的书里悟出来调度,但是那个结尾真的很棒。

23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选修课老师放的电影,潇潇的相好真是太渣男了,结局潇潇为她的儿子娶了一个童养媳,又一个年轻的姑娘要走潇潇的老路,真是太讽刺了

28分钟前
  • 长夜云天
  • 推荐

具有1980年代的罕见开放特征的电影,和张艺谋《红高粱》、更早的费穆的《小城之春》一样,那个时候对性风俗的表达具有一种殊异的自然、淳朴、含蓄,浊中见清,清中显浊,淡化原罪观念,强调繁殖力的‘实用主义’,对保守礼仪制度的批评深刻而委婉。不像90年代之后,加入了消费主义和性原罪的视角,对相关主题的讨论也更咄咄逼人。此部电影虽然不脱沈从文的乡土乌托邦神话,但对人身上自然节律的表现,对礼法与原欲张力关系的刻画,以及摄影上的优美、克制,中国画式的剪切和留白,都让人印象深刻。一些细节,比如,潇潇跟狗娃在磨坊交欢,镜头切换到屋檐的雨水;潇潇婆婆看到潇潇在墙壁上投下的影子,才意识到其怀孕;胎儿-雏鸡;某女沉塘之后,塘边的水波往岸上漫了一圈。还有其他角色/场景的对位:婚礼-葬礼;沉塘女-潇潇;童养媳-姐姐;城市-乡下……

29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力荐

再现了沈从文笔下湘西的原始、淳朴与厚重。女性的生命与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像蝼蚁一样贴着地表前行,在蜿蜒的山坳里,开出最美的野花。

31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月影下的人物剪影,伦勃朗的光,伏在稻草堆上等待初尝禁果的半裸少女,一山一水一绿一瓦都值得截屏当做油画欣赏。萧萧以为死是命运的结束,殊不知比死更可怕的是陷入悲苦的轮回。那个留下雨具和包袱仓皇而逃的少年丈夫要出去寻找成长,而一代代童养媳悲剧只能循环绵延。性爱是万恶之源,似乎是有道理的

34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推荐

影片始自萧萧出嫁,终于萧萧给儿子娶童养媳。萧萧见过女学生,也释放过自己的欲望,但最后,她并没有走出愚昧的轮回,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女性的“低端”切面。关于情欲的表现,欲说还休,借景见性,含蓄而不失激情。

37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电影用很多镜头展现萧萧吃东西的样子,每当看到她狼吞虎咽吃食物的时候都能感到一种人的蓬勃的原始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还是对自由的渴望,都是人的天性,而这些东西,都在封建礼教下被强制性的压抑了。

42分钟前
  • 丸子同学
  • 推荐

封建父权,循环不止。电影语言很不错,尤其水磨坊那段,以开水闸比喻宣泄的感情与性欲。结尾较原著展现出了小小希望,扔下的包袱,逃避或者寻求解脱,总希望能有所改变。

46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看的版本少了近二十分钟。大概也猜到为什么春官的爹不回来了,他妈妈当初也是这样来的吧,现在是这样,以前也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男人或许还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不管不顾的逃出去,而女人只能留下生孩子,不仅是封建文化的荼毒,还有人性中的那种习以为常,绝不能让个体有快乐,男人婴儿女人母亲

50分钟前
  • 若你遇见她
  • 推荐

1、融合了沈从文的三篇小说,以《雪晴》、《巧秀和冬生》中巧秀的悲剧对应《萧萧》中萧萧阴差阳错的幸运,前者是对封建礼俗泯灭人性的直接批判,后者是对命运轮回中“我也吃了人”的揭露。两条叙事线都饱含冷峻笔触,却在镜头中贯穿流动的诗意——“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电影显然已超出这一范畴,诗意田园仅仅是载体,其中依然有可怖而奇观化的沉潭风俗,这种揭露是鲁迅的,而非沈从文的。2、镜头语言:萧萧不断进食/ 水的释放与流动/ 舂米机器在关键情节后反复出现。3、配音稍微有些出戏,如果是方言效果会更好。「改编电影对标韩少功《爸爸爸》:用沈从文的手法完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51分钟前
  • symore
  • 推荐

残酷而内敛,隽永而清淡,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

5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有次听张艺谋采访说过,论故事,没人能讲的过第四代。一个童养媳的故事,结尾春官面向大山无言,就是呐喊,没看过沈从文的小说,猜想可能对大山里的环境描写读起来会比电影来的强烈。谢晋谢飞吴天明看的最多,爱。

55分钟前
  • 一窟杯
  • 力荐

旧中国农村女性悲苦宿命双重轮回。萧萧没法躲过更大的那个:从童养媳的自己到童养媳的婆婆。导演以近乎同样一组村舍屋瓦叠嶂镜头首尾呼应,视觉寓意高仿了六零年代日本武士剧——小林正树的切腹夺命剑,同表封建礼教对人性的遮头盖顶重重压迫。但萧萧幸运地躲过了更为残酷的不守妇道沉潭处死。并非之前便对巧秀娘作过此事的乡人们突然良心发现不忍下手,而是封建意识之中另外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小丈夫离不了;大肚子卖不出;生了个男丁)频繁介入才阴差阳错救了她一命!可谓令人唏嘘酸楚的黑色幽默……三星半。

5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1.又一部让我感受到自己偏爱现实生活题材的电影;2.浓厚的乡土气息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而剧情则反应了曾经中国山村生活的一部分样貌;3.草地野合情节联想到1988年的《红高粱》;4.台词:-女人呐是受苦受难的命,姨婆我生了六胎,一个伢子也没有给我留下。……-要是生了就更卖不出去了。-我看呐,春官这伢子也实在离不开她。-可是那个崽儿怎么办呢?要是个女伢子就淹掉她。-生了!生了!恭喜啊,生了个大胖小子。… 5.观看高清修复版也给个人观感加了些分;……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好难过的影片,好造孽的女人,好恶心的男人,好可爱的小孩。小时候看和现在看都觉得小春倌好过那个粗鄙的男人。情欲使人野蛮,果然。然而禁欲与纵欲一样不妥。

1小时前
  • 一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