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胜利

记录片其它1935

主演:Adolf Hitler  马克斯·阿曼  马丁·鲍曼  

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

播放地址

 剧照

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2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3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4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5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6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3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4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5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6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7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8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9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09

详细剧情

  1934年,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受邀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影片由纳粹构思,第三帝国出资赞助,记录了纳粹巅峰时期的会议、集会和游行盛况。为配合拍摄,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 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且豪华的摄制队伍加上里芬斯塔尔天才的创造力和美学理念,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为完美也最受争议的杰作。  《意志的胜利》被称为“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它荣获1935年威尼斯电影节和巴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长篇影评

 1 ) 元首的科林广场演讲稿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站在德国人的土地上!站在柏林,这块我们祖先用鲜血和尊严浇灌的土地上!我的身后,是安德烈.柯里昂的雕像!他是全世界公认的自由斗士!他是全世界的光!” “我的面前,站着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在屈辱中呻吟的民族!” “那场战争结束之后,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就没有了!那些战胜者们骑在我们的脖子上作威作福,他们随意践踏我们的尊严,一个欧洲大陆上最高贵的民族地尊严!你们告诉我,你们是选择像本杰明.马丁一样去做一个自由的斗士,还是一个奴隶?!” “你们或许要说:希特勒先生,我需要一个工作,一块面包。是地。你的说法很对,生命实在是太重要了。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是自由!那就是尊严!” “只要阿尔萨斯和洛林上空一日还飘扬着法国的国旗,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只要那些法国人、英国人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我们地尊严就不存在!只要在欧洲的版图上,这个叫德国的国家四分五裂积弱不堪。我们地尊严就不存在!只要其他国家的人,在聊天的时候说到德国这个字眼的时候会发出一声轻蔑的笑声,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块面包!而是一个生存空间!一个民族地生存空间!这生存空间,不是靠乞求和抗议来实现的,而是靠铁和血来实现的!” “别人欺辱我们,哪怕是最弱小的民族也来践踏我们,我们只会叫着:我们表示强烈的愤慨和抗议,这样的人。是没有骨头的!这样的人,是低贱的!我们应该用大炮地震耳欲聋声让敌人颤抖!我们应该碾压他们的尊严、生命,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一群只知道抗议的懦夫!” “你们要记住,一个只懂得抗议的国家,是一个没有骨头的国家!一个只懂得抗议的政丶府,是一个没有骨头的政丶府!当我们地尊严、领土、生存地空间都遭受践踏的时候,还不知羞耻地抗议地政丶府,我们是不需要的!你们最后也会抛弃它们的!”

这段演讲都是假的,出自导演是怎么炼成的 “我很骄傲,在你们这些人中。这样没有骨头的人,少之又少!我的面前,是一个留着千年不屈血液的军团!这血液,曾经在我们祖先的血管里面流淌过,他们没有屈服过!现在,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汩汩奔涌,你们告诉我。你们愿意它冷却吗!?” “能够团结人们的。有两件东西: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犯罪。我们有雕刻在德意志旗帜上面的伟大理想,我们会为这理想流尽我们的最后一滴血!在今天的柏林。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拯救我们的祖国,只有这理想!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我们有拒绝执行它的决心和理由!做你们想做的吧!就像本杰明.马丁拿起枪,就像他带领着他的同胞们高举着那面自由的大旗英勇杀敌一样!假如你们期望战斗,那就去战斗吧!然后我就能够看到你们是七千万奴隶还是七千万坚贞不屈的日耳曼人!”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阿道夫.希特勒,也会想本杰明.马丁那样,举着属于我们德意志的大旗冲在最前方!哪怕是战死,我也会微笑着进入天堂!我会见到那些德意志的荣耀的祖先们,我可以昂着头颅走到伟大的腓特烈大帝跟前,我可以骄傲地对他说:我,你的子孙,没有给你丢脸,我为伟大的德意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我们不为奴役而战!我们为自由而战!我们不是机器,不是牛马,我们是人!是从来没有屈服过的日耳曼人!” “我们以自由的名义团结起来!为一个新的、公平的世界而战!我们为人人有工作而战!为那些奴役我们的人滚出德国人的土地而战!为我们不需要整天喊着抗议而战!为我们的尊严而战!为我们的诺言而战!” “为解放这个国家而战!日耳曼人,我们为我们的祖先的荣耀而战!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骄傲地宣传:我们是从来不屈服的日耳曼人而战!” “我的同胞们,德国和德国人民万岁!自由,万岁

 2 ) 很好

震耳欲聋的画面
我看完后坐在沙发上按住右臂 闭紧嘴巴 一动不动
我以后可能再也不会看了 我发誓 一辈子

 3 ) “神话”的可怕缔造

1934年9月 ,希特勒上台后的第2年 ,德国纳粹在纽伦堡召开党代会里芬斯塔尔受帝国宣传部的命令记录下了这次帝国代表大会 ,影片取名《意志的胜利》。

无限的经费 ,一百多人的摄制组 ,无数的聚光灯 , 16 名一流摄影师 , 30台摄像机 , 22 辆配备司机的汽车以及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 ,随时听命于里芬斯塔尔的调遣。这使得里芬斯塔尔的摄影机上天入地 ,无所不能 ,只管尽情地塑造荧幕上几近完美、充满无限张力的形象。一位导演最梦寐的也不过就是这样可以毫无顾虑和担忧地挥洒自己的才情吧。

影片的开场。希特勒乘坐飞机破云而来 ,一位独裁者神化的身份在影片开头便得以奠定;并与导演年幼时的神话情节暗合 ,深深烙下导演思想的影子;如鹰般横空出世的元首为贯穿影片不断出现的那只纳粹鹰埋下伏笔并与之“遥相辉映 ”;观众的膜拜情绪在影片一开始就被点燃: 没有丝毫喘息之机 ,德意志民族的救世主已经莅临人间 , 将带领他的民族“缔造历史 ”。会场上多位领导人不同风格的讲话 ,是一个巧妙的蓄势 ,更是一次奢华的对比 ,那么多位飒爽英姿的领导人 ,因 希特勒 的 出场而失色 ,更给人一种千呼万唤的悬念感。

在拍摄的技巧上 ,里芬斯塔尔的风格处处显露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的摄影机 ,给这种缺乏多样性的集会活动带来了活力 ,使画面一直处在优雅流畅的状态之中。拍摄肃立的士兵 ,等待的人群 ,尽管被摄对象不动 ,但不断运动的摄影机让观众的视觉开始运动和变化。而这一点运用到拍摄演讲的希特勒时 ,最见功效 ,人们不自觉地置身于他的滔滔演说之中却不觉疲惫。

摄影机的不断运动带来了影片强烈的节奏感 ,与同样富于节奏的音乐一道 ,使画面产生动感 ,使影像充满张力。而这种节奏感也很大一部分来自人群的情绪 ,运动的画面与不断升华的精神情绪呼应 ,契合了观众的心里节奏 ,并形成了影片独特的宣泄节奏。

为了使单一的内容拥有多变的形式 ,里芬斯塔尔还通过拍摄角度、景别的不断变换和镜头的交叉剪辑 ,使冗长无趣的政治仪式成为穿透人心的视觉震撼。在拍摄希特勒接见他的臣民的段落时 ,民众的画面和希特勒的影像频繁地剪辑在一起 ———民众激动、期盼而又略带胆怯的神情以特写镜头溢满画面: 有天真的小女孩在咀嚼幸福 ,有爬上阶梯翘首以盼的男孩踮起脚尖 ,有在卫兵身子之间探出头的孩子蓄着希望的眼神 ,也有青年人嘴角勾出的酣畅的陶醉。所有世间让我们温暖的表情与举动都被里芬斯塔尔捕捉和放大 ,而这些看似平凡的特写同希特勒的接见镜头剪辑到一块时 ,既折射出群众对元首的爱戴与敬仰 ,也具有了另外一层非同寻常的意义: 仿佛他们的全部幸福都同希特勒紧密相关。

最容易落入乏味的长时间的演讲 ,在里芬斯塔尔手中却成了展示她非凡能力的段落。慷慨激昂时的希特勒总被大幅度地仰拍 ,并不断切换拍摄角度和景别: 时而大远景使他高高鹤立于人民的汪洋大海;时而仰拍全景让他伟岸地撑起天地。我们被迫以特写去注视演讲者而不是去听他滔滔的雄辩 ,视觉的冲击很好地弥补了听觉的审美疲劳。而现在的人们观看时 ,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弱化对纳粹思想的厌恶与痛恨。

影片构图的巧妙也不可不谈。里芬斯塔尔大胆的用俯拍和大远景为希特勒构了令人拍案的 视 觉 图 ———整 齐浩 大 的 方 阵 呈 对 称 图 形分布在画面两侧 ,中间延伸宽敞的大道上 ,希特勒和他的两位部下缓缓向旗台行进。画面的 3 /4 都是规则的矩形 , 可奇妙的是 ,观众的视觉中心却不自觉地落在了那 3个移动的几近黑点的人物身上 ,希特勒似乎成为万众围拱的核心。它要告诉人们 :“我们的元首就算不用特写也注定是世界的 焦点 ”。希特勒也确实做到了 ,他就像是体积极小的原子 ,却拥有瞬间摧毁世界的能量。里芬斯塔尔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纪录片的真实感不仅通过画面展现 ,还体现在声画的结合上。本片忠于现实 ,大量采用同期录音。鼎沸的人声烘托沸腾的人海 ,希特勒极具感染力的语音语调、阅 兵 的 音 乐、人群的 嘈 杂 带来极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让观众置身其中 ,思想也不得不跟随这个可怕的信仰遨游。

里芬斯塔尔镜头中的希特勒既不残暴也不嚣张 ,有的只是顶天立地的形象和气宇轩昂的宣言。希特勒的军队也不是飞扬跋扈 ,而变得纯洁天真 ,忠于领袖和国家的信念溢于言表。

而它的精彩之处就是它的可怕之处。它告诉我们 ,任何毒药 ,经过巧妙包装 ,都能变成可口的糖果。

本片最大的特色还包括它没有半句解说的述说 ,从中也可以看出里芬斯塔尔对自己影片声画的自信以及对电影审美的苛刻。正如中国古人的那句“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没有解说的述说是导演流转的低吟浅唱 ,是一剂烈性的慢性毒药从人心的内核毒蚀你的灵魂。正是这样 ,导演隐藏了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摆着“ 看似 ”任人评说的姿势和 忠于 现实的 模 样 ,绑架了我们的思想和信仰 ,而她“中立 ”的态度让我们束手就擒心甘情愿被绑架 ,还笃信导演一定站在我们身边。且不论那些画面与解说脱节、电影情绪完全靠宣讲式的赘述维持的片子 ,像《普通法西斯 》这样 解 说词 经 典 的 名 片 ,在“解放观众思想 ”让他们自己选择态度从而引发对影片的深切共鸣上 ,还是略逊于《意志的胜利 》的。里芬斯塔尔深知强扭的瓜不甜 ,更知道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在给予你自主选择态度的同时 ,索取了你对影片的全部好感和出格的想象。你只是她的信仰光环下虔诚的信徒。

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 ,其后很多反战、反法西斯的影片都纷纷选取《意志的胜利 》中的片段作为素材 (不知这位天才女导演当时有没有预料到 ) 。没有解说没有态度 ,当影片被放置在另一个历史背景与意识形态中时 ,观众衍生出的情绪与信念已不再受到里芬斯塔尔的束缚。再看这些片段时 ,它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与音响 ,却仍在震撼着我们。当年对可怕神话的信仰多深 ,如今对自己罪行的忏悔就有多深;当年对纳粹宣传的恐惧多深 ,如今对其滔天暴行的愤慨就有多深。当年的“意志 ”成了现实抹不平的伤疤 ,带来这样翻天覆地力量的正是这部隐藏了导演观点、不附加解说的《意志的胜利 》。观众态度与思想的自主选择权被彻底解放。

里芬斯塔尔对神话故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 ,体现在意志的胜利中。, 便是对希特勒神化的描绘以及对纳粹信仰宗教化的构建。

信仰、神话本身并不可怕 ,但对凶狠残暴的独裁者和泯灭人性的政党军队的粉饰则是极其可怕的。希特勒构建了一个可怕的纳粹噩梦 ,而《意志的胜利 》则将这个噩梦缔造成了一个可怕的神话。表面看 ,被神化的是希特勒: 他是德意志的父亲、是救世主 ,他君临天下。然而电影中希特勒的一切都是里芬斯塔尔这位女导演所创造的 ,真正意义上伟大而又可怕的神正是她自己。真正神话的可怕缔造者不是希特勒 ,而是幕后这位天才女导演 ———里芬斯塔尔。影片中 ,她用她的手将救世主献给世界 ,是她创造了德意志顶礼膜拜的偶像 ,她歌颂希特勒其实更是在歌颂自己 !影片中除了希特勒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外 ,他的臣民无一不是以规整、举止机械统一而内心又汹涌澎湃的群像呈现。同时这样一种二元对立也被巧妙地运用来烘托,神话希特勒。群像的塑造必然意味着个性的缺失。一个举国上下个性缺失的展现 ,在当时正是纳粹宣传工具宣传效果最有力的佐证。

 4 ) 里芬施塔尔:非常罪,非常美

我永远无法想象《意志的胜利》是一个女人拍的,正如无法想象这部伟大的纪录片是纳粹出资、为纳粹头子希特勒而制作一样;我更无法想象她在《奥林匹克》中能将奥运精神用最完美的镜头展现在众人眼中,而这部纪录片同样是为纳粹服务的。 这个女人叫莱妮•里芬施塔尔。 是个美丽的女人,带罪的玫瑰。后人这样评价她。 当罪恶披上美丽的外衣,当纳粹以艺术的名义行道人间,里芬施塔尔,这个活了101岁的美丽女人,命中注定下半生必将处于争论和责难的巨大旋涡中,甚至死后一直到永远也不可能逃脱人们的“口诛笔伐”。而她的一生却又给人类艺术留下了一道永远没有答案也无人能解的命题:“美与非美、罪与非罪,当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和评价?从有毒的荆棘中生长出来的花朵,有没有权利具备独立的香气和色彩?(注①)”。 伟大与臭名昭著、美丽与罪恶。这样一组矛盾迭出的词竟如此完美地在这个女人身上体现着,并彻底地贯彻到影片《意志的胜利》的每一个镜头里。    1934年,纽伦堡,帝国代表大会正将举行,希特勒欲借此机会大加宣传德国的复兴,于是命令里芬施塔尔拍摄《意志的胜利》,并给她提供了所有电影导演都无法想象的拍摄条件: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16名一流摄影师、30台摄影机所组成的规模庞大的摄影队同时开工,22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全部随时听命于里芬斯塔尔调遣,纽伦堡甚至为拍摄还专门修建了特殊的桥梁、塔和斜坡路,使里芬斯塔尔的摄影机能够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而之前的一年,她受命拍摄了一部关于纳粹党代会的影片《忠诚的胜利》,但反映一般。在纳粹统治时期,许多有良知的艺术家都不愿与独裁者合作,他们不是流亡国外,就是被投入了集中营,甘愿为纳粹服务的只是少数人,里芬斯塔尔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她对希特勒的崇拜发自内心,把希特勒看作是人民的救星。在她看来,是希特勒使德国人摆脱了“一战”后的长期萧条和民族自卑感。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意志的胜利》中,同时也因为她对希特勒的崇拜,也使得她在《意志的胜利》中将纳粹头子表现得异常完美和伟大。    《意志的胜利》。历史上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由纳粹构思,为纳粹拍摄,内容也是关于纳粹。 影片开始时,浓云密布的天空衬托出德国的动乱景象,显示一个正等待创世主开天辟地的混沌世界。然后天空逐渐开朗,第三帝国的形象逐渐清楚起来。一架飞机穿云破雾时隐时现。陆地上的群众在仰望和等待。飞机终于着陆,舱门打开,希特勒从天而降,顿时,欢呼声响彻云霄。纽伦堡,这座具有中世纪情调的都市,挤满了欢迎的人群,国旗随风飘扬,汽车在人群中慢慢地向前驶进,最后是阅兵场的情景,大批装甲战车整齐地隆隆驶过。接着,银幕上出现字幕:“1934年9月5日,世界大战爆发后20年,德国的苦难开始后16年;新生的德国起步之后19个月,阿道夫•希特勒再来纽伦堡,检阅忠实的追随者的队伍。”随后,纳粹党徒的煽动演讲。希特勒的煽动演说…… 从史料的价值方面评价《意志的胜利》,它实际上向历史学家显示了纳粹政府如何通过宣传而发展壮大,希特勒是如何运用他无与伦比又令人恐惧的语言能力煽动群众,并向他们灌输纳粹思想的。但是这部影片迷惑了许多人,使他们决心聚集在希特勒的旗帜之下。所以,它在宣传上获得的巨大成功是“不可饶恕的”。    为了拍摄这部影片,里芬施塔尔使出浑身解数,也充分展示其强悍的电影制作作风,凡是与她的美学要求有所冲突的事物,不管作为影片的内容来说有多重要,都会被她毫不留情地排除。电影中的所有画面都要确保在最美的光线下、最美的角度下,以正确的曝光与拍摄角度来拍摄。而为了获得这种画面,她不惜动用几十台摄影机从各种角度一起拍摄,然后从以这种方式拍摄到的大量胶片中选择她所需要的画面,然后从17万英尺的胶片中剪辑出这部电影。作为一位才能非凡、加之训练有素的舞蹈演员,她对电影节奏与动感表现恰到好处的把握,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在视觉表现上酣畅淋漓的作品。旋律、节奏、动感之间的衔接、转化可谓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而由不断变化的画面所生成的节奏感、高翔与陶醉的感觉成了她的电影的基调。里芬斯塔尔也擅长运用静止的画面,使其作为停顿休止符收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纳粹主义思想在她的壮观画面的演绎下,变成了一种令人陶醉的视觉幻想曲。    所以,迄今为止,不少对希特勒持反对态度的国家也都把《意志的胜利》中的大部分内容借用到本国的反战宣传影片之中,更没有哪部影片把希特勒恶魔般的本质和把人类自制力丧失殆尽的情况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它所揭示的真相永远使人不寒而栗。无怪乎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如此评价:“它在无意中成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资料,暴露了它所歌颂的政权的两面性,即表面上的彬彬有礼和骨子里的野蛮。”    里芬斯塔尔,这位“纳粹自我表现的最富想象力的宣传者”,用高超的技术和美学上的杰出成就,成就了自己,也为后人留下一面反观罪恶历史的镜子,虽然是“无意”的,虽然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是臭名著昭的。但是,艺术上、美学上,她是伟大的。    (注①:出自《里芬施塔尔回忆录》(学林出版社2007)“译者前言”。)   

 5 ) 。。想纪念一下这个片子于是就把作业发上来了(才觉得自己写作业的用语都好随意。。。

不好评星的片子。。。我其实看哭了。。。但这又是因为单纯地被影像给震撼到而是因为一些站在后世看,产生那种对集体无意识之罪孽与苦难的悲伤。所以干脆发了作业上来(虽然老师是台湾人原本就是繁体的但是还是有删减了一下2333。。顺便自测敏感词。。

-——————————————————————————后面是作业。。。

《意志的勝利》的確具有豐沛的感染力。事實上法西斯崇尚的美學到現在都是共通的,且談不上其本身有多麼邪惡——自然主義的完美的肉體、瓦格納式的豪言壯語、英雄式的犧牲、紀念碑式的古典主義建築、男性紀律、力量、純粹、大自然的遼闊,浪漫主義,表現主義,魏瑪時期的前衛視覺藝術,這些都與法西斯美學以宏達敘事撼動人心的形式相通。在Leni Riefenstahl 流暢的調度和剪輯中,我們看到的其實不止是那些我們這些飽受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校運會廣播魔性的「整齊劃一秩序井然」「雄赳赳氣昂昂」的口號式納粹美學洗腦,還有那些崇拜Hitler的少年們赤裸的陽光之下能量豐沛的肉體——如果不帶著先入為主的「他們將成為惡魔」的意識去批判地看待。

巨大的黑鷹投下的深邃的陰影有著神秘主義的吸引力,大俯拍與橫搖呈現的群眾狂歡其實在我們後世的意識形態宣傳里都在被大量地使用,區別大概在於東方人的含蓄(...)讓我們除了奧運會期間的宣傳片以外,還是很少能在電視上看到這些「有傷風化」的對年輕肉體的硬朗線條以及雄性力量的表達的。。。

拍出如此雄性特質的片子的導演卻是女性。甚至可以說,在Leni Riefenstahl的視角里我們能夠看到一些與主流形式呈現出的性別凝視的倒轉——女性凝視的先鋒性在裡面。其實並不奇怪,結合現世集聚了女性凝視的耽美亞文化對雄性力量的崇尚和熱愛,不難看出Riefenstahl是真摯地被這種「絕對地」力量和強大所吸引。這種英雄式的狂熱幻想帶著十足的浪漫主義和表現主義的氣質,這在Riefenstahl的「高山」電影中也可見一斑,雖然作為事後諸葛的評論界極盡批判她的所有藝術都呈現出對法西斯的諂媚——但事實上哪怕就是對強權、秩序、集體、力量這些構成的想象共同體的熱誠的愛,也只能說是當時整體社會氛圍帶動下的一種選擇,很多藝術家看出了集體主義在能夠在短時解決一些社會問題的同時暴露出了忽視個體、壓抑個性、抹殺反對之聲的危險契機而選擇勢不兩立,於是被排斥,遠離家鄉,而Leni Riefenstahl不過是在當時選擇堅持對主流文化的信仰而已。Riefenstahl也許和當時的日耳曼人一樣被整體的社會氛圍所煽動得厭惡猶太人,(這和中國內地網絡上常有的對境內黑人的口誅筆伐的種族論其實比較接近)在民族主義的煽動之下她也許也希望把猶太人都被驅逐出德國不再污染他們純種日耳曼人的血,但她應該並不想要讓猶太人趕盡殺絕(更別說她自己也交往過猶太人戀人)。在《意志的勝利》中大量煽動性的演講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所謂強大的民族將各種「傲然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高中政治書用語...)的自我膨脹,但似乎還沒有演變成要為此對無辜的異族進行屠殺的極端宣言。。。

如果我覺得我們若不帶著預設的眼光去看《意志的勝利》甚至感覺不到有什麼異樣——Hitler對著熱情的民眾露出拘謹的笑,集體勞動場所熱火朝天的勞作,穿著民族服飾的美麗的姑娘們對領袖露出傾慕的神情,盛大的閱兵,歇斯底里的演講和瘋狂歡呼的群眾——它 實在和我們從小到大被強制觀看的政治宣傳片的區別不大——

大量感慨「無法理解這有什麼好煽動的」「那些女的看希特勒的眼神是認真的嗎?」的人才是根本上把和法西斯有關的一切根源性的東西都與自己劃清了界限——我們在發現無法理解一種令人厭惡的事物,怎麼也沒法與他們產生同理心的時候往往最喜歡的就是這一套了——「劃清界限」——認定「他們與我不是一類人」,他們荒謬,愚忠,無腦,沒有邏輯,沒有人性——

——而我不同,我睿智,我絕不會崇拜那種殘暴的統治者。然而事實上正是大量普通的似乎對世人都毫無惡意的個體的德國民眾,就湮沒在影片中山呼萬歲的人群里。我們選擇性把集體當做一個符號一整個個別的人——而非一個一個又一個極其平凡的個體。民族主義情懷兼具了神秘主義的宗教氣質和硬核搖滾的力量與性感,它不是在讓人產生一種面對巨大機械的自卑,在集體中被埋沒的自卑,而是在以一種參與「大事業」的熱血感召。電影里如此反復出現的詞彙——譬如「復興、理想、同志、奮鬥、勞工、階級、民族、社會、進步、犧牲、人民、萬歲」——只能說,太熟悉了。。

搖滾歌手張楚扯著嘶啞的嗓子唱「社會主義好啊社會主義好」,先不管是他的本意是在呼喚真正的社會主義還是在嘲諷台面上立著的那個假牌坊——總之那份歇斯底里的咆哮、重復、配上激昂的鼓點,的確讓人熱血沸騰——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實是無關立場的——我們都是容易被歇斯底里的龐大力量,被帶動生理性震顫的鏗鏘節奏所感動。。。。。而且不得不說納粹兵好帥啊。白瞎了之後這群人不是成了罪孽深重的劊子手就是被拉去填了戰壕。。。

沒有辦法簡單地把它的煽動性歸結於某個個別的「宗教」的狂歡,畢竟人類即便沒有上帝也必須創造一個上帝,沒有信仰是沒法活的——而這裡的影像亦談不上欺騙,它只是沒有呈現那些與宏達敘事無關的可以為了最偉大的事業被犧牲掉的無關緊要的平凡個體罷了——人們都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出於——「我只是希望大多數人都能夠得到幸福罷了」。

我覺得應該關注的是這個特殊的神,是如何被造出來的。那麼多的德國民眾都瘋狂地信仰著納粹黨相信著希特勒是日耳曼人的救星——並非因為他們都是沒有頭腦的,因為Riefenstahl的鏡頭的的確確充滿了史詩一樣的力量,集體狂歡之中的Hitler,簡直就像是摩西一樣,彷彿能夠看到他分開大海創造神跡——而從媒體到演講到滿大街的納粹器,日日浸泡在這樣的語境中的人們都在被潛移默化地改變,造神運動的過程我們都挺熟悉的。且不說在百度這個簡體中文最大的搜索引擎的首頁每隔幾個小時就會更新兩條xxx日理萬機的近況(...)把一切社會功績歸功於某個冠冕堂皇的集體甚至某個偉大領袖也是幾十年來的傳統。甚至有些也很難說是功績的東西。。。《意志的勝利》起碼要比現代的社會主義國家更加成功。。大抵是因為特定年代的傳媒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它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對普通民眾的心理暗示,融入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

「獻身於勞工服務的人民萬歲!你們第一次面對我和德國人民!你們代表著偉大的理想,我知道那也是千百萬民族同志的共同理想。你們服務於全德國人民,德國人民將看到他們的孩子沿著你們今天的足跡繼續前進!」「千百萬黨外的德國人民,成百上千的戰士們,他們才是最終的決定力量."「德國人民很高興的得知再也不用經歷政權的更迭,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就是德國的頂梁柱!"「我們光榮的軍隊,將會成為黨的政治領導的堅實擁護者.」

其實雖然很多話都顯得很空泛,但除卻「軍隊黨屬」這種於中共政治領域頗為敏感的東西,以及Hitler的吹捧者那些類似「太后就大清大清就是太后」這種現在看來過於荒謬的句式以外,Hitler對少年群體寄予厚望,鼓勵人民熱愛和平的同時要堅強,鼓勵發展鼓勵創造——我們甚至不覺得他的演講中有什麼特別不對的東西。他並沒有在鼓吹殺戮和戰爭,鼓吹排擠異族。但他的演講自始至終有力而激昂,配以那些「旗幟的海洋」「光明的殿堂」這些壯美如史詩的意象,足夠讓人們都瘋狂地沈浸於那個叫做日耳曼民族的想象共同體的無限膨脹的狂歡當中。

因為都比較短所以我就把Humphrey Jennings 的兩個片子都看了。Jennings也許是有意在和《意志的勝利》那一套從頭到尾歇斯底里的煽動式宣傳片的形式做對比,他對公眾所塑造的集體想象是相對平和的,像是在《Listen to Britain》中甚至並沒有太多強行加在背景的旁白,而是利用人們傾聽BBC的廣播間接地加入「公眾之聲」。他的片子里融入了倫敦人民戰時的日常生活,上班下班,還有舞會,音樂會,自彈自唱著流行歌曲的人們。剪輯非常流暢詩意,配上交響,確實雖然加上了空襲、提到了失去住所的人民,拍攝到了告別妻子前往前線的丈夫,但似乎所有人都有著古老英國的底蘊,優雅,老派,不為外物所驚擾——當然我知道語言與影像都具有欺騙性,影片的重點也許是讓人們通過這些熟悉的流行元素以及日常常見聯結到一起或是撫慰被戰爭所重創的平民心靈,而不是讓人們陷入對未來的恐慌,因而避免了對戰爭中生離死別的痛苦做渲染。。。很有趣的是Youtube視頻下邊的評論就如同豆瓣微博之類的國內論壇一樣吵成一團甚至一路吵到了錫安主義(…)

其實在看這些片子之前知道Jennings還是因為看了法斯賓德的《莉莉瑪蓮》後發現Jennings在1943年就拍了一部《莉莉瑪蓮的真實故事》,現在放在一起來考慮就突然覺得很能理解Jennings為什麼喜歡以安靜如詩的調性拍攝戰爭中的國家了……對於戰時的英國來說《莉莉瑪蓮》是一首敵國的流行歌,歌詞不過是描述一對戀人因戰爭分離的痛苦。一首和宏大敘事無關的悲傷的情歌卻在兩個勢不兩立彼此有著血海深仇一樣的陣營之間被翻譯成了七八種語言流傳唱響。有趣的是歌詞也一度被加入了帶著鼓舞士氣色彩的「Kill Hilter the devil」之類的口號,但事實上對於那些每天疲於麻木地殺人的,說是劊子手也好說是戰士也好的士兵們來說,能引發他們共鳴的,卻不過是那些陳腔濫調的情情愛愛而已。我小學時的英語老師是個趕上過越戰的美國老頭子現在想來其實言論都經常充斥老白男的高傲,但他講起越戰的時候說過自己這輩子最痛苦最後悔的事情是被送到越南參戰,然後他第一次打仗就殺了一個人,他說他一想到這個人說不定和自己一樣有著父親母親,新婚的妻子或是戀人在等他回家,就完全喪失了鬥志。。然後被炸成重傷送了回去。我想如果他不是因為重傷也會逐漸變得習慣和麻木於殺人,彷彿從來就沒有擁有過那個會對敵人的死亡產生痛苦的靈魂。。我還記得小時候看到什麼動畫片里怎麼也無法理解「作為罪大惡極的戰爭發起國的日本軍人也會有奔赴戰場前與戀人分別的悲傷」這種,其實應該是很正常的東西。多令人悲傷啊,我想起婁燁《紫蝴蝶》里的片尾曲,在控訴日軍侵華罪行的紀錄片黑白影像的背後放著故事里的男女在雨後共舞的一曲唱片機里紙醉金迷老上海裡《得不到的愛情》。

 6 ) TLF开头的字幕

序言:20世纪30年代,集权政治的阴影同时重找在东西方。
在苏联,斯大林以“大清洗”的名义屠杀无辜平民,
在德国,希特勒的魔爪控制了整个德国,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人间惨剧。
同样的惨剧,三十年后又不幸降临到中国头上。抚今追昔,血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也希望看完此片后,大家能对独裁造成的人间悲剧有所反思,增强对民主自由的热爱。



1934年,当希特勒和他的党羽们在纽伦堡举行阅兵典礼时,32岁的莱尼.雷芬斯塔尔被选中,指挥全部电影拍摄工作。
纳粹党为她提供了任何一个导演都会为之咋舌的工作条件: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36架以上的摄影机同时开工,再加上无数的聚光灯随时听候调遣
--希特勒投下这么多的马克,为的就是要把纳粹党变成荧幕上最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



雷芬斯塔尔做到了这一点。《德意志的胜利》在经过长时间的禁止后,重新发行了DVD并在电视上公映。她在这两部纪录片中创始的技法,被无数后人或巧妙或拙劣地反复模仿着。



斯蒂芬 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都曾公开的向她表示过同行的敬意。在这个意识形态对立逐渐淡化的时代里,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两部作品中强大的力量、秩序和美。
中国的学院教授们甚至不敢把《德意志的胜利》在课堂上全部放完,他们说:“它的力量太强大了,我担心我的学生如果把片子看完,就会变成真正的纳粹。”




(背景解说版)
翻译:A.Y.Bao
2004年1月15日于北京
调校:瞿亚
-------------------------------------------------------------------
所附背景解说中的观点来自网络
不代表个人意见
十八岁以下请在家长许可并陪同下观看!
---------------------------------------------------------------------
发布此片不含任何政治色彩,仅作为一个历史的鉴证!请大家用艺术的眼光来欣赏!全世界已经公映,包括德国!

 短评

过几天就可以看直播了!

5分钟前
  • 嬴元贞
  • 力荐

1. 全片都是SPEECH, MARCH, 长达两个小时,我睡过去好几次,喝了两杯咖啡。不知道仍然在世的德国人现在看,是否还是热血沸腾?人随时就显露动物本性,无脑,从众。2. 这一部跟《奥利匹亚》比,艺术性,镜头丰富性差太多了。3. 元首的讲话把党国合一,都是简短口号配合丰富手势。

7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纳粹德国、苏俄、天朝,集权主义国家对阅兵式的喜好真是一脉相承,因为这是国家实力和民族自尊的最直接体现。小胡子绝对可以算是20世纪最棒的煽动家和演说家,相形之下斯大林最多只算是一个阴谋家。整个纪录片的主旨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元首,一个帝国!”

10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还行

“希特勒的独裁,在一点上区别于历史上所有的独裁者。他的政权,是现代科技大发展背景下的第一个独裁政权,他也充分利用了各种技术手段以达到控制国家的目的。他利用的技术工具,比如广播、扩音器,剥夺了八千万民众的独立思想,于是,让这八千万人臣服于一个人的意志,也就变得可能……早期的独裁者们需要高素质的属下——即使是权力的最末端,这些属下也需要独立思考、行动,但在现代科技大发展背景之下,极权政治系统已无需此辈。多亏了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如今可以将较低的领导阶层机械化,如此便出现了一种新兴人类:命令的盲从者。”

1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20150523@打浦桥二刷(同《大君主》)尤其注意到调度和剪辑的非凡。话说,如果身在彼山中,谁又能从道德和良心的治高点上对谁发难呢?事后诸葛人人当得。还好,自幼饱受谁社会主义特色弘大叙事与纳粹美学洗礼,我现在对这类审美催眠术基本免疫~多难兴邦呵呵。以及,里芬施塔尔对第三帝国必须是真爱。

16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很难不狂热,不被煽动,元首军队的制服实在是太帅了,难怪那么多青年蜂拥加入,意志的胜利是元首一个人的胜利。元首口条不错,不过貌似个人崇拜做的不彻底,万岁都没喊呢。(翻了翻导演Riefenstahl的照片,真是美)

21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基本上讲了三个方面:1.德国的军人十分优秀一直举手礼胳膊却不酸。2.纳粹头子们很会演讲吹半天牛逼底气还很足。3.日耳曼人民充满活力天天闹哄哄精神还越好。也许当年我还能成为纳粹忠实的拥护者,不过现在看着片除了希特勒的演讲大部分时间都在犯困。

22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还行

看得你只想立正举手高喊“嗨!希特勒!”

25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在苏联的蒙太奇Propaganda中,人通常被表述为机械的零部件,对于斯大林式威权的服从,往往来自于面对巨型机器的自卑感。而第三帝国的意识形态询唤则是——将现实(不仅是人,还有空间,各种人造的符号)转换为色情性质的抽象符号,人山人海意味的“无人在场”,即使是高光化的希特勒。较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诉诸剧情影片的虚拟移情,《意志的胜利》企图唤醒的是我们对于先锋电影的激情之爱,以及少女对于强势力量的生理反应,这部“最后的古典先锋主义”影片将任何观众无差别地建构为女性——里芬施塔尔的一种政治性裹挟的作者意识,对于男性身体的female gaze将在随后的“耽美”,“乙女”向作品中大量发生。

2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还行

纳粹不可怕,可怕的是纳粹有文化。涂炭生灵的纳粹在影片里却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大量的反应镜头中,那恣意的笑脸,隔着荧幕都能感觉到幸福。威武的部队,一呼百应!希特勒在片中是闪闪发光的明星。天才般纪录片巨制,明知是谎言,却也莫名感动。

32分钟前
  • 小马.王
  • 推荐

看完这片后去崇拜希特勒很正常

36分钟前
  • 嘉得乐
  • 力荐

央视的镜头调度还是有待提升

38分钟前
  • yan
  • 力荐

莱妮·里芬施塔尔代表作,影史最具艺术性和最富影响力的的政治宣传片。导演动用了30台摄影机和150名工作人员,拍摄了1934年纽伦堡纳粹第六次党代会的空前盛况。惊人的场面调度与控制、精妙而紧凑的剪辑(问:电影的政治性与客观真实性?)和对摄影机角度的运用等都是本片的优异之处。(9.0/10)

3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史上最艺术的政治宣传片

43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刚上任的老希面对热情民众露出拘谨鸡贼的笑容/半裸士兵相互梳头擦背喷水嬉戏/集体劳动热火朝天/接见身着民族服饰的妹子们/盛大户外集会等场面熟悉到哑然失笑。歇斯底里的演讲风格VS底下被感召的群众,爱国主义既有宗教的神圣又有摇滚的性感—成功洗脑送入绞肉机,仅十年后还剩几人苟活又有几多他人陪葬

47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不得不说导演功力了得,难得有部纪录片我看着不昏昏欲睡。把那帮纳粹德国大兵们拍得好帅,有型。另外希特勒等人的演讲没怎么打动我,也许是这类假大空的说辞在我国听得太多的缘故……

48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如果不是极佳的调度和镜头语言,极具煽动性的画面,想必里芬施塔尔不会背负如此大的骂名。正因为有撼动人心的美,才有随之而生的恶

5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政治宣传片其实是非叙事的,全片都是电影眼捕捉的奇观画面堆叠成的蒙太奇,只为了纯粹的意识形态感染力。里芬施塔尔的摄影机调度和构图奠定下来的模式,却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剧情片,只不过后者只撷取短暂的片段。对于某国人民而言,“意志的胜利”每天都在新闻联播和“新主流大片”里反复还魂,终究达到了它的目的。不禁脑补假如希特勒去表演单口相声会是怎样的风采。

54分钟前
  • 麻友安
  • 推荐

名气很响,但实质上还是苏联新闻纪录片的那一套,要说剪接的流畅度还比不上苏联同类电影

57分钟前
  • Die Katze
  • 较差

瑞芬斯塔尔,“她很美,她为希特勒制作的纪录片很美,她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导演,德意志第三帝国时代最天才横溢的女人。”

59分钟前
  • S.Dumm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