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纳里

剧情片美国2020

主演:史蒂文·延,韩艺璃,达里尔·考克斯,威尔·帕顿,尹汝贞,蒂娜·帕克,斯科特·黑兹,艾伦·S·金,Laurie Cummings,埃里克·斯达克,Esther Moon,Ben Hall,Noel Cho,Chloe Lee,James Carroll,Jacob M Wade,Jenny Phagan

导演:李·以萨克·郑

 剧照

米纳里 剧照 NO.1米纳里 剧照 NO.2米纳里 剧照 NO.3米纳里 剧照 NO.4米纳里 剧照 NO.5米纳里 剧照 NO.6米纳里 剧照 NO.13米纳里 剧照 NO.14米纳里 剧照 NO.15米纳里 剧照 NO.16米纳里 剧照 NO.17米纳里 剧照 NO.18米纳里 剧照 NO.19米纳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8:33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美籍韩裔男子雅各布(史蒂文·元 Steven Yeun 饰)带着妻子莫妮卡(韩艺璃 饰)和两个孩子大卫(Alan S. Kim 饰)、安妮(Noel Cho 饰)一起从熟悉的西海岸搬到了偏僻而又陌生的阿肯色州。虽然对于丈夫的这一决定,莫妮卡的心中十分的反对,但她拗不过雅各布的坚决和顽固,只得被迫夫唱妇随。  蛮荒之地的生活既不舒适也不有趣,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大卫和安妮很快就开始怀念起过去的生活了。之后,孩子们的外婆也来到了他们的身边,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丝热闹的气息。雅各布没有发现的是,当他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开发农场这件事情上时,他和妻子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

 长篇影评

 1 ) 《Minari》:符号化的沉默与爆发

韩国非常重视本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韩国民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心理和国家责任感,因此韩国电影里经常会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元素。《Minari》也逃不开这样的创作意识,通过符号化的建构来表达强烈的民族意识。 《Minari》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述了韩裔移民Jacob和妻子Monica带着有心脏病的小儿子David和大女儿Anne离开定居的加州,搬迁到阿肯色州荒芜的农场,开始寻求新生活的故事。剧本以美籍韩裔导演李·以萨克·郑的童年生活为蓝本,属于半自传体电影。标题“Minari”从韩语直译而来,是水芹菜的意思。 水芹菜,对于韩国来说,具有很高的国民认知度,是他们食品中常用的配料。而且水芹菜生命力顽强,傍溪而生,耐涝抗寒,易于繁殖。导演直接将如此个性鲜明的“水芹菜”作为影片的标题,意欲不言而喻。影片中的“水芹菜”早已不单单是植物本身,而成为了一个变幻莫测的符号,既暗喻了千里跋涉从韩赴美,再迁徙南部的主角一家,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所有的韩裔移民家庭,甚至是更广大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地区的移民群体。 法国结构主义学家索绪尔将语言视作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并将这个系统分成能指和所指两部分。其中,能指是符号本身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的意义概念部分,符号的意义便在能指和所指对应关系的建构过程中诞生。最早提出电影符号学的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曾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一书中提到,电影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影片的意义就是通过电影符号系统要素之间的内部运作而产生的直接效果,能指和所指构成了影片的内涵和外延。而我认为《Minari》这部影片的魅力,正是在于其符号能指与所指在构建情节过程中营造出来的希望感。 白人男孩直指Jacob的农场是“受诅咒的土地”、不信奉教派的外婆最终如同与魔鬼做了交换一般中了风、小伙伴谈论David扁平的长相、白人帮工Paul烈日下抗着巨大的十字架徒步行走、最后将仓库付之一炬的大火……这些对于现实环境的反映,非但没有给人一种窒息的宿命感与现实残酷感,相反,在整体的符号化建构后,给人以“春风吹又生”的希望。当然,这种希望究竟是“美国梦”笼罩下的幻觉,还是可以长存的真实,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水芹菜”作为电影的标题,在影片中已经具有深厚的隐喻意味,但是影片中工厂里“雏鸡”这个符号的作用也不容小视,甚至在影片中早于“水芹菜”出现,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如果说,“水芹菜”是一条明线,更多地是站在亚裔的视角,是一种自我评价,隐喻并夸耀着亚裔移民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影片中的台词所说:“水芹菜真的很好,在哪里都能种,就像野草,每个人都能摘去吃,不管贫富。”那么,“雏鸡”则是一条暗线,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亚裔。即脆弱而渺小,需要筛选,坏了便要抛弃,有用的才能留下。 在影片过半的地方有个巧妙的转场——明明是家里的抽屉掉了,下一个镜头却转成了工厂里,乘着雏鸡的框子也掉了,男人和妻子慌忙收拾落在地上的鸡仔,一旁的女工喃喃道:“坏了的雏鸡就不要了”。这是一句极具隐喻意味的台词。紧接着,镜头再次转回家中,原来掉下的抽屉正好砸伤了男孩的脚踝,外婆赶来包扎。然而,充满戏剧与对比性的是,外婆没有批评男孩,而是夸赞他是“最强壮的男孩”,显然,男孩和落在地上的鸡仔有截然不同的命运。甚至,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David和姐姐寻找火灾之后迷了方向的外婆,一向虚弱的David为了追上外婆居然奔跑了起来,最终他来到外婆面前,敞开手臂,说道:“不要走,外婆,和我们一起回家。”如此具有对比性的情节安排似乎是一种反抗,对于之前那句台词的反抗,又或者说是一种对于某种思想的反抗,似乎在叫板命运,呐喊不公。 创作者借用摄像机,设置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将创作者自己以及其他众多移民群体的内心世界进行了一个具象化的重现,既包涵他们对于生活环境的感触,也映射出他们对整个社会现实种种遭遇与现象的解读。当然,这是一个敏感而容易偏激的过程,导演选择用较为含蓄的符号化事物进行呈现与表达。 霍尔曾将受众视为阶级的产物,分为三个“意义体系”:主流控制的价值体系,臣服的价值体系,冲突而激进的价值体系。这意味着不同的阶级拥有着不同的“意义体系”,比如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一般对文本进行倾向式解读,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往往因为利益受损而进行反抗式解读。那么,由此再反观《Minari》里“水芹菜”与“雏鸡”的隐喻作用,似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显然,“水芹菜”是亚裔移民对于自己的定位,弥漫着抵抗式的不屈与坚韧;而“雏鸡”则反映了作为主场的美国人可能对亚裔移民产生的偏见及刻板印象。 同《Minari》一样,韩国电影《寄生虫》里也使用了许多符号化的手法对阶级性进行隐喻与建构。不同的是,《寄生虫》讲述的是社会层面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情绪,而《Minari》讲述了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伴随的是种族歧视的情绪。两部影片的高潮都选择安排在了结尾,一场谋杀,一场大火,皆是毁灭性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寄生虫》让我们看到了矛盾彻底激化,爆发出来的样子,偏激而恐怖,而《Minari》让我们看到了为矛盾保存希望,团结起来,不屈不挠的样子,美满而温馨。这样的结局无疑是面对矛盾最好的答卷,它虽是理想的,却是某种意义上我们应当追求的。如此符号化结局的安排也是影片希望感的重要体现。 总之,诸如此类的符号化设计,使得影片的内核仿佛舞台上戴着面具的小丑。《Minari》作为一部节奏缓慢的剧情片,采用传统的古典叙事手法。单一的时间线加上单调的人物关系,使得整个故事显得平淡而温和,润物细无声,从这一方面看它是沉默的。而通过对于符号的组接与理解,会发现这种沉默面具背后却蕴藏着无限的爆发力。作为主题符号的“水芹菜”更是为其渲染上了一层浓厚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色彩。它让我们看到的沉默背后不是深渊,也不是死亡,而是生生不息的光火。

 2 ) 东方文化下的家庭关系

Jacob和Monica在一次争吵的时候,Jacob提到他是长子,他要照顾他的家人,他大部分积蓄也都去向于此。而Monica也提到了她的妈妈并在之后把妈妈接到美国。Jacob和Monica是夫妻,他们与孩子是一家。在此之外,他们有各自的原生家庭,他们在情感上或者经济上对其进行照顾,所以他们的原生家庭作为他们各自的延伸也是他们家的一部分。

假设Jacob没有承担他口中长子的责任,按照剧情的设定他们是有存款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想完成开农场的事业,他的妻子和儿女也不用过着拮据的生活,至少经济的宽裕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但是他承担了照顾原生家庭的责任,这就导致他必须牺牲个人的利益和自由,所谓的个人利益和自由其实也包含了妻子和孩子的利益与自由,比如Monica在未被告知全部信息的情况下搬到陌生的Arkansas,以及孩子们在父母为此争吵时折飞机劝架等等。

外婆搬来美国后,把自己的积蓄带给女儿,而且也承担了照顾孙子们的责任,甚至当她在中风后,依旧想着为女儿的家庭做事,所以原生家庭并不是问题的根源。

假如Jacob在决定要搬来Arkansas前,开诚布公地告诉Monica实情,Monica就可以自己决定她是要一起搬过来还是和孩子留在加州。Jacob与Monica作为成年人,理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足够的掌控力,即使吵架不可避免,但是在孩子已经害怕或者已经抗议的情况下,他们理应停止,但是两种情况都不是这样发生的。Jacob在没有完全告知Monica的情况下,他替 Monica做了决定,但这个决定本身应该是要有Monica参与的,不管作为妻子,妈妈还是她自己,所以这件事超越了Monica的边界。而夫妻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争吵,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也是一样,他们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不用考虑孩子。Jacob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这种紧密来源于家人之间是没有边界的,就像他们的房子一样,即使好像不同的房间有分隔,但薄薄的墙壁完全起不到阻隔的作用。

边界是用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边界不清楚的时候,就会出现自己的部分和他人部分的重叠。这种重叠可能会有好处,比如Jacob家庭成员之间也有相互理解和亲密的时刻。但是这种重叠会带来很多问题,当自己与他人不分时,就会出现自己可以为他人做决定,反之亦然。而且这种重叠将家庭里的所有人连在一起,责任就会沿着这些重叠自动转移到别人身上,比如Jacob承担了他原生家庭的责任,Monica和孩子承担了Jacob的决定,孩子承担了Jacob和Monica的情绪以及他们不在时自己对自己的照顾,甚至已经把自己的孩子养大成人的外婆也需要承担女儿照顾家庭的责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是共通的,一个人的情绪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就会蔓延到家庭里的所有人身上,没有人是可以避开的,但相反地一个人问题的解决就会给他家庭里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的错觉。

影片一开始有两个现实问题,就是有心脏病的儿子以及需要做成的农场。当儿子的心脏病被告知在变好以及农场的产品找好出路的情况下,Jacob说一切都在变好。但是Monica,孩子以及外婆各自的问题是不是在变好,至少Monica在Arkansas依旧没有朋友。所以问题就是,Jacob个人问题的解决让他觉得家庭内部所有人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甚至他可能都没有看到别人也有自己的问题。所以Monica还是选择离开,当她个人的,孩子的以及妈妈的需求没有被丈夫看重甚至看到时,有没有丈夫在身边的确也没有差别。家庭里现在唯一有能力可以辅助Jacob维护这个家的Monica因为个体的诉求被忽略而让她选择放弃,这也意味着这个家其实已经丧失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如果没有外力推动的话它肯定会走向分裂,所以就有了农场着火这样一个集体问题让大家暂时放下个人的问题和诉求来面对共同的伤痛。但是,我们都知道的是,在家庭成员互助互爱地解决了集体问题之后,个人的诉求又会再次出现然后因为边界问题再次被忽视,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我们东方文化下的家庭。

 3 ) 有神、有家人,便有了一切

二月初看的,影评拖了很久,一定得在奥斯卡前写出来!主要讲三个方面:拍摄、家、信仰。

1. 拍摄

很多视觉选择蛮大胆,很欣赏。其一,构图上经常打破rule of thirds(三分构图法-把frame纵横三等分,然后视觉重点的人物或事物放在任意三等分线,是视觉艺术中惯用的手法,符合人体视觉习惯);而米纳里中常常有镜头把视觉重点放在绝对正中来强调重点和挑战观众习惯。其二,不少片段采取extreme low key lighting(低调布光),画面极暗,甚至有几秒全黑屏;也是挑战观众习惯。其三,long takes 长镜头,无需解释。最后一点,其实不是关于大胆,就是失火的戏视觉上非常燃烧(李沧东),必须要说一句哈哈

后面两点 家和信仰,是关于内容。传达的信息都很隐晦,所以说很文学性,像文学理解一般。

2. 家

夫妻

Jacob和Monica经常吵架。Jacob在乎农场梦和作为一家之主养家糊口。Monica在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现实中的未来。他们说结婚前有很多梦想,结婚后却是吵个没完,孩子会在他们吵架时叠纸飞机、写下父母别再吵架的愿望。他们对对方的称呼是:孩子他爸 孩子他妈。

但最后拉爆的原因不是吵架,而是Jacob下定决心要自己待在农场、与Monica和孩子们分隔两地。

你知道吗,两个人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吵不吵架,而是不管怎样都stay together, 待在一起。这是Monica的隐忍和泪水中的话,也是米纳里主创对观众说的话。

还好发生了那场意外火灾。寄托了莫大希望的果实被烧毁了,Jacob万念俱灰冲向火海中抢出剩下的蔬果,Monica也跑进烟雾弥漫的木屋里搬蔬果(虽然我不理解你的农场梦,而且你的决定让我十分受伤和绝望,但我依然担心你、明白你的心痛,所以我也冒着生命危险来搬剩下的蔬果)。Jacob在浓烟中听到久咳不止的Monica,放下蔬果,找到蹲在地上的Monica然后抱着一起跑了出去(这个梦就这么没了,我十分痛心和不甘,但在农场梦和你的生命之间,我还是会选择你……)这里,他们叫对方“亲爱的”。

他们都在自己的坚持下各退了一步。他们选择了对方。

孙子 - 外婆

你是否有过“外婆应该是这样的” “爸爸应该是那样的” “妈妈应该是这样的”的想法?我觉得我们都有过吧。米纳里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两个孩子一次次说:you’re not like a grandma(你不像个外婆)。那外婆该有的样子是什么呢?教孩子好好学习饮食健康而不是教孩子打牌喝激浪、鼓励有心脏病的小孙子跑几步?很会做饭?很干净所以不应该有泡菜味?跟着妈妈一样劝孙子向上帝祷告而不是直接说别信那什么?还有肯定不会像小孩子一样尿床吧?面对这些反差,两个孩子不解,他们不知道怎么理解这个外婆、怎么对待她。但后来发现,这些真的重要吗?意外失火后外婆往漆黑深林走去,面对外婆的离开,两个孩子前去把外婆叫回来:他们不在乎外婆是不是闯了祸,是不是不像个外婆应有的样子;外婆就是外婆,家人就是家人。

社会对家庭身份的期待和定义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继续去爱和选择对方。愿我们不被这些标准困住,也不用这些标准困住我们爱的人。

3. 信仰

Tradition vs. Relational Faith

美国的基督教文化(其实世界都是)主要有两种:tradition/culture 传统、relational faith with God 真正虔诚、与神对话。米纳里刻画了这两种和之间的对比。

帮Jacob一起管农场的Paul 神叨叨的,被当地人笑话。来不来就在赞美和祷告,每周日别人去教会的时候他反而扛着一个很大很重的十字架走完很长一段路。

不少美国移民中(如很多东亚移民),初到美国的社交、获得朋友的方式是通过去教会。Monica初到阿肯色州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一家去了教会。那里很多人也是因为家里或当地传统所以去教会。

Jacob和教会里的孩子都笑话Paul扛十字架。Jacob停下车问要不要帮忙,Paul谢过,但这是他的选择和朝圣。这个看似奇怪的行为,其实有圣经来源:“Then Jesus told his disciples, “If anyone would come after me, let him deny himself and take up his cross and follow me.” Matthew 16:24 ESV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如果有人愿意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马太福音 16:24 CNVS 这里更多是象征意义,跟随上帝不是轻松好玩只有彩虹。另外耶稣被处死前也是被命令背着十字架行到要被处死的地方。每周的这个奇怪举动,其实反而是Paul对神的追随、体会祂的艰辛、感谢祂的馈赠。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只在乎神。

虽然教会对Monica来说可能始于韩国的基督文化和移民的社交方式,但她在生活的处处无助中会寻求上帝。她每日都握着儿子的手睡前祷告,祈祷治愈、保护、和奇迹。自己的妈妈生病了还老说房间里有怪东西,即使自己也许不完全相信,也去找来Paul帮忙。““Ask, and it will be given to you; seek, and you will find; knock, and it will be opened to you. For everyone who asks receives, and the one who seeks finds, and to the one who knocks it will be opened.” Matthew 7:7-8 ESV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马太福音 7:7-8 CNVS

后来儿子的心脏病平白无故地有了好转。医生也解释不出为什么。Paul为外婆和这个家祷告后问Jacob和Monica要不要帮忙,Jacob笑着把他送走,转头生气质问Monica为什么把两个人婚姻的事告诉外人。但Monica并没有说。

紧接着,Paul的祷告,外婆的失误,一场火灾,其实是上帝对这一家的mercy仁慈和爱。一个几乎支离破碎的家合为一体。

Science vs. Faith

世界上的一切都能被科学解释吗?世界上有超出人类可控、可理解的东西吗?Is there a spiritual realm in this world?

Jacob:嗨,还用说吗,水往低处流,我几岁的小儿子都知道。

发生一系列事后,Jacob不再坚持,他改变了理解。自己之前找到的井口没水了,所以跟Paul一起找来了找水的人,标记上那个地方。他们又有水了。

水芹菜继续茁壮地生长下去。有家人、有神,便有了一切。

 4 ) 韩国人的美国梦——水芹菜之歌

这是一部讲述韩国人美国梦的故事,以米纳里(水芹菜)为比喻,歌颂韩国人如同水芹菜一般,无论在任何国界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当雅各布打定主意种植卖给韩国人的蔬菜时起,他就和去了美国只生活在唐人街的中国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在实现美国梦的道路上,不只有韩国人艰辛,中国人可能更加艰辛(在国内是精英的华裔,在美国却阶层低的可怜),即便是身处祖国的美国人也并不轻松。

孩子姥姥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设定,先是有很多的劣根性,玩花牌说脏话,也不会做好吃的,好像确实没有女儿女婿奋斗。但是姥姥却带来了家乡的食物,家乡的种子,还有给他们补贴家用的钱。姥姥是他们这个快要破碎了的家急需的一剂粘合剂,虽然作用有限。大卫说了很多次,姥姥,就不该来美国,这小小的抱怨,倒像是以他之口,说出了全家人的窘境。原来想要来美国解决生存危机和情感危机的夫妻两人,并没有因为地理的位置改变而改善。

除了姥姥和大卫,其他人发挥的并没有那么好,史蒂文元的表现中规中矩吧,这是他的第二部烧房子电影,不知道回来有没有机会凑成烧房子三部曲。

即便表现并不完美,节奏也非常一般,但是这依然没有耽误导演把每个主要角色都刻画到位。

比如雄心壮志却总是出师未捷的爸爸,想要改变却深感无力缺乏安全感的妈妈,不像个姥姥却宠外孙宠倒不行一心要帮衬家里的姥姥,当然还有调皮的让观众担心随时失去心跳的大卫。

整个故事的挫折感非常到位,也为影片赚取了不少同情分,故事讲述的趣味性比《第一头牛》要好不少。

融入一个国家或许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肆意生长。在这片国土上,无论高低贵贱,都有做美国梦的权力。这大概也是水芹菜的另一层寓意吧。

 5 ) 淡化了社会,希望你看见爱。

米纳里 它是个极其私人以及隐藏的故事。 它发生在美国的农场,原因却是爸爸对于韩国农村日子的怀念。 城市的印记几乎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了,也是以许多国家都有的公共设施面貌,比如医院,比如教堂。就连因为在教堂里出现的人,都不曾带着亚裔在其他片子里总是被歧视的片段。这些淡化让观众真的就只是沉浸在这个家庭本身,我想,这也是导演希望做到的吧。 还有那个托着十字架的美国工人,那个在全片里美国气息最重的代表,他很不一样,不一样在不同于其他人的对基督教的虔诚,在我的猜想中,这个角色的出现,是不是为了替大卫他们家承受住异样眼光的人物,情境以及处境的转换,希望以此带给观众一丝思考。 还有 “米纳里”,那个大卫与姥姥的连接。寻找“米纳里”土壤时的两人的不熟悉,收获“米纳里”时两人的进一步融洽,再后面的那首“米纳里”之歌,但蕴含着两者关系的一点点前进。到最后父亲和大卫一同找到“米纳里”时,那依旧旺盛着的生命力,带着这个故事一起结束。 大卫给姥姥喂尿的“闯祸”,是姥姥奔跑着去追赶。姥姥引发大火的“闯祸”,是大卫使出自己的第一次奔跑,阻止姥姥去那个代表着她自己的“米纳里”,阻止她去往终点。全片最让我感动就是这段,当他逃避时,我用力奔跑保护你。当你放弃时,我用尽我全身的力气来挽救你。不论你是谁,你依旧是我的亲人,是我所爱之人。 还有父母亲那条线,是在困境中觉得彼此心不再相近,是我觉得你无法理解我的梦想,是我觉得你没有体会我的难处,但在绝境中,是你为了我的梦想闯进了着火的屋子,是你为了我的生命阻止了我,中年人那以为淡漠的爱,大概只有在最危险的时刻才会显现吧。 总而言之,这个私密的故事,更多讲述的,大概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吧,那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所蕴含着的社会,并不是导演想让我们看到的重点。Ta所想展示的,大概是让人们知道,沉默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所有的爱吧。

 6 ) 姥姥引发火灾时的表情太让我心疼了

全剧最喜欢姥姥,真实可爱。中风前性格乐观开朗,中风后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大受限制。家人去市里的时候,姥姥想力所能及的感谢家务——去焚烧垃圾。结果不小心(还是风吹的?)有垃圾掉到地上。

如果这时候姥姥没中风,她可能可以立刻把火扑灭。然而她拿着拐杖很努力的想把小火苗掐死在苗头,却没成功。

眼睁睁看着火越烧越大,姥姥的内心肯定是非常复杂:恐惧、慌张、不知所措、自责、内疚…… 这些都在她的眼神里。

我看到那里非常揪心,在屏幕前一顿暴哭呜呜呜呜,太心疼了啊,好难过好难过好难过,好想冲进去抱住姥姥。

 短评

“燃烧”元素的重现,对移民生活来说,直至燃烧破旧(同类比与祖母一代人的分别),才是在新土地上酝酿新生的开端

5分钟前
  • [Deleted]
  • 推荐

还是挺喜欢编剧的写法,沉得下去,尽量避免直给的信息量,用擦边球的方式叙事,让故事变得有几分嚼劲。这也导致了夫妻两人身上的问题并没有爆开,加上两个人不温不火的演法,最出彩的反而是姥姥了。不是很喜欢第三幕的解决办法,倒是姥姥的水芹菜是个不错的设计。

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祝福尹阿姨走向全球,将来在尹食堂菜单里加一道水芹菜料理什么的。

10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四星半。影片看似是韩国移民家庭的美利坚南柯一梦,实则是一出作者性明晰的情绪描摹。Jacob对农场的孤注一掷,如棱镜般折射出人性的弱点和变故中的不堪一击。巧妙的是,故事的主线更像是一道伏线,内里对女性的塑造则格外立体。那种女性祖孙三代皆有的处变不惊和细腻敏感,润物于无声。一切尽失,最能让人领悟,该去向何方,答案即出自你来自何处。尹汝贞的炉火纯青、史蒂文·元的不偏不倚,都成全了本片,而韩艺璃不露声色的面眸,则令一切变得曼妙动容。

11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移民家庭的垦荒之歌。就我个人而言,导演的移民视角是非常精准的。想在西方世界扎根的东亚移民,总是面对相同的困境,吃苦耐劳不过是基本要求,很多时候还得看运气如何,就像辛苦耕耘的蔬果被付之一炬,信手种下的水芹却能郁郁葱葱。如鱼饮水的移民生活。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妻子认为丈夫在顺境时可以有福同享,在逆境时却一意孤行,不是真正为了家庭。当大火燃起,她仍然跑进仓库中,拼命转移果实。这部电影里的女性,细腻、温柔、隐忍、家庭导向、团结,传统的形象里,更有一些坚定。本来奔着史蒂芬元来看的我,意外地被韩艺璃打动。

14分钟前
  • 一番
  • 推荐

那个夜晚,我觉得奶奶与上帝交换了条件。

17分钟前
  • Seagull
  • 力荐

日常的同时又是满满的符号,水芹菜这种设定已经很直白了。最后的处理有点太戏剧化了,反而没那么有味道。尹汝贞演这种角色太轻松了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且不说“韩国的移民”主题让人有隔阂,故事本身以及影片的呈现都非常平淡。女主从头到尾一张脸,而且人设也很刻意,以至于最后一切出现好转,女主却突然生气,感觉是她脑袋一直有什么问题。整体上,没有好看的故事,没有强烈的冲突,没有深刻的主题,没有犀利的观点……这是一部只适合电影节的片子。

24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较差

史蒂文元命里应该不缺火

29分钟前
  • 回音
  • 还行

原来minari就是在南京让我望而止步的水芹,虽然营养价值高,却气味诡异,在电影里,又是易养的故乡蔬食。对应到这个移民家庭里,父亲的一次成功,母亲的一家齐整,外婆的一种连接,女儿的一个定位,儿子的一场奔跑,全是各自眼中的营养,但味道隔绝了彼此的同理,而很多东西变了味,连带着婚姻或家庭都给败坏。各种文化、习俗、思想熔于一炉,处在分裂状态却又牵一发动全身的李家成了很有回味的写照。游刃于美韩两个影视大国的史蒂文·元,用两个燃烧的故事把演戏路数焚开了。才追完《六龙飞天》就再见韩艺璃,添上演技精湛的李汝贞,好生舒坦。

3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大胆预测,韩国演员要拿下第一个奥斯卡演员奖提名了。

3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Steven总是烧仓房…

36分钟前
  • F
  • 推荐

女主人演技真的堪忧 从头到尾一副恐慌表情

40分钟前
  • 烫虾脑
  • 还行

在西方的土地上定义东方的家,向外拥抱祈求温暖,向内蜷缩守护火光,裂痕与羁绊互为因果。人物侧写精悍,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分开狂奔?还是在错误的时刻并肩同行?剧作上一次次推倒重来,足以体现作者意志的坚定。

4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一不小心被我列入第三幕刻意煽情小名单

47分钟前
  • 3dayslater
  • 还行

三星半。只有表演是A级,其他都过于常规,对亚裔移民群体、个体奋斗历程以及家庭内部矛盾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呈现,但又都是蜻蜓点水式的,且剧本上的人为痕迹还是过强了,能看出演员都在努力演出日常感,但又被导演工于设计的情节编排拉回“正轨”,总之亚裔移民题材仍旧没摸到天花板就对了。韩艺璃和尹汝贞都太厉害,以至于抢走史蒂文·元的风头,用本土国民演员为作品背书,大概是近年好莱坞大银幕上那些讲述美籍华裔群体故事的电影所羡慕不来的。

48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美国韩裔导演的闯奥作品,不错。可以看出许多去美国的亚洲移民的切身经历与体会,有认识价值。比赵婷的《无依之地》(片名应译成“游牧者之地”)的成色还是差不少。

4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四平八稳无功无过浅尝辄止,这种作品才比较恐怖……吧

52分钟前
  • 前后目的地
  • 较差

Steven Yeun 过分性感了,看的时候会忍不住想象自己正在厨房择菜,不时抬头望向窗外,他就在不远处的田垄里专心干农活的情景……

56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