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大陆剧大陆2019

主演:贾小军

导演:李成才,周叶

 剧照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2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3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4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5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6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3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4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5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6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7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8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9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1:28

详细剧情

  如果跨越时空在中国山川河流之间遨游一次,  我们能看到什么?  跟随《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脚步,  她逆流时间而上到达35亿年前的中国区域,看植物从海洋细胞开始爬上陆地,从匍匐在地到站立起来,进化出种子,绽放开花朵,打造一个郁郁葱葱的植物天堂;  她去到森林之中,看一棵茶苗经历百年长成参天茶树,看一棵竹子在地下攻城略地长出一片竹林,看林中野果被人摘下成为盘中之餐,看秘境野草被涂在伤口之上被人珍惜;  她去到广阔平原间,看一株大豆被人发掘出她的种子,看一种杂草演化扩张到处处稻田,看遍地花朵被人捧起装点成家;  她去到城市之中,看一片叶子被蚕咀嚼织出华丽篇章,看园林之中植物带人重返自然;  她去到高山之巅,荒漠深处,沉入水底……  看到人类一直被植物环绕,  植物的身影无所不在。  中国以三万多种植物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选取其中21科28种植物,汇聚200多位主创三年制作,走遍国内27省和世界7个国家,描绘中国植物的模样。  她们从中国而来,  到影响世界而去。

 长篇影评

 1 ) 到底为啥啊,为啥我的评论发不出去啊啊啊啊啊!

看完第一集的我,简直跪了!美得很惊艳,如果有来生,做一株植物,好像也不错~

好几年前看过的纪录片了~

到底为啥啊,为啥我的评论发不出去啊啊啊啊啊!

一直说我写的评论太短了。。。。。。我不知道我还能再写点啥,我只是想分享一下美美的高清图片啊!!!

。。。。。。。。。。。。。。。。。。。。。。。。。。。。。。。。。。。。

像武侠片的悬崖地洞!
居然还有这么好看的花🌸
这个可也太好看了,完全有被惊艳到!

 2 ) 隐藏的力量

从小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植物不太有感觉,倒是妈妈会在阳台上种些小盆栽,太阳花、虞美人。。。还有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这两种很特别到现在也没忘。太阳花又叫死不了,很容易成活,夏天开得热闹,妈妈喜欢种花,可技术不行,一盆花种不了多久就能收获一个空盆,太阳花很适合她。虞美人花朵千娇百媚,名字让人浮想联翩,有天有个人说是罂粟,瞬间我家和邻居家的虞美人都消失了,现在我知道虞美人和虞姬一样死得冤。后来在一个整齐划一的环境里生活,花花草草的好像和我的气质不搭,遂远之。直到有次在老妈阳台上看到一棵叶子油亮,叶边有小波浪边的植物,我不过出于礼貌多看了两眼,妈说喜欢就拿走,能开花的。于是这棵长寿花成了我家唯一的植物,放在光秃秃的阳台上,有点落寞。快到春节时她开出了一簇橙色的花,在阴冷的冬天燃烧,正是这簇像火苗一样的花,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一个精神家园的大门。

因为对植物的兴趣,看了《影响世界有中国植物》,好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像导演李成才说的:“我特别强烈地要求在城市里面生活的人,赶快补上这一课,因为只有真的了解了植物,才能知道世界的丰富和美丽。”

水稻

一粒稻种进入土壤中,几个月内就能够长出数个稻穗,成百上千粒稻米。它的每一次轮回,都给了人类千倍的回报。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探索不尽的生命奇迹。

从中国出发,水稻改变了很多人的饮食结构。

茶树

茶树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茶树的叶片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茶叶贸易给我们带来了繁盛的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纷争。今天,全球有30多亿人饮茶。

大豆

数千年前,大豆在中国与人类相遇,用一粒种子,饱满了无数生命。如今,大豆作为世界上最主要植物蛋白质来源,以自己千变万化的智慧,发展出各色各样的样貌,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浸润了人类生活,养育了世界。豆腐在异乡被称:touf ,和她在故乡的名字一样。

桑树

含有大量蛋白质的桑叶吸引了与桑树纠缠了生生世世的天敌——蚕,中国古人发现蚕的秘密,织出了华贵无比的丝绸。为了得到丝绸,全世界展开了对桑树几个世纪的追逐。而蚕的这种速度惊人的吞噬方式,演化为逐渐消灭对手的专用名词:蚕食。

如果要用一种植物代表中国,那必定是竹子,如果说水稻滋养了国人的身体,竹子则可以说滋养了国人的风骨和品格。在辞海中,以竹为偏旁的汉字,就有200多个,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提醒着竹子以各种形式,对中华文明的滋养,竹子通过滋养中国而影响世界。

。。。。。。

影片中导演对植物没有用宝盖头的“它”,而是用“她”。“植物是万物的子宫,孕育了万物,而女性离生命最近。”听上去特别温柔。

 3 ) 第二集水稻

镜头一开始是一个层层剥开树林深处的镜头,一个身影在寻找,寻什么?寻根,水稻从何而来?野生稻,看着像一种普通野草的野生稻,它的后代却养活了几十亿的人类。

野生稻被驯化为水稻,又如何成人类的口粮,除了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相得益彰,西南山区的人们用智慧为水稻开辟了新家园,中国工程史上的又一大壮举诞生了——梯田。山有高,水有多高,梯田有多高!

水稻被人类驯化后的一生被完整记录着,育苗,种子的发芽,移苗分栽(插秧),薅秧。

薅秧时与秧苗真假难辨的稗草,记录片里给出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叶耳(禾本科植物特有结构),但以本人小时候劳作时大人教的经验是看叶片,水稻叶片中间最大的叶脉是绿色的,而稗草是白色的。不过水稻的叶耳也非常明显。秧苗时期的稗草没有被尽力除干净,他的果实就会在收稻谷时掺进稻谷里,煮饭淘米时再捡就非常麻烦了。小时候去邻居家吃饭看看谁家米饭里的稗子多不多就知道这家人懒不懒。

薅秧是时节性的活路,等秧苗长大些再薅秧或还没薅完,水稻叶片边缘锯齿变硬,会在手臂上拉好多道口子,又痛又痒。

接着就是水稻扬花授粉受精,这时候满田稻花香,满田蜜蜂飞舞。完成受精,水稻就进入灌浆期,老家农人把这一时期叫“一柱香”。这时候的水稻果实里是香甜的浓浆,也是鸟儿的最爱,农人会通过假人、放鞭炮等方式对鸟儿进行驱逐。在水稻扬花授粉期,纪录片里提到了一个意外,杂交水稻的先驱——雄性不育系,意外的意外,水稻意外的雄性不育,被人意外的发现。于是杂交水稻打开了水稻栽培的新篇章。

随着谷子成熟,稻谷坚实起来,稻穗慢慢低头,农人把这一时期叫“压平”。水稻完全成熟,整个田坝都是金灿灿的。接下来就是水稻的采收,割稻、打谷子、背谷子、堆稻草。稻谷被运回家要及时的晒干,遇到连日阴雨稻谷被焐出芽就糟糕了。晒干的稻谷去壳就可以煮一锅香喷碰的米饭,小时候每年吃的新米饭至今记忆犹新。

 4 ) 一些感受

这一系列的纪录片看似自然科普,其实也是历史题目。探讨的是植物缘起与影响,依赖化石、文献、既有研究做出的讨论。

如果把这十集看作一篇论文,第一章“植物天堂”算是导言,讲解中国自然环境的特别之处,更准确地说是青藏高原崛起对中国各地气候和植被的重大影响:挡住了可以吹往西北的西南季风,也挡住了北方南下西双版纳的寒流;加强了东南季风,使得中国北纬三十度左右的地区呈现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截然不同的面貌。而众多被称作活化石的动植物,也剩存在这些区域。由此带出这些独特而珍贵的植物对于世界的价值和影响。

单独成章的几篇(水稻,大豆,茶,竹子,桑)思路清晰比较容易跟上,偶尔有小时候写歌颂植物作文的感觉。特别是结语几乎可以做“感动中国”颁奖辞。

水果、本草、园林、花卉则是不同植物混搭,但选材思路不明显。水果篇是比较活泼的,选取的也是日常熟悉的水果,又有科普干货,比较看得下去。花卉篇到快结尾我才知道主题是花,开始一直以为是在极端条件下的突破局限的植物(大树杜鹃,绿绒蒿)。园林篇和花卉篇的议论又有某程度的重叠。一些转场画面会有误导,比如秋日庭园多次用银杏和红叶,令我一度以为秋天会讲观叶植物,其实只是表达季节变换而引出菊花而已。

总体上在与外国交会的部分维持了客观的叙事风格,比如讲到植物猎人采集标本时语调和用词都比较中性,但对植物的感情和人类对植物的作用倾向积极—当然,人类暂时也没法得知植物对这一切的意见,这些看法可以看作人类的“一面之词”。

印象最深是人类对植物驯化的方向,和栽培植物的“不听话”时刻。对于作物,要求是结实大、不掉落等人类收割(稻米、大豆)、占地小(匍匐到站立的大豆),高度容易管理(茶、桑);对于花朵是开花大,颜色多样艳丽;对于果实是个头大、口感好、耐储存运输、甚至无籽.....每一样在野外环境性价比不高(耗费能量大,吸引天敌,但受精播种效率未必相应提高)的性状,因为人类的需求和照顾达成一个新的平衡。这是植物对栽培环境的适者生存。但并不代表她们每一代每一个个体都延续这种“听话”:一些栽培水稻会出现其野生祖先的性状,种子长芒刺,成熟即掉落地上等;月季遇到极端天气会不开花只长红色边缘的叶子来积蓄养份。“听话”“不听话”都是本能, 基因不定向的变异则为可能面对的各种自然或人为环境提供延续生命的希望。曾有人赞美造物主对生物的精巧设计,其实那不是设计,而是一场场残酷淘汰下的幸存者。而被淘汰的基因,也可能在日后重新表现出来,环境与基因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与互动中。

另外一个惊喜是对中国植物老祖宗们的展现。新疆苹果王,千年的桑树,喜马拉雅山的光核桃......它们不仅仅活着,而是依旧在开花结果,依旧旺盛勃发。正如植物学家说,是带着一种敬仰去看光核桃树的。这是生命对生命自发的尊重。

对人类的影响由资源性变成精神性的一部分也讲得不错,在梅兰竹菊和荷花中人们寄予的精神的确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部分,也有提及日本对茶道和豆腐料理的精神升华。

然而无论是实用还是审美,都有残忍的成份。桑蚕结茧后便是死亡,劈梅在现在看来有种刻意的不适感。想深一层,人与动植物相伴走过漫长的岁月,缘起与动力,都是互相利用而已。对于动植物来说一切为了生存,对于人类来说,生存之上又再满足更多的欲望。

我倒是很期待,制作团队有没有兴趣做一个姐妹篇“影响中国的世界植物”?文化和物种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蕃薯,玉米,西红柿,辣椒,胡椒,胡萝卜,今日华南市区多处可见的美丽异木棉,蓝花楹,法国梧桐等,外来植物同样在丰富我们的味觉和视觉享受,变成了极其日常的一部分。

 5 ) 本草(药用植物)

银杏,春天到来时开枝散叶

银杏球花顶端的小囊中有花粉,花粉活力只有几天,依靠风媒传粉,可以传到方圆二十里,花粉落在雌树生长出来的胚珠上,胚珠两段有粘稠的小水滴,可抓住风中的花粉将其带入胚珠内

银杏的根:银杏的根部周围会不断生长出一些新的枝干,当年老的枝干已经苍老,另一边还是生机勃勃,银杏形成一个团体树瘤(木质组织):悬挂凸起的瘤状物向下生长,触碰到地面长出根

树瘤

银杏叶体内有有毒物质170多种,将它分离成药物,第四次冰川世纪使世界上许多的银杏灭绝,中国的崇山峻岭使这一片银杏保留了下来

银杏果:食用,在咳喘时能有效改善病痛

香格里拉海拔4000多米的喜马拉雅横断山冰缘地带:塔黄生活在流石滩,开花之前叶子为红色装成营养不良,积累时间10年~45年,一生一次开花机会,在夏初数十天内长出两米的花序,花序在裹着层层叠叠的苞片,底下莲座样叶片,叶子没有叶绿素,他与迟眼蕈蚊(昆虫)合作,塔黄花朵散发特殊气味引导昆虫来临,在塔黄上蕈蚊完成交配雌蕈蚊钻进苞片,将卵产在子房内,在找产卵地的过程中,身体沾上花粉传给柱头,帮助塔黄完成传粉,贡献一部分种子给蕈蚊的幼虫,幼虫成熟时塔黄的种子也成熟,叶片枯萎,蕈蚊幼虫钻出并钻入石缝,塔黄一共能产生7000-16000粒种子,约三分之一与蕈蚊分享,另外的随风飘散,塔黄可以治病

塔黄一生只开一次花

丹霞山(丹霞地貌)

石斛/铁皮石斛,悬崖峭壁上采摘,没有土壤,缺乏水分营养,石斛有强大的根系,根没有根毛,一部分根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根上附着真菌,真菌为石斛固定空气中的氮,分解动植物残体,提供营养,石斛光合作用给真菌提供能量,石斛果实成熟后,荚片裂开,有几十万粒小种子,可以随风飘扬,缺陷:种子没有胚乳,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萌发,只有极少数可在共生菌的帮助下发芽,夏天阳光直射温度高,石斛产生大量多糖物质(次生代谢物可提高免疫力),增加体液粘稠度,锁住水分,从而保护茎杆,采摘下来放一年都还不会死,茎可入药,植物遭遇逆境(环境变化 动物啃食 微生物侵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是所有本草植物的秘密

马达加斯加

疟疾(温暖的气候 不卫生的环境 不卫生的水),青蒿素从黄花蒿中提取(讲的太少 太浅了)

中国三万种植物中,已知的本草一万多种,贡献了超过30万种天然化合物

 6 )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展露自然之美,蕴含人文之美

一直想看有关中国植物的纪录片,很偶然地搜到了这一部。

介绍了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根据不同的地形,生长出不同的植物,一个个植物娓娓道来,画面绚丽美好,适合对植物感兴趣的人看。

开篇就是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彰显壮丽的自然之美,令人惊叹。山川风物,随着四季变换,地势不同,显露出不同的美丽来。云雾缭绕的山野,白雪皑皑的高山,一望无垠的草原……眼花缭乱的美景,眼花缭乱的植物。这些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演化,不得不让人赞叹其伟大的生命力。

第一集总体说明了中国的地形气候,对气候有所了解之后,再介绍各地植物。

第二集水稻,与中国人民息息相关的植物。讲述了水稻与人类的故事。与其说人类驯化了水稻,倒不如说,水稻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合作。从不起眼的杂草,到香喷喷,热气四溢的白米饭,人类选择了水稻,水稻也依靠人类不断地繁衍生存。从中国,走到了全世界,养活了数以亿计的人口。

第三集水果。这集真的非常可爱。圆滚滚,尤其是柑橘类切开之后,那一种透明、晶莹、多汁的感觉,特别的漂亮,看起来很有食欲,隔着屏幕都闻到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我还知道了猕猴桃的故事,是如何远渡重洋,不断优化培育,变成了如今的样子。以及雪山上的苹果树,从开花到结果,绚烂的花朵,云一样轻飘飘的,最后变成沉甸甸的果实。生命是伟大的。

待续……

第四集茶树。

第五集竹子。

第六集桑树。

 短评

以经济作物为主角,跟《改变世界的花园》(邱园在经济植物应用传播方面的历史作用)算是同系列。

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1.植物天堂,2.水稻,3.水果:柑橘、猕猴桃、苹果、桃,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菊花,10.花卉:大树杜鹃、绿绒蒿、大花黄牡丹、月季、菊花、蜀葵。前几集好一点,后几集越来越看不下去。水稻、茶树较好,大豆最差

11分钟前
  • 寒塘鹤影
  • 还行

令人敬畏的美丽生命。第一集有梭梭树噢!

13分钟前
  • Niqa
  • 力荐

镜头已经国际化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总体已经很棒了。

16分钟前
  • Prayer(黑化版
  • 推荐

素材有点少,为了撑够片长,有几集一直处在跑题的边缘,感觉马上就舌尖上的植物了。不过总体还是很不错的,如果可以淡化“影响”,专注植物本身也挺好的,还可以一直拍下去。

17分钟前
  • 苏莫
  • 推荐

镜头语言逐步靠拢国际化,但是配乐搞的跟言情剧的生离死别是怎么回事。故事可以讲得更好,用历史古今真正的融合表述而非无数遍强调“中国”、“中国的”来凸显华夏诞生的植物所具有的影响力。看到西湖荷花真亲切。比如莲这一集,不如学学《主厨的餐桌》韩国寺院老太太做饭的讲法?

18分钟前
  • 🪐丧甜治多心
  • 推荐

第一集是一些植物的群像,简单介绍了桫椤、水杉、九翅豆蔻、水母雪兔子、苞叶雪莲、海芋、锥叶榕、玉蕊、梭梭、珙桐等植物,顺带看了看祖国风光。

22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推荐

终于把这部两年前标注“在看”的纪录片,改成了“看过”。为此特意把之前看过的几集,重温了一遍。因为每集主题不同,有些一集是一种植物,有些是多种植物,导致在叙事结构上差异很大,有些节奏很慢,有些又紧赶慢赶的。为了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台词解说努力营造拟人化,以及配乐的烘托,有些地方让人动容,比如竹子开花。不过从科普的角度,还是学习到不少新知识,站在植物的角度理解这个世界和生命的力量。

25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拍的很好,拍的也很多。只是文案和结构是真的。。其实我们不缺摄影导演不缺技术,不缺科学家,缺的是可以贯通古今和植物学的文人。

30分钟前
  • awang
  • 还行

刚看完前两集,从好奇心到更了解

32分钟前
  • Boring_张
  • 推荐

大气内涵的题材;海量丰富的知识;上天入地的拍摄;新颖脱俗的风格,文艺抒情的词藻;内敛平实的剪辑;悠扬诗意的音乐。2019年中国纪录片应该被记住的一部好作品。

37分钟前
  • Kinglake_Lee
  • 力荐

艾玛,每一帧都护眼,每一帧都想截屏,太美好了,这套是看《环球人物》访谈发现的,爱奇艺VIP到期倒计时五天,我必须看完!

39分钟前
  • 草原上的咩咩羊
  • 力荐

看评论才知道是《大国崛起》导演李成才的作品,同样的国际化视角,同样大气的拍摄,视觉体验不错。讲故事的能力不同分集有些参差,觉得可以一看。

44分钟前
  • 殊聿
  • 推荐

舌尖上的植物?

49分钟前
  • 细雪
  • 还行

可以入选年度国产纪录片榜单了。

54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一直以来,中国的优秀纪录片题材,都以人文、社会、美食为主,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客观条件,特别出彩的作品不多,让我们只能看BBC的作品眼馋,这部作品刚看了两集,远不能说完美,但看得出来,在拍摄手法、故事表述、逻辑结构等方面是下了工夫的,尤其是拍摄条件明显上了几个档次。四星给本子本身,一星算是鼓励,希望这类作品多多益善,让中国的纪录片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领域。

57分钟前
  • 老徐
  • 力荐

微摄很牛

59分钟前
  • 筱晗
  • 力荐

干货满满,很多知识点连我这种作物学博士也是头一次学到,觉得很值。最让我感叹的还是祖先对植物的驯化,植物与人类竟然存在一种妥协与合作关系,为此改变了野生种与生俱来的性状与习性,与人类达成一种奇妙的平衡,各取所需,各自繁衍,就这样延续千百年,真是一项壮举。

60分钟前
  • 夜风轨迹
  • 力荐

用心选题,良心拍摄1.植物天堂:植物演化,地域分布2.水稻3.水果:柑橘类,杨桃(狗枣),猕猴桃,苹果,桃子,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劈梅),菊花,10.花卉:大叔杜鹃,绿绒蒿,月季,蜀葵

1小时前
  • 曲低和寡
  • 力荐

每集最后可以加入幕后拍摄花絮,依然改不了蜻蜓点水抒情泛滥的毛病,又不是来听散文,多点干货好伐,雪兔子一生开花一次,稗草拟态水稻,稻米腌渍延长鱼肉保质期,杂草稻野生稻,脐橙没有种子,猕猴桃雌雄异株,茶小绿叶蝉,茶道草庵,六世纪查士丁尼派僧人窃取蚕种,桑树传入意大利确切时间不可考,1435年白桑被大富翁弗朗切斯科·彭维奇尼引入意大利佩夏替代黑桑,因黑桑植株高大难以修剪又生长缓慢且饲养出的家蚕吐的丝质地粗糙,缫丝机雏形亦源自中国,1765大豆引入美国,塔黄,青蒿素治疟疾,梅妻鹤子林逋,劈梅,

1小时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