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庞,村庄

剧情片法国2017

主演:阿涅斯·瓦尔达,JR,让-吕克·戈达尔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JR

播放地址

 剧照

脸庞,村庄 剧照 NO.1脸庞,村庄 剧照 NO.2脸庞,村庄 剧照 NO.3脸庞,村庄 剧照 NO.4脸庞,村庄 剧照 NO.5脸庞,村庄 剧照 NO.6脸庞,村庄 剧照 NO.13脸庞,村庄 剧照 NO.14脸庞,村庄 剧照 NO.15脸庞,村庄 剧照 NO.16脸庞,村庄 剧照 NO.17脸庞,村庄 剧照 NO.18脸庞,村庄 剧照 NO.19脸庞,村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9 04:33

详细剧情

第4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2017)纪录片单元观众选择奖,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导演,纪录片伴随两人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已申报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长篇影评

 1 ) 汹涌无尽的悉达多之颜

如果说今年戛纳电影节有什么爆点,那法国新浪潮硕果仅存的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的新作《脸庞,村庄》(Visages, villages)无疑是其中之一(甚至是唯一?)。人们惊讶地发现,虽然新浪潮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瓦尔达给人带来的新鲜与感动却依旧如故——至少在电影节过去的一个多月里,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依旧不减,而且有趣的是,我们越是思考影片看似质朴和随意的手法,越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大概一部可以称为“佳作”的电影,莫过于此。

《脸庞,村庄》是一部“非典型”纪录片;或者说,纪录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主要属性。影片记述了阿涅斯·瓦尔达本人和摄影艺术家JR在法国全境内开车旅行,途中不断为普通人拍摄巨幅艺术照片的过程,其中既有对事件进程、人物状态的现场捕捉,也充斥着随性的摆拍甚至虚构的成分。不过,瓦尔达似乎并不是很在意维护一种所谓纪录片的既定规则,甚或对于这样一位将近90岁的老人来说,她本人就已经是规则的一部分了。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更像是一种艺术理念的“自赏”,它恰如其分地融合了作者性格中的种种可爱之处和艺术行为的真诚与高尚,如同瓦尔达之前拍摄的纪录片《拾穗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中那个标志性的“心形土豆”一样,让人打眼一看既觉得好笑,又惊叹于其在平淡生活中发现艺术点滴的能力。

不得不说,想要获得“自赏”力相当之难,因其不仅需要创作者对自身理念和技法的高度自信,更需要理念和技法本身具有的高度的趣味性和成熟度,否则退一步则为“自怜”,进一步则为“自恋”,两种心态都将无法激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使影片最终沦为自娱自乐的失败之作。

在影片里,瓦尔达和JR二人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拍摄巨幅黑白照片,并将成品贴在建筑物上,使之短暂地成为当地的地标性景观。无论是邮差,石油工人,码头工人的妻子,还是面临拆迁的居民,全都在二人的创作范畴之内:JR用摄影车/静态影像记录,瓦尔达则用摄影机/动态影像记录静态影像记录的过程,静态与动态两种影像艺术嵌套在一起,使得影片的内容与影片本身共同描绘并构成了法国大众和社会的全景。

可以说,影像艺术的社会性是《脸庞,村庄》最为动人的层面之一。上层社会、布尔乔亚统统缺席,平凡始终凸显。当一张张毫无特点、无甚美感的脸庞被放大、张贴在某个村庄的一隅,其大小足以占据一整面墙壁时,“观看”它们成为了观看影片的必然进路。你无法忽视这些属于人的脸孔,它们也终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样的展示中,人不再是普通的、淹没在群体中的微小分子,不再是环境中可有可无、无人关照的边缘性角色,而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具有艺术性的个体。不同职业的装束、动作充满了奇妙的美感,就连一只山羊也惊人地用自己的外观诠释着严谨的对称构图,令人惊愕于人造与自然中漫溢的古典主义绘画般的神性色彩。

影片内外,无论是片中被张贴在墙壁上的原型还是坐在银幕前的观众,都被这种艺术形式深深折服和震撼着——他(她)们,也许是在整个人生中第一次体味到,哪怕是再普通、再卑微的人生,也可以有进入公众视野的“辉煌”瞬间,也可以成为高雅艺术描绘的对象,也可以跳出琐屑、跳出日常、跳出工作,去接近艺术,感受生命存在的高级维度。

这是瓦尔达和JR这趟艺术之旅和影片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双向价值,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早在创造的过程之中就已经显现出来。这也是《脸庞,村庄》(或者说瓦尔达式纪录片)的特别之处:它深深地介入了现实,并意图通过自身的力量改造和美化它,希望通过艺术家的特殊视角挖掘出普通生活中的非凡质素;她没有猎奇地围捕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而是希望用艺术拥抱他们,让他们物质性的存在与精神性的艺术融为一体,从而达成一种对自身和他人的双重净化。

除了在沿途的村庄中记录普通人以外,瓦尔达和JR也试图在历史的片段交叠中探寻艺术美感与自身存在的关系,比如JR向瓦尔达展示了诺曼底海滩上一座从悬崖上坠落的巨型德国地堡,后者则拿出了自己年轻时为已故摄影师居伊·布丁拍摄的照片。二人和他们的团队好不容易将居伊·布丁的巨幅画像贴在了地堡上,但随即却被上涨的潮水冲刷地无影无踪。这是《脸庞,村庄》的另一个层面——即影像艺术的历史性,视觉艺术作品为历史线索构造出一种奇妙的交汇,但这些交汇往往转瞬即逝,在滚滚浪潮中显得不堪一击;而这些正是瓦尔达90年积攒起来的个人记忆,其脆弱易逝,让人不胜唏嘘。

片尾更是如此:瓦尔达和JR一行前往寻找老友让-吕克·戈达尔,未料怪咖了几十年的戈达尔至今依旧本性难移;他本人始终没有现身,只是故意在纸条上留下几句只有瓦尔达才能看懂的“密语”。短短二三言深深戳中了瓦尔达的泪点,我们无法确知瓦尔达流泪的原因,但清楚地知道她的哭泣是因为怀念——怀念自己的丈夫雅克·德米,怀念新浪潮时期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好时光,怀念一切爱与痛苦交织的岁月——而在这些回潮的记忆面前,影像终究变得乏力起来。身为摄影师/艺术家的JR不得不跳出他的职业身份,甚至跳出《脸庞,村庄》为二人圈定的角色限制,化身为“少女之心”的抚慰者。

二人静静面对着日内瓦湖,湖水温润,但却与诺曼底海滩潮水的汹涌殊无二致。他们所寻觅和记录的脸庞,最终在拍摄者瓦尔达自己的脑海中找到了回响。这不禁让人想起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的结尾:

他不再看见自己朋友悉达多的脸,却代之以其他的脸庞,许许多多、长长一大串的脸……这人的笑容让他回忆起所有的一切,回忆起自己一生中当年曾经爱过的一切,回忆起自己一生中当年曾经认为有价值和神圣的一切。

 2 ) 每一个脸庞都有一段故事

《脸庞,村庄》这个记录片,观赏起来像公路片一样,随着镜头走过很多地方,一路上的风景旖旎,没有特别的想要表达什么东西,你感受到的,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老一少的搭配,奇怪却又莫名的和谐。JR不肯摘下的眼镜,就像阿涅斯的老友,哦不,多年好友,这样显得对老年同志更加友善,——年轻时的戈达尔。感觉他们站在一起就是一幅画,我可以看很久,欣赏很久,有种自带背景音乐的浪漫。

记忆深刻的片段,就是海边的礁石了吧,或者说是那个从悬崖上坠落的碉堡残骸。他们一起费劲心思的选照片,甚至有意见向左的小插曲,用心测量残骸以及记录潮汐时间,最后费劲心力将照片粘贴好。贴好后的远景,美得不可方物,把他比作像一个摇篮里的婴儿,比喻的真恰当,但是面临了一晚上的潮水,第二天早上再来的时候,已经是毫无踪迹,像竹篮打水一场空。生活大抵也都如此,时光稍纵即逝,红尘滚滚一场梦,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人生似乎也是如此,用力的做事,用心的生活,但最后都化为一抔黄土,归为大地,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就像阿涅斯说的那句“海总有它的道理,还有风,还有沙。”我觉得这句话好浪漫,海、风、沙,无情胜似有情,总有它的道理,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所谓存在即合理。阿涅斯最爱的:一个是猫,一个是山羊。但山羊生性好斗,斗殴打架容易弄伤自己的蹄子或肋骨。奶农就在山羊小时候把角给去掉,只需20秒,据说不疼。这样来换一生的安稳度日吗?可是没有角的山羊,还是山羊吗?这真的存在吗?这些确实都值得思考。但是也有人会留着山羊的角,她说,山羊有角就要给留着,不会锯掉卖钱或者烧掉,没有合理的解释,尽管它们会打架,可人类也会打架。是啊!人也是会打架的啊,也不能因噎废食把手都砍了吧。

充满艺术气息的纪录片,感觉每一帧都是艺术,都很灵动甚至神奇。原来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当矿工的照片贴了满墙,看着心中觉得非常震撼。尼娜看到自己的照片放大了那么多倍贴在墙上,一瞬间不知道说什么,差点哭出来,我也是。可能是那一瞬间的冲击,原来,似乎艺术这个东西也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高远,那么触不可及,平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艺术光照普及。

再回到电影名字《脸庞,村庄》,每个脸庞都有一个故事!我觉得最动人心弦的是那个75岁的老艺术家,拿着自己都不知道是最高还是最低的退休金,住在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说的那段话却格外浪漫:“你知道吗?我出生在一颗星星的呵护下,我的月亮母亲给予我清凉,我的太阳父亲给予我热量,还有宇宙给予我住所。你能想到吗?我有多么大的生活空间啊!”月亮为妈、太阳为爸、宇宙住所,哪怕住在山野小屋,自己布置却格外温馨舒适。捡到的纽扣做成艺术品,叉子挂在枝头做装饰。风铃叮叮作响,随风而动,敲响的好像自由灵动的乐章,那飘然自在的灵魂就是我最向往羡慕的!无穷无尽的创作想象,日子过得安逸满足,天大地大,何处不能为家?

最后,希望自己可以拥有更加单纯的灵魂,更加自由的灵魂,更加艺术的灵魂。做一个像阿涅斯那样有灵魂有趣的人!

 3 ) 《脸庞,村庄》:瓦尔达继续书写电影史的传奇

胤祥发自戛纳 http://cinephilia.net/57316

评分:★★★★(场刊体系,四星满分)

2012年北京的法国影展,主办方请到了电影史的传奇人物阿涅斯·瓦尔达到北京分享她的《拾穂者》。老太太精神矍铄,标志性的蘑菇发型让她怎么看都有种二次元的谜之萌感。其实在那之前我也颇看过几部瓦尔达的电影,主要是CC出的那套作品集,诸如《短角情事》《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幸福》《天涯沦落女》这些名震电影史的影片,不过在那之后我系统地把瓦尔达和雅克·德米的作品看了不少,尤其是瓦尔达为CC拍摄的一系列重访自己影片拍摄地的短片作品——这些作品已经完全超越了DVD花絮的存在形式,并且着实地延续着瓦尔达自《南特的雅克·德米》起转向的电影风格:(将电影装置艺术化的)参与式纪录片。瓦尔达与法国年轻摄影家JR合作的最新作品《脸庞,村庄》可谓确实到达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在我看来,影片引人入胜之处不仅在于瓦尔达高超的技巧和先进的电影艺术观念,更在于她对法国社会的关照;而她本人信手拈来的电影史相关的回忆,更是为影片添上了无法比拟的丰沛情感。

影片的形态与《拾穂者》如出一辙,瓦尔达与JR决定开始制作一个装置艺术项目:将巨幅的印刷照片贴在建筑物外墙上。而这一切是通过JR的一个移动摄影/印刷面包车实现的:他们一起环游法国,请居民们来拍摄照片并现场打印出来,或者是由瓦尔达和JR专门拍摄一些照片并印刷出来,随后来装饰建筑物。平淡无奇的建筑物因为这些照片(尤其是人像特写)而具有了生气,而照片的巨大尺幅则事实上形成了某种“超级写实主义”的效果,同时又因黑白而保持了一定的间离性。而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远离了城市,瓦尔达和JR走进法国的小镇、乡村、工厂、港口去拍摄工人、农民、牧民、邮差、女招待等等普通人,于是这个装置艺术的项目事实上又形成了某种如《拾穂者》一样的数据库。

瓦尔达选人的方式依旧很犀利,跟《拾穂者》类似,比如“山羊”段落里,她选择的就是唯一一位不在山羊幼年毁掉山羊角的女牧民,并且她也是唯一一位不使用机器挤奶的牧民,正如《拾穂者》里那些与“多数人/正常人”所不同的那些人。再如“工厂”段落,瓦尔达和JR制作照片装置的时候正巧拍到一位次日就要退休的工人;还有“矿工之屋”段落里矿工住宅区最后一位居民,“废弃的村庄”里重访村庄的前居民等等。瓦尔达在近90高龄依然对世界保持有足够的好奇心,对城市之外的普通人的生活保持着她深切关注;在这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年青的摄影师JR——一个典型的大城市人——也在与老艺术家的互动中逐步被激发出创作灵感,两人之间的互动也颇有看点。要知道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瓦尔达本人也是著名的摄影师,而她在电影导演的身份之外,也制作了很多装置艺术作品。这部影片不仅是对两人这一装置艺术项目的记录,其本身也有着明确的装置艺术性质。这不仅体现在数据库式的结构上(其实数据库电影本身就是某种与美术馆空间相联系的实验电影,尤其是数据库电影的奠基人彼得·格林纳威的作品),而且来自瓦尔达常用的艺术手法:与自己的人生和创作形成丰富而复杂的互文关系。

在摄影或装置艺术层面,影片联系着瓦尔达的老友,已故摄影师居伊·伯丁、娜塔丽·萨洛特等人的作品,比如“诺曼底”段落中瓦尔达和JR在德军地堡上粘贴了居伊·伯丁的肖像,在涨潮之后肖像就因为海水冲刷而消失了,这也构成了本片最美丽的时刻之一。片中还有不少对瓦尔达电影作品的引用,比如多次出现的《拾穂者》。而影片最为精采的恰是结尾,瓦尔达带着毫不知情的JR乘坐火车去日内瓦湖拜访隐居的戈达尔。瓦尔达想要找到戈达尔拍摄他的照片,去重现自己1961年的短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由戈达尔和他的前妻安娜·卡里娜主演)的场景。现场观众和影评人在这个时刻完全被这个可能出现的、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硕果仅存的两位大师在暮年重逢的场景瞬间点燃了——但戈达尔……并没有出现,在家门口玻璃上给瓦尔达留下了语焉不详的两句话。瓦尔达却因为这两句话想起了雅克·德米,认为戈达尔是故意要伤害她而哭了起来。当然这个时刻……在我看来不无搬演的成分,甚至有点矫情,但随后JR安慰瓦尔达的方式则成了本片最亮的点:“他(戈达尔)故意不出现,又在破坏你电影的结构了……”随后JR摘下墨镜,安慰瓦尔达——那个瞬间他看起来真的好像年轻时候的戈达尔。随后两人坐在湖畔,场景转成漫画,影片结束。

某种意义上瓦尔达这部新作简直可以被称为是“自赏纪录片”,但看起来观众和影评人们仍然十分买账,影片在戛纳收获一篇叫好,官方场更是收获全场起立喝彩加长达十几分钟的掌声。更有媒体声称这部影片应该获得今年的金棕榈奖(反正每年都这样……)。可能很大原因是结尾落在(并未出现的)戈达尔这里本身就是大惊喜(瓦尔达总是在片尾给人惊喜),不过任何一个爱电影的人,大概都会愿意看到天真率性而又幽默风趣的瓦尔达健康长寿,并且继续创作吧。但更重要的是,瓦尔达仍然能保持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这才真的是电影之神对影迷的关照啊!

 4 ) 寄蜉蝣于天地

质量足够高的艺术现场记录。好几个项目都有令人动容之处。最喜欢的是老流浪艺术家,他恐怕是真正,寄蜉蝣于天地,融身心于大美之人。搁十几年前,涉世未深的那会儿,大概还会对这部电影,这身行头,这个调子,这类活动,这个圈子,这种生活,充满向往。现在看这小帽墨镜却稍感别扭。人工智能时代营销已大数据精准化个性化投送,这种以固定穿搭作为艺术家个人招牌,icon(想管它叫挨糠),不管愿不愿意,已经成为某种属于上个时代的遗存了。法国新浪潮运动,在它亲祖母的手中,在当下这个一切都在向着可能是终点的方向狂奔的世界,在民众艺术鉴赏功力积累深厚的老欧洲老法国,肉眼可见地垂垂老矣。

 5 ) 瓦尔达是老了年轻人却不给劲儿

看了有点失望,真不如瓦尔达以前的片子。这种纪录片和摆拍之间的影像好像真实和诗意都欠缺了一些。看在新浪潮祖母都快九十的份上本来还是想给四星,但是摄影师那个装逼的形象从头到尾都让人太受不了,只能减一星。什么平常面孔平常村庄,一个正风光的摄影师和功成名就的老艺术就算带着平常的姿态走访民间,却也是让人觉得像是在用上帝视角一样无聊之余扫视下众生。唯一感动的是瓦尔达将自己垂老的一面毫无顾忌展示给众人,以及片子里那个老艺术家流浪汉的坦然。不喜欢戈达尔的最后结尾,都好不容易在凡间逛了逛,最后还要回去找仙人,摄影师一下就摘了墨镜这个设计也真是有点老套。

 6 ) 也许我们才是镜子里的那个幻象

想象一个患收藏癖的上帝:他从我们生下来开始,就将我们度过的每一个刹那,每百千万亿分之一秒切下来,做成一个薄薄的切片,一个标本,一串无穷长的珍珠项链。

数十年后,当我们回望初始,会发现在两个时空之间横亘着无穷无尽的切片,无数个“我”,无数张相互对望的脸孔。这就像两面镜子对照形成的无穷反射,纪德管这个景象叫做:“镜渊 Mise-en-abyme”,意思是两面镜子之间有一整座深渊。

瓦尔达55年前拍的《5至7时的克莱奥》里面就有这么一座深渊。

大明星克莱奥从小活在男人们的视线中,欣赏的、奉承的、占有的,久而久之她也习惯了用同样的视线观看自己: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这场幻象——因为重病,她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不再被需要:

她从医院的楼梯走下来,在廊上望见两面相对的镜子。

那一刹那的景象应该这样来描述:克莱奥看见了自己在看自己。或者说,她意识到了自己在被观看,意识到了自己并不是真的自己,而是在扮演着他(男)人期待中的自己。

人类长久物化女性的历史让这一命题变得纷繁复杂,连用文字描述都莫名饶舌,硬要较劲的话,标准的描述应该是: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看见自己……

这就是深渊。

脸,深渊

人的脸孔是会讲故事的。

一个留着脏辫的流浪汉,说不清到底有多老。他的脸上布满皲裂似的皱纹,眼睛缩进颧骨里。他一生未事工作,靠养老金和捡破烂过活,却说,他出生在一颗星星的庇护下,宇宙是他的居所。

瓦尔达89岁了,这年她遇到了34岁的摄影艺术家JR,他们决定坐着JR的小卡车在法国各地的村庄旅行,并为他们遇见的脸庞拍下照片。

他们把这些照片放到很大,贴在建筑上。比如翻拍煤矿工人小时候的照片,盐场工人的照片,小镇女孩的照片…… 那是一张张面无表情的照片,张贴在本不起眼的墙壁上。可是当两者合而为一,一切却变得不一样了:

他们的脸成了全镇人观看的对象。

黑白打印的巨大脸孔附着在凹凸不平的墙上,变得仿佛更加粗糙苍老,经历了更久的岁月。

这唤起了矿工们久远的回忆,“说起来56年的时候,我快满14岁了,那时我是矿井小学徒。”

他们看着自己的影像,影像则回以凝视,就像两面镜子隔着时空望向对方:“我遭受了难以想象的一切”,他们望着照片说。

看着自己的脸,让·妮娜哭泣了,她是这座矿工小镇最后一位居民。之所以不走,是因为她“没办法在别处安置,这里有太多的回忆”,她告诉瓦尔达和JR。

就像珍珠项链被人拉扯,深渊里的每一个切片轻轻颤动,呼之欲出。

他们想起了什么?遭受了什么?切片上的画面是什么?电影无意去叙述,那是无尽时空里永远的迷。

电影,名为瓦尔达的深渊

瓦尔达晚年拍的几部纪录片,《拾穗者》、《阿涅斯的海滩》以及今年这部《脸庞,村庄》,有人给了它们起一个怪名字,叫“自赏”电影。

“自赏”电影在瓦尔达这里,感觉上是比“作者”电影再进一步的东西——她拍的就是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朋友、自己居住的达盖尔街、死去的丈夫雅克·德米、自己的电影。

这有点像最近流行的Vlog,是一种即时、即兴的记录与发散。“自赏”其实是难的,最重要的是,你这个“自己”首先得足够有趣,把生活过成艺术,成为艺术本身,成为电影本身,然后再来赏。否则就容易滑向自恋了。

所以说瓦尔达是在世的电影之神就是这个意思——她就代表了电影。

在《阿涅斯的海滩》开头,瓦尔达在海滩上横七竖八地摆了许多镜子,间杂着自己童年各个时期的旧照片:

《阿涅斯的海滩》跟瓦尔达其他作品一样,像是毫不费力气地承载了那个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一生的回忆——

如何当上了导演、如何与雅克·德米相爱、如何失去德米、如何渐渐老去。

在《脸庞,村庄》里,她也翻起了自己拍过的老照片:

照片里的人叫盖·伯丁,瓦尔达的老朋友,当时还是个小子,后来成为了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时尚摄影师。瓦尔达给他拍了许多裸体照片,在废墟里,在海滩上。

在同样的地点,她也给JR拍了一张:

他们将巨大的盖·伯丁贴在了海边残破的堡垒上,像个婴儿躺在摇篮里:

一夜之后,潮水洗刷掉了照片:

瓦尔达在尝试着用电影重演她的个人史——一个好友的消逝。以及她自己即将面临的消逝。

曾有一段时间,她反反复复地怀念丈夫雅克·德米(新浪潮另一位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导演)。她甚至拍电影重演她未曾经历的德米的童年时光(《南特的雅克·德米》)。在电影里,她是旁白,是见证者,是亲历者,你永远不能忽略在现实中她是什么角色,她与影片的关系又是什么。

每一部瓦尔达的电影都是瓦尔达自己。

电影史上有两个瓦尔达:瓦尔达的电影与瓦尔达,都留着俏皮的西瓜头。

电影史,名为戈达尔的深渊

看到纪录片结尾瓦尔达拜访戈达尔的一幕,突然让我觉得《脸庞,村庄》有可能就是她的最后一部电影了。

戈达尔当然不会见她,见到她要怎样?相拥而泣吗?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呀。

戈达尔87岁,正在制作一部将由明年完成的新片《影像与语言》,半个世纪过去了,他还在死磕着这些苦涩的哲学命题。瓦尔达说他是个孤独的人。

之所以想到去找戈达尔,是因为片子的另一位主角JR的脸跟年轻时的戈达尔像极了,也跟戈达尔一样一年四季戴着墨镜。

瓦尔达想去找戈达尔,重现他们62年拍的短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里的场景。但戈达尔没有出现,他是拒绝跟瓦尔达见面呢?还是拒绝跟这位长得像自己的JR见面呢?

他是不是也像那位矿工一样,无法去言说这漫长、漫长的,自有电影以来的,属于他们这代人的历史?

就像亚当拒绝了夏娃。因为他意识到,她就是他,他就是她。或者他们什么都不是,只是在镜像的尽头,两个颜色已经黯淡的切片。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转载请联系巴塞电影微信(MovieBase)

合作、约稿、勾搭请私信~~~

 7 ) 当你老了,皱纹里也可以看到肌肉

有个莫名的习惯,在旅途中的公路上或者飞机上,面对一闪而过的村庄,我总会去想那里住着怎样的人们,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我此刻经过,他们此刻又在做什么呢?而这部作品就沉浸式地把我这种想象习惯铺开,同时全程辅以摄影/装置艺术的欣赏(巨物爱好者同样巴适),让人仿佛可以嗅到乡村小路上的清新,感受到扑面而来海风的强劲,每张脸庞虽无特别,但那种真诚的笑容及每个故事都历历在目。

影片看到一半后,可惜我不会插画,就很且非常希望有那么一幅简单的画:一顶帽子、一副墨镜、一个双色布丁头、一身花衣服、一台相机、一辆mini van,因为贯穿整片的这些形影不离的元素看起来就很舒服,或者说它们代表了一种让人羡慕的对生活态度的坚持。尽管从头至尾一个一直在抱怨,一个一直在坚持,但最后为了安慰双色头,墨镜可以主动摘下,我们可以互相不理解,但是我们互相尊重,那份相知的感动与感激充盈了整个本已模糊的视线。欣慰的是,最后结尾的画面渐变成了动态插画,怎么、居然、可以这么懂。

这部作品会在人的心里留下一颗种子,一种感觉,当下也许无法具体描述,但会慢慢萌发,希望到了那一天,在你的皱纹里也可以看到肌肉。

 短评

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感觉啊,羡慕了

7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每一次偶然都是奇迹,每一个脸庞都有故事。艺术的神奇在于它能将腐朽重生,为平凡创造愉悦,哪怕只有那么一瞬。看到阿涅斯奶奶在卢浮宫“奔跑”忍不住落泪,能保持这样悠然自得的创作心态真是可爱极了。

1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用热爱生活这样的词组,似乎会拉低这部电影的丰富美感。但最酷90后的导演,如此鲜活出发、随手文章的创作方式,难道不让那些装老成、强说愁的创作者感到汗颜?一部关于相遇和交汇的影像作品。青春年轻的肉体,刷在了跌落海边的二战碉堡上。老人的眼睛和脚板,随着火车一起出发。你是否听到身体的钟声

1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没等到老朋友戈达尔,JR安慰瓦尔达:“他可能是想打乱你电影的叙事结构。继续各自的创作,或许有天你们的作品还会彼此交汇,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瓦尔达记得自己33岁的时候,戈达尔在她面前突然摘下过墨镜,就一小会儿。快90岁的她坐着轮椅在卢浮宫奔跑回忆《法外之徒》。法国电影新浪潮可真好~

17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到马尼拉开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在同时举办的奎松市国际电影节上看到的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的新片。88岁的女导演真是到了“无所不能”之境了,简单、平实,却又妙趣横生;一老一少,一次旅行一次交往;一个拍静止人像,一个跟拍电影;脸庞画在村庄上,交谈散在行程中。啥也没发生,什么都表现出来了!电影玩成这样,老辣真姜啊!

1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是我最爱的那类纪录片。没有中心、没有重心、没有样式、没有目的,甚至见不齐要见的人,有个什么?灵魂。其实想给四星半,但在前头打上“4.5。”的习惯在本片结束的此刻显得空前龟毛,配不上那些灵光随遇而发的动人瞬间,配不上瓦尔达的卢浮游、戈达尔的留言、JR的模糊双眼,所以。我爱瓦奶奶。

22分钟前
  • Ocap
  • 力荐

8.5。末尾太伤感了,戈达尔阿,全世界都知道你的家了

27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结尾的惊喜不出预料的没有出现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可能是今年最有趣的电影之一,也是最佳结局(没有之一),因为戈达尔竟用一种混蛋的方式参与了编剧。“就算他是只臭老鼠我也爱他,”瓦尔达眼里含着泪,看到这里真的很难不感动。电影有种恣意浪漫的气质,瓦尔达本人亲自剪辑更是增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谁知道下一段会去哪呢?跟着他们走就是了

3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应该印张戈达尔不戴墨镜的照片,贴他家墙上。

37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化学反应爆棚的老少组合,经过一个个村庄,把普通人变成艺术。最后在戈达尔那儿吃了瘪,“我爱戈达尔,可他就是只臭老鼠!”天啊瓦尔达奶奶简直是暴风雨可爱!!!奶奶你为什么这么可爱!!!给奶奶打一百遍call!!!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什么是艺术?瓦尔达就是艺术!就连艺术女神缪斯遇到瓦尔达都会说:瞧这个人,她比我本人还要艺术!

43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照片会消失,生命会消亡,而电影永不结束,半个多世纪的神话今日云淡风轻,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既是深情回顾,亦对未来投以灿烂展望;镜头对准可爱平凡的劳动者们,捕捉动人的情韵神思,生命微渺丰美自在,我将带着你的眼和脚去远方;卢浮宫里的奔跑是光阴的回声,玻璃上的留言是爱情的永不停息。

4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如何优雅老去?不断创造,思考死亡,和花草树木一起动容。

5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竟然能够在一种随意自然中流露出无比的精致!!强调希望用视觉来实现震撼效果,肯定是完美呈现了。而其中蕴含对于法国电影的追溯(无处不在对于影像的敬意)和未来电影(视觉)艺术的探求更是老少视觉艺术家的合作成果。已经不仅仅是情怀和感人了。其中更是包含着对于每个生命尊重的内涵。

58分钟前
  • 迷影网
  • 力荐

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不是吗。祝你愉快,再见。

1小时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文艺小清新公路纪录片。“我完成了本周的锻炼” 戳中笑点。“这里有太多的回忆,我没有办法离开。每次相遇都是最后一次…”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

唉虽然还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自赏式自指纪录片,但娃尔达奶奶还是那么睿智精巧,真是希望她一直一直这么拍下去。想到了本片可能出现的所有话题:工业,农业,农民,小镇,废墟,流浪者;还有当代艺术式的装置……但是谁TMD想得到本片的底是(挑战了影片结构的……)戈达尔啊!!!!!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瓦尔达奶奶就是传说中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吧,纪录片依然充满可爱创意,兼具忘年童趣和生命豁达。这回她拉上一个酷似年轻戈达尔的摄影师,把一路上遇到的普通人打印成巨幅照片贴在楼房上,并记录下他们的反应。最后他们真去找戈达尔了,可惜扑了个空,瓦尔达委屈哽咽着说,我喜欢他,但他真是个臭老鼠!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无情的混蛋戈达尔,有趣的灵魂瓦尔达。

1小时前
  • Jeannels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