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

台湾剧台湾2011

主演:宗华,沈世朋,楚宣,方馨,傅子纯,苏晏霈,陈宇风,叶家妤

导演:王为

播放地址

 剧照

父与子 剧照 NO.1父与子 剧照 NO.2父与子 剧照 NO.3父与子 剧照 NO.4父与子 剧照 NO.5父与子 剧照 NO.6父与子 剧照 NO.13父与子 剧照 NO.14父与子 剧照 NO.15父与子 剧照 NO.16父与子 剧照 NO.17父与子 剧照 NO.18父与子 剧照 NO.19父与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20 04:33

详细剧情

  台湾家庭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往往比较含蓄,但父亲的一言一行却深深影响著孩子,父与子是描述纺织大亨与5位孩子的家庭亲情大戏,希望把父子间的亲情关系,真实呈现给台湾观众。  开镜记者会上,民视总经理陈刚信将剧中代表治家家训的「通情达变」演员阵容派出超强卡司,有幽默逗趣的朱慧珍,还有刚拍完军中大戏的李兴文、方馨、柯叔元、陈宇风、唐丰饰演企业大亨的五名子女。  台湾家庭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总是一切尽在不言中,透过戏剧,将呈现出深沉内敛的父子亲情。

 长篇影评

 1 ) 《父子迷情》——父子?情人?

作废言论:http://shawnj.blogone.net


到了今天,我几乎忘光了《父子迷情》的所有情节,这在多年的看片经历中还尚属首例。我只记得自己用了两个晚上看完这部片子,第一次在25分的时候停了下来,两天后又从22分看起直至结束。这两天恰巧自己都困得难受,眼皮始终在睁与不睁的问题上徘徊,再加上生疏了的俄语让我如坠五里雾,挺好的片子就这么浑浑噩噩给看完了。每当想起亚历山大·苏古诺夫曾为我等小民拍过《俄罗斯方舟》这样的强片(那可真是让人振奋的看片经历!),而如今竟以这种态度对待他另一部作品,我不觉愧疚起来。

《父子迷情》的宣传语这样写道,“有时他们像兄弟,有时他们又像情人”,此语准确道出了父子俩之间的暧昧。但影片又绝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出禁忌和色欲的同性恋大戏。全片只在开场时有一段父子裸体拥抱的镜头,两人的肌肤细滑而有光泽,画面被处理的纯洁朦胧,没有一丝猥亵之感。而剩下的部分便再找不到任何情欲的戏份,故事围绕父子的日常生活展开,就像世上任何一对平凡的父子那样平淡过活,唯一泄漏天机的则是他们的眼睛。当初片子送审的时候,审查官员就说“这父子俩肯定关系不正常,从他们看对方的眼神就能看出。”审片的大人们不全是酒囊饭袋,轻而易举抓住了父子的七寸。因此你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借以表达内心活动的眼睛所传达出来的东西,要比实际通过行动所表达出来的多得多,即使你把它称作俄罗斯的《花样年华》也不为过。

苏古诺夫的作品兼顾光彩与诗意,拿《俄罗斯方舟》为例,这部用DV拍摄的单镜头长片(全片98分钟一镜到底)从头到尾都不见丝毫粗砺。除去长达8个月的辛苦调度和计算之外,单就画面而言它便足够精致华美。无论是对梦境的表现,还是现实世界的折射,通过后期的精雕细琢它一扫DV固有的缺憾,将最完美的画面呈现出来。而他的诗意部分就一如数百年历史的横断跳跃,洋洋洒洒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生存发展史浓缩在98分钟的影片里,有如一首绵长的史诗,厚重不失典雅。

在《父子迷情》中,苏古诺夫抛弃前作的浩大,而将目光放在小人物的身上。一般来说俄罗斯导演的作品趋于温和、平淡,偶尔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题材也给处理得温文尔雅。没有豪言壮语和曲折离奇,最普通的语言和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反而最能反映父子内心深处的强烈激荡。看他们在黄昏的屋顶上嬉戏,远处是被夕阳染成金色的大海,那画面竟是如此感人。这时才发现,原来以前一切海誓山盟的台词是如此可笑。那拙劣的对话远远抵不上这一幕的力道,父子情深尽现于此,还真得是大师的功力。

 2 ) 情感的极致


文/鬼脚七

   索科洛夫毫无疑问是可以用“极致”来形容的导演,《精神之歌》长达300多分钟的沉吟悱恻,《俄罗斯方舟》一镜到底的流畅自然,都不是普通导演们敢于随便尝试的。再加之师从塔可夫斯基,他的影片里流淌的诗意和颇具寓言色彩的意向随处可见,在这个角度上,称他为塔可夫斯基精神的继承者毫不为过。2003年,索科洛夫拍出《父子迷情》,评论界一片叫好,昏黄的画面,呓语般的对话,缓慢的情节和略带惆怅的感情,追求极致和酝酿诗意仍然是索科洛夫影片的中心,而他用《父子迷情》讲述的,正是被抽象化和提纯到极致的父子情感,这种纯粹,与多年前的《母与子》如出一辙。
  
   看索科洛夫的影片从来都是一种挑战,他始终会给你预料之外的东西,也始终会勾起你不曾期待的情绪,正是这样,索科洛夫显得艰涩而不便于理解,有时候,在混沌的叙事状态和漫长的镜语中,你甚至会觉得他似乎忘记了观众的存在而独自在和永恒对话。这样的索科洛夫,无形中给了评论者尽可能多的角度。而回到《父子情迷》,从中读解出性暗示的评论却被索科洛夫本人一口否认,这也难怪,这并不是一部关于弗氏心理学理论的影片,亚历克斯与父亲构成了最简单的人物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理解,甚至是相互竞争,但是并无同性爱情的因素作祟。回头看看开场,黑幕后粗重的喘息声,亚历克斯从梦魇中惊醒,父亲紧紧拥抱着他,肉体紧绷,手脚交织,一瞬间让人想起被蛇紧缚的拉奥孔,那是关于生的绝望和挣扎。正如亚历克斯与父亲一样,他们彼此从对方身上证明自己的意义,不断更深爱对方,也更坚定自己,这种关系已经不简单地是情欲可及的了。开场的结尾处,背景深处隐隐传来女人吃吃地笑声,好像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女性在一开始就成了影片中的背景,父子俩的关系中缺少女性,但是却不乏温柔婉转,我们通常所接受的性别差异的这里被消解掉了。他们不再是父子,在这一刻,更像是两个相爱的人,仅此而已,而索科洛夫紧紧逼近的特写镜头一刻也没有放松过,甚至还有一个父亲看向观众略带挑衅的镜头,这一切无不在说明,这两个人就将如此紧密,无法分离。
   但是我们也能轻易看出这种亲密中的不完整性,两个人只能组成关系,不能组成家庭,缺少第三方的平衡让这对关系始终无法稳定,这种不断的摇摆和偏移成了全片不断来回拉扯的中心。父亲和儿子都心知肚明总有一天对方会离自己而去,而理智与情感的纠缠又是那么难以轻易平复。儿子的女友、父亲战友的儿子、和邻居的男孩,都成了想要介入这对关系而不得其门而入的无奈退出者。索科洛夫把这段关系极端化到容不得任何分享和展示,同时,也把父子之间本来难于描述的感情更加私人化和神圣化。在这样的细微的角度里,我们也许很难解释亚历克斯为什么不和女友和好,他和父亲战友的儿子之间那种似乎同病相怜的感情又是什么,我们只能在父子间的私语、动作、玩闹中去体会他们是怎么样绝望但是又彼此难以分离地相互依赖的。在《父子情迷》的每一个镜头中,索科洛夫都带有一种淡淡的怨而不怒的忧伤感,谁都知道故事的结局不会是俗世所理解的那种“幸福”,当亚历克斯在屋顶上对邻居男孩坦白:“这是我父亲……我非常爱他”,这意味深长的告白背后,父子之间那道终究无法回避的差异最终显露出来。片尾父亲在梦中回到下满雪的屋顶,阿历克斯在画外问到“那里有我吗?”父亲回答“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和片头亚历克斯叙述的梦境想对应,儿子的梦中没有父亲,父亲的梦中也最后没有儿子。他们心中都熟谙这种别离,也只有坦然接受。
  
   描述父子感情的电影并不算少见,但是相比《那人那山那狗》的理解、《千里走单骑》的包容、《当幸福来敲门》的希望,《父子迷情》显得“另类”了太多。偏黄的昏暗色调显然来自塔可夫斯基所热衷的对于朦胧情感的表现,始终如黄昏的光线让人分不清时间,对于影片所展示的圣洁的父子关系来说,确实也不需要时间。索科洛夫并不排斥把这段父子情赋以宗教色彩的倾向,亚历克斯借圣人之言说出,“一个爱父亲的儿子,将会受尽折磨”,而影片中教堂般的打光、脸部特写以及略带压迫感的室内空间,都把这段关系最深处的神圣一面表露无疑。而说到为了父亲受尽折磨的儿子,最大的对应无非正是为了上帝而受难的耶稣,作为上帝之子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大概是最适合用来描摹这种父子情感的了,影片正是在这个点上完成了情感的升华,索科洛夫不是一个小格局的导演,《母与子》讲述自然和生命,《俄罗斯方舟》关乎苏俄两百年历史,最近的《浮士德》谈论灵魂的价值,《父子迷情》并不简单记叙一对父子的深情厚谊,正如导演消除性别只想让他们还原成两个“人”一样,影片在把父子关系神圣化的同时,实际上也将之普世化了。影片中封闭的环境,镜头营造的回忆式的朦胧感,都在试图保持父子关系的私密性,正是在这种私密性中,导演和观众才有可能提纯出和自身情感共鸣的那部分内容。而身在东方文化下的我们,大多数人成长于对父母连“我爱你”也说不出口的传统中,要带入索科洛夫营造的身份关系中或许并不容易。好在电影从来不强求理解,索科洛夫在把这段父子情感剥除杂质,推向极端之后,展示给我们的,正是这段难以割舍,却也难以轻易品味的父子情感。
  
  原载于《看电影》2013年4月上,有删改

 3 ) 《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父与子的故事

     小时候看过《背影》,印象很深!因为我与我的父亲之间的感情缺失导致我对讲述子女和父母的片子颇为感兴趣,看了个香港的片子《父子》感触颇多,便开始漫无目的的找以前的老片子,还真给我找到了几部非常不错的。
人到底可以多大限度地接受孤独?还是一定要找寻一种亲密无间的感情?
是肌肤之爱更值得信赖还是血缘至亲更深刻呢?
俄罗斯文学和电影一向有关“父与子”问题的偏好。斯拉夫民族意识浓厚的这个国度总让人感觉是个雄性社会;狩猎;伏特加;骨子里的大男子主义;彪悍;豪爽;热情似火;仗义为人……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前苏联男女人口比例的极大不平衡,但是血液中的民族特性难以泯灭。
最近看的电影《卡克杰别里》是一部影象风格冷俊的俄罗斯公路片。一个丧妻又失业的男人带着11岁的儿子离开了莫斯科前往黑海边的小村子卡克别里,一路上风餐露宿,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善良的铁路工人,神经质地端着猎枪驱赶他们的农村老头,也有无偿给男人提供救助的女医生……随后男人和女医生发生了爱情并要结束流浪,儿子却依旧想去那个充满了神秘的卡克别里,因为在父亲的描述中,那里有机场和飞机,他想象着自己可以如信天翁一样在天空翱翔。于是儿子独自上路,经过一段孤独之旅终于来到了梦想之地,一个人在山冈上一次次迎风放飞纸张,夜里就睡在无人的海边,早晨,当他独自坐在码头,一只海鸥啄他手中的面包时,他突然掐住海鸥的脖子,狠狠地,把所有的孤独感发泄到它身上。飞走了的海鸥发出凄惨的叫声,继而隐没在巨大的波涛中。不久,父亲寻他而来,与他并排坐在被海浪击打的海岸边。他能放弃的只有自己,为了儿子。
香港人把片名翻译为《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因为卡克别里是鞑靼语,意思为极至深蓝之地,后来鞑靼人遭遇驱赶,这个地方也就在地图上消失了。疆土广阔的前苏联在地图上的命运也是如此,一块版图分为了15个自有边界的国家,世界地图上于是多了一些边疆和字符,现实中多了一些政治和人物。斗转星移,谁又料得到世事如此变迁?大国顷刻间的崩溃,民众去何处寻求安全?最基本的依靠,支持,甚至“根”的感觉也顷刻间灰飞湮灭了!
俄罗斯电影大师索库洛夫在2003年拍了个片子叫《父与子》。女人在生下小孩不久就死了,父亲单独带大儿子,住在圣彼德堡的一所旧公寓里。一个39岁的父亲和一个20岁的儿子,很少的对白,看者长得越来越象妻子的儿子,父亲与他更加难舍难分。那个消失的名字以另一种形式复活着。影片中缓慢的节奏,拉动的长镜头,柔和的光线,弥漫着屠格涅夫散文诗般的语汇。
获威尼斯金狮奖的俄罗斯影片《归来》讲的也是父子,离家12年的父亲突然回来,他要带兄弟俩去露营,大儿子安德列很快接纳了父亲,而小儿子伊万处处和父亲对着干。父亲代表着权威,统治,****,力量,他教给儿子求生的实际本领,使用着粗暴的方式。他想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但是最后由于意外,他从灯塔上坠落死了。坠落的那一刻令人震撼,12的感情确实在那一刻都被忽略和遗忘,这一刻之后将是永远的缺失!
当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个消失在我们生命版图的名字时,当我们深刻地体会着内心对孤独的巨大恐惧时,除了接受我们还能做什么?
当然我们还可以幻想他正站在“未来”的门口。我们与他对话,正如和未来对话。
敬以此文献给那些和我一样和父亲关系紧张的人们,文中的影片真的不错!

 4 ) 无责任观后-v-(有问题表找偶质问~~~~。。。。)


><终于给俺盼到了,有字幕版本的《父子迷情》!!!><

N个月前(甚至可以说N年前。。。OTL具体时间忘了~汗~),在金属论坛随笔版发过关于父子迷情的介绍(金属论坛上有兴趣八这一卦的孩子可以把版里贴子往下翻翻,尔们会找到的,嗯嗯)。当时的推荐顶多只能提到画面如何地美丽,气氛如何可爱。

原先没字幕的时候,我一直都以为,这个电影的暧昧是我自己YY出来的,或者说是那些为翻版碟片写介绍家伙们的YY。结果现在看了有字幕的才知道><,这个电影的暧昧简直已经直白得不能再直白了~~~,无字幕的时候自己YY得根本是小巫见大巫~~~~,我还CJ地猜想实际上人家就没啥,事实证明。。。偶真是太CJ了,嗯嗯。(好吧,我承认自己是恶趣味,偶爱父子暧昧>v<哈哈哈~~~。话说这电影我是大大前天/刚过去的这个周日,才买到的D版,为了“有字幕”而买的,原来那个无字幕RMVB文件还在电脑里没舍得删[——于是电脑就总是爆啊爆啊爆的。。。OTL就因为俺太多舍不得删掉得东西呀。。。。])

世界上兴许再没有哪一对父子在孩子青春期后能拥抱得比这一对更多。

当儿子醒来后仍在梦境中沉溺甚至臆想的时候,父亲总是搂着他安慰。

儿子直接对女朋友说:为什么我就不能同时爱你们两个?

父亲对儿子说:我的存在会对你们(指儿子跟他的GF)造成阻碍。

两个人总是近距离注视对方。

看到那种或明或暗的委婉的眼神交换,你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孩子对父亲造成的诱惑多些还是父亲对孩子同样具有着诱惑。

“父之爱,是折磨。子之爱,是甘愿被折磨。”(好SM的诗。。。擦擦汗~~)如果话已经说到这份上,ORZ,你还能当他们之间一点问题也没有,那么恭喜你,你荣膺“世界上CJ到将近绝种的珍稀生物”之称号。


我喜欢这电影,当然不仅因为他们父子两暧昧着,他们暧昧,偏偏一副欲言又止的样貌,大家心里啥都清楚,口头上“我爱你”好像只是普通父子情,背地里各各心事重重,叫你也很憋屈,也就不提它了。电影昏黄的调子拍得很美,这是我最爱它的原因,它不像某些电影一样,把什么都拍得清清楚楚,它从镜头上就在暧昧,没关系,我爱它,我从来就不爱一切都交待清楚的画面,该看清的地方能看清就好。它的场景也很特别,总是在屋顶上,总是有一块架在两边屋顶之间的独木桥般的长木板,人总是在上面险险地经过,好像说人生就是一道独木桥,下面万丈深渊。屋顶上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圆的平的三角的形状总是让你想起小时候看的一些童话故事,我简直要怀疑是不是俄罗斯的房子都这么多姿多彩。

暧昧,并不是一般二般。

美丽,也不是一般二般。

(PS,某欢说这电影很压抑-v-bbb,偶怎么不觉得,偶觉得难得一部俄罗斯片片没有拍得很沉郁呀。。。。。。在父与子的感情艰难上,它拍得尚算轻松~~最少比《回归》那部轻松得多了~~自然自在~~)

 5 ) 两个梦,以及为爱而分离

儿子的梦开头,父亲的梦收尾。
——我在那里吗?(对方的梦境里)
——没有,我是一个人。
场景不同,对白相同,是唤醒者在询问做梦的人。诡异的是,回答的人还在梦境里,这让答案显得似是而非。
影片开头,喘息声、暧昧不明的短语、剧烈的肢体缠绕,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色情联想。实质上表现的也是一种强制侵入,却并非直接与性相关。那是父亲侵入了儿子的梦境,他以拯救者的身份将儿子从噩梦中叫醒,并叮嘱他“下次喊得大声些,我听不到的话,他们会杀死你”。
儿子的梦是被人追杀,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可理解为自我与本能的冲突。那么教条的说,父亲的庇护和干涉,虽然暂时让儿子得以解脱,却并不利于儿子的自我探索和身心发展。于是,紧紧偎依在父亲怀里,儿子的梦境还在延续——森林、路、寻觅太阳、下雨了……这是个成长主题的梦,儿子惊叹于里面的美。父亲的脸笼罩在温暖的光线下,向往地问道:“我也在那里吗?”儿子跟他讲:“没有,就我一个人。”
“我又看到了那条路。”阿历克斯(儿子)说。
关于路,阿历克斯在跟父亲战友的儿子逛荡小城的时候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白:
——为什么是浪子回头,分明是回头浪父,儿子总是知道要走的路。
——为什么他知道要走的路?
——因为在他面前只有一条路。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必须自己去走的路,即使最亲密的人也不可携带。父亲已经走过了,经历了,现在轮到儿子。因过度亲密的关系而产生一体化依恋,父亲渴望走进儿子的路,将融合感持续下去。但受到了儿子源于生命本能的排斥,虽然阿历克斯深爱着他。父亲萌生淡淡的失落感,却放不下惦念与关怀——“下雨了?别感冒了。你要穿上衣服。”
衣服在影片里起多重隐喻的作用。父子两在私密空间里习惯于裸着上身进行一切日常活动,只有在接待外人时才随手抓一件衣服套起来,然而一旦正规着装又是严谨挺拔的军服。这里可以看出,衣服象征着社会化,秩序,身份。衣服又传达着情感因素,如阿历克斯因做出危险动作,被父亲扭打(其实更像是父子两的嬉闹),隔壁的孩子萨沙(他一直在用羡慕的眼神窥探这对父子)也卷入,三个人扭成一团,萨沙的T恤被扯破,父亲答应帮他补,他开心地一边逃窜一边喊叫:“你扯坏了我的T恤,你给我补。我去找针线,你给我补。”这里的缝补行为像是脐带的修复,融合感的建立,然而前提却是撕裂。
影片优雅而缓慢地推进着,光线美得让人恍惚,几乎渗透出蜜一般的甜。就像阿历克斯的女友抛给他的项链,带着体温——“很温暖,就只有温暖了。”说得煽情点就是含泪的微笑,抽离以后的虚脱,暖得让人不忍心去揭穿的绝望。为什么?因为必须。
父子的生活空间别具意味。他们的住宅是在人群密集的公寓楼,因社会身份(一个是退役军官,一个是士官生)而捆绑在一起的军校更是一个集体化、无隐私的场所。无所不在的喧杂人声(微妙之处在于有些是刻意制造的,比如父亲摆弄收音机,这或许可做双关理解:一是潜意识里对孤独的排斥;二是遮掩行为,用干扰声分散外界对自身私密空间的关注),窥探的眼睛,点点戳戳又不明所指的旁观者行为……
这一切都喻示了父与子共同建设的“城堡”其实是被包容在外在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受到外界的干涉和渗透。没有超凡脱俗、可供神圣的爱独立依存的圣域,立足于尘世则必须学会放弃,为符合社会的排序,同最亲密者分离。这让我想起从前看过的一本名为《必要的丧失》的书,不过影片显然不是为了迎合经典精神分析,最打动人之处,却是跨越(或者试图跨越)障碍之后的空茫——分离可以实现,然后呢?
我会离开,你会结婚。——分离的承诺。父亲恍然若失的笑容。儿子感觉很糟。
“这种感觉经常有么?”阿历克斯问父亲,还是一体化的依赖感,他知道父亲能够感同身受。然而父亲却回应他:“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常有。”点明了你是你,我是我——我不能替代你去感受。并且补充一句:“你是人,终生都会有。”再次强调了阿历克斯的个体身份。儿子冷淡地说:“我明白了。”
两人分床,和衣而睡。这又是一场默契,心知肚明的共谋——实现延迟已久的分离。
最后,在梦境里,父亲走出房间,回首望着关闭的门窗,独自一人蹲在雪地。令人震撼的孤独感。
并不存在完美的救赎,总要有所牺牲,才有所成全。
Narcissu死在水里,是抗拒外在世界,回归母体的意象。如果湖水爱上他的意念强过占据他,那么应该在他对自己观察入微之后化为不可侵入的冰层(白茫茫的雪地),使得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人、其他事物身上。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挺忧伤惆怅的,但这也是跟死本能对应的生本能,强大的较量。只有这样才能生生不息,走出封闭式的死循环。
镜子永远碎掉了。可也在碎掉的瞬间,实现了它的终极价值。于是有些慰藉美得令人感觉到虚幻,并不可验证,因为触指成灰,然而我们又有克制不住的触碰冲动。但乐观一些来想,成灰的,也就是坚定的、永恒的真实感。
阿历克斯会长大的,会跟某个女人(我希望是影片里那个美丽的小女孩)有了“咱们的儿子”。阿历克斯最终也会步入父亲的雪地,因为爱的习得——那种在时间之河流淌的过程中,懂得适时抽离,由手把手的教授者转为守望者的爱。

 6 ) 时间流转也是琐碎

在所有看过的电影里,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作品总能够挑起我心中最强烈又持久的观感。将这种观感推向极致的,是那部长达340分钟的纪录片《Spiritual Voice》。直到几年之后,那陈旧的黯黄色调和寂静飞沙的荒凉气氛不时浮现,演化成一种勾引。

看他的片子,必须心里有鬼--你要有准备,但不能带期望。因为他的片子永远只能给你比期望抽象的东西。在大多数时候牺牲了话语这一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他让你走进环境,重塑长镜头和互动剪辑中的时空关联,体会他规避世间悲剧寻求人性永恒的渴望。

《父与子》像他的其它作品一样,尽管略显艰涩,但在剔除了琐碎的现实后,影片在简单的情节和沉湎的色彩下被修饰成一件人间艺术品,细腻而不失大气。

开场,儿子又一次煎熬于惯常的噩梦中,父亲紧紧地抱着他,不断给他安慰。随着儿子的挣扎,身体互相摩擦纠缠着,梦醒之间两人用近乎气声的交流确认着彼此的存在,俨然一对恋人。他们是父子,有时则像兄弟,更有时俨然恋人。在军校读医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和母亲的美貌。母亲的早逝从来不曾干扰父子平静而贫穷的生活,却是父亲心中深埋的痛。久而久之,貌似母亲的儿子成了父亲的双重寄托,而儿子也深深地依赖着父亲。对于父亲来讲,在这样一个充盈着爱的封闭的世界里,生活是平坦的。除了彼此,没有什么能够影响自己。贫穷,爱情,友谊,真相,沟通……所有这些碰到他们的世界边缘都会被蒸发殆尽。

在副情节里,一个深爱儿子的美丽女子因为无法得到和他对父亲那般的爱,而谎称自己另有新欢并痛苦地提出分手;一个父亲已故战友的儿子至今不知真相,每年前来拜访,打听关于自己父亲的一点一滴;一个同样年纪的邻居是和儿子打打闹闹一起长大的孤儿,在见证了父子的感情誓言后,终于提出希望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心愿。三段情节穿插在父子生活的主线中,让浅尝辄止的现实卑微地升华了这段不食人间烟火的父子迷情。仅此,剧本已经发挥了导演掌控中的全部价值。

自始至终,凌驾于剧本,演员之上的依然是索科洛夫独巨匠心的视觉表达。

故事发生在圣彼得堡,但外景却拍于依山临海的里斯本。室内的镜头在封闭昏暗的空间是静止的记录,户外的场景却每每被拉扯得偏离比例而显得扭曲异常。磨砂玻璃般柔和华美的画面搭配昏黄的色调更给人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些都是在《母与子》中我所熟知的。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影片里男性角色的服装都是当代的款式,而儿子女友的衣着则非常复古。时空上的恍惚和细节上的抽象都给影片笼罩了一层童话般不真实的色彩。

父子的生活丝毫不受任何束缚。省略了一日三餐和睡眠等等生活琐事,取而代之的是间歇的对话,亲昵和冲突。无论是白天或者黑夜,窗外昏黄的光线总是将人物的影子拉得明晰而斜长。其实,这个环境里根本没有黑夜,也同样没有清晨正午和傍晚的区别。在虚幻的世界,时间的更替都变得琐碎--也许这是导演的暗示。

虽然已经看过很多遍,但还是会混淆父子之间的对话,他们的声音掺杂在一起时太像了。本来父亲的声音流畅而柔韧,儿子的声音倒更加粗旷,但当两人激动起来时,语速固然快了,就连平时的嗓音区别也被中和掉了。其实这也不重要,情节很简单,很多话语对于这对暧昧的父子来说是完全可以互换的。于是父亲那浅浅的笑容反复出现在影片中,想象这样一个让你爱得迷失的儿子突然意识到彼此将要分开的未来,面对他的抵触又不知所措的混乱,谁又能有多少实质的反馈呢?角色的不断变换终会有停滞的时候,而微笑就是父亲在臆想的疼爱与现实的尊严中无奈的妥协。

结尾,里斯本飘起西伯利亚的雪。父亲的冬天已经到来,孩子的梦境仍在继续。

将事物推向某种极致是为了更好地审视它的真实状态。这对父子的感情也许已经超越了“爱”这个字在人类词汇中的定义范畴,所以我们只能将其依次分割开定义为亲情,友情,爱情抑或其它什么,却无法做整体的理解和概括。就像索科洛夫所说:“这是一种在美德和情感的尺度上近乎神话般的爱。”

我不知道其他爱(不止喜欢)这部片子的人是怎么想的,但在imdb的网站上,18岁以下的男孩竟是给这部片子评分最高的。我想,他们一定将自己投入到了儿子的角色中,享受着这种理想化的感情,获得心灵上的补足。那其他不置可否甚至感到抵触的人是单纯因为它的艰涩还是一种对内心现实的保护呢?宁愿答案是前者,否则就太令人遗憾了。

我也渴望拥有那样一个可以当游乐场的房顶,依邻是无垠的海边,闲暇时分和我爱的人一起玩耍嬉戏;我更渴望拥有一个那样爱我的父亲,让我甘愿抛开一切凡俗,却已然拥有整个世界。是的,我心里有鬼,不止一个,而且根深蒂固。很幸运索科洛夫知道怎么和它交谈,怎么将它们安抚。

(原载于《看电影》某年某期上,做了些必要的修改)

 7 ) FIFF23丨DAY4圆桌《父与子》:我愿意生下父与子之子

主持人:@我们敏熙

助理主持人:@鲍勃粥

场刊嘉宾:@果樹、@Her Majesty、@约克纳帕塔法、@心是孤独的猎手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导演的《父与子》,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果樹

《父与子》有男人看就行了。我作为一个观众就这点追求。《父与子》我的场刊打分是X。我选择了遵从我作为观众的第一观感。虽然理智告诉我,导演的技术很好地完成了影片暧昧的氛围,但是我作为一个父子关系不好的人,这部片子让我无法共情,甚至如坐针毡。这是一个偏主观的给分。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0分。我最喜欢圣子与圣父的譬喻,宗教性或许会给有些紊乱的诗电影注入凝聚力。但整部影片我真的看的好难受,每当我进入一点状态导演又把我拉出来,进入到下一个话轮。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

比《母与子》好了不只是一点半点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我给了4星。如果老塔看了《回归》会说:“不要装熟。”;如果老塔看了《父与子》会说:“可以装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2分,这部不知道是不是和《母与子》是姊妹篇,还是兄弟篇。这部看的时候让我联想到了蔡明亮的《河流》,反正就是那种呢喃的状态。但是这部比蔡明亮更讨好一些,因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还是会说故事的。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仍然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开始,如何看待电影以儿子的梦开始,以父亲的梦结束?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梦境与梦境的呼应,也揭示了两人之间的微妙情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梦表示两个人对这中关系的认知是模糊的,也有可能是两个人刻意主动造成这种模糊的意思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父与子》里没有完整的时间概念,每一场戏的顺序都可以被打乱。两个梦一头一尾预示了这部电影无起点、无终点。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两个梦里,都只有自己,没有另一个人,终将是孤独

场刊嘉宾 果樹

我看的时候没多想这一头一尾两个梦有什么深层含义,我比较肤浅,我就当成是一种前后呼应在看。

主持人 我们敏熙

本片中主角父子的亲密关系远超普通父子,你如何看待二人的关系?有时像父子,有时像兄弟,有时像情人。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这里我真的很疑惑,我快忘了,母亲是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吗?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一直缺位吧,不过中间有父亲看照片的一幕,上面好像是孩子妈。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么好意思,对于这种暧昧的关系,我只想到了好看过的好多父子文和兄弟文。

场刊嘉宾 果樹

这也是全片最大的看点吧(也是让我不太舒服的点,个人原因)。主创有意模糊了两个人父子之间“应当”的样子,而去变化出更多可能性,给足了解读空间。我觉得这种剥离掉“常态”的做法,能更还原出人和人之间,超脱了定式的更本真的情愫。无论父子,兄弟,或者情人,都是一种定义,我其实觉得全片应该更加去掉定义来看。就看人和人,不要去想他们是什么(虽然我没做到)。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

似乎从几句话来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父亲似乎承认(或自认为)像兄弟,但从儿子的角度来看感觉更不定,情人的话除了开头的那个梦(或许也可以是噩梦,不一定就是欲望的投射),其实剩下的或许是影像表达。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但是儿子女友的态度,是她觉得父子二人“过于亲密”,自己没有容身之处吧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父亲这个形象很有意思,他像是个时时在诱惑别人的肉感精灵,这和一般电影的父亲形象大相径庭。我不确定导演是否有意识在通过影像摧毁男权,即使母亲在电影里一直是缺席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我想在他们中间。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他们的关系就是都是我老公,好想和他们一起睡觉,如妻如母。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你是否认为是否在政治上,或者宗教上有所指?有的话,觉得是如何体现的?

场刊嘉宾 果樹

我对政治和宗教的理解都很肤浅,看的时候也没往那边想。

主持人 我们敏熙

政治部分主要是两个点,一个是父亲战友和有些人说的苏联解体后新俄国和旧苏联的影射。宗教的话主要是儿子的一些话语A father's love crucifies。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我发现91年以后所有俄罗斯电影都会被人用来这样看,我连看《花滑女王》都有人说前苏联。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同意啊。父亲能不能用来象征苏联呢?对于熟知苏联暴行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来说(他们和无条件怀恋苏联社会主义生活的曾经的既得利益者显然不一样),对苏联难以戒掉的怀念是不是就和电影里儿子对父亲乱伦式的眷恋一样危险呢?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我完全没有get到里面的宗教和政治信息,苏联已经死透了,不用cue。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同届《回归》也是,苏联解体后,会自然把之后的俄罗斯电影往这方向想。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最怀念苏联的可能都在中国。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但是宗教意味比政治意味显豁得多,圣子圣父圣灵三位一体,父子是在对方身上发现自己。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发现彼此的DNA。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我愿意生下父与子之子。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在圆桌本来就已被冷落多时的主持人突然一把抓过话筒说道:“我们来这里参加这个圆桌是非常尊重法罗岛的,我们也希望圆桌能够尊重主持人。有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但最主要的是应该学会互相尊重。”主持人的话声刚落立即又遭来了圆桌成员的一片非议,于是主持人又补充道:“如果互相尊重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我看接下来的圆桌也没有必要做了。”最后还是总监打圆场才平息了事端。不过选片人代表见状只好宣布圆桌讨论就此结束。

#FIFF23#DAY4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No, don't wanna be the only one you know, I wanna be the place you call home. --Hamburg Song, Keane

3分钟前
  • Irgendwann
  • 力荐

观感非常奇特,整部影片采用黄色滤镜和柔光处理营造出一种复古和如梦似幻的观感,人物对白如同耳边呓语般如诗如歌,片中描述了一段非同一般的父子情,但却没有突破伦理道德限制,父子情始终遮遮掩掩,儿子受虐于自己的情感纠结之中噩梦连连,唯有在噩梦初醒的夜晚才感受到父亲让人暖到融化的安抚相拥。

7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挺美的 这样的父子 在一起都是风景

1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索科洛夫如塔氏复活,混淆梦与现实,恋父恋子情结。总令人觉得是个政治片,纯粹与否,打个问号。

1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极少数讲述父子的作品能像[父与子]这样兼具感官性和深度。在梦一样无时的框架下,这对父子被塑造成神话,因此儿子雨中的生发和父亲雪里的solitude才那样震撼。影片似乎凝结在二者永恒分离的前一秒里,一边展现二者的依恋,一边又宣判他们的不对等。这之间不停歇的流转便是父与子牵扯一生的羁绊。

1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父与子彼此深厚的眷恋,父亲与战友之间维系了一生深沉的爱,画面流动着无尽的情思,俄罗斯男性情谊电影的经典之作

19分钟前
  • 冉笛
  • 力荐

【B-】金色滤镜+斑驳的光影,画面超级漂亮,内容却有些空泛,父子始终以“亲密距离”拍摄,暧昧至极,总觉得下一秒他们就要疯狂地做爱了

22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56th金棕榈提名;相对于母子关系的“脐带”“哺育”等更具实体性的联结,父子关系则更虚无缥缈,就像梦境,就像幻想,更缺乏像母子血脉关系般的具象性,之于父子双方,这种爱的开始,来源,挣脱,束缚,撕扯,更像欲望一般在社会关系里挣扎,电影里始终强烈的张力,就像是那些渴求,抗拒,挣扎;自始至终强烈的情感与欲望的张力,让人深陷;幻象,梦境,与现实交织;

26分钟前
  • Foriverwx
  • 力荐

先锋派、诗性语言、作者电影。剧情令人想起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文译名里的迷情两字真乃败笔,令观众先入为主地有暧昧的联想,翻译成父与子既简练,又可承接导演先前拍的母与子

29分钟前
  • 丁卯
  • 推荐

好好的《父与子》非要翻译成《父子迷情》搞成同性影片也是醉了 混淆视听能力一流 | 在观影过程中捕捉到了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父亲 整部电影中女性角色是看似缺席的 但是儿子若即若离的女朋友 和只在记忆中出现的逝去的母亲 却都是对父子关系以及主体叙事(父亲的角色\父权\男性气质\成长)的缝合

34分钟前
  • takyo
  • 力荐

像兄弟像情人一般相处的父与子,是俄罗斯对于苏联老大哥的留恋

38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力荐

父子俩都太可口了,为什么还要拍各种有的没的,就给我拍两个人在房间里昏天黑地地做爱就好了啊!

42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看不懂,可能演员也不晓得自己在演什么。(画面美是真的,5年后翻到这片,情节已经记不住了,但对画面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

45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还行

9,昏黄犹如油画般的画面,呓语式的对白,弗洛伊德式结构下是一种另类父子情感的解构,与其说是性,到更像是依恋。索科洛夫彻底地给恋父情结套上了哲学意味。解体以后,真正还能接上老塔衣钵的看来还得是索科洛夫

49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暧昧的至高境界

5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长评已写在别处,这里不再赘述。想说,这是纯粹的爱,又不仅仅是爱。难怪有影评人说,看过这部电影,所有人都是凡夫俗子。也难怪电影审查委员会说,他们一定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的眼睛。太美太美,也太悲哀太忧愁。父之爱是折磨,子之爱是甘愿被折磨,而折磨的爱是因为不平等。

54分钟前
  • 莫歌
  • 力荐

纠结的感情,现实生活中他们没有冲破世俗的阻力在一起,在梦里他们却彼此拥有。看到了结局才恍然明白影片开始的那场情欲戏的内涵,好美!★★★

5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华美。阳光里浮着灰尘,照耀这漂浮着那些不知道如何面对的爱和过去。

1小时前
  • 榕十三
  • 力荐

看不懂,就像我读不懂大多数现代诗一样。

1小时前
  • dormant
  • 较差

因为多是在室内空间及屋顶,光线控制要比《母与子》多很多变数。色彩如此之美,构图静如油画。可能这里某些地方的音乐表现力要逊于《母与子》的自然声响。扭曲的画面,但我们真的能说这对父子关系扭曲吗? 父爱, 是愿施予折磨子爱,是愿受折磨

1小时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