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浪的远方

剧情片中国大陆2018

主演:周子龙

导演:宋媚

播放地址

 剧照

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7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8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9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9:34

详细剧情

电影《阿浪的远方》讲述的是酷爱诗词的阿浪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职语文老师,因为在中学不能发挥他的诗学天赋,所以他毅然决然的怀着梦想告别喧嚣的城市,来到偏远的二郎山小学任教,在这所只有16个学生1个校长的小学里, 李阿浪开始实施他的“诗学栽培”计划。

 长篇影评

 1 ) 举头红日屋梁低

伏案几日写笔记,脊柱酸累。 依靠在床上看了部小众电影《阿浪的远方》,说的是在城市教书的老师阿浪虽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是只教古诗词。当然这跟学校的教学大纲是不符的,所以他申请来到偏远山区去教书,希望能够延续自己教授古诗词的梦想。来到了二郎山小学教书十六个学生和一个老师的故事。 里面扮演学生的小孩子都是城市来的,比起真正的农村孩子少了点淳朴气息,王晓花的扮演者李媛媛,感觉她的情商是、领悟力真不一般。让小孩子们学习侗话,也是很难得的。 “举头红日屋梁低”这是剧中的李二球作的诗句之一,谈到谈到偏远山区的小学无非是教育问题,如今在农村父母但凡经济上允许都会送孩子去城里读书的。 “诗和远方”大家都很向往的哦,其实那些把田园生活描绘的很美的视频、诗句、照片,有点不厚道的哦。你该知道农村的空巢老人有多少?垃圾又被扔在哪里?让你去农村住几天啊,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感觉很美好的样子,终老于此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你连手机都离不开,又怎么会舍得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啊,内心向往仅此而已了。 电影是全程在贵州省从江县拍摄取景的,让在城市的人来演绎农村的人只能说贴近了人物,生活在农村的人常年劳作风吹雨打,岁月磨砺的痕迹会在脸上、手上显露出来的,常年干农活的人手粗糙、有老茧。看过一个叫《铁道游击队》的电视剧,山东媳妇在湖边洗衣服,镜头给了她的手特写那是细长白嫩的手啊,还留着长指甲。 电影的风景很好的、梯田、吊脚楼、古树、糯米饭、水牯牛。那句“憨包”,也就是傻瓜啊的意思很贴切,老家的人骂人傻了也是叫憨包。从电影的意义来说是呼吁大家关注教育分布不均衡的农村山区,我想这就够了吧。 《举头红日屋梁低》 2018年10月22日

 2 ) 有情怀的人远方是附带诗歌的

一个有情怀的人,他(她)所追逐的可能不是梦想,而仅仅是远方,是一个有诗的远方。抛弃影片所隐含的对当代教育多方面的折射和批评不谈,仅从个人情怀与梦想来看,该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向往与情怀所碰撞出来的附带诗的远方。阿浪热衷于古代诗篇,他开始的想法仅仅是把热爱找到一个实体来寄托,这种想法放到当代教育模式下是“自私”的,是与老师(至少在大学以下的教学中)这个职业格格不入的。当他来到偏远的地区支教的时候,自认为热爱有了寄托,然而这种想法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来看是极其幼稚的,是不可理喻的。阿浪这个角色塑造在前期来看,是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的,至少对于当今的社会人来讲,这种想法极其可笑。当阿浪步入到那个山区以后,我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情景想象了一下。转念一想,也只有那种没有任何杂念的“傻子”才会把那个地方当作施展热爱的远方。

随着晓芳的多般阻挠,阿浪妥协了自己初期的想法,开始了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和孩子们一起的经历,特别是晓芳和二球的感情触发,让阿浪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个古板的文艺青年而言,他不会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与向往。这种固执的人必会具备人性最关键的品质————善良。一句“老子不干了”不过是这种品性的人愤怒所爆发的怨言,他的情怀要求他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于是,照应整个剧情的线索,阿浪用所谓的“古——诗词”来完美的结束了这场远方之旅。也许不是,也应该不是,因为不会就这样结束的,这种人会固执地把远方进行到底,甚至是耗其一生。

就个人而言,影片所表达的主旋律还在于阿浪、远方,还有一个明显却又不易于发现的主题————诗。阿浪是个有情怀与情趣的人,远方是一个清幽的地方或者是内心的小世界,而诗则是所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多么远大的抱负,而是隐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幽世界)。所以看似为阿浪的远方,实为阿浪的诗在远方。

 3 ) 梦想与远方的力量

电影《阿浪的远方》让我想起经典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同样都是一位老师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感染着学生,并与学生一同经历成长的故事。两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也有不同,《阿浪的远方》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太多的商业化元素,整体基调活泼轻快,略带一点诙谐幽默,呈现出一种清新温暖,恬淡舒适的日系风格。

影片拍摄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影片中每一个镜头的取景都真实地展现出村庄里的原生态美丽景致。除此之外,参演电影的演员除了男主角李阿浪,其余的都是当地的素人演员,虽然他们完全没有表演基础,但最终在荧幕上的表现都着实令人惊叹,甚至是年纪尚小的小演员都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

这是一个关于“执念”的故事,主角李阿浪是一位对诗词抱有强烈执念的青年教师,他从城市的学校里辞职远赴二郎村支教,从一开始自己的教学理念得到村长以及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到反对,再到“扫地王诗社”成立后却历经波折,但幸运的是,最终他带领着十六名学生一起实现了自我成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李阿浪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不完美,就像是一个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青年。在旁人看来他有些痴傻,他对于诗词的情怀是执拗甚至有些不可理喻的,但他的快乐也是简单纯粹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简单纯粹才使得无法与现实对抗,他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所有的课程都改为诗词课,完全忽略了学生们要考试、升学的现实,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李阿浪的的执念与学生王小花的执念产生了碰撞。

女学生王小花是村长的孙女,从小喜欢唱歌,却因为小时候独自外出唱山歌,父母着急寻找不幸跌落悬崖,从此在小花的心里埋下了很深的愧疚。父母生前一直期望小花能够走出村庄考进北京大学,对于小花来说她的执念是完成父母的遗愿,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内心的愧疚。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使得她看起来有一种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但是在这些自我塑造的保护壳之下,她也只是一个十四岁叛逆纯真的女孩。

王小花的成熟叛逆遇上李阿浪的简单执着,实际上是现实与理想主义的碰撞,于是形成了全片最大的一个戏剧冲突。小花认为升学考试才是最重要的,她想要考进县城里的好学校,而李阿浪却偏执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于是王小花的反抗就像是一个导火索一般,通过她的村长爷爷和乡民家长们的参与,李阿浪逐渐从受到大家认可和支持的状态下转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另外一名学生刘二球是少数支持李阿浪的学生,他淳朴懂事,在木讷的外表下实际上也有着自己的执念,他的执念相比李阿浪和王小花而言并不强烈。刘二球在受到诗词的熏陶以后破天荒地尝试着自己创作了一首诗,一时间令大家刮目相看。“扫地王诗社”成立之后,在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无动于衷的时候他第一个举手加入,他在李阿浪失意地坐在河边发呆的时候给予安慰,刘二球的支持就像是当理想主义险些倾覆之时依稀摇曳的希望火种,他的执念亦是他性情中的善良和质朴。

因为刘二球的支持,“扫地王诗社”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就连王小花也主动表示想要参加诗社里的郊游活动。在郊游结束返程的途中突降大雨,十六名孩子和李阿浪被困在雨里,却依旧相互鼓舞大声唱着改编成曲的《赤壁怀古》,也正是因为这场大雨,王小花和李阿浪终究是解开了彼此之间的心结。

在电影的结尾,剧情伴随孩子们在全市中小学歌咏比赛上合唱的《声律启蒙》达到高潮,清脆悦耳的歌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演唱结束之后王小花轻轻后仰身子,冲着后台的李阿浪送上一个俏皮可爱的微笑,这是整部片子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因为在影片前期的王小花几乎是没有笑容的,她沉默、生气、忧伤、不屑,负面情绪贯穿始终,然而故事却是定格在她的笑容上,这样的设定是十分动人的,与其说是李阿浪影响了她,不如说是诗词的魅力改变了她。

无论是李阿浪、王小花还是刘二球,他们都曾经在自己的执念中迷途,而后又在执念中碰撞出成长的催化剂。其实至始至终她们的执念都不曾消失,只是他们在有所经历有所成长之后都领悟到,执念并非是一意孤行的自私和执迷不悟的偏执,而是从执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成为更加温暖成熟的人。

纵观整部影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风光和人文精神是本片的一大看点,另外,农村教育和支教也成了影片上映之后的一大关注点,并且引起了《美丽中国》等栏目对此现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激起了广大观众和网友对于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热潮。在如今这样一个以情感、古装、玄幻为主流的电影市场中,《阿浪的远方》可谓是清新脱俗,用最质朴天然的情感和美好和谐的镜头来呈现最为现实和必要关注的现状。

然而在这些“世俗的现实主义”背后,影片所表达的“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正是故事更为深层次的内核,这样的对立,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王小花和李阿浪就是两个立场的不同持有者。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在故事以外,都同时存在着这样的对立面,着实颇具意味。

李阿浪这样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就是时下流行的“诗和远方”本体,他的执拗和锲而不舍,表达得十分简单直接,他让我看到一个质朴、天真、纯粹的追梦赤子初心不改的模样。李阿浪是幸运的,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他也是勇敢的,活得自由而肆意。影片通过刻画出这样一个鲜活的 “痴傻憨人”,从而酝酿出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道理,极不切实际的理想即便是没有实际权力作为后盾,但一样可以让人产生最大无畏的胆气,毕竟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是一枚徽章。

 4 ) 你要的“诗和远方”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2015年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心理老师顾少强的辞职信在网络走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仅仅十个字的辞职信,被网友评为了“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顾老师踏着自己的脚步追寻想要的生活,这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与追寻梦想。

而今天要的这部影片,也是一个老师逐梦的故事——

《阿浪的远方》

《阿浪的远方》豆瓣评分7.2分。是中国小众的文艺电影,2018年度华语独立佳作提名。电影中清新、真切、质朴、温暖的特点,绝对是治愈系的。

李阿浪,原名李元,名牌大学古典文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有“梦想”的“憨厚”青年,“脑壳”有点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剧情中会有交代),但具有积极教学的主动性,是某县中中学的语文老师。

影片的开篇就是一场激烈的语言交锋。校长将正在讲课的李元叫来谈话。起因是什么?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教书,每天的语文课都成了诗词课,这点,谁受得了?

用李元自己的话说:“我是有梦想的。我的梦想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

李元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教学的问题,固执的认为是环境的不允许,这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环境的矛盾。李元妥协了,因为他无法改变环境。所以他选择去远方流浪,给自己更名李阿浪

而“二郎山小学”就是李阿浪选择的远方。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

二郎山小学,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学,正面临着没有老师教学而即将被取消的难题。唯一的老师兼校长王勉、16个年纪不等的孩子、以及山区的家长们对李阿浪是满心的期待

李阿浪的请调申请批准了,他一个人拖着一箱子诗词书来到了二郎山小学。在二郎山,李阿浪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款待,并且王校长同意了李阿浪的教学理念——教诗

在二郎山小学的第一天在美好度过,教着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种着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梦想和远方都有了,人生的美好也莫过于此了吧。

可是,第一堂课教诗词、第二堂课教诗词、……第N堂课教诗词,王校长坐不住了、家长们坐不住了,孩子们也坐不住了,大家都坐不住了。

王校长开始与李阿浪进行了正面的谈话。王校长和家长们希望的是李阿浪带领山区的孩子们冲出山村,走向世界,孩子们也希望到更好的学校去读书。可是李阿浪作为二郎山小学的唯一一个老师,他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书,而是说自己对其他的并不擅长。

其实这不是擅不擅长的问题,而是责任和义务。身处其位,必谋其职。

所以县中的校长说李阿浪:你的教学是有问题的。王校长也说李阿浪的脑壳有点问题。其实李阿浪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责任与理想割裂脱离。

李阿浪开始怀疑自己来错了地方,认为二郎山小学和县里的中学“都一样”。他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理想,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倒是王校长的一句话说出来真谛:“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孩子的梦想”

李阿浪对孩子们远不了解,他一厢情愿的教着自己喜欢的诗词,从没有问过孩子的梦想。家长们坐不住了,但不知如何应对,一方面他们担心打击李阿浪的积极性怕他离开二郎山小学,一方面又担心他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业

难题。

难住了家长们,难住了王校长,却没有难住孩子们。

最具个性的王小花,带领孩子们开始了和李阿浪的教学斗争。

王小花,一个喜欢诗词的女孩,会唱歌、会编曲,母亲曾是“山歌王”。父母因为去山里寻找小花遭遇滑坡,不幸身亡。留下自己和公公相依为命。她的公公就是王校长。而小花的父母对小花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能够考上北京的大学。

她们编词写曲,用侗语歌曲表达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唱给李阿浪听。

李阿浪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是他没有停止自己教诗词的做法。

不久,王小花再次在课堂上和李阿浪产生了冲突。温文尔雅的李阿浪也愤怒了,他怒斥了王小花、刘二球、吴富贵等人。离开教室的小花碰到了集体劳作的村民,大家集体在学校围攻了李阿浪,为的是给小花讨回公道。

村民的围攻、孩子们的反抗、王校长的教导,让李阿浪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他不教诗词,开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来完成教学。

此时的李阿浪,心碎了。似乎连天空都明白了他的伤心,雨下个不停。自己种的花也如自己的心一样,死去。

李阿浪怀疑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无法实现梦想。乡亲们也开始担心李阿浪,担心他因为无法教诗而离开二郎山。王校长说:我都好久没有看到李老师笑了

刘二球,一个憨厚的大男孩,有着对诗词的热爱,他喜欢诗,大家都喜欢诗。是他用一首诗启发了李阿浪“乘风破浪须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后,李阿浪的诗社成立。诗社就是学生社团,属于课外活动,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正常的教学任务。

李阿浪的诗社就好比被现实压扁的理想,顽强的长出了枝丫。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完成课程任务;也可以在诗社提升自己的兴趣,品位古诗。

李阿浪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将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李阿浪也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

这或许是最完美的结局

遗憾的是喜爱诗词的王小花没有加入诗社,这是对李阿浪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一场突袭的大雨改变了王小花,也拉近了孩子们与李阿浪的心理距离。

李阿浪带领孩子们去山里活动——这是诗社的活动。孩子们戏水、对诗、看风景,玩的不亦乐乎。

突然倾盆大雨席卷而来,山体滑坡塌方,孩子们面临着危险,天黑了,家长们是满心的担忧和焦急的寻找。

王小花因为父母的去世暗自自责,一句“负负得正”,在大雨中解开了王小花的心结

李阿浪把所有的孩子都转移后,自己无力转移。是家长们听到了《赤壁怀古》的歌声,找到了孩子们和老师们。这里有太多的感动,温暖人心。

故事到这里本该完美结局,但是

大家听到了乡里的声音,乡里以“整合资源,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为由,要让孩子们去乡里上学,撤掉二郎山小学。

李阿浪发出了铿锵有力的质问:更好的条件就是让孩子们每天多走好几十里的山路吗?

孩子们哭了,李阿浪也哭了。那又如何?没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没有人重视他们的声音。

李阿浪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让外面的人听到孩子的心声,他们将中国古典诗词《声律启蒙》以侗歌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独有的天籁、深厚的诗意,惊艳了无数人的耳膜。(真的非常好听)

二郎山小学保住了,孩子们如愿以偿的考上了自己理想的中学,李阿浪成了二郎山小学的校长。最重要的是李阿浪对中国诗词教育的继承和发扬,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特殊朗诵方式的诗词姿态让中国的诗词遍地开花。

透过电影我们能够看出李阿浪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其实梦想和责任是可以兼得的。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因为无法平衡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将梦想丢弃遗忘;很多人,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过分坚持,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使命,被人诟病和嘲笑。其实,真正实现梦想的人,都是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找到了临界点,不断的在平衡着现实与梦想的冲突,最终脱颖而出。

 5 ) 《阿浪的远方》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没有之一

《阿浪的远方》简介

《阿浪的远方》讲述的是一个酷爱诗词的青年教师,告别城市的喧嚣,追求自己诗词的梦想来到了贫困山区任教,在一所只有16个学生一个老校长之间发生的温暖而又励志的故事。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阿浪酷爱诗词,为了追求他的诗和远方,来到了二郎山小学,开始了他的诗词栽培计划。

刚开始,当村民知道阿浪只叫诗词对他强烈的不满,人们渴望孩子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但是阿浪的教学理念与这里的家长还有孩子相违背,无法理解阿浪对诗词的热爱还有想要发扬中国诗词的理想。

剧中王小花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孩子,她带头反抗阿浪的教学方式。

在老校长和阿浪争吵的一段,也是我在剧中最喜欢的一段,阿浪与校长相辩论,阿浪阐述自己只想教诗,老校长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阿浪争辩,说过一句:“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学生的梦想。”

阿浪在做思想斗争之后,很快他改变教育方式,认真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能阻挡他追求远方么? 答案是否定的,他课后创办了扫地王诗社,吸引了孩子参加,这应该是阿浪最开心的事了。

故事总会遇到曲折,当所有人正开心的时候,他们出游作诗却突然下暴雨,阿浪保护了孩子,有心结的小花由于妈妈也是下雨找她,走了,她一直都有心结,在此时阿浪也在这里解开了小花的心结。

安全到家后,县里要求合并学校,阿浪力争留下学校,带领孩子编排了天籁之音。

最后引起关注,留下了这所学校。

观后感

昨夜熬夜看完了《阿浪的远方》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内容引起极度舒适,也推荐反复观看。

是的,在当今社会,阿浪的远方以乡村教师的题材,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夸张的剧情。山川之美,人文情怀之美,简简单单的叙述,却是一个极其有意义的人生。

作为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在面临家长的质疑的时候,还有面对苦口婆心教授却不听的学生的时候,在被别人嫌弃,你一个男孩子跑去教书? 每当这个时候都想放弃,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到底正不正确,但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可以说心灵得到了净化,当老师不就是要像阿浪这样,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孩子么?

所以,如果是同行,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你会得到很多的共鸣,不是同行也可以看看,毕竟这么好的电影,很难遇到。

《阿浪的远方》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没有之一

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工——众——号:剧透360 回复电影名直接观看://pan.baidu.com/s/1IWfrOc5YdYZ7B5vt1-othQ

 6 ) 少数民族风貌下的诗歌教育

《阿浪的远方》不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好电影,但由于本身题材的特殊性,从传统的诗歌教育和偏远地区教育出发,让本身的立意拔高了不少,也使得观众可以选择性的忽视剧情上的漏洞和不足。同时,整体呈现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貌值得称赞,为电影添色不少。多说一句,毕竟像《那山那人那狗》,题材又偏,拍的又好的电影是少数了,但是那些去敢于尝试的导演又让我感到欣喜。整部剧中,最出色的应该那些小演员了,枯索的台词由着朴稚的孩子说出便少了很多尴尬。 不过话说回来,当代中国阶层跃迁,应试教育是最公平的一种,尤其是对偏远山区、落后民族地区的孩子来讲更是如此。要想素质教育就得舍得花钱、花精力!而这恰恰是那群孩子所缺失的。ps.侗族版 声律启蒙是真的很好听 出场那一刹那可以说是惊艳了!

 短评

二蛋这个名字不好,所以改名为二球……

6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较差

诗词最终还是带来了梦碎,是其本身就属蒲柳之姿。也许有天各种体裁都将被遗弃,但诗意本身会与人类纠缠到灭亡。

9分钟前
  • Sahara
  • 推荐

通过影片也许你能更多关注这个支教的群体,他们产生的价值,评论区请好好说话。

11分钟前
  • 纤纤
  • 还行

喜欢看电影的其中一种享受是:在留下新的记忆时也唤醒了曾经的美好回忆。虽然电影在故事编排、拍摄表演等方面都有让我不满意之处(好些故事情节跳跃、缺乏起承转合;蛮多演员表演不太自然,王小花扮演者李媛媛算是儿童组个人感觉比较好的一个…),但整个观影过程却蛮舒服(因为电影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青山浑水与我的家乡地貌有些相似;阿浪是个喜爱诗词的老师,教小学生们诗词知识、带他们游山玩水……而我则是喜爱影音的“孩子王”,曾经有一群经常玩在一起的小朋友,一起看电影玩游戏(电影看多了,以至于后来都玩起“听歌或配乐猜片名”等比赛…),一起爬山涉水(拍合照时喊的口号是“大龙猫”…)……P.S.:看片时经常联想起上个月刚看过的《孔二皮进城记》。& 外甥杨有一件和二蛋穿的那件“黄色飞机”同款的T-恤。

1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一个关于教育和梦想的故事,像阿浪这样的老师不多了,这样的电影也不多了。被贵州山区的孩子们质朴的歌声打动,强烈推荐!

17分钟前
  • 敲钟小和尚
  • 力荐

年少时的诗和远方,随着长大慢慢进入心底,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回到那种“诗”的生活。

22分钟前
  • 简单
  • 力荐

从剧作到表演都太成问题了。故事老套不说,态度也极其暧昧,诗歌教育与应试教育看似触及了对教育理念的批判,可主创自己也知道,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应试教育是唯一的出路。所以这个浅尝辄止的批判从一开始就是矫情的。后半段,诗歌彻底成了课外兴趣,但它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影片几乎没有涉及。看到最后,学生们一起唱诗看起来和唱《团结就是力量》没啥区别,成了纯粹的集体主义的鸡汤。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明明是个现实性很弱的故事,最后还要整个纪录片式的照片墙,给我们交代剧中人后来的命运改变。意淫得也太过了吧。

23分钟前
  • 子戈
  • 较差

我擦,不到90分钟我竟然哭了三次,诗与远方为什么感人,就是因为它们都能让你逃离庸常,但最重要,还是能让真情相接。编剧很会煽,孩子很会演,人物有前史,广普最经典。

25分钟前
  • 开膛手贝塔
  • 推荐

三星

27分钟前
  • 请保持高冷
  • 还行

据说演员都是素人,所以演技方面我不做评价,但是这导演和编剧总不是新人了吧,用点心可好?粗制滥造的剧情和牵强附会的梗。两星,多的一颗星给最后的歌

30分钟前
  • 云烟过雨
  • 还行

侗歌版的声律启蒙是什么神仙音乐

33分钟前
  • 曲若木风
  • 还行

不好看

37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不知道最热门赞的那个人心里是什么状态。泥石流场景里面,老师可能比有些“男子汉”更有担当。如果一个人只能凭外表就看出性格的话,那世界就单纯多了

40分钟前
  • 是只源石虫
  • 力荐

电影清新可爱,但一开始把老师设定成一个智障,并且花很长的篇幅教育这个智障老师,实在让人无语

41分钟前
  • 白木香
  • 还行

很质朴的电影,喜欢它讨论的问题、美丽乡村的景色和小演员的“演技”。

45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其实这种最单纯的喜欢什么的人,就是看见就两眼放光的样子吧,但是明显喜欢诗和教诗也不是这样子的,剧情太不合理了。不忍心两分,勉强三分吧。

49分钟前
  • 微苒
  • 还行

题材关注山区教育,淳朴感人

50分钟前
  • 星月孤痕
  • 力荐

最后的大合唱真的好听

51分钟前
  • 青石
  • 推荐

初看略显尴尬,看完片尾曲还在耳边回响,淳朴风就该是这样嘛。

56分钟前
  • kooperl
  • 推荐

太造作了啊啊啊啊

58分钟前
  • lla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