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记录片中国大陆2003

主演:内详

导演:王兵

播放地址

 剧照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2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3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4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5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6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3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4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5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6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7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8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3-08-31 20:19

详细剧情

中国重工业基地沈阳一家大型工厂,工人在破败的休息室休息过后,摄影机随他们来到同样破败的浴室,安静地听完他们对生活的各类调侃(下流玩笑话、喝酒赌钱、某家工厂倒闭之后工人的出路等),又随他们来到车间,听到小组长宣布大伙明天全部下岗的消息。数月过去,有工人返回工厂找寻还可以卖钱的玩意。

 长篇影评

 1 ) 为“铁西区”这个名字加一分,仅此而已

感想:

1. 完全客观的拍摄手法,没有主观塑造,没有刻意剪辑,比BBC的动物纪录片还要真实。

2. 以上为此片唯一优点。

3. 我这辈子看到的信息量最低的影视作品,路边的监控摄像头也尼玛比这玩意信息量大点。

4. 采音还可以再烂点,做为本地人我竟然还能听清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对话。

5. 如果片中所有脏话都用“哔”取代的话,这简直就是一部小号伴奏的默片。

6. 看遍全片才能勉强猜出这个是讲99年到2000年左右的事情,这玩意有什么好保密的啊亲?

7. 做这个作品可能比叶永青大师累点,但我一样没看出什么思想来。

8. 这也能享受被禁+拿一堆奖的待遇,早知道小时没事借个DV去那几趟大街多溜溜好不好,我也成艺术家了。

3个厂,一条街,一条铁路,我看不到时代的变迁,看不到辉煌到破落的坍塌,看不到画中人的彷徨与希望,看不到属于“共和国长子”的独特的历史与回忆。拜托您把镜头稍微拉开一点行吗,让我们看看属于这里的历史,也让我们看看这个时间中国是什么样子的,这个角落的其他地方是什么样子的,为毛9个多小时看下来我一点都看不出这到底是离我家不到15分钟车程的曾经的共和国的工业心脏,还是火星上一群恰巧说着家乡方言的外星人巢穴?

你不会知道这3个厂是日本人建的,而工人们住的小屋还多是在日本人工棚的基础上改造而成;你不会知道当时苏联人拆走了大批的设备后来又搬回来一部分,做为援华的项目重新落户于此;你不会知道这里在50年前几乎是中国工业的全部,而这条铁路延伸开来占了中国当时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你不会知道当时全国的精英云集于此,将此地做为工业腾飞梦想的起点;你不会知道哪一个烟囱是建于哪一年,它背后有多少的汗水口号理想和希望;你不会知道在这条铁路两旁挥汗如雨十指乌黑的父一辈子一辈人中流传着怎样的故事;你也不会知道在社会转型中它经历的多少痛苦与无奈,多少失落与挣扎,荣耀变成耻辱、富足堕入卑微、理想化为泪水;你看不到这背后沉甸甸的50年甚至80年的令人激动令人可笑令人叹息令人向往的历史。这些你在9个小时中统统的看不到,这片子到底在讲什么?

不是所有的禁片都是好片。我十分怀疑不懂这段历史的人能在这片子里面看到什么。喜欢它的人也许只是借此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想而已吧。

 2 ) 四个小时的纪录片史诗

开头是列车的视角,立马把人带入进这个冰雪漫天的地方。黑夜里,王兵顺着楼梯混入烟雾之中,接着是正在说笑、洗澡、吃饭、骂街的东北工人。王兵跟着工人进入工厂,这里犹如一个血红色的地狱,工人们慢慢被蒸汽吞噬。天亮了,人们议论着,会不会发粮食,那谁的儿子当兵了什么时候回来。

王兵的手持镜头很晃,也很粗劣,这是独立电影的统一风格,也恰恰符合这个炼狱的压抑氛围。工人们并不在意王兵的镜头对着他们,反而拿这找乐,也对王兵既热情又坦诚。

炼矿烟雾浓度严重超标,厂子进的材料都是假料,工人们的工钱也发不下来。

上头领导们给画好的大饼,下头工人们就靠这点盼头铆劲儿干。最后留给他们的,就是希望破灭和赖活着。

这是一场时代的悲剧,而这二十多年前的悲剧,被王兵纪录了下来,永远都不会消逝。

结尾的那个镜头,好像一只上帝之眼凝视着人间。

 3 ) 住在2元店的女性,轰然倒塌的工厂

翻找过尘封的片单,本来想说说2010年的纪录片《女子宿舍》,可惜现在各大平台都没有完整片源,只剩一段35分钟的凤凰网相关采访。

4比3画面与年代感十足的土豆网logo,都在劝我算了,别找了。

该片围绕着吉林某劳务市场附近,一群四五十岁被家庭抛弃的中年女性展开。

她们住在2元3元一晚的女子宿舍,生活艰辛,各有各的苦难。

大姐们或被丈夫或被子女抛弃,用体力换取最基本的生活所需,聚在一起哭得多了,已经流不出什么眼泪。

《女子宿舍》拍摄于12年前,已经无迹可寻。

万幸,我还能找到更早的时代影像。

接下来,不如让我们再把时间轴往回拉一拉,回到1999年,看看一座重工业城市的变迁。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铁西区》上映于2002年葡萄牙里斯本纪录片电影节。

本片聚焦于老重工业城市——沈阳

沈阳市铁西区曾是我国最老最大的工业中心,1934年起为日本人生产军用物资,奠定工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几百家工厂在这里为祖国的工业计划做贡献。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许多上山下乡的青年回归城市,导致劳动力过剩。

1999年开始,包括沈阳铁西区在内,东三省重工业城市的工厂一家接一家倒闭。

纪录片也从这里正式开始。

货车慢悠悠的穿过市内,到达沈阳某冶金炼铜厂。

工人们在绿色铁皮柜子围绕的休息区,吃饭,理发,商量一会儿去哪打牌。

还有刚洗过澡的大哥,光着膀子毫不畏惧镜头的四处溜达,好在后期贴心的打上了马赛克。

日子看似平常,但大伙心中都不免有种大厦将倾的担忧。

在一触即发的氛围里,两个工人莫名其妙吵了起来,言语之粗鄙放到现在只能用“哔哔哔哔”代替。

吵架的源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一提。

都说东北人能动手就不吵吵,没过一会儿吵架的劝架的,劝劝架的都打起来了。

导演应该和工友们混了有一段日子,打起来丝毫不避讳镜头,闲下来和导演也是有啥说啥。

比如认识什么人,能开四五个月的病假条,妥妥带薪休假;

比如过年的时候能发什么吃的喝的,几瓶罐头还是两条烟;

比如谁的孩子分到哪个单位了,是不是好差事。

扯淡扯得差不多了,其中几个大哥得去把今天的活干了。

嗯,因为劳动力过剩,不需要大伙一起上。

几分钟后,只听我叫不出名字的机器轰隆隆响起,不过知道不知道名字也不重要,它们应该早都随着工厂一起消失了。

接着,工头提醒导演最好戴上口罩,这家老冶炼厂含铅量超过国家标准百倍,对身体危害非常大。

普通工人们每年必须疗养两个月,未婚未育的青年男女最好别来。

厂子里目前一半都是临时工,许多正式工都不干了,原因除了身体吃不消就是开不出工资。

有能耐的早早下海,只剩老实人还在厂里挣扎。

1999年末,冶金炼铜厂普通工人的工资,每月200元。

可即便是200元,还是有很多人拿不到。

厂子效益不好,几乎无法保障工人未来生活和养老资金,大伙心有怨言,却仍旧不愿离开干了半辈子的地方。

或者是不知道如何离开,离开后该去哪里。

收入太少,急坏了在座3、40岁的一家之主们。

他们白天到厂子里上班,晚上还要另想办法创造额外收入。

下图中的大哥早起几个小时去早市卖菜,就为多赚十块、二十块。

也有人帮忙搬货、卸货,100斤一袋的水泥搬一下午,一人50。

这活得有体力的才能干,岁数大点身体差点,都捞不着这50。

灰尘、泥土、原料碎渣、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组成世纪末工人们消沉的生活。

货车缓缓驶离冶金炼铜厂区,镜头也从1999年跨越到2000年初。

沈阳电缆厂,财务大姐正对着镜头说起厂子的收益。

以前电缆厂效益好,每个月都能出3、4百万的货,而上个月只出了4万。

工人们急着问各种补贴能不能领,可工资都发不下来,哪还有补贴的影子。

即便如此厂领导们还是趁着年节其乐融融汇聚一堂,把酒言欢畅想明年能多赚钱,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好日子太虚无缥缈了,酒桌上的话又有几句是真的?

果不其然,酒过三巡难听的真话终于冒了出来。

领导表示明年厂子底下几家分厂全独立,不管用什么方法能活下去就行。

厂里实在没钱管了,分开创收是唯一不散伙的办法。

天天来找她鬼哭狼嚎要钱的小领导太多了,她也受不了了。

冶金炼铜厂的工人与电缆厂的领导,都把希望寄托于厂子还能复苏。

可22年后的我们都知道,这里没有出路,能拿到补偿买断工龄的,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此时炼铜厂里电费欠2000多万,水费1000多万,再加上内外债券之类的费用7000多万。

眼看着厂长还不上贷款,银行就要过来搬东西,工人们纷纷商量着还能从厂里带走些啥。

还剩啥呢?顶多带走一顿酒钱,顶多卖破烂卖出半个月的伙食费。

车间不再进原材料,代表几天之内,轧钢厂的工人们将被迫放下手里的“铁饭碗”。

这会儿有哥们遗憾中学毕业就不读了,没念高中,限制了发展;

也有年轻小伙在讨论哪个亲戚能帮帮忙,尽快帮自己谋个新工作。

广播里播放着新兴企业即将面市的新闻,但似乎和工人们完全无关。

从冬天到夏天,最后一波工人离去后,货车不必再回来。

冶炼厂的工人要去医院待两个月完成最后的疗养,电缆厂没能分开致富,只剩一地残渣。

轧钢厂最后的作用,是拆掉剩余的钢材,卖掉空档的厂房。

还了欠款之后,补给工人们几百几千块钱。

拿走最后一笔工钱,失业的工人们可以申请每月226元的特困补贴,老工业城市的繁华也随着工厂的消失落幕。

22年后的今天,新人们不再在乎曾经,只有旧人还在想当年。

有时候纪录片也是最好的电影,因为真实,所以震撼。

《铁西区》还有《艳粉街》和《铁路》两个篇章。

共同描绘了工业城市的改变与阵痛。

有机会再给大家讲讲。

时至今日,其中片中一些废弃的厂房还在,仿佛在悼念着数百座工厂辉煌过的时代。

而历史的喧嚣掩盖了个体的命运,只有镜头还能带我们真正去了解失落的城市与失落的人。

这不免让我想起《钢的琴》,一架看似粗制滥造的钢琴,既是父亲送给女儿的礼物,也是繁华落幕前的挽歌。

一曲终了,大家又重新站起来。

日子总要过下去,人总要向前看。

向前看,哪怕前路茫茫。

感谢各位的在看,如果你们还有时间,别忘了点赞转发这篇文章。

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咚咚

 4 ) 杀死那个东北人

最近感觉干什么都没劲,就像《本命年》中梁天对姜文说的“工作吧,没劲,不工作吧,也没劲。搞对象吧,没劲,不搞对象也没劲。”估计我是欠收拾了,要打一顿才来劲。

目前对于电影我也提不起兴趣,有时甚至望着豆列推荐的片单发呆,不知道看什么,想看条目里也是积攒了几百部片子,但是就是不想去看。记得上学时总是赶着得闲去网吧随便下几部电影,晚上趴被窝看。那是我最舒服的观影岁月,虽然只是不到4寸的手机屏幕。也感觉很快乐。

《铁西区》这部片子老早就想看,但奈何时长劝退,最近才鼓起勇气找来看。其实与其说这是电影。还不如说是现实。片中太多的场景能触动我的神经。骂骂咧咧的东北话,脏乱差的厂房,噪音污染的环境。泥泞的街头巷尾,无所事事打牌吹牛的人们。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回到那个寒冷灰蒙蒙的东北。

我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那大厦崩塌的时刻。我出生在林业地区。那时作为林业工人其实是件挺不错的事情。虽然天高皇帝远,深林人不知。但作为一个月能有1000多来的工资来说真的还算可以。我爸就是林业工人其中的一员。他是开绞绊机的,我小时候去过他单位几次,上去过,但不知道工作原理。就记得它们像一个个木质的小坦克。其实那活计还可以,虽然没有他们抬大木头的工人挣得多,但胜在安全。我还记得我从小的玩伴,一个小哑巴,他爸就是被木头压死的。听闻他爸胆子特别大,在树下抽烟装逼,大树倒了直接砸身上,听说抬出来时,已经血肉模糊,没有人样了!

你可能要问啥树能把人砸成那样?我只能说那是很粗很粗的树。前几年我回东北,已经见不到那么粗的树了,全是小树苗子,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另一个悲伤的故事了。

那时候大家都挺意气风发的,工人阶级嘛,总是有使不完的力气。录像厅,舞厅,歌厅,烧烤店,火锅店,麻将馆,打牌,蹦迪,小姐房,按摩店。成了他们挥洒汗水的地方。什么骗三张,斗鸡都来吧!摔摔打打时有发生,骂骂咧咧满嘴喷粪更是常事。(我一直认为东北人骂人挺艺术的)。你别说我贬低抹黑工人阶级,我身边的环境就是这样,你可以说他们真性情,但我是真的的的确确在一个烧烤店兼麻将馆的地方睡了两宿,只因父母都在打麻将。而且我也没怎么听说我上述的场景,那个工人没出没过。就是这样。那是缺少娱乐条件的年代,每个人心中仿佛都有使不完的劲,不像现在动不动就没劲。

那时的工人待遇确实好,哪怕是退休的工人,逢年过节都有冻的带鱼,沙丁鱼。桔子,米面什么的福利。那时候人,手里都有点钱。我还记得几个退休的老逼登不老实,去外地嫖娼被抓,让他们儿女去接,回来后大家都议论纷纷,指指点点,。他们几个那时候也算是挺风云了。

后来就不行咯,厄运来了,赶上国企改革,推行养林育树政策。工人们的生活质量一落千丈,不少人丢了饭碗。大家开始慌了,也像电影中那样充满疑惑,那么大个厂子怎么就黄了呢?明明是营收的啊?但有时大家有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感觉。他们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想到会是这么快。最起码不是现在。不是他们这一代。他们不明白,他们自上而下的贪污腐化是从哪里来的,仿佛是一个满身污垢的人就该洗澡一样,他们不知道蹚过的浑水是洗不去满身污垢的。

那时的贪污腐败成了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小小的检尺员都要揩油。那时买木材的基本上都是南方人,都管他们叫老客,他们大多数精明的商人,一来就送礼,请吃饭喝酒,塞钱。上到厂长,中到会计,下到工人检尺员。说没摸到过好处的根本没有。比如让厂长多选点高木材,让工人多装几根,让检尺员多量个几米。然后打点铁路的人,装上车皮,拉到南方那就是几倍几倍的翻。那木材无论是打家具,还是建筑用材绝对是一顶一的好!就是可惜了林子,大树基本被裁砍完了。中等的树几乎也逃不出去。能挑的都挑完了。有点自掘坟墓的意思,但大家都不会承认,因为一个人犯错可以,一群人犯错不行。因为没办法去承认。也不需要去承认。

接下来的生活就很简单了。丢了工作的人们,跟失了魂一样。游荡在大街小巷,像一具具干尸,。大家都不知道要去哪,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仿佛这个世界已经不在关心人了,也不在关注人本身了。他们是自暴自弃的一代,他们是被遗忘的一代,他们是“孤芳自赏”的一代,他们是可怜可恨的一代,他们是被“杀死”的一代!

 5 ) 真铁真西,那个区。

1

太惊讶了!这些冗长而僵死的镜头,我居然都记得,在漫漫长冬。

它是一部空镜的剧情片,只不过需要你的反复脑补。它是一部噪音的AV,只不过需要你的宽容和大度。它是一部枯燥的虚拟游戏,只不过没有杀戮。它是一部苍白的历史,让你知道什么也侵入了你家后院。

永远走向画面深处。

我家在中车集团旁边,那是100年前天津人南下的大本营,也能看到这些铁轨这些引导员这些红绿灯。如果要我拍,可能我也会这样僵硬吗?一个安在火车上不动的镜头,甚至连雪花飘在镜头上,都不去擦拂。

那偷窥的眼睛带我们进入钢铁厂的内部,那些吵架,轻率的像动物一样的打人,那些推诿和托词,工资都欠了一年多了。那些疲劳和无力。那些铁水,那些地上留下的冰椎儿。那就是一种——

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感觉。

体制内,向往着体制外。体制外,又眼红着体制内。

一颗癌细胞,羡慕另一颗癌细胞。让我想起了爸爸的劳保,在单位里敲着搪瓷锅的声音,我夏天代他到单位去领冰淇淋。

2

好不容易挨完了上半部,下半部老娘们来了。唠嗑的唠嗑,打毛线的打毛线,发钱的发钱。

新年聚餐,大家都在说一些套话的祝福语。领导说话了,明年要转私营了,明年更困难。是死是活都跟我无关了。让我想起我爸工厂里同事们也是这那这那的,有矛盾有和谐。昨天刚打的架,今天就能在一起唠嗑。聚在一块就天天说这家不好那家不好,但是一分开又想念对方。只要是对方有什么事儿都是鼎力相助。

那个时代的朴素,是不可复制的。

 6 ) 凡深愛美好之人,必對醜惡甘之如飴。

我倒沒有很震撼,或者很無奈、絕望、悲思或其他強烈的感覺。或許我本在其類似的環境下成長,所以還算習以為常。生活以及中國的生活,原本不就是這樣的嗎?很多人就是不願意接受自己是活在百分之二十之中,不願意相信更多的(所謂百分之八十)人民是活在底層。底層才是中國的真實,真正的中國。

我極度厭惡那些活在“假惺惺的美好”當中的人群,這種“假惺惺的美好”主要體現在對現實狀況的醜惡一無所知或者選擇避而不談。將自己隔絕在自己接受不了的狀況之外自給自足、自欺欺人。而真正的“美好”,你想獲得它,是需要勇氣和付出的。撥開層層醜惡,不為所動,堅韌前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鍛煉、強大自己,直至所有醜惡已對自我毫無影響之時,真實的美好才會呈現在你的面前。所有的美好,一定隱藏在醜惡之後!凡深愛美好之人,必對醜惡甘之如飴,你們對美好根本一無所知。

還是那句老話了:現實其實遠遠比電影更精彩。所以你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的所有無奈、彷徨、絕望、憤怒、焦慮、乏味、傷感,請將之乘以或十或百,方是生活,方是現實。

我其實真的挺好奇,當年被譽為土地能夠榨得出油的東北是如何變成今日這幅殘敗不堪的屌樣。不過我也不算完全不知道,了解一點。但你懂得,如今總是看透琢磨透不能說透,嘿嘿。比起經濟更讓人難過的是東北的文化氛圍,更加貧瘠。簡直到了該為這個地方敲響喪鐘的地步,簡而言之,我作為半個東北人,十分厭惡東北。

最後再加一段我不知道為什麼特別想在這里說的一件事:之前手機裝的某社交軟件,會定期推送異性給你認識。有一天介紹我一個女孩,簡介里寫著:我是愛黨愛祖國的好女孩哦~所以你也要愛黨愛祖國~不愛就不要和我聯繫呦~(之類之類的大意如此)。我內心:呵呵,去你媽了個屄的吧。然後刪掉了那個軟件。

 短评

这就是。。。我家门口呀。。。开头牛逼的长镜头。。。经过我家门口的铁路,好有感觉。一种时代的衰落感跃然银幕上

4分钟前
  • 阿勒曼尼亚酋长
  • 推荐

雖然主題是沉重的,但人民並不完全如簡介寫的對任何事都失去激情,他們隨波逐流與逆來順受的幽默充斥全片,強韌的生命力如野草,這些東北人相比日本核廠的五十壯士其實並不遜色。導演一開始的鏡頭抓住工廠的美,到最後回想竟是對鐵西區悼念般的最後紀錄,鏡頭來回切換今昔對比,最是唏噓。

6分钟前
  • 踢你小腿骨
  • 力荐

如果你喜欢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就不要错过此片,他比二十四城记那个伪纪录片好的太多了。如果你是东北人,或是东北的下岗工人,你会觉得真实的可怕。我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

10分钟前
  • 爱德华大夫
  • 力荐

很有时代感的沉重话题,短短的四个小时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虽然剪辑水平业余了点,但片子依旧震撼人心!★★★★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看到我妈厂里,阳光因为衍射侵蚀了铁窗棱子,我拿糊窗棱子的泥子在散发着铁锈味和漆皮味的楼梯上写字,空气中弥漫着硫酸的味道。我记起一双双胶鞋在车间的铁板上啪啪地踏碎暗灰的影子,槽子上的铁锈割破我的手,血红渗进棕黑的层片物。

19分钟前
  • 艾弗砷
  • 力荐

纯正诗电影,对话近乎独白,跟Pedro Costa很像。或许在欧洲人心中唤起的是集中营印象,火车,制服,裸体,淋浴,毒气。独一无二,难以超越。

21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破破烂烂的工厂即将倒闭,破破烂烂的工厂正在倒闭,破破烂烂的工厂已经倒闭,灰头土脸的工人将何去何从?一股末世的气息扑面而来。王兵用他的镜头记录了这一大厦将倾的历史时刻,也注定会被历史牢牢记住。

22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引用知乎作者Darren的评论:我真的觉得《铁西区》的构图、色调、氛围,深深影响了《钢的琴》和《白日焰火》 。

27分钟前
  • 安可
  • 还行

amazing,摄影机几乎做到了完全不在场!充分利用了厂区特有的交通设备做移动镜头,大部分偏广角大概是35mm左右。关于主题,真不好意思又是我熟悉的背景,所以无言以对。大量裸男出没,片尾致敬部分全是大师。片尾的澡堂有点区志航的味道,因为“裸体之时,人人平等”

29分钟前
  • 狗肉
  • 力荐

钢铁到工业的悲剧内化至个体的人格里,没有比这更真实的惨象,也没有比这更惨象的真实。

34分钟前
  • 高压电
  • 推荐

非常有生命力的电影。但剪辑上比较混乱,没有选择。长镜头沉闷而冗长。从艺术上说,导演呈现了一大堆很有意思的东西,却不知道集中有力地表达。

37分钟前
  • 梧桐更兼细雨
  • 推荐

第一部分《工厂》长四小时。直接生动展现了以辽宁沈阳铁西区工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没落。记录者和被记录者混的相当熟以至于被记录者可以当摄像机不存在,无比自然的表露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声。应该把这部纪录片作为国家一个时代的档案来珍藏!剪辑水平有限使成片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算是遗憾。//20191220北京UCCA新亚洲影志9小时马拉松放映。时隔七年半大银幕再看,画面高清无码,仿佛从未看过。嬉笑怒骂插科打诨以及无所事事之间,这是一系列工厂的死亡,这也是东北一个时代的死亡。

4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我从小到大长在铁西区,却从未触及她深处的那些东西,纪录片里的一切对于我都像个陌生世界。我把片子从学校的PT上拖下来,再把电脑从上海搬回沈阳。后来我把这片子放给我姥爷,一个冶炼厂的工程师看,七十多岁的老头儿看完之后哭了。

44分钟前
  • 当年小孟姜
  • 力荐

四个小时的时间目睹一个时代的轰然消亡。铁西区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不到的地方,那里的春风只存在于工厂广播和卡拉OK中

4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片子人几乎意识不到摄像机的存在,该骂人就骂人,该骂党就骂党,该打架就打架,该光着就绝对不穿,也就成了真实历史的影响纪录。十几年过去了,估计再也没有人会拍这样的东西,这样的尺度已经不是今天的总局所能承受的了

49分钟前
  • 276088996649
  • 还行

很少有纪录片导演像王兵这样尊重人,而不是去尊重一个他所认定的事实。很多纪录片导演不愿意碰触他的对象,甚至刻意制造偷拍的假象,但王兵却反其道而行,他选择做画中人而不是画外的上帝。王兵太可怕,也太可爱了。

52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铁西区》是一个时代的背影、一部佳作。但其中的纪录片伦理问题还是无法不被直视,以后有机会想写个这方面的文章。

5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8/10。运动长镜头随着火车驶进白色荒芜厂房犹如潜行者到达一座文明废墟,意象性的治炼炉和吊车轰地升空压迫着工人模糊的话语,反复描述的洗澡情景一具具麻木的肉体、充满欲的色情录像一同被预支消费,最戏剧性的是停产前一位遮住脸横躺的工人谈小学到上山下乡,碎屑般的个体经历整合为宏大的历史结构。

5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8,和本片相比,《24城》好像是春节联欢晚会,华丽而造作,《铁西区-工厂》则是农村里寿丧嫁娶的堂会班子,粗糙却真实。

60分钟前
  • 皮陀
  • 推荐

你们还记得那人心惶惶的世纪末吗

1小时前
  • 于小师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