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纽约

剧情片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2016

主演:阮经天,杜鹃,苗侨伟,叶童,彼得·格林纳,袁文康,黄龄,是安,邵汶,杨旭文,马歌,欧阳靖

导演:罗冬

 剧照

纽约纽约 剧照 NO.1纽约纽约 剧照 NO.2纽约纽约 剧照 NO.3纽约纽约 剧照 NO.4纽约纽约 剧照 NO.5纽约纽约 剧照 NO.6纽约纽约 剧照 NO.13纽约纽约 剧照 NO.14纽约纽约 剧照 NO.15纽约纽约 剧照 NO.16纽约纽约 剧照 NO.17纽约纽约 剧照 NO.18纽约纽约 剧照 NO.19纽约纽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3:25

详细剧情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许多人都为出国狂热。路途(阮经天 饰)是最年轻的五星级酒店领班,处事精明、为人仗义,无论是手下阿坤(杨旭文 饰)等一众小弟,还是打算开娱乐城的金小姐(叶童 饰),都对路途很是信任。从美国归来的精英商人米先生(苗侨伟 饰)更是看中他,邀请他担任纽约新酒店的负责人。为了去纽约,许多人怀着不同目的来接近路途,其中也包括令路途着迷的女孩阿鹃(杜鹃 饰)。纽约梦能否如愿以偿?路途和阿鹃的爱情又将何去何从?一段在欲望都市中关于选择的爱欲纠缠,就此展开……

 长篇影评

 1 ) New York,New York(1977)

我真的不敢相信这部电影是Martin Scorsese拍的,不过这也说明了他的伟大,能尝试各种类型。特别是女主有一段的Solo,剪得特别出色,看不出一点拼接感。而且有一种歌舞片鼎盛时期的那种感觉。

有人说这部电影和《La La Land》很像,我是不赞同的。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完全和《La La Land》不同,Mia和Sebastian是相互尊重的,而《New York,New York》中Jimmy却是非常强势,他总想掌控别人,直到最后失去Francine而最后他还想挽回,他对Francine说:“我们可以重新来过吗”?然后在楼下等Francine一起去吃中国菜。Francine最后走到了门口,但是最后又回去了。她心里是有犹豫的,但是当一个人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她不再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她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虽然Francine还爱Jimmy。最后只留Jimmy一个人在街头,Jimmy最后笑了,De Niro那种笑你永远也抗拒不了。而Mia和却Sebastian不一样,虽然他俩也没在一起,但是最后的相视一笑说明他们是相互尊重与理解的。不过两部影片也有相同的地方,就是Jimmy和Sebastian最后都开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俱乐部,还有就是两部影片的色调也比较类似。我认为《La La Land》向Martin的这部影片借鉴了不少。

我本来觉得这部电影有点太长了,但是看到最后的结局,特别是Francine的那种犹豫,以及Jimmy的笑,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P.S:这部电影的资源我真的找的好辛苦😭😭😭

 2 ) 视听效果很好

上面的g9421说完了我想以及还没想到的话,所以没啥好补充了。只能说同样喜爱音乐的斯科塞斯比起文德斯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究竟是什么呢?他也说自己在里面尝试了一些新的拍摄技巧和学习当时50、60年代好莱坞的经验,并且想表现出同样具有创意和强硬性格的两个人相爱却无法相处的主题——这真是一个流畅的故事,但文德斯的电影几乎没有情节,这从两人在《蓝调之旅》所选择的音乐人也能窥其一斑吧。
不过这电影场景真是很好看,完全回复美国那个年代的氛围。灯光也打得很好,导演对现场的把握游刃有余,并且据说还有即兴表演。
说点题外话:
片名让我联想到陆川正在筹备的《南京!南京!》,我先不比较其中的构思和导演的其他,光是名字相信已分高低。感叹号与句号,谁更有信心呢?

 3 ) 纽约纽约的随笔

《纽约,纽约》从意义上来讲是一部绝对的大片,制作投入900万美元,巨大的搭建布景,宏伟的全盛好莱坞式的歌舞场面。这种对大场面的控制力是斯科塞斯的专擅,但却无法将这部电影单纯的看作一部致敬式的歌舞巨片,虽然在其中渗透了浓郁的怀旧气息,但骨子里融进的还是斯科塞斯式的对情感的思考和对以往40年代电影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
整部电影全部在摄影棚内拍摄,《西区故事》的美指鲍里斯•里文设计了全套布景,忠实再现了旧好莱坞公式化的纽约场景,整洁宽大的马路,亮丽宏伟的厅堂,一派全盛时代的浮华气息。在影棚拍摄,可以对光影有比较刻意的控制,通过布景与灯光的变幻得到一些奇幻的视觉效果。斯科塞斯借鉴了以往歌舞片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如全景式的拍摄舞会场面,铁桥下处在列车影中的男女共舞,尤其体现了对文森特•明尼里的致敬,节奏明快、色彩华丽,最后部分“Happy Ending”的二十分钟歌舞,场景频繁变换,舞蹈和歌曲样式多种多样,是 对《花都舞影》的高潮戏的最好再现。避免使用主镜头,而使用连续的短镜头,以中近景变换角度连接同一场景的表现,更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增添了镜头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色彩的运用同样尽量还原特艺彩色技术的感觉,色调鲜明艳丽,积极运用大色块的强对比,尤其是歌舞场景中,布置五彩斑斓极尽绚烂。而如酒馆会谈一景中的血红色主场景与德尼罗所处的苍白色场景的对比,令人想到《穷街陋巷》中的设置。以整体风格来论,是对四五十年代米高梅经典歌舞巨片的完美复制,是斯科塞斯作为电影人向黄金时代的致敬和对孩提时代记忆的复刻。
但这部电影并不是仅仅这么简单,必须看到这是一部有别于传统歌舞片的电影。
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情节的布置上,音乐和舞蹈并不是整部电影的主题,相反只是对人物性格的一种烘托。吉米的叛逆和不羁与现代爵士乐和黑人灵歌十分契合,而弗朗辛的传统式的观念与成功是拉斯韦加斯式的吟唱的良好体现。整部电影探讨的是一种婚姻关系,是爱情中的一些真实感觉,幸福的概念无法持久,爱情不能遮盖一切。在一种传统式的美妙的邂逅开局后,斯科塞斯的态度开始走向自己的轨迹,利用婚姻与事业的种种冲突使主题偏离才子佳人、善始善终、小有波澜终成眷属的一般思路,并且最终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结局。既然谁都没有准备好,那么不需要勉强相见,用真实的感情引导了剧情与观众情绪的发展。这样的设计使绚丽的歌舞场面完全只能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热闹的浮华只是表象,实际男女双方各有各的追求。除了情节的布置,一些场景的布置,摄影手法也有斯科塞斯自己的创新,尤其是多角度运动摄影的采用,为他之后的一些电影拍摄铺下了基石。
整部电影的感觉很美妙,虽然略显冗长,但剧情高潮的设置比较合理,与歌舞场面的组合运用几乎没有冷场,作为捻熟的歌舞片观众,会有相当多的会心一笑之处。演员的表演比较即兴,德尼罗对情绪的控制十分出色,丽莎•明尼里传为斯科塞斯的情人,斯科塞斯拍摄此片大有向父女两人献意的味道,但她的表演确实可圈可点,虽然没有达到《舞厅》中的化境,与人物的性格还是配合得相当到位。片中的音乐无须赘言,风格多变,与主题相得益彰,明尼里亲自演唱的《New York, New York》已成经典。

 4 ) 《纽约,纽约》

这是德尼罗参演的又一部电影,按类型算是个歌舞片吧。1977年上映。

时代背景是二战胜利时的美国纽约。在这个举国狂欢的胜利日,美国大兵吉米扔掉了军装,穿着赌博赢来的夏威夷衬衫四处猎艳。吉米天生放荡不羁,碰见个女人便死缠烂打,屡战屡败之后,他遇见了美丽的歌手法兰欣,对吉米近乎无赖式的纠缠,她毫无办法,只得和吉米一起去参加酒吧乐队的面试。吉米的萨克斯的绝妙演奏和法兰欣的甜美歌喉使他们渐渐走到了一起。他们和乐队四处巡演,旅途的颠簸,生活的艰辛,对音乐的共同热爱,雪夜中的求婚和结婚,因怀孕导致的分歧,争吵和离婚,成名后的再聚首。有辉煌也有失意,有欢乐也有痛苦,有愤怒也有温馨,这些就是他们的人生。

吉米对生活的态度很简单,要求也不高。他说:“人生主旋律就是生活一切顺利,心想事成,一切都有。拥有你要的女人,音乐,还有过好日子的金钱,那就是人生主旋律。”法兰欣当然也认可他的人生态度。他们一起演出,谈情说爱,闲下来时吉米作曲,法兰欣填词。很像《天仙配》中“你耕田来我织布”的和谐画面。

然而现实生活远非他们所憧憬的那么美好,种种障碍和烦恼接踵而来。这是他们俩人都未曾做好准备的。吉米接手乐队后,法兰欣怀孕了,执意要回纽约,无论吉米怎样劝说也不行,吉米只好放弃自己的乐队随她回去。而不久后法兰欣又要登台演出,而吉米去随她与乐队老板洽谈的酒吧中,台上演奏正是吉米曾放弃的那个乐队。这使得吉米更加怒不可遏。大吵一架后,他们终于分手了。六年后,他们各自事业有成,互相的深深爱意依然如故。又一次的相聚中,吉米小心翼翼的说:“我们要不要重新来过?”此时的法兰欣却退缩了。她没有走向彼此相约的那扇门,而是进入了另一方向的电梯中,当我们看到电梯门缓缓的关闭时,不禁有了一丝惋惜。

对待爱情、婚姻和分手,人们有不同的方式。以往常见的方式是,能过的下去就过,哪怕是凑合着过。过去的多数人都是这种态度。现在通常的做法则是,过不下去就离,离了就不再相见。看似绝情,也免去许多情感上的纠葛。而比较时髦的做法是,做不成夫妻也可以做朋友,分手之后仍然在外人面前维持着假惺惺的友谊,时不时还在一起吃个饭什么的。其实这种做法更虚伪更令人尴尬。

在影片中,吉米和法兰欣的分手和上面说的都不一样。这并非是编导故意的标新立异,而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吉米不习惯法兰欣事事都要按程序走,法兰欣更不习惯吉米凡事不管不顾。彼此的性格中都缺少了包容。由于彼此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最后的无奈分手。可谁能说他们之间没有真爱?直到婚后很久,他们才明白这种爱却不能取代全部的生活。他们的感情纠葛,无关性,无关事业。分手的目的是为了留住爱。我在想,或许这样的爱才是最纯粹最真诚的。纯粹到容不下一丝一毫的灰尘。也许这才是对情感的尊重。即便在分手之后,他们仍然深爱着对方。自知不能厮守,只能远远的相望。如同荷塘中香远益清的莲花绽放,“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犹如天际的那一抹绚丽的晚霞,你越朝它走去,它离你越远。他们只能在《纽约,纽约》的歌声中去寄托彼此的依恋。

人的一生中,事业也好,婚姻也好,输和赢,成功和跌倒,都算不了什么。泛起的波澜就是生活的常态,因为“地球依然转动,世界还是继续运转”。法兰欣的歌声就是对人生的最好诠释。

影片忠实的还原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场景,二战胜利人们狂欢,时代广场上挤满了兴奋的人群,仔细看去,还可以找到那张著名的海军士兵拥吻女子的照片的再现。舞台上,长号加上弱音器演奏着爵士乐和蓝调。台下是忘却了所有烦恼的红男绿女在摇摆。那天最动人的一幕是,吉米告别法兰欣后走到桥上,在寂静的黑暗中,他看到:在桥下一对青年男女在翩翩起舞,没有人声喧哗,没有音乐伴奏,一束冷光的照射下,他们在旋转跳跃,舞步是那样的轻盈,充满青春的活力。陶然享受忘情投入。(可能《爱乐之城》中那段绝妙的舞蹈就是在这里获得的灵感)。

本人对爵士乐不是很熟悉,虽然影片中展示了许多动人的爵士乐曲,我却始终不明白:乐曲和歌声是如何配合起来的,爵士乐的配器和节拍又是如何体现的?

德尼罗饰演的吉米渐入佳境,一招一式挥洒自如,特别是将吉米性格中的不拘一格的举止,对感情的渴望以及对音乐的强烈追求结合的很完美。不知道影片中的萨克斯是不是德尼罗亲自演奏的,如果是,那他真算是多才多艺了。女主角听说就是一位歌唱家,演唱还是很不错的,不过从电影演员的角度看,情感投入、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似乎还欠点火候。

本人评分:6.5。

 5 ) 到底意难平

  (刚跟某友邻讲到意难平,标题随便取的,凑和一下。)
  影片开头是二战结束后的退伍军人大派对,男主角jimmy把军装从窗口扔掉,换上一件夏威夷衬衫和宽大的裤子。他油嘴滑舌地混迹在战友和女人堆中,然后他看到了francine,死皮赖脸地凑过去搭话。闹了不少笑话费了不少周折,不过他总算成功了。我以为这是一出典型的纽约城市轻喜:you thought you just wanna get laid, but you found the love of your life instead.
  主角似乎换成joseph gordon-levitt和zooey deschanel也没有关系,jimmy贱兮兮的francine傻乎乎的,在乐队里一个吹萨克斯一个唱歌,谁也离不开谁。
  然后事情开始偏离预期。jimmy越来越专制和霸道,他似乎利用francine对他的依赖开始控制她——甚至求婚:大半夜里他非要看francine未完成的诗作,看了之后一言不发急匆匆地让她穿上衣服两人找到牧师公证结婚。francine有点委屈这不是她想要的求婚,但jimmy再一次发挥他不顾一切的疯狂francine终于答应。
  想到了什么?对,蓝色情人节。dean曾经也是个多么勇敢无畏的小伙子,在公车上对cindy死缠烂打,他们有过最甜蜜的时刻,但最后事情终于一手毁在dean的冲动和自私中。这不是爱不爱的问题,他们相爱,但他们一开始面前就有一道鸿沟,你可以忽略它存在,却必须面对你们跨不过去的事实。
  有个像jimmy或者dean的男朋友一开始似乎的确很幸福,因为他为了得到francine或cindy而不顾一切,但很快她们就发现,他会为了自己而跟你不顾一切。
  两部片子最大的共同点便是其中的无力感,观众明明知道事情已成定局却还在期待有所改变,可是没辙,编剧就要你看着他们一拍两散。
  francine怀孕了,要回纽约待产。原本对于任何夫妻(我猜)都应该算是好事但jimmy再次变得阴阳怪气,似乎表现出来的高兴非常勉强。因为他知道这意味着francine好一段时间不能表演。自然,没了francine的jimmy的乐团一团糟,完全没人感兴趣。
  在一次表演后francine躲在jimmy的车里在他上车时从后座蒙住他的眼睛要给他惊喜,却换来jimmy粗暴的“你他妈想杀了我”,francine忍不住哭起来说自己很害怕,jimmy无赖的一面再次暴露“我比你更害怕”。如果这是一个丈夫该对妻子说的话,那我无言以对。然后他们打起来,francine早产。
  孩子生下来jimmy却埋怨francine没有跟自己商量便给儿子取名为jimmy,既然这种事都可以引发jimmy的不满,观众到此时已经完全明白,不管再怎样努力,他们大势已去。jimmy离开了,甚至没有看自己的儿子一眼。
  然后他们分开了。
  然后几年后他们分别都获得了成功。
  然后francine在台上唱了那首jimmy作曲她填词的new york new york.他在台下看着。
  演出结束后jimmy去后台祝贺francine。噢上帝,他们还爱着彼此。
  jimmy出了剧院后打电话给francine要她出来吃饭,一如既往地霸道和专制,francine答应了。但她走到那个出口却到底停住了脚步。
  "Taking from me, there's still gonna be a summer, a winter, a spring and a fall."一个人的人生还会继续,两个人却只有毁灭,那还是分开的好。

  
  最后的空镜头和蓝色情人节最后那个烟花镜头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没调查过不知道BV的主创是否有受到NYNY的启发,但总体来说很像,只是NYNY有一个歌舞的花架子。BV更多地侧重于无奈的现实感,而NYNY更多地着重了情怀。

  
  

 6 ) 人气歌手的悲恋物语

        在长达160多分钟的影片中,我一点都不感到冗长,这时已经是凌晨时分了,吉米忧郁的色士风依然在耳边回响。我有些怀疑吉米在JAZZ乐坛是否真的有这个人,在那张录音室的排行榜上我分明看到吉米的曲子是No.1的,而伟大的Charlie Parker和伟大的Ella Fitzgerald只能屈居其后。按照评论轨的某些叙说,在这部影片之前至少已经有过1次的拍摄了,也许是2次。
        马丁.思科塞斯和罗伯特.德尼罗的配合真是珠联璧合,还有明奈丽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将三十年代大乐队时代为背景,把一个色士风手和一个绝世名伶的爱恨交缠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爵士、蓝调和百老汇的舞台剧已经那么深刻的隐入了米国人的骨髓中去了,不然决不可能在这种题材的爱情片中将音乐味体现得那么浓郁。
        按照日本的称呼,这是一部人气歌手的悲恋物语。大战结束时她坐在哪里,六年后功成名就的她重回纽约,他坐在当年她的位置,看着她,鼓着掌!

 短评

2个小时40分钟!!终于终于看完了<New York,New York>,呼....最后,也终于终于听到了等了一个晚上的那一首<New york,new york>,这种心情..真的..太难以明状了.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激动ing!说是Martin Scorsese导演,Robert De Niro主演,片子我没细致看,画面色彩很饱满,妆容和音乐都够浓重,歌舞稍嫌拖沓,不大气,最出彩的段落是两人争吵白热化,那种感情因为生活琐事而产生分歧的过程..怕ing

3分钟前
  • 大v
  • 还行

竟然也是一部女性电影,这要是说达米恩·沙泽勒没借鉴(不是致敬)《纽约纽约》我是真不信……《Audition》一整首和女主的成名曲调度都一样……更不要说人物走向、结局……影片开头开头都有像《我是古巴》的地方。如果说《爱乐之城》致敬了很多音乐电影,那之于马丁和《纽约纽约》来说,那沙泽勒基本可以算搞了一把搬运吧。然后,演混蛋,大概没人能比得过德尼罗了,我是真的佩服他怎么演出这股劲的……最后,丽莎·明奈利真是把石头姐碾压的渣都不剩,《爱乐之城》的爱情则更具现代性。

8分钟前
  • 海棠无香
  • 推荐

其实最后看着像致敬女主他爹的那段歌舞片还真不差,但是放在全片里看人物成长和剧情就变得蛮狗血,还不如说喜欢的genre不一样最终分手呢。德尼罗真的好帅,但是音乐人这个属性,好像是演技补不全的,尤其是对面的是个真歌手。桥段都好漂亮,可惜两位主角没那么来电。

9分钟前
  • \t^h/
  • 还行

看到三分之二了,才发觉女主角是Liza Minnelli,天生一副好嗓子啊!表演非常的舞台剧化,张力十足,只是不喜欢后面很长一段的Liza的电影部分,也不算是不喜欢,只是觉得很多余,像在凑时间一样。悲喜交加的一部好电影啊...一定要去找原声带来听!!!!!

13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推荐

等你沉迷于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之后,你会发现所有其他演员都不值一提

17分钟前
  • 涅槃
  • 推荐

被感动了。斯科塞斯的舞台毫无疑问是在皇后区的靡靡之音中,老马丁的调度在镜头间、舞厅里来回摇摆的就像称赞大苹果的脉脉率真耳语。当然相对地片子不能称之为整体,不动声色地叙事时痞气飞扬,自然凭借德尼罗显露出街头趣味,唱跳歌舞则特别精彩坦率,尤其从明奈利录制唱片推轨长镜的爆强单曲SOLO,到成名那段戏中戏,简直是鲍勃·福斯显灵,恰似这部遗憾爱情故事是对大乐队时代的一次浪漫、怀念、又心碎的颂扬,结尾像是明奈利唱的遗憾,他们没有成为彼此的一部分,也更像辛纳屈唱的预言,他们都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正如这部电影和《New York,New York》成为纽约的一部分。

21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推荐

马丁和伍迪对纽约的情感溢于言表,《纽约,纽约》定性为歌舞片,更多的原因是搭建的老式场景(致敬?),没有歌唱的剧情对白,确实有别于我们对《雨中曲》《红磨坊》等等新老歌舞电影的印象。马丁的缺失又唯美爱情观,在《纽约,纽约》和《纯真年代》甚有代表性,相爱和能否相依是两回事,《纽约,纽约》中,当丽莎在舞台剧中修改了自己和吉米的前尘往事,修改了《纽约,纽约》的歌词,就说明了即便牵挂,再续前缘也不是正确的选择。个人很疑惑,吉米的不羁的无赖形象,怎么会有女爱得人死心塌地?

25分钟前
  • christann
  • 推荐

这片给世界贡献了一个伟大的标题

30分钟前
  • lakeblur
  • 还行

毫无疑问是马丁最被低估的杰作。这部电影的所有元素都堪称完美,布景的搭设、爵士乐的演绎都极为考究。前半段,德尼罗用演技征服了丽莎·明奈利,但后半段丽莎用完美的歌技回应了德哥:你表演确实无可挑剔,但你却不会唱歌跳舞。

32分钟前
  • 我是古巴
  • 力荐

我要给爱乐之城改成三星了,果然在马丁斯科塞斯面前,只是雕虫小技。陷入德尼罗的演技不可自拔,简直快被他气死了。有一些很牛逼的镜头,比如最后一个镜子。没想到电影如此现实,细腻,沉痛。如何定义吉米呢,道德审判的话,他是渣男,但是又很真实。结尾妙极了

36分钟前
  • EE
  • 推荐

折服于罗伯特德尼罗非凡的个人魅力,他在片中的每一个小动作、无赖似的调笑都透出一种流线型的自然,仿佛他想顺手拈来的一切,都是于他的存在而纷至沓来。若让一个男人疯狂,给他一个技高一筹的妻子;欲让一个女人痛苦,给她一个冷落自己的丈夫。请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相爱。

40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也算是《愤怒的公牛》姐妹篇吧,相同故事的不同变奏,而且《爱乐之城》应该是在这里偷师改编的小清新版吧,只不过3年后“公牛”太过耀眼,遮盖了这部电影的些许光芒,不过从时代性上说,本部二战后女性地位发展,男权受到挑战的描绘也胜过了“公牛”。

42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马丁这部平庸之作,两半小时毫无节奏感,传记式的素材他真不拿手。马丁烂片还有纽约黑帮和无间风云

46分钟前
  • 徐嘻
  • 较差

老马拍片一点都不实在,拍什么都像夜总会~丽莎·明奈利的跳舞动作都让我想起SNL某集克里斯汀·韦格的模仿秀

49分钟前
  • 张小强
  • 还行

Everything about this movie is just fantastic!

50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萨克斯风手爱上夜总会小歌手,一见钟情决定合作路演但诸多不和只能大吵伤心莫名分手。多年后歌手成了大明星,乐手也有了自己的小酒馆,两人在功成名就后的派对相视一笑,眼神里有生活的苦涩--不是La La Land。哎,两个人并不来电,德尼罗的角色还异常暴躁烦破表。只能听Liza唱歌了

55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吉米和弗朗辛不可妥协、相互“藐视”的仕途断送了经典文本必然和解的信仰,但《纽约,纽约》可以不需要这样快乐的结局,嫉妒、争吵、斗殴,分手照样也有爱的闪光(再次反证了我对《婚姻故事》厌之入骨)。这样,影片本身对于传统好莱坞歌舞片的颠覆就传达出老马“改良主义”的野心,没有任何一个干净的解决,没有《一个明星的诞生(1954)》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结构与制衡,而最后一组放手离开的镜头又将浪漫的神话彻底逐出,但仍然感动。

58分钟前
  • ZzzBeatris
  • 推荐

要是先看了这部 拉拉链大概只能给两星了 老马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德尼罗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Liza Minnelli太可爱了嗓音也非常牛逼就是对嘴型略面瘫 德尼罗也是帅得发癫 从未想过New York New York这首歌也可以是伤感的 新家第一部电影 是个好开头

59分钟前
  • 抖啊抖
  • 推荐

纽约,纽约,道尽马丁对这座永恒之城的无限爱意。歌舞并非述说类型,富丽怀旧的布景用色为从事音乐的主人公生成丝滑反类型舞台,璀璨表演和现实人生互为阐释的绝妙调度以元电影模糊幻梦与真实,演绎与往事虚实边界的手法将好莱坞与百老汇式的浪漫神话逆反到底,借Liza Minnelli的歌喉向星光灿烂的旧日传统致意。童话叙事里,完美结局专属明星,离别的恋人必须匹配倒流原点或重新开始的环形路线,但我们不是电影中的人物,故事至此分为歧路,两处对称镜像从热恋企盼到沉默重逢恍如隔世。我不会称它为女性电影,导演用垂怜姿态让渡女性造梦的权利,但弧光在降格俯就与女神仰视的骤然转变间锐利失真。De Niro塑造极端男性形象,暴力边缘的躁动无时无刻不触犯周身方寸,伤害尺幅对亲密关系中的爱人尤甚,于是她转身离去,世界照常运转。

1小时前
  • 嵇澹
  • 力荐

斯科塞斯宛如多南附体一般,创造了一部只关于韵律与节奏的实验影片,人物与故事都被卷入即兴爵士般无尽的狂躁演出中,不论是长达20分钟的开场派对,还是属于丽莎·明奈利的惊天长镜头,都是只是属于节拍与大小调的魔力绵延。

1小时前
  • TW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