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与旧电钢

记录片大陆2013

主演:张宜苏,张鹏程

导演:邵攀

 剧照

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2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3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4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5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6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3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4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5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6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7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8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9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8

详细剧情

  主人公A,热爱音乐从工厂辞职,学习创作,他目前已有一百多首原创歌曲,他曾在北京地道卖唱,后因食不裹腹回到家乡徐州,靠路边演出谋生。  主人公B,生于台湾,15岁随父家徐州,不久,父亲死去,孤独中,他自学了钢琴,音乐创作,MIDI音乐制作,他门徒众多,其中已有偶像明星。可他 依然住在廉租房中,依然靠倒卖电子垃圾为生,依然免费教育着热爱音乐的人。  他们命运多舛,平凡,伟大,穿着破旧的衣服,唱着最动听的歌!

 长篇影评

 1 ) 二十郎当岁了,还要迷茫吗

此文作为《bike与旧电钢》的观后感,以及,一些笑点梳理。
         这部电影讲了两个特立独行的人,张鹏程和张宜苏。两个过得像乞丐,行为像疯子,而他们本可以不这样生活。
第一个戳到我的,相信也是戳到绝大多数人的,是他们两所表现出的才华,与其生活引起的反差,他们明明可以过更好的生活,为什么不呢?但这又让我疑惑,世界上疯子乞丐千千万,而我们会关注他们,是因为他们有才华。你仍然需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变得有价值,才会让你与众不同。疯子没什么与众不同?白领也没什么与众不同?老板公务员教授都没什么与众不同?艺术家也没什么与众不同。但艺术家过着乞丐的生活,就与众不同了。为什么要与众不同呢?为了什么而做什么,仍然让人觉得犹豫。
第二个,是关于命运。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大多数人屈服于社会屈服于自然屈服于命运。命运这个敌人太强大,强大到我们不知如何对抗他?比如我,现在离开大学本专业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过着贫穷的日子,有时候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我答要过的有意义。拼搏,不一样是有意义的。而不一样,就是不服从社会强迫自己要做的事,不和那些屈服的人一样遵循社会给你定下的规则去生活,金钱、伴侣、物质等等。而社会规则的背后,是命运,看不见摸不着的命运,让人憎恨的命运。然而哲学上有句话讲,“服从上帝的,上帝领着走。对抗上帝的,上帝拖着走”。到最后,到了所谓不再愤青的年龄,到了所谓该成熟的年龄,到了筋疲力尽斗志丧失的年龄,我们是不是该放弃对抗,笑笑当年愚蠢的自己,去过大家一样的生活,唱一曲《平凡之路》,说着平凡是真。几年后,我会不会这样。就像青春期的孩子不会永远叛逆,因为当你比你的父母强的时候,父母管不了你的时候,你叛逆给谁看?当找不到对手时,你骂街给谁看?或许,仍然缺乏一个强大的内心和认知来坚持自我。娶妻生子,挣钱养家,绝不放弃自己的事业,然后死去,这应该是最可能的道路。张宜苏的境界,不理解也达不到了吧。
第三,张宜苏特立独行的生活。他邋遢,不洗澡,穿着破旧衣服,屋子里堆满电子垃圾,直接在屋里铺着报纸拉屎。然而他会去云龙湖洗澡,洗完澡,将裤衩披在肩头,衬衣挡着下体,然后就这样光着屁股走回家。当下雨的时候,行人纷纷避雨的时候,他会到街上露天洗澡,乌云飘走了,他就追着乌云洗澡。这样的特立独行,让我们做不到之余深深的震撼和羡慕。
第四,是张宜苏和朱莉的爱情。他们的爱情,让我想到《冒死记录》里的李胜利和雨巧,两个命运悲惨的乞丐的相知。孤独的灵魂渴望爱情。张宜苏和朱莉,一个没有母亲,父亲在高中时去世,一个由残疾的养父抚养长大,生父母不管她,养父又会虐待她。张宜苏收留了朱莉。朱莉在张宜苏的家里洗澡,张宜苏不小心看到,就入迷了,偷偷地看着异性美丽的胴体,他产生冲动。朱莉洗完澡,张宜苏说想和朱莉做爱,朱莉说刚刚认识不合适,张宜苏觉得有道理就没有继续(张宜苏对待性很坦诚很自然,有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甚至更自然)。而有时,张宜苏弹着琴,朱莉会从后边抱住她,静静地听他弹琴。那一瞬间,张宜苏觉得是自己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这也是我最羡慕的瞬间,相知的相爱,有多少幸运的人儿能获得呢?后来,张宜苏离开一段时间,朱莉做了商人的小三,张宜苏也有过别的女人(炮友),但两人仍然常常往来。直到,商人的原配骂了朱莉,或许还有其他原因,朱莉跳楼自杀了。由此可见,朱莉也是个倔强而真挚的人。朱莉的生父母不愿意接受朱莉的遗体,于是朱莉的养父找到了张宜苏。张宜苏带着借来的钱,和朱莉的养父火化了朱莉。坐在轮椅上的朱莉养父,在医院,拿出一把剪刀自杀,幸而张宜苏制止了他。张宜苏开始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的这么痛苦?朱莉,朱莉的养父,还有自己。张宜苏说,他一定要为自己和朱莉写一个音乐剧,他觉得这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事。
我没有勇气做他们那样的人。因为父母以及一切自己关切的人,以及其他的社会羁绊。并且,我仍然需要在自己的坚持与社会间取得平衡,坚持自己喜欢的事,但得做出成就,养活自己,娶妻生子。这个纪录片,于我而言,除了敬佩之外,最大的意义,就是提供素材了,小说的影视的等等。自己做不到的,不是常常寄托在虚构的人物中吗?
另外就是笑点梳理了。主要是张鹏程,这的确是个搞笑的人物,可以作为搞笑人物原型。比如张鹏程在拍电影那里,意外地和另外一位演员做出亲吻的动作。应该表现被惊吓(鬼片)时,他却发笑,面对导演的质问,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谁也吓不到我”,还给导演建议“要不然让其他人表现被吓到,我没被吓到,我这个人物怎么能被这点东西吓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另外他删除AV还搞个仪式,配上大气的音乐,有献花又膜拜,真是无厘头。偶尔还口出警句“装逼者,人民群众必揍之”,他是生活中的演员。
此外,看这部电影,我再次深深地觉得,现实比故事更具有戏剧性。我们编故事拍电影,创造另一个世界,然而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你不知道的另一个世界,这里有着更离奇更戏剧化的故事,以及更有特点的人物。

 2 ) 世界镜头与冷酷仙境

噫嘻。

————《诗经》

张宜苏,江苏徐州人,出生在台湾南部,具体哪里,他也不清楚。

他很早就没了母亲。

父亲是一名空军少校,征兵来到了台湾,退役之后酗酒、赌博,心情不好就暴打少年张宜苏一顿,一巴掌能把他从门口扇到窗前,皮带打断了好几根。

慢慢长大,父亲把张宜苏寄放在各种场合,有寺庙,有基督教会,有孤儿院……

张宜苏觉得自己是太空漂泊的一颗量子,也许还被装在一个透明的容器里,在黑暗无边的尽头,若隐若现。最终,奄奄一息,或微光依旧,被宇宙超人拯救。

成年后的张宜苏,最崇拜的人是阿姆斯特朗。一个话不多,却在另外一个星球上行走过的美国人,一个伴随着伟大的仪式感,宣布人类迈出了“一大步”的地球人。

从小看着这样镜头长大的张宜苏,心中不乏有一个“英雄梦”。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有一天,张宜苏站在世界的尽头,登高而望,层层叠叠的白云从头顶飘过,他内心激荡不已,渺沧海之一粟。

从此,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从古至今,无数的哲人与作家曾诠释过“活着”,不管是月亮与六便士般的选择,还是冷酷仙境里漫长的时间中,惯性式地生存。

活着对世人来说,仍是个谜题。

有一个走穴歌手,是张宜苏的朋友。他是如此诠释“活着”:有人靠馒头与命运抗争,有人靠唱歌与命运抗争,有人靠死亡与命运抗争,有人靠活着与命运抗争。

在他眼里,活着似乎是一种抗争。他把自己唱一次哭一次的歌,以3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其他歌手。

无奈与唏嘘可能是抗争中难以避免的劲敌。

而在历史的舞台上,是否存在一个机会,能够让心灵依靠“活着”,来与人类的谬误做抗争?

张宜苏可能是这样的人。但他不是有意识地“抗争”,他从不怀疑生命的美好,他没有“抗争”,他也没有“顺从”,他只是“真诚地活着”,纯粹地活着,相对自由地活着。

当一个人追着乌云,全身赤裸地在雨天洗澡时,他是自由的。自由的形式已经浮现在眼前,人间早已成了他“寻欢作乐”的天堂啊。

天堂里,快乐不再是世俗的感官享乐,快乐是理智,安宁,恬静与超然。

如果世界有英雄,张宜苏的英雄主义早早藏在了基因里。无论天体如何演化与分解,无论物质如何起源与灭绝,英雄常在,侠也常在。

真正的好世界应该保留对于真诚活着的人足够的宽容。尽管这种真诚的方式,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春季,周成王祈祷时,发出如此感慨:“噫嘻”,言下之意,“我已经向上天祈祷,得到了准许”,于是,率领农夫,播种百谷杂粮,撒向大地。

秋季,宇宙也许会多一片灿烂的丰收图景。刚好写进关于张宜苏的故事里。

 3 ) 何须随波逐流?人应该开心地活着

       第一次看片子,情绪几乎是一路高亢,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如此调动一拨人的情绪,让笑声贯穿全场。紧接着第二天又看了沈洁导演的新作《我为故乡的死寂举行一个良辰吉日》,却又一下子把我的情绪拉到了谷底,这部极具个人色彩的独立纪录片以晦暗的影调揭露着现实的荒谬、理想故乡的远去,它浓烈张狂撕扯的情绪直勾勾地击打着我脆弱的内心,它发出扣问,将故乡的“死寂”赤裸地剥开给你看,直教人不忍直视、不愿听闻!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真正正的存在,我们所回避的正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即便一切都显得如此荒谬惨淡。
       正是这部片子刺激我重新审视《bike》,再次看《bike》,似乎笑声变得微弱而收敛,隐忍的笑声背后饱含的苦涩溢于我心,我觉得我不能再单纯地笑了。我一遍遍梳理着故事情节,感受着片中人物曲折别致的人生,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于是重新收获了某种力量。
       第二次看完全片,脑子里冒出这么几个字:何须随波逐流?
       人潮中,我们本是逐浪之花,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在世俗的公共价值指引下生活,却依然有那么个别的人能保有自己的那份独特,散发出迥异于常人的人格魅力。
       片子以交叉的叙事时空呈现了两位主人公的生命轨迹和生活状貌。为了展现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创作者更是不遗余力地采访了跟两位主人公关联交集的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而跨越时空的影像交集汇合,更建立起今与昔的连结,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命运的时空更迭辗转。
        一开始,片子的镜头跟随着张鹏程,随他穿过街头走上婚庆主持和“百变咖秀”的民俗舞台,他直率地跟同车的姑娘们打趣说荤笑话。他说,“生活非常的枯燥,相当枯燥,异常枯燥,枯燥得要死”,而即便如此,他选择假装欢笑,他说装着装着就真的开心快乐了。似乎这就是他的人生哲学,人生大多数时候的确是乏味和充满苦难的,但我们都不得不面对和承受,于是张鹏程选择了欢笑,即便这欢笑一开始是假装的,但终有一天都会成真。所以不难理解,张鹏程在删除a片的时候都能把这一行为给诗化和仪式化。如此这样的小人物,你不难从他身上受到启发和鼓舞。
       片子给张宜苏的第一个镜头正是90年代宜苏自拍的一段视频,他举着相机去参加侄女张庆的婚礼,其间他就像个自导自演的主持人,模样天真质朴,流露出一种毫无雕琢的自然情怀。他万没有想到,15年前他自拍的影像竟然会出现在今天为他而拍摄的纪录片中,而正如导演将片子的编剧视为造物主一样,这一切就像是冥冥中的天意,有谁能说的清道的明呢?而这一切又无不因主人公张宜苏本人的别趣,他出色的音乐才华,超凡的创作理念,无私的情怀……尽管他的住所逼仄狭小,他本人不修边幅,他的生活环境用“恶劣”一词描述都毫不夸张。
       两个主人公相继出现,似乎没有关联。张程鹏的叙述将两个主人公连结起来,“那一年我认识了老张,我就像是幸运的阿里巴巴,老张的出现为我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门。”而从影片后来的发展我们得知两人的相识竟也是戏剧化的。而连结他们的是对音乐的由衷喜爱。张宜苏在父亲去世后意外与音乐相交,并成为那个年代最早玩MIDI的音乐人。他对音乐的非凡领悟和出色的技艺深得张鹏程的崇拜,于是年轻的张鹏程成为张宜苏的学生。
       张鹏程说,“他(张宜苏)净干些匪夷所思的事,免费教你弹琴、键盘。”这就是张宜苏的原则,他从不收取任何学费,他说音乐是属于全人类的,应该免费共享。 他的学生吴品醇说,在他身上,
我更震撼的不仅仅是音乐,音乐只是表现手段,一个出口。
       在张宜苏窄小破旧的屋子里,在他的旧电钢上,他创作了最美妙的音乐。
       “当你未来面向无穷……让爱指引你未来的方向……”——张宜苏的原创音乐剧《心缘梦想》片段。
       “那一天,空气阳光里还是那么简单,你让我看到另一个世界,阳光照在旧貌新颜之上……哦,我要显得安详,给你希望……”“……无论你转化成什么形式,你要做你该做的事……”——张宜苏原创音乐剧《吃喝拉撒睡之余》片段。
       张宜苏鼓励张鹏程自己创作,送给他一个“烂笔记本”,张鹏程说这本子至今都还留着。学生时代就喜欢表现和唱歌的张鹏程为了练一副好嗓子不喝酒不吃辣,在老张的鼓励下,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写三首歌。那时候,他总是抱着吉他骑着自行车穿过徐州的街头,而这一路他也没忘了练习弹拨。于是他创作了自己的歌曲《自行车》。张鹏程非常感性,看见卖馒头的人生活不易,就给他们写出歌来,他唱道:“……所有的人都要和命运斗争,无论他们依靠的是什么……”
       徐誉滕为张鹏程录歌——他的原创歌曲《美梦成真》,张鹏程在录音室里一唱就哭。徐说,人们说哪个歌手录歌时都唱哭了,千万别信,这都是做宣传,但张鹏程却是一哭再哭。只有真正投入情感的人才会这样感动自己罢。后来,马来西亚歌手罗宾相中了张鹏程的这首歌。镜头中,张鹏程坐在海边深情地弹唱:“……那究竟是个什么养的人,难道比我更对你情深……”
       为了音乐梦想,张鹏程也曾在北京漂泊一年,而今他闭上双眼回忆起那段往昔,他说:“在那一年的冬天,在我生日的那一天,我抛弃了自己的理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此刻他哽咽着仰躺在房间里。今天他依然会走进ktv给老板推荐自己的歌曲,他对老板说我们都是70后,你或许懂得我……后来他还去剧组拍电影,导演说你该做出惊愕恐惧的表情,埋怨他怎么笑了,他说他真没被吓到。观众笑了,他就这么本真,爱表现却不装。
       吴品醇说,张老师很多的音乐灵感都来自女人、爱情、性,在张老师眼里这一切都是极其自然的。而义妹朱莉对于张宜苏而言就是个极其命中注定般的存在。多年以后,朱莉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张宜苏说,“我曾经这样的幸福过,值了”。于是生命中的一切苦难从此在他都举重若轻。义妹生世坎坷,这让张宜苏一度觉得他们多么地相像,他回忆起曾经在一起的时光,当他弹着琴,义妹轻搂他的肩膀,依偎着聆听他的音乐,这一切都幻化成生命中最幸福美好的旋律。
       他唱:“又一个氢元子分离,支撑着你完美地呼吸……曾经我们俩就这样依偎在一起……”“……如果你相信物质不灭地定律,那就有完美的几率,又让我遇见你。”——张宜苏原创音乐剧《吃喝拉撒睡之余》片段。他将所有的情感都写进了他的音乐里。
       他对学生从不苛责,他总是鼓励。他告诉他的学生不要把他的话当作真理,要相信自己。于是徐誉滕在他的演唱会上唱出自己的原创歌曲《一封信》:“你要选择你自己认为对的道路……”每一个人,他们都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道路,这便是自由。在老张那里,音乐是最自然的情感表达,它只是工具,不必刻意,更无须神话,运用它去表达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你会关心一个不收学费的老师怎么生存,是的,张宜苏还是个技术控。学生时代就喜欢科学的张宜苏,而今更是对“电子垃圾”深有研究,吃饭就靠组装“电子垃圾”的本事,教音乐却是从不收学费的。他说,Armstong始终是他心目中的大英雄,他说他们不扯淡。
       义妹的死带给张宜苏极大的触动,从那时起,只要有余力,他就会去帮助别人抚平心灵的创伤。他说,本来一切可以不这样(义妹可以不死),人应该开心地活着。
       他告诉他的学生——邻居家的小女孩,你心情不太开心的时候,你就多弹,就愉快了。他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候,就像个十足的大孩子,他们丝毫不怯他,那样自然、开心。
       学生泽丰说,从张老师那儿学到最多的就是做人,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要浪费时间。他喜欢做烧不熟煮不烂的人,我也学他,觉得很开心。谈到张老师追着云彩洗澡的事儿,每个人都笑了。“从他身上我感到了真真正正的快乐”。
        他的学生徐誉滕说,如果将来张老师没有小孩,我们给他养老送终。如果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位老师,该感到无比的幸运吧!
        片子的最后,张宜苏说,“如果我这一生要做什么,就是把我和朱莉的感觉制(用音乐剧的形式)出来,这就是意义。”他说朱莉就是他的珍妮(他的音乐剧中的主人公),这也让我想起阿甘的珍妮,都是多么珍贵而美好的存在!
        再次看完片子,我会心的笑了。

 4 ) 專訪 | 邵攀:想到曾做過這樣一部片子,感覺挺幸福的

四年前遇到《自行車與舊電鋼》是段美妙而神奇的觀影經歷,片中兩個看似很普通的小人物,其身上的故事卻每每令人驚歎和感動。映后交流時,導演邵攀還打了一套太極拳,功底扎實,有板有眼,和他的電影作品還有俊朗飄逸的外表相映成趣。聲色場所近日電話採訪了邵攀導演,分享了很多電影創作經歷。

(以下為採訪全文,很長但不涉及劇情,請放心收看。)

飛了:邵攀導演你好,你的紀錄片《自行車與舊電鋼》馬上就要在全國很多城市公映了,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是通過這部紀錄片認識你的,可以介紹一下你在此之前的電影經歷么?

邵攀:您好,馬老師。是這樣的,之前是沒有什麼電影的經歷,當時給一些電影幫過忙,在這之前我都沒拍過什麼正兒八經的電影,這部是我的處女作,也是紀錄片的處女作。曾經也拍過一些短片,但都是不成熟的作品,甚至都不能稱之為作品了,就是短片。這個(指《自行車與舊電鋼》)是認真花了三年時間完成的一個作品吧。

飛了:是因為一個什麼樣的契機你接觸到這個題材或者認識了影片中這兩位主人公?

邵攀:拍這個影片是因為有兩個契機湊到一起了。

第一個契機就是我很早就想拍片,但是之前都是手裡沒有設備,要租用攝影機的費用又太高,正好到2010年的時候我們買了一台(佳能)5D2,想往外出租,也想著拍點東西。

第二個原因又恰好張鵬程是我身邊一個非常特別的朋友。總是有一些關於他的話題在耳邊響起,總是有朋友在不停地提起他,我覺得這個朋友應該是很獨特的人。如果我們都故去了,大家誰又知道有這樣的人存在過呢?所以當時想,不應該讓他湮沒在人類歷史上,想記錄他,出於這個想法就拍了。

所以手裡有了機器,身邊又有這樣的朋友,就在2011年春節前夕回到徐州去跟拍他。現在影片里出現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當時我拍攝他的第一個鏡頭。

那麼拍攝張鵬程到了第二天,就遇到了張宜蘇。在這之前也是神交,聽人不斷地談起他,但還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也想象不出他是什麼樣的人。反正我個人想象力也比較貧乏,我覺得和多數人一樣,一般人沒見過他,是沒法想象的。所以見到張宜蘇以後,他這樣一個人,又那麼謙和的狀態,那麼低調,一群人在那裡嘰嘰喳喳,他也不說話。那個房間很亂,又臟,又臭,關鍵大冬天的過春節那個時候是徐州最冷的時候,“穿堂風”還刮著——非常大的“穿堂風”,說實在的那屋裡比外面還冷。

我是充滿了好奇,但讓好奇心爆棚的時候就是他的手觸到鍵盤的時候。那一刻我就在想,天吶, 這人都經歷過什麼呀! 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美好的音樂,就在琴鍵上流淌出來,發生過什麼呢?當時就止不住一下子就好奇了。

在接下來採訪一些關於他和張鵬程這樣的問題、相識、評價,那麼話題自然就會轉到他的音樂上。結果這一拍,我覺得不過癮,因為我想知道的太多了,那麼對於這兩個人的拍攝就伴隨著這樣強烈的好奇心開始了。

一是好奇心,二是想拍張鵬程。從這開始,對,動機非常非常簡單,就是因為我很好奇。

《自行車與舊電鋼》劇照

飛了:無論是紀錄片還是劇情片,如果能夠打動感染到觀眾,我個人覺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一定是因為導演非常喜歡和熱愛自己拍攝和塑造的人物,你剛才說一開始只想拍張鵬程,後來因為張鵬程結識了張宜蘇,除了他倆引起了你足夠的好奇心之外,隨著你不斷去拍攝,甚至這個影片已經完成很久了,然後一直到現在,張宜蘇和張鵬程有哪兒些地方特別地吸引到你,讓你產生完成這個創作的衝動呢?

邵攀:我覺得我談(創作)衝動有點膚淺,不一定能配得上談這個問題。我當時拍的時候就覺得我的使命其中就有完成這個片子,我覺得都不到談論創作衝動的問題。我就覺得當時他們讓我有強烈的好奇心,當然也有創作衝動,但這麼說有點太理性了,當時我是特別感性地在創作這個課題。我當時覺得我可能活不了太長時間,甚至我都有可能都拍不完,因為當時有一些個人的狀況。所以我就想呢,無論如何都要把它完成。所以當時有這種強烈的衝動驅使,完全沒有理性去談這個問題。當時每天只要是拍,就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和對他們的探索,如何構思讓它成為一個長片的這樣一個結構。其實每天回家都會把拍完的素材完整地看一遍,有時候我和家人在一起像看連續劇一樣在看他們這幾天都發生了什麼。

然後,剩下的時間我就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想:我又沒做過這東西(紀錄片),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怎麼才是對的,如何才能建立起一個標準,如何去判斷我做的對不對、我做的行不行?每一天都面對這樣的問題,所以當時長時間焦灼于這些類似的問題,都是出於本能。包括最後在處理剪輯線,我選擇自己感受最強烈的這種方式。

後來我又思考,隨著不斷地學習,就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我思考這些問題的本質在哪呢?其實就是,我們的眼睛在觀察世界的同時,它就像是一台攝影機,我們認識很多人的順序,其實就應該是這個作品它本來應該有的順序。所以我保留了很多我本人對他們探索的順序。按照這個方式他們震撼到了我,那麼我相信,和我有著同樣頻譜思維的觀眾也會被震撼到。所以依循我本能的驅使我就這樣去創作了,我是處在強烈的感動當中,一直到今天為止,依然如此。前兩天我們剛和張鵬程張宜蘇吃飯,面對他們的時候,我就有這種感動,而且去張老師家又聽他彈琴,我也彈琴,我們一起聊音樂,他在很多方面也在指導我。我覺得每次見面的時候信息交互特別特別的大,而且他對我的幫助也很多,就是一種感動,很強烈地感動到了我,我相信也一定會感動到一部分觀眾。肯定是一小部分人,老實說,能看到這個片子的一定是很少的那一部分人。

在拍攝的時候,我聽張宜蘇在唱那個約翰列儂的《woman》的時候,我都被感動得幾乎哭著拍下來的。攝影機在抖動,我當時在想,我恨我自己控制攝影機的能力不行。但轉念又一想,攝影機也是逃不掉情緒的。所以說,它(影片)就是這樣誕生了,現在想一想呢沒有什麼遺憾,但是夜裡有些時候突然醒來,想到自己曾做過這樣一部片子,感覺還是挺幸福的。

《自行車與舊電鋼》劇照

飛了:有很驕傲的成分在裡面吧?(邵攀:不敢說驕傲。)確實很好,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我就是完完全全地很享受。對我來說,已經差不多過去四年了,但我還是能很清晰地想起老張和小張他倆,不是某一場戲某一個情節,而就是他倆那種自由自在、無所顧忌的那種狀態,挺迷人的,是特別特別的能夠打動人,尤其是張宜蘇,像是一個神仙一般的人物。

邵攀:是的。

飛了:剛才你說到,在拍攝過程中,你甚至都懷疑自己都不太可能把影片完成,是怎麼回事?我聽說你在拍攝過程中得了一種病,但最終還是堅持拍下來了。

邵攀:是這樣,實際上在之前就得了(這種病),不過我覺得不說也罷,因為什麼呢?以前很少提到這個話題,因為之前我提過一次,有一個採訪的記者是個不錯的哥們,我對採訪也沒什麼戒備心,畢竟不是天天接受採訪的人,然後什麼都聊了,然後哥們就把這些都報道出來了。關鍵是我看到有人說我販賣苦難,哎呀,這真不是我的本意。我本人在任何一個場合,當大家問我,你的片子遇到最大的難處是什麼,我都說沒有什麼難處。影片都已經完成了,就證明我已經都克服了。既然我都能克服,它還能算什麼苦難呢?我很少提及這個問題,我都是很樂觀地去看待這些問題,因為我是一個練武的人,也學過一點文化,雖然學得不那麼好,但情緒是對的,所以這個問題並不是我的本意,不聊也罷。其實也沒什麼困難,身體的問題也都能克服。

《自行車與舊電鋼》劇照

飛了:《自行車與舊電鋼》成片很早了,當時也獲得很很多影展和獎項的肯定,這幾年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是什麼原因促使你又重新做出來放到大銀幕來公映呢?

邵攀:原因比較多。

第一個就是不斷地有人問我在哪兒可以看到這個片子,問第一次的時候我可以說也許在哪在哪可以看,會時不時有放映。當問到百十來次之後我就想,一個片子拍出來以後不能放映不能讓更多人看到,這是個遺憾。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想辦法解決了。

後來我就想能不能在一些網站上登出,我曾想把影片免費掛在網上公開,結果就發現一個問題,由於某種原因,(影片)竟然無法發佈出去。當時感覺有些困惑:怎麼拍的片子就此與世隔絕啦,這部片子也沒說什麼,而且對這個世界還是善意的,也沒批評任何人,沒有任何中傷別人的行為,我們對自己也不是特別苛刻 。所以我也不想作品就這麼被擱置了,還是要找到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那麼還是要讓它(影片)通過審查。

這個問題如果長時間地處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對這個片子,對未來的創作都會受到影響。既然電影審查被寫入法律里,儘管法律可能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為了《自行車與舊電鋼》,為了《安靜的人》,我還有很多片子要拍呢,為了我將來不至於沒片子做了,所以我想要徹底地解決一下這個問題,這大概是根本的原因吧。

《自行車與舊電鋼》劇照

飛了:剛才你提到了《安靜的人》,那這個項目很早前就聽說你在著手做了,現在進展到一個什麼程度了?

邵攀:《安靜的人》我們就是在做分鏡,“溫故而知新”,以前看過的場景和分鏡,我們現在再重新過一遍,拍一些視頻,拍一些照片。資金到了一部分,還差一部分,幾百萬的投入,其實是特別低的預算了,對於一個當代武俠片來說。我們爭取很快能籌措到這筆資金,盡快開拍。現在要把前期的功課都做足了,練好身體,把分鏡和我們想寫的故事做到最滿意,現在基本處於這樣一個狀態。

飛了:你剛才說的當代武俠片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怎麼理解?比如姜文最近的《邪不壓正》算么?

邵攀:當代更貼近今天。(飛了:姜文那個屬於民國。)對,本來我以為他那個叫新武俠,但是后來我看到有很多古裝的扮相,都在說那個是新武俠的時候呢,我覺得也不對。仔細衡量一下,我覺得我這個應該是當代武俠片。

當代就是發生在當下,就是眼前十幾年的時間里。有人會奇怪,當代怎麼能和武俠聯繫到一起,江湖都不見了,怎麼會有大俠呢。還有人說武林已經沒有了,只能說:很多人不在其中,難窺全豹。當代武俠片就是在今天的法律制度下,公安機關在偵探破案手段上已經相當豐富了,在這種狹窄的生存空間里,有什麼樣的武俠依然可以生存在其中,我要探討的就是這個。

飛了:還是很期待你的當代武俠片。我們回到《自行車與舊電鋼》,這次有些路演場我看到你和張宜蘇張鵬程都參加,想問一下他倆現在的狀況如何?

邵攀:他們現在和過去唯一的不同,就是頭髮白了一大半,鬍子也白了,其它沒什麼變化。前兩天我們一起吃飯,張鵬程還說呢,過幾天他出關,就可以用兩種方法唱維塔斯了。

飛了:還有打算繼續拍攝他們么?

邵攀:我還會繼續拍攝他們的。

飛了:那預祝你從這個週末開始的路演一切順利,同時期待下週日28號你和深圳觀眾的現場交流。

邵攀;謝謝,我也同樣期待。

2018.10.19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聲色場所“

——F I N——

 5 ) 噫嘻~,你看那里有个怪人眼中怪人

作者:草威

很多人听说有个词叫“祛魅”就疯狂地迷恋上了,遇见什么事都得把它捎上,用它来解释各种被厌倦的事情,导致这个词现在一点魅也没有了。

也确实,我们的生活里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谁特别崇高,那些都是要被破译、被打倒的,我们喜欢的论调是,大家都是普通人,谁也别装。

在消费主义时代,祛魅是很常见的事情。

你想想当年的犀利哥,他正浪迹街头,被非常偶然地定格成一瞬间,从此成了各路目光的焦点,迅速建立起一个虚构的传奇,好像从他身上分裂出了另一个与他无关的人,供人消遣。

当年走红的犀利哥

等到有一天,大家觉得腻了,真相、还原就如约而至,人们挥挥手散场,寻找下一位神秘嘉宾。我们一同铸造一个幻觉,再让这个幻觉成为笑话,填补我们毫无新意的生活。

有时候我追看热点事件,会陷入狂躁的情绪,因为我获得不了任何精神上的愉悦,我们在比谁更low、谁更无聊的竞技中享受着5秒钟以内的快感和优越感,我顶多从一堆让人糟心的事儿里挖掘出一些乐子,所以常常越热闹就越挫败。

在我英雄主义的梦中,我始终天真地认为,一定存在一种英雄一样的人,他没有什么所谓真相,他呈现的就是他自己。他不被社会习俗、文化潮流所塑造,他轻而易举地就能选择一种勇敢且自恰的生活,并实现它。我盼望着出现这样的人,给我这样又不甘又不敢的人一点光亮。

《自行车与旧电钢》就是这样一部能给幽暗的心底透亮的纪录片。

导演拍摄了两个人,都姓张,都是徐州当地的知名音乐人,一个是各界公认的怪人,另一个是怪人眼中的怪人。

他们都挑战了正常人的生活观念,都被称作“烧不熟煮不烂”的人,只不过那个怪人眼中的怪人让我尤为震撼,以至于我觉得有些匪夷所思,我想说说他。

这个人叫张宜苏。一个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男人。

他的徒弟徐誉滕(歌手,音乐制作人,为任贤齐、黄品源等创作过多首歌曲)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料到他会不修边幅,但没想到他直接来了个衣衫褴褛,脚上的布鞋破了几个大洞。

日后,徐誉滕问起来的时候,他说,破洞好啊,我有脚气,要透透气。

卫生问题是张宜苏被人记住的第一个问题。

他的家里窗户烧没了,电脑上都是痰渍,沙发被褥也油迹斑斑,到处都是堆积的灰尘。很多他的学生都表示初次去他家都很局促,根本不知道能坐在哪里。

学生只能坐在抽屉上

还有更夸张的(此段作为选读,清新者跳过),张宜苏如果去他的好朋友家里做客,总是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在某个地方留下他的神秘礼物——他拉的屎。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诚意的礼物,能给收到的人带来好运。有一次被朋友看见遭到拒绝,他把“礼物”带走,跑到商场,做了个包装,又放回到朋友家里。

一开始,他的这些事迹让我看得哭笑不得,虽然我觉得很有趣,但我仍然认为他可能就是一个异人,一个有些疯癫的人。然而他的手一碰到电钢琴,一切就都不一样了,那时我才算真的见识了这个人。他的内心有大美。当张宜苏弹琴时,坐在我旁边的王老师低呼,你看他的手多自由啊!

我不懂钢琴,但我那颗冷静刻薄的心一下子被他融化了,我能明确地感知到他弹琴时的美妙和纯真,他的琴声不会骗人。张宜苏说他完全是自学,之所以选择电钢琴,是因为他觉得按上去就有声音,上手很容易,他就买了一本儿童电子琴用书,自己鼓捣。他说到后来他发现往往给儿童写的书,反倒能写到最基本的状态里去。

“回到最基本的状态里面去”

这是张宜苏很爱说的一句话。他告诉他的学生,生活就是吃喝拉撒睡,生命就是阳光空气水。除了这些之外,还能扯点闲淡,那便是非常开心的事情,他把他的创作当成在不停地扯闲淡。

他有一首歌,就叫做《吃喝拉撒睡之余》,其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

忽然间心有灵犀 也许是光电效应 闪烁的讯息 在遥远的夜空里 相遇就像一次红移 有一个氢原子分离 支持着你完美呼吸 我不再犹豫 在今生确定的算法里 他告诉我未来如何决定

他给我的震撼是渐进式的,他说自己只是扯闲淡,但他在情感中所关注的范围尺度早就超过了普通生活。他热爱科学,他说阿姆斯特朗是他的绝对偶像,因为一个人踏上了一个广袤的陌生的星球,可以很淡定地办完自己该办的事儿。这让他感觉很伟大。

相较于他的艺术表达,他的生活给人的冲击可能更加直观。他的学生说,有一次他到离家不远的湖边洗澡,快乐地洗好了之后,他用上衣遮挡着裆部,就兴高采烈地裸走徐州了。

又有一次,徐州下大雨,别人都跑回家躲雨,只有他从家里拿着毛巾香皂跑到外面,站在街上开始淋浴,洗了没一会儿,下雨的乌云飘走了,他就追着乌云跑,边跑边搓。

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他是个爱洗澡的人,在影片里他始终蓬头垢面,头发已经连成了片。他常常顶着一头油腻的乱发,跑到电脑城,倒卖一些“电子垃圾”,这是他糊口的方式。有一次,他把自己的U盘插进柜台上的一台笔记本电脑中,导演问他你在干嘛,他说,他自己做了一个Linux系统,他插上试试那台机器能不能运行。那时候是2011年。

他喜欢直白热烈地谈论性。拉扯他长大的大娘去世时,在葬礼上他觉得有个吹喇叭的女人长得很漂亮,顿时来了性欲,他跑到队伍前面,给仪仗队拍了张照片,其实就为了拍下那个女人。他讲述的时候,伴随着一点难为情,可很快他又说,“我相信我大娘会在九泉之下,看到我这么做,也会感到很开心的。”

这就是张宜苏,几乎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是我的一个短暂的节日。

我们普通人只是偶尔在一瞬间能品尝到那种终身铭记的快慰,比如在某个暴雨之夜,关闭大脑,冲出屋门,大雨浇头,我们会把它看作巅峰体验。可这个人好像一直处于体验的顶点。

张宜苏曾经深爱过一个人,他把她叫作自己的义妹,其实是当时那个姑娘被家人赶出,经别人介绍,张宜苏收留了她。他们之间没发生过什么肉体接触,只是有一次,他弹着琴,她从背后抱住他,轻靠在他肩上,听着他的音乐。他说,我曾经那样幸福过。

后来,他的义妹涉足了另一段感情,因为一些原因,选择了跳楼自杀。片中,他谈起这段往事,一直在说

“那一刻,我就觉得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可以很开心的。”

“曾经我们俩就这样相偎在一起/ 在孤独的量子世界里/ 看着时空在扭曲/ N个世纪/ 无法忘记回忆藏在基因里/ 如果你也相信物质不灭的定律/ 那就会有完美的几率/ 又让我遇见你。”他唱道。

张宜苏教出过很多名声在外的徒弟,但他教人音乐却从来分文不取。这种黑客式的分享精神是他很年轻时就在坚持的。其实也谈不上坚持,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都能轻易认同我们应当创造价值,并且也能够创造价值。认同这种观念,对我们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不容易的是我们如何创造价值。现代生活的一种根源性的痛苦就来自于此,我们像别人一样去评判自己,要求自己,因为我们经历了种种文化塑造,成为了适应这个世界的人类。

但张宜苏不是。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很容易地就能创造价值,可他并不向外索取什么,只是为了过一种自洽的生活。我并不是说这值得推崇,但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选择。他鼓励人们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的徒弟说,自己就想用音乐赚钱,他说那太好了,就去做。他既有老庄的觉悟和通透,又有魏晋名士的率真和洒脱。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不能被祛魅的人。

听说大象点映签了这部纪录片的发行,不久之后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做点映放映,真的希望你能走进电影院,去认识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生。

想看这部《自行车与旧电钢》,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在大象点映标记想看,人数多的话,我们会更加努力加快脚步,把这部纪录片带向大银幕。

关注「大象电影星球 」(elephilm)回复“草威”即可获得更多草威老师的文章

「大象电影星球」每天更新,保姆级解析经典电影和纪录片,每周二还为你院线电影扫雷

 6 ) 一个喜欢说“噫嘻”的火云邪神

如果真有个“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那么徐州的张宜苏绝对是里面的NO.1。如果他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估计他一定能和庄周很聊的来。在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一个人居然还能这样坚持自我,守住内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中国这样的人太少太少了。到我42岁的时候,我是否还能像他一样,一直保持内心的愉悦,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我不敢想。人应该活好当下的每一天,每一天都应该去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生活,而不是现在一天一天的冷漠下去,对别人对自己。正如片子中有个戴眼镜的小胖子说的“把人活到最本质,想干什么就赶紧去干,不要浪费时间”,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有的人在25岁的时候放弃了,有的人在26岁的时候放弃了。有的人在30岁的时候放弃了。出于危机感,为了将来的自以为的好生活,放弃了当下的每一天,一天天的冷漠下去,对自己对别人。我感觉自己正一天一天把自己卖掉。最后,想不到中国有这么好的纪录片,感谢导演邵攀。

 短评

两个主角很有意思,是法律规定必须被拍出来被知道的人!这部片子可以说是非常豆瓣了,文艺青年们的中年生活预览:理想已逝但热爱尚存,宁愿穷困潦倒也不愿为揾食奔波,内心深处其实向往爱情,但总体来说没什么性生活……

3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阿里巴巴多幸运,遇到一个让他知道芝麻开门咒语的人。最感人的还是老张的爱情:“如果你也相信物质不灭的定律/那就会有完美的几率/又让我遇见你”。

4分钟前
  • #第三只耳朵#
  • 力荐

噫嘻

6分钟前
  • 魏晓波
  • 推荐

张鹏程说:“之前去徐州和南京路演,没有观众像上海观众这样,在他们上台的时候鼓掌。”现场的气氛确实很热烈,观众们都不止一次鼓掌。作为被这部电影感动的观众中的一员,我也非常自豪。因为我也感受得到在上海,观众对电影,对艺术的尊重比其他地方要更多。今天的两位主演,可能有很多常人不理解的行为习惯,和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当他们玩起音乐的时候,仿佛发起了光,他们沉浸在艺术里的样子,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他们鼓掌。

7分钟前
  • 留下来
  • 力荐

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1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你牛逼,你在深山老林都牛逼;你有趣,没有观众你也有趣;你傻逼,你在讲话台上都傻逼;你无聊,你身边都是郭德纲也无聊。三个小时并不漫长,要写篇长文,给老张跟小张

11分钟前
  • 开膛手贝塔
  • 推荐

非常好的独立纪录片。徐州的两个音乐奇人。其貌不扬的张鹏程所做的曲子唱的歌都非常好听,删A片都能煽出情。生活邋遢的张宜苏生于台湾,却在徐州扎根。在别人家拉屎,下雨天搓澡,靠卖电子垃圾为生,免费教学生音乐创作,桃李满天下。片子感觉更加侧重张宜苏,他也确实传奇//20181027【大象点映】相比两年前看的3小时版,公映版遗憾地删掉了粗口和拉屎等语句桥段,但观众也能通过两位主角喜感而丰富的对白、事迹,体会他们的传奇人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张鹏程的歌曲,张宜苏老师的故事都非常动人。张宜苏老师映后还现场弹奏两曲,直击心灵。向他致敬

1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本来以为会比较像《水底行走的人》,看完发现天差地别,《水》拍画家的生活,满满的HK文艺圈精英意识。对张宜苏的故事印象更好些,记住了《命运馒头》,只觉得全片不需要这么长。我很难接受在物质条件如此匮乏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但不免自问:“难道你认为不够格的东西就是拙劣的自我感动吗?” @印象城百老汇

16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可能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会是寒碜,更难听甚至是獐头鼠目,可他们活得如仙儿一样,张宜苏更是比谁都仙儿。独立的制作最有资格记录这种仙儿。整个观影的感受就如同阿里巴巴知道了芝麻开门。期待张老师的原创音乐剧《吃喝拉撒之余》能面众,他音乐的魅力就如同他人一样,也期待导演邵攀的下一部独立作品。。

18分钟前
  • 吗啡
  • 力荐

三星半入;全场笑疯,全程WTF盘旋,异人纪事百舸争流,张鹏程颇具天朝魔幻现实主义的癫狂表演视角切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阮籍式的魏晋贤士登场,话锋一转叙事主轴终于交叉;素材多过于冗长,剪辑精简更佳;科幻音乐剧太赞,唱列侬《woman》感人,片中所有音乐都异常好听。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个纪录片拍活了,比剧情片好看,两个世俗奇人喜乐皆是戏;尤其是张宜苏像一只蝴蝶自由自在,有一颗老庄之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过着五柳先生式的生活且不以为意,拥有天才智商,音乐制作、计算机、宇宙知识无师自通,却无偿教学、自娱自乐,行事刁钻古怪,不为名利搏,俨然魏晋名士附体。

2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让我感慨不已的作品。差不多十年前在南京,经许良科(该片部分素材提供者)引见,我曾与张鹏程有一顿饭之缘,当时他听说我是广东人,又喜欢港片,当场为我献唱《英雄本色》的主题曲《当年情》。他的发音并不准确,但唱得深情款款。记得那顿饭一起的还有许良科、刘若一,都是徐州人。他们今何在?

25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两个没啥音乐素养且以为自己是音乐家的神经病直男癌,靠着特立独行聚拢一群有热情没脑子的傻小子,俨然邪教教主的范儿,导演煞有介事拿他们当大师拍纪录片,有意思。混这么久独立音乐圈还一边喊“噫嘻我想制她”一边看AV解馋?说明屌丝也分有种没种。我讨厌不洗澡的人。

27分钟前
  • 小A
  • 推荐

阴天里 有些人瞎比惆怅 有些人追着乌云洗澡

29分钟前
  • ·Chel sea.
  • 推荐

有时幸福是吃饱了合衣就睡,弹琴时头靠我背,饿了两个馒头就能充饥,渴了一袋牛奶也能果腹。有的告别是删掉种子举起花,放弃梦想流着泪,追随乌云也能洗澡,弹奏电钢也可升空。吃喝拉撒之余的张宜苏光着膀子,说起义妹和阿姆斯特朗两眼闪光。这房间窗户漏风,被褥油腻,却像飞船,带他们脱离世俗引力。

3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徐州奇人异事,老张与小张,两个人物都挺有意思,像张宜苏自己拍的超8(16mm?),张鹏程自我感动的歌唱。不过,片长可以短一些

3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抓住夺人眼球的人物,那人物纪录片就成功了一大半!张鹏程和张宜苏这两位身上给观众的是那种“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自己开心就好了,何必纠结那么多的成功定义。“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33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张鹏程是朵奇葩,张宜苏是棵圣树,苏的个人音乐剧作品,甩开众多徒子徒孙生产的网络歌曲的距离之大,让人最为感慨,不过最终也都逃不脱“活着和命运斗争”,圣树繁茂世界,奇葩点亮世界,噫嘻。

37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4.0。真正被感动到了反而是映后,当张宜苏老师被问到,自己后来的生活还有哪些女孩陪伴?他瞬间哭了...他说后来人生中也遇到了很多女孩,她们都很好,但义妹是亲人,他有这段回忆非常幸福,他要快乐的生活下去。这个猝不及防的瞬间让我也反思许久,这世上真的是没有完美的人设,但有完整的人格,有多少人包括我在内,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似乎天天抱怨的同时,日子过的始终都不在点儿上,我是多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卸下心中的包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坚持理想,善待朋友,人间即天堂,快乐每一天。

39分钟前
  • 蓝风筝1986
  • 推荐

真好。记住张宜苏了,又多了一个想起来就会开心的人。

41分钟前
  • 草威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