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国语

剧情片英国1982

主演:本·金斯利  坎迪斯·伯根  爱德华·福克斯  约翰·吉尔古德  约翰·米尔斯  马丁·辛  丹尼尔·戴-刘易斯  

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

播放地址

 剧照

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2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3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4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5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6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3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4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5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6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7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8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9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5:07

详细剧情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本片获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最佳男演员(本•金斯利),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剪辑共八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化妆,最佳电影音乐和最佳音效三项提名。

 长篇影评

 1 ) 印度精神

与其说是一个人的传记,不如理解为关于印度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他们走向前去,印度教徒和回教徒肩并着肩,抬头挺胸。面对无可逃遁的受伤或死亡,一直持续到夜晚。女人抬走死伤者,直到累的筋疲力竭。可是一切继续下去。不论西方原有所谓的道德优势,今天已经一切丧失。印度自由了,因为他承受了一切苦难的折磨,既不屈服,也不退缩。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成功的,但始终就是失败的。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静默的对抗,人性的力量

 2 ) 温柔

有段时间 喜欢一句话

温柔是:包容并静默,不问不怨,不哀伤。

现在想起来 是黄碧云说的,但是因为看到这句话的附近 有甘地的照片

我就一直想到甘地

暑假里看了《甘地》这部电影

是这电影让我自惭形秽,我想很多人也会因为圣雄感到惭愧

但是我却是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温柔,到现在的生硬冷冰

感到无比惭愧

电影很好,甘地的眼神总是那么坚定,白麻布也好看

我想如果我处在那个时代,也肯定毫不犹豫的成为他的信徒

然而,常常想 这中间刻意的成分到底有多少

最近有一些事情,误会也好,不负责任也好,总之大家可能多少受了伤

有时候我会觉得毫无所谓,但又不断的想起来 不能完全忽略

我把所有的对外界看法的困扰一律归纳为虚荣心

即使是来自朋友的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是更强烈

在我的世界里到底有没有友情这种东西存在我至今怀疑

我再次感到自己的浅薄和渺小,如何去理解那些坚定的恪守自己信仰的人

我理解不了

即使是甘地,也像是奇幻故事里的白袍法师,神话中的帕拉丁

他们到底纯粹到什么地步?

每当分析自己,越发觉得黑暗,我想到那些故事中纯粹邪恶的人和神

为什么一味的要诱导大家去反抗邪恶的东西,最后总是正压倒邪

冷漠的敢于抛弃一切希望的残忍的没有道德的生物,总是被认为可怕

然而放弃自己所有的疑惑,自然的顺从心底的邪恶不是最好的吗

于是我想起最初二十年,我一直怀疑着是否应该彻底走上邪恶的道路

突然我努力的营造着淡然恬静正儿八经的形象

即使是装作对一切没有在意,还是装作的不是吗

后来那些在一瞬间被瓦解了,那是个空荡虚假的理由

然后我又回到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真实的邪恶

我想起许久未联系的好友

我想起有意无意总是对别人泼凉水的行径

我想起自以为是的封闭和愤世嫉俗

我想起自己丑陋苍老腐败的生命

现在我仿佛又被洗涤了 我想要纯粹简单

而我现在更意识到这轮回将在未来的生命中不断重复

甘地,或是克里斯多夫,或是真的存在的神,是如何做到智慧

然后真的恬静,温柔呢

我现在依然不能理解,但至少我感到了惭愧

但是我已经试着温柔一点

包容并静默,不问不怨,不哀伤

 3 ) Winners don't punish

    "You have heard that it was said,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But I tell you, do not resist an evil person. If someone strikes you on the right cheek, turn to him the other also. And if someone wants to sue you and take your tunic, let him have your cloak as well. If someone forces you to go one mile, go with him two miles. Give to the one who asks you, and do not turn away from the one who wants to borrow from you."
    —Matthew 5:38-42, NIV

周末在礼堂看了《甘地传》,三个小时的片子,稀稀拉拉十几个人,看完了呆坐在椅子上好半天。脑子里一个问题在回响:“Winners don't punish, but why?”

Winners don't punish ——

这是上个月Nowak小组发表在Nature上一篇文章。我认为此文的结论有些问题,这是后话且不谈。本文的关键亮点在于首次将报复与反报复的机制放置于实验当中,结果确实很震撼。Milinski在同期发表的评论中将Gandhi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我认为这个例子极好。

作恶之人有何惩罚不得?Gandhi有一句名言:“An eye for an eye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我想它就是来自于《马太福音》中的那一段话,虽然他是一个印度教信徒。这世上真正的执意作恶之人并不多,所犯错事多半属无意之举或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此类行为如缺乏宽容之心而严加处罚,往往会触发报复心理并使之蒙蔽心智。世间之绵绵战乱纷争大多起于此,如家族之世仇、民族之矛盾、国家之冲突、宗教之纠葛。

有人作恶,却惩罚不得,该当如何是好?耶稣说:转过另一边的脸给他打。这很愚蠢吗?不,至少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很聪明。因为人类,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并不是纯粹自私的经济动物,他们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叫做“感动”,所以亚当斯密才要同时写两本书:《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无论是乞丐还是君王,发觉自己做了亏心事以后都不免“内疚”,这乃是人之常情。转过脸去给他打,正是为了唤起对方的愧疚,至少是尴尬。而若从耶稣那里算起,人们明白这个道理也至少有两千年了。不知道其他动物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动现象,如果没有,那么人类的这种本能又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然,书本上的道理和实践中的运用是两回事情,不然的话,孔夫子当年也就不必四处流落了。感化往往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候要付出不菲的代价,所以人们本能地更倾向于简单粗暴的方法。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原则而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这个人大概就可算圣人了(比如耶稣、孔子和甘地)。如果想要暂时的太平,则尽可以倚重残酷严苛的法律,将违法乱纪者一律关押、流放甚至处死,从汉代的文景之治到现代的新加坡大概都是如此。但如果想要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感化就要比惩罚有效得多,动辄叫嚣武力威胁或是给人扣上一个反党叛国、阴谋破坏之类的大帽子,逞一时口舌之快,都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只能加深误解与敌意。

可惜,圣人太少,而我们都是无可救药的近视眼。

 4 ) 伟大的甘地

听说甘地传很好看,特地了解了一下历史上的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甘地传》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佩服金斯利,他成功地树造出一个和蔼善良的甘地,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却让甘地的精神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5 ) 原来非暴力的成功还是要靠暴力

《甘地》这电影我记得小时候在电影频道佳片有约上看过一次,那会儿佳片有约还是走精英路线,放的都是大师级的片儿,不像现在《斯密斯夫妇》之类的都可以上了,完全不知道取向何在。

记得那时候看《甘地》特别感动,还为此写了一篇作文,盛情赞扬了甘地伟大的情操以及和平的重要性。最近偶然的机会下又看了一遍,除了悲伤一下我们自己国家的《孔子》怎么拍得这么渣,也有了点不一样的感受。

最明显的一点是,我这次更加明白到甘地为什么可以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战胜英国的殖民统治了,不是因为英国人的道德修养特别高,也不是因为英国人讲法治而甘地懂法学,唯一的理由仅仅是,在甘地非暴力的背后,有着随时可能爆发的暴力威胁,这让英国人如针芒在背。

虽然《甘地》这电影的英国导演极力想营造出甘地善用法律武器与英国对抗的情形来,但他的艺术良知同样也让他毫不避讳展示,英国官员对甘地的尊重,仅仅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可以阻止印度民众暴力反抗的人。每当甘地谈起自己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世界大同理想时,每一个英国官员都仅仅只是露出轻蔑的微笑;当甘地向一个英国牧师谈起耶稣“如果别人打了你的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给人打”,这位牧师尴尬地表示,这只是耶稣的一个比喻而已,不能当真。

甘地总是说,当我们用我们的正直和诚实去面对恶人的暴力,而不是用暴力去面对暴力,最终获得胜利的将是我们。历史上,罪恶也许会暂时得逞,但最终胜利的,永远是爱和正义。但悲哀的事实却是,英国对甘地的一再网开一面,不是因为他品德多么高尚,更不是因为甘地所宣传的爱与正义,而仅仅是因为,英国害怕失去了甘地后,印度民众的愤怒将再也无人可以控制。

所以,甘地对英国的胜利,不是因为爱与正义面对暴力获得了胜利,而仅仅是面对潜在暴力的威胁,英国选择了与非暴力的甘地进行谈判,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印度民众不想直接与英国的暴力对战,而英国也不愿在二战之后马上与印度民众的暴力开战,于是双方默契地同时选择了甘地的非暴力。

所以影片最悲哀的部分,是英国离开之后,印度国内的暴力再也不需要甘地的非暴力继续束缚它们。甘地惊奇地发现,他的非暴力理论似乎一夜之间再也没有市场了,再也没有人愿意听他谈论爱与正义的力量胜过暴力的力量。甘地被自己的民众所抛弃掉,最终甚至被自己的民众所杀死。

这个一生都相信爱与正义的力量的人,这个一生都在与人类的暴力欲望作斗争的人,他知不知道他前半生的辉煌,其实恰恰因为暴力在他背后助威?他又有没有预见过,他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如此彻底地败给人类的暴力欲望,被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国民抛弃掉,杀死掉?

多么希望这只是一个电影故事,然而它却是一个事实。

 6 ) 如果上帝曾经来过

   如果上帝曾经来过,那么他在1948年1月30日就失望的离开了。
   在加尔各答的甘地,他像上帝一样俯视着楼下愤怒的人群。全世界都疯了,就因为你是穆斯林,我是印度教。而当时,似乎只有他看见了这种愤怒的可笑,转而验证了人类的可悲。可以想象他当时是怎样一种落寞和无奈。
   记得《凤凰劫》里有一句很有道理:Belief unifies people, while religion seperates people.
   的确,Belief is one thing, religion is quite another.
   面对困难面对折磨甚至面对侵略,相信任何一个“理智”的“有骨气”的人都会选择“an eye for eye".所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所谓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谓此仇不报非君子。可是,到头来呢?难道就没有折磨,没有失败了吗?
   
   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是用木棍和石头作战的。同样很可爱的老头,和远在东方的甘地“琴瑟和鸣”。战争永远是最愚蠢的解决方式,甚至从根本上说,冲突都是愚蠢的。
   The only devils in the world are those running around our hearts.没有什么更透亮的道理了。再明白不过,只可惜全世界都在为了所谓的“区别”操刀相向。用一句很古老的中国话: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何况,如果我们不要在区别上大做文章,就连“冤”都不知从何说起,何来报?
   上帝曾经来过,他借着甘地的眼睛,看了这个疯狂的世界。于是,上帝也疯狂。

   最近觉得“疯狂”这个词越来越好用,什么都可以修饰。

   可是,甘地终归是走了,仅仅因为某个疯狂的刽子手不知道出于什么疯狂的念头,做了那样一个疯狂的举动。一命呜呼。于是上帝也会去了。

   所谓好花不常有,好景不常在。上帝终究是要走的,人类终究是要疯狂的。纷争永远是热门话题,火药永远是最终的止疼药。可是,我还是想说一句:罢了,看在上帝的面子上。

 短评

85/100 伟大的人告诉人们众生平等,然后身体力行成为众生。虚伪的政治骗子也会告诉别人工作不分贵贱,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替他们卖命。

8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甘地是伟大的,然而非暴力不合作能成功的前提是,如他在南非初登场就高举的标语:WE ARE CITIZENS OF THE EMPIRE!甘地是可以说服一个法制民权的绅士把善分享给更多子民,却绝不可能让一个信暴力的恶棍不开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同时恶的方法又无法产生善的结果,故某已注定被神所抛弃。

11分钟前
  • 大师
  • 力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14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我感觉很羡慕印度人,他们曾经有甘地这样的人,唤醒并改变他们的心灵。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他相信love and truth always win, and tyrants and murderers will always fail no matter how invincible they appear. 不知道现在的人类还能不能有这样的信仰,以及对和平的信仰和对暴力深深的不喜?不同的人之间的猜疑、争夺和仇恨也似乎永远难以消除。我最喜欢尼赫鲁和爱因斯坦对他的悼词。

16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

绝对经典!30年前的大片现在看来也一点不老气,宛若今天。甘地,必杀技绝食,一把盐打败日不落帝国;伟大的灵魂,让对手也肃然起敬;只是国父看着儿子分家,还是无可奈何。非暴力不合作犹如神迹,在没有信仰的中国不会显灵。而印度独立33年后英国能够拍摄出这样的电影,同样让人钦佩。

17分钟前
  • 歌辞
  • 力荐

这才叫沾了题材的光,即使流水账般的汇报甘地生平,也不会差不到哪里去。用他在南非的经历铺垫其个性宗教,记录了从“大英帝国”的律师到支持印度独立的精神领袖的转变过程。遗憾是对于南非和印度人民追随他的原因没有做更深的探讨,而局限在英雄的个人见地与魅力。82年大概是需要这样登高一呼的气氛吧

20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本质而言,剧情片没有忠于现实的义务,也没有树立道德价值标准的必要。但是剧情片肯定会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倾向,也肯定会与现实产生关联,尤其传记电影,关联会更紧密。39岁的金斯利演活了甘地,整部影片在技术和表达上面也趋近完美,大结构上很有想法,是一部无死角的杰作。而现实中的甘地争议非常大。许多人认为他成为了帝国主义延长殖民统治的工具,许多人念念不忘甘地曾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感化希特勒,曾告诉蒋介石不要开战,如果日本人杀了两亿中国人,那么剩下的两亿也决不会屈服,到时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奴隶。许多人也清晰地记得甘地晚年的“禁欲实验”,与自己的侄女等同床裸睡。还有祝福准备攻击巴基斯坦的印度战斗机,打了自己非暴力理念的耳光。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他的局限性,也明了他的闪光点,并清楚地知道未来不会再有第二个甘地。

24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得胜利,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29分钟前
  • therealran
  • 力荐

8/10。甘地是把身体痛楚推广为新闻干政的先驱,利用警棍、子弹、绝食与身体的极端对立坚守不屈:广场屠杀中千发子弹呼啸/深井血痕,民众一批批走向盐厂大门/妇女扶起受袭人群救助;升旗仪式的喧嚣和空旗杆下的静场交融象征圣人独自承受印巴独立带来的分裂苦果,干柴烈火洒向恒河的骨灰找到了信仰归宿。

3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非暴力倡议者最终被暴力终结了,可终结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明白,肉体而已。他说如果放下屠刀是为了他这个小老头不死,那就太傻了,可见意外被杀的事实,象征他对人的愚昧程度还是有所低估。他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成功,他的付出没有落空,只是修得正果的时候,要俯瞰才能见证了。

33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一个问题:甘地在知乎,会不会被形容成白左?

37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三小时的片长,恐怕仍忽略了诸多细节和背景。然而人物和故事原型本身实在太富张力。任何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运动,往往容易失控,更不用说涉及种族和宗教的矛盾重重。甘地既有直面死亡的决绝,又能时刻保持隐忍、克制和冷静。虽然或许也只是历史大潮中,顺势成就的事业和功绩,但确实无怪乎是一代伟人。

38分钟前
  • Syc
  • 力荐

其实他一生最大的胜利并不是那些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曾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着人们走出疯狂。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41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相对于甘地这样一个直杀灵魂底线的人,这片子的水准是有愧的

43分钟前
  • 嘴客
  • 推荐

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

48分钟前
  • 羅北山
  • 力荐

本金斯利的演技出神入化几可乱真;3个多小时,让我明白一件事:以非暴力不合作、绝食抗议达到民族国家独立,那是有前提的,人须有信仰、须有敬畏、文明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秀才遇到兵,我们老祖宗早就预言过了。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即使考虑到这部片子里的无数政治正确,它还是部优秀的电影。本金斯利是个一流的演员

53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英雄无数但圣雄惟一,上帝无言而众生平等。

55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作为20岁以下的小孩子,崇拜明星、军事家或者优秀的统治者之类的情有可原,但是随着你慢慢步入成年,会逐渐意识到某些高尚的人格力量,才是人类真正值得宝贵的东西。

59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力荐

一次火车之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电影最让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借他的朋友说出的一句话,甘地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能让疯狂的人平静下来。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向你展现信念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60分钟前
  • xjc_jovi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