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策越开心2013

综艺大陆2013

主演:汪涵,马可

导演:张士天

播放地址

 剧照

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1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2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3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4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5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6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13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14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15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16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17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18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19越策越开心201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6 12:35

详细剧情

  《越策越开心》是湖南卫视一档时下最具人气的的娱乐脱口秀节目,由汪涵等共同担纲主持;整个节目分为前戏、越播越开心、歌舞秀、以及嘉宾四大单元,通过选取流行元素、坊间话题、邀请一些知名艺人、特殊身份的行业人士,以及一些普通老百姓,参与节目,通过影片桥段剪辑、方言笑话、短剧、访谈、音乐演绎等各种形式组合成一幕幕笑料频出的场景,将快乐和轻松传达给观众。 《越策越开心》是湖南卫视一档时下最具人气的的娱乐脱口秀节目,由汪涵等共同担纲主持;整个节目分为前戏、越播越开心、歌舞秀、以及嘉宾四大单元,通过选取流行元素、坊间话题、邀请一些知名艺人、特殊身份的行业人士,以及一些普通老百姓,参与节目,通过影片桥段剪辑、方言笑话、短剧、访谈、音乐演绎等各种形式组合成一幕幕笑料频出的场景,将快乐和轻松传达给观众。

 长篇影评

 1 ) 良心三部曲影评

巾城/文

冯•提尔的这三部影片从一种类似的角度试图揭示人性中某种被隐藏的虚伪和身处以及放抗这种虚伪的两种人不同的脆弱。正因为它不仅仅揭示了某些东西是“畸形”的,同时也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反抗这种“畸形”的东西(不管用什么方式)的人“畸形”,因此这三部片子都带有深深的矛盾、不可调和性和(尤其是《破浪》和《黑暗中的舞者》)几乎被误认为是伤感的无奈。
《破》。从人性剖析的角度,本片似乎略显张力不足,情节进行也稍微有点想当然。片子表现了忠诚和爱的一种极端形式,从侧面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道德虚伪。但这种爱本身,它却是病态的。它似乎想当然应该被同情,但同情它等于承认了其合理性。而事实上,它却是荒诞的——始于一个荒诞的主意,实施并完结于暴力。这事实上只是一个非常煽情的讲荒诞与暴力的故事,看完它令我揪心,却无言以对,更无泪以对。
《白痴》。这是三部中比较特别的一部。作为Dogma 95的承认作品(及代表作),它更“纪实”,更客观和冷酷。但其主题依然是荒谬的,甚至是“荒废”的。一小撮人打着反对中产阶级的名义装疯卖傻,最终形同出卖自己的理智。影片似乎提出了装疯与真疯的界限。从目的论的角度,似乎他们不是真正的疯子,但考虑到其行为本身是无意义也无结果的,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似乎应被归类为群体性痴迷。至少,他们不仅仅是在装疯卖傻时是无理性的,这些刻意的间歇性行为背后的动机同样也是无理性和肤浅的(但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一切惟一还能引起点共鸣的地方或许就要算他们行为的动机来源了,因为中产阶级确实是——如他们所说——虚伪而做作的。虽然影片没有对此做直接的对比性描述。)。从这个角度,似乎他们是真的疯子,而其行为只是其思维疯癫的行为反映。
《黑》。也许是三部曲里最著名的片子。这部抒情电影讲述了一个动人至极的关于母爱的故事。而在这份爱的背后,所要隐射的社会问题更加触目惊心。也许只有用这种极端反衬的方式,我们才能感受到导演所要展现的主题的力量。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三部曲中的所有影片。

 2 ) 这是一部考验我们的承受能力的片子

丹麦牛人、Dogma95发起者和代言人冯·特里尔导演。这是一部考验我们的承受能力的片子,可以说是向既存的电检制度和观众的道德尺度的挑战。该片主题颇为鲜明——你信奉“白痴哲学”吗?那群装痴扮傻的男女到处骗吃骗喝、愚弄“正常人”。他们很多人有正当的职业、完整的家庭。他们基本上是体面的中产阶级。他们扮“白痴”,为的是实践“白痴哲学”,享受做“白痴”的乐趣。他们真的很开心,至少他们都这样认为;他们很团结,有集体主义精神,但混乱无可避免;他们最后注定散伙……冯·特里尔确实是个牛人,他粗暴地把“白痴哲学”抛给你,然后冷眼旁观,看着你捡起“白痴哲学”还是绕道而行……
此外,该片的镜头非常大胆,有一场A片级的“群交”戏……
冯·特里尔的片子我已经看过的有《破浪》、《黑暗中的舞者》、《狗镇》。他的片子很难评价,但用一个“牛”字总不会错的——可能他本人比他的电影更“牛”,竟然曾经向嘎纳电影节的评委竖中指!
和其他“牛人”导演如大岛渚、帕索里尼等一样,冯·特里尔也曾经是一名共产党员!

 3 ) 是什么超越了心灵承受的尺度

看完这部电影,脸上手上都很潮湿而且还老半天都说上不上话,心情久久无法平复。
是什么?是什么可以让一个人生出要装白痴这一想法?
是什么?是什么给予一个人装作白痴的勇气?
是什么?是什么把一个人逼到装白痴的境地?
最后又是什么让一个人无法在自己最在乎的人面前装作白痴?
带着这样疑问我看完了整部电影,疑云散开后愁云仍久久无法驱散。拉斯•冯•提尔用最最质朴的电影语言把人类心中最最深沉的感受最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白痴不过是这群人恣意妄为的保护衣,他们利用人们对白痴的被动同情来为他们的装疯卖傻买单。他们装作白痴并非单单是个人的装疯卖傻,他们必须得把在行为置于正常的社会群体中并与之产生互动。有意的愚弄,欺骗,恶作剧都不过是为了印证了这群正常社会人无意的愚人自欺罢了。
是什么把他们逼到装作白痴的境界?他们必定是遭受了超越心灵可接受范围的痛楚。事情的发展与其预想差之千里以致心灵在承受这样的不可修复的打击后他们都没办法接受现实,只好套上白痴这件外衣选择逃离现实或者遁入空门投入宗教的怀抱寻求心灵的慰藉解脱。
无法在最在乎的人面前装作白痴在我看来是因为爱!他们之所以受伤害是因为对已经失去的那个事物寄予了极深层次的爱,佛家称之为起心动念,在这样的深切寄予遭受彻底毁灭后心里自然会产生强烈落差。这股念愈深则你遭受的落差则愈大!当落差值达到最大时人类则会失去理性,神经会陷入白痴状态。爱的作用比理性要强烈,所以尽管人已临界于崩溃边缘其仍能在最在乎的人面前保持清醒,但随着落差的拉大爱的作用则会随之退化。一旦逾越了这条边界则会造成大脑神经上的损坏进入无法修复状态。
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对丧失爱子的无法接受等等都足以让个体进入这样的白痴状态,以逃避现实中的痛楚。神秘主义哲学研究的应当就是人类无法控制之领域的一切,除了死亡,它也应当拯救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灵魂。

 4 ) 摆样子

结尾处丧子的凯伦在家人面前装作白痴状吃蛋糕时丈夫打在她脸上的一记耳光将白痴们的疯癫世界拉回到了理性的文明世界。福柯说人通过将他人判定为疯癫者来让自己获得理性的权利,这一计耳光就是权利的象征。在丧子的悲痛氛围中,凯伦的白痴戏是不合时宜的挑衅,何况死去的还是自己的孩子。亲人的死亡注定让人悲伤,这也是凯伦加入白痴俱乐部的根本原因,逃离伤痛。可悲伤的情绪一定需要外化表现吗?或者说一定要让人看见吗?只有让人看见了,感受到了才能证明你很悲伤?显然不是。我们只是在潜移默化的教化中形成了无形的规章制度,我们不断被告知什么场合表现什么情绪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以此来融入社会,不被排斥。再或者,你悲伤时真的有你想象的那么悲伤吗?也许你在自我欺骗而不自知,这股推动你自我欺骗,自我调动情绪的力量可能是他人、是社会、是道德、是教养、是文明,唯独不是你自己。就像《局外人》里的莫尔索“我的母亲死了,可我为什么不能在葬礼结束后和女人约会呢?”可现实是,你得摆出个样子,给别人摆样子,也给自己摆样子。无论如何,你终究都得摆。当一个女成员的父亲前来带走她时,没有人是白痴,他们一个个摆出了该有的样子,因为这样才有可能留下她。你可以滥交、群P、装傻,但在真正重要的人面前,你无法扮演白痴,你得摆出个样子让自己和在乎的人一起在这个社会规则、道德准则束缚的世界里安全渡日。而当你扮演白痴时,你可以释放本我,纵情享乐,但这也不过是你在其他白痴面前摆出的样子。

 5 ) 无

When I was watching this film The Idiots (1998), I felt kind of confused and astonished, not only about the eccentric behaviors of the “idiots” group, but the crude way of shooting and post-production. Sometimes the unstable camera shake, thoughtless composition and movement, and occasional interviews towards the group members pretend this film to be a documentary via hand-held camera. However, the interviews seem to take place chronologically after the story is finished, because the subjects tend to speak in the past tense and sometimes refer to things we did not see. In addition, the occasional scenes that the microphone or camera enters our vision field are deliberately emphasize that it was a film rather than a documentary. Anyway, I think it does not make sense to find the answer that this is a film or a documentary or a documentary within a film through trying to interpret the actions or little tricks of the filmmaker.

As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narrative, it seems quite unorganized and digressive in a spontaneous rhythm without focus. The story of Karen which is about her losing her son and leaving her family in pain and then meeting the idiots group, is actually a prologue that serves to introduce the existence of the group. The group, which held on “anti-middle-class” ideology, claims that they are on a quest to search for “inner idiots” to see the world from a vantage point. I think that kind of manifesto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to one way to avoid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and maintain the subjectivity in the consumptive society is to refuse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to pretend fundamentally wacky. If all the normal actions, languages that carries so-called “meaning” are actually faked and fabricated meaning that does not exist in nature but only to be invented to serve to varnish the meaningless reality, then perhaps the abnormality can be an exploration to challenge the fake real and real itself. And since the role of the idiot challenged the normal rationality and the inevitable order, it also verified the value of the film: the fictional viewing is more meaningful than the real experience, and the real simulation is more meaningful than the real itself.

 6 ) 并非评论,仅为记录

太压抑了
不知多少人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经历,看的真是五味杂成,有那么一瞬间竟然湿了眼眶
可是我年纪已经大了,过了能做梦的年岁。曾经那么多念头也只是念头而已,如今还是这样混沌的活着
从开篇就一直以为Karen最后会自杀,结果没有,导演太残忍了
那些伪文艺青年们,看了个超脱就哀叹的不知如何是好,岂不知这才是真正的无法超脱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Dogma95(家变),第三部Lars von Trier的作品(黑暗中的舞者、狗镇)。觉得Trier确实是有一定的才华,但过于虚张声势了,形势大于内容,远不及Bill Douglas、Roy Andersson等人的内敛
对于本片,手持拍摄也不必晃的这么厉害吧,成了伪纪录片了。而且伪访谈实在make me sick。在片子整体的表现力上也有些过犹不及,用力过猛了
总之Trier不会是我最喜欢的导演

 短评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refer to this behaviour as "spassing", a neologism derived from "spasser", the Danish equivalent of "spaz"

6分钟前
  • 粉红色大象
  • 还行

装疯卖傻以满足对社会的逃避,最终却也掩盖不了内心的躁动与不安。拍摄手法很记实。拉斯冯提尔一直都是这么走实验主义么? 那我会更喜欢后来的改变。

7分钟前
  • freeup
  • 还行

stupid........

8分钟前
  • 巴乌
  • 还行

1.此时此刻的我,多想不负责任地成为一名白痴;2.印象中还是第一次看到名导作品里面,露杆露麦还露B组摄影师,真是惊到我了,还有各种超烂自然光镜头,反倒那些性器官、群P、裸奔是见怪不怪了。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4.5。“道格玛95”的戒律是对抗好莱坞为代表的通俗电影作法,用粗糙、剧烈的影像痛斥好莱坞电影的造梦属性。当《侏罗纪公园》等特效大片席卷全球之时,疯蹄儿用“绝对真实”的影像捍卫电影艺术的创造力。这也与“白痴”们的行为形成呼应,对世俗世界、文明阶级的戏谑性嘲弄,就像通俗电影对观众的蒙骗/戏弄,露杆、露麦、露摄影师仿佛是时刻提醒观众电影的陷阱,使其间离出来独立思考。结尾白痴们接连被裹挟回现实世界,正如同大多数逃离未果的囚徒,依然被困居于囚笼。而女主是被社会所驱逐,想要回归却只能浪迹的悲剧性角色,成为真正的“白痴”也是何等的悲凉。

17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真是反电影反倒彻底了……无数次被拉斯冯提尔的糙逼摄影挑战极限,你露个杆露个麦也就算了,光不接也就算了(你敢拍两个光接的镜头么!),你丫把B组摄影师也露出来就太牛逼了,比片里露鸡巴还牛逼。这片真够生猛的,看来Dogma片儿要按顺序看。另,修改后的结尾导致本片违反十诫“不许配乐“一条

1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尼玛这才是高智商电影,比《云图》还看不懂。。我受够了你的dogma95,你装疯吧,哥不吃你这套。第一次给实验性电影打这么低分。这就是在侮辱艺术。

21分钟前
  • Tough
  • 很差

我完全明白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却不能接受。由于闲的蛋疼导致的装疯卖傻不能改变这个世界,连自己也骗不过。无理智的发泄带来的短暂快乐之后只能是更深的痛苦,你终究不是疯子,也没有勇气死亡,你必须带着理智和痛苦继续生活,这是来到这个世界的代价。

25分钟前
  • DrBigglesworth
  • 很差

“白痴的形象是这帮人的精神面具,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种种越矩行为的盾牌”;切入点准确犀利;凯伦一抬眼,恩,拉斯·冯·提尔的电影里总是有这样天真眼神羞涩面容的女孩儿,黑暗舞者中的塞尔玛,破浪中的贝丝,以及狗镇中过于漂亮的妮可·基德曼。

29分钟前
  • 撕撕撕
  • 推荐

尹丽川有一部小说《贱人》,说的是一群年轻人闲极无聊,跑去超市偷东西,不为钱只为刺激。这部《白痴》也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装白痴为了反抗主流价值,有人为了寻找快乐,有人为了逃避痛苦……于是凑到一起,相互温暖相互抚慰的一群人,但最终他们还是要各自分散,回到孤独悲伤压抑的生活之中。

33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严格意义上的反人类电影,反理性,与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文明、制度、阶级、权力,一群人甘愿选择放弃理性回归原始,拥抱纯粹满足动物性而获得的确切快感,片子里“理性”出现的场景几乎都与粉饰、虚伪和冷漠挂钩。但他们终究必然无法获得快乐,他们的安排选择亦是“理性”之决断,他们的愉悦快感大部分源自对理性构筑的社会反抗,没有理性他们其实也毫无意义,这可能跟dogma95一样是个悖论。

36分钟前
  • 花地
  • 推荐

刚和朋友谈到《牺牲》,之前也记得讨论过拉斯似乎完全“不像”他所崇拜的名导们,但我个人一直觉得诸如德莱叶伯格曼老塔对他的影响是深深嵌在内核中的。像在《圣女贞德蒙难记》之于《破浪》的人物再现,《白痴》可能就是他心目中《牺牲》了,甚至要更深入一些。中产阶级物质生活的叠加,人的自然状态——“白痴”成为奢侈体验,这是内核相近之处而拓展的地方在于自反和暧昧的视角,“扮演白痴”这种重塑行为,是从一场从开始就注定不可能抵达的归途,看上去是在理智投机的利用白左思维勒索绑架,物质生活继续叠加,罪上加罪。在自证中不堪一击的实验失败了,过程丑陋不堪,但是拉斯又不吝于展现人性联结自然而然的产生、给予受难者严肃的注目,这就是他早期作品中存在的模仿和拓展——在渎神行径中重现神性存在的可能,在猥亵形式内寻得宗教情感所在。

40分钟前
  • Accattone
  • 推荐

完之后说不出是什么感觉,难道导演想把观众当白痴,还是他自己想做一个白痴...我突然想改变对次影片的评价,其实导演在探讨此片的价值意识的时候给了观众足够的空间,而且这种现象真值得我们去思考,而镜头中的大量滥交场面其实是由深刻指向的...

45分钟前
  • 二姑娘嗲娃
  • 还行

话说小时候竟然能在电视上看到集体裸奔一幕,家长也在,好囧……再过很多年,看到了完整版,有种恍然的惊喜。电影倒是有不少有意思的地方,虽然处处“为难”观众。忘得差不多了。三星半。

4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Lars von Trier是一个色情狂

52分钟前
  • 近似无限透明蓝
  • 还行

冯姐真是爱尼采到骨心里,以痴癫疯狂来面对虚无、狂怒和个人痛苦,酒神之歌撕扯下道德的遮羞布,毫无希望,满地呻吟,本质上十分垮掉派作风的一群人,用杰克的话来说:“我们的心灵都疯狂了”。

56分钟前
  • 推荐

“道格玛95”第二号作品,讲述一个装疯卖傻的小团体的故事。同为反中产社会秩序之作,可看性不如《家宴》的中产阶级家庭撕逼戏高。手持拍摄非常粗糙,还有各种跳跃剪辑。中途多次插入事后访谈段落比较间离,拉斯冯提尔受布莱希特影响也不小。结尾戛然而止。装疯当然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冲破社会网罗的方式,仅仅是自欺欺人。或许,唯有精神分裂才是逃离符码之策,只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而已。PS:道格玛95本身也是一种极端控制,而且让影像变得乏味单调了起来。此外,即使如本片这样的“标准作品”,也并未100%遵守教条——影片不止一次使用了非画内声源的配乐(同片尾曲)……(7.0/10)

6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Lars von Trier的电影最大的特质是对深刻人性的探讨,真实的、极端的压抑感无时不在,道德是不存在的,只有本能,观众和电影中得角色一样没有安全感,一样赤裸,演员在电影里装白痴,导演在电影行当搞革命,不打灯,不配乐,镜头永远在摇晃,一切都反着干,生猛极了。

1小时前
  • RD
  • 力荐

让非白痴者扮演白痴,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反抗,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徒劳无功,最后一巴掌,便是对此类避世者的沉重一击。这个社会哪里有接纳自己的地方呢?无法向上攀爬,也无法向下兼容,自生自灭早已是注定之事。本来很好的一个概念,被Dogma95的教条弄得乱七八糟。麦克风和摄影师毫不忌讳地在镜头中穿帮,说是试图打开电影回归本体之路,反好莱坞,也反个人主义的作者电影,但所呈现的效果却十分粗糙,哪方面都不占优势。口琴插曲和片尾曲的出现,甚至更离谱的穿帮摄影师所举着的数码相机,完全在违反他们自己所定的教条,可见遵守这“十诫”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时不时插入的采访间离了观众,无所顾忌的裸体展示成为片中的最大卖点,反传统和反人类都很生猛,可这场呐喊终归结束,依旧得重新走上主流的道路。

1小时前
  • 高詩遠
  • 较差

即便是道格玛95也没有阻挡住拉斯·冯·提尔的惊世骇俗,相比于同一阵营的温特伯格,冯·提尔的自我标签远远鲜明于前者,当温特伯格还在使用道德议题做文章的时候,冯·提尔却早已使用高概念来探讨人性了,这一习惯——另类事件引起的人物转变——也延续到了他以后的作品之中。但他电影中令人诟病的一点是,确立高概念引出的议题总是略有牵强的味道,在看似对照的情况下,其实是文本铺垫人物动机上的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点,冯·提尔片中的主角必须依靠行为以及表演方式的出格来纠正中和那份偏差,以此弥补这份逻辑上的缝隙,但这依旧不能阻挡观众对电影中人物行为动机的吐槽,为此,冯·提尔祭出了大招——这个主角脑子有问题,当然在本片中没有使用,但在“良心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之中,当主角戏份成为唯一主线的时候,这个招式就打到了观众的眼前。

1小时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