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

悬疑片韩国2015

主演:内详

导演:朴洪敏

播放地址

 剧照

独自 剧照 NO.1独自 剧照 NO.2独自 剧照 NO.3独自 剧照 NO.4独自 剧照 NO.5独自 剧照 NO.6独自 剧照 NO.13独自 剧照 NO.14独自 剧照 NO.15独自 剧照 NO.16独自 剧照 NO.17独自 剧照 NO.18独自 剧照 NO.19独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57

详细剧情

一个独自居住在半山腰的摄影爱好者,偶然间在楼顶采风的时候,亲眼目睹了一宗谋杀案,并拍摄到了谋杀时的画面。但是他很快就被犯案的凶手发现,杀人犯迅速赶到他居住的地方,企图杀人灭口,毁灭证据。这时摄影者已经无处藏身,只能躲在家里听天由命,杀人犯带着锤头来到摄影者居住的楼层,最终找到了摄影者,可是就在锤子砸下去的瞬间,摄影者醒来了,他发现自己赤身在乡间的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可怕的噩梦依然在不断的延续……

 长篇影评

 1 ) 不是任何人女友的英熙

同一个女人(女演员英熙)去不同的海边(汉堡和江陵),遭遇到不同的人,分别和他们聊了些相近的话题(冷、饿、老、累、孤独、欲望、直率等)。而在不同的人里面,前后又存在着各种类似角色(都有一个关系亲密的姐姐,都是在海边等导演)或相同身份(都出现了戴帽子的神秘陌生人)的关联。如此看来,这个两段式所包含的各种元素,确实都还是洪常秀的那些惯用伎俩:当英熙独自坐在电影院里黯然神伤时,类似的红色座椅背景就像是从《这时对那时错》里穿越而来;而“权海骁”出场劈头追问英熙“为什么假装不认识我”,则俨然还带着《你自己与你所有》时积攒的牢骚和委屈;“郑在咏”的抱头又好像是在和《你自己与你所有》结尾“李裕英”的头疼遥相呼应;就影片中英熙的状态而言,她当然既是《在异国》也是《海边的女人》。

洪氏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种可供对比的细节呈现,所谓在重复中找差异,进而去发现并重建那些难以解释但又常看常新的趣味。纵观本片的1、2两段,虽然时长和内容上的对应并不严丝合缝,但其着力点显然还是那点变与不变之间的余味。它既可以被看作女演员在异国和回国后的两段生活经历,也可以视为现实和梦境参差不齐的交融和互补,特别是在江陵的第2段,英熙在海边被人叫醒了两次,如果把第二次被叫醒视为真实发生的情境,那从她第一次被叫醒到现实这部分,即英熙被摄制组的人员叫醒并和导演见到了面,则显然只是一个梦。但其实,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如果把两处的海边当作同一地点(或者同一虚指)看待,那整个第2段的在江陵,则也有可能是她在汉堡的海边做的一个梦,所以第二次被叫醒之前的那一大段经历,则相当于梦中梦。而梦境作为现实的投射和修补,梦醒时分终不过是一场无望苦等,类似的虚实相间,则还能让人联想到《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

抛开影片本身,一个被热议到无法回避的话题是电影与生活的互文,就像伍迪·艾伦在《贤伉俪》中把自己和米娅·法萝的现实婚姻危机照搬进了电影一般,英熙和男导演搞婚外情的故事也很难不让人作对号入座式联想,虽然洪常秀声明这并不是自传电影,但现实和虚构的有趣之处还在于,高明的虚构总是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它照进现实的同时也引领现实,或者说,只要观者用心去发掘比较,二者会在不自觉中互为佐证。比如片中男导演一再盛赞英熙是非常出色的演员,而金敏喜果然也因这一角色表现而摘得柏林影后,她在颁奖典礼上的表白(“所有感谢都给洪常秀导演,我尊敬你,我爱你”)则又和英熙在片中专门说给导演的台词(“你那么爱我,当然要感谢你喽”)自动契合,而获奖感言的大胆直白,无疑又与女主英熙率直纯真的性格继续形成呼应关系。

据此还可谈谈洪常秀在创作上的微调,除了古典配乐的洋洋洒洒,它还表现在特写镜头的相对增多,结尾英熙和导演对话一场,镜头更是直逼两人脸部并在两人之间来回横移,如此频繁而又急切的主观介入,在其之前作品里也属少见。此外,金敏喜的那部分台词,口号意味也特别强烈,究其原因,估计还是和导演现阶段不由自主的柔情有关。作为当事人一方,洪常秀这次并没有驾轻就熟地选择从直男视角切入,而是以足够耐心庄重的姿态贴近了女性的心境,换言之,哪怕对片中男性(包括男导演)依然不乏调侃嘲弄,但对女主却只有尽可能的体贴宽容,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份爱怜意味,其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较之此前的神秘善变(如海媛、善熙),至此终于难得地见到了性情也因此变得更加骨肉丰盈。

最后还得专门说说本片的“不好看”。在今年柏林电影节的访谈中,洪导就“反故事性”有过一番言论,意即他向来羞于借助角色表达观点,因为再响亮的观点也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真理,所以一直无意于借事说理和道德批判,但从2015年《这时错,那时对》开始,他开始倾向于表达一些代表个人看法的观点。但同时他也谈到对于陈词滥调的抵制,习以为常的叙事确实能给人愉悦感,但他更希望自己能够绕开那种感觉,“曾经很难做到,但现在还行。”

个人以为,这大概会是其今后作品的一个转向。即在有所表达的同时,为了避免愉悦感(从套路到意义)的产生,他又会揉杂进一些“反观点”言论,有时是为了平衡有时是为了打破平衡,如此一下强调一下解构,对比痕迹自然越发模糊,含义表达因此更加暖昧,总之,故事性会越来越趋弱,这种感觉依然不可言说,但如果组合得当,或许就会是一种全新的情绪创造。

 2 ) 爱情与道德:安东尼奥尼、侯麦与洪尚秀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On the Beach at Night Alone》的片名,以及金敏喜饰演的英熙几次独自一人躺卧在海边的场景,至少让我们想起了费里尼的名作《大路/La Starada》。在《大路》的最后,流浪到异乡小镇的藏巴诺通过传来的乐曲得知了杰索米娜客死他乡的消息,因而不能自己。在夜深的海边,他独自躺在沙滩上,陷入了无尽的悔恨和悲痛中。这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关于一个男人如何不懂得一个女人对他的爱,待至他醒悟过来,往事已逝。

英熙独自躺在夜晚的海边,是否也指向了这种爱不能(/被)理解的困境。在这里,男女两性间的主导权获得了置换。如果说杰索米娜的悲剧是由藏巴诺的无知与鲁莽酿成,单纯的杰索米娜相信着爱情,却对此没有进行过任何深入地思考,那么对于英熙来说,她所陷入的困难接连引发了她对爱情的思索,并从中获得感悟。虽然电影一开始她也因为婚外情遭致的道德指责逃跑到了国外,但这给予了她进一步思考的机会:对于这样一位具有自我意识的女性来说,她要找到的正是“确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以及“找到自己”。

爱情与道德的矛盾,这正是侯麦电影的主题之一。在直接以“六个道德故事”命名的电影中,侯麦就探讨了各种关诸道德的反常恋爱行为(不忠、出轨、洛丽塔之爱等)。在侯麦的电影中,道德之所以并没有沉重地束缚爱情,是因为侯麦将游戏的形式纳入了两性关系中,同时借助于人物对自我心理的评析,来消解这份批判意识。因而影片并不显得沉重,反而幽默又意蕴盎然。

相似的是,《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的英熙同样具有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她指责别人“没有被爱的资格”,不能算“真正去爱”,只能是活着,他们做的都是龌蹉的事,“满足于谎言”,“会玩爱情游戏”;而对于她自己来说,是想“真正地爱与活着”,“只想享受人生”“死,也要美丽地死去”。可是这种“真正”的生命状态却需要建立在一段千夫所指的婚外情的基础上。而这正是她所困惑的。

但洪尚秀用来消解道德沉置于爱情之上的方式,却又与侯麦电影中介入游戏的成分不同,是与现实产生的互文,是自我的嘲讽。即便洪尚秀声明了《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不是他的自传,但女演员与男导演的婚外情如果不是指向他自身,还能是什么呢?这个被闹得沸沸扬扬的丑闻一定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洪尚秀的艺术神经,并将其转换成了一部电影。虽然比起其他影片,这部电影显得粗糙、简陋,就像是一副快速完成的自画像。但于其中,我们还是能看到洪尚秀自己解嘲的态度。当英熙在酒桌上放出豪言“所有男人都一个样”,指责导演“拍自己所爱的人干什么”“是为了解恨吗”……其中满是对男性懦弱的指责。

安东尼奥尼看待“爱情与道德”的态度是迥异的。在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中,已经发现了道德与科学发展的不同步导致的人类精神困境。现代人类所携带的道德束缚仍然是久远之前的东西,未发生根本变化,而科技的发展却让我们能够体验到更丰富的生活状态,这两者间便产生了矛盾。在一个任何一次相遇都可能产生性冲动的时代,我们只能通过压抑来让自己看起来正常。英熙的困境难道不正是如此?电影最后与导演在酒桌上的对谈已经完全是一种梦境了。因为社会的不允许,英熙所能获得的真正的爱情实则已经消失。

在电影最后,导演痛哭流涕地说着“爱让他变得不正常了”,“自己变成了怪物”,“不能再挣脱出来”,“让他窒息”……这看似是洪尚秀对自己的忏悔,实则是对其他男人的挖苦。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洪尚秀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勇敢地拥抱了金敏喜,他正是英熙口中的“真正地爱与活着”的人。因而当洪尚秀说自己不会拍自传,也是确实的。他确实没有拍自己,而是借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对普天下的男性发出通缉,并对勇敢的女性进行了赞颂。

 3 ) 形象写作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第一眼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它的主语是欠缺的。它只告诉了我们一个不确定的时间点与空间位置,并没有告诉我们作出动作的主体是谁,是一个人亦或是一个非人?是一个主体亦或是客体?我们只能听到沙沙的海风声,只能感知到一种状态,一种处于一个开阔性的世界边缘的情状。而或许处于这种状态的形象主体,正是在世界的无限与有限之间徘徊而生成的:如此的徘徊既可能是一种向内的自省与自反,亦或是一种向外的关于无尽与永恒的探索。

影片从一个变焦镜头开始,焦点从金敏喜(永熙)的脸的局限性视野被扩展到一个中景视野中。第一个情境生成了。在情境中我们看到,在一个异国的咖啡厅中,永熙与朋友正在交谈。两个女人,作为文化与性别上的她者来到了异国,她们用韩语在聊天,而咖啡厅里的外国人则继续着生活的忙碌。随后,她们边走边聊,聊天气,美食,生活,可望不可得的爱情……彼此的观点充斥着不可调和性,言语却在从口唇开合被吐露之后便似乎无影无踪。或许是异国的场域与彼此矫饰的假面吞噬了母语的原生性吗?带着疑问,我们接着看到两人走进了一家书店,永熙用生涩英语与患有癌症的店主交谈,并买下了他作曲的一本钢琴乐谱,随后跟朋友到外国友人的家中进餐。母语似乎真的渐渐被异化成了英语,形象的主体性被消弭掉了。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充斥着异质性的情境与人物是如此地友好与真诚,他们如此真挚地拥抱与包容着这些来自异国的人们,使她们既可以选择英语亦可以选择母语,使她们作为客体的焦虑不安渐渐淡化,消逝。因此,生成了一种抵抗性的形象——永熙与友人,她们并不是以殖民者的身份与语言来“侵犯“异国的土地,而是通过展露自我的创伤,自己最本真的情状来感染这片场域,从而撼动了那些平乏而同质性的日常,使缺席的生活与情感复现。于是,在身份,地域,个体的断裂与差异之处,不再有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之分,新的流动形成了,环境,人,永熙……成了一个“共生体”——而这一切就是在回应永熙跪在桥头边,向世界性的广阔祈祷的那一刻。那一刻似乎在昭示着她的愿望:到世界中去,连同我的身体,我的秘密一起,就让那萧瑟的风与无边无际的树林吞没我的一切。

在洪尚秀的电影《之后》,《这时对那时错》,《克莱尔的相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金敏喜的身影。她抽烟,喝酒,不断地讽刺与嘲弄身边的男性….往往既是一个当事人又是一个抽离者。所以她可以一边用尖酸的言语嘲讽着那些无能的渣男们,但也会躲在烧酒屋里默默地为自己敏感的心绪而黯然神伤。她是创作者自反的投射,是反衬得周围男性一文不值的存在,但同时又是女性自我心绪的独白者……或许对于金敏喜的身份暧昧与秘密的困惑正如伍尔夫对人们向她提出“作为女人”而写作的概念感到惊愕一样,创作必须产生一种生成-女性,她们可以像原子一样遍布整个社会场域,从而让男性进入到这一种轻柔的生成之中。而金敏喜的形象就是这样的生成—女性,她既是柔弱的亦是坚硬而顽固的,没有一个男人,一个外来的独裁者可以制服她生机勃勃的潜力,他们只会因见到她的美而惭愧,从而被带到她自身的生成中去。影片中有一幕,金敏喜从咖啡厅里走出来,哼着歌曲,抽着烟,享受着黄昏与风的魅力。那一瞬间,似乎周围所有的一切都被卷入到她轻柔摆动的身姿中去。流动的,光滑的时间于是拥有了皱褶,一个会呼吸的泡泡在时间的缎带上生成,藏匿着属于女性的心绪与秘密,而那过于残酷与疲惫的世界从此再也不能打扰它们。

“现在几点了?”在影片6分35秒处,一个男人向她们询问着,她们因为没有带手机因此无法回答。而28分便是永熙坐在电影院里的镜头。我们的困惑因此而生,在异国的这段旅途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抑或只是永熙观看的一场电影?后续中那位同行的女性也从未出现过,但那段异国的旅行却被永熙其他的友人不断提起。此处似乎形成了一种柏格森的绵延的时间——异国的,梦境的,抑或是电影的,还有永熙自己的时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流。而这样的时间无法被钟表与空间所记录,它只会依附于形象的身上,随着她的生命性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自我。于是,永熙不断地走到人群中去,走到世界的变幻无常中去。在交流,碰撞与抵抗中,正如开头第一段提到的,永熙成为了一个探索者。她身上轻柔而坚硬的粒子缓缓地渗透进那些苍白的情境中去,撼动了那些日复一日如癌症般僵化的日常与人们麻木的心。1小时07分处,那个询问时间的男人又出现了,这一次他不再询问任何人,而是温柔而坚定地擦拭着永熙的旅馆的窗户。因为他明白,时间再也不能被量化,永熙已经变成了时间与绵延本身。

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无疑是那几个金敏喜徘徊于海边的时刻。景框被解开了,她不断地陷入睡梦与沉思中去。一个纯粹的视听情境就此形成:海水,沙砾,风声,在古典乐的伴奏下共舞着。透过永熙的眼睛我们也看到了永熙的无力——那无法对抗世界的无力,无法融入万物之中的无力。大海的尽头是一切噩梦的终止,亦或是另一个无尽的开端呢? 她疲惫的双眼与倒地不起的身体无不昭示着她的困惑,而承载的时间又已经夺走了她太多的生命力。我们似乎获得了一个肆意窥探永熙的秘密的机会,她变成了无蔽状态之下的“物”。 但正如梵高笔下的那双农鞋一般,它们是归属于大地的,只有在农妇的脚上之时,才能保持其自身的自持。于是,永熙最后醒来了,她再次回到那与她同形共生的世界中去,回到那喧嚣中去。因为哪怕她的愤怒与不安对于无垠的世界来说不值一提,哪怕她依然只是一个性别的“客体”,但只要她依然存在着,探索着,就是对虚无最好的抵抗,就是对生命本真最温柔的馈赠。

 4 )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他有多坦率,你有多纯粹?

这部新片是一种考验,也是一次坦率的问询。

大体上存在两种观影视角:一是将其带入洪尚秀私生活,从台词中追索出导演心中的蛛丝马迹;二是由作品本身而非作者角度出发去思考。这两种立场其实互相抵触。了解八卦的人在观影之初,很可能会截取其中的个人化片断,猜想导演在借台词为自己发声。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下:《独》)中,与已婚导演相恋过的英熙(金敏喜 饰),主动结束婚姻赴德独居的智英(徐英嬅 饰),为英熙受大众谴责而抱不平的前辈俊熙(宋宣美 饰)和天宇(权海骁 饰),以及在酒桌上洒泪告解的导演尚源(文成根 饰),都为现实代入感提供了极具诱惑的可能。但是,如果真想从洪的电影中寻找“自传性”痕迹,难道不应该先去研究前作中的教授与女学生角色吗?在他的电影中,关于“已婚男”的故事早已无数次登场,《独》不过是其中之一,何况片中这位“已婚导演”的份量完全微乎其微。

《独》并不是一种道德考察,本身也与道德无关。尽管许多人将洪尚秀与侯麦作比较(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难以认同),但事实上,他们几乎是不可比较的。《独》在角色属性与背景方面仍旧与洪尚秀的前作类似,但能够看出人们对电影的态度究竟可以纯粹到哪种程度。选择哪一种视角,是观影者的自由。但如果执着于八卦的连接,很可能会忽视掉洪在这部电影中的新变化,甚至可能对惟一的主角英熙也难以共情。

尽管蕴藏着许多新变化,《独》起初并没有让我感到太大惊喜。它太过坦率,也简洁得令语言都显得无力。比起近两部《这时对那时错》和《你自己与你所有》在结构上的趣味,《独》放弃了一切技巧性、装置性的尝试,仅有一段似梦非梦的再会。电影如她的主人公一般简白而落拓。我并不愿带着一种怜悯的情意去看英熙,但又注定不得不如此。

《独》中再没有什么异地的新艳遇,只有女演员英熙直面大海,直面孤独的背影。从很多层面上,都很难再把洪尚秀的前作拿来与《独》做比较了。在他的电影中,第一次有这样一个独自站在电影的中心的、唯一的主人公。因此我只能说,这是属于英熙一个人的电影。在她身边的朋友们也悉数登场,但金敏喜就像一块磁石,每一个微妙的表情与语调,在轻描淡写中轻易攫紧观者的心。


# 英熙的一人影像

首先,这部电影并非爱情故事。而是关于一个人从羁绊中走出,直面孤独与存活世间的尝试。

英熙对智英讲述自己对导演的思念,在沙滩上画出他的脸,酒桌上与尚源的对峙,尚源念给她的契诃夫短篇小说,无不与爱情相关。但重要的是,这些爱情的边边角角,或者说与尚源的实质性关系对英熙而言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在英熙遇到的朋友们身上,呈现出了情感的不同时态。赴德独居的智英早已走出婚姻与爱情,无欲无求。在江陵运营“峰峰磨坊”咖啡馆的明秀与道熙之间,是正在进行中的情感,同居共处。而尚源导演剧组的年轻男女之间,则是在羞怯中刚刚萌芽的情感。

从“已告别”到“未发生”,从成熟到未成熟,他们的状态形成了有趣的序列。智英提起婚姻时,说“是因为需要才一起过的,不是因为想要”;明秀对道熙并非真爱,他们的关系与智英所说的“需要”十分类似,但明秀满足于目前的安定,甚至还建议英熙尽快结婚生孩子;剧组的年轻男女与他们截然不同,在英熙以及朋友们“真爱”失败的情况下,这两人的初生的、未涉世事的甜蜜似乎预示着一种希望,即真爱存在的可能。

在他人不同情感状态的映衬下,英熙无疑最为孤独。因为她不得不从上一段感情的羁绊中走出,当下的她,既未做到像智英一样清心寡欲地“断舍离”,也无法选择像明秀一样虚假地活着,更没有找到任何真爱存在的可能。她怀疑起真爱,质问何人有爱的资格,对男性失望,与女性接吻。即便前辈俊熙尝试去理解她,善待她,主动帮助她,也无法改变英熙必须面对孤独,踽踽独行的事实。

一个人直面世间,是多么可怖的一件事。她学习、读书、散步、弹琴,尝试从这个世界发现新事物,像一株植物汲取能量继续生长;她彷徨不定,试图开始新生活,问智英自己到汉堡住如何,又问天宇自己到江陵住如何。

与导演尚源和剧组成员喝酒时,年轻男女回住处帮导演取书。因此长长一排酒桌旁,最初只有英熙一人独坐在桌子右侧,左侧是包含导演在内的四人。这一场景太可怕了,也太过可怜,桌子左边并不仅仅是四个人,而是一整个世界。这是英熙只身一人直面应对世界的那种孤独。桌子左侧的人们,以及不在场的那对年轻人,他们尊敬英熙、赞美英熙,但事实上,没有人是真正站在英熙身边的,也不可能有人能真正进入她的世界,消解她的孤独。

前辈俊熙、天宇也是一样。英熙身边的所有人对她的包容和宠溺,有多少是出自真正的理解,又有多少是出自怜悯与同情?从始至终,她的身边都不乏朋友,不乏语言的交流与碰撞,但留在我脑海中的影像,却并不是在酒桌上大放豪言的英熙,而是过木桥之前下跪祈祷的她,咖啡馆前抽烟哼歌的她,独自躺在海边的她。金敏喜一人影像的力量太过强大,而它有多强大,英熙的孤独就有多深切。


# 摄影变化与非语言

除了单一女主角与女性化的视角之外,《独》也呈现了洪尚秀电影在摄影上的新变化。洪尚秀标志性的推镜头以快速和出人意料著称。如果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中推镜头的速度变得缓慢且温柔。摄影师金炯求在采访中谈到,这部电影中推镜已不再是剪辑上的概念了,更像是缓慢靠近人物的一种动作。

第二部分,在江陵的咖啡馆,道熙让明秀赶紧筛选咖啡豆,他无奈地坐在桌前,一边挑豆子,一边敷衍地回应关于吃饭的问题。镜头由明秀的中近景缓缓推到了桌上咖啡豆的特写镜头。他们两人的对话在继续,但导演选择了拍咖啡豆,放弃去呈现人物的面部和反应,这样的调度消减了对话的重要性;也将视线集中在了明秀的个人视角上。郑在咏饰演的明秀从一登场开始就给人一种奇妙的喜剧感,他缩着脖子不断说“好冷好冷”,看起来很“怂”。朋友们说的“仿佛放弃了人生一下突然就老了”,“无法真正去爱,所以执着于活着”也道出了明秀的“懦弱”。此刻他不得不去做这样单调乏味的工作,镜头越来越靠近他的双手,仿佛这双手正要从绝望的豆子中挑出自己剩余的人生。

另一镜头是英熙在咖啡馆门口抽烟唱歌的画面。镜头从全景推到了中镜,同样十分缓慢,但这次的推镜比起物理空间上的靠近,更像是人物内心次元的捕捉。

除了镜头运动之外,这一场面本身也值得记忆。人物抽烟的场面洪尚秀拍过太多次,但往往都有他人在场,或有对话,时间与空间总是被共享的。而这里他用超过两分钟的时间,完完整整记录了英熙看天、点烟、唱歌、灭烟、回咖啡馆的过程。在洪尚秀电影中不曾有过这样的场面:将超过两分钟的时间完全给予一个角色,没有制造任何对话,只有独属于这个角色的时间在一支烟和一首歌中消磨去。正是因为在两分多钟之内,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一段才显得更加珍贵。

第一部中,英熙在过木桥之前下跪祈祷,导演也用接近一分钟的时间记录了这一过程。在我看来,这两个镜头是类似的,都是英熙直面自我、直面孤独的剪影。她的身体处于现实世界的某一场所,但内心却存在着另一个宇宙。温柔缓慢的推镜,以及长时间的单人镜头,是来自剧本外部的另一种宠溺和怜惜。它们不动声色地放大了英熙的一人世界。

《独》可能是洪尚秀电影中故事性最弱的一部电影。当然,故事性的弱化并不意味着电影的无趣。他片中的人物往往都在进行“旅行”,即场所的转换,只不过从前的旅程中,在酒桌交谈之外也是存在故事和结局的,或者说,至少有有推动剧情起伏的段落。而这部电影中,在台词密集的酒桌与咖啡桌场景之外,并没有那样的情节点,我们不知道英熙接下来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她的旅程与电影的剧情发展一样,行方不定,无迹可寻。

宣言性的台词继续大量登场,像《你自己与你所有》中的画家英秀一样,英熙与朋友们喝完酒之后也开始大放豪言。她质问真爱的存在,爱的资格,她批判无法真正去爱、满足现状活着的人,比起虚伪地活着,她宁愿美丽无憾地死去。尽管喝酒的场景台词更加密集,传达的信息量更大,但令我更加印象深刻的却是这些聚会之外的场景。

洪的近作中(尤其是这部电影),比起人物的台词,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状态与行为。他写出的那些人物们大肆探讨的生与死,或爱情与艺术,就像是一本书页面底部的附注。若留心演员们的表情与反应,就能发现这些细节比他们的台词有趣多了,也道出了更多的真实。一人对另一人顾盼的眼神(即使有时在焦段之外),后辈的肢体动作等等,这些言语之外的微妙氛围在洪尚秀电影中的地位是绝对难以取代的。

同样在语言之外,在金敏喜独自登场、没有任何对话的时候,似乎更接近英熙本真的面貌。她在汉堡的智英家里弹琴,下跪祈祷,独自走向大海,一人抽烟唱歌等,这些不存在语言交流的部分,这些留白的段落,看起来没有任何信息量,但却是片中英熙离我们最近的时刻,或许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时刻。


# 黑衣男子的存在

片中五次出现的黑衣人角色也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惊讶,洪尚秀的电影中没有出现过这样诡异的角色。担任第一部分摄影的朴洪列(音)饰演了黑衣男子,这一设定来自于在汉堡试拍时一次心血来潮的尝试。(可参考文末导演interview)

第一部分中黑衣男子三次出现,他与英熙所在的世界是有交流的,他的存在是被直接验证的。第一次是语言上的交流,在汉堡的公园,黑衣男子向英熙和智英询问时间。第二次英熙和智英对他的出现做出了反应,她们看到黑衣男向她们走来,迅速躲避离开。第三次在德国的海边是身体上的接触(当然很可能是意象性的),英熙独自一人走向大海,镜头右摇到智英和两位外国朋友,再左摇至原来位置,空无一人的大海,再左摇,扛着英熙的黑衣人渐渐走远。

第二部分中黑衣人出现两次,但所有人对他的存在没有给予任何反馈:第一次英熙与两位前辈初次进入酒店房间,黑衣人在阳台拼命地擦着玻璃,英熙到阳台去,他帮助英熙开窗关窗。第二次三人喝酒时,黑衣男子在阳台望着大海。因此,这部分中我们可以承认黑衣人的存在,也可以完全否认他的存在。

黑衣男子如同英熙自我世界存在的一种验证。他向现实世界发问,却又被现实世界躲避和无视,他用力擦着玻璃的动作,与英熙在酒桌上拼命质问他人的模样何其相似。在德国海边,英熙独自走向大海,留下淡淡一串脚印,然后消失不见。她面向的大海是尘俗的世间,但也是朝向自我宇宙的一条通路;黑衣人像扛一具尸体一样将她带走,这并不是一种死亡,更像是归于自我世界的消隐。

洪在采访中表示,他无法对黑衣人做出解释,也认为是无法被解释的。这种坦率似乎也像在说,任凭你们去解读吧,哪怕这根本并没有什么必要。

雷米 목련을부탁해咖啡馆,全州 2017年5月5日下午5点43分

(本文发于迷影网:http://cinephilia.net/56718

附上前几天翻的导演Interview仅供参考: 洪尚秀谈《独自在夜晚的海边》//www.douban.com/note/617738526/

声明: 对于未经许可的转载将举报到底。

——————————————————

【微信公眾號:CinemaTale 劇場前】

——————————————————

 5 ) 影片的孤独,观众的孤独:我们都在那擦不透的玻璃后

如果在当代绘画领域寻找《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以下简称《海边》)的类比,Agnes Martin是个不错的选择,两者都只运用最基础的艺术表达手法,营造出来的世界温柔、简单,生活化,与此同时也有陌生感。


每件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从完成那一刻起,便脱离了创作者、如独立人格一般地存在,所以将《海边》与导演洪尚秀和演员金敏喜的不伦恋联系起来是不明智的理解方式,如此的解读就如将梵高的绘画与他爱的妓女绑在一起、或给毕加索的人物画硬按上他情妇的名字一样,只会把我们带入死胡同。

作为业余电影爱好者,电影于我而言,大多两个功效,感官愉悦感,和对生活的启示。这两者在《海边》中我都得不到太多。

因为影片的闭合度很高,即影片很难被延伸到真实生活中。观众有观看权、思考权,但没有参与权。 那些闭合度很低的电影,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阿甘正传》,它们宣扬一种很容易被带入真人真事的普世观,是依存于观众而存在的 。艺术圈有个经典的问题:是否观众不存在了,艺术也就不存在了?《阿甘正传》是肯定,《海边》是否定。《海边》只在讲导演内心的一个故事,私密又个人,不接受被观众任意挪用到自己身上,也从中挤不出什么大道理。

全程我都觉得自己像那个戴帽子的男子,拼命地想擦干窗户,看清楚电影角色们到底在做什么,但一切都只是徒劳,窗户在那,我永远都不可能进入他们的世界。戴帽男子擦完窗户后,在阳台上悠悠地抽了支烟,多么像我这样绞尽脑汁要写出一篇高深影评的作者啊,总想要从镜子内的景象中获得些感悟。导演把这一切都预想在先,然后嘲弄一番。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导演的孤独,女主角英熙的孤独,也折射出关于我作为观影者的孤独。孤独是个闭合的圈,没人进入的了,成为影片本身的闭合度。

影片最让我震撼的情节是当英熙向友人喊出她对爱情的理解时。她指责别人“没有被爱的资格”,不能算“真正去爱”,只能是活着,因为他们都只 “满足于谎言”,玩弄着爱情游戏。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坦率很少见,因为如此谩骂友人为虚伪者,只能换来被友人泼水,或友人转身离去,从此关系终结。因此电影情节是超现实的(surreal),影片中的友人们,都反常地平静,也不知是否有把英熙的话听进去。不禁让我思考,导演这样安排剧情是为何?英熙话语的真实听众又是谁?

洪尚秀在接受采访时,访问者有说这样一段话:“影评人让·米歇尔·傅东曾说过,您的电影最杰出之处在于‘诚实感’。与自我告白式的坦率完全不同,您的电影坦率得令人惊讶。明知无可奈何却等了又等,但又并非如此,英熙对虚伪者大声叫喊,像是为了看到人的本来模样而作出殊死尝试。”

我极喜欢这位采访者对这段情节的解读,因为英熙的话喊到了我的心里。虚伪者只怕不只是影片中极平静的友人,也是荧幕前的观众。英熙的喊话在我心中激起了斑驳的涟漪,让我追溯自己本来的模样。曾经的我也是一句假话都不说的啊。感谢洪尚秀这段有女权色彩的描绘,原来坦率的女人也是可以如此堂堂正正、充满自信地面对他人。

且说说那些友人反常的平静。整部影片中除了英熙和英熙梦中的导演,所有配角都像一面打不破的墙。配角的情绪值一直很稳定,并且全程都很“善良”。

作为业余电影爱好者,我总是期待一些传统电影的故事情节,如英熙的男前辈对她发出性邀请,女前辈讽刺她的不伦恋。结果这一切都不存在,这些友人,熟悉或陌生,全都无条件地支持英熙, 包容她的小脾气,“真诚”地夸赞她。我看到他们部分的观点,他们部分的生活方式,但我看不到他们全部真实的样子。换句话说,他们都有很多埋在后面的故事,像英熙一样,但导演拒绝让我看到他们的背后。比如与英熙接吻的女前辈,我不知道她是因为自己经济拮据,想回首尔,才说想当英熙的经纪人, 还是因为真正赏识英熙的才华,想帮她走出困境?再比如不原意承认女友的男前辈,他是否曾经与英熙有过爱情关系,他是否还尝试与英熙开启暧昧关系所以不承认现女友,或者他只是单纯地不愿承认现有的恋爱关系?从影片有限的线索来看,这些可能性都是成立的。

这些不可看透的友人,再次突显了英熙的孤独。尽管表面上获得了那么多爱与包容,但却走不进别人的内心(或者英熙也不想走进)。英熙与友人的关系,也折射出我的社交关系。在我的世界里走过的人,我相信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诚的。真诚,却蒙着窗户纸,不可捅破。有时我多么希望他们也能像英熙一样情感爆发一次,让我看看窗户纸后面到底是什么。但叫喊出的就一定真实吗?“真实”不是个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是以深浅而层递的。友人对英熙真诚的陪伴也不能疗愈她的孤独,如影片所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很好从表面上、浅层次上建立,但深入内心还是如孤岛一般。看似英熙是孤独的受害者,极需救赎,但人与人相聚,又是谁填充了谁无聊的时间,谁抚慰了谁的孤独呢。

爱情对英熙而言真的是最重要的吗?看似每分每秒都在想着那个男人,但英熙的梦境却给予了我们更真实的回答。梦里出现了多位后辈,他们对英熙赞不绝口。看似英熙辞去工作,想好好理清爱情的脉络,实际上事业与爱情却是绑在一起的。潜意识里英熙不仅想得到爱人,还想成为成功的演员,帅气的前辈。对爱情的焦虑即是对事业、对未来的期许与惶恐。这也是对爱情单纯性的发问,人心不单纯,爱情又怎能在纯氧的环境下存在,它是混杂在人心各种欲望下的执念。

洪尚秀是后现代主义的拥护者,真理不存在,只存在观点。 英熙梦境中的导演读了一段契诃夫的《关于爱情》。有段话没被读出来,但却是洪尚秀的拍摄主旨:“到目前为止关于爱情,只有一句话可以算得上是无可辩驳的真理:‘这是个极大的秘密’,至于此外人们关于爱情所写和所说的话,那都不成其为答案,只是把至今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罢了。某种解释看来似乎适合某一种情况,然而却不适合另外十种情况,依我看来,最好是对每一种情况分别加以解释,不要一概而论。”

如契诃夫所言,洪尚秀不传递普世观,整部影片只是他的自说自话,喜欢就听,不喜欢就走,如此再次回到影片闭合度的问题上。《海边》也不能成为除洪尚秀以外任何人爱情、孤独的解答,但好在它提出问题,等待有共鸣者的思考。

以上影评只是我零碎的感悟,如影片碎片化的情节一样。《海边》的可能性其实更大,它可以是学术餐桌上可口的一道主菜,不论它的反线性叙述、 后现代主义框架、还是对电影与现实边界的质疑,都可以令学者高谈阔论一番,这会是电影史上的一笔。至于从个人层面上来说,它让我看到被玻璃包裹住的自己。

 6 )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先知道了金敏喜与洪尚秀的爱情,才看了这部电影,怀抱着好奇、探索,以及对演员金敏喜的喜爱,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义无反顾地做了那样的选择。

只能在自己电脑上看,和电影院大屏幕感官天差地别。之前看得电影不多,文艺片更是近乎毫无接触,何况洪尚秀的电影在文艺片中也算得上是不知所云那一类。

可以预想得见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有多无聊多昏昏欲睡,靠着金敏喜的支撑才把这部电影看了下去,电影结束时我还一脸懵:“就没了?”

至于电影的味道看后的感想,不存在的。我把电脑关上,迟迟都不愿意打开洪尚秀和金敏喜的下一部电影。

第一次被这部电影打动是无意间又看了一下金敏喜在咖啡馆前抽烟哼歌的片段,忽然就体悟到了电影搭建出来的意境。

标志性的长镜头,机位温柔推近,那一刻忽然浸入英熙浓郁复杂却沉静如水的情绪里:前因后果发生的所有事,她对世界的质疑与思考,她内心的孤独与煎熬。

细细回想会发现自己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时刻。一长段时间里一件大事决定情绪的主基调,无数小事又相继涌来:戳中心事的电影,午睡起来空荡的房间,与人相处时细微的隔阂。

而后电影里许多镜头许多片段都一点点在脑海里清晰起来,刷了第二遍。以下对电影的理解都只是基于我个人的浅薄阅历进行的讨论。

整场电影其实主题很小,只关乎一个女人在孤独煎熬的时刻对世界的质问,她想求得一个答案,求得一条正确的路途。

但这主题也很深。这世上正确的答案到底在哪里呢?世俗给了我们很多规矩,可是有多少人彻底地去思考过这些标准存在的意义与正确性呢?

所以英熙想求得的答案在哪里?这根本就不是她的爱情与世俗规矩的冲突,而是她的精神世界与世俗规矩的冲突。只不过爱情成了冲突全面爆发的导火线。

这个世界其实不需要去寻找所谓正确的答案,没有这个答案,就按世俗规定的标准努力向上地去活着,大概也是极好的(我只能说大概,因为我没体会过)。

但世上总有一小部分人天生敏感多思,他们不得不去面对这些“无用”的问题,只不过时间迟早。英熙就无可躲避地被推到了这样的问题前,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偏差才是一切真正的来源。

所以她在桥前跪拜扣问答案,在海边画画询问好友,在酒桌上忽然质问他人。

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一部类似于自传的私人电影,是洪尚秀与金敏喜给世界的答案。记者也专门问了洪尚秀这个问题。

洪尚秀非常确定地否认了。

这里其实很好的应证了一句话:有些事能够明白的人你不解释他也总会明白,不能明白的人你解释了他也不会明白。

我第一遍看也是带着探寻的心思去看待的,因为事先了解太多,我完全就是把女主角当做金敏喜。但其实她不是金敏喜,她是英熙。

不要把电影当作八卦的延续,而是把电影当作纯粹的电影。

如果你也曾经历这样的孤独与煎熬,如果你也曾经历内心世界的混乱与崩塌(对世界上某一部分人来说,这算成长必经之路),自然就会明白英熙的处境。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在看完这部电影不久,我就再次跌入了英熙的境况里,才开始感觉到这部电影余味悠长。那段时间疯狂地想看这部电影,想独自去海边。

所以,最后英熙求得答案了吗?仅从电影截止的时间看,没有。她依旧在挣扎。

但是,她总会求得答案,达到内心的完整的。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之处了,它真正具有的生命远比电影时长长得多。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它已经很完整地勾勒出了英熙这段时间的心理状态以及她本身的精神境界,凭借这些了解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她这样的人总会找到答案的。

除了电影的主题,电影中还有许多打动人的地方。比如英熙的孤独与挣扎是非常美丽的,因为她展现出的完整与自由,看到有人这样形容“摇晃破碎却满不在乎的美”。

金敏喜以敏感的神经捕捉到了英熙所有的脆弱与美丽,又用细腻流畅的演技展示了出来。当金敏喜成为英熙,她至少需要溶解三个层次的她。

第一,英熙是个怎样的人,她的喜怒哀乐都必须在这个框架里。第二,英熙这段时间出于怎样的状态,这会是电影里的主基调。第三,此时此刻的情绪,既不违背主基调也不违背人物,才可以搭建出饱满的立体的人物。

电影的舒适感与流畅感很大程度来自于金敏喜自然的演技。

整部电影几乎完全从英熙的内心出发去拍摄,最贴近主角的心灵,仿佛整个世界都只是她精神世界的映射。还安插进了可作为英熙心理映射的黑衣人。

古往今来肯定也有许多各种形式的作品聚焦过相似的主题,但因为不同创作类型的差异性、洪尚秀强烈的个人风格以及影片少见地切入角度,这部电影显得非常独特。

对洪尚秀来说这也算得上是他很独特的一部电影,抛弃以往以男性视角为主的拍摄习惯,完全从女性的视角进行切入,所有的镜头都只注视着金敏喜一人。对一个男性创作者来说,这也是很难得的事情。

说这是给金敏喜的情书,的确不过分。至少他在尝试用自己所爱之人的目光看待世界理解世界。

洪尚秀也的确说过金敏喜改变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金敏喜之后他开始尝试信任这个世界了。创作者观念的改变也势必影响他的创作。

 短评

真的佩服老洪,虽然说这片是给女朋友写的吧也正好拿下最佳女演员风风光光的,但这种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拍什么的胆量,一般人是真没有的。。那种谈了婚外恋无疾而终之后的崩溃发飙、脆弱令人心疼,金敏喜演得确实不错。所以相比起来这部里尬聊的段落都少了。啊,看完本片再吃真人发的狗粮真是崩溃…

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电影看完了,金敏喜太有魅力,我完全理解洪尚秀,我是女的,我都爱上她了。

11分钟前
  • 重华
  • 力荐

全是昂着头牵着手说的骄傲的情话。

16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洪常秀这人有意思。全世界都在议论他和金敏喜的绯(丑)闻?好,他就把这段故事拍出来,还暗戳戳地吐了自己的槽,还让本色出演的女友成了影后。依旧是沉闷催眠那一套,固定长镜头,抽烟吃饭闲聊,粗糙生硬的推拉摇移。提琴声舒缓悠扬,好听。看完像默默抽了一包闷烟。

1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之前红尚秀的电影里,他喜欢把故事的前后两部分做微调,让一件事变成另一件事事,本质是永远是一件事。这一次更厉害,借助于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的婚外情这件事,电影里做一下微调,变成另一件事,本质上还是他们之间的这段婚外情,突然明白了金敏喜的那段谁有资格爱与被爱,简直就是他们爱的宣言。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导演突然推近景的手法真受不了,感觉下一步就是一个电视台专题片,“来自首尔的金小姐正在煎午餐肉,这是她35岁之后最后喜爱的食物……”

22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看的是“煮好了”版

23分钟前
  • 魏晓波
  • 推荐

看了展映,导演演员走红毯。红毯边上一老头看着他们,说:“she is too young for him....”

27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並非某些人所謂的已婚導演和女演員的愛情故事,而是女演員結束後掙脫桎梏的狀態與直面世間的孤獨。不少宣言式台詞。從女性視角直指對男性的失望。關於愛的資格、衰老,不同角色集合了愛情的不同時態。洪尚秀過於率直,而金敏喜的角色也一樣率直。影院三刷完成。/時隔一年又看一次,改5星。“學習最好了,學習很乾淨。”0323 KU시네마트랩

32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力荐

剧情:爱上了有妇之夫怎么办?急,在线等。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居然被赤裸裸的诚实打动了。死在悔恨中。爱在怪兽里。就算是做梦也好生气。

38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女人间的吻,海滩上的梦,擦玻璃的人。

4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3.5;“阻碍我们相爱的一切多么微不足道”,响亮的爱之宣言,直抒胸臆到几乎具有了全新的面貌,在梦境延宕的情感回声,结构依旧具有其精妙之处;艺术是对生活本身的模仿,此番自嘲不仅以电影浇自己心中块垒,也是借角色之口再次评价自己作品,那么苦恼又那么勇敢,飞天遁地贪一刻的乐极忘形。

4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韩国应该为洪尚秀拍喝酒吃饭闲聊天戏申请非遗。3.5

51分钟前
  • Meng
  • 还行

洪尚秀这是在向全世界发出宣告[我们不伦,可我们一样有爱的资格,而逼逼逼的你们除了残忍,就只剩下平凡]并送敏喜小姐姐定情款银熊。啊,有才华真好。

54分钟前
  • 斯琴高丽的伤心
  • 还行

中年人的爱情大概就是,你做过了所有能做的事情,除了四目相对,什么也给不了对方。

57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还行

这个恩爱秀得有点高级,越来越强烈地宣誓爱情,越来越痛苦地承受折磨,话都说完,人已全醉,从海风里醒来,你还不是一个人在踱步,爱情啊,是独自的事情。

58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看到后来眼泪停不住。顾随说诗人要有寂寞心,金敏喜有的。她的神态是那么复杂的厌倦,有爱过的灰,好喜欢她在午后阳光里惘然抽烟哼唱的那一幕,知道我为什么怀着这样的心情生活吗。当然也喜欢她和导演那段激烈的对话,那么深的怨和悔里其实都是无怨也无悔的爱。

1小时前
  • 曼仔
  • 推荐

我早就无数遍的说过,我真讨厌道德,这么一无是处、浅薄单调、随时变化的东西,它不为你负责啊,它不为个体的幸福负责啊,它只对社会稳定这样的集体概念负责啊,它不关心你啊,你干嘛那么在乎道德啊。如果作为个体你真的怕,那我们有那么多可以确定自己的坐标,干嘛拿这么冷漠而低水准的坐标尺去衡量自己和他人呢?我们为什么不接纳自己呢。所有规则都有很强的暴力性在里边。从宇宙上回望地球,谁在乎呢,要去爱啊,欲望是唯一可确定的此刻存在,过去也就过去了。活一次吧,别的去他妈的。

1小时前
  • 阿布鲁齐
  • 推荐

男人一辈子都在意淫,只不过有的美梦成真,有的如梦初醒,有的黄粱一梦。女人一辈子都在索爱,只不过有的爱而不见,有的为爱痴狂,有的因爱生恨。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