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相成

记录片美国2012

主演:基努·里维斯,大卫·芬奇,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索德伯格,丹尼·博伊尔,克里斯托弗·诺兰,拉娜·沃卓斯基,拉斯·冯·提尔,大卫·林奇,乔治·卢卡斯,罗伯特·罗德里格兹,迈克尔·查普曼,杰西·布拉德福特,瑞德·穆拉诺,格蕾塔·葛韦格,理查德·林克莱特,沃利·菲斯特,莉娜·邓纳姆,安东尼·多德·曼妥,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维尔莫什·日格蒙德

导演: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剧照

阴阳相成 剧照 NO.1阴阳相成 剧照 NO.2阴阳相成 剧照 NO.3阴阳相成 剧照 NO.4阴阳相成 剧照 NO.5阴阳相成 剧照 NO.6阴阳相成 剧照 NO.13阴阳相成 剧照 NO.14阴阳相成 剧照 NO.15阴阳相成 剧照 NO.16阴阳相成 剧照 NO.17阴阳相成 剧照 NO.18阴阳相成 剧照 NO.19阴阳相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1 16:34

详细剧情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胶片技术从蛮荒走到成熟,电影人采用化学摄影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和视觉奇迹。而当时间逐渐走向21世纪时,化学摄影法趋近临界点,几无上升空间,且越来越无法应对电影工业对新技术和全新拍摄手法、理念的诉求。与此同时,数字摄影方兴未艾,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进入传统技术固若金汤的电影领域。从Dogma 95对手提DV的使用,到乔治•卢卡斯大胆的HD摄影之应用,伴随着“顽固派”和“革新派”的政治和讨论,数字摄影蚕食着传统胶片的领土,逐渐成为当今电影工业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配光、摄影、剪辑等工作也相继受到冲击和影响。  这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对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未来满怀信心的展望……

 长篇影评

 1 ) 《阴阳相成》:如果没有基努·里维斯,这部片子不会诞生

人人都有纸和笔,但那张纸上又写下多少伟大的故事呢?现在同样的事情要发生在电影身上了。

——大卫·林奇

最近一直在等《疾速备战》的高清资源,正巧最近基努·里维斯的曝光率挺高,美媒还挂起来一阵尬吹基努的风潮(大概把他捧到了最受观众喜爱演员的程度,基努本人表示很懵逼)。

我翻了一些他早年间的作品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除了《黑客帝国》系列外,基努·里维斯对影视业还有一项卓著的贡献,就是下面要说的这一部纪录片——《阴阳相成》。

(香港的译名非常暴露粉丝情结:《基努·里维斯给电影的情书》)

这部纪录片由基努·里维斯本人出任制片人和出镜记者,采访了巨多业界名导和摄影师就当今(2012年)电影体系下的胶片、数字之争展开讨论。

细究之下,整部电影散发着规整的论文气息,将现有的胶片、数字矛盾拆解开来,从动态影像的捕捉、冲显、放映以及储存等方面分条论述,由持有相反论点的名导阐述他们的感受,其中穿插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

其实这部电影并不像描述中那么冰冷晦涩,虽然不是将导演们聚在一块来一场华山论剑,但各个环节中导演们的观点都不尽相同,无缝剪辑中形成了跨越空间的辩论战。

其间没有太过激进、新潮的观点,胶片数字之争在大众语境下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谁都明白数字化的浪潮势不可挡,但就像中文译名阴阳相成那样,所有的元素最终汇聚整合,走向了对电影这一技术艺术混合体的讨论,其中蕴含着迷影人无穷的乐趣。

先来简单列一下出镜的名导大咖,没办法全部罗列,片子中有详细的字幕注解,b站搜索片名《阴阳相成》就能看:乔治·卢卡斯、大卫·芬奇、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克里斯托弗·诺兰、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大卫·林奇、乔·舒马赫、拉斯·冯·提尔、丹尼·博伊尔、拉娜/安迪·沃卓斯基、史蒂文·索德伯格……

首先要说,如果没有一个像基努·里维斯这样大牌的明星来做制片人,《阴阳相成》绝对是不可能诞生的,我必须郑重感谢基努这个用了半秒钟就拍板的点子。

镜头中顶尖的艺术家和技术狂魔其实都特别朴实纯粹,他们的观点和立场都跟自己的作品是高度吻合的:满嘴Funk的大卫·芬奇、话中富含哲理的沃卓斯基姐弟(现在是姐妹了)、随时随地都能high起来的丹尼·博伊尔和卖萌的老马……

(所有导演中最难邀请的是诺兰,基努·里维斯亲自出马投其所好给他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在未来16个月中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采访他二十分钟。于是诺兰欣然应允了20分钟的采访,后来还给加了5分钟)

在乔托·卡努杜的《第七艺术宣言》中,他将电影称作前六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是一门拥有时空属性的崭新艺术。

而时至今日我们习惯使用一个词汇:电影工业,实际上它是独一无二的,从来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真正能与工业挂钩。除了“群策群力”和“成本高昂”这些老生常谈的原因外,电影从来都是艺术与技术的混合体和共生体。

两者孰轻孰重我现在并没有论断,但我相信正是这种杂糅属性让电影成为一门独立艺术,而技术就是电影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人类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电影工业对其极高的转化率才让电影成为每一代人眼中方兴未艾的存在。

《阴阳相成》提供给我们一条思路,电影工业由胶片过渡到数字时代不单单因为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这种改变的根源其实来自人们对掌控这项艺术的渴求,这种渴求往往需要技术的支撑,而翻新的技术又翻过来刷新人们的渴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早期的电影剪辑师(那时称剪辑员或技工)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因为这个工种类似纺织女工,只是将胶片剪切粘贴,导演也很少走进剪辑室。后来为了满足感官需要出现了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视听元素的极大丰富使影片需要在每一帧之间编辑,剪辑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也渐渐真正有了剪辑师的称谓。

(马丁·斯科塞斯)

电影的数字化则来自更高自由度的编辑模式,剪辑的最小单位不再是帧,而是能在每一帧上进行精细的编辑。

数字编辑可以处理更丰富的画面,它能随意调整画面里的每一个部分的每一个参数,并逐渐开始取代传统的光化学色彩配色。

与之对应的,更为便捷可靠的数字拍摄设备也成了人们迫切的需求,用手持DV拍摄的影片开始在圣丹斯独立电影节上获奖,并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厂商不断攻克清晰度和宽容度的难题,只不过它的进程相对慢了一些。

数字设备和编辑介入电影创作后,率先受到影响的是摄影师,拍摄的画面不再需要经过一个晚上的冲印才能被看到,所有人都能通过监视器实时看到拍摄的画面,且电影最后的呈现效果也更多地被数字配色师掌控。胶片时代的摄影师是唯一能够知道第二天样片效果的人,这是种浪漫的权力,他们可以骄傲地对导演说“明天看吧,肯定超惊喜”,当然也有很多“What the funk!”的惊吓,大卫·芬奇额外补充道。

数字时代人人都能看到画面,摄影师工作的专业性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让很多人产生了“我拿机器我也行”的错觉。

数字化摄影机给整套拍摄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极大扩展了单台摄影机的拍摄时长,不必拍十几分钟就换上一盒新的胶片,体积的便捷化也提供了更多机位拍摄的可能性,一次拍摄中能捕捉更多的信息量,镜头的选择更加灵活。

拍摄中有了“无限NG”的技术可能(演员的噩梦),没有了胶片的成本限制,一条不满意还可以接着拍下一条。

涉及到电影的放映、储存这些下游环节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导演站出来论述了,现实就能说明一切:有胶片放映条件的影院已经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影片已经完全数字化。

虽然数字储存的时效性很差,马丁·斯科塞斯也提到胶片可能是唯一能长久保存六七十年的介质,但这种方式已经不具备商业性质,变成了一种收藏的手段。

所以到了影片的最后,诺兰成了唯一一个坚守胶片的导演,也坚持着只用胶片拍摄他的电影。

几乎每个观点的最后都有诺兰出来唱反调,整场“辩论” 中的“胶片派”老是在谈什么“艺术”、“质感”这类抽象的词汇,面对能讲出严谨道理的“数字派”明显缺少可信度。

放到现今的网络环境下,这伙人就是不识时务的“杠精”,诺兰还是最闷骚的“杠精头子”,大多时候没有理还非要杠。

而实际上《阴阳相成》并非是让大家争论胶片与数字的优劣,更不是二者的存亡之战,马上就要2020年了,如果说影片中真的有什么独到的预见,那么在电影完成的几年后也就毫无意义了,现实永远比任何东西都更有说服力。

只说国内的情况:2016年上映的电影《长江图》宣称是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延期多年上映的《狗十三》和《无问西东》也是使用胶片拍摄),片方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电影是在北京电影洗印厂拆除的前一天才完成胶片的清洗工作,自此之后如果想在国内完成胶片的洗印已经几乎不可能。

2007年是业界公认的胶片巅峰,技术浪潮下胶片的没落速度令人咋舌,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产生了为什么要用胶片拍电影的疑问,二十年后呢,会有人还提起胶片吗?

《阴阳相成》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它只是基努·里维斯在更新换代的背景下,想要记录下行业现状的片子。

他使用最多的问句是“Where are we today?”,电影中所做一切采访和调查都是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导演中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哪怕站在技术最前沿的卡梅隆也没有给出答案。

但名导们思考的方向却出奇的一致,他们都指向了电影本体。

所有的一切在最后都豁然开朗,无论是“胶片派”还是“数字派”都是运用技术的电影人,尽管工具不同但也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自然也不存在什么杠精之说,他们反思的重点在于技术能给电影带来什么又拿走什么。

换言之,电影品质提升的速度真的跟得上技术翻新的速度吗,我们真的拍出了更多好的作品吗?

所以我选了大卫·林奇的话放在开头,我想这句话也能够为《阴阳相成》这部“电影论文”挈领提纲:人人都有纸和笔,但那张纸上又写下多少伟大的故事呢?

“胶片派”的观点这时候就占有很大的分量,胶片电影的工作纵然繁复,但它也教会人们原则,数字时代的人们却遗忘了,越来越多的人再也不会在意品味了。

大卫·芬奇分享了一则关于唐尼的趣闻,为了抗议剧组每天十几个小时不间断的拍摄,他把尿盆带到片场抗议。

没有限制不完全是好事,胶片机一旦开机就意味着成本开始消耗,剧组成员都必须拿出最好的状态进入拍摄,换胶卷间隙的两三分钟大家又可以稍事休息,调整状态,相反没有拍摄时长限制后,人们的拍摄效率其实并没有显著的提升。

绝大多数支持胶片的导演并非食古不化,他们只是认为胶片拍摄带来的守序和专注更适合自己。

试想一下,中国最早站上世界舞台的武侠片《侠女》就达到中国武侠片最高的艺术成就(获得戛纳主竞赛单元提名),那时候胡金铨连跟随快速运镜都没办法实现,现在一个场面我们可以获取十几个角度的素材,但是从来没有过超越前辈的成就,甚至连合格的武侠片和动作片都不常见。

与设备能获取到的所信息量匹配的,应该是我们更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电影展现、复原物质现实的功能本质从来没有变过,但我们实际是越做越差了。

诺兰的话其实很中肯,为什么大家现在老是追问我为什么要用胶片,而不去问别人为什么要用数字呢?(言外之意是数字谁爱用谁用,反正我不用,傲娇)

现在胶片留存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它仍然是一个可靠的选择,数字化虽是潮流但绝不是万能解,无论使用什么手段最终都要契合电影,卡梅隆用的3d跟现在泛滥的后期转制3d大片有什么分别,我相信每一个观众心里都有一杆秤。

片子制作完成后的2014年,马丁联合诺兰、昆汀等几位导演发起保卫胶片的提议,好莱坞几大制片厂与刚刚度过破产保护期的柯达签订协议,每年向柯达购买一定数量的胶片。

杜琪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

“我不认为香港电影死了,哪怕我们每年只生产一部电影,那它也是香港电影”

如果还有导演还愿意把胶片作为自己电影的形式,那它作为一种选择就应该一直存在。我希望在未来里,诺兰还愿意坚持胶片,卡梅隆和罗德里格兹还在技术前沿奋战,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也不必说服对方,那样才是真正的“阴阳相成”。

拍摄设备的平民化让电影这门艺术开始怯魅,但数字影像或是数字技术从来没有改变人类讲故事的方式,好电影永远是用人文关怀带我们看世界,至于怎么看,从哪里看,先看哪里才是导演们百年来都在思考如何求变的问题。

快要到2020年了,上个世纪的人们在电影院看动画版的《狮子王》,现在的我们在电影院看3D版的《狮子王》,难道再过30年我们还会在家里看到VR版的《狮子王》吗,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什么我们眼里的世界还是如此相似呢?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在消费前辈们的人文关怀,我们这一代人的人文关怀又在哪儿呢?

我想《阴阳相成》的真正意义就在于通过每个从业者口中的肺腑之言,揭示了电影业的生命力来源,原生的艺术、技术两条源代码就是电影的DNA,它们同根,对立又相连。

行业规则和技术手段总是在变,导演们也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但回到电影他们又是阴阳调和的。有一点永远也不会变:调动自己的感知力,充满诚意地用心去做,如果做到了,那么你用什么方法做到的并不重要。

(乔·舒马赫)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小怪物大世界】
欢迎大家关注这个可可爱爱的公众号
希望优秀的你,一生平安喜乐

 2 ) 谁都不会少

阴阳相成这个名字译得恰到好处。

基努·里维斯访问了业内一众顶尖的导演,从以乔治·卢卡斯和詹姆斯·卡梅隆为首的技术帝到以克里斯托弗·诺兰为首的胶片忠实坚守者,亦有像罗德里格兹和索德伯格领衔的新生代导演,当然也有像马丁·西克塞斯和大卫·林奇这样的赶上时代脚步的影坛常青树。对于胶片和数字一直是老生常谈的争论,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的变化改编了电影人的工作方式么,也改变了观众们观影的方式。电影从像教堂一样神圣变得随手可及,老少咸宜。但就像片中以一位资深著名的剪辑师说的,詹姆斯·卡梅隆在20年前就说过“Film is dead.”但直到今天它依然存在。就算对3D技术再嗤之以鼻的导演也不得不承认数字技术为拍摄电影带来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变和改革。

好似沃卓斯基兄妹说,历史的齿轮永远在前进,人类的技术永远在提高,数字电影的技术只会往更高的水平发展,但将电影定义为唯一一门24格艺术的胶片,也不会轻易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3 ) 你是顽固守旧派吗?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看看这部片子吧!

这部纪录片值得所有业内业外人士看一下,我作为一名边缘从业者,到不是看这些具体的细节,我看到的是那些顽固守旧派的那种令人可笑的保守思维。

而这种思维,到现在,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身上,依然存在。

历史上有无数次的改革、变法:

往远了说有,司马光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王安石说:祖宗不足法!近了说有清政府的戊戌变法、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商业再到学习制度,再到推倒重来。哪怕在三四十年前,咱们这里依然有人持有保守思维,什么雇佣8个人就是资本家啥的,做个小买卖就是投机倒把。

到了现在,网络社会,信息时代,这种顽固派的人还有没有?我认为是有的。

到现在,依然有大批人认为,因为有了网络,因为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所以网上没有好文章了,网上都是垃圾文字,要看好文章,还是得看古人的,最好是看那些写在竹子上的,写在羊皮上的,这才经典。

到现在,依然有大批人认为,看视频居然也能学到知识?在网上能学到个屁!要学习还得看书!还得科班出生!还得去学校!

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就在几年前,关于是用胶片摄影机拍电影还是用数码摄影机拍电影,电影圈的人吵的是不可开交,当然现在数码已成定论,我们用数码人的眼光回过头来看那些玩股票当年的言论,就会觉得超级无敌巨可笑。

当然,看的时候也能引起我们很多反思。

下面是我摘录出来的一些内容

支持胶片摄影的人的言论:

1.

会有很多人加入我们

为胶片而战

为在感光剂上摄影的经验而战

2.

在那时候,用DV拍电影意味着 拍得很渣。这基本上是个公认的事实,你根本不算认真拍电影,不管什么格式的视频。人们会说,天哪 看起来真够业余!我觉得我们倒霉透了!我记得我们把它在圣丹斯上放映的情形,可吓死他们了,反应都是"这是拿DV拍的"。“这种数字拍摄的效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作为胶片的替代品!”

——杰森·科略特 制片(查克和贝克/咖啡与香烟/夺命手术)

3.

我绝不会说

我需要能连拍45分钟什么的、不用换胶片的数字摄影机

因为整个团队只能集中注意力那么长时间

演员就能集中那么久

所以你需要2-3分钟的休息

正好换胶卷

当你用胶片摄影机拍摄的时候

每个人都比较当回事儿

当他们听见胶卷转的时候

其实基本上听见的都是钱的声音

每个人都拿出最好的表现

我第一次听到胶卷在摄影机中转动的声音

又兴奋又紧张

——格蕾塔·葛韦格 演员(格林伯格/亚瑟/爱情无线牵)

4.

数字技术带给你速度

不过同时也在挑战你

"我能思考那么快吗"

"我是不是需要时间喘息"

有时 这些有趣的年轻剪辑师

还做着非常有趣的工作

但他们不总是有时间安静坐下来

并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不过我想他们要是用胶片来工作

就会训练他们的大脑

多做一些思考

真的是另一种思考方式

胶片教给你原则

电脑让这原则性失传了一些

因为一旦你动了剪子

就得拿胶布再粘起来

通过机器时就会凹凸不平

所以你就会慎重得多

剪辑变得更好了吗

就因为有了无限的选择 我觉得不一定

事实上 有件事情我可以肯定

现在的很多电影更烂了

因为你将它推向死亡

我们可能失去了一些东西

——洛伦佐·狄波纳文图拉 制片(变形金刚/特工绍特/窗台上的男人)

5.

严重两极分化的时期

他们会聚集起来开个大会

说数字摄影是恶魔的化身

说数字摄影会摧毁电影工业

6.

有人说"《克隆人的进攻》号称

是数字拍的 其实不是

我们听说他其实还是用胶片拍的"

"他没用数字拍 他骗了所有人"

7.

乔治·卢卡斯说用它拍了《星战前传》后

就再也不打算用胶片拍电影了

这在好莱坞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8.

数字技术和数字摄影机

看起来像是一种对人类存在

人们思考和工作方式的威胁

电影制作是艺术

对于传统的电影制作者来说

我们像是在糟蹋艺术

9.

我记得10年前

乔治·卢卡斯把大家聚在一起

在旧金山的天行者牧场开了个会

当时出现一些反对的声音

认为数字技术是会把摄影的艺术终结

他说这只是另一个工具而已

而且这一点不错

当人们看到了乔治·卢卡斯的测试

他们说 这可行不通

不过也有人保守认为

"我们大概再等10年才能接受它"

我不会等那么长时间

我说"我要紧跟欧比旺

欧比旺知道

他在说什么"(欧比旺代指卢卡斯吧)

他知道什么时候可以 他总是知道的

10.

我恨3D

我带上了眼镜会觉得反胃

黑的什么也看不清

整个的3D现象实际上就是他妈的市场炒作

难道不是吗?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可以肯定的说

我完全不感兴趣

一丁点兴趣也没有

我觉得这就是一时火爆

迟早会过去

制片厂把什么都做成3D是不明智的

《阿凡达》之所以做成3D是有原因的

它要给你一种体验

不是为了赚钱

哗众取宠或者玩把戏

因为它是被创作成那个样子的


支持胶片的和支持数字的两个人的对话

支持数字者:

我认为电影院应该很大

银幕应该有80尺宽

观众应该被银幕包围

因为那才是电影院

声音也每时每刻包围着你

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喜欢在电脑上看电影

我经常在地铁上看到有人用iPhone看电影

然后我就想"不要"

不过我又有啥资格说这不好呢

也不一定就有那么糟

晚上我老婆睡了 而我睡不着

我就会拿起我的iPhone

打开NetFlix(在线影院)

再带上副不错的耳机

把屏幕几乎贴脸的看电影

这很有趣,一切都很私人

约会已经不会有人问"去看电影吧"

我觉得那已经是过去了

人们会说"我们在床上

看看Netflix(知名付费在线影院)有什么吧"

这大概成了24岁的年轻人

邀你上床的方式了

不过这确实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能看任何一部戈达尔的电影

能看到任何一部老电影

Nexflix上就有

我只要坐下就能看

支持胶片者:

不过会丢掉好多细节

那就没法感受电影的魅力了

比如说就没法感受

支持数字者:

我的电视屏幕大着呢!

你是说和女孩子亲热这类的东西吗?

没兴趣 我早过了那个年龄了

支持胶片者:真的吗?

支持数字者:

相信我啦!

看电影的方式越来越多

那也是分享经历的方式

"去影院看电影"的习惯正在改变

看电影很大程度上也变得虚拟了

社交空间已经大大向虚拟化延伸了

大家在虚拟世界里观看和分享电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支持胶片者:

怎么通过虚拟的方式交换费洛蒙(一种香水)呢?

怎么流血 流汗?

不接触怎么爽呢?

支持数字者:

你在影院做那些吗 ? 穿着拉风风衣

支持胶片者:

倒没有 不过可以一起笑一起哭

支持数字者:

有时候虚拟的经验反而更加奏效

因为总有实际的对话框在

这些20多岁的小年轻不在乎影院作为公共空间的流失

他们只谈论在脸书

还是什么上又交了什么好友

你得适应

你要适应不了也没事

因为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家看开点吧

30以下的小孩们在电脑电视上看了无数的数字影像

对于他们 那就是他们的电影

支持胶片者:

我认为技术上 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我们有100多年用

胶片拍摄的历史

而现在胶片也还在使用

除了乔治·卢卡斯没有人说什么"胶片已死"

他其实20年前就这么说了

但是胶片没有死

人们还是喜欢用胶片拍

因为胶片真的可以呈现难以置信的美

支持数字者:

谁在乎?

20年内他们就不会

再说什么"看上去很像胶片"

转而说"看看我的数字摄影机能做什么吧"

支持胶片者:

我会是最后还在使用胶片摄影的人

诺兰会是最后一个用胶片拍电影的导演

我希望 要是5年10年后胶片还存在的话

我还是打算继续用胶片拍

支持数字者:

胶片是不是完了?

对 我猜它是完了!

而且我认为5年之内 胶片就会完了!

胶片电影的制作在2007年达到了顶峰

我从不相信

数字影像或数字技术会改变人类讲故事的方式

因为讲故事的本身完全是人文关怀

艺术是原生的 科学也是原生的

这其实很和谐

他们总是在互相推进

我们已经到达了光化学摄影的顶峰

也就能走这么远了

但是用数字技术的话我们就重新回归到初始了

所以要跳出传统帮助创新

因为越多人使用 技术就越好

除非你参与到这场变革中

否则就会被落下

我们不能说"没我的事!看你们了"

不! 我们要参与其中

每个人都将使用这些制作工具

也能立刻观察到存在过的一切

随着数字技术持续改变着我们讲故事的性质

我们也在改变

甚至这种改变我自己都不能理解

不过所有的都在改变

这就成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人们喜欢好故事

好故事能带他们去从未体验过的世界

至于是怎么去的 我觉得并不重要

人们不应该想

我不认为我想要去感觉

我们在技术上已经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我觉得我们总能做得更好

我们的前辈给了我们

做梦的全新方式

我认为我们要继续他们的事业

继续给人们创造梦想

所有最后都会回归到一件事

如果你用心去做

如果你有诚意和感受力那你用什么做到的并不重要

(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纪录片中提到的人物和电影:

大卫·芬奇 导演(社交网络/搏击会/七宗罪)

约翰·马西森 摄影师(角斗士/浪人47/X战警:第一战)

大卫·斯坦普 视觉特效(X战警/X战警2/火星人玩转地球)

唐纳·麦卡派恩 摄影师(金刚狼/红磨坊/铁血战士)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导演/摄影师(罪恶之城/非常小特务/墨西哥往事)

大卫·塔特肖 摄影师(星球大战1-3/极速赛车手/绿里奇迹)

费尔·麦休克斯(皇家赌场/佐罗传奇/蓝精灵)

克里斯托弗·诺兰 导演(黑暗骑士/盗梦空间/记忆碎片)

马丁·斯科塞斯 导演(纽约黑帮/出租车司机/好家伙)

乔·舒马赫 导演(永远的蝙蝠侠/电话亭/粗野少年)

杰夫·波尔 摄影师(街头霸王:春丽传/变异编年史/黑暗乡村)

拉斯·冯·提尔 导演(抑郁症/反基督者/黑暗中的舞者)

安东尼·多德·曼妥 摄影师(家宴/惊变28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艾伦·库拉斯 摄影师(迷途人生/暖暖内含光/大毒枭)

达内尔·马丁 导演(冷门独立 不翻了)

约翰·马尔科维奇 演员(危险关系/太阳帝国/赤焰战场)

格蕾塔·葛韦格 演员(格林伯格/亚瑟/爱情无线牵)

理查德·林克莱特 导演(黑暗扫描仪/都市浪人/年少轻狂)

丹尼·鲍尔 导演(海滩/惊变28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费尔·曼休斯 摄影师(皇家赌场/佐罗传奇/偷天陷阱)

格雷·伍德 剪辑(加勒比海盗/浪人47/午夜凶铃)

安·科兹 剪辑(阿拉伯的劳伦斯/永不妥协/黄金罗盘)

克里斯·莱本森(爱丽丝梦游仙境/世界末日/壮志凌云)

洛伦佐·狄波纳文图拉 制片(变形金刚/特工绍特/窗台上的男人)

约翰·科诺 工业光魔视觉特效总监(阿凡达/加勒比海盗/星球大战1-3)

亚当·瓦尔德斯 MPC视觉特效总监(指环王/纳尼亚传奇/星河战队)

乔纳森·福克纳 FrameStone视觉特效总监(阿凡达/大侦探福尔摩斯/V字仇杀队)

詹姆斯·卡梅伦 导演/制片(阿凡达/泰坦尼克号/终结者)

拉娜/安迪·沃卓斯基 导演/制片(黑客帝国三部曲/极速赛车手/云图)

安德烈·巴克维亚 摄影师(非法入侵/生死时速/魔鬼代言人)

史蒂文·索德伯格 导演/摄影师(11罗汉/切格瓦拉/传染病)

史蒂凡·索纳菲德 DI配光师(DI指数字中间片)(借刀杀人/斯巴达300勇士/爱丽丝漫游仙境)

吉尔·博格丹诺维茨 DI配光师(胡佛/老爷车/灵魂歌王)

蒂姆·斯蒂潘 DI配光师(黑天鹅/摔跤王/切格瓦拉)

乔司·维克诺 摄影师(潜艇风暴/全面回忆/星河战队)

迪奥·毕博 摄影师(借刀杀人/绿灯侠/芝加哥)

维尔莫斯·齐格蒙德 摄影师(猎鹿人/激流四勇士/花村)

巴瑞·莱文森 导演(恐怖海湾/少年福尔摩斯/雨人)

 4 ) 好的故事会不朽

很不错的纪录片,看完居然有一点点心酸和感动。看着一代一代人为了更好的讲故事,在不懈的努力着。不过不管digital如何的发展,我还是更喜欢胶片的质感和包容性。数字化的东西为社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也让一切变得浮躁和片面。而且数字化之后,也再也想受不到复刻之后的微妙感动。说我old school也好,conservative也罢,我十分同意那句“我们的下一代会因此遭殃,因为再没有品味可言了”。

 5 ) 一点非专业的小想法

4.5 (呃,字数超了只能发长评?)

1. 假设人类文明是先发明出电脑,然后再发明出电影,那是不是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觉得 digital 才是正确的储存介质呢?

2. 很有意思的是,digital 先被嘲笑对现实世界还原的不精准,然后分辨率,色彩还原etc上来了,还可以嘲笑它没有胶片那种物理性随机的质感(因为它过于精确,全是0和1),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界定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呢?

3. 再假设,胶片和数字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度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那么电影呈现的“真实”是什么?

4. 撇开 nostalgia blah blah blah, 形式对内容的塑造,呈现,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影响到底是什么?胶片就只是给人一种更传统踏实的态度?数字就只是轻便,低成本,高效,未来的代名词?

5. 要是豆瓣或 IMDB 或其它网站能把纪录片里提到的电影做个 index 就好了。

 6 ) 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与导演Chris Kenneally的对谈

图文并茂版请见 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3145


Q:协会成员摄影师John Bailey
A:导演Chris Kenneally

Q:你对这片子迄今得到的高关注有何感受?连A.O.Scott都在纽约时报写了篇主导评论。
A:《阴阳相成》已得到的关注简直难以置信。影评太多褒扬。这感觉真好。我希望能有铁杆影迷和行业外的观众来看这电影。我们拍片的初衷是,既能满足对话题已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又不会让外行觉得晦涩。我们想拍一部娱乐抓人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希望是成功了。


Q:怎么会和基诺里维斯凑一起拍《阴阳相成》的?
A:有部基诺监制主演的电影叫《Henry's Crime》,我在给这片子做后期监督。数字中间片、混音、成本汇报会议,这些多数制片人变着法子躲的东西,基诺都参加了,我们两个聊了很多后来出现在电影里的话题。基诺看过我早年拍的纪录片《Crazy Legs Conti: Zen and the Art of Competitive Eating》,我猜他挺喜欢吧。他说:“你是个纪录片电影人,我们干嘛不拍部纪录片,记录电影工业正发生的事儿呢。让我们记下这变更的一刻”。我大概考虑了半秒钟,然后说:“当然!我入伙了!”

Q:拍这片子时,做后期监督的工作经历是如何赋予你独特视角的?
A:我从98年起就在纽约做后期监督,亲历了许多技术变更。大概有十三个年头,我都在向亲友解释自己糊口的工作是做什么的,我知道人们对什么感兴趣,又有哪些领域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我也建立了在Technicolor、Sixteen19、Deluxe、Goldcrest等的人脉,可以寻求他们的建议和帮助。

Q:片尾字幕有段“特别感谢”,提到很多并未出现在电影里的知名艺术家,你肯定是访到了他们。怎么决定放哪些,又不放哪些电影人到成片的?
A:这是个真心困难的剪辑过程。我们采访了约140人,最后成片只用到70人。拿到太多出色的访谈,这算是种幸福的烦恼吧。我们尽量包括足够多不同的人,便于从广阔的角度覆盖这一讨论。但同时,我们也想让观众觉得这部纪录片是有角色的,故事演下去时会有他们希望能反复听到的人物。


Q:显然,没用进去的访谈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档案。有计划把未使用的素材“存档”吗?或是放到互联网上或供电影学者使用?
A:我们正想办法把所有完成的采访组织起来,供电影学生、学者、粉丝和其他任何想进一步探究的观众参考。也在谈出一套书收入原始访谈的事情。

Q:说到“存档”(archiving),片中关于长期存档的话题只占很短的篇幅。这话题就是不够“热”。在我本人和Association of Moving Image Archivists (AMIA) 同僚的讨论中,也发现好像只有档案师们(archivist)在发布关于数字媒体脆弱性的警报,很少有电影人听得进去。我的一些摄影师同侪也没读过那两篇AMPAS发布的数字化困境(Digital Dilemma)报告。很好奇你采访了任何档案师吗?
A:为这部纪录片做研究时,我的确读了大部分的数字化困境报告。存档肯定是个大问题。我不太同意没在纪录片里给这领域足够时间的说法。临近结尾时有一章专门讲了这问题。我们没能真正给出答案,但呈现了斯科塞斯、索德伯格、卢卡斯,柯达、伊斯特曼的伙计,和许多人对存档的看法。这绝对是纪录片中真正触动观众的一块。世界变得这么快,没人能对数字存档给出坚实答案,这想想就吓人。很多人觉得胶片至今仍是存档移动画面的最佳方式。

Q:拍这部纪录片,你们用到什么摄影机和格式?
A:《阴阳相成》是用数字摄影机拍的。采访时我们用了松下HPX 170s。我们的摄影师Chris Cassidy也用佳能5D拍了些辅助素材(B-Roll)。

Q:这片子做了胶片拷贝吗?还是说所有放映都用了数字方式?你们是如何存档自己素材的?
A:目前为止只有数字元素。基诺和我绝对想在未来做些胶片素材以供存档。另外,我想在橱柜里放盘胶片来着。

Q:放映环节上,胶片拷贝的未来会是如何?有什么关于数字放映的看法吗?或是关于大屏幕电视取代数字投影机,比如《阴阳相成》在林肯中心开画时用的那个?
A:我想胶片拷贝会成为特例。放映这块绝对在走向数字化。林肯中心放片时我不在场。事后参加问答环节,才见到那块巨大的电视屏幕。这里有很漂亮的电影放映环境,事后与我聊起的观众也都说,那块152寸等离子屏幕的显示效果很棒。

Q:关于胶片/数字的讨论,有什么个人观点和大家分享吗?很少有人像你这样亲历那么多各色不同的观点。要是采访自己的话,你会问些什么?
A:数字肯定在上升的势头,我认为基本上它会替代胶片成为创造和放映电影的主方式。我爱胶片,也为那些艺术家用它创造出的画面和故事所鼓舞。我希望它能作为一种选择继续存在。我会(也在)问自己,怎么会这么幸运,能加入一个如此有趣、鼓舞人心的项目!拍这部纪录片绝对让我长了很多见识。这次的体验很美妙,真心感激能有机会和这么多牛B才人碰面录下他们的想法。活儿不轻,但要我明天再来一次我绝对乐意。

Q:电影开画前几周,你在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的俱乐部把片子放给会员看了。他们的反响如何,有什么收获吗?
A:在ASC大本营放纪录片是个绝佳的机会。观众里有很多摄影师我们都采访过。他们看这片子当然让我紧张。这些都是真正的专家。我准备好了在问答环节被摧毁!幸运的是,看上去大家都挺受用《阴阳相成》,很多人当场向我表示,真高兴有人就这话题拍了纪录片。能和成员及客人一起喝上几杯很开心,能了解还有人在确保电影艺术于技术、艺术两方面持续发展。很高兴知道有这么一群人不会接受劣质画面,将继续战斗、创造并确保捕捉、操控、分享的画面能达到最高标准。这真的很鼓舞人心。

 短评

内容丰富、剪辑流畅,非常棒的一部关于电影制作的科普纪录片。我们能够见证胶片与数字电影的并行时代,实属幸运。不过即便你对这场争执不感兴趣,光是看看一众大师级导演(林奇还是最帅有木有)和摄影师现身说法的壮丽,也完全对得起这一个半小时的光影之旅。(9.0/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虽然出镜导演名单闪的不行,但听他们聊胶片摄影机像素成像后期制作的专业名词实在是太晦涩了,所以这个给业内人士看更合适吧。不过看看每个导演的个人风格也不错,Danny Boyle特活泼,诺兰特严肃,斯科塞斯特有激情,林奇特“legend”,芬奇是个老愤青,说了影片里所有的F词....

11分钟前
  • Iberian
  • 推荐

好吧,其實片中的導演全部都支持電影數碼化。每當說到數碼技術的演化如何,音樂節奏便明朗輕快,旁人在笑,我睇到一殼眼淚。整部電影裡,全面支持菲林的,其實只有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當製作電影的人面對這些抉擇,其實作為觀眾,除了買票入場,究竟可以做甚麼?

14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对于电影技术的堪忧~心情欠佳有待重看

1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在那些老一辈眼中,电影更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对电影的敬畏,是好电影得以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技术的帮助下,制作电影变得普遍化的时候,好电影反而变得异常稀缺了。当技术的一次次革新带给电影改变时,电影似乎总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但不管怎样改变,电影都应该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18分钟前
  • 老K脸
  • 力荐

我给这个片做了个字幕,怕是看的最仔细的电影了吧。所以感觉很难说,就不说了吧

21分钟前
  • 普赖尔蒂斯
  • 力荐

感谢竹雨推荐。电影纪录片。采访无数电影业内一线大咖。包括导演,摄影,制片,剪辑等。探讨电影胶片的没落与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无论是摄影,剪辑,放映还是存档,数字化确实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以诺兰为代表的胶片党依旧坚持着胶片拍摄。片子浅显易懂。既可大众科普也可业内学习。推荐!

22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迷影人必看!电影的数字与胶片之争。胶片死了吗…?此片从电影制作的各个角度来寻找答案,在各种电影技术活工匠的各式各样的态度中,观众应该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诺兰和他的御用摄影果然是坚定的胶片派!"我会用胶片用到死!(意译)"而卡梅隆和芬奇则是坚定的数字派。"龌龊司机"姐弟真是姐弟…

23分钟前
  • 咖喱老人
  • 力荐

无论胶片还是数字,电影最终的目的是讲故事。大卫林奇说的在理:每个人都有纸和笔,又有几个人成了优秀的作家呢?

27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如果说《电影剪接的魔力》是对剪辑师工作的一次游览展示,那么《阴阳相成》就是一篇以胶片和数码为中心的论文,迷影人不可错过的纪录片!受访阵容中丹尼·鲍尔像昆汀般富有激情,芬奇就是个满嘴FUCK的痞子嘛,当然谁也阻止不了斯科塞斯卖萌啊!

3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数字化肯定会大范围的替代胶片,就像mp3代替卡带,网络代替纸媒,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但传统仍然会有一席之地,有些是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功能上的特殊需求。但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论用胶片用数码,用ARRI还是用iphone,只要有故事,有冲突,用心去拍,都能成就伟大。

33分钟前
  • jin.hao2940
  • 力荐

电影制作的介绍性“论文”,从拍摄到剪辑到调整色彩到当下最先进的高清摄影机和3D技术,我是完完全全地被吸进去了~赞!基努这个发型变化也是很狂野啊,啧啧。卡梅隆像科学家,诺兰很绅士,芬奇好流氓啊,丹尼鲍尔好激情!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立场都是打哈哈的用语,一个个骑墙派,除了诺兰。电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该停止的事情,真不希望看到电影进入下一个技术时代,那种不再需要现场指挥,不再需要出外景,不再需要演员表演,不在需要摄影机和录音设备,完全靠计算机做出来的东西,还可称为电影吗?

39分钟前
  • 大灰狼
  • 推荐

把电影摄制从胶片到数字的演进过程同其自摄影,调度,成像,显像,调色再到剪辑,洗印的诞生过程联系起来并配以众多名导及其摄像班底对于胶片时代,老旧特效和技术革新的昨日今夕之描述和远景设想对影迷来说本身就是一针鸡血。

4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诺兰这个憋吃真讨厌

49分钟前
  • KREJERK
  • 推荐

胶片之殇。数码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所以影像在泛滥。个人认为,数码实质上是对观众体验的一种剥夺,我能清晰地记起看过的每一部胶片的感觉,就像一个个奇迹,但数字,很可惜,只是放大的电脑屏幕而已。纪录片应该访谈观众,一部电影的完成观众也是一部分。导演的片面之词,是自私的考虑。顶诺兰

52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其实这片攒明星的意义要大于影片本身的主题。找到了大批的导演、摄影、剪辑、特效等大牌参与访问,观点其实很明确。重要的是从业者对这些变化的感受,从摄影、剪辑到调色、放映、存储,都是全面数字大潮,这是大势所趋,恐怕很难有逆转了。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中译名阴阳相成似乎多了些哲学意味,其实是数字电影和传统胶片菲林拍片的探讨。个人觉得,就像电子书占据实体书领域一样,数字化将会是未来大趋势,但个人还是喜欢菲林胶片,喜欢那种颗粒感、即时的演绎、调动画面的艺术感和第二天出样片的那种期待。未来数码和菲林如何融合,见仁见智吧。8.4

5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路上无聊端着pad一边走神一边说话一边看完的,坐稳了根本看不下去,keanu君,一副很孱弱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气场啊,作为采访者怎么行,完全没做好一个攒局人。

1小时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剪的不错嘛~这片子简而言之来说就是电影界人士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喜迎数字时代的到来,而以诺兰为首的一小撮别有用心的胶片派遗老遗少不自量力螳臂当车......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