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

战争片大陆2020

主演: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欧豪,邱天,周思羽,刘显达,石昊正

导演:管虎,郭帆,路阳

播放地址

 剧照

金刚川 剧照 NO.1金刚川 剧照 NO.2金刚川 剧照 NO.3金刚川 剧照 NO.4金刚川 剧照 NO.5金刚川 剧照 NO.6金刚川 剧照 NO.13金刚川 剧照 NO.14金刚川 剧照 NO.15金刚川 剧照 NO.16金刚川 剧照 NO.17金刚川 剧照 NO.18金刚川 剧照 NO.19金刚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8 00:39

详细剧情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 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 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长篇影评

 1 ) 辛芹的桥

汉语词典里关于“桥”的解释是这样的:桥,汉语一级字,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 所谓障碍,可以是空间上的,文化上的,心理上的,认知上的,所以“桥”这个构造,也就不仅仅用于过河这件简单的事情上。 《金刚川》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项目的非常明确的任务:过桥。但它的背后,又有着太多太多故事,盘根错节,仿佛是一座座有大有小的障碍,等着你跨过去。比如刘浩班长在奖章和生死之间的抉择,又比如奖章的看似荣光和背后的友情故事;比如谁站一号重要炮位:一个最易获得战功的炮位,却也是最容易暴露的炮位,谁又负责隐藏在高粱地等待讯号,默默打着配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暴露的战友牺牲;再比如一个冲一个怂,一个因为抽烟被降级的上级和一个唯唯诺诺视炮火如命的下级“守财奴”——守着他仅有的几十枚炮弹,能够在彼此没有一次顺畅沟通的情况下,却明白彼此的心思:战功,不在乎,牺牲,交给我。 一个又一个相互支撑相互缠绕的情节,组成了《金刚川》这部电影:用鲜血筑成新的长城。 作为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我们几乎不可能有机会去身临其境体会课本上的历史。最身体力行的大概就是走进博物馆,看一看当年战争留下的痕迹。所以这次我带着准备被震撼的激动心情观影,却在最开始便入了戏——不是战争场面而是简单的一句旁白带着我走到了当年那些年轻人的身边。 “美国人的飞机就在头顶飞来飞去,多希望也能有飞机护着俺们。”就是开头的这一句简单的心声,奠定了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除了血浆横飞人肉搭桥的大场面,更多的是展现战场上的人性。 是啊,当年他们也仅仅是17、8岁的孩子,刚刚走出故乡的大山就钻进了异乡的高粱地,还没有好好看这个世界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谁会不想家呢? 然而战场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每个人的名字都可以被遗忘,大到每个人的故事都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逝,大到一段还未开始就结束了的相恋化作一个在高地一个在桥头的彼此凝望,和最后的一句话“前线见,刘浩同志。” 这也是《金刚川》唯一的女性角色:话务员“辛芹”的最后一句对白。 当辛芹举着话务机,望向刘浩所隐藏的高地时,我心中一梗,特别想对她大喊:有些话不要说出来啊,你知道吗那或许就会是你们的最后一句话了! 但她其实懂得的,那何尝不是一种告别?可是有些话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因为那的确是你们之间的最后一句话。 曾经那个傻憨耿直,一心想要过江为牺牲的战友拿一块奖章的刘浩班长,对辛芹的好感只能选择用“她连我的名字都不晓得,叫个锤子老乡”来抱怨。他在不远处偷偷地看着她抗击干扰,接收信号,和前线对话。每每望向她,或许是听到了她清脆焦急的声音,或许是因为轰炸来袭,想要提醒她趴下,但他视线里的辛芹,却从未趴下。当所有人隐蔽的时候,唯有她还挺着脊背,坚持发送着信号,呼叫前线,保持联络。她仿佛听不到周围炮火横飞轰鸣,耳朵里只有信号,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联络。 辛芹是刘浩在战场上一份的眷恋,一份寄托,或许他在等——等着战争结束,站在她面前好好摆一摆龙门阵,等着他拿到奖章后回头便看到她同样自豪的笑脸,等着她终于记得他的名字,喊他一句刘浩同志。 隐藏在高地的他终于等到了这几个字,“前线见,刘浩同志”。那是辛芹为他搭的桥,架在两人的心上,一座还未稳固摇摇欲坠的新桥,如今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等到了,原来她记得他的名字!可他刚刚站在这座心桥的桥头,便等来了新一轮的轰炸,辛芹炸死在他眼前,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抢救,甚至多看她一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修桥!金刚川上那座桥! 刚刚和辛芹搭建起来的小桥断了,那座通往金城前线的大桥却不能断。刘浩扛起沉重的乔木,跨过血肉模糊的战友,奔向已经烧焦炸裂的桥头,辛芹的尸体还在那座桥上,他要搭桥,要让身后的战友们过桥,要让这场战争胜利,他只有,只会有这一个念头。 刘浩最终还是牺牲了,他站在桥头,被烧焦了,固定住了,保持着搭桥的姿势,离开了。他的眼睛始终望着金城前线,也是辛芹倒下的方向,一直望着,从未迟疑。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在绝望的尽头刘浩和辛芹还是留下了带着遗憾的希望,“前线见,刘浩同志。”,是一份只有彼此知道的眷恋,是一座通往彼此的桥。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故事,那座桥,就永远在。

 2 ) 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还有多远?

《金刚川》注定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正如人们对七十年前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

倾向人性的观众想看太极旗飘扬。年轻热血的观众想看中国版的解放(苏)。左右分歧之大是很难调和的,如果非要取共同,可能就剩下线性传统叙事。

但金刚川不是线性叙事...

以我自己的审美标准,给予《金刚川》非常非常正面的评价。

(我没开玩笑,真的是非常好的评价,在说点啥都得先加上自己的标准,解释一大堆真tm累)

一、相对“高级”的电影审美

就个人趣味而言,金刚川的电影审美是很高级的。影片大胆采取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年轻观众第一印象肯定是拿《敦刻尔克》做对比。但金刚川影片的电影时空更封闭,跨度短,三段时间线是完全重叠的,可叙事视角差异很大,在电影美学上更接近嘎纳双大奖影片《大象》。

个大战争场面中的小人物视角的变换,对战争,对历史是很好的隐喻。个人的生死离别天塌地陷,对他人来说只是一声枪响,一道火光。美学可能不被大众接受,但是有美学的啊。

金刚川的叙事,在全球视野不算大创新,但对国产片而言则是非常前卫和大胆的尝试。考虑起影片的任务属性,敢这样尝试,真艺术家,真正体现出了团队的专业性和基本艺术追求。

当然,审美是一回事,大众是否接受是另一回事,短时间内能否呈现出来又是一回事儿。综合看这种美学也有“取巧”的嫌疑。算起来大象也已经20年前的老片了,普通观众给出的评分也没诺兰高。啥都不说了,诺兰牛逼( '▿ ' )...

我之所以一通猛夸,是因为比起我的xx或者xx大业这样的春晚电影,金刚川可就太太太太领先了。(其实都是一波人拍的,加起来累计票房也是几百亿的团队,仨月干出这么一个片子,就相当于10天修火神山医院,好不好的,反正也得修啊)

二、深浅适度,浅入深出

作为一部任务作业片,金刚川在影片的意识形态深浅上做得非常棒。(我是认真的!)

我们评价战争片,标准与“普世价值观”呈现挂靠关系。一档战争片无论哪国拍的基本都是讲反战,且不说《野战医院》,伊万的童年也有战争反思啊;二档战争片才全力刻画作战勇猛。其实和战争的历史定性是两个事儿。

作为命题作文,金刚川在主体气质完全符合最主流视野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不畏牺牲,以弱胜强”战斗精神,是一份绝对合格的主旋律作业。

影片很多小细节设置,也留下了能让人挖掘的点,只不过这些挖掘可深可浅。虽然大多数观众关注张译,但这次吴京的角色显然更有深度。吴京的形象有别于传统影视剧中的中国军人,显得更加自由散漫。一口京片子油腔滑调,打仗疯狂,烟瘾大,不遵守上下级规定,部队里面论师徒,这种角色设计不仅是李云龙式的,同样也是桂河大桥式的。

考虑到故事呈现出的角色形象,有历史基础的观众一定能联想到国军过来的解放战士。再想起吴京和张译的师徒关系,刘关张三结义的姓氏设计,人物内容是很丰富的,正经拍长片的话,文戏空间远比战狼和集结号宽阔。

个人最喜欢的是美军段落。

三国演义突出刘关张,那更得写虎牢关前吕布之勇。美军飞行员,特像美国战争片里的人物典型,让人想到出租车司机或现代启示录。作为被战争毁掉的硬汉,正面表现出过硬的战斗素养,也展现了信念的蹦颓,人物非是非常生动的。

吴京和希尔的对峙关系,两边文化差异,脑洞大点的观众可以自己去想他们之前的战争岁月,七八年前,双方没准还一起揍日本人呢,人类的战争可真疯狂啊。

至于俯冲射击是不是在玩儿中途岛或者虎虎虎,牛仔帽是不是奇爱博士,俩人决斗是不是巴顿将军,其实这些点更多是导演个人的电影趣味。当然牛仔帽趣味违背了观众的生活常识。

金刚川既宣扬了爱国主义,但同时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无论左右,充满血腥的电影视听语言至少展现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战争是会死人的,战争带来毁灭。和平生活的宝贵,恰恰是因为牺牲的痛苦悲壮。有悲才能有壮啊。

(对个人的审美趣味来说,故事里面没有“政委”,也没有特别苍白的政治动员口号,却并不影响事实上用血肉铸造的"爱国主义",对这部电影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三、最大的遗憾:第一段落文戏偏弱

在认同现有故事结构的前提下,第1段落缺文戏。

目前看因为没交代好金城战役“最后一战”的前提,后面的全员牺牲意义也被衰弱了。第一段落开始如果稍微轻松点,可以借用邓超的军官角色,交代下终于要停战了,三年总算打完了,最后一哆嗦该回家娶媳妇建设祖国去。总之值得为战的肯定是和平与爱,为了“军功章”的设计缺少人味了。(不知道是不是命题作文的硬性要求,或者怕太不严肃)。毕竟是抗美援朝,战争片里得有平民,朝鲜老人小孩参与一下多好。

其实我觉得第1段落中文戏完全可以一分为2,最开始是喜剧桥段,比如桥没修好的时候来个朝鲜大妈(或者于谦大爷)带着个孙子孤儿,直接认邓超认错人叫爸爸之类。

目前女话务员背后的情感隐线是有设计的,但太仓促,没有突出重点。如果影片把女话务员的我知道老乡的名字单独做一个单元。用最后幸存的战士的视角说,其实我大哥他一直想弄清那女孩叫什么,最后大家都死了,但是这个哥们知道了那个女孩叫什么,第2段落就是难得的一点柔情。

这样美国飞机来了就是观众习惯性的危机降临。高炮的段落就是大高潮决战和牺牲。虽然是分成4段拍的,但是还是符合了一般观众的观影情感规律,每段侧重是不同的。一段只讲一组角色,其他人不要有名字,不要有具体的特写。现在的版本第1段太全,导致观众看第3段的时候就会问为啥又来一遍。

片尾有点裂,最后桥的段落,抗洪式修桥可以放在片头,毕竟最后的高点在牺牲和继续牺牲。最后画符落在唯一活下来的受伤战士,其他人前赴后继就可以了。

至于结尾雕像和老兵采访风格也很跳,破坏了整体电影的统一气质。不是说老兵采访不好,送遗骨回家和采访感人,但和中间奇怪的动画不匹配。

也许补上牺牲角色的生活细节,比如话务员和老乡到底是不是情侣,沾血照片(哪年拍的)和参战前的约定之类,可能对一般观众而言叙事信息交代的更完整。

但说到底,电影这个玩意儿是导演的作品,得尊重导演的风格,客观说高炮段落体现出了导演的真实水准还是很硬的。

四、赶工与取巧,金刚川与普通观众有多远

好多人问在这疯狂吹图啥。其实只看影片的整体效果,我会给一个“还不错”的评价。

但考虑到整个项目仅有三个月的神奇周期,命题作文的绝顶压力,其他主旋律都搞成春晚小品的现状。金刚川能有这样的电影感,这部电影简直炫酷劲爆吊炸天了。

但真正评价电影好看不好看的只能是普通关注,金刚川离普通观众还是有点远。

2020年,大家戴着口罩,周末聚集于电影院,多想看一部正常叙事的传统故事片啊。其实素材是现成的,守桥炸桥夺桥,有一大批好看的战争片儿,南斯拉夫的《桥》《桂河大桥》或《遥远的桥》,甚至《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那座小桥。不讨论意识形态问题,来一个简单直给的《战狼》或《红海》式的故事该多好啊。

所以虽然我个人很喜欢,但我完全能理解很多人不喜欢。只要是讨论电影内容,喜欢不喜欢都是很主观的。(热衷于开批斗会和抓汉奸的,那不是电影领域的事)

朝鲜战争过去70年了,说起中美贸易战,电影产业没准是贸易逆差最大的产业了。但愿明年的主旋律档期,能多来几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叙事的电影吧。拼盘儿电影儿一点儿都不先进,根本上不了台面。

其实喜闻乐见的电影我们也有啊,样板戏就不说了,高山下的花环也感人啊。为啥现在只剩拼盘儿了呢?

有点惆怅,不禁让人想起了老艺术家赵丹先生的谢幕赠言......

 3 ) 本来可以更好

《金刚川》上映的第一天就去看了,心情还是很激动的。对抗美援朝这场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之战的战争,已经太久没有在主流文艺平台上亮相了,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并且国内外局势波谲云诡的时间节点上映这么一部主旋律影片,我认为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一件事。片子的拍摄制作的时间很紧,但最后拿出来的成品基本上算是合格,电影的场面调度、特效、演员的表演等方面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整片看下来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口气,似乎本来可以更好的。

首先,片子争议最大的应该是采用了三个视角来表现同一事件的手法,这种拍摄手法其实也屡见不鲜,也涌现出不少经典之作,用在战争片中是否合适姑且不论,但本片中这种手发的应用却显得水平不高,有注水之嫌。同一个事指的是1953年7月12日下午到晚间,美军试图炸毁桥梁而志愿军保护、修复桥梁的事件,在影片的第一段就已经很完整的呈现了这一事件的全貌,第二、第三段又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统一事件,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生怕观众看不懂,大量运用了重复镜头以及时间节点的提示,造成的结果就是观众积蓄起来的情绪不得不再来一遍、又来一遍,并且这三场戏重复的过程中,对事件的整体并没有任何新的信息出现,只是在细节的展示上侧重点不同,这就显得有些车轱辘话来回说的意思了,再加上相同画面一再重复出现,很容易让人出戏。同一个事说三遍(第一遍就可以了解全貌)和说三遍后才对同一个事有完整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其实,影片采用正序的表现手法,在正常的时间线里切换不同的视角,效果也不会差吧?如果实在要用这种“三一手法”,也不是不行,毕竟更有新意一些嘛,但拍摄每个角度时,能不能不要切换到其他角度的画面,比如拍摄渡江大部队时就不要出现江对面高炮班的画面(可以有远景,但只局限在江的这边看到的),拍摄高炮班的故事时,就不要再出现类似李九霄拿着望远镜往这边看的镜头了。而且,千万不要出现重复画面,重要的事情重复三遍:不要重复、不要重复、不要重复!

其次,影片的高潮,除了最后“人桥”的升华外,是放在第三段张译饰演的张飞排长和美军飞行员史密斯的个人对决上的,这一段也是整部影片中细节最丰富、表演最佳、也最煽情的段落,但看完这一段,却觉得颇有些游离在整场战斗之外。固然,所有的战斗分解下来,都会落到具体的每一个士兵身上,每一个战斗英雄都是我们崇拜的,但他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实际上是他们背后每一个勇敢的士兵,英雄主义崇高不假,但除了每一个士兵的勇敢,要想胜利,更多依靠的是正确的指挥和整个战斗集体的配合,片中在最后时刻放大张飞行为的做法,无疑更多表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相比之下,前有吴京、后有整个炮兵班的牺牲,似乎都沦为了张飞爆发的背景。这种做法最终效果如何,恐怕是见仁见智。

第三,在意识形态上面,本片似乎颇有不足。我个人也不喜欢动不动就把影视作品往意识形态上靠,但主旋律作品的一个主要的功能不就是意识形态的输出吗?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在本片中除了片头片尾的旁白,正片当中根本没有体现,至于大到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小到这个修桥护桥的战斗,我们志愿军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本片没有能够很好的回答。观众看了本片,对最后胜利的原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勇敢无畏、不怕牺牲、钢铁般的意志?这个固然是对的,但影片也仅限于此了,它没有解答志愿军战士为什么会不怕牺牲,也没有解答仅仅不怕牺牲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吗这样更深层次的问题。对此,影片也许是回避,也许是解答不了。 我们为什么能打赢,靠的只是志愿军战士不怕死吗?不是的,绝不仅仅如此,因为光靠不怕死是无法保证取得胜利的,敌人也有牺牲精神,敌人也是一支百战之师,更何况,敌我力量的相差是如此的悬殊。我们能够取得胜利,靠的是全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意识的觉醒,靠的是志愿军全体指战员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他们知道,只有打退眼前的敌人,背后的祖国才能享受来之不易的和平;靠的是三湾改编后的党指挥枪,靠的是全国上下同欲者胜,靠的是我们打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这,才是我们的战士具有钢铁般意志、大无畏精神的力量源泉,才是我们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而这些,影片中都没有体现,它只能干巴巴的告诉我们,因为“不怕死”。这其实不怪编剧导演,因为他们自己压根儿也没整明白。

最后,还有一些在逻辑上不甚合理的地方,比如影片最后短时间内就可以通过搭人桥方式通过,那为什么前期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修桥,显然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比如张译最后缺手缺脚,却能完成正常情况下半个班的战士才能完成的工作,并准准的打下敌人的飞机,颇有些神迹的意味。并且,实际上金城战役前夕,志愿军的弹药已经相对比较宽裕了,而在渡河这种关键战斗中,只剩两门高炮,并且弹药量如此窘迫,也有些人为制造戏剧冲突的意思;再比如李九霄饰演的小班长,在关键时刻却在情绪的带动下,脱离战斗岗位,在战场上没头苍蝇一样的胡乱行动;还比如最后敌人轰炸机大队飞到战场上空,却只表现出对志愿军精神的惊叹,然后因为“主力已经过河,再轰炸也没有意义”这样的结论,草草扔下几颗炸弹,虽然我也明白这里有象征性的意思在里面,不过看起来确实有一丝丝的违和。 以上这些都不一定合理,但在影片气氛的渲染下,观众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就不知道算不算是瑕疵了。

 4 ) 如何建一座打不垮的生命之桥

“我们在这场战斗中没有上刺刀,也没有亲手打死敌人,可是我们知道我们工作的意义: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这是“工兵英雄”张振智曾说的话。作为志愿军工兵第3团3营9连连长,他是当年抢修并保护金刚川岩里桥的实际指挥者。

整个金城战役期间,敌人在金刚川岩里桥附近共投下近千枚航空炸弹,并发射了2500多发榴弹,但这座桥一次次浴火重生,成了打不垮、炸不烂的英雄之桥,电影《金刚川》以此为故事原型,可谓独具慧眼。

在战争电影史上,工程兵题材的影片较罕见。工程兵是“陆军的先锋”,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已将工程兵列为特种兵),但与其他兵种比,工程兵较难用电影呈现,原因有三:

其一,工程兵较少与敌军正面接战,没有对手,观众会觉得“不紧张”“节奏慢”。

其二,工程兵靠集体,个人作用不突出,不易呈现英雄主义,而英雄主义是战争剧最吸引人的地方。

其三,工程完成了,只能被动防守,让一些观众感到“不解气”。

面对种种艰难,《金刚川》却能催人泪下,体现出“战壕真实派”的力量。

图为志愿军工兵部队积极抢修公路,桥梁,保证了汽车运输。..

要司令部真实,还是要战壕真实

战壕真实派”是前苏联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为始,中国观众较熟悉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便是“战壕真实派”代表作。

“战壕真实派”是相对于“司令部真实派”而言。

在《一个人的遭遇》前,前苏联军事小说以塑造大英雄为主,他们充满理想、高屋建瓴,通过卓越的指挥,带领战士们取得胜利。比如《铁流》《青年近卫军》等。可在现实社会中,这样智勇双全的大英雄是绝对少数,导致“司令部真实派”塑造的人物彼此雷同,战争片成了英雄片,且这些英雄的区别只在事迹上不同。

《金刚川》则选择了“战壕真实派”的表达路径:表现普通人,只写一次或几次小规模战斗,战斗时间短,战场集中在很小的地域中。

张译在《金刚川》中的表演,确实不错

“聚焦后,更易写出人性厚度——英雄也会恐惧、彷徨、消沉,也有各种弱点,英雄不是先天的,而是成长的结果,这意味着另一场更艰难的战争——战胜自我。“战壕真实派”的魅力,正来自外部战争与心灵战争间的共振。

没想过当英雄的人,却成了英雄

正是沿着“战壕真实派”的理论,《金刚川》的几位主角都是标准的普通人。他们的理想并不宏大,驱动他们作战的主要动力不是当英雄,而是责任感(减少前方牺牲),以及对和平的渴望(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中最后一场战役)。

主角之一关磊(吴京饰)性格豪迈,却有些粗疏,因在战场吸烟,从连长被降为班长。他喜欢逞英雄、耍个性,所以上级对他不放心,战前把他调到隐蔽炮位上,远离一线。关磊好面子、脾气急躁、有时看不起人,这构成了他的性格缺陷,果然因开炮过猛,弹药耗尽而牺牲。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三个连队以钢铁般意志面对严寒,整建制被冻死在阵地上。图为抗美援朝时期国内的游行示威队伍。

另一主角张飞(张译饰)战前处境尴尬——关磊曾是他的上级,又曾是他的高射炮师傅,现在却成了他的下级。张飞管不住关磊,又不能违抗上级命令,只好“和稀泥”。关磊抢了他的炮位,还带走许多炮弹,气得他爆了粗口,却又无可奈何。

关磊与张飞暗示了历史上关羽、张飞的组合,但在《三国演义》中,关处处让着张,在《金刚川》中,恰好相反。关的豪气仍在,张却处处委屈,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充分铺垫。

此外,刘浩(李九霄饰)也是重要角色,他想参与一线作战,赢个勋章告慰逝去的好友,却被派去修桥,为此他不惜和连长高福来(邓超饰)争执,他是被动地进入岗位的。

构成关磊、张飞、刘浩等人最基本烦恼的,不是如何打败对手、如何豪迈一把,而是具体的人间烟火——个性冲突、表述误会、对尊严的不同理解。他们来到金刚川岩里桥,只因为这是最后一战,他们可以从此回归和平生活了。

战壕要真实,离不开细节

“战壕真实论”的道理易懂,操作却难,因为它对细节真实性的要求太高,不能还原战争的具体场面,人物设置再出色,也难吸引观众入戏。

在细节方面,《金刚川》的追求可谓锱铢必较。

比如创作者居然注意到张飞应使用军用哨,它和普通民用双音哨、三音哨不同。最早使用军用哨的是英军,后被各国军队采用,它的音高,易辨识,且有两个孔,能发出不同的频率的音,组合起来,可以传达信息,所以张飞在最后时,才能吹哨告慰关磊。

再比如在没听到敌机声时,张飞会凭感觉发出警报。非老兵指点,普通人很难意识到这一点。人耳的听力范围是20赫兹—20000赫兹,低于此频率和高于此频率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但通过经验积累和天赋,有的人能依稀辨识出临界点的声音,意识到敌机在靠近。

在《金刚川》中,甚至修桥的时间都参考了历史记录。据实际的指挥者张振智回忆:“一孔桥被炸,只要材料齐备,河底不出现问题,一个排兵力半小时可以抢修完毕。一个弹坑,要在50米距离内运土来填,两个班两小时可以填好。”

金刚川岩里桥共7孔,最惨时被炸得只剩两孔,还要填2个500磅炸弹留下的弹坑。此时主力部队急于过桥,上级命令在凌晨6点40之前必须修好,志愿军工兵们最终完成了任务,比上级要求还早了5分钟。

此外,当时高射炮前均设单独测距人员;当时我军采用苏式37毫米高射炮,最大射高仅6000米……种种细节,在《金刚川》中均有真实再现,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

使用苏制61-K型37毫米防空炮进行夜间防空作战的志愿军高炮部队

写好转变,既要真实也要想象力

从普通人到英雄,需特殊事件激发。

在《金刚川》中,刘浩能成为英雄,因刚开战,连长便牺牲了,这让他意识到,修桥也是战斗。影片里,刘浩独自扛起木头前行,这来自真实的历史记录。据参与金城战役马刚(就是影片背景声的那位见证者)回忆:“敌人依仗自己的空军优势不停地对大桥实施24小时狂轰滥炸,同时,敌炮群也对大桥进行长时间的炮击,平均5分钟要落下3、4发炮弹……战士们有劲大的一人扛一根木头,也有两人抬一根……如此反复进行不间断炸了修,修好了炸。总之,工兵战士誓死保卫大桥。”

而关磊、张飞被激发,则源于和美国飞行员的对决。这一情节虽是创作出来的,但符合历史背景:在朝鲜战场上,敌军共损失3000多架飞机,其中2000多架是被志愿军高射炮打下来的。因志愿军地面炮火表现突出,到1953年时,敌机已不敢低空飞行,并将铁路沿线的志愿军高射炮布防区称为“死亡之谷”,拒绝执行轰炸任务。

被志愿军俘虏的美国兵得到了人道的待遇

在《金刚川》中,志愿军高射炮与美国飞行员的对决,呈现出不同文化特色:

美军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美方飞行员为化解悲痛,不惜违抗上级命令,自行出击,在他看来,亲手毁灭对方才算英雄。

志愿军更重视合作,看重战友情、兄弟情,因关磊牺牲,激起一向冷静的张飞的豪气。为保护大桥,他故意发射曳光弹,点起火焰,将位置暴露给敌方,其背后是“或重于泰山”的个人选择。

通过对决,精描出东西方文化对英雄的不同理解,使《金刚川》的“战壕真实派”更显深刻。

战争片不只是讲故事,还要传承精神

“战壕真实派”诞生后,一直存有争议,很多人批评它可能走向琐碎,只关注具体人的战争经历,忽略了战争反思,无法表现出战争对人的深层影响。

这座桥将永远屹立在后人的心中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在《金刚川》最后部分,加入了战士们肩扛起金刚川岩里桥、保证主力部队通过的片段。其实,志愿军工程兵在金刚川上修了两座桥,一座是浮桥,用来渡人,金刚川岩里桥主要渡装备、弹药等,需保证汽车通过,无法靠人力扛起桥面。但这个细节解决了“战壕真实派”微观过多、缺乏宏观的困境。

战争是人类社会的异态,无数年轻人在生命刚刚绽放、最美好的阶段,便瞬间凋谢了。所以人类需要反思战争,战争片不是娱乐片,不能靠卖血浆、比惨来吸引眼球,更不能消费战争。人类有人类的尊严,将烈士们的精神传承下去,使其永远活在后人心中,这是战争片天然的责任与义务。

《金刚川》的最后部分,战士们屹立在湍急的江水中,扛起大桥,传达出强烈的象征意味:过去百余年,我们这个民族曾遭遇无数苦难,正是前贤们的奋斗与牺牲,才使我们走到今天。在当下和未来,依然会有激流险滩,作为后人,我们能否像他们一样,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战争时代虽已过去,但“国无大小,忘战必危”,民族竞争将长期存在,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时代需要一代代勇于奉献的中国人承担起历史责任,我们依然需要精神的力量。逝者如星辰,在凝视着后人,则每个人都有必要反躬自问:我是否无愧于他们?

历史不只是过去的事,战争片不只是战争的故事。如“曾经”与“当下”失去联系,“曾经”就会枯萎,就会死去。金刚川岩里桥已是过去时,《金刚川》却在观众的心中又建起一座打不垮的生命之桥,所以难能可贵。

 5 ) 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昨天下班后去看了金刚川后,感觉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和大家交流下,求同存异。 说实话,我都有点不知道该从哪个点开始吐槽,从其中一个角度说说吧: 我认为改编自历史真实题材的战争片,首先要尽可能的忠于历史,起码不要做时空嫁接主义的历史缝合怪,别提啥艺术创作和纪录片的区别,这又不是奇幻剧。说实话,起码我上学时,抗美援朝这段近现代史,并没有写进教科书,青年人当中,大概只有少部分像我这种生在辽宁又喜欢近现代史的人,会相对了解这段历史,也不会有太多人在观影前去考证史料。那么无形之中,这部电影会为成百上千万人上一堂生动而错误的历史课,误导了很多人。这其中最大的弊病在于,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7月的夏季反击战最后阶段,也就是金城战役,时间点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奇袭白虎团相连,白虎团指的就是李承晚集团的首都师,当前阶段的主要作战对象是韩方第三、六、八和首都师,作战原因是李承晚集团违反战俘协议,变相的表示拒绝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所以我们要把小棒子打服。在这一作战过程当中,跟金刚川河流基本没关系,离着金城十几公里呢,金城附近的河流叫金城川,在北汉江流域。金刚川战役发生在两个月前锋夏季反击战第一阶段。那好了,编剧和导演团队为啥要去强行嫁接两段战斗呢,我认为最终目的是强行意识形态输出。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是在夏季反击战第一阶段当中的主要打击对象,此时距离上甘岭战役过去不久,主要目的是巩固上一阶段战果的同时,促使美军速离朝并签署停战协议。而到了第三阶段作战时期,联合国军已经基本认可停战协议内容并几乎不参与战斗了,我军的战略方针上也明确写出打击的是南朝伪军,不主动出击联合国军除非对方先动手,所以如果这部电影拍的是第一阶段作战,然后延伸到883.7高地争夺战,我觉得拍的还凑合。但是为了可以所谓符合历史的去讲打老美,强行升华并输出意识形态,而强行拼凑两段历史,反倒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同时忽而丑化忽而美化美军飞行员,黑人问号脸般的内心独白戏,效果就是两面不讨好。战争片就不能这么拍,要不无关立场团结人类共同体,宣扬反战歌颂和平,那就淡化意识形态,显然金刚川不能这么拍。要么突出敌我矛盾,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政宣类意识形态输出,这样没问题我和很多老百姓都烦老美,但是那就别强行夹杂着敌军的人性思索的内心独白戏,这种事儿没法间于齐楚。拍摄手法、逻辑和细节上的问题就不展开说了,总之确实有些失望,管虎能力到底如何,目前看还真是镜花水月。鉴于主创团队时间紧任务重,又是命题作文,吴京张译等演员出色的演技和辛苦付出,战争场面观赏性尚可,勉强60分吧。

 6 ) 被牛仔帽恶心到了

逻辑硬伤加结构硬伤,真实的历史事件被改编成了一段谎言。

优点:演员的表演很到位。

缺点1:编剧痕迹过于明显。主角明叫张飞,是一个软巴巴慢吞吞的人,师傅嘲笑他都对不起莽撞人这个外号(那个时候《八扇屏》相声也许已经随着慰问团推广到了志愿军那里,这个就不深究了),经过敌方的几次挑衅,师傅的牺牲,张飞完成了爆烈的性格转变,在丢掉一腿一脚的情况下,唱着戏,打落了敌机,完成了向莽撞人这个称呼的蜕变。莽撞人这个不是评弹不是太平歌词而是一个相声段子,唱这个相声段子,好奇怪,好刻意。

缺点2:取景的马虎,导致了故事逻辑出现问题。根据史料和资料来看,当时金刚川的桥和这个地形有很大的区别。第1盒面没有这么宽,第2个是连接两岸比这陡得多,不容易从水面向两岸攀爬。第3个是正值山洪爆发,第4个是当时的高架炮有6架还不是两架,有基础的防空能力。当时用人来架桥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如果能使用人来架人桥的话,那么解放军就完全可以泅渡过河。所以故事的底层逻辑就出了问题。

缺点3、叙事结构出了问题: 这种站在不同角度反反复复讲同一个段落的故事,适合悬疑剧和喜剧,因为它可以精准地揭示不同人物的动机和事件的不同层次真相引爆悬疑和笑点,这些东西只有悬疑和喜剧才需要。战争片本身需要表现的是大历史事实下每个人物的不同表现,《金刚川》这种反复多角度的叙事破坏了故事本身的史诗感和完整性,这是高手犯的低级错误。反复讲一个故事,实在是没有必要。

缺点4、主旨含糊,立场矛盾。说实话,飞行员拿起牛仔帽载在头上这个细节,我真的恶心到了。主创要表达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是牛仔精神吗?飞行时还要特意多戴一顶帽子上飞机这真的合适吗?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动作,我知道主创不想魔鬼化美军又需要有一个战争狂人来挑起剧情矛盾,但一个飞行员这样的行为要么是英雄行为要么是魔鬼行为,绝不适合用牛仔精神来诠释。

缺点5、主次不分。最开始看剧情简介的时候,我的心硌磴一下,觉得管虎真牛逼,找到了新的视角来写战争,肯定是讲工兵连的故事。因为在抗美援朝中,后勤真的是功劳重大。当第一段故事推进到大家都不愿意当后勤的时候,我还以为故事会围绕后勤展开。结果,回到炮兵身上,真是浪费题材。角度创新是对的,但你的材料本身不能给忽略掉了。

 短评

即便從開拍到完成只有短短幾個月,已經算是奇蹟,但是終究還是先天不足的殘次品,哪怕對“中國人牛逼,美國人傻逼”這類情緒宣泄式主題容忍,《西游記後傳》般對素材的反復使用,全程用力過猛到只有悲憤的情緒表現,混亂的多重視角和一元的價值表達,都讓人失望。同樣是戰爭題材,同樣是多重視角,明明不是諾吹,也想發自內心地對拍出了《Dunkirk》的諾蘭說一句牛逼,他一個頂四個,不對,他一個比四個加起來強太多太多了!

6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较差

就一个主线反反复复的拍几遍,使整部电影离散得没了看下去的欲望,已经赤裸裸的在写诗歌了,其他的点是不是合理已经抛诸脑后,只不停的问,这些我都知道了,后面还有吗?结果后面啥也没有,与其看这个,不如看一部实事求是带解读的纪录片,要精彩得多,年度期待,失望扫兴!5分

9分钟前
  • 九段
  • 还行

众所周知 张译 谁用谁爽 一直用一直爽👌

10分钟前
  • 大力绵绵冰
  • 推荐

1、没有紧张、没有惨烈,剧情拖沓,可以砍掉一半时间;2、太多的镜头重复,为了让张译上位,至少10分钟垃圾时间给了他;3、感觉这是场没有组织的战斗,中美都那么几个人在玩;4、农村戏班子的水平。5、主旋律,给6分,无聊时凑合着看吧。

12分钟前
  • 哈哈哈
  • 还行

这个电影可能只拍了一天,从早拍到晚,因为机位多,硬是剪出了两个小时

15分钟前
  • Silentstorm
  • 还行

《八佰》是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金刚川》是赵云后面的故事,连角色名字都明示了,张译叫张飞,吴京是关班长,「长坂坡前救赵云,吾辈张飞,莽撞人」,张译死前的这句唱词直接是把管虎的心里话都唱出来了。可不就是为了救《八佰》吗。单说质量,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离《八佰》差很远,重复镜头实在太多,看得人特别累,但是三种视角的形式,真的很聪明。张译那个视角是重点,演得太好了,美军的视角是亮点,这种时局里,把美军也处理的有血肉像个人,很好,很难得。#7分

19分钟前
  • 3号厅检票小哥
  • 还行

想学诺兰的《敦刻尔克》,但是很明显没有那个能力。

21分钟前
  • 傲天
  • 还行

看之前有人说形式像敦刻尔克,看之后表示这玩意和敦刻尔克比简直就是登月碰瓷。

26分钟前
  • 水色深瞳
  • 很差

不信神的工兵在金刚川上演魔法,信神的牛仔在苍穹目睹神迹。这桥是通往安宁的路,纵然断了手臂,也要把当阳桥喝断。纵然败走麦城,也要把荆州守好。因可敬的对手前往地狱是幸福的,却有人从此闻着焦味在人间犹如地狱。想不通木桥为何会复原,断桥为何能撤军,不知这个国家,用血肉筑起过多少前行的桥。

3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张译是很不错,可是有必要一个故事讲三遍吗?

35分钟前
  • _风靡万千少女
  • 还行

低配版《敦刻尔克》,有点超出预期,三个导演的风格合成一个,还真看不出那部分是谁拍的。最后说一句,张译是真的牛!!!

38分钟前
  • 守望电影
  • 还行

#🍋观影# 管虎拍了一个讲不好的故事。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战争,哪有输赢,哪有正义与邪恶,对于普通人来讲,只有生死,时刻准备牺牲。管虎把这点说清楚了,好评~至于前后抱大腿,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43分钟前
  • Shirleysays
  • 推荐

张译值得一个影帝,我直说了,金鸡。

47分钟前
  • 糕若萸
  • 力荐

看完挺失望,像是小学生在做仿句练习,原文是谁应该不难看出吧。不过这个造句可是太失败了,看到第二视角之后都能猜出第三遍演啥,剧情完全没有任何推进!!可怕!!白瞎了几个好导演好演员……

48分钟前
  • 永恒
  • 较差

晚上带爸爸去看首映,老头儿说挺好,我其实看到了他中途偷偷抹眼泪 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我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大伯。

53分钟前
  • 大金牙呀!
  • 推荐

中途睡了个午觉醒来,发现啥也没错过。

56分钟前
  • 应似飞鸿踏雪泥
  • 很差

张译生动诠释“如何拯救电影”

5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3.5。比想象的好点儿,不过也不能说题材好,电影就自动是好电影了。美军视角对于我这种毫无军事常识的人来说还算管用,但就是英语配音太假了,好像是在GTA之类的游戏里听英语听力。看完很想爷爷,人类什么都可以克服,为什么还不能战胜癌症呢。

58分钟前
  • 甄子
  • 推荐

中国速度横行,终究还是踢到了艺术创作的铁板。不怪管虎和演员。

1小时前
  • K
  • 较差

《八佰》讲赵子龙救存亡精忠护国,《金刚川》讲刘关张扬国威血战到底。主旋律电影和商业战争大片的优质结合品,借鉴《敦刻尔克》《复联》大概是电影人的无奈之举,但这最终结果满意,买账,致敬!

1小时前
  • 壹安²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