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袖红镶边

韩国剧韩国2021

主演:李俊昊,李世荣,姜勋,李德华 ,朴智英,张熙珍,张慧珍,曹熙奉,金江珉,李恩泉,河律莉,徐孝琳,姜末琴,权玄彬,李敏芝,车美京,裴济基,吴代焕,曺承希

导演:郑知仁

 剧照

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1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2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3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4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5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6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13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14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15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16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17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18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19衣袖红镶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8:33

详细剧情

  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向往过自己想要的人生的宫女,与将国家立于爱情之上的君王之间悲切的宫廷罗曼史。  当努力想成为圣君的李祘(李俊昊 饰),遇见想要追求自己幸福的宫女成德任(李世荣 饰),两人会给彼此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  《衣袖红镶边》的剧名取自宫女的服饰,朝鲜宫女的衣袖,全都是以红色镶边的。剧中男女主角历史原型,是朝鲜第22代王正祖李祘和由宫女成长为内命妇最高品级正一品嫔的宜嫔成氏。

 长篇影评

 1 ) 以诗传情的古典美(更新镜头语言分析、人物分析,细节隐喻分析)

(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衣袖红镶边》讲述了朝鲜正祖李祘和宫女成德任的故事。

饰演李祘的李俊昊演员说:“如果说(电影《李祘》)那时是李祘的生平传记,那这次是宫女的故事,从宫女的视角看待王世孙,这个视角是非常有趣的要素。”

从题目到内容,以女性视角揭示的浪漫悲剧史,强调宫女成德任的自我意识。同时导演用唯美的镜头语言,尤其是对空间的调度十分亮眼,延伸出一个个充满暧昧气息但又克制的想象空间,又擅用特写镜头。创造了史剧特有的古典、含蓄之美。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场戏,是祘被禁足时,德任在门外读起了《诗经》: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 惠而好我,携手同车。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两人虽隔着一扇门,但心意却从未像此刻一样贴近过。这段从台词到拍摄,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是我觉得目前为止最精彩的段落,比“沐浴”名场面还耐看。

德任说选了自己喜欢的章节,一首诗的选择,加上平淡的一句台词,却暗藏着两层意义。

一是德任选了她喜欢的诗,而不是觉得祘可能喜欢,也没有问祘想听哪一节,体现了德任的自我意识。

二是含蓄地传情。《诗经》里讲爱情的诗比较多,德任却选了一首表面看是逃亡诗的《北风》,所以祘试探她:“你是知道意思才读的吗?”

朱熹在《诗集传》解释过这首:“言北风雨雪,以比国家危乱将至,而气象愁惨也。故欲与其相好之人,去而避之。”

和祘理解的“与爱我之人携手离去”有相近的意涵。与前面祘上课时学的《蒹葭》相比,更显出这首《北风》所表达情感之含蓄。

而且,德任在解释到“惠而好我”时停顿了,祘接着解释“与爱我之人”,并在下一段诗中重复了一次。

这段感情中,祘是比较主动而坚定的一方,她没能说出的爱意,他可以毫不吝啬地重复两次。也与祘后面告白两次相符。

从导演拍摄的层面,这段戏最重要的就是影子,影子加深了含蓄传情的效果,看不见却比面对面还要心动。

花絮中导演为了影子呈现的效果好看,特别给祘垫高了4层坐垫。

场景十分简洁没有多余的背景,正反就是一个门的背景,实际的门是关的,但“心门”是敞开的,但因为没有相见的关系,两人之间虽有暧昧又是十分克制的。或许也是因为没面对面,才克制得了。

看得出导演在现场非常细致、严谨地把握好每个场景,包含小细节,几乎每一场戏都会先彩排,导演拿着剧本在旁边看演员演一遍,从男女主到老戏骨李德华都100%配合导演的方式,从花絮就感觉得到拍摄现场的用心。

上一次在别剧的花絮中看到用这种方式排戏的是申娜妍导演,她的作品已经获得今年百想艺术大赏的最佳作品了。明年也看好“小衣袖”~

同时,这段戏导演大量使用表达情感的特写镜头,使画面重点聚焦在人物的脸上,也就是聚焦在他们的情感上,是很考验演员细节演技的部分。

从以诗传情,这种氛围和一直延续到了祘表壮志,德任忍不住推门进来,对祘表明守护之心。

对于正隐忍着痛苦的祘来说,德任的“守护”是比任何告白都有力量的。一开始听到是怀疑,当德任解释后,祘真的被感动到了,恰到好处落下的一滴泪,是这段戏完美的ending~

比起读诗的段落,另一个名场面也很好地诠释唯美而含蓄的古典美。就是会让人翻来覆去回放无数遍的名场面“沐浴戏”了。

这段的空间也相对狭窄、简单,也正因局促感令两人气氛更加尴尬,水蒸汽让整个空间显得十分朦胧,而铺满花瓣的晃动的水象征着涌动的情欲。

透光的帘子和摇曳的蜡烛,都渲染着这一段暧昧的气氛。还有他若隐若现的湿衣服,露出的腹肌,沾了水珠的手特写和眼神特写······无一不在表达着美和情绪。

导演调度将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最佳,利用布景道具、细节特写镜头渲染出了这场戏的极致氛围感。

----------------------------------------------------------------

---------------------------------------------------------------

更新:

上一篇我分析了《衣袖》的两处闪光点,一是女性视角,二是唯美的镜头语言

如今剧已落幕,这两处亮点不仅贯穿始终,更成为了《衣袖》的结局深入人心、余韵悠长的核心点。

结局出现了许多前后呼应的画面,有的是被强调的、着重刻画的,有的只是一个镜头带过,隐藏在细节中。

例如导演巧用水中的倒影,婉转地表达了人物的心境变化,其中藏了很多小细节。

最初,两人相认就是透过水中倒影,水常常用来象征情感,最初的水面澄澈如镜,周围绿树环绕,正是春夏好时节。

水映出他们各自的处境和内心,祘的爱慕像水一样澄净,显露无疑,掉入水中的扇子打乱了心绪,但水面很快又恢复明净,无论他的身份是什么,他都是喜欢德任的。

而德任通过倒影,第一次看清了两人真实身份的差异,后来她由内而外一直抗拒的,不就是这种明摆着的,因为身份而注定无法对等的爱吗?

15集结尾,经过祘不断地告白,德任终于给出一次回应,她抓住了祘的红袍衣袖,这个动作是她不小心跑出来的真心,水中的倒影证明这一刻她是真心的、情感先于理智做出的选择。

可是德任成为后宫之后,她目送伙伴出宫的场景,重点是放在她与自己告别的一幕。但那之后,独留一人在桥边的一幕也充满了余韵,周围不再是绿树,一点夏意也无,而是枯黄的树叶正凋谢的萧瑟之秋,应了OST《放开你的手》中“微风拂过,就连花叶也一一凋零”这句歌词。

这个远景镜头让德任显得格外落寞、冷清,撒满了落叶水面看起来也不再澄澈,也几乎没有水波,变得混沌而死寂,正是她内心的写照:一潭死水般的后宫生活。

再后来,德任不在了,这次换王一个人站在桥边,物是人非。同样是一个远景,可以看到一个细节,右边的树已经是一片光秃秃的枯枝。失去了挚爱的祘,就像这巨大的枯木,虽然仍然挺拔地、顽强地站着,但已失去生机。

虽然不是同一年发生的故事,但也顺应了季节的特征,爱意萌发的春夏、苦等而走向孤独的秋、德任离去后变得枯寒的冬······

导演用季节变迁的细节,一方面暗示时间流逝,一方面暗示人物的心境变化。

水面上成对的鸳鸯更衬托出王的孤寂,画面越美越是残忍,此时的水面也是混沌的,当年的清澈是再也回不来了。

特别的是,导演不仅用剪辑手法切入回忆画面,而是巧妙地运用光影,让情绪衔接得更自然。这一幕因水中波纹流动,祘的脸上一直有微微的波光在闪动,正映出他内心变幻的思绪。

除了水中倒影,还有一点是唯美镜头语言的特别之处,导演擅长用俯角\鸟瞰镜头来表达宿命感、加强了悲剧性。

先王英祖和提调尚宫的爱情,一直与祘德的爱情像是对照组般的存在。

开头是提调尚宫告诉小时候的德任,宫女一生都是王的女人,死在宫里就是体面等等,强调了宫女的悲哀宿命。

提调尚宫死去的时候,英祖也露出了悲恸的一面。导演用俯角从上往下拍两人一红一白、对错而卧的身体,明明两位都已年老,可这个角度看起来竟然像偶像剧男女主一样浪漫唯美。

这个画面表达出英祖对尚宫并非没有情,但两人注定会错过,头朝向不同的方向,演员姿势的摆放有种倒错、颠倒之美,更加深了宿命的悲剧氛围。

红、白的服装也和德任临终时一样,她穿着白衣,而祘穿着红龙袍。无论哪个女人离去,王都要继续活着,因为他不是一人的王,而是朝鲜百姓的王。导演用鸟瞰镜头表达了这一点。

祘登基时,一人走上御道,缓缓走向大殿,这条路是漆黑险峻、庄严肃穆的,但不得不走。在鸟瞰镜头下,王只是小小的一个点,宫却很大,可因只有王能走上御道,因此在这一画面中,不是李祘,而是王的符号,走上御道,是王的天职,也是宿命。

祘离开时,从御道反向而行,暗示他要卸下王的身份,做回李祘,王卸下身份,不就是将死之时吗?也为结局祘选择德任铺垫。只有死了才能做为李祘本人活着,也是王的宿命。

前后稍微不同的是点亮的灯,意味着他在位已经完成了使命,做了很多利于百姓的贡献,也获得了一直反对自己的大臣的认可,可以功成身退了,是对历史上这位明君的肯定与致敬。

祘弥留之际一幕,也是俯角镜头,唯一被照亮的是《诗经》。《诗经》代表的是祘与德任心意相通的爱,经过确认的爱。前后两次读《诗经·北风》是他们彼此确认心意的时刻。

现在看来,台词中竟然没有最直白的“我爱你”,只用“恋慕”、“和你成为家人”、“惠而好我”等委婉的说辞,真的是极具诗意、古典美的表达。

现在只有《诗经》处有光,祘的脸上没有光。暗示着他的生命即将结束,但他的灵魂会受到这微弱的亮光指引,回到他心之所向的,挚爱身边。

同样,导演也用类似的镜头表达了宫女的宿命。英祖去世后,宫女们都患上了白色的丧服,在这个俯角镜头中,她们的裙摆和旁边的白衣在一起,就好像几团被揉皱丢弃的纸······

在大殿的福妍因为失去了主人一度被赶出宫,也就是如果主人没了,作为附属品的宫女也变得毫无用处,因为宫女除了是王的女人,便没有其他意义了。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德任去世的场面中,没有这类象征悲剧宿命的,绝对的俯角\鸟瞰镜头,而多是特写镜头。尤其很细腻的一点,是特写随德任死去而凝固的泪水,和祘不断从鼻尖滴落的泪对比。

一个已经不再流动,在死亡的瞬间停止了,一个像像泉水一样涌出,源源不断的、悠长的悲伤和悔意。

回到镜头的设计,为什么不要渲染德任悲惨的宿命呢?答案就在她的最后一句话中。

“您还不懂吗?如果我真的不情愿的话,不管用什么方法都会逃得远远的,最终留在您的身边,是我的选择,您不明白吗?”

前面都在说导演拍摄的巧思,镜头语言的艺术性,而现在这一句“我的选择”体现的正是《衣袖》的另一点关键,女性视角、女性意识的觉醒。剧中德任的命运,是她自己的个人选择,现在很幸福,某天又会悲伤的生活。

英熙的话,似乎也是德任未说出口的,英熙对她的选择表示不后悔:“我感受到了身为宫女不敢奢想的幸福,即使代价是死亡,我也在所不惜。”

德任也没有后悔爱上祘,她可是说着“我自己更珍贵”的成德任啊,那样的德任与过去的自己告别时,高高地举起了手。

我认为《衣袖》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是非常珍贵的,尤其是在历史背景的古装剧中。正如大王大妃所说“后宫是华丽的监狱”,从宫女到大王大妃,无一不受困于王。在这样的环境中,德任追求自由、坚持自我选择的心一直都显得尤其珍贵。

与《步步惊心》最本质的不同点就是,德任不是穿越而来,不是现代女性,而她拥有着超前的自我意识。但最终还是敌不过封建制度,是时代的悲哀。

如果不选择更强大的人寻找庇护,她一定会被善妒的和嫔整死,如果投靠大王大妃,代表着背叛祘,这是说过要守护祘的德任绝对不能接受的事。

从头到尾,德任从未怀疑过自己是祘的人,就像洪德老的“忠”是建立在从小与祘的“情”上的,而非政见相合。德任的“爱”,实际上和她的“忠”也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祘一直是她唯一的选择,就像封面剧照中直视镜头的德任一般,由自己选择的命运,她没有后悔。

----------------------------------------

---------------------------------------

《衣袖》难得的一点是,在强调女性意识的同时,没有疏于对男性人物的刻画。对德任和祘的刻画力度几乎旗鼓相当。

“王爱着宫女,但宫女究竟爱过王吗?”这个问题贯穿全局,直到德任临终前,王还是在问:“你从来不曾恋慕过我吗?就连丝毫的心意也不曾给过我吗?”

德任恋慕祘这件事,祘是真的不懂吗?为什么直到她死还要反复确认呢?

我的理解是,祘对“爱”有着深深的执念。来源于小时候,祘的父亲思悼世子的死对他影响太深。

他不确定父亲是爱自己,还是讨厌自己,也不确定对他万般严厉的祖父是爱自己,还是根本看不见自己。

所以有一个名场面是英祖痴呆发作,把祘错认成了思悼世子,祘很怨恨这点,就好像自己从不存在,只是父亲的影子,于是他终于爆发,声泪俱下地说:“就算一次也好,拜托看看我吧!”

在这场戏中,自小习惯了隐忍的祘在众人面前大爆发,怨恨、委屈、痛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导演这段一直用晃动的镜头烘托紧张气氛和波动的情绪。

这一幕更是用了一个倾斜镜头,重心朝祘那边倾斜下去了,单看截图的话,会有一种“祘快滑下去了”的视觉效果,其实这正是两人之间情感失衡、祘的心正摇摇欲坠的具象化表达。

祘会在“家人”爱他、讨厌他之间反复横跳,因此需要通过实际的“确认”。

对于思悼的“确认”是金藤之词,实际存在的物证让祘确认了思悼的父爱。当他听到英祖念完金藤之词,得知思悼用自己的命,保住世孙的位置后,他紧紧闭上了眼。

获得“确认”的祘从表情看来,他并没有感到如释重负,还是痛苦的,多年的怨恨怎么能一笔勾销呢?

对于祖父的“确认”是死前的忏悔。这场戏的台词也很有深意,英祖用“王”和“祖父”这两个身份分别对祘说了些话,以王的身份,交代祘成王的道理,然后又以祖父的身份让祘原谅,随后祖父死在了祘怀里。

有意思的是,祘也从两种身份“世孙”与“祘”做出回应,先回应了“王”,再回应“祖父”,对王说“殿下抢走了父亲、抢走了祖母,一切都是因殿下而起,全都是殿下的错。”

他作为世孙,表示不会原谅英祖。

接下来不再是世孙对先王,而是祘对祖父,称呼变了,表情也变了,一下子眼睛闭起来像个小孩子一样哭着:“拜托您回来,我真的好害怕。”

透过祖父的真心道歉,他得到了迟来的确认,祖父还是爱他的。

两种身份的区别,可以说是“作为王的双重面孔”,直到死才能卸下王的身份,只作为他本人活着。

祘是一个孤独的王,他内心渴望家人的爱,但因为每次都迟来的“确认”,家人的爱对于他来说是,明明渴求,却总是混杂着怨恨、疑惑、危险的不安定情感。

这么看,“和你成为家人”并不是一句好听的情话,因“家人”对祘来说是更沉重、更复杂、更令他存疑的存在啊。

他潜意识会通过反复确认自己有没有被德任爱,填补内心缺失的对爱的渴望和不被爱的恐惧。并不是到死都还不懂她的心。

德任是那种认为如果不能拥有全部,不如一开始就不要拥有才好。而祘是即使拥有了全部,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拥有家人的爱。

这样的祘,为了成为德任的家人,他做了哪些努力呢?导演有意用服化的调度来暗示这点。

当德任成为后宫,祘每每来找她,几乎都会换上“私服”,不穿龙袍。在这一方小小的院子里,他卸下君王的威严,想要成为德任平凡的夫君。

但有几次重要时刻,来不及换,还是穿着龙袍就来了。

第一次是得知德任身体不适很担心,急着来看;第二次是听到德任怀孕,安慰中殿后清晨还是过来看德任了;第三次就是德任临终,他跑着来见最后一面。

尤其后两次真的很虐,他穿着龙袍,就像带着王的面具,代表此时是以君王的身份来的,显出与平常来看德任的区别,对比之下更残酷。

即使他想努力成为德任的夫君,终究还是王啊。

作为王,出于礼仪必须先去安慰中殿,即使德任死了也必须“没事”,毫无选择的、必须先把私情藏起来,要顾大局、顾百姓。

那德任为什么在最后的时刻,不找祘,只要找姐妹们呢?真像庆熙说的只是在“虚势”吗?装作无情,让祘别再留恋。

德任说祘还有百姓,可姐妹们只有她,她这么离去感觉愧对姐妹。

一方面是德任真的很重情重义,她们承诺死后在一个地方等着彼此,英熙先去等了···或许德任想告诉姐妹们,不要难过,她会遵守承诺的。

如果是这样理所当然的话,就算不说她们也会知道的。

可她说了“愧疚”,或许德任不能遵守承诺了?因为最终在祘弥留的梦中,德任还是选择了在他身边,而不在别处······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祘。

弥留之际他也终于能卸下君王的身份,只选择做德任一个人的夫君了。

门的意象也用得很妙,两个世界的交界点。第一次推开门的祘并不知道那是一切走向不可控制的节点,还轻柔地亲手带上了门,走向了残忍的命运。

第二次要推门离去时终于意识到了,不能再一次失去德任了。

德任的话也很明显,催促他回去,越过那扇门,还能还阳。

君王的双重面孔,代表着只有死才能卸下王的龙袍,换上舒适的衣服,做回他自己,也做属于德任一个人的夫君。

现在,他终于凭借自己的意志,做出只为了自己的选择,他要留在与德任在一起的瞬间里。

这里祘说了两次“请你爱我吧”,两次的情绪略有不同。

第一次的表情和语气流露出的是爱意、柔情、思念,第二次的表情好像快哭了,包含着长久的岁月里没有她的委屈和可怜,仿佛在用眼神说着不要再推开我了,拜托······

这个结局,既尊重了历史,也强调了剧中深刻描绘的爱情,残忍中留有安慰。在这个美得不像话的画面中,那年夏天的花如她曾经说过那样,盛开了。

“就算是过去也好,是梦也好,是死亡也无妨,我只愿选择与你共度的这一刻,这瞬间,永远不变,这瞬间能持续永远。”

每次一部剧结束,看到最后的字幕写“感谢这段时间收看某某剧的观众们”之类的话,就像在提醒我故事落幕了、该出戏了,每次看到这行字幕时也会有作为观众得到尊重的感觉。

《衣袖》就是使观众感到满满地诚意和尊重的那种作品,从导演、编剧,到演员们细腻又扎实的演技、花絮中感受到的剧组的友爱,强劲的感染力充斥在戏里戏外。

也许我入戏太深,对我而言《衣袖》不仅是一部好看的、拍得不错的剧,而是想真心感谢他们的程度,能用心创造出这样的作品。无论从叙事视角、人物刻画,或唯美的镜头语言、主题立意来说,《衣袖》都是非常饱满又深刻的艺术作品。

唯美的、古典的、悲切的,让人又笑又哭的《衣袖》,不仅是表达了女性意识,女性在封建社会被禁锢的痛苦,也表现了作为王的孤独,至死才能做回自己的宿命感。最终还传达了“瞬间即永恒”的理念,起到了以史鉴今的效果,即使在瞬息变化的今天,也努力抓住当下瞬间的幸福吧~

-----------------------------------------------------

-----------------------------------------------------------------------------------

隐喻分析:所有人的宿命,暗藏在前2集的细节中

在一切都结束之后,再重新看《衣袖》第1、2集,已完全是不同心境。但值得重刷的理由是,在前两集中,藏着许多惊人的细节,隐喻了所有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仿佛一个即使知道了也无法避开的、宿命的循环······

当小祘偷偷来看死去的祖母暎嫔,他因为曾怨恨祖母害死了父亲,觉得祖母一定会恨自己。这时小德任安慰他的台词值得寻味:

“傻瓜,就是因为死了才懂啊,亡者全都知道,连你没说出口,暗藏的心意也知道,刚才在路上见到的灯火啊,明明有风,却没有一盏灯熄灭,代表暎嫔慈驾很高兴你来找她:快来,我很想你,天色很暗,小心循着灯火过来吧。”

小德任聪慧通透的一席话抚慰了小祘,还用红衣袖替他擦拭眼泪。

参照17集最后,祘在弥留之际,灵魂受到了《诗经》旁烛火的指引,得以回到德任身边,选择与她在一起,开始第N次告白。

此时德任不再催促他离开,而是用洞悉一切的眼神,温柔地看着他,替他擦去眼泪,一句话也没说,还破天荒地主动吻了他。

“亡者都知道”、“很高兴你来”、“我很想你”、“循着灯(烛)火”,小德任代替暎嫔所说的心声,隐喻着结局德任未表的心。

无论是小宫女还是后宫嫔妃,陪他走一段路、替他擦拭泪水的,一直都是她,就像最初那样。黑夜中的光,是伴随着死亡的爱。

回到第1集,小祘与小德任的对话被突然来访的英祖打断,英祖发现小德任长得像女儿和平翁主,便对她说起了往事,并第一次点题。

原来暎嫔也曾是宫女,被英祖看上,成了后宫。

对照德任与祘,他也是在登上宝座后得到了她,又疏于对她情绪的关心,最终失去了她,是不是因他也拥有了“如今世间万事皆能称心如意的错觉”呢?

那时的小德任当然不会理解:“怎么是错觉呢?殿下您贵为君王,不就能够随心所欲吗?”

这里英祖直接说出了作为王,不能随心所欲的事实:“王不能做的事,你可知有多少呀?”

后来成王的祘印证了这点,即使听到德任怀孕消息,开心地冲出去,半路想到名分上的中殿,只好掉头去中殿那;面对丧子卧床不起的德任,他比起悲痛自己的儿子,必须先想着同样遭受疫病的百姓。

最终不能随心所欲的英祖失去了暎嫔,祘失去了德任。把英祖的话,当成是祘说的话,是不是也能通呢?

想着是祘在说:“寡人是真的失去她了啊,今后不会再有第二次了吧。”

是的,为了不再有第二次,祘没推开那扇门。

那晚之后,小祘想寻找不知名的小德任,他站在山上,意味着他处于高位,必须学会心怀天下,不能被私情影响,于是在这决心不再找她了。

不过那时周围背景还是一片绿色,就像年幼的他一样充满生机,即使决心不再找,属于他的夏天还是会找到他。

多年后,德任离世,导演用了两个一模一样的镜头,远景拍背影强调格局、特写拍脸部以表决心。

只是这时的周围环境,如同他的内心写照,已是一片荒凉死寂、失去生机的严冬。对比之下,更显出宿命的悲凉。

下完决心,回去的路上小祘还自己念叨,德任不在更好,在自己身边,她就会有危险。不就是这么回事嘛?小时候这么明事理,怎么长大了就不管不顾,偏偏忍不住要把她绑在身边呢?

小祘自言自语被小洪听见,小洪不知道是对小德任说的,错以为是对自己说的,还表示我会一直在你身边。从此奠定了洪德老跟德任的后续“争宠”问题。

说到洪德老和德任,第2集两人初次见面的场景,很有意味。

当初不知道,这不就是所谓的“狭路相逢”吗?不然设计在这里初遇的用意是什么?

洪德老强调了这是一扇必须有一人让步的窄门,最终他退后了一步,让德任过去了。原来初见就隐喻着洪德老、德任的关系和结局了······

洪德老总是嫉妒德任在祘身边,两人关系不好,后来两个人都被赶出宫,德任回宫之前,还特意找洪德老“炫耀”、气他。

但洪德老死前,还是退了一步,写信给祘,告诉他《史记》那页是被德任撕掉的,让祘知道了原来小时候真正救他的人是谁,算是洪德老对德任“让步”了。

这个人物的悲剧性也很饱满,花絮中导演说洪德老的忠要表现为爱,德任的爱要表现为忠。

两人的共同点就是祘,而表现方式截然相反,所以注定有冲突,最终需要有一个人让步。

再来,德任和祘长大后重新再遇见的第一个场景。

德任在书房抄书,听见祘在隔壁上课,老师问祘,如果他不是王,是平凡匹夫呢?

这组镜头是从德任的脸部特写,到祘的脸部特写的连续。从她的反应,到他的回答,再回到她的反应。她第一次听到祘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德任觉得比起传闻中的“东宫老虎”,好像也没那么不堪嘛?能说出这样话的祘,在她眼中很优秀。

她边说边挂画,说完后拍了拍画中“橘猫”的屁股······不是传闻中凶恶的老虎,而是一只大橘猫?这就是德任对他的最初印象了。

画中也有红色小花,时刻点题。猫抬头望着上方的蝴蝶,可能也是“橘猫祘”与“蝴蝶德”的小小隐喻吧。

可惜他无法像猫一样温顺,德任也无法像蝴蝶一样自由。

几年后,德任也许忘了祘的回答,也许只是期待他的回答会因她而改变?总之同样的问题又被抛出来。

这次祘的反应和第一次不同,但答案也差不多,他依旧从没想过成为普通人。

因为以他的阶级地位、生活环境、从小受到的教育、背负的责任,还有深怕一懈怠就变成父亲那样被抛弃的恐惧感······

使他根本不敢想,对他来说,是1%的可能性都没有的事。当德任问他这个问题,他当然知道她的意思,可是回答不出她想要的答案,只能尴尬地苦笑说不知道。

好听的话也不会说一句,欺负起来比谁都厉害,不是一直都是如此吗?就像当时没完没了的“反省文”······

结局出现在遗物中的裱框反省文,并不是最终通过的反省文,第2集这里有特写。

那是德任以为会最终通过的反省文,所以特别得意地给裱框起来、还贴上小红花,祘看了感叹“哎一古”,但是又不舍得破坏她“精致的反省文”,就另拿了一张白纸,写上不通过的理由。

这个小细节在前面很甜,到了结局变成了遗物就更虐心。曾经捉弄她的一篇篇反省文,到头来却成了命运“捉弄”他的利器。

在那个封建制度中,有能逃过命运捉弄的人吗?

也许有人觉得,如果德任始终不承恩,最终会实现她的目标,正五品尚宫,就像活到了最后的庆熙那样,不受感情的牵绊,实现独立。

但是残酷的事实却是,个人的意志,无论是王还是宫女,都是难以掌控的。即使庆熙现在是提调尚宫,等到祘一死,王朝更替,她就会被赶出宫,铁饭碗是不存在的。

而祘很快就要死了······

虽然在视频中没有那么明显,但是截图对比一下子就非常明显。

最后一场戏,导演十分巧妙地运用光影的变化来暗示死亡。祘选择了留在这与德任在一起,放弃了还阳的机会,于是阴影笼罩在了他的脸上。他的脸渐渐变黑了,隐喻着在现实中祘已经死去。

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巧思,含蓄的艺术表达手法!

通过多处前后呼应、细节隐喻,使前面每一处埋下的甜蜜,在最后都化作悲伤的余韵,久久不能散去,也像是一个宿命的循环,承载着不幸命运的封建体制不断地更替着主人,吞噬了所有人的意志,而最终没能改变任何事。

我想如果《衣袖》能给观众留下这样强劲的印象和深思的话,一定程度上也算做到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

更新

“我们现在说的是柑橘没错吗?”《衣袖红镶边》告白名场面

前两天李俊昊演员在ins上发“喝了柑橘茶,两杯”,一下把我拉回了《衣袖》名场面之“我们现在说的是柑橘没错吗?”

祘借柑橘表白心意,德任借柑橘正式拒绝祘的爱。这个场面回过头再重新看,也充满了细节与微妙的情绪,也是德任一次又一次拒绝祘的起点。

这场戏,祘的衣服、背景环境、柑橘的颜色,全都是以青绿色为主的,就像他的心意一般青涩、恣意生长,祘正是无所顾忌、完全陷入的状态,一连说了三个“喜爱”。

祘说这段话时,应该是在作诗,诗名为《荷塘》,或许是心里想着第一次见面落水的荷塘吗?

镜头还特写了他正在写的字,“鲜红艳雪副”,也是时刻在点题“红”字~

总之听到告白的德任眼中先是惊讶,随即闪过一丝喜悦,但更多是顾忌,不知怎么回应的犹豫。

这时祘掏出了那粒珍贵的柑橘,同时又觉难为情,故意偏过头去不看她,躲避了德任直视他的目光。

单手给、双手接的动作,从礼仪上无何厚非,显示了他们的从属关系。

但是这里要给的东西,不是一般的物品而是代表爱意的柑橘,如果翻译一下祘的心理活动,大概会是“给你,我的爱,还不快接着”?

这个给予的动作一开始就缺了平等的对待。德任接过来发现是珍贵的柑橘,表情多么开心呀,她强调了是不是特意拿给她这点。

是专门为了她、刻意拿来的,这个点对她来说很重要。前面在人物分析篇仔细地讨论过,祘总是需要“确认”德任的爱。

其实,德任也需要“确认”,自己对他来说是不是足够特别?足够珍贵?

也许是上次在宫外,他说的“特别”让她有了期待。

也许第一次“告白”是在宫外,他才比较容易说出自己的真心吗?

这个镜头,简直是另一个世界,站在人来人往的喧嚣街道上,而他们只是其中最平凡的男人和女人罢了,就像后来的她最期待的那样。

但是现在,祘太难为情了,口是心非,眼睛也不敢直视德任。随口说了“刚好剩一个”······帕布,还不如说“路上捡的”呢!

就是一句违心之言,毁了这场告白。德任的表情瞬间暗淡下来,失望的眼神掩饰不住,露出一个勉强地苦笑,又很快凝固在脸上。

对于德任来说,祘的爱是那珍贵的柑橘,而成为后宫,就是要和别的女人分享他“刚好剩下”的爱。

这点是德任绝不能接受的,就从这里开始,德任狠了心要一次次地拒绝他。

祘没意识到自己失言,并强迫德任收下他的爱。镜头特写了手部动作,他的大手紧紧地包裹着她,不容许拒绝,强硬地把自己的心给她。

如同ost《像星星一样照亮你》中的那句歌词:“不熟练地将我的真心,展示给你看。”

可是强硬的动作更激怒了德任,她突然像小刺猬一样竖起了身上的刺。现在,她感觉自己既不特别,也不珍贵;既没得到尊重,也没有拒绝的自由。

其实德任的性格是“吃软不吃硬”,他先是说错话,好像施舍她一样;接着又摆出主人的架子,剥夺了她拒绝的自由,否认她意志的重要性。

之前他夸奖她的时候,她不知笑得多开心呢~多说几句“辛苦你了”、“你是我的人”好听的话不行吗?

虽然从祘的角度,他只是想把珍贵的东西全都给德任而已,从来都不是施舍,也不是剩下,而是从未和任何人分享过的、唯一的爱。

就像他只带她来赏花,时隔多年再次盛开的、思悼世子死后一次也没有绽放过的,不是花,而是他的真心。

又如在暗夜中,偷看开窗赏雨的她,而在角落独自绽放的梅花,是他悄悄敞开的真心。

可惜,他总是将真心隐藏在书、花、水果这些无生命之物中。

“我们现在···说的是柑橘没错吗?”

这句台词真是神来之笔,珍贵的心没能送出去,小小的柑橘孤零零留在桌上没人要······含蓄地表达了祘意识到自己被拒绝的落寞。

柑橘这个意象选得很妙,有的很酸,有的很甜,但没剥开之前,谁也不知道是酸是甜,就像是一段心意还不明朗的暧昧关系。

祘拂袖而去,又气又委屈,跑去射箭,青筋暴起,这里又特写了被箭射穿的靶心,真可谓是“万箭穿心”!

也许有人觉得是德任一直在逃避和拒绝祘。可在那之前,其实是他不止一次地先用贬低她的话、各种违心之言,以及强硬的行为,把德任推得更远。

 2 ) 被名字耽误的正祖传

正祖一生太硬了,生父思悼世子躁狂乱杀人,被祖父英祖关进米柜活活饿死。千难万险登上帝位,还接二连三死老婆,死儿子,太难了!就这人家还是朝鲜最后一代明君,正祖!还写书,足足186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学者型帝王,强! 正祖能有如此成就,其母惠庆宫洪氏功不可没。坚强又智慧,虽丈夫被处死,长子早夭,仍借娘家势力保全自己和次子,并送次子李祘在英祖膝下长大,引导李祘化解心中仇恨,敬仰祖父,胸怀天下,最终登上帝位,成为一代明君。惠庆宫晚年还成为宫廷畅销书作家,撰写《恨中录》客观描述思悼世子一事,为孙辈继任者化解迷思鼓励传承。 说回此剧,除了名字烂,剩下都是优点。史实背景,制作精良,服化道用心,音画动人。人物刻画,相比男主正祖,女主个性发展堪称诡异,儿时聪明善良,胆大心细,左右逢源,贵人运爆棚,怎么看都是上天的宠儿。等正祖继位后,就莫名其妙地变渣女,白瞎了宜嫔这个号,即不能爱自己也不能爱别人,一天到晚PUA正祖,最后还抑郁而终,说好的幸福的童年疗愈一生呢?就不能跟你婆婆学下么?

全剧最悲伤的一幕,大妃背着屏幕问:宜嫔薨了?未曾得到的伙伴先自己而走,无可奈何,在这九重宫内…

拜托国内各位影视剧编剧制作人,拍点类似短小精干的历史剧吧,上下五千年呢!

 3 ) 李算深爱德任并被众人知晓的那一刻起,她的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

有人问德任不承恩会怎么样。

答:会先放出宫,但最终还是得回来,最好的结局是当一辈子大殿的至密尚宫,但这个概率小于1%。被李算深爱并被众人知晓之时,天性自由的德任的生命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倒计时。抛开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不说,李算爱她这是对她人身安全、精神自由最大的威胁,大妃说德任怕的其实是李算,可谓一针见血。

以下是分析:首先,李算说要是今晚分开那就再也看不见他,即便是在大妃那里可能还是能见到。所以我猜是会把她放出宫。但我觉得作为李算最爱的女人,即便出宫了,她也有99%的概率难逃一劫。谁都可以用德任来胁迫李算,和嫔和大妃不就这么干了吗,其他闻到风声的男人只会比大妃更过分。李算说再也不见,但威胁到德任生命了,你看他见不见,所以即便出宫了,她八成还是得回来。因此作为从小浸泡在阳谋阴谋里的君主,李算很可能是对的,德任放在他身边最安全(单纯从被加害的概率大小来说),因为大家都知道李算深爱她,和嫔从眼神就观察出来了。德任作为李算现成的软肋,想拿捏她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多。

貌似把她安排在大殿当至密尚宫,一辈子跟李算搞事业也行。但李算能不能按捺住想睡她生儿育女的心情是一回事,其他有名分的女人能不能容得下她又是另一回事。

总之,德任跟李算真是一段既美又虐的孽缘。临死前愿望是下辈子跟李算擦肩而过的德任,也是琢磨透了这一切的人间清醒。

李算的爱对她来说就是绞刑架,她对李算的爱,是不得不让自己上这个绞刑架的推力。所以下辈子不见李算的愿望,其实并不是气话或是埋怨,而仅仅是对于德任的个体幸福最理性的选择——不仅让李算无法爱上她,也要确保自己没有机会爱上李算。

 4 ) 《思悼》后来的故事:历史本身往往比演义和意淫更残酷

1.2注:经评论提醒,本文多处被“独立鱼电影”直接抄去用了。特此声明:本文在本片在国内还没什么浪花时首发于(//mp.weixin.qq.com/s/wDzKLaCTEaiIWklx2Fs70Q)幕味儿微信公众号(11月23日),同日发表在本人的豆瓣,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洗稿。正在和幕味儿的编辑商量怎么办。

1.3更新,独立鱼电影的人联系了我表示已经删除,详情见图。虽然没有公开道歉也没有赔偿,并没直接承认洗稿,但因为本人还有二十天就要出国忙得头脚倒悬暂时没精力继续关注这件事了,可能只能如此了……创作不易,洗稿可耻,感谢评论区那位提醒我的朋友。感谢替我投诉的盆友。

分割线————

在爱情故事的主线之外,始终有一条隐隐的暗线,即统治东亚文化圈千年之久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所酿出的个体悲剧。无论是至高无上的王,还是金尊玉贵的王子,还是贫贱宫女,都各有其生存困境。这样的悲剧和这样的困境,我本想在《鹤唳华亭》中看到,《鹤唳华亭》却拍成了为反转而反转的烧脑剧,最后更是大笔一删砍掉了半部剧情。我又想在《清平乐》中看到,毕竟正午+张开宙已经是国产剧为数不多的质量保证。但《清平乐》也匪夷所思地拍成了“中学语文课本背诵全文”天团的流水账。反而是听起来就很像原著也确实是小言的《衣袖红镶边》,因为历史事实的加成,将儒家的悲剧内核贯穿始终。本文虽然以《衣袖红镶边》为入口,想讨论的其实是宫廷题材改编的悲悯和深度问题。

《衣袖红镶边》的故事其实是曾经大热的《思悼》(2015)的延续。《思悼》是宋康昊和刘亚仁的飙戏之作,当年在韩国豪揽多项大奖,刘亚仁更凭《思悼》荣膺青龙影帝。《思悼》讲述朝鲜英祖大王和思悼世子父子相疑、离心终至兵戈相向,英祖大王将思悼世子活活饿死在米柜里的骇人故事。而英祖最终传位给思悼之子,后来的正祖大王,也即《衣袖红镶边》的男主。

正祖是朝鲜历史上评价最高的明君之一。而《衣袖红镶边》里自始至终刻画他在祖父时而喜爱时而暴戾的无常中,在父亲不到30岁即被母亲和奶奶告发而被爷爷逼死的阴影中,战战兢兢地想要成为一位贤主的心路历程。于是他和女主,历史上宫女出身的宜嫔成氏的爱情线也并不突兀:

年幼的正祖在奶奶去世时偷偷送别(因尊亲即是承认自己是罪人思悼之子)时初遇同样年幼的宫女成氏,自然如寒冬里一缕暖阳。长大后,正祖听到宫女成氏说书谈到“你的出生即注定了我的不幸”时,马上代入自己的经历——他的出生让本就对父亲思悼世子失望的英祖有了新的继承人选项。幼小的正祖由于这完全不以他意志为转移的情势而失去父爱,收获憎恨。

于是《衣袖红镶边》里尽管也有认错身份(如《甄嬛传》甄嬛误认大橘猫为果子狸)和英雄救美这样小言的常见套路,其爱情线的推进却因为植根于人物的过往经历、性格特点和情感软肋而令人信服,甚至令人唏嘘。

尽管《衣袖红镶边》的前几集不乏轻喜剧色彩,但只要搜索历史就会发现,宜嫔成氏和正祖所生的一儿一女先后夭折,成氏本人亦在尚年轻时即香消玉殒。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将看到,成氏不是疯狂开挂的大女主,甚至连大长今那样的亲友团也没有。

这是因为朝鲜嫡庶制度极严,英祖之父在张禧嫔之祸后更订立传统:妾室不可立后。如此,身为宫女的成氏恪守本分,小心翼翼,从不逾矩,只望成为尚宫,年老出宫,保一世平安。第三集里,在君王之威面前,她像《一千零一夜》里那位王后般小心翼翼地讲故事,然后惶恐哭泣,以求自保。她的避宠不是甄嬛那般一边说着不愿进宫,一边心高气傲地吟出“嬛嬛一袅楚宫腰”。然而,这般清醒自知,最终也逃不过为爱站到正祖身边,然后儿女双亡,魂归幽渺。

和我国流行的大女主剧不同,韩国的古装剧多半是憋屈的:思悼世子死后因为在米柜蜷曲得太久,只能把腿骨掰断才能将尸体放平。就连大女主剧的鼻祖《大长今》,结尾处大长今也被迫和爱人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可以想见,这样憋屈的故事,在中国恐怕一播就要被口诛笔伐,观众们捂着心脏无法接受。这也是《鹤唳华亭》和《清平乐》开播时万众瞩目,播出后口碑一落千丈的原因:既不能彻头彻尾保留原著的悲剧内核,又要强行上升到反封建的高度,最终人物形象分裂,粉丝互相攻讦。

对此,笔者的一位盆友,密歇根大学主攻东亚史的Shushu姑娘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可能我们之前一直在国力上升期,阶级固化也不严重,是一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农民革命文化。而韩国与财阀政治相连的阶级固化,则决定了他们更能从文化上接受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无论这些权利和义务是否与个性相冲突。”

而其他人,也各有各的辛酸悲苦。在第一集中,英祖大王回忆初见瑛嫔时,她的衣袖镶边火红火红的,令他心碎。因为衣袖红镶边是王的女人的标志,而他彼时只是一个宫女所生的卑贱王子,不曾想有一日也能君临天下。那一抹火红镶边恐怕寄托了一个年轻王子年轻时的不甘和野心。而这位陪伴了他一生的女人死去时,他想去告别都不合规矩而被劝谏。

又或是老尚宫那句感慨:能在宫廷中死去的只有王族。而宫女无论生前享受过何等的荣华富贵,年老生病时就会被送出宫,然后肮脏而寒酸地死去。

而最动人的当然是正祖本人的悲剧。自己的爷爷逼死了自己的父亲,自己的母亲和奶奶告发了自己的父亲,父亲的死亡直接将他推到万人之上的高位,早慧的他既有明君的理想,又过早习得阴暗的权术。历史本身往往比演义和意淫更残酷,正像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帝王手上也沾满鲜血,并没有《琅琊榜》里梅长苏那般自己干完见不得光的事儿来辅佐一个正直清白的帝王的谋士。而在这样的矛盾中,正祖也不出所料地失去了亲人、爱人和儿女,失去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感情。

这是正祖和思悼的悲剧,又何尝不是父子不相知的汉武帝-戾太子的悲剧,何尝不是由秦王玄武门之变后贯穿整个唐史一代代父子相疑,宫变不休的悲剧,何尝不是康熙和废太子胤礽的悲剧。《思悼》里宋康昊饰演的英祖大王那句“你的存在就是叛逆”便道尽这由尊亲格局和权力等级所天然带来的悲剧。

时代在改变,如果说欧洲的宫廷文学承担着缓和矛盾和训导民众的功能,那么当代宫廷题材影视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反封建”三字可以概括。封建和等级制度之所以吃人,是因为不仅天子之下人人皆是奴才,天子本人亦是那个王座的奴才。人是如何被剥夺了属于人的一切,人是如何成为自己的敌人,这是异化的问题,是一切社会和文化批判的核心。而优秀的古代历史剧无不如此——

《少年天子》里,被孝庄一手扶上王座的顺治看到人头落地的鲜血会吓得浑身发抖,面对挚爱董鄂妃离世前喊冷会哭着说“我真的没有办法了”。《雍正王朝》里饶是给雍正安排了邬思道这样的编剧外挂,也刻画出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彻骨孤独,虽说是“九重三殿谁为友,皓月清风作契交”,实则是“人间万苦人最苦”。而对封建机器如何依靠惯性自行运转以致将所有个体吞噬其中刻画地更为深沉的《大明王朝》等剧,则因深奥而只有在B站还有人记得和回味了。

《衣袖红镶边》的原著小说《衣袖红镶边》算是韩国的流行文学,类似晋江热文。其中的女性意识(如成氏不愿承宠为嫔,因为那样反而失去自由)无疑是韩国近年来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权运动蓬勃发展的直接表现。这也足见缠绵悱恻的小言就不一定不能登大雅之堂。就像当年以今日尺度看来大胆又香艳的《大明宫词》和《大唐情史》反而寄寓了人文主义的深沉悲悯。

尽管人们戏言“东亚三国手牵手,谁先平权谁是狗”有些夸张,但国内古装剧无论在人本意识还是女性意识方面的停滞甚至倒退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电视的大屏幕和手机的小屏幕都还充斥着人设是智谋无双剧情却步步依靠男人的伪“大女主”真·白莲花(如《芈月传》),以至于观众看得腻烦到偶尔出个黑莲花角色都能津津乐道。而那种口口声声“你屠我全族,我自杀以报仇”的“虐恋”故事(如《东宫》)竟然能骗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则更令人不解。

不过想想一个IP要拍出来要经过各位金主爸爸基于大数据的指点,这里加点糖,那里加点虐,这里塞个英雄救美,那里来个“爱的魔力转圈圈”,女主不能害人,男主不能不忠犬……一番操作下来,古装剧的千奇百怪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愈读历史,愈会发现历史就是最好的编剧。像思悼世子和正祖大王这样的悲剧故事,中国历史随便一翻就是。但与儒家文化相连的那种深刻的悲剧性,竟然在韩国电视剧中得到了最清晰地体现?而这些故事一被搬上电视,就变得啼笑皆非:宋仁宗的“孤城闭”变成了岁月静好,明代宗和明英宗连带着钱皇后汪皇后的悲剧则成了大女主的背景板(《明妃传》)。这其中的荒谬离奇,不禁令人莞尔。

 5 ) 看看韩国是如何进行IP改编的——评《衣袖红镶边》

最近韩国剧作《衣袖红镶边》以17%的收视率成为mbc电视台三年来收视最高的剧。这部剧讲述了韩国22代王李祘与宫女成德任的爱情故事,围绕着王喜欢宫女,而宫女是否喜欢王这个核心问题展开。

仅仅看故事核,这部剧没有什么特别创新的点。王和宫女的爱情故事,能在各种浪漫剧的剧集单里能找出不下百部作品。如《张玉贞,为爱而生》、《王与我》、《同伊》等历史剧都是古代版的王和宫女的爱情故事,而《花样男子》《宫》等就是现代版的王和宫女的爱情故事。在这些剧集中,高地位的男主遇上低地位的女主,虽然地位差距,仍然相知相爱。大多数剧上演的王和宫女的爱情故事,大多是从灰姑娘遇到王子的视角进行的叙述。

除了故事核很套路,剧名也相当一般。看着书名就觉得是韩国古偶的风格。可是当仔细看剧后,我的态度不敢像之前那般轻慢。

完成度极高的剧本

看完全集可以了解到《衣袖红镶边》是一部剧本完成度非常高的作品。

剧本把主要人物都刻画得非常完整,没有片面的善,也没有片面的恶。其中几个人物亦正亦邪的秉性相当引入关注。比如英祖是个暴躁又喜怒无常的君王,对待世孙李祘总是充满猜忌,同时英祖又是对世孙抱有极大期望的祖父,一次又一次将自己心中的猜忌抚平,重新信任李祘。又比如亦正亦邪的洪德老,一方面他想得到李祘的信任(因此很嫉妒女主德任),另一方面又拥有自己的野心,并不是每件事都按照李祘的要求来做的。李祘和洪德老既相互信任,又相互戒备,是兄弟,更是君臣。最终因为洪德老嚣张跋扈的僭越行为,李祘将洪德老驱逐出宫。

从剧的第一集开始,编辑就为后面的故事设定好的伏笔。设定伏笔不难,难的是第一集剧情中的两个事件都是后面剧情的重要推动点。

第一集写了两个重要的事件。第一个事件是童年李祘和童年成德任的第一次相遇,两人恰巧遇到同行来悼唁已经去世的映嫔。悼唁映嫔的过程中,德任又遇到了同来悼唁的英祖。英祖见她跟自己最疼爱的和平翁主很像,就赏赐给德任一本映嫔所书写的《女范》。这个事件,构建了李祘和德任的关系,也构建了英祖和德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在后面的剧情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二事件是童年的李祘不听英祖的禁令,偷看禁书。德任机敏地撕掉禁书,帮李祘逃过英祖的处罚。但这个李祘本人并不知道这件事情是德任做的,而是误认为是洪德老(男二,实际上的女二)做的。这个事件中建构了李祘和英祖的关系,也构建了李祘和洪德老的关系,而德任和李祘之间的羁绊又增加了。

第一个事件在第八集中成为推动情节的重要支点。德任被发现私藏了映嫔的遗物,而这个遗物是英祖赏赐给她的。私藏嫔妃的遗物是重罪。但现在除了英祖本人外,没有人可以为德任作证,这件遗物是赏赐的。德任迫不得已只能求中殿带她去求见英祖。一些波折后,德任终于见到了英祖。由于英祖年纪大,这个事情已经忘得差不多。但在德任的叙述和介绍中,英祖终于记起了往事。这个往事帮德任脱了罪,同时也让李祘知道儿时所遇到的那个女孩就是德任。两人之间有了过往的勾连。

第二个事件在第十四、十五集中逐渐被揭开。德任撕掉图书这个秘密,因为德任留下的禁书书页而引起李祘的注意,又由于洪德老绝笔书的内容,让李祘确信撕书的人就是德任。

第一集除了重要事件对后续情节的重要影响外,其所展现的王和宫女的悲剧故事,在整个剧集中反复被强调,最终成为整个剧集的基调:王和宫女的爱情因为不对等的地位而注定悲剧收场。

剧本的主线剧情跌宕起伏,德任因为爱情和自由的抉择,和李祘拉扯了整整十六集。两人互相了解,互相救赎,深深相爱。最后德任因为爱情而放弃了自由,最终放弃了自我,痛苦离世。剧本的几条副线也相当精彩。李祘与宠臣洪德老的微妙关系,老年组的王和宫女之爱,英祖和正祖复杂纠结的祖孙关系,还有神秘的宫女组织“广寒宫”的斗争事迹。每一条支线都有完整的过程,都能体现出人物的弧光。而每条副线也与主线保持同样的基调,全是悲剧收尾。

剧情在细节处见真章

《衣袖红镶边》披着古偶的外衣,却有历史剧的内核。剧情中很多小细节都体现了小说作者、编剧以及导演认真而严谨的态度。

剧集前期,李祘爱读书,并且对德任表达的不喜欢稗官小说的态度,是历史上真实的正祖所持有的态度。

在《正祖实录》中记载,正祖为表示自己谦虚的品德,射箭时最后一支箭都是脱靶的。剧中,李祘射箭,洪德老陪同。洪德老试探李祘,故意说出要接近德任的话,这搞得李祘心烦意乱,最后一支箭也正中靶心。两者对照着看,更能明白只要提起德任,李祘心中已经不能平静了。

剧集中期的第九集,李祘在行宫遭到广寒宫宫女的袭击。生死危亡的时候,李祘和贴身侍卫姜太浩准备拼死一搏。厮杀之前,姜太浩笑言若是以后李祘成为王,请允许解禁英祖设定的“禁酒令”。这的情节看似不经意,却与正祖的历史相合。正祖成为王后,解除了禁酒令。

在剧集后期,李祘登上王位。李祘和官员们聊天的内容都是与史实相合的。剧中的李祘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治水,二是建立华城,三是建立壮勇营。这三件大事都是李祘作为明君的成就。而李祘多次提到的废除奴隶制度,则是他想实行而最终没有实行的政策之一。虽然对李祘执政成功交代的不多,但每一处的描写都与史实相符合。可见制作者们对历史的严谨态度。再看看国内的古偶,涉及到史实的内容,敷衍了事的多,严谨对待的少。

还有提一点,《衣袖红镶边》里有用到《诗经》的内容。这对于韩国的剧集来说算是相当不容易了。很多韩国人是读不出汉字的。剧中,编剧不仅挑选了《诗经》中合适的诗歌,还很多地运用了诗歌的意境,烘托了男女主两人的情感联系。

编剧选择的诗歌是《诗经·北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这首诗歌是在卫君暴虐,祸乱将至,诗人偕友人急于逃难时所作。剧集中这首诗歌出现在德任陪在被英祖禁足的世孙李祘身边的剧情中。英祖暴虐,禁锢李祘。德任和李祘心意相通,在德任的帮助下李祘度过难关,解除了禁足。不是写爱情的诗,却运用得更加能体现出男女主之间的情感关系。

超越古偶的宏大视野

这部剧如果只是将视角放在男女主的爱情故事上很难拍出新意。编剧在改编剧本时,花了很多心思,改变了叙事的视角,从女主成德任的个人情感经历转换为18世纪中期朝鲜时代宫女群体的视角,从单人视角的小说变成了群像的戏剧。但作为小而美的迷你剧,剧集的体量很难承载完整的群像剧内容。但编剧很聪明,将剧本所展现的视野恰到好处地放大,即整体故事以成德任为主线,其间穿插了宫女群体的各个典型人物。成德任和各位宫女的故事组成了整个宫女群体的印象。 “宫女们的情谊”作为主题贯穿于整个戏剧中。 成德任有着王的专宠,从无品阶的小宫女成为正一品的嫔宫。可即使如此,她却在深宫之中过得越来越抑郁。德任没有依凭的家势,只有寒微的身份,一身的荣宠全系于王的恩宠之上。王给予的恩宠的多少成为众人评判德任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在这样的体系下,德任自身成了王的恩宠的参照物,自己所思所想也不在重要。可是德任又是一个珍视自我的人。 德任的教导尚宫徐尚宫曾问德任:“你明明如此爱慕邸下,为何不想成为后宫呢?” 德任哭着回答:“为什么爱慕他,就一定得成为后宫,我不想过那样的人生。成为后宫有什么好的,每天肯定都会有源源不绝的女人进宫,全都是来自士大夫之家,并且年轻又美貌。将一切看到眼里,却只能闭上嘴,隐忍度日,这便是后宫的宿命。我为何要过那样的生活呢?” 德任此处明确自己的内心:“邸下很珍贵,但我更珍视我自己。因此我绝不会将自己推落痛苦之中。若无法完全拥有,我宁可一丁点都不要。” 成为王的附属与珍视的自我,这两样东西成为女主成德任内心撕裂的源头。德任所有的摇摆都是在王权和自我之间的选择。 导演在评论德任的爱情时称:德任爱李祘,却不爱王。 很可惜,因为王的示弱,德任选择了爱情,而逐渐放弃坚持自我。 王爱德任,却不懂她。这样的王注定不是德任的全部,她还有她所关心的姐妹们。临死前,她用最后的力气请求徐尚宫叫自己的姐妹来,作最后的道别。姐妹的情谊此时已经越过爱情,成为她心中最重要的东西。 提调尚宫有着巨大的权力,倾心于英祖,但英祖却选择了她的同僚暎嫔。她爱而不得,一生执着于此。但她有着强大的能力,能很好的在后宫存活下去。因为有着巨大的能力,所以她想庇护她的伙伴们。提调尚宫将宫女组织成广寒宫,让宫女们互相帮助,更好地在王宫中生活下去。 英姬和德任同为小宫女,因为私通之罪被处死。但相比德任而言,英姬是幸福的。因为英姬至死都有自己选择的机会,她可以选择被爱,可以选择留下孩子,甚至不惜丢了性命。英姬被抓,此时德任刚刚丧子,却在这个时候也要赶来看英姬最后一面。英姬告诉德任,自己并不后悔,因为她被爱过。 月惠作为广寒宫的得力骨干,一直为宫女组织而谋划出力。就是因为宫女之间的情谊,月惠为了救德任而放弃了自己逃生的机会。月惠的戏份不多,但每场戏都很出彩。特别是最后一场,月惠被抓囚禁于大牢之中。德任前来探望,与月惠作最后的诀别。德任问月惠,为什么要救她。月惠只是微微一笑道,就是很想救你呀,因为你是我同村的小妹妹。两人寥寥几句对话将宫女之间的情谊充分表现出来。 有评论说剧集中宫女的群像映射了当代韩国社会女人生存的现状。有激进如“广寒宫”组织的,用激烈的方式反抗,但反抗的初衷却是为了赢得更多的宠爱。有顺从如英姬的,为了男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有觉醒意识如德任的,在男权的压力下寻求保留自我,但最终还是屈服于现实,被迫放弃了自我。在剧集中,宫女群体无一不是以悲剧结尾。悲情的色彩在剧集的结尾达到高潮。 剧集中的宫女们经历着,痛苦着,忍耐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痛苦和忍耐才是当代韩国女人的现状。当然不光是韩国,中国、日本,可能说整个东亚的女人们都处于这样的压抑氛围中。可能这也是这部剧播出后反响强烈的原因之一。 有时面对惨淡的现实,反抗是一种方法,呐喊也是一种方法。编剧用恰到好处的笔法表达了心中的感想,基于现实,高于小说,有一定的觉醒意识。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这部剧超越古偶的原因。

 6 ) 永隔一江水

前按:不看电视剧的原因仅是难以习惯它的讲述方式/叙述体式,《衣袖》是四年来(接近)完整看完的唯一一部。对任一作品的评价尺度公私并行,该部并不例外,因此评分及下述均框定在“剧本传达”与“私人建构”的中间地带,亦即“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部分。

德任与祘,双方在显性的——至此一顿,语词本身即有千钧,不愿下以“对立”二字,似太钝涩,不是特属于他们的绵韧。姑且拉一下张爱的最后一册集子标题:《对照记》。对照,且对且照。对应,对搏;映照,观照。显性对照自不必提,身份、阶级、性别……随便扔去权力结构中,俱牵扯出万言不可休。先从更幽仄的一角掀起:他们各自钟爱、身处于其中的语言是背向而立的。

德任擅长并喜爱的文本类型是稗官小说,除却宫中一贯的对宫女统一教养训育,其识文/敏断/抄写(包括手迹的美学特性)的能力大部分源自这些《xx录》《xx传》。她的启蒙建立在一个斑斓驳杂却绝对生机蛮溢的传统之上,如果我武断一些,会称其为所谓“在野的”“民间的”。不用讲《庄》(“饰小说以干县令”)到《汉书》再到鲁迅的中古小说一脉,连王大妃曾笑语德任曰“传奇叟”,这也是宋“说话”/法中世纪鬻歌诗人等等的异族同胎,共浴在oral formula(口头程式)的羊水中。德任使用的语言,是『当下』的语言,从文本拈出但时刻作用于此时此地、事后能再自如地回溯于本文的语言。与纯书写所圈囿的不同,德任与其文本的接受者们的审美态度可以直观量化:同僚们展现的群体性迷醉(鼓掌&祈求再讲)、上位者的赞许和赦免,乃至最赤裸的——金钱。(这又涉及另一论题了,暂不展开)唇舌稍歇,笔墨跟进,德任业余的抄书生涯仿佛是把口头的剩余收摄之、珍拢之,这一工作无疑令人联想到中西史上无数暗扣:太学与国子监的生员,武周政权时内廷的女史;习得时兴书体的宠臣,刮洗磨光羊皮的教士……比之德任,不同处也跳脱而出:他们的阶层,他们的书写/抄写对象(为经为史为教义)。书写不只是一门“术”,更是一项标识。在古今中外它标出的园地里,成德任似一名闯入的异类。

之所以异质,是自备混沌性。她并未停留在全然朴野不凿、普世标准里下位的一端,口头/书面的对立在其身化为一种兼善。我国南朝的文笔之辨(或有释为文&笔&言三层)和德里达拔足的那些沟渠,不曾横亘于她面前。成德任两端间悬坐,一如盘腿安坐于东宫书库。书写,不止是书写;口说,不只是口说(不登堂的粗滥小说和贫乏口语)全剧的斗争、对照不单在不同人物之间,个体自身内质的暧昧性始终舒张。论德任,若无这些“不止”,她是不会拿到对岸(祘,及祘作为符号的世界)的入场券的(尽管未必是幸运,只是命运)。

照出的另一侧,祘的语言呢?之前的定语“身处于其中”——不突出处身性,人一般难以意识到到语言是怎么里外浸没、甚至塑造着一个人(像萨德笔下无隙不入重换人皮的硫磺浴)。祘可能比当代人更无意识,而这份无意识使权力的码重加倍。继承人的培养体系繁缛,常见于史的“人品贵重”轻飘飘吞纳了此间辛苦(中古或朝鲜的帝王课业&日常流程可细考之,此处不辑)。作为二人少年阶段缘起的书筵,在祘那是倾国之力多对一的必然,在德任则为只言片语速录下来就能被点拨迷津的机会,稍纵即逝。(《大学演义补》由汉字转写为韩文,此前德任大概只能音训。隔窗听讲偷师,更类疏通义理)初看去属灵属精神的相知既风雅又饱含智性,然而同时已具某些垂直型结构的间离。当语言立于结构上,祘就充满了意识,于是奖励是“正经书”,是“我喜欢的你也读读看”,是“亲自教导”。哪怕在门的两端念诵《北风》时,这一时刻真正达到了《诗》的神髓——刘彦和所云“温柔在诵,最附深衷”。至臻的瞬间,祘仍露一角有情的犹疑(“知道什么意思吗?”)当然是对自己心意的昭示,及对德任会否明白这份意念的再确认。不过是否也包含认知能力(德任的)上的?即对两种语言、两种文本、两个世界互通性的质疑。

祘将德任拉近、德任逐步走进的过程,是从语言就开始的力场。他的后续“教导”中,祘对自己“启蒙者”的位置有相当程度的觉知。这不再是德任天真幼女、靠亲手触摸日常生活的轮廓与自己亲口表达来达致的“开蒙”(这样的自我教育是轻快鲜活的),而是真正外在、来自高处的enlightenment.祘的立足处超视超知。其中规训的可能一应俱存,此时该用似乎早已陈旧的福柯语调念培根那句“Savoir, c’est pouvoir.”(知识就是力量——权力)德任的态度令人遐想,至少剧中和原著没有直接刻画她如何阅读&接收消化祘赠与的书籍。私度她是读了,还读得很不赖,对知识(最普遍意义上)的欲望几乎是她的原初欲望,是自我塑型(self -fashioning)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还有一处足堪玩味,使我们可以将“德任面对外界规训的心态”的起点不停前推:英祖赐予的暎嫔遗物《女范》。这本在德任是名副其实地“压箱底”了。其中自保和低调的动机自是第一位,但或许亦有她潜意识里的抗拒?更呈反讽的是撕去的《史记》一页夹在《女范》中。这是由物件本身构建的反讽,可能动摇男性统治者“正统性”的禁书,和女性的自我规诫与压抑。藉此引出德任与祘之间第二个关键词:僭越。

全剧大半的结构之顶,仿佛是谲变难测的英祖,却抹杀不了另个、作为幽灵的思悼世子。思悼世子像一座镜宫,映出权力,更映出权力的反题/背面;像个低徊郁愤、拒绝归去拒绝消解妥协的孤魂,不如《哈姆雷特》中的老王那样务实(简直定时定点提醒王子的行动),而一向在祘的生命中保有游动的暗色。这反是空前凸显、无比充溢的在场、最高级别的僭越,世子李愃的在场高踞所有肉眼可见的权力之上。文学史上“父的幽灵”不复一个恒久远的议题,它在祘处成了个切肤实在。

下谶一般,德任与祘的因缘如果是一段线,那起、结、缠……等等,皆建立在无数个僭越的叠加上。起初违制瞻守暎嫔遗容,再到第一个plot激烈突转的偷撕《史记》。德任见证祘——绝非世孙,而是逸出“世孙”二字边框的李祘,的时刻,并深度参与了这些时刻。

刨除以上属于自己的僭越的“情境”,祘体外有个僭越的“集大成者”,那还是德任。德任是宫人,却有“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字?”的书法水平(即丰富敏感的知性);阶级实质是逆贼之后/官奴,却有酷肖和平翁主的风神、不折不堕的气骨;是女人,却关键时刻屡建奇勋,心智如电转、裁断远胜同德会诸僚,有锋锐辩才与丰沛勇力。德任本人的行为实践有处处漫出其“应属”的趋势,或隐或显地构成对常规的挑战。诸多外在行动束敛于一点:自我。《思悼》中压倒李愃的最后一根稻草:“你的存在就是叛逆!”听去何其悚然,却不只是英祖难挽的情绪发泄,而有真谛。世孙,成氏德任;邸下,至密宫女……这些是内嵌在结构中的命名。超出命名、躲避命名的一切,自我/情感/意志,和更多幽微不可说,就是僭越,就是叛逆。它们是“最成德任”的东西。

成功的僭越(此处不定义“成功”,姑释为接近完成态的)会导向革命,不成功(非尽然完成态的)的僭越则是爱欲生发的沃壤。两人间的第三个关键词大概是:应分。

德任对祘,剔去爱欲(或更东方文气的,思慕。事实上思慕也连接着士人传统与《骚》的回响),还有一层同等重要、有时甚尤过之的内蕴:对其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再一个符合私人想象的理想的“君王”,的认可。广寒宫的口号“宫女的择君”在德任处收窄为个人的抉选,似乎洗去了凡群化行动皆不可避的盲视和充作手段的暴力(无人为二元贬低前者之意),有《后汉书》那句“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的通明清醒。书筵上隐闻的策对,表现了少年李祘对百姓的眷惜、“可能成为的君主”的蓝图;禁足令和诸多险厄中的相处经验,助力德任完成观察、评估。遂有临危入室的承诺。以祘当时之境之心,尚不能领会德任此处行的不是妾妇之道,是臣之道。尽管古以来妾妇与臣道便互文、相互代换,但仍不同。成德任,穿裙子的士,不是枕前发尽千般愿和誓,是重然诺了。

原著中德任曾问祘,有没有想象过不做世孙/王的生活,祘的回答是:“即使是一天,也没有那么想过。”德任渴念的(家庭图景、更大程度的对等)注定落空,毋宁说一开始即以这份空置为前提,作出了一系列选择,这个问题只是再确认(德任拥有一种数学高手式的精准、逻辑大师式首尾相洽的周全。或说,企图。在精准周全与心的落差间,是情的王国,拥有人可自控的治外法权)祘无法真正走下君王的位置,德任无法真正在那一晚走到书库的另一头。一个形而上的位置很重要,巴赫金讲“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我的唯一的位置,就是我存在之在场的基础。”双方对这类“位置”的察知都达到了极致。书里有比剧情描画更甚的祘的君主式严厉,“我会最严厉地对待你”,为防外戚之祸对成家的冷待,为真正保护德任所诞下的元子与朝堂展开的漫长拉锯和权术手腕,而德任?比较剧中行动派,有心理披露:“王好像真的想成为圣人。”

简而有致,几乎能听见呼吸如被猝然拧断的天鹅颈般滞留在鼻腔、喉间、心窍。曝于德任凝视中央的祘,自我行刑献祭般向更高的理念、更重的“名”进发,他的“实”的位置经由她的反复提醒、确认而浇铸得更不松动。名实相符,名实间就没有多少留给其他。两人颇似一出萨特情境剧(比如都具两大元素,关系和位置)。既然毫无新意地提到了萨特,那顺便扯出点存在主义的余屑——祘真像个存在主义的标本。从童稚青少,再到老,他分分秒秒进行着选择。而与德任有关的方面(彻底割舍或晋封,对其家人/朋友的态度),选择必须更即时、更灌注意志(自由意志吗?不是。强压下的意志吗?也不是)祘的选择,造就雕凿着一切,往往还是离自己最远、但最厚实的一切。德任看得见祘的位置,想得到祘时时偿付的代价、割让的事物(这些代价中有她更有他自己),先于他一步明白他的选择,知晓他潜意识最根深的恨惧忧怖,更默许了他超验的一面所朝的方向(一是确实不能有实际改变,二是那与她少年时构筑的圣王明君模糊画像多么一致)。两人各自的痛苦暗涌历历。

正像祘从未『真正地』离开君王的位置,德任的位置在意念中一样坚牢。祘起初常挂在口边的“区区一个宫女……”固然有个体无意识的轻慢作祟;德任再申“以后也要像现在这样一直当一个宫女”“小人没有成为后宫的想法”,也可视作对外恳拒、自警自勉。不过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彼此、不如说二人更在与一个共同的东西角力,他们筑起的是:界线。除最显豁的阶级区隔外,有界线,才能有对自我处境、他人生命的感知。僭越的狂步于此挡住了,最终态无从完成,除了个体灵魂深处闹革命(德任的自我拷问和祘的艰难改变),实存的革命可能直接消亡。消亡处,产生张力。

德任死去前召请的是友人,而非君王。此乃对自身位置的回奔,死亡剥去“名”与应分中位置的形相(正一品宜嫔、贤德聪慧、已故世子生母),“实”和本源中位置的骨骼挺立。祘赶来后可以看到重重蜕落的规制、又再度穿起的甲胄:贤良妾室对圣君、从没有达到最理想状态的妻子对夫君、从不能被压服有独立人格的谋臣对主上。这也是此处为何我更喜欢原著的原因,剧本选择了统统说开,明确“没有怨恨”,过于急赤白脸的辞句使得可能晦暗、却确实存在的张力如盐消雪中。原著中的处理,让德任的每句台词有一个身份/自我认知的变换,情感有不同的门径层次,这大概更接近与死照面时的实况。因此书里德任那句“臣妾现在扮演了贤妇的角色,您这是不敢相信吗?”和“是的,明君理应如此”,可以像剧中是了然懂得的慈悲柔肠和向来秉有的硬语直心;也可以有怨,对“不能拥有全部的激情”全部失落的怨;有恨,对君王及背后整个体系的恨,一种自卫式的巧妙复仇(不针对祘)。上佳的莫过于几种并有,方是延续到最后一刻的张力和真实。

假如给全剧绘制图幅,祘毫无疑问处于炳耀的金字塔顶,德任是塔底沉静自在的小石头。果真如此?很容易发现,世孙之位并不稳固:深谷行索,如履薄冰。成为英祖心病且永久魅影般笼罩着童年及继位之路的悖逆父亲,为己登位可无所不为、已如朽井的母亲,暴虐与恩信俱不可揣度的祖父——不能叫他祖父,刻刻环伺的姑母及各方势力,手脚心思并不纯粹、给予无尽机会也改变不了的近人。充斥变数与不定因子,祘的世界是能随时塌圮的;在表面辉煌的阶衔下,最接近“确定感”“可控”(虽然后来证实也无法控制,但不是同种“控制”)的唯成德任一人,基本是唯一能靠近的精神方向;而德任看似最后阵地仅有“宫女的身份&我自己”,她的世界却是高度自足的,祘是破坏这份平定的唯一因素,她几不具备任何向外的精神依赖(除去友人,但也绝不至于发展到依赖地步。)此时出现了个多么精巧的倒转——地位的金字塔变为可把玩静观的沙漏,主奴辩证法的砂粒正缓缓流淌。

最后庆熙奉上德任的那册《郭张两门录》,不论原著或剧中,都表现了祘与故友的微妙对峙。这是篇头戏言《对照记》来到最高峰的地方:面对死亡的裁断,哪种语言/文本/位置——也就是哪一岸,会胜出?同样这结果也沉入一个存而不论的括号,张力甚至延续到了身后。原著精准地定为“嫉妒感”“不想和任何人分享德任”,类似茨维塔耶娃的那首:我要从所有的时代,从所有的黑夜那里,从所有金色的旗帜下,从所有的宝剑下夺回你。可是是远为孩气的一种,击空叩虚,尚到不了冥府、独在阳世沉沦的俄耳甫斯。原著中祘拿来纸笔,把“成氏德任”的署名涂去改为“宜嫔”,有一种寒凉的、孩童式恶谑;但先不想海德格尔写信给云格尔时打的那把叉,从命名的改换中还透出一股残酷。这残酷最终指向徒劳。

最后要从非传统东方宫廷罗曼司的间隙跳去正史,在简单的查证梳理中,正祖(李祘)为宜嫔(德任)手制墓志铭(似也是可实考的唯一一位拥有御制墓志铭的后宫)收尾处云:

"嫔之迹,其将泯没于斯世矣。其言行之卓卓可纪,非予述之,有孰传之,而知其为泯没之可惜乎!"

私见中是祘和德任最后的、近于真正意义上的交融之一了,即:相信叙述的力量,相信文本的力量,相信言志缘情、试遣愚衷的力量。只是在这最后的交融中,缠斗之力尚存:穿裹上身的依然是明君贤妇、大名大分。且于文体而言,并非德任一直爱的口传(飞翔般的自由语言),是铭。有两汉六朝文体论相关了解的明了:铭以述德,诔以致哀。(如蔡邕作品与《红》中《芙蓉女儿诔》的区别)祘的哀矜,熔化在自虐他虐式的文体里。这能否视为君王对权力结构的反戈投匕?她毕竟常常是他的“逸出中轨”。他们在应分里做到应守,一齐再对应分报仇。他只能为她竭尽到这地步,正与之前所有的有限又有限相同。

在诗学层面,这段和莎士比亚/马洛的十四行诗颇可合鸣: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爱人能在文字中栖身永存,青春长驻。而“非予述之,有孰传之”,有面对文本时普通叙事者的自豪之任、自信气魄,更是举世知音的痛快(既痛且快)。

爱不能否定权力结构,权力结构也不能否定爱,二者再拉个书名诠之——是加塔利的《混沌互渗》。德任与祘永隔一江,但能俩俩相望。在必要时候(情和僭越到顶峰时)或可“公竟渡河!”,且无需一个涉渡后的结局。

 短评

把女性追求独立却又在面对爱时选择牺牲的矛盾展现的非常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其实也是千年文化来身为女性的悲剧。真把一部小言拍出了深意。最喜欢16集最后两个人的那场对手戏。女主问男主有想过他如果不是君王两个人会如何吗?男主回答从未想过。 女主笑,说她曾不止一次的想过。男主抚摸她的鬓角,笑说宫女很适合她。 女主也笑,说男主的确也适合做君主。(女主的这几个笑都包含了极为复杂的情感 有对男主的爱意 也有无尽的悲凉和说不出口的委屈 )男主一生不会懂得女主为她放弃了什么,不会懂得为什么女主会思考这个问题,就像他自己所说从未想过。从未想过不是君主,从未想过女主想成为五品尚书宫女的梦想远比他觉得好的娘娘更为珍贵,因为那是一个女性的独立意志,不依附这个男权社会而存在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意志。

9分钟前
  • Yol
  • 推荐

目前两集来说挺不错,不过小演员的表现会更亮眼些,成年女主的牙过于抢镜了,李俊昊的古装扮相好看,希望后面剧情不要拉胯。

10分钟前
  • 阿拉小半
  • 推荐

韩国人能把一个小言拍出儒家古典悲剧的感觉,就好像《思悼》里那种草木皆为我洒泪的荒谬和悲怆感,服气。

12分钟前
  • Yinanaa
  • 还行

打动我的有两个镜头,一个是成为宜嫔的德任向还是宫女的自己挥手告别;另一个是李祘庄周梦蝶没有选择往外走而是选择和德任待在庭院

13分钟前
  • Leung_Funfun
  • 力荐

李俊昊 真的有点东西

14分钟前
  • alanssyjj
  • 力荐

看到16集不忍心再看。绝对精妙又绝对深刻的史剧作品,几乎是近一年的韩剧最佳了。自由的灵魂与禁锢的宫廷,爱自己的本能和爱他人的必然,这简直是现代婚姻缩影。

16分钟前
  • Donuts🕳️
  • 力荐

这剧配拿八分以上?

20分钟前
  • 就enmm吃个瓜
  • 很差

小演员都很好,长大后女主的牙太醒目了,世孙还行,不过看一集就能知道后续剧情有点无趣

21分钟前
  • 无聊
  • 还行

这才是《步步惊心》的内核啊。“我珍视邸下,但我更珍视自己。”这样的女性独立价值观无论何时都令人动容。夸夸李俊昊的优秀演技,夸夸李仙姬的倾情献唱,还要夸夸编剧对结尾的处理。人生哪有永远的快乐永远的悲伤,人生却有永远的瞬间。

26分钟前
  • 扮风
  • 推荐

拥月后最好看的古偶韩剧了,男主居然是爱豆出身,这演技绝了,女主更适合后期隐忍悲伤的设定,英祖的老演员演技更是弥补了韩国小儿科宫斗的单薄,老爷子男主一飙戏氛围感瞬间厚重。

31分钟前
  • mоmо
  • 力荐

不得不说韩国人在电视剧这件事上真的是牛逼。明明就是一个霸总言情剧,愣是拍出帝王之爱的无可奈何、历史洪流不可逆转、虽然我爱你,但是我的生命不能只有爱情,我自己才是自己的核心…最后套娃的结局真的展示了编剧的技术,在不能更改历史走向的前提下又要给观众一丝希望,设计的巧妙又新颖。求求了国产剧能不能提高提高标准,别男女主一见面之后这辈子就只有恋爱了啥都不考虑了。

32分钟前
  • 南瓜苦瓜大列巴
  • 力荐

《蓝色生死恋》之后哭得最多的一部剧。李俊昊的演技和绿衣服配蓝边儿真的太棒了。世荣妹妹少时演《九岁人生》今朝宫女扮相依然是少女模样。喜欢德仁做事情的完成度,每一件都做好,同侪中有刺客,最后女主还是去探视作别;即使再厌恶洪德老,离别时也为此前对他的恶语而道歉。也喜欢公主的养子要帮公主续命,给她请安的作别时刻

34分钟前
  • 羊羊羊
  • 力荐

俊昊真的好适合古装

37分钟前
  • 啊啊啊啊啊呆
  • 推荐

李俊昊不容易啊,从偶像一步步走到今天,演技发挥地更好了,就是和女主不太搭的感觉,女主脸型怎么越来越不对称了

41分钟前
  • 爱玫瑰的橄榄妹
  • 推荐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结局感到某种欣慰,没有happyending的完整结束。既不是爱情剧,也不是宫廷剧,是部想要聊聊女人这一生的剧。看得百感交集,女性是感情丰富的但更应该是爱惜自己的,好的爱情既有命中注定也有努力争取,女主终其一生都没有吐口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算是编剧借角色寄予的一点小倔强、小任性吧。绝对的女性剧,但男主刻画的也相当不错

45分钟前
  • 莎翁笔下的精灵
  • 力荐

祘掐着德任脖子说你是我的的时候 我真的又爽又难过 这沉重的无法抗拒的 来自君王的爱 哎

4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因为是真实的历史改编所以看着会更有感觉。以及,你不得不感叹男主演技有点东西

50分钟前
  • 戈德里克山霸
  • 推荐

古装韩剧一定要从小时候结缘开始,然后长大了见面不识,然后隐瞒身份,安通心意,解开年少相识之谜,更进一步。

54分钟前
  • 保小罗
  • 力荐

整体制作 男主都很在线。女主儿童非常灵气,长大了李世荣的表情让我觉得她不适合演这种角色啊 僵硬 夸张 出戏….

58分钟前
  • 琴心三叠
  • 还行

德任用尽一生来诠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60分钟前
  • Phyllis.L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