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男孩

科幻片其它2004

主演:马克思·雷迈特,汤姆·希林,乔纳斯·杰格梅尔,大卫·史崔梭德,马丁·格雷斯,莱昂·A·科斯滕,Thomas Drechsel,弗洛里安·斯泰特,尤沃钦·毕斯梅尔,迈克尔·施内克,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克劳迪亚·米歇尔森,朱莉·恩格尔布雷希特,约翰内斯·齐尔纳,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Sissy Höfferer,Max Dombrovka,Marian Schole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2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3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4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5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6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3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4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5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6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7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8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9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08:33

详细剧情

1942年的德国,17岁的少年Friedrich(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 饰)努力训练自己,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加入纳粹的训练营。在通过重重考试之后,他获得了机会,然而他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于是他伪造父亲在文书上签名,成功成为了训练营的一名成员,开始了每天艰苦的训练。在其中,他认识了Albrecht(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一个德国军官的儿子,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Albrecht却不热衷于纳粹,反而更喜欢文学和写作。Albrecht的父亲却希望儿子跟他一样,以后成为一名纳粹军官,两人矛盾不断。在训练营里,Friedrich和Albrecht发现了许多丑恶的现象,Friedrich的信仰开始有所动摇。而在一次水中训练中,Albrecht却再也没有从水中出来......  本片获2003德国电影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长篇影评

 1 ) “你是世上最美好的少年,如同那年不化的冰花”

外文名字《Napola:Elite für den Führer》又名:英雄教育、纳粹军校、元首的精英……见名知意吧。 首先,我得承认,我是被汤姆希林小天使的美颜吸引才去看这部电影的,当然希林小天使的美颜也没让我失望,是真的很好,尤其是在湖里的那刻。我想,在那一刻,不仅仅男主Friedrich,还是任何观众,估计心中只有一句话吧 “你是世上最美好的少年,如同那年不化的冰花”

但是,作为著名的“反战三部曲”,它的表现可不仅仅是美。 【反战三部曲:《帝国的毁灭》、《苏菲索尔:希望与反抗》、《希特勒男孩》改天我要全部看一下】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它有点像黑暗版的《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有4次拳击比赛,我认为是暗喻了Friedrich的关于战争的态度:①第一次,Friedrich用拳击赢得了去纳波拉的机会,那次,但拳击他是拒绝补打对手的最后一拳的。是普通人的人性的体现。②第二次,在纳波拉的比赛中,他补打了对手非常严重的一拳,受到了Albrecht的批评。当时Friedrich受到纳波拉的影响。③第三次,在Albrecht爸爸的怂恿下和Albrecht打,不知所措。开始反思。④第四次,放下了戴着拳套的手,放弃了补打对手,他放弃了机会,终脱离了纳波拉。Friedrich受到Albrecht太多的影响,也看透了很多,他看着那些拍手叫好的军官,可能突然明白自己只是军官的打手、棋子。

影片中有3次死亡,也推到了Friedrich与Albrecht关于战争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对Friedrich的影响。 ①齐格的死。齐格受到了教官的侮辱,体罚,被威胁勒索,他最终扑向手雷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万念俱灰。然而,他的自杀行为却被认为是舍己为人的光荣牺牲(对比当时逃跑的教官),以至于生前倍受侮辱的他反而在死后接受了万般荣耀。而Friedrich与Albrecht等5人看着自己的室友死在自己的面前,鲜血溅在他们5人身上。

齐格与教官的对比
齐格的死

②苏联战俘的死亡。他们长官骗他们战俘有武器,结果他们误杀了苏联战俘,才发现他们只是群手无寸铁的同龄孩子,那刻Albrecht赶紧抢救他们,却不想却被赶来的父亲一手结束了战俘的生命,Albrecht崩溃了,其他几个人也不好受,当晚没人能安心睡觉,毕竟都是群孩子啊。

苏联战俘

③Albrecht的死亡。Albrecht的父亲总是说Albrecht软弱,只是因为想比杀戮和加入纳粹党,Albrecht更热爱文学。可是,一个连死亡都不惧怕的人,一个敢在充斥着"希特勒万岁“的精英学校里,念出反抗主流作文的人,他软弱在哪里?写文章驳回自己的言论和上战场去残杀他人都是他死都不会去做的。他也果然用死坚持自己的心。后来Friedrich翻找Albrecht的柜子时,发现并没有那篇文章,想来他已经明白了Albrecht已经抱有自杀的想法了吧。临时起意的死法,潜伏已久的冲动,英明而绝望.

“当男孩在冰冷的河水中松开手的一瞬间,我在他眼里看到了一种比冰水更纯洁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也同时拯救了另一个男孩。”

救赎

最终,Friedrich选择离开了纳波拉。他应该认识到为什么一开始自己的父亲不让自己加入纳波拉了吧,有些事情总要尝试了才知道。也幸好他走了吧 不然最后不是在战场牺牲就是成战犯。 Friedrich很幸运,在真正走上战场前见识了死亡的残酷,用消极比赛的方式退出了纳波拉。Albrecht是幸运的,在面对杀人还是被杀的选择之前,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齐格弗里德是幸运的,在无力反抗勒索与羞辱时用自杀式的方式留下了英名。 和那些走向战场,与可能同样大的孩子拼刺刀,与素不相识的和自己一样的人性命相搏,死的不明不白的人相比,他们都是保住了人性和判断的幸运儿。 结尾,大雪皑皑,不禁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拎着箱子,再次回望在那里经历过的一切,转身离去。如今的Friedrich,还穿着来的时候穿着的那身短裤,但是和来时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了。脸上带着淤青,已经经历过世俗与人性黑暗的成熟的心,与之前天真的心灵,有多大的不同啊。

多次对比,与父亲合照的两位少年后来得知父亲的死讯;

多次对比,与父亲合照的两位少年后来得知父亲的死讯;

同样是面对战俘的死亡,室友们即使知道是错误的,也不敢反抗昧着良心写下“以冬天为背景的德国骑士传奇”,只有所谓“软弱”的Albrecht写下反抗屠杀战俘做法的文章;

同样是面对战俘的死亡,室友们即使知道是错误的,也不敢反抗昧着良心写下“以冬天为背景的德国骑士传奇”,只有所谓“软弱”的Albrecht写下反抗屠杀战俘做法的文章;

同一件衣服,不同的心境。

同一件衣服,不同的心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那个与你对望的少年已不在

那个与你对望的少年已不在
那个与你对望的少年已不在

 2 ) 晶莹

电影里有两处令我动容——我还真是不厚道说。

一是夜间行动。Albrecht的父亲谎称是持械的苏军逃犯,实际上是苏联那边手无寸铁的娃娃兵。而NAPOLA的学生们不明就里,带着恐惧开枪自卫。当时有个苏军的娃娃(跟NAPOLA们差不多的年纪)肠子开花摊在地上,Albrecht便哭着喊着给他包扎,说“我们不是故意的,我们不知道你们没枪”,极力想把他从死神手里抢走。这边小苏说“谢谢,同志”(俄语,未译,不过这一句很好懂),Albrecht哭的更凶了,一边还埋怨Friedrich不帮忙。Albrecht的父亲认为儿子的行为给他丢脸,把儿子拎到一边,小苏跟其他孩子们一起挂掉了……

二是冰泳训练。Friedrich在Albrecht前一个完成既定动作,当他发现Albrecht没有按时游上来时,跑到冰层中间,而Albrecht真的停留在那里(冰层下),向他晃动手臂,下沉。于是,Friedrich呼天抢地。Albrecht自溺的镜头拍的过于唯美,跟影片整体的写实风格有些脱钩。也可以理解成,一直有诗人自省气质的Albrecht像天使一般回归天国了。

海报前景处是Albrecht,实际影片中他是更纤细阴郁些的大家公子;背景处是Friedrich,穷家的曾经冀望一飞冲天的拳击手。

~~~~~~~~~~~
事实上,精英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很多情节被设置成“为了控诉而不择手段”。

 3 ) 选题很好

这个电影选题如此之好,以致我在看了简介后就迫不及待地借来看了。看后却有淡淡的失望。看过关于纳粹教育的书,认为电影中表现得还是太浅了些。
至少真正的纳粹教育不会出现临阵逃跑的教官,该教官居然还继续教授,简直把严苛的纳粹精神视为无物。
还有,真正纳粹教育中孩子们很少为亲人的战亡而悲痛。他们是在自己经历了战争之后才发现死亡并非想象中的美丽壮烈。
所以说,这部片子想表现男孩之间的友情,很成功。但要表现纳粹教育,还是想当然了一点。纳粹教育要是那么容易被识破,也太名不副实了吧。

 4 ) 独裁统治之下对人性的摧残

前段时间在微薄上看到有人说希特勒除了屠杀犹太人以外,几乎是个完人。呵呵。事实上国内崇拜纳粹崇拜希特勒的人非常多,毕竟纳粹德国没有直接侵略中国,甚至在1941年前还援助过中国,种种原因让不明真相或不想知道真相的国人对纳粹政权没有足够正确的认识。
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影视剧则是获取信息的一大来源。Napola并不是一部典型的二战德国片。典型的是什么样的呢?一部典型的二战期间讲述德国的电影,就是有一群德国人,一群犹太人;德国人是坏人,犹太人是好人;德国人杀犹太人,犹太人好可怜;最后德国人被打败了,犹太人得救了。“政治正确”使得这样的电影逃不开这种套路,当然并不是说该屠杀犹太人,只是人们往往忽略了那个时候德国人自己过的日子如何,就像抗战时期日本国内的普通民众,日子过得和中国人其实一样惨。
而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德国人自己的故事。全片没有犹太人,最多也只有“成分”不太好的德国人。成分这件事想必我们中国人理解起来毫无压力。Friedrich Weimer是个优秀的青年拳击手,但是父亲反对他进入精英政治学院。也许父亲觉得掺和纳粹政权太多不是好事,又或许只是单纯地想让儿子上班赚钱。
这里有一个被删掉的镜头。Friedrich和长官说父亲不容易自己去Napola,于是Napola或是当局的负责人去找了Friedrich的父亲,向他施压,所以最终Friedrich才得以入学。你看,体制想要一个人,或不想要一个人,都可以轻松地做到忽略你自己的意志。
然后Friedrich入学,和Albrecht相遇。Albrecht是个官二代,他爸的官起码大到在迎新会这样的场合里老师需要专门介绍他。然后和渴望进入Napola的Friedrich不同的是,Albrecht并不像来这样一所学校,他可能就想写写诗,然后以后学个文学什么的。可是作为官二代,他也无从选择,人来到了Napola,心几乎已经死了。
Albrecht当然没有完全放弃文字,这里又有个被删掉的镜头,就是他去应聘校报编缉。可是在那个年代,其实在建国后的中国也一样,文科都是不被重视的,只有理工科受重视。所以在Albrecht自己家里,Albrecht自己的爸爸更喜欢Friedrich,因为Friedrich显然是“有力量的元首的精英青年”一类的人。Albrecht想读诗则被活生生地打断,哪怕是亲儿子。
尿床男之死是改变他们的因素之一。尿床男搬着被尿过的自己的床垫到操场之后,并不是自己尿出来的,而是在教官呵斥之下类似小便失禁而尿出来的。我想尿床男此时心也已经死了吧,所以他会奋不顾身地去扑在手榴弹上。看看他扑在手榴弹后那个眼神,看看Friedrich被溅一脸血之后的眼神,永远无法让人忘记。那是他们第一次直面死亡,如此地近距离,如此地血腥,如此地惨烈。至于有些影评里提到的教官自己往坑外爬,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额外的用意,本能就是如此罢了。
第二次面对死亡则是被派去追击苏联逃犯,直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了手无寸铁的未成年人。这时内心动摇最厉害的就是Albrecht了。他会想,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事先骗他们说对方有武器,也没提到有未成年人。此时这些精英学校里的青年们,于体制来说也不过是一些工具罢了。那些苏联逃犯没有被看作人,而自己的青年们一样没有被看作人。
Tom Schilling之后演的《我们的父辈》里的角色最终的结局和本片中Albrecht的结局很像,他又自杀了。带着绝望,抛弃前途,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杀了。又一个体制的牺牲品。然而自杀这种事是为体制所不齿的,Albrecht的死,在那样的环境下,几乎没有作用,连自己的父母也羞于提起。
Friedrich的心也凉透了,以至于拳击赛上不还手,任对方随便打。最后被扔出学校。走的时候是冬天,他却穿着夏天刚来时候的夏装。当初主动招他进来的学校,此时却像扔垃圾一样把一个他们自己的精英青年扔了出去。因为这些青年本来就是工具,事实上所有人都只是工具而已,即便是将军高官,也只是元首一句话就可以枪毙,更何况一个青年。
看到有人说Friedrich走的时候穿短袖短裤是因为耐寒什么的,我心想,你们真是天真得可笑啊。
==================================
除了上面提到过的之外还有几个被删的镜头。
1、几个同学整理仪容时讨论过种族政策
2、他们被教官刁难不断地在短时间内换装。
3、Friedrich和同学往即将出行的人的鞋里拉屎,但是对方没有时间再清理了,于是穿着有屎的鞋子列队出行。
4、Albrecht带Friedrich参观他的房间。
5、Albrecht和餐厅女在酒窖接了吻。
==================================
Albrecht在那个时候内心万念俱灰,而重新将其点燃的则是Friedrich。Friedrich让Albrecht觉得人世间还有些乐趣。这两人的关系,放到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就相爱了。但是在当时,别说爱了,同性恋的念头有都不敢有。剧中对他们俩的关系的表现还是到位的,没有过多地去渲染基情这件事。
==================================
故事发生在1942年,那个时候大后方歌舞升平完全是现实的,Albrecht的父亲是高官,而Napola又是精英学校,因此物资短缺也还暂时轮不到他们。场景设置没有问题。
==================================
这种题材的电影应该多拍一些。德国这里还好,描述战时日本国内境况的电影几乎就没有了。在高压政治统治之下,人性早就被磨灭光了,每一个人先是被迫成为体制的工具,再是自发地争当体制的工具。(看《我们的父辈》里最后那个一个劲地想冲锋的12岁小孩)。而在高压统治之下,肉体上弄死一个人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分分钟一个英雄就能形象尽毁,今天是副统帅明天就是叛国贼,今天的公安局长明天就进了外国的领事馆。生前是伟人,死后被继任者全面否定。说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同样的事并不是只有在德国发生过,然后好多国人如今却还想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
所以如今德国为什么立法严禁纳粹意识形态呢?因为纳粹伤害最多的,还是德国人自己。
==================================
花絮
为拍电影,演员们事先还要训练一些列队型这样的事。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从小做到大的事他们压根不会啊,还有转弯转错方向的。
冰下游泳是在真实的冰天雪地里拍摄的,当然人是下水后导演就喊咔了。Albrecht自杀那一段则是在水池里拍摄的,不过也是真的水,因此还是需要他自己憋气几秒钟。
那个城堡在捷克境内。
==================================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Tom Schilling实在是太美了!!!

 5 ) 天使回去了

好久看电影没哭了,这部电影让我在回味的时候不禁落泪。不管它表现的纳粹教育是否到位,不管它表现的同性情谊是否细腻,都不重要了。它能打动我,在我心中那就就是最好的电影。
Albrech,一个唯美的吟唱诗人,可感性,细腻,善良与纯真在战争面前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他像天使一样的离开,宁可选择死,也不愿去面对一个缺乏人性的世界。真的,如他父亲所说,他太“弱”了,但我却鄙视那种冷酷无情的强大。生活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是天使的不幸,就当他回去了吧。。。。。。
现在的社会呢?不也是弱肉强食,不相信眼泪的吗?一些强大而丑陋的人在统治社会,善良有时显得太微不足道。但我还是愿意被某些所谓的弱者而感动,感动他们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去和世俗作斗争,感动他们用感性的心去歌颂世界的一切纯美,感动他们在功利当道的社会保持着清醒,苦苦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追求。
在战争使人们疯狂的世界里,他孤独的吟诵着美的乐章。
在功利蒙蔽人们双眼的社会,他们用纯净的眼睛发掘并歌颂着世界的美好。

 6 ) 只有心里住着孩子的人,才敢那么勇敢

这是两个孩子长大的故事。十六七岁,会因为偷看一眼漂亮女孩就高兴整晚的年纪,可是战争却让他们跟手榴弹,死亡,还有俄罗斯孩子离的那么近。曾经的Napola为了能来这,甚至背叛父亲,在唱起国歌的时候,他脸上会有比谁都兴奋的神情,可是当他慢慢长大,看见一个尿裤子的孩子,会冲上去压住炸弹,看见自己最好的朋友放手,沉入冰冷的湖底的时候,他开始不知道自己拳打的那么好是要怎样。这就是他的梦想破灭的故事,他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于是在最后一刻,他决定放弃,任由对手把自己击倒在地,他因为拳击而来,也因为拳击而离开。

在我们的过往中,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对某些事情怀有无限的期待和憧憬,也会不顾一切的,不听任何人劝阻的冲过去,结果常常是身负重伤,才发现事情原来是这样,也只是这样。这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发现,挣扎,选择,蜕变,长大。重要的是,我们总有选择的勇气,和离开的决心。不用动不动就用生命去捍卫,是和平年代给予我的,但我总觉得,在离开的时候,我们有着和他们一样的眼神跟表情。

我们没有变成校长,教官,长官,我们还是敢在雪天穿着来时的短裤拎着皮箱离开,因为我始终有所信,因为我们心里始终住着一个孩子。

 7 ) 生命的重量

这是一部拍摄角度很独特的电影。
貌似只要是大片,能扯上二战或者犹太人便很少不叫座——Napola虽然是其中之一,但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它是从纳粹德国青年精英的眼中,来反省纳粹的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摧残。

这部影片用两个青年的悲剧,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生命成了人不得不放弃的东西?
又是为了什么,有人曾经坚守的信仰会土崩瓦解,让他对自己生存的社会的价值观产生怀疑。

不自由,毋宁死。
当男主人公的好友——一个充满文学气息,向往自由浪漫的男孩,主动放弃生命的时候……
我们大概都能被他充满无奈的抉择震撼,其实这是所有弱者对暴政和强权用生命发出的最后呐喊、做出的最后抗争。
这貌似是软弱无力的,但却毫无妥协——既然这个世界并不适合弱者生存,那么我情愿离开它,我们从此毫无关联。

男主人公一直相信自己是纳粹宣扬的所谓纯种亚利安人中的精英,他也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信仰。
但好友忍受不了精英学校和家庭泯灭人性的训练,无奈赴死,这一事件彻底击溃了他:假如这样一个在他眼中完美的朋友,都得不到社会以及家庭的承认,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这个国家的认可呢!?

答案只有一个:这个国家并不需要人,只需要没有人性的战士。
而弱者,只能被淘汰,他们没有资格生存下去。

这部影片没有高成本的投资,没有进行商业性的宣传,但却以一流的剧情,和出色的剪辑摄影抓住了观众的心。
除去对命运充满了德国人一贯持有的悲壮感,温馨感人的同性之爱也触动了很多观众内心当中最柔软的部分。
两个男孩子长得都很可爱,被彼此截然不同的性格所吸引。他们段短暂却真挚的友谊,成了精英学校苛严的训练环境中唯一的希望和亮彩……虽然作为悲剧,最美好的东西永远都是被毁灭给人看,但流星的刹那的美丽,却比那些自称为不朽的当权者,更值得世人赞颂。

我相信男主人公最后离开那所学校时,心中并无丝毫后悔。虽然他又回复到影片开头时那种一无所有的状态,但他知道——除去种族和血统,应该有更多东西值得人们去重视。

他不再是精英了,他从来也不是精英。
人,不能以精英或非精英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凡是生命,都是平等的。

 8 ) 纳粹,孩子,死亡与永生

  电影真是如此奇妙的语言。
  只看了一遍《NAPOLA》,德文版无字幕。我自然不可以听懂所有的对白,却依然被深深吸引。
  电影的副标Elite fuer den Fuehrer,“培养元首的精英“。一群孩子,有的是被抛向、有的是执念着成为最勇敢男人的卫国梦想不顾家庭反对,走进这个Nationalpolitischen Erziehungsanstalt-。Friedrich便是后者。

  他有着天赋的强健体魄,拳击技巧和不可多得的坚韧性格,这样的他原本也许有机会在此登上纳粹德国精英的最高席。庆幸的是,在经过其中一系列刻骨的体验感受,他最终自己选择离开--而不是一味地寻求非人性的胜利快感。
  
  在这个培养纳粹精英的军事学校,一群尚未成熟的青年与少年,接受斯巴达克斯般严酷的身体训练和纳粹划一地纪律为本的心理压制与扭曲,求同灭异。
  影片有三处直面死亡
  第一次,是Friedrich的同学Siegfried难堪军官无尽的心理压迫与凌辱,在一次训练中扑身抱住同伴扔出的炸弹,血肉溅满其他同学惊悚的身体。
                讽刺的是,他的死由于保护了整个小组的生命受到了嘉奖并成为其他学员为组织“献身”的楷模--这也许是他生命里唯一“光荣”而致命的牺牲,实际却是他无路可走后最终的归宿。在最后的一瞬间,我们在他的眼里看到的是终于可以结束这一切的渴望。
  第二次,是小组受命进行杀人训练,在黑夜的树林朝与他们同龄的苏军俘虏的孩子射击。Friedrich最好的朋友Albrecht看到自己究竟干了什么,发疯而无助地给被射得鲜血淋漓的“敌人”止血,直到他做军官的父亲冷酷地推开他,补射一枪,结果了那个孩子幼小生命。
  第三次,也是最终决定Friedrich心里完成最终回归的一次,便是Albrecht的死。冰湖的游泳训练,似乎成了Albrecht这个被做高级军官的父亲忽视的"zu schwach"的孩子“一线生机”。只有死亡才能使他脱离这个可怕的世界--这个没有感情只有杀戮的弱肉强食的世界。他唯一不舍得的,也许只有隔着那层美丽冰花声嘶力竭呼唤他名字的Friedrich。

  严酷的反差,是在强大的心灵扭曲和残酷的身体训练中,导致这些非正常死亡的无疑是前者。是如何泯灭人性的教育,能够使一群孩子自动放弃生存的本能,并在生命最后一刻露出解脱的平静面容?
  又是什么力量,使得原本永不言败的Friedrich在拳击台上最后地一刹那,最终无力地放下拳头,转胜为败.
  
  还好导演 Dennis Gansel和许多其他的德国导演一样,最终是积极地,仁慈地给主人公最后的自由,让观众在经历115分钟揪心的回忆与叹息后松一口气.

   看过影片,不得不提Albrecht这个我认为是全片最打动人的感性的角色.他以一个软弱的形象出现,与做纳粹军官的他的父亲和魁梧的Friedrich形成鲜明对比,他难以成为父亲希望的儿子--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如此.而他的灵魂,始终指向着爱,无论是对亲情,对友情,还是对"敌人"--正常的说,也许这些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敌人、为什么要射杀和自己一样的人.他的真,使得自己也曾经怀疑过而试图得到父亲的欢心。然而他终究是影片中最为执著自己的人,最终他的死也表明了这一切--他是脆弱的,也是最坚强的。所以他的死才无比的美丽和平静,冰封的湖面下,他以死逃避人间的恶,也是最后的反抗。
  Albrecht的扮演者Tom Schiling,也因此另我着迷。

 短评

雅利安男孩真好看啊,我的审美纳粹化了两小时

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对了解Napola是个很有意思的起点,但为什么该冷酷绝望的片子却变成了一部纯情的类型片?舒缓饱满的弦乐无节制地使用,柔光、叠化,无怪乎被看作一场同性攻受浪漫曲。

14分钟前
  • novich
  • 还行

洗脑,要从娃娃抓起;醒悟,要从青年开始。

16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贵族文学青年文弱别扭受和贫苦拳击手天真忠犬攻……对不起,我的眼里只有攻受之间的火花~撒花ing~补充一句,以导演三十出头的年纪拍出如此smooth的片子真是不错呢

19分钟前
  • 砚小朵™
  • 还行

他在冰冷的水中放手那刻,还是极美的。

20分钟前
  • 左明情
  • 推荐

德国电影,永远这样表面平静却让人心潮澎湃!

21分钟前
  • neeeeeverland
  • 推荐

Abrecht说:“我帮了我自己。”其实,他不是一个人,只是,代价很承重。

22分钟前
  • 推荐

腐女同志、正太控、制服控都快点来看这片儿,啊,萌点太多了> <

26分钟前
  • 代码24
  • 推荐

只有死亡才能使他脱离这个人性泯灭冷漠残酷可怕的世界;这个没有感情只有杀戮的弱肉强食的世界。他唯一不舍得的,也许只有隔着那层美丽冰层上声嘶力竭呼唤他名字的Friedrich。

2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看他们如何一点点摧毁男孩们的同情心和人性,他们只要胜利,不择手段的胜利,这种狂热令人窒息。导演还能在这种冷酷环境中将人性的脆弱和美丽展露无遗

3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少年时光,纳粹军校,同性情谊,时代悲剧,暗流涌动的人性挣扎,这简直就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题材节奏,可惜德国佬那种不温不火的叙事风格太文艺,反倒是让两位美颜正太的纯情同性友谊大方光芒,却削弱了大时代背景下的真善美主题,有点可惜。

32分钟前
  • Meow_see good
  • 力荐

他选择松开手沉入冰湖底,是对于不义做出最后的无声呐喊与抗争。他后来放下手臂任由被打,是对于朋友做出最后的讣告与哀悼。关于纳粹和二战的片子多如牛毛,本片题材还算新颖但是并无太出彩之处。但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残酷让人真切同情训练营那些不由自主的年轻生命。盲目狂热与自我否定需要时刻警醒。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三星半。Friedrich的反抗,与其说是对纳粹本质的觉醒,不如说是因挚友猝逝的哀伤;而Albrecht的反抗,也与反纳粹无甚关联,更多是出于对爱的诉求。本片选择了一个极佳切入口,只是太过清浅,把反纳粹整成了[放牛班的春天]或[死亡诗社],但又少了后者的普适性。

41分钟前
  • 朱熠
  • 还行

官二代富二代少爷与农场家大男孩的美少年之恋。又是一个傻弟弟!希林又演了个悲天悯人,胸怀人道主义善心,以自杀方式摆脱战争束缚的男孩。希林盛世美颜,冰清玉洁,小马哥甜美嫩白肌肉佳,这俩国民CP已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沉落冰冷的湖里,凄美惊艳,令人心碎开裂。人们只会关心胜利,胜利之外的东西,他们毫不关心。

42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当男孩在冰冷的河水中松开手的一瞬间,我在他眼里看到了一种比冰水更纯洁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也同时拯救了另一个男孩。

46分钟前
  • 李卡
  • 推荐

”在我梦中,我曾是从恶龙手中拯救公主的骑士,将世界从恶魔手中解放的英雄。我们昨天去寻找俘虏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那个梦想着从恶魔手中拯救世界的小男孩。当我们回来,我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恶魔,那个我想要将世界从他手中解救出来的恶魔“

48分钟前
  • 多余
  • 力荐

少年之殇美则美矣 这么好的题材本来确实可以挖掘得更深一些

52分钟前
  • evonne||芝士命
  • 推荐

6/10。德国军官之子才是真正主角,父亲打断体格脆弱的儿子为他庆生的诗歌,兴奋拥抱胜利的拳击手,猩红灯光下扭曲的面孔丝毫不理会战败的儿子,教育体制把荣誉强加于投掷手榴弹训练中奉献集体的牺牲品,却没有人像他一样解救雪地射杀的童子军战俘,战争机器肢解个人意志的主题早就被[全金属外壳]说尽。

5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黑暗版的放牛班的春天,黑暗版的池塘之底,帅哥开大会~

58分钟前
  • AshtrayGem
  • 力荐

其实有点怕这种——不是说什么什么残酷之类的——而是美少年之殇的类型

1小时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