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辈3

战争片其它2013

主演:沃尔克·布鲁赫,汤姆·希林,卡塔琳娜·舒特勒,米里亚姆·斯坦因,路德维格.特内普特,马克·瓦斯科,亨丽埃特·李赫特-罗赫,戈茨·舒伯特,希尔德加德·斯罗德,克里斯蒂安娜·保罗,西尔维斯特·格罗特,艾琳娜·莱辛,卢卡斯·格雷戈霍威茨,马克西姆·梅米特,约翰娜·加斯多夫,Peter Kremer,特里斯坦·皮特,大卫·齐梅尔席德,乔尔·巴斯曼,Anne Diemer,卡瑞娜·普拉赫特卡,萨缪尔·芬齐,

导演:菲利普·卡德尔巴赫

播放地址

 剧照

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1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2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3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4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5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6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13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14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15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16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17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18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19我们的父辈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3

详细剧情

1941年,德军准备入侵苏联,德国男青年Wilhelm和他的弟弟Friedhelm响应希特勒的号召应征入伍,即将奔赴前线。女青年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女青年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个犹太人Viktor,他是一名裁缝的儿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启程的前夜载歌载舞,喝酒庆祝,约定圣诞节再相聚。  分离之前,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分离之后,他们的命运便和这场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一辈的德国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父辈、他们的母辈对于这场战争的记忆。

 长篇影评

 1 ) 关于电影的一些疑点和细节

1. 关于主角对战争看法:
    一开始威廉汉姆显然是标准德国军人的想法,服从命令,珍视自己的荣誉,为国家而战。枪杀苏联政委那段应该是上峰的命令,基本上红军政委被俘之后都会被枪杀的,和后来红军的命令相似:党卫军一经发现无需审判直接枪毙。 这个有意识形态的原因(小胡子仇视共**党,犹太人和党是一起出现在最卑鄙人名单中的),也有瓦解对方俘虏的因素(干掉政工人员)。 并且威廉汉姆不是很瞧得起党卫军,但是党卫军权利太大,所以上尉也劝他不要惹怒那些人。 还有就是1941年的时候上尉还让威廉汉姆把政委带到僻静处枪杀,反正部队染上过于残暴的气息。这些都是德国国防军的特质,至少在西线还没有丢失,很多英军战俘还是得到了日内瓦公约规定的待遇,但是到了东线之后这些战争中仅存的人性就在无休无止的杀戮和仇恨中烟消云散
    可能是剧情太短所以很多情节的确过渡的比较突兀,比如威廉汉姆昏迷醒来的那段。
     后面主角没被枪毙而是进了缓刑营也是合理的: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德军兵员已经不足,所以就让这些“国家的垃圾”去当炮灰。
2. 弗雷德汉姆的变化:
     个人感觉弗雷德汉姆是剧中最成功的一个角色:由一个厌恶战争活在书里的孩子到认识战争面目但是无力改变的战士到没有完全麻木在良心和酒精中挣扎的人再到最后让人惋惜但又无可避免的结局。
     其实弗雷德汉姆一直都是最清醒的人,从一开始就看清战争的本质,比起哥哥威廉他更加痛苦,哥哥是迷失的痛苦,威廉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他想逃避现实。但是弗雷德汉姆在进攻电报站前说的“知道我是对的又怎么样,你依然改变不了明天我们死一半人进攻的事实”.
     弗雷德汉姆的结局也是注定了的。他作为一个部队的指挥官,即使投降结局无非就是被枪杀或者弄到西伯利亚挖矿喂狼。几十万德国战俘或者回去的不过5万。战死一方面维护了他作为一个战士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许那些孩子会因此而的到赦免。苏军尤其是二战后期军纪不比德军好多少,不用说在德国的种种暴行(可以算作是上帝对德国人的惩罚)。 但是苏军在东北的暴行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没有什么绝对的正义,国家不够强大她的人民就会被侵略者蹂躏。
3. 波兰人对犹太人的态度
     很多人惊诧于波兰人也屠杀排斥歧视犹太人。这的确是事实。虽然很多时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是波兰人哪怕在德国占领华沙之后还帮德国人一起屠杀犹太人,他们同样认为是犹太人抢了他们的工作掠夺了他们的财富。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下资料,二站前波兰犹太人的比例,好像二战后只剩下几百个人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波兰人的暴行。
4. 为什么那个十恶不赦的盖世太保马丁没有得到审判
    重复一次,没有绝对的正义。为什么马丁还能继续得到工作?因为美国人需要他,及时美国人知道他手上沾满了鲜血。永远不要指望别的国家帮我们伸张正义,因为所有国家只会关心他们自己的利益。731部队指挥官石井四郎那个混蛋还不是在日本安度晚年?因为他有用中国人做活体实验的到的数据,因为美国人需要他!
    影片名“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我想并不只是指五个主角,马丁也是其中之一,那个占据了犹太人房子战后还理直气壮的像孩子们宣传反犹思想的母亲也是,我觉得这点位影片加分不少。这个就是德国战后反思的基础:我们的父辈到底做了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作为后辈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德国人选择了直面历史的态度,战争可以一夜间结束,但是对于犹太人的歧视不是一夜间结束的,父辈们的罪恶也不是一夜间就消逝的,德国也不是一夜间就醒悟到战争的他国对自己的伤害的。于是德国政府帮助犹太人追查战犯,资助以色列人到德国作证,于是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一直持续到80年代。
     也许马丁会得到他应有的结局,也许他可以永远逃脱他的罪责,但是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很多人的父辈。历史是无法掩盖和逃避的,这比一个快意恩仇的结尾更令人深思。
5. 夏洛特
    夏洛特这个角色也非常的引人深思:她善良,但是出于对祖国的“责任”他举报了莉莉娅,但是当她发现这个所谓的“责任"带来的是什么之后她人性的一面促使她最后不顾自己试图保护那个乌克兰的女孩。德国人非常的理性,忠于自己的责任,但是二战中德国做出的种种反人类的行为却也是出于盲目的服从。 朗读者中的汉娜史密斯作为集中营看守她一直认为她的任务就是看好犯人不能让他们逃跑,哪怕在审判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于是德国人二战之后开始反思他们的方向。只有敢于面对自己最丑恶的历史的民族才能真正走出历史的阴影!
6. 电影太压抑
      作为一部反战片,电影不可能让人热血沸腾。很多时候这就是现实,不是童话,葛雷德再也等不到男友的到来,因为她知道那个盖世太保的罪恶,即使她帮马丁签了那个帮助过犹太人的证明,她也会被枪杀在美军到来之前。导演还是试图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温暖的奇迹,比如莉莉娅救了夏洛特,威廉汉姆回到了德国,波兰游击队长放走了犹太人。 这部片的主题超越了战争本身。战争没有胜利者。当仇恨交织在一起无法解开时,也许我们应该放下仇恨向前行。


     感觉国内的抗战片还没有摆脱仇恨的主题。我想我们永远不会也不应该忘记我们曾经的苦难,但是如果整个民族活在一种疯狂的复仇火焰之中,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我想我们要记住的除了我们所受过的苦难,更要记住的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每个人都认真尽好自己的责任理性的社会,那么我们还将遭受这些苦难。我想我们要记住的不是如何去复仇,如何去把我们曾经的苦难远远本本的奉还,而是要记住的是永远让真理在我们大炮的射程内,要记住的是我们要强大到对手不敢有对我们的妄想与企图。 我更希望我们能勇敢的面对自己曾经的黑暗历史,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做一个强者。

 2 ) 向《我们的父辈》致敬

 每年反法西斯胜利周年纪念,西方战胜国,总会拍摄一些记录片或者影视作品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我做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保持了从高中到现在人到中年一直在二战题材上长久“追剧”,包括研究二战的书籍、回忆录、记录片、影视作品(国产抗战剧属意淫产品,侮辱智商及篡改历史,幸好国产剧走不出国门,丢人现眼范围还不算太广!),当然,年龄增长了阅历增加了,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对于二战的胜利也已经没有了年少时正义与真理最终胜利的喜悦,这个胜利对于自由世界,是利用一个极权战胜另一个极权,对于东方的百姓,不过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今年5月,很偶然的在“人人影视”下载了一部好片,《我们的父辈》,难得一见的德国人拍摄的二战题材电视MINI剧,三集,每集90分钟。 故事描写了5个德国年轻人,在苏德战争开始的1941年到1945年战争结束后的遭遇。五个年轻人分别是二个国防军(哥哥是中尉弟弟是士兵),一个战地护士、一个犹太人、一个德国乡村歌手。五个好朋友中有二对恋人,国防军中尉和战地护士、犹太人和歌手。兄弟俩奔赴战场前,五个好友还快乐的聚会,大多数人乐观地相信最迟圣诞节就会结束战争,只有忧郁的弟弟悲观地预言:战争会让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果然,战争挟持了所有的人,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协着,沉伦。
        
         我一直认为,所有的战争片的主题只有是反战的,才是道德的。(最痛恨的场景,是小战士以撒娇似的口气对首长说,首长,什么时候能上战场啊?首长笑咪咪地抚着战士的头,着急了?放心,有得你打的!)《我们的父辈》中的战争场面,残酷而血腥。滚滚的战争车轮,就象一个大绞肉机,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只留下黑压压的苍蝇在草草掩埋的仍旧汩汩地冒着血的大地嗡嗡狂欢。战场就是屠宰场,每个血肉之躯都是待宰的羔羊。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没有任何意义的逝去了,不论是想在俄罗斯广袤大地上有块土地娶妻生子的德国农民,还是想赶在夏季开学之前到德国大学去读哲学第系的65岁德国母亲的老来得子。战争摧毁了一切温情,剥夺了人的尊严、理性、信仰,做人的底线一降再降。战争对于被侵略国的民众而言,更是灭顶之灾,影片中有很多杀戮场面,不煽情却令人冷汗直冒,被俘的苏联军官、犹太女孩、为报复波兰游击队而选中杀一儆百的波兰男孩……全部一枪毙命,而最震撼的是在死亡之前,每个人,不管是苏联军官波兰游击队员,甚至是犹太女孩和波兰男孩,虽然发抖却一个都没有求饶。毫无疑问,每个人都目睹了太多死亡,所以一旦轮到自己,根本就不存在逃脱的幻想。
     
        任何优秀的影视作品不可能没有丰满的人物,剧中的五个主人翁,虽然性格迵异,但至少热情、善良,怀揣着自己的梦想。然而在战争的狂潮中,个人的命运根本掌握不在自己的手中,在各自的挣扎求生路上,不管最终死去的还是侥幸活着的,所有的人已面目全非。其中,兄弟二人性格发展、最后的命运,尤其让人唏嘘。
       哥哥Wilhelm在剧中是作为叙事者来讲述五个人的命运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人,英俊整洁、严谨克制有责任心。他是德国国防军不是盖世太保所以他希望战争就是战争,不要滥杀无辜,他有着做为军人自己的底线。当他手下的战士一个个在眼皮下眨眼逝去,残酷而荒谬的现实让他彻底醒悟,他做了逃兵在乌克兰的乡村捕鱼烧饭活一日算一日,被抓捕后侥幸逃脱死刑变成缓刑(估计是德军人员伤亡实在太大,所以有生力量再不能随便损失),他顽强地活着,忍受着变态的上司的折磨,尽他的能拯救无辜(拿着汽油桶遵命烧掉乌克兰普通农家,看到和善的老夫妻二人终究不忍下手,宁可承担不服从的后果)。而因为他的本质是强大的,所以那个上司虽然想凌辱他却总是不得手,最后上司趁着酒劲想加害他时,反被早有防备的Wilhelm所杀,再次逃亡。
        弟弟Friedhelm却是一个矛盾纠结的人物,看完后怅然不已,郁闷难忍。Friedhelm本是一个书虫,在入伍时候不忘在包里塞上书。哥哥说:战争使男人成长。他却说:战争会把我们最差劲的一面呈现出来。在一群被极权控制的宣传机器洗脑的”群氓”中,只有他一开始就敏锐地看到战争的本质也因此被排斥甚至被“殴打”,初上战场,他的眼神悲悯而清澈,他努力保持人性的纯良与慈悲,在哥哥受命枪杀被浮苏联军官后,他的眼神是投向哥哥的无声的谴责,在亲眼目睹乌克兰犹太女孩被盖世太保射杀,他的痛苦无以复加,这是一个完全疯狂的世界。
         同时他又是懦弱的孩子气的,严厉的父亲看不起他的善良他的怀疑精神,而母亲偏爱着小儿子临别嘱咐大儿子一定要让弟弟活着回来,再加上上面还有一个这么“主流的”优秀的哥哥,这样的家庭小生态注定了弟弟最初的性格。他满心不情愿地走上战场,然而已不可能独善其身。他玩世不恭地对待战争,所以他故意在敌机夜晚侦察时猛吸一口烟,引来敌机的轰炸。(我想在他的心里,这还是别人的战争,与他无关。)
       哥哥有点说对了,战争让男人成长。虽然这个“成长”,是指泯灭良知,为了保全已方的生命,无所不为。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Friedhelm的柔软的心一点点钝化。他是聪明人,一旦当他明白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他立即转变为生存主义者。在苏联的沼泽地,Friedhelm最先建议用俄罗斯的农民开路排雷(此时,换哥哥惊诧地看着弟弟),“战争会把我们最差劲的一面呈现出来”成了对他自己的预言。他真正参加了这场战争成了一名优秀的德国士兵,也一点一点丢掉了自己的心。死亡已经拉开序幕死神已经紧紧跟随,因为你的心被消灭了,你的思想被消灭了,那么你还存在吗?
       但是这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心灵枯萎了了,还是身体还是本能地要活下去的。即使目睹哥哥被炸死(实际没死),他疯狂地冲进苏军的电报站,但此刻他是想活下来的,所以当苏军卷土重来,他穿上死亡苏军的衣服,仗着会俄语的优势蒙混逃生,却差点死于自己人的枪下。
       重伤的Friedhelm回到德国,父亲冷言相对,母亲喜极而泣,街边咖啡店的无知少年羡慕他的军功章问长问短。伤愈后他扔下哭泣的母亲决定回到前线。他决心为了德国而战。在大厦将倾之际,向死而生。回到战场的弟弟冰冷、残酷,如一具行尸走肉,毫不手软地杀死少年、绞死因游击队而被报复的民众,冷漠地对待做为党卫军的德国刽子手但执行他的每个命令,他的眼神没有一丝生机,没有乐趣,也没有痛苦,他把自己彻底地变成了最可恶的德国纳粹。唯一能看出原来的一点点人性力量的,是杀死党卫军放走好友犹太人维克多。本片中人性的复杂,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死显然在自己的计划当中(因为他本性的善良、因为他心里善与恶的交锋,他是不可能原谅这样的自己这样的恶的。也因此真正恶贯满盈的纳粹战后反而摇身一变成为政府工作人员),战争马上要结束了,他告诫12岁的德国童子军投降苏军不要送命,在五个朋友的合影上给朋友写下遗言请老头战友转交(很写实,到战争的最后阶段,有经验的,壮年的德国战士死的差不多了,老头和孩子也上了战场),自己自杀似地冲入枪林中,中弹身亡。临死,他的眼神终于回复了年少时的清澈无辜。
       弟弟的生命是个悲剧,而因为其原本的美丽,这个悲剧更让人心痛。当然 这个悲剧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当时所有德国人都还对一战后德国做为战败国的命运记忆犹新,所以,德国很多知识分子,在1943年明知战败不可避免,却主动报名参战,这是当时社会整个的大的背景,脱离开这个背景人物的心理转折就不可理解。但为什么弟弟不能象哥哥一样实现自我救赎?同样的背景但还是有个体的选择,弟弟和哥哥一样是有独立思辨能力的人,甚至他比哥哥更早看穿真相。但弟弟不具备哥哥的成熟与骨子里的坚韧,所以他不能一直守护好自己的底线自己的心。战争释放了他心底里的所有的恶,这种恶也是大多数正常年代里本应善良正直勤劳思辨的德国民众心中的恶!
       

       总体而言,《我们的父辈》是很有诚意地对待那段历史的。影片的开始是以苏俄战争为起点,已经很了不起。因为众所周知,欧洲战场公认的二战起点是以苏德共同入侵波兰开始,两国共同瓜分了波兰。甚至并没有着力描写苏联红军反攻德国本土时的烧杀抢掠,对德国包括东欧妇女的一路轮奸。个人认为,哥哥战争后期被俘进入苏联“古拉格”(劳改营),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劳改,十几年终于回归德国,才更有代表性。但显然德国制片方要更克制一点。(当然,我并不认为苏联把战犯送到劳改营是不对的,美国人也建立了臭名昭著的莱茵大营。既然做了恶,必须受到惩罚,才会不敢再犯!以德报怨,只会让侵略者认为自己本就没有错。这一点,中国人比谁都明白)片中表现的整个东欧百姓的反犹、波兰人的游击战导致党卫军的报复,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德国人在为自己辩护,不过我认为这确实是历史的事实,战争的本来状态。在描写犹太人和波兰人,制片方应该是动了点心思的,德国犹太人(五个朋友之一的Viktor)、波兰犹太人(医生lilya)在片中的形象都是聪明、勇敢、宽容、理性,和Viktor 一起逃出运送犹太人到集中营的火车的波兰女孩,也被塑造的坚强、果断、机智。我想,充分体现了德国人对被侵略的、被侮辱的赎罪心理。
        以一个战败国的角度来记录历史,自揭伤疤,而且是外科手术般地大动作,向后代向世人展示自己民族曾经犯下的涛天罪行,以教育后代,永不再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人真是让人尊敬。
        多么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也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史诗般的影视作品,不管是关于抗日战争的,还是关于那场大饥荒关于文革的。
        往事并不如烟!

 3 ) 我对哥哥和弟弟的看法

刚看完时我觉得我没有看懂,看了影评之后更觉得没有看透,后来我想,兄弟俩没变,从一而终,哥哥依然是那个勇敢、坚强、理智的哥哥,没有变懦弱,弟弟依然是那个脆弱、善良、多愁的弟弟,也没有突然成熟,只不过形势变了,他们只不过根据形势做出自己的选择。
  先说哥哥,有人说哥哥成为逃犯是他崩溃之后的表现。但我认为这只是他认清现实后自然而然的举动。
  他自始至终更多的是为了担负责任二战(保护弟弟、遵守对母亲的承诺、保护自己的那一连、保护国家的人民),但我并没有感到他觉得一个军人就该视死如归、战死沙场。
  而当时的情况是,他认识到战争给更多人带来的是伤害,为了毫无意义的目标,杀害很多无辜百姓自己的士兵,弟弟也失踪甚至死了。他的责任消失了,而且他恍然大悟那个责任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放弃,不是逃避,是放弃。
  他在湖畔小木屋的场景如此静美。他安静的坐在木屋上,眼神深邃如旧,冷静如旧,虽然有迷茫与怀疑,但并没有“崩溃”“脆弱”者的胆怯。
  再看他被抓走之后的行为,坚强的活下去,理智的判断不能用火烧屋,麻利地杀死军官,出逃。他并没有干任何不人道的事,也没有干任何愚蠢而疯狂的事。因为他并没有崩溃,只是认清现实。
  而且他在夏洛特面前并无惭愧,而是一把抱住了她。夏洛特哭着跑开后他的仰天长啸,我也不认为这是他的惭愧与崩溃,只是对战争的愤怒控诉与无奈悲戚。
  其实他是个简单的人,简单而伟大。私人以为他和维克托有些像,正直而智慧,只不过他遭受的心灵创伤与震撼更大。
  所以我认为哥哥一直是那个哥哥,我最爱的哥哥,智慧而勇敢的哥哥,爱着亲人的哥哥。战争改变了他吗?只是他自己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

  再说弟弟,我也不觉得他在战争中成熟了,在我看来,他依然有那一颗水晶般善良敏感而脆弱的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先来说说原来的弟弟,其实弟弟这个人应该内心一直比较复杂,因为看书多。
  心思敏感、细腻的弟弟从小不被关注,父亲只爱勇敢的哥哥。但哥哥倒是很关心他而尊重他。这个情节多么似曾相识,在《指环王》《伴我同行》中都有几乎一模一样的桥段。在这两部片子里,弟弟在内心都崇拜且深爱着哥哥。所以我大胆的类推一下,这部片子里,弟弟对各个的感情也是很深,而且也是崇拜战争英雄哥哥的。
  但同时弟弟又饱读诗书,自己对于战争是怀疑的,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心理,再加上这个年纪本来就叛逆,所以他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上战场。
  他毕竟只是个年轻人,正如片头哥哥所说“他(弟弟)看起来是那么无助”,他对战争的理解虽然透彻(战争会把人最坏的一面带出来),但那毕竟只是理论,而没有任何实践。所以他还是会干一些幼稚的事情,比如故意吸烟吸引苏军。
  但最大的转折点是哥哥死了。其实弟弟很聪明,他知道哥哥不可能引领他们胜利,也不能永远保护自己。但哥哥依然是哥哥,依然是亲人,依然是一面旗帜。所以那个晚上他对哥哥说“我希望你带领我们”。
  但是战争太恐怖了,尤其是哥哥死了,一下子就把存储在他脑子里的知识全部激活,突然的,就像活火山爆发一样,弟弟彻底变了。但这变化不是经历战争后的成熟,而是一刹那的瞬变,就像之前看到有人说的“心门一下子关了”,我说“邪恶与痛苦的一面彻底引爆了”。
  他干出了很多我们不太能理解,或者有争议的事情。
  因为战争。
  因为哥哥死了
  因为他实际上是一个脆弱的少年。爱读书,被边缘化,善良,敏感。
  接下来他的心路历程应该是一路矛盾,又一路不予理睬这些矛盾。父亲的冷眼,酒吧里陌生人的嘲弄,母亲的爱盲目而没有理解,他决定重返战场。为了什么,有人说战场才最适合他,我却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与无奈。哥哥死去,世界如此荒唐,不如自己也荒唐下去。
  于是他杀人不眨眼。
  但让我无限心软又无限困惑的是,他知道哥哥未死,而是成了逃犯之后,他的内心该承受多大的波浪。我看着他的眼睛,无限心痛,少年你实在不该承受这么多。
  他的心们没开而是更凌乱了。我总觉得是哥哥的打击让他放任自己冷酷无情,现在知道哥哥没死,他对自己感到惭愧。
  但同时,他的心里,还是期慕哥哥是个坚强的战争英雄,是个比自己伟大的后盾吧。就像从小在心里的英雄形象倒塌,他对哥哥,也有那么点失望吧。
  他在那张照片背后写地址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哥哥,朋友,欢乐,青春,都是些极致美好到战争背负不动的名词。
  可怜弟弟,在平安时代或许还可以幸福,但战争时,理解他的三个朋友,爱他的母亲,爱并尊重且保护他的哥哥,这些人,终究都不是他的知己,他的同路人。

 4 ) "为了这个?"


温特在误以为哥哥牺牲的情况下奋力攻下电报站,看到电报站内一片狼藉时他连问了三个“为了这个?”“哈哈为了这个?”“为了这个?”
看到这里忍不住哭了。大概所有的战争的经不起这四个字的拷问。
“为了这个?”
在战争这个巨大的绞肉机面前,人如蝼蚁命似草芥,哪能经得起清醒的发问?
“你说得对,这场战争将会引发出我们最恶的一面。”
懦弱书生般的弟弟最后决定重返战场,从不忍心看犹太小孩儿被处死到三秒之内装弹上膛“砰”一声精准射穿头颅。
关于弟弟的重返战场一直觉得遗憾极了。想到夏洛克里的花生,不也是因为突然从阿富汗战场退下来不能忍受平淡而跟着卷福重新体验充满刺激的侦探生活么。我以为这是战争最残忍的地方之一,它直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让手不刃雉的胆小者变得有了“嗜血症”一般。哥哥看透了这场战争的实质,荣誉?逃兵?不过如此。弟弟没有哥哥那么好的运气,在他看透了这一点的时候,上帝非要他以性命为代价。
第三集的最后,我简直要以为弟弟着了“纳粹主义”的道妄想召集起一帮小屁孩儿进行虚幻的军国主义的清秋大梦了。
不过我觉得这个设计很棒,战争是什么?不过是十二岁男孩眼里一场激动人心的游戏罢了。
温特缓慢倒下血液迸溅的身影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HEY,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前一秒还在给你讲他明年夏季入学要跟着20世纪的大师海德格尔学习哲学历史的20岁小伙子,下一秒就子弹穿过头颅,中枪倒地。
你还能为战争而激动不已而妄想成为战争英雄么。

其实温特也只是在被迫适应,然后在刚刚得心应手之时外界的境况又是另一番天地了....他的眼神一直好忧伤....心疼.....

想起林达的书里写的,“战争没有浪漫。”
战场上的人都是勇敢者。那一个个穿着沾灰带泥的邋遢军装,皮靴破烂,灰头土脸犹如难民的士兵是在家里时会要求妈妈帮他们把衬衫熨得服服帖帖的小伙子。想到在他们拿着枪面对敌人,内衣兜里还揣着情人或家人的照片,脑子里或许还抱怨过晚餐还是吃不到新鲜蔬菜,而下一秒还活着几乎接近不可能,明天的距离看着只隔几小时却实际永远到达不了,就觉得,这战争真他妈的荒诞。

“从此以后只有德国,没有纳粹。”
为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拍出这样一部反思作品来点一万个赞。

 5 ) 战争,埋葬了多少美好?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无数的解读,无数的诠释。政客们说是利益的争夺;人性论者说是人性中潜藏的恶的爆发。但是一次次战争被华美的说辞包裹着,哪怕最清醒的人也会迷失。荣誉、英雄、美好的未来......这些闪耀着光芒的词汇,把战争的残酷完美的遮蔽了起来,让无数的青年自觉的进了绞肉机而不自知。

片中的哥哥,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的人。初期也按照社会的要求得到了认同,如果德军不断的胜利下去。也许终其一生也不会反思其行为本身的正当性,不会评估自己所为的价值。问题是,德军败了。当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飞蛾扑火的牺牲还有什么意义。送死的价值在哪里?当所谓前途,所谓荣誉崩坏以后,这个简单的人,所有行为只是为了生存。他也许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

弟弟是一个理性的人。对战争的荒诞,对人性恶的一面,早有认识。但是身在其中,又能改变什么?一次次的濒死体验,彻底的麻木了这个年轻人。眼中的质疑和不屑,渐渐被空洞取代。当一个所谓出色的兵,很容易。不怀疑,不思考,不经大脑判断的严格执行那些无所谓哪里来的命令。一如《兄弟连》中,史毕尔教育胆怯的新兵,把自己当成一个将死之人,没有怜悯,没有痛苦。一个人也许可以短时间的强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认同的事情,但也必须承担这些行为对内心的反噬。一个自认必死的人,在生的希望面前也许才会真正恐惧。死,是一种承担,也是一种解脱。

歌星,是个活的很真实的人。勇敢,愚蠢,虚荣,善良......当你的一切都来自于别人的赏赐的时候,你能做的要么放弃所有,要么全心讨好。无心放弃,又毫无理由的去挑战上位者的耐心。被残忍对待也在意料之中吧!天真而任性的性格,在乱世之中,足以致命。

护士,一直没活明白,不过总算是活下来了。一直纠结在,被灌输的信条和人性之间。之前坚持的,之后被自己一点一点的违背。假若没有战争,没有纳粹的鼓吹,本该是一个抱着一点小善良幸福度日的家庭妇女。她能活下来,算是一点安慰吧!

犹太人,唯一一个真正的求生者。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求生。虽然目的达到,但战争带走了他除了生命的一切,家庭,爱情,友情........片子的最后一段给了他。让我们看到的一个躯壳在尘土中追寻灰飞的一切。

好的战争电影,总是让人痛恨战争的。个人认为,一个社会对战争的反思程度,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战争的存在,本身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挑战。战争的残酷,生死是其一,人性的泯灭更加可怖。连恶狼也选择远离。
看完全片,不得不思考。有句古话杀人一万,自损失三千。假若大战来临,你我该是属于那一万分之一还是那三千分之一,又或者是剩下的那具空壳。

 6 ) Friedhelm:这样的德国军人,可以批评,却必须尊重

“Friedhelm”的角色,睿智,善良,压抑,悲壮。

1、看得太过透彻,所以得不到解脱。

2、诗人的心,也会因为惧怕死亡,而学会麻木。

3、他保住了德国军人最后的尊严。
        二战中,德国败得彻底。战士们死在远方的沙场,故土的房屋被洗劫和焚烧。
        背负着战败的沉重代价的同时,德国人还必须站出来道歉。向战车碾压过的村庄和平民而道歉,向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犹太难民道歉,为发动这场愚蠢的战争而道歉,为满世界的硝烟和焦土道歉。

        战败的屈辱,以及道歉的鞠躬,让德国军人在二战的话题中直不起腰。
        Friedhelm这个角色,就含蓄地包含着为德国军人正名的意图:
        他厌恶战争,喜欢诗句;他没有疯狂地追随元首,而为受难的人民感到痛心;他看穿一切,却无可奈何;他知道注定败局,但身后无路可退;他不是生性残忍的暴徒,却杀死儿童和妇女,双手沾满鲜血。
        最后的最后,他唯有一死:死在战场上,死在俄国兵的枪口下,才能不负祖国的使命,不辱军人的尊严,不违诗人的心。

        这样的德国军人,世人可以批评,却必须尊重。
(待续)

 7 ) 反思中文译名

这部剧整体制作都非常精良严谨,但其中文剧名翻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

本剧共有五位主角,三男两女,分别串起五条叙事脉络,展现个体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无助和悲剧性。五条脉络缺一不可,既有男性战争英雄在前线的抉择和痛苦,男性犹太民众在遭遇迫害时的挣扎和牺牲,也有女性医护人员在后方的成长与奉献,女性明星在周旋于高官与士兵时的绝望与无助。

德语原版剧名为《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其中Mütter&Väter分别为母亲、父亲,可直译为《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或《我们的父母》。

英版剧名为《Our Elder Generation》,意为《我们的祖辈》,将性别意识淡化且精简概括。

而中文剧名直接将其译为《我们的父辈》。父辈一词为传统中文系统中常见语汇,其用法多正式深沉,就情感而言与本剧颇为契合。但本词性别意识单一,在话语场域里女性视角缺席。女性由本剧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弱化为男性权力支配下的第二配角甚或附属品,《我们的父辈》一词易让人联想起英勇威猛的男性英雄,却忽略了傲然不屈的巾帼女性,又无疑是对固有性别观念的二次强化。

欧文斯在《他者的话语:女性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中写道:“关于女性的图像从来都是比比皆是。但是,在被再现的时候,女人在主流文化中已经被描绘为一种缺席。”这句话用来阐释本剧中文译名女性视角缺失现象很是恰当。这种日常表达构成和强化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刻板印象,它消解女性话语中的权威、力量,并将女性进一步排除在公共场域之外。

希望我们能摆脱思维惯习,重拾性别平等的公共叙事策略。

 短评

好评!编剧睡醒了的故事是多好啊!

6分钟前
  • HestiaGnade
  • 力荐

不愿上战场的没有回来,主动为国效力的被撕裂成碎片活了下来。弟弟最通透,大环境下的无力却一路自主选择直到死亡;哥哥崩溃的嚎叫像是一场巨大的梦魇。结合纪录片看,剧拍得真的非常克制严谨又沉痛。只有不曾经历过死亡与战争的人,才会高叫着将一切付诸于武力。到最后才发现,那年他们不到二十岁。

9分钟前
  • 某J。624
  • 力荐

胶片的颗粒感最适合战争题材了,德味儿,毒

13分钟前
  • 好想当反派
  • 力荐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主角有犹太人可避开了奥斯维辛、有军官士兵但没有过多的炮火硝烟。它始终关注着战争如何把人性最坏的一面暴露出来、如何摧残那一代人。五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选择活下去未必比敢走向死亡更有勇气,可是内心终究有一部分已经死在1945年了。

16分钟前
  • fiona
  • 力荐

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一代人,分不清真假、辩不明善恶。最厌恶战争的一个成了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最坚定果敢的一个成了迷茫的逃兵,最渴望报效祖国的一个为了敌国护士留下,最骄傲光鲜的一个困于阴暗牢笼里凋零……战争一起,人性首先被牺牲,继而正义真理等也难以幸免。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

21分钟前
  • 麦琪不爱吃芋头
  • 力荐

“战争最大的胜者是苍蝇,人类的血肉喂饱了它们。”

26分钟前
  • 白熊启动子
  • 力荐

深夜,把前天买的蓝光碟一口气给看完了。感觉好像过了一个世纪般漫长。

2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第三集哥哥拿着汽油执行命令去烧波兰老夫妇的房子,当他走进老人,老人满脸褶皱问他需不需要一起吃喝点什么的时候,那个瞬间是最让我感动的。

33分钟前
  • bathball·巴思柏
  • 力荐

德语名叫《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是什么让译者直接省略了片名的一半?就算是译Our Elder Generation也不该译成父辈,第二性在简中语言体系里再次隐形。

36分钟前
  • Shannon
  • 力荐

爱国有时候是件恐怖的事情,而战争的胜利永远属于手握权力的人。★★★★

4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日耳曼民族是个多可怕的民族啊。连反省都反省得这么帅。

45分钟前
  • 比多
  • 力荐

如果你要用好莱坞火爆大片的兴致来看本作,那你百分百会失望。本片从头到尾一直很压抑,和《从海底出击》有得一比。五位主人公五种不同的视角,相互独立却又共存,其实纳粹军官马汀可说是第六主角,他代表了虽然邪恶、但被包庇的那类。第三集没有冤枉波兰人,整个欧洲都在反犹,远不止德国。

48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第一次从德国人的视角看二战,同样十分震撼!战争能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挖掘出来,直至失去人性!

50分钟前
  • wind288
  • 力荐

战争是残忍的 没有经历过的人 怎么有资格说风凉话 没有亲眼看到死亡 怎么会拼命求生

54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战争只会揭露我们最差的一面,起初以为是拼搏,最后沦为无望的等待,几代年轻人变成时代洪流里的殉葬品。

56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五根主线的切口都非常不错,特别是男主和弟弟在战争中的生存之道与良知之间的权衡对比尤为精妙~~昨晚一口气看完,欲罢不能。。现在萎的一比。。。。

60分钟前
  • leon_takeuchi
  • 力荐

几乎完美的电影。但德语片名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母亲还在父亲前面,(不懂德语,查翻译软件的),不知道为啥我们直接节译为《我们的父辈》?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后面的人。而且这个片名也导致我在观看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个主要讲战场和男人的电影,没想到女性在电影里戏份那么重。

1小时前
  • 花边阅读
  • 力荐

对普通人来说,战争无胜者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定要和幕后纪录片一起看。严谨的历史态度和克制还原叙事,想必德国人自己回顾历史内心同样痛苦,但也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将父辈的苦难变成子孙的财富,无论如何都不要美化战争、粉饰战犯。日本人你们怎么就不知道学习一下。

1小时前
  • 沉歌
  • 力荐

不知这部片怎么担当得了那么多赞美,整个欧洲战场东西战线上也能时常偶遇家书还还凭什么抵万金!

1小时前
  • 大圆满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