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警备区

战争片韩国2000

主演:李英爱,李秉宪,宋康昊,金太祐,申河均,赫伯特·乌利齐,克里斯托夫·霍夫里希特,李汉伟,奇周峯,陈泰贤,李代延

导演:朴赞郁

播放地址

 剧照

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2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3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4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5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6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3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4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5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6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7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8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9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8 00:33

详细剧情

板门店边界的共同警备区,一天,哨所里的朝鲜士兵(申河均饰)为来路不明的子弹所杀,引发双方枪战。而最有嫌疑的凶手是同在边界上的韩国士兵,但韩国一方却指责是朝鲜先调起事端,双方都认为对手应该对此负责。  为了解决这一无头案件,南北双方同意由一个中立国来进行调查协调。瑞士国籍韩国女孩苏菲(李英爱饰)受派前来调查事件,韩国这边的李秀赫(李秉宪饰)始终保持沉默,而朝鲜一边的幸存者吴敬必(宋康昊饰)却表现出敌意,事情扑朔迷离。随着深入了解,苏菲发现事情隐藏著内幕,现场还另有其人……

 长篇影评

 1 ) 论我国与韩国的电影差距问题

    


       当姜文的《鬼子来了》因为历史立场不正遭封杀,同年,韩国的朴赞郁的《共同警备区》却是红果果的触及敏感的政治,正面表现处于分裂的南北双方士兵之间友谊的影片,对于这两个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突破。我觉得我国跟韩国的电影差距不再只是几条大街的差距,不存在可比性。

       总感觉韩国的电影发展迅速的原因不是技术上、导演境界上的原因。而在于韩国有电影振兴委员会,就像一把锋利的矛,刺穿束缚和枷锁。给导演们自由开阔的发展和创作空间。而反观我国,多少电影连最起码的审核都通过不了,逼得导演删了又剪,最终移花接木的胶卷早就丧失了最原本的初衷。多少好电影遭到封杀,多少优秀的电影人被埋没。广电总局的严谨就像是一把盾,排挡在外的不仅仅是电影的本真和纯粹,限制了自由的视野。沉重的盾牌拿在手中只会是负重前行,其发展的速度可想而知。

      《共同警备区》不像《欢迎来到东莫村》那样充满戏谑、荒诞,而是充满着悬疑、残酷。比同类型题材电影《辛德勒名单》、《钢琴家》更扣人心弦。

 2 ) 令人赞叹的《JSA共同警备区》

      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在他的大作《地下》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兄弟残杀,这才叫战争”,《JSA共同警备区》让我们再次直面了这样一个残酷而现实的处境。

   四位男主角,两个南韩士兵、两个北韩军人,竟然由敌对关系,变成朋友关系。本片透过两个角色的视点,来表述这宗在南、北韩交界的板门店,两名北韩官兵被发现中枪致死的事件,藉此表现出政治角力的真相与谎言。

   这部向黑泽明的《罗生门]》致敬的感人作品,被誉为韩国最精彩的电影之一,在技法上几乎是无可挑剔的。朴赞旭电影叙事语言的精湛程度,已经到了如火纯青的境界。他严密的思维逻辑和张力十足的叙事技巧,在本片和后来的《老男孩]》中都有着绝妙的展示。

    本片的叙事结构最令人叹服。

    整个故事由一桩敏感的凶杀案开始,它以女主角的调查作为贯穿影片的主线,以案件中两个受害者的回忆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此刻南北两方的陈述各自理屈,而究竟谁是真正的受害者,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谜底在女主角的努力下最终水落石出。可是,被隐瞒的事实背后并没有真正的凶手,却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悲哀故事。

  朴赞旭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从本片到《老男孩》,他的影片总是悬念重重。这也是他的作品引人入胜的法宝之一。但值得称道的是,他并非单纯地为营造悬疑而悬疑,绝非刻意地卖弄悬虚。在隐匿事实的背后,总是有着难言的苦衷和悲哀的无奈。

    影片对主人公的刻画颇具戏剧色彩。
    最初我们在女主角对男主角斯肖古的侧面调查中得知。他的战友认为斯肖古对北方憎恨有加:“他曾经砸破了北方哨所的玻璃窗,他曾经独自拆除了自己踩上的地雷。”
    然而事实刚好相悖,虽然这些也曾真实发生并非捏造,却是对事实曲解后的版本。而这些侧面的误解也刚好完成了对下文的铺垫。因为后来我们显而易见地得知,斯肖古砸破玻璃是为了给北方中士琼必鲁送信,他踩上的地雷实际上是由琼必鲁帮忙拆除。甚至这些事对促成他们彼此的友谊还是功不可末的。

    这种精彩的铺垫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朴赞旭对细节的精雕细刻极其写实,绝无丝毫破绽和漏洞可言。

    因为本片是主人公的回忆,就必然经意与不经意的存有着对事实的偏差。在斯肖古最终真诚的回忆真相中,朴赞旭给观众很明显地设置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斯肖古认为,打死乌金的是他的战友松希,他勾动得一发子弹仅击中了乌金的手指。但其实我们看到,在被“爆头”死后的乌金分明“超现实”地向他射出了一发子弹。也就是说,当时松希并没有射死乌金,实际上击中乌金手指的是松希,而此后真正射穿乌金头部令他丧命的其实是斯肖古。片尾琼必鲁无意中指正斯肖古这个记忆上的错误后,满怀愧疚的斯肖古虽然饮弹自尽,在道义上却是合情合理、罪有应得的。

    我们再来看看四位男主角的结局:
    最终斯肖古和乌金死亡,松希身体瘫痪,琼必鲁坚强地活着。其实,他们所经受的命运制裁和他们那晚的行为(罪孽)是等价的。朴赞旭对他们各自的命运安排,再次显示出戏剧的色彩。
    我们再回到事故现场,整个冲突中,只有琼必鲁一人冷静地判断,只有他一人没有向好友拔枪,其它三人都或多或少地背叛了友谊。乌金向好友拔枪,这是他的死因。斯肖古射死了乌金,甚至还向琼必鲁勾动板机(庆幸手枪此刻出现了故障),因此他也是四人中最该惭愧的。而松希虽然是这场事故的导火索,却并非彻底背叛了友情。乌金不仁,他也不义,他向乌金的尸体连续开枪,是出于精神上的失控。而且,他没有向琼必鲁开枪(这点他要比斯肖古清醒)。因而他的结局是瘫痪,而不是死亡。
    除了四位受难者,朴赞旭还重点塑造了瑞士少佐苏菲这个人物,甚至还赋予了她特殊的政治背景。也正是她的介入,才使这段悲哀的故事得以真相大白。因为在南北朝鲜两方维护各自政治利益和有名无实的中立监督委员会面前,这样的故事是无法见光的。

    片尾的画面由动转静,由彩色变为黑白,他以那张游览者无意间拍下的4位主人公在一起的照片结束。他把4个士兵的友谊永久的定格在胶片中。
    细节上,影片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描写两对士兵“团聚”的情节写得十分幽默有趣,很有人情味。对于北韩士兵的友善描写,更是一反南韩电影一贯的丑化观点——在戏中饰演北韩军官的宋康昊甚至比两个南韩兵士更友善(宋康昊的光彩是此片中最闪亮的)。
    另外,在描述众人合照时,负责照相的南韩士兵南成植故意把镜头遮盖住屋内北韩政治领袖的画像也表达了那种微妙的情绪。

    朴赞旭的这部韩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艺术和商业上双双取得巨大突破,也首次验证了他卓越的导演才能。

    扮演南韩兵长李寿赫的李秉宪曾获得1992年KBS演技大奖“新人奖”、1993及1995年KBS演技大奖“最佳演技奖”、1995年电视艺术奖“演技奖”、1996年黄金拍摄奖“新人男主角奖”、大钟奖“新人男主角奖”、白艺术大奖“男性演技奖”。还喜爱他——《爱的蹦极》(2001年)、《中毒》(2002年)、《甜蜜人生》(2005年)。

    饰演北韩中士吴敬必的宋康昊曾获2000年釜山影评人协会“最佳男演员奖”、韩国大钟奖“最佳新人奖”、第三届法国度维尔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奖”、2000年韩国“最受欢迎男演员奖”、2001年韩国大钟奖“最佳男主角奖”。最喜欢他的《生死谍变》(1999年)。

    饰演中立国特别调查员的新晋韩国影后李英爱更有“韩国林青霞”的美誉,曾参与演出《初吻》(1998年)、《礼物》(2001年)、以及曾执导过《八月圣诞节》的许秦豪导演的《春逝》。长期以来,李英爱走的都是纯情美人路线,在《JSA共同警备区》中一下变成为精明能干的女军官也是本片的一大卖点。

  在电影技术方面,《JSA共同警备区》是韩国电影史上首部率先运用好莱坞式Super 35mm。由于这种格式加宽了银幕的能见度、增加了景深、加上接近全银幕式的播放,使视觉影像更为逼真。

《Joint Security Area》
上映:2000年
主演:李秉宪 李英爱 宋康昊 申河均

 3 ) 《JSA共同警备区》:共同的救赎

电影刚开始你会以为这是那种“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相”的片子。

通过片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的韩裔女少校辰苏菲(李英爱饰)的视角,观影者通过国军士的李水奕(李秉宪饰)和朝鲜军士吴倞必(宋康昊饰)两人截然不同的回忆,一层一层的了解到发生在韩朝南北的“联合安全区”板门店的枪击事件。

然而面对辰苏菲的质询,李水奕军士和士吴倞必军士不约而同地选择闭口不言,让整个事件看上去更扑朔迷离。

朴赞郁电影中强烈的个人风格可以说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奠定的。虽然这部悬疑冷战类型的电影中台词量并不小----这与朴赞郁最具代表性的”复仇三部曲“中惜墨如金的风格大相径庭----但朴赞郁式的简洁巧妙的镜头剪辑已经初现风格。还有一些,比如象征性插入的镜头和类似北野武最喜欢的突然静止的镜头,可以轻而易举的造成强烈的反差和荒诞的效果,这在他今后的作品里更加明显。

本就扑朔迷离的剧情为朴赞郁将时空交错打乱提供了先决条件。同一事件,以四段不同的视角描述。朴赞郁巧妙的将观众的胃口吊得十足,通过辰苏菲少校发现的一个个疑点一层一层地剥开真相。然而当观众们以为距离真相越来越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错了。

片中的几位主演都贡献了上佳的表演,每个角色都饱满并且有说服力。南韩方面孤独的李水奕军士和懦弱的南成植二等兵,北朝方面成熟老练的军士吴倞必和单纯善良的二等兵郑友珍,包括执意查出真相的辰苏菲,个个都有血有肉。尤其是两人马在芦苇地里初次相遇,以及之后在雪地里,板门店再次相遇几场戏都让人印象深刻。李秉宪、宋康昊和申河均俊不禁的韩式表演让人难忘。

虽然同属一个年代,但是1999年的《生死谍变》和《JSA共同警备区》(以下简称《JSA》)相比,却逊色不少。有着“韩国的斯皮尔伯格”之称的姜帝圭虽然充分汲取了好莱坞要电影的养分,他的片子通常都拥有好莱坞式的动作场面和较宏观的主题。但在多年之后看来。《生死谍变》在人物刻画和故事交代的手法上略显肤浅,并且简单粗暴地把大多数来自朝鲜q的特工刻画成残暴冷血的杀人机器----这一点《JSA》就做的比较好。当然,不能否认的是,作为韩国影史上两部同样拥有重要地位的影片,它们都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生死谍变》让韩国民众重拾了对韩国电影的信心,而《JSA》作为首部讲述关于南北士兵的友谊的影片,赢得了更多的口碑。

《JSA》拍于千禧年,此前朴赞郁只拍出了两部名不见经传并且片票房惨淡的小成本制作片《月亮是太阳做的梦》和《三人组》。这期间朴赞郁写了数十个剧本,并且四处奔走推销自己。这时正碰上Mysung Picture 为小说改编的《JSA》寻找导演。就这样,朴赞郁抓住了电影公司想要把这个关于南韩北朝的敏感问题的小说改编的剧本拍成一部”商业主流大片“的机会声名鹊起,并且在商业和口碑上均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影片结尾处那个镜头是韩国电影首次采用好莱坞Super 35mm格式拍摄的,这也成为了本片最出名的一个镜头。朴赞郁借着《JSA》票房大卖的东风,随后拍出了更加个人化、风格化的“复仇三部曲”,事业从此蒸蒸日上,并且成为了韩国电影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明星导演的典范。

朝鲜战争给朝鲜半岛的人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痛苦,同族残杀和家破人亡的悲哀笼罩整个半岛,久久无法挥散。片中的几位主角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最终只能以极端和毁灭的方式面对。电影中的吴倞必和李水奕在面对无法抗拒的现实时,用强烈和极端的方式拯救了对方,也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也许导演更是想通过后者之口抛出那句话:“流着同样血液的人聚在一起,玩玩游戏有什么不妥?”

朴赞郁是一位聪明,自负并且充满野心的导演。在90年代中期,他与奉俊昊等一批影迷世代出生的导演脱颖而出,属于“386”一代的佼佼者。朴赞郁自出道以来的作品一贯关注这社会底层人群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抉择,本片也一样。这种关注通过血淋淋的方式展现,并且很少会出于商业的考量而妥协。这,大概就是朴赞郁和他的电影最吸引我们的地方吧。


参考资料:《韩国电影史》、时光网

 4 ) 韩国人的民族主义电影

看完韩国电影《JSA共同警备区》,精神受了点刺激,想说些什么。

1.韩国人真是拍情感剧和民族主义电影的伟大国度。

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好,只是宣扬民族主义不应该太弱智。我讨厌银幕上中国式的民族主义,比如那该死的《举起手来》(看这电影我真感觉智商和人格受到了双重的侮辱)。 民族主义电影拍到《共同警备区》这种程度,确实蕴含导演真挚的感情。 “分隔了半个世纪,跨越屈辱与痛苦的岁月,打开统一之门”是电影里主角们对自己违反军队纪律私自聚会的安慰。想一想朝鲜半岛的历史,主角们以浑厚低沉的声音说出这句台词的时候,确实会让身心俱疲的Korean们鼻子一酸吧。

2.国人应该反思自己的民族主义了。

近来网上大陆粪青和台湾粪青吵得热闹异常,大陆人说早晚打倒台湾总统府,台湾人说就怕不来打。似乎国仇家恨到了必须要屠光台湾人民才能雪掉的程度。不知道为什么本来的一家人会仇视到如此程度,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没有导演敢于站出来反思一下国人的爱国教育。同样是民族主义电影,《共同警备区》致力于渲染那种韩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而国人还只是停留在那可笑的阿q精神上……

3.这该死的政治。

记得《阳光小美女》上,一家人坐一辆破巴士去加州,路上爷爷谈起“年轻人的追求”,谈话内容真的是少儿不宜,这时,戴着耳机的“小美女”摘下耳机,问爷爷在谈什么,爷爷脱口而出“Politics”,委实让人只有冷笑的份。《共同警备区》上,因为意识形态而分隔的人们,相聚的时候总是想努力摆脱这该死的政治,他们拍照的时候会努力不让金家二主的画像成为摄影背景;“大哥”听到李秀赫的“劝降”,会把吃进嘴的巧克力派再吐出来,然而玩笑过后却会再吞进去。然而人终究是摆脱不了政治的,要不然,郑于真不会死,李秀赫也不会死…… 当画面定格在那张四人同时出现在板门店的照片的时候,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是很残酷。“片尾的画面由动转静,由彩色变为黑白,他以那张游览者无意间拍下的4位主人公在一起的照片结束。他把4个士兵的友谊永久的定格在胶片中。”

 5 ) 他们的友谊中谁射出了那致命一枪

看了一个开枪分析,人名都写错了,十分混淆。所以自己研究多遍,得出下述结论。 人物应该是: 李秉宪 韩国李军士 金泰佑 韩国二等兵 南 宋康昊 朝鲜吴军士 申河均 朝鲜二等兵 郑乌金 第五人 朝鲜军官崔某 我特意把尸检的片段,李英爱陈述子弹数量的片段,李秉宪回忆现场的片段,多看了很多遍。 开枪的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军官崔某开枪 (结合前面的尸检,肺部中枪,不是致命枪) 第二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二等兵脸部,子弹射穿录音机(结合前面的尸检,是致命枪) 第三枪 李秉宪朝着朝鲜二等兵,射穿朝鲜二等兵的手;随后想射宋康昊,子弹卡壳 第四枪 李秉宪中弹,死前的朝鲜二等兵射的 第五-十枪 韩国二等兵对着朝鲜二等兵补弹 第十一枪 宋康昊用韩国二等兵的枪,对着朝鲜对讲机军官补致命弹,擦干净后慌乱间塞给了李秉宪;擦干净李秉宪卡壳扔地上的枪,塞到了韩国二等兵手里 第十二枪 李秉宪用手里的枪(其实是韩国二等兵的)射宋康昊的胳膊 按照上面的计算,韩国二等兵的枪一共射出去10颗子弹,还剩下5颗。李秉宪的枪射出去1颗子弹。这个也跟李英爱他们的调查结论是一样的。 这里唯一不能确认的就是第二枪和第三枪。也就是,到底是韩国二等兵还是李秉宪对朝鲜二等兵开了那枪脸上的致命伤。 从李英爱在医院跟李秉宪转述宋康昊的口供,已经李秉宪的呆滞反映看,李秉宪应该是刚刚意识到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影响下,是自己杀了好朋友朝鲜二等兵。所以最后选择了饮弹自杀的方式。

 6 ) 开枪真相——终结讨论版

看完之后觉得剧作巧妙在枪和子弹的设计上,很想把它弄清楚

可能名字翻译版本不一样,用剧中角色代替

朝鲜中士——宋康昊演的那个胖胖的大哥

朝鲜士兵——喜欢画画,身中八枪的那位

韩国班长——结尾自杀的那位

韩国士兵——中间自杀的那位

朝鲜上尉——以上四人约会的时候突然闯入的那位

结论:

整个事件中,韩国班长自己的配枪只射出了1发子弹——就是把朝鲜士兵爆头的那一颗,打完就卡壳了。韩国士兵的枪一共射出了10发子弹——第1发由士兵本人打出,打穿朝鲜上尉的胸部和肋骨,并不致命;第2枪也由士兵本人打出,打掉朝鲜士兵的手指;3-8枪(共6枪)还是由本人打出,打在朝鲜士兵已死的尸体上;第9发由朝鲜班长打出,正面爆头了朝鲜上尉;第10发由韩国班长打出,是为了伪造绑架的假象,打在了朝鲜中士的肩膀上。所以在后面审讯的时候,交上去的枪里还剩5发子弹。(所以说韩国士兵和班长一样装枪习惯都是装15发?)

朝鲜士兵身上8处枪伤——头上1枪来自班长用自己配枪射击,断手1处、身上6处,是韩国士兵用自己配枪射击

朝鲜上尉身上2处枪伤——不致命的那一处是韩国士兵用自己的枪打的,爆头那一枪是朝鲜中士用韩国士兵的枪打的

顺序过程:

录音机切到一首摇滚歌曲,韩国士兵看到朝鲜上尉要拿对讲机,1枪打穿了他的肋骨,这时朝鲜士兵慌了,拔枪对准两名韩国军人,感到威胁的两名韩国军人同时将枪指向朝鲜士兵。

根据结尾最后李英爱的话以及朝鲜班长内疚自杀可以看出——当时打穿朝鲜士兵的脑袋的那1枪是班长开的(为什么班长结尾会内疚自杀?因为从这里开始真的杀人了,后来还导致审讯过程中韩国士兵跳楼自杀,班长记起真相后认为自己才是造成朝鲜士兵、韩国士兵二人死亡的始作俑者,所以自杀),韩国士兵那1枪打断了朝鲜士兵的手指。而班长之前可能由于潜意识里自我保护,把记忆修改成了“韩国士兵杀死了朝鲜士兵,自己那一枪打断了朝鲜士兵的手”。

韩国班长这时还想对朝鲜中士正面爆头,但枪卡壳了。

朝鲜士兵死亡的同时(或临死前一刻)还是扣动了扳机,打伤韩国班长的大腿,导致韩国班长枪掉在了地上,被某个人的脚踢开

接着韩国士兵发疯,对着尸体怒射6枪(从1小时33分05秒开始,可以明显听出开了6枪)

朝鲜中士从懵逼状态的韩国士兵手里接过枪来,用它射杀了朝鲜上尉(正面爆头)

朝鲜中士把属于韩国士兵的枪塞到韩国班长手里

朝鲜中士走过去捡起刚才被踢开的韩国班长的枪,塞到韩国士兵手里。至此韩国班长、士兵两人配枪互换。

韩国班长后来对着朝鲜中士开了1枪,制造自己是被绑架要逃脱的假象

枪战结束后朝鲜中士将韩国班长和士兵的枪互换了。为什么这么做?因为韩国士兵实际上没杀人,只是把朝鲜上尉肋骨打穿再加上对着朝鲜士兵的尸体开了6枪,能不让他卷入就尽量不要让他卷入。将那把只开过一枪的枪塞给他,很合理,但当时情况下应该没时间考虑子弹数对不对得上的问题。

两把韩国人的枪打了11发子弹,朝鲜尸体身上10处枪伤,朝鲜中士身上1处枪伤,一共11处枪伤,却只找到10发子弹,因为其中1发子弹——根据镜头剪接来看应该是班长把朝鲜士兵爆头的那颗——打到录音机里,被朝鲜中士扔河里去了。

24分半的这一段说得很明白:

这三张图和上述推论完全吻合。

本来到这里我觉得疑问已经完美解决了,但我看到更前面这句话的时候(19分半左右)

心想这到底是闹哪样啊?这样不是和后面自相矛盾了吗?现场到底取出了多少发子弹啊

这段话的英文是

——How about on the dead bodies?

——Actually 11 including the one that wounded Sergeant XXX(朝鲜中士)

感觉这里可能强调的是“应该有11发子弹”或是11处枪伤,结合24分半的那三张图,说得很明白了,现场只找到10发子弹,还有1发,打到录音机然后被扔河里了。

最后,电影情节虽妙,还是情感最打动人。说着一种语言、甚至比大陆和台湾更亲的南北朝鲜,竟因人为因素互相敌对,不得不压抑正常的、美好的感情,实在让人唏嘘。

END

 7 ) 到底是谁惹的祸

  一直很喜欢看韩国电影。曾经有人说过,中国电影再过三十年都比不上韩国电影。我非常同意。倒不是说技巧或者设备甚至导演水准上有什么不如。说穿了,无非是限制多多。曾经看过类似的韩国电影,比如《太极旗飘扬》,或者《华丽的假期》,等等,都有一种对历史的有些残酷的客观在里头。很精彩,同时也很感慨。
  政治永远是大人物的游戏,可是牺牲流血的往往是什么都不懂的小人物。就像他们说的“我哪儿知道什么军事秘密啊“。
  无论是男人女人,是军人是警察,无论你是什么之前,你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血有肉。他们不谈战争,不谈南北归属,只谈感情,只玩游戏,抽烟喝酒。也许,从最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开始了。
  最后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悲剧?也许是时代,也许是政治。最最悲哀的,莫过于你压根不知道应该去怪谁。
  罪恶感折磨人吧,生不如死,两人都想把命还给郑军士。当时的开枪是必然,是无奈。可之后良心上的折磨却愈发不能忍受。因为,他们首先是一个人,而事实是,他们杀了自己的朋友。
  世上从来没有好战争,也从来没有坏和平。

 8 ) 结尾是点睛之笔

一天,哨所里的朝鲜士兵为来路不明的子弹所杀,引发双方枪战。而最有嫌疑的凶手是同在边界上的韩国士兵,但韩国一方却指责是朝鲜先调起事端,双方都认为对手应该对此负责。 为了解决这一无头案件,南北双方同意由一个中立国来进行调查协调。瑞士国籍韩国女孩苏菲受派前来调查事件,韩国这边的李秀赫始终保持沉默,而朝鲜一边的幸存者吴景弼却表现出敌意,事情扑朔迷离。随着深入了解,苏菲发现事情隐藏着内幕,现场还另有其人。

影片前半段在不断设置疑点和反证中进行,可谓类型片惯常套路,结构上玩的新意并不多。亮点在于表演上的一些小细节,排雷戏和哨所戏里宋康昊的表现实在太有喜感,表现双方士兵之间的情谊部份刻画得同样真实可信,在月光下斗拐和互赠礼物两幕,折射出双方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及人性里简单纯真的一面,温馨感人。还有分居一米之隔的警备区两边互吐唾沫的喜剧场面,这些慢慢滋生的同胞之间的骨肉亲情,为后面残酷悲剧的爆发垫下了良好的基础。 故事转折源于苏菲发现案发现场一颗子弹的不翼而飞,这个疑点追溯到案发当晚,情景再现出一场同胞互相残杀的发生过程。基于朝韩两国军人不同信仰与价值观,终究导致他们因为互相猜疑而拔枪互射的人性最本质的自私心理,相煎何太急的悲悯情怀伴随着《没有寄出的信》压轴歌曲俱被抽茧剥丝出来,让观众的观影情绪在同情和愤恨的两极反差中撕裂到阵痛,残酷至极却真实纯粹,从而无声地控诉着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政治立场对人性的扭曲和损害。 最后的点睛之笔被称为“韩国电影十大经典结尾之一”,片中登场角色同时被照相机摄入同一时空,黑白照片不仅缅怀着四人曾经的友谊,更预示着他们相互的同胞身份不会被一米之隔的分界线所永远隔离,他们唇间眼角隐含的笑容终究会将两个国家带向统一。

 短评

最后那张照片让我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

8分钟前
  • junepig
  • 力荐

最好的韩国电影之一,最后一幕绝了。

1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这是朴赞郁在视听语言上表现最平庸的一部电影,却是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可见艺术本体和大众趣味之间总有很大的鸿沟。最后照片的一幕很动人,又是整部影片的缩影。以一个旁观的视角目睹一场非常环境下的兄弟情,我们都是游客,看见了这不可能发生又很能够共情的情义。

15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8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其实没觉得多好多震撼

1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这是一个圣诞颂歌式的温暖故事 芦苇地雷那场戏很赞 chocopie的梗 李英爱美....不得不承认,韩国人确实能拍电影,侯导说的对,本世纪只剩韩国还能拍出这种男子汉气质的片子了;剪辑功夫相当了得

22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力荐

有着相同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却不得不把自相残杀作为政治正确。这样一个被撕裂的民族,流的泪中都带血。Make love, not war。愿望越美好,现实越残酷。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两次拍照:“角度总是不对”、“靠紧一点”的三人和因此被挡去的两金、南成植的缺席(隔世四人合影,无奈缺一);被递还的飞过界的帽、美国游客在屡次劝阻下执意拍照,拍下了四人没法独立完成的、唯一的同框相。政治原因的不允许,隐秘人情的被记录。感动。

2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分多次才看完整的片子,曾经差点就被我否定了,只是后来看网上评价实在很好,就重新完整看了一遍,发现真是好片,看来看片一定要完整连贯啊~~

29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应该算是第二部让我感动的韩国电影吧,作为中国人,我想对于这部电影会有异常深刻的感受...朝韩 / 海峡

32分钟前
  • 左宜右有Haak
  • 力荐

荒谬的政治扭曲了人性.

34分钟前
  • 皮皮敦敦
  • 推荐

重看《共同警备区》,不管这个立意的三观多正,多么韩式煽情,隔了十年再看,还是太假了。韩国士兵因误踩地雷被朝鲜士兵相救而结识,两韩两朝士兵成为四兄弟,在共同警备区里开Party,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属于典型了为了创作而把政治问题简化。当人性议题放在一件不可能发生的故事里时,从开始就是不可信的,也就缺少了艺术作品的分量,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把纳粹集中营当成一场游戏同理,也是虚假的虚构。想用两方阵营来代表渴望半岛统一的和平愿景,同时加入李英爱这个北朝后裔瑞士人做第三方视角,人物是功能化的,缺乏真实基础。朴赞郁使用了大量摇镜、相似场景的镜头渐变来过度衔接回忆插叙不同的时间、空间,交叉剪辑是比较个人特色的。但一些星空特效镜头看起来特别假,放入这种严肃题材很违和。

38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朝鲜的世袭独裁统治才是阻碍南北统一的障碍,而南北人民都是善良的,最后的照片也是点睛之笔。★★★★

41分钟前
  • Q。
  • 推荐

大赞朴赞郁,结尾那场持枪对峙戏对人性表现的太他妈精彩了,还有那张旧照片,和那首伤感的歌,这些都是战火中比杀戮更闪光的事。

4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朝鲜南北士兵的地下友谊,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反映的却是苦涩和更荒诞的现实,fucking war。

50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民族的哀伤啊。电影真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可以寄托所有的思想。最后的一张黑白剪影配上哀伤无奈的音乐,是全片的灵魂所在。朝韩问题一直是半岛人民的痛点,无奈身为普通民众对此无能为力,好在还有一些能为此努力的人制作的一些优秀作品,共同警备区就像一首诗,代表了许许多多半岛人民心中的痛,和共同的期待。想想我们曾经的历史,想想我们的人民,连作诗的权利都没有,真是可悲可叹。

51分钟前
  • 等等我
  • 力荐

【A】无论什么时候看都会被感动地一塌糊涂,尽管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虚伪且违和的,但通过被创作者精致包装的情感内核,观众仍然会坚信这个“罗生门”中最悲情的“真相”。当观众下意识做出这一反应时,也间接证明了韩国电影在类型片元素的借鉴与学习中成功将富有韩国特质的题材与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并开拓出独具本土风格的商业特质和艺术主题。另一方面,朴赞郁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通过芦苇丛的摆动将「风」这一元素视觉具象化捕捉;板门店的界线与对立的窗口都是两方友谊的证明;剪辑上对动作/剧情的省略反而创造出内在的影像活力;而结尾那张唯一的合照更是神来之笔,永不过时的手法。但朴赞郁拍的实在是太工整了,所以总感觉把导演名字换成奉俊昊好像也不违和....

52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剧情翻转做的很棒,两千年的作品呀,不比诺兰差。

55分钟前
  • zym16zym
  • 力荐

幸亏是十多年前的作品,这要搁现在,绝对是腐女拯救宇宙的完美注解。

57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见微知著的大气结构,人物情感饱满细腻,手法上虽然看出明显刻意安排的痕迹,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任何戏剧安排都不会显得过分。一张照片中的四个人,最后只能死在不该自己担承的内疚里。

59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